標籤:

古代茶館

古代茶館

茶館起於何時,史料並無明確記載,漢時王褒《僮約》中有「武陽賣荼」及「烹荼盡具」之說,但此是干茶鋪。一般認為,茶館的雛形出現在晉元帝時,唐代開始萌芽,宋代便形成一定規模,明清之際終成時尚。

(一)、唐代茶館

唐代,茶葉的種植已十分普遍,朝野上下,寺觀僧道,飲茶成風,盛極一時。唐代城市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導致商業交往十分發達,從京城長安、洛陽到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頻繁的商業往來商人在外經商、交往,一是要住宿,二是要談生意,三是有解渴、吃飯的需要。為適應這種需要,開店鋪煎茶賣茶,自是必然。同時,城市經濟的繁榮,帶來一個很大的市民階層。他們既不是經常調換崗位的文人官吏與士卒兵丁,也不是完全老死鄉里的農民,而是活躍在各城鎮的商人、工匠、挑夫、販夫及為城鎮上層服務的各色人員。活躍的市民階層需要彼此溝通,茶文化一出現,溝通人際關係便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於是茶館文化便應運而生了。 比較早且較明確關於茶肆記載的是唐人封演的 《封氏聞見記》 ,該書在卷六 -飲茶 一節中提到,自開元年間,泰山靈岩寺僧「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代長安外郭城有茶肆,城外有茶坊。揚州海陵如皋鎮有茶店。此外,民間還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軒和茶社等設施,供自己及眾人飲用。唐代茶館雖不能說很普及,多是與旅舍、飯店相結合,末完全獨立,但也初具規模,為兩宋茶館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二)、兩宋茶館的初盛

宋代茶肆、茶坊已獨立經營,幾乎各個大小城鎮都有茶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宋代的茶葉種植已廣泛,且產量已大大提高,製作茶葉的技術水平也迅猛發展,出現了眾多的名茶。 其次,宋代的商品經濟、城市經濟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大量的人口湧進城市,他們需要住宿、飲食、娛樂、交流信息等,茶館及各種服務性設施應運而生。 北宋首都開封茶肆十分普遍,在皇宮附近的朱雀門外街巷南面的道路東西兩旁,「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東京夢華錄 -卷二》)南宋都城杭州,茶肆更是隨處可見。有的茶坊與浴堂結合,前面是茶坊,後面就是浴堂,浴堂也稱之為香水行。杭州城內,除固定的茶坊茶樓外,還有一種流動的茶擔、茶攤,稱為「茶司」。 宋代茶肆已講究經營策略,為了招徠生意,留住顧客,他們常對茶肆作精心的布置裝飾。茶肆裝飾不僅是為了美化飲茶環境,增添飲茶樂趣,也與宋人好品茶賞畫的特點分不開。 宋代茶肆種類繁多,行業分工也越來越細。出入茶肆的人三教九流,除了一般的官員、貴族、商人、市民等,還有幾種特殊的茶客,還有娼妓、皮條客。宋代茶肆根據不同的季節賣不同的茶水。一般冬天賣七寶擂茶、撒子、蔥茶,或賣鹽豉湯。夏天增賣雪泡梅花酒,花色品種頗多。

(三)、明清茶館

明代的茶館較之宋代,最大的特點是更為雅緻精純,茶館飲茶十分講究,對水、茶、器都有一定的要求。 明代茶館根據人們的要求,對水的選擇十分嚴格。 明代散茶沖泡飲法的興起,崇尚盞、碗的唐宋茶具便不適用了,出現了茶壺。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白瓷或青花瓷,尤其是「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馨、明如鏡」的甜白瓷,異常考究。不過當時最時尚的還是宜興紫砂壺。明代崇尚紫砂壺幾乎達到狂熱的程度。 明代的茶館裡供應各種茶點、茶果。明代的茶果有柑子、金橙、蘋婆、紅菱、馬菱、橄欖、雪藕、雪梨、大棗、荸薺、石榴、李子等。至於茶點,因季節各有不同,品種繁多,有波波、火燒、壽桃、蒸角兒、冰角兒、項皮酥、果餡餅兒、玫瑰擦禾捲兒、艾窩窩、荷花餅、乳餅、玫瑰元宵餅、檀香餅等等,約四十種之多。 元明以來,曲藝、評話興起,茶館成了這些藝術活動的理想場所。北方多說大鼓書和評書,南方則有隻說不唱的純粹的說書,即評話和講唱兼用的彈詞。茶館中的說書一般在晚上,以下層勞動群眾聽者為多。這種茶館文化促進了市民文學的發展。 明代市井文化的發展,使茶館文化更加走向大眾化。

清代,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封建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終形成和鞏固,政治局面的相對穩定,這一切使得清前期出現了封建「盛世」、「承平」的局面,為清代茶館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清代茶館遍布城鄉,其數量也是歷代上所少見的。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就多達三十多家;上海更多達66家。清代茶館多種多樣,按其經營方式的不同,大致上可分為幾個類型:以賣茶為主的茶館,也就是北京人稱之為的清茶館。前來清茶館喝茶的人,以文人雅士居多,所以店堂一般都布置得十分雅緻,器皿清潔,四壁懸掛字畫。在賣茶為主的茶館中還有一種設在郊外的茶館,北京人稱之為野茶館。這種茶館,只有矮矮的幾間土房,桌凳是土砌的,茶具有是砂陶的,設備十分簡陋,但環境十分恬靜,絕無城市茶館的喧鬧。另一類茶館是既賣茶又兼營點心、茶食,甚至還經營酒類的茶館,叫葷鋪式茶館,有茶、點、飯合一的性質,但所賣食品有固定套路,故不同於菜館。還有一種茶館是兼營說書、演唱的,是人們娛樂的好場所。清代北京東華門外的東悅軒、後門外的同和軒、天橋的福海軒,就是當時著名的書茶館。上海的書茶館主要集中在城隍廟一帶,像春風得意樓、四美軒、里園、樂圃閬、爽樂樓等都是當時有名的兼營說書的茶館。清代茶館還和戲園緊密聯繫在一起。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曾說;「最早的戲館統稱為茶園,是朋友聚會喝茶談話的地方,看戲不過是附帶性質。」當時北京最古老的戲館廣和樓,又名「查家茶樓」,系明代巨室查姓所建,座落在前門肉市。四川以演戲著名的茶園有成都的「可園」、「悅來茶園」、「萬春茶園」、「錦江茶園」;重慶的「萃芳茶園」、「群仙茶園」、自貢的「鈞天茶園」、南充的「果山茶園」等等,它們推動和發展了川劇藝術。上海早期的劇場也以茶園命名,如「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清代茶館所出售的茶葉,一般分為紅茶、綠茶兩大類,其中紅茶有烏龍、壽眉、紅梅。綠茶有雨前、明前、本山。茶館售茶與茶客飲啜的方式很多,有的用壺裝,有的用碗喝。有的坐著喝,有的躺著喝。茶客也可自己提茶壺去,自備茶葉,出幾個錢買水沖泡茶葉。

(四)、近代茶館的興盛

清末民初,中西文化撞擊,茶館文化也呈現出與以前不同的特點。其陳設更齊全,功能更多樣,有中西合璧的特點。清末民初紹興有幾家高等茶館,如適廬、鏡花緣、第一樓等,一般的下層勞動者是不敢進去的。在一些茶館裡,甚至用從西方傳入的汽水泡茶。此外西方的茶點、飲料也大量進入中式茶館,如咖啡、可可、汽水、啤酒、蛋糕等。 清末民初,茶館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加強,特別是信息的交流、集中之特點。 茶館興起了「吃講茶」,即解決事情糾紛。茶店外面臨街處,擺有兩張桌子,俗稱馬頭桌或台鞍桌,這桌子只有鄉間街坊上有聲望、說話算數的人才有資格去坐。人們發生糾紛,覺得不值得上衙門打官司,就去吃講茶。雙方約定好時間,邀請「某店王」到茶店去,當時在場的茶客,每人沖泡一碗茶,先由爭執雙方各自陳述矛盾糾紛的始末,然後由茶客分析評議,最後由坐馬頭桌的人裁決,茶客們再作附議性的表態,某店王說了算數。如判甲方過錯,所有茶客的茶資由甲方付清。 此外,清末民初的茶館,也是各種社會幫派組織的重要活動場所,甚至有些茶館是由他們開辦的。

(五)、現代茶藝館

茶藝就是茶的品飲藝術,講究茶葉品質、沖泡方法、茶具玩賞、場面陳設、敬茶禮節、品飲情趣以及精神陶冶等。 茶藝館首先出現在台灣。在茶藝館裡品茶,你既看不到北方茶館的吆喝陣陣,也聽不到南方茶樓的喧鬧聲聲,更看不見宴席上常見的那種觥籌交錯的勸酒場面,一切都在安詳、平和、輕鬆、優雅的氛圍中,茶客如同進入了大自然中,感到全身輕鬆、愜意。 茶藝館摒棄了陳舊落後的東西,充實了社會需要的新內容,使茶館的文化精神內涵更為豐富,其活動也更強了,體現了社會文化經濟精神生活上的巨大變化,這既是一種趨勢,又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因此,這是歷史文化的積澱,是藝術的顯示,是追求豐富生活的反映,也是茶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推薦閱讀:

北京人為何鍾愛茶館?
《陳茶館》新學新得——立新七針療法中級班學員心得2016-3-22
茶莊茶館競崢嶸--張雙林
如何評價《茶館》這部影片?
星巴克把茶館開到中國,中國茶還有機會嗎?

TAG:古代 | 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