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賢:中國人口問題——船大慣性大,調頭要趁早
2008年02月26日 星期二 於 13:58:10· 易富賢 發表在: 百家爭鳴
1.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理論依據不成立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阻止人口政策調整的真正理由有四:
1)、由於近些年來,一些地方的條例對生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調,對二孩的生育條件有所放寬。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國已累計有近1億獨生子女,進入21世紀,這部分人陸續進入生育年齡,雙獨可以生二胎,將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
2)、未來十幾年,我國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預計每年凈增人口在800萬人到1000萬人之間,總人口到2033年達到峰值15億人左右。
3)、由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2005年━2020年,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的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小高峰,導致出生人口數量出現一個小高峰。
4)、近期放開生育政策會引起「補償性生育」和「搶生」,會出現人口大起大落的後果,不利於人口平穩、健康地發展。
1.1、允許獨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車薪
就算這「近1億獨生子女」在1980年到2007年之間平均分配,那麼每年只有370萬獨生子女(其實不到370萬,因為還有少部分是1970年代出生的;穆光宗教授認為獨生子女只有8000萬,不到1億)。目前政策只允許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生育二胎(河南還例外)。根據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1980年到1990年出生性別比平均為109,那麼每年的370萬獨生子女中只有177萬獨生女;而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總出生人口2200多萬。就是說,今後幾年1個育齡獨生女面對的是1.1個獨生子和5.4個非獨生子,她們的配偶是獨生子的概率很低,這177萬獨生女中只有30萬左右與獨生子結婚,對總人口增加幾乎沒有影響。即便每年177萬獨生女全部可以生二胎(政策生育率為2.0,比目前的1.38多0.62),考慮到15%左右的單身、不孕不育人群,也不過多出生93萬人口;即便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過170萬人口,相對於總出生人口來說比例也不大。因此,允許獨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車薪,這樣的微調不能成為阻止人口政策調整的理由。
1.2、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對未來人口預測是錯誤的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認為:未來十幾年每年凈增人口在800萬到1000萬之間,中國人口總量到2010年控制在13.6億人,到2020年控制在14.5億人,2033年達到峰值15億左右。
依照這種趨勢,那麼2006年應該增加1300萬以上(《大國空巢》15章有詳細分析)。但是國家統計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認為2006年只增加692萬人口,沒有1300萬,也沒有1000萬,甚至沒有800萬。隨著老年人口的激增,死亡人口將激增,每年凈增人口將急速減少,2006年凈增人口只有692萬,一兩年的預測就與事實相差甚遠,未來十幾年每年凈增人口還能在800萬到1000萬之間?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左右?其實國家統計局的這個「增加692萬」數據還是「修正」後的數據。依照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客觀數據,2001年到2005年這5年共出生6846萬人,死亡4143萬人,平均每年只增加541萬。2001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死亡828萬人口,每年只增加541萬人口,今後每年死亡人口翻番,育齡婦女差不多減半,每年凈增人口還能在800萬到1000萬之間?
2006年我根據前17年人口變化推測未來15年人口變化,發現中國人口將於2016年開始負增長,高峰人口只有13.4億。2005年1月我用同樣的方法預測2006年中國人口增加609萬,而計生委預測至少增加1167萬。國家統計局公布2006年人口增加692萬(有水分),與筆者的預測結果接近,而與計生委的預測相距甚遠。並且我採納的是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的「修正」的人口數據,這個數字有很大的水份,比如依照國家統計局「修正」的資料,2000年增加957萬;而依照人口普查原始數據,2000年死亡814萬,出生1379萬,就是說實際上只增加565萬。因此要是不停止計劃生育的話,人口負增長時間還要提前,人口高峰也不可能達到13.4億。
1.3、育齡婦女高峰不足以引起出生高峰
再看看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強調的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的婦女數量與出生高峰的關係。
圖中數據採納歷次人口普查資料,2000到2005年出生女孩數據採用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從圖可見,育齡婦女高峰不一定導致出生高峰。1990年之後育齡婦女人口大幅增加,但是出生人口卻急速減少。2005年到2020年的育齡婦女高峰明顯低於1990年到2000年的那個高峰,1990年到2000年那麼大一個育齡婦女高峰都沒有引發出生高峰,2005年到2020年那個小育齡婦女高峰還能引發第四次出生高峰?
從上圖可見,生育率才是出生高峰的直接原因,1950年代的出生高峰是由於6.0左右的高生育率。1962年到1977年的人口高峰前半部分(1962年到1970年)是由於高生育率;後半部分(1970年到1977年)是由於1950年代出生的婦女到了生育年齡,並且平均每個婦女仍然生育4個左右孩子。1982年到1991年的出生高峰是由於19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女孩到了生育年齡,並且還由於1980年代維持2.4的生育率。光從育齡婦女結構來說,中國1980年代的出生高峰應該延續到2000年,但是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第三次生育高峰在1991年之後嘎然而止。
綜合上面兩圖,合併成「出生高峰、生育率、育齡婦女的相關圖」。我們可以從這幅圖清楚地看出,影響出生高峰的主要是生育率而不是育齡婦女高峰。
日本1940年代的第一次出生高峰在2.0左右的生育率前提下才在1970年前後引發出第二次出生高峰(並且第二個高峰明顯偏小),但是由於生育率降低到1.5以下,第二次出生高峰在1990年代不能繼發出第三次出生高峰。
由於有不孕不育、單身等人群的存在以及養育能力的限制,生育率會遠低於生育意願。比如日本生育意願一直高於2個孩子,但是實際生育率卻只有1.25左右。台灣省2006年育齡婦女理想子女數為2.29人,已婚婦女的理想數較高為2.53人,只比20年前少0.5人,但是實際生育率卻大幅滑落,從世代更替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1.68人,再降到現在的1.1人。中國國家計生委《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現在全國生育意願低下,平均只有1.73,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分別只為1.78個和1.60個。未婚育齡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只為1.46個。在如此低的生育意願下,不停止計劃生育,根本不可能出現第四次出生高峰。
1.4、停止計劃生育後「補償性生育高峰」越高越好
有人擔心停止計劃生育之後會引起「補償性生育高峰」。但是縱觀人類數千年文明史,人口從來就不是平穩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導致此後的綜合國力的提升。古今中外,盛世的最重要的標誌是人口的增長。
日本戰後的出生高峰「團塊世代」是日本後面經濟騰飛的主力。歐洲戰後嬰兒潮也導致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和歐洲現在出生人口倒是平穩地減少了,但是意味著今後國力的減弱。
美國現在一霸獨強,很大程度是得益於戰後兩次出生高峰。美國1955年到1965年這10年平均每年出生415萬,是1930年代的1.7倍。1960、1970年代,美國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玩具、卡通、流行音樂的成長;1980年代,步入結婚活躍期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房地產、汽車業的成長;1990年代,步入消費黃金期的嬰兒潮人口又帶動了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成長。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指出,「嬰兒潮出生的人雖然只佔現美國人口的28%,但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卻佔美國整體經濟10兆美元的一半,嬰兒潮人口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漲幅、房屋需求、國際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路和運動休閑工具的需求」。美國在1980年代之後由於生育率的回升,又出現新的出生高峰,而歐洲由於生育率持續下降,戰後嬰兒潮沒有繼發出新的出生高峰。用以人為本的的方法分析各國的實力才能發現真正的原因。
中國1961年只出生1100萬孩子,但是1963年超過3000萬,差不多是1961年的三倍,不是一樣過來了?1962年到1980年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億人口,沒有這4.4億青壯勞動力和旺盛的消費能力,改革開放還談什麼成就?現在中國還談什麼崛起?
1952年到1958年這個出生高峰平均每年出生1991萬,1959年到1962年這個低谷平均每年只出生1407萬。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萬,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倍,是1952年到1958年的1.33倍。停止計劃生育今後10年即便每年出生2500萬,也只是目前的1.88倍,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即便在兩三年出現3000萬的高峰,也不過相當於1963年的水平。1960年代中期面臨生產不足、物質短缺、學校擴建、師資培養,但是還是將每年近3000萬孩子養育成人;而現在的校舍都已經建好,師資已經培養好,面臨的是生產過剩、消費萎縮和就業不足,今後面臨的是勞動力短缺和老年化問題。難道養育每年出生的3000多萬孩子還是難事?停止計劃生育既能改善消費結構、緩解現在的就業壓力,又能緩解今後的老年化壓力和勞動力短缺,一舉多得。
從1950年代直到1991年,除了大躍進幾年以外,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萬左右或者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萬,有生就有死,他們到老年之後,中國每年死亡人口將長期保持在2000以上(國家統計局宣稱2006年死亡人口只有892萬,今後每年死亡人口將是現在的兩三倍)。
因此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需要每年出生2000萬以上才能有效改善人口結構,才能防止人口銳減。如果在今後10年每年出生人口平均超過2500萬(印度現在的水平),執政者將因此而功載史冊。但是停止計劃生育等到三四年的「補償性生育高峰」之後,靠新一代年輕父母,無論如何每年不可能出生2000萬人口的。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09萬女孩,生育之前死亡大約55萬,再扣去15%左右單身、不孕等人口之後,估計生育婦女在810萬左右,平均每人需要2.5個孩子才能使得每年出生2000萬,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個以上才行。但是這一代人是生育文化斷代的一代,少生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他們願意生、有能力養育3個以上孩子?而1996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只出生女孩620萬左右,扣去死亡和不生育婦女,生育婦女不到500萬,她們能夠生育2000萬孩子?
韓國、台灣的社會發展水平比中國早20多年。如果20多年之後,中國的生育率像韓國和台灣現在一樣只有1.1的話,那麼每年只出生600多萬孩子,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每年人口減少一千多萬,雪崩!大國空巢!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並千方百計鼓勵生育,還是難以防止中國人口銳減。
1.5、停止計劃生育後「補償性生育高峰」有多大?
有人擔心停止計劃生育會出現大的出生堆積高峰。其實1960年代出生的婦女基本上已沒有生育意願或能力,補償性生育得指望1970年代出生的婦女。1970-1979年這10年共出生11059萬女孩,以每年死亡0.22%計算,到2008年的時候還剩下10235萬。
國家計生委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4億育齡婦女,其中有48%的婦女使用宮內節育器,有36%左右接受了輸卵管結紮手術,永久絕育。為了鞏固這一「成果」,各地計生部門近幾年來採用了更殘酷的強制逼迫的絕育手段,類似廣西博白縣的強制墮胎、強制結紮事件層出不窮。他們層層下達指標,將計劃生育工作的「落實情況」與官員的獎金、工資、甚至是陞官晉級捆綁在一起,基層組織與計生委幹部抓捕超生罰款、實施墮胎、結紮手術已到了瘋狂的程度。
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估計有40%左右(以農村婦女為主)已經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扣除不孕不育率,實際生育率在1.3左右),根據極高的二胎結紮比例,農村一般超過90%,這部分婦女,即總人口36%已經基本上沒有生育能力,畢竟輸卵管復通手術願意做的人很少,即使做了成功率也不高。已經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本來就不大可能準備再生育。
因此,先扣除這部分36%的婦女,剩餘64%中又有30%不孕(女性從27歲開始生殖力就明顯下降,1970年代出生的女孩都已經算是高齡育齡婦女了),算下來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只有45%(4600萬)尚有生育能力。而目前生育意願只有1.73,她們中的大多數已經生育了一個孩子,這4600萬婦女還有再生3360萬孩子的意願。
現在年輕一代普遍晚育。2008-2012年以1970-1974年出生的婦女為搶生主力,2013-2017年以1975-1979年出生的婦女為搶生主力,平均每年搶生336萬人,這已經是較高的估計了。十年之中,可能前幾年偏多一點,達到五百萬左右,後幾年偏少一點,可能只有一、二百萬。
目前平均初育年齡為25歲,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還只是生育第一個孩子,198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女孩1000萬左右,由於不生育人群的存在,意味著今後每年每年生育婦女只有810萬,1980年代初出生的有少數才開始生二胎,每年總出生孩子最多不過1200萬左右。那麼在「補償性生育高峰」期間,每年最多只出生1700萬左右孩子。1990年之後每年出生孩子急劇減少,到1990年代中期之後,每年只出生600多萬女孩。
可見這三千多萬搶生兒童,是中國緩解老齡化危機的唯一希望。這寶貴的三千多萬搶生兒童,不但可以緩解現在幼兒園、中小學教師的失業壓力,尤其有利於緩解即將於2020-2030年期間爆發的養老危機,保持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應趕搶「補償性生育高峰」,如果這個高峰被耽擱了,中華民族從此走向衰敗!
1.6、生育率反彈,「彈」何容易?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反對調整人口政策是擔心停止計劃生育後生育率會大幅反彈。
社會越發達,生育率越低。人類發展指數(HDI)是聯合國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比較了全世界各國HDI與總和生育率(TFR,婦女生育孩子數)的動態關係,發現二者高度負相關,同等HDI的國家中,中華文化圈地區的TFR比其他地區低;曾經是社會主義國家的TFR比其他國家低;後行國家達到相同的HDI時,TFR要比先行國家當年低。
2003年世界上所有中收入國家平均HDI為0.774,平均TFR為2.1;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平均HDI為0.769,平均TFR為1.9.中國的HDI2000年為0.730,2003年為0.755,2004年為0.768.中國2007年HDI為0.8左右,相當於新加坡1987年、韓國1988年的水平,當時新加坡和韓國TFR分別只有1.62、1.56.
1985年開始國家就特批山西翼城縣試點二孩方案,但是2000年普查顯示該縣生育率只有1.51.新疆建設兵團漢族人口允許生二胎,少數民族可以生多胎,但是「十五」時期,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0左右。越南1988年開始計劃生育,都允許生育兩個,越南2007年的HDI相當於中國1999年水平,但是現在生育率只有1.89,低於政策生育率和世代更替水平。可見光是放開二胎是不夠的。應該立即停止計劃生育。
工業革命以來生育率下降之後很難反彈。原因是工業化所引起的家庭結構改變和男女分工改變是難以逆轉的,「生產力對人口的壓迫」是難以逆轉的。發達國家耗費巨資、絞盡腦汁以求緩解生產力對人口的壓迫,都沒有成效。雖然以胡錦濤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央領導在想方設法改善民生,但是解除「生產力對人口的壓迫」、化解工業化所引起的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矛盾還任重道遠。生育率反彈,「彈」何容易?!
1.7. 國家計生委沒有穩定生育率的能力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認為:「全國平均總和生育率在未來30年應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2002年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的大會報告中提出:「穩定低生育水平」。
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開幕式上強調說:「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可見中央是要求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穩定生育率,而不是降低生育率。
但是十多年來,生育率卻一直在不斷下滑,而不能穩定在中央所要求的維繫可持續發展的低水平(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至少也得在1.8左右),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現在已經降低到1.2-1.3的超低水平。
國家統計局認為2000年底中國人口為12.6743萬,「十五規劃」人口控制目標是2005年13.3億,這五年需要增加6257萬人口(每年增加1251萬)才能在2005年達到13.3億;但統計局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人口才13.0756億(國家統計局長承認水分超過4600萬),五年只增加4013萬(每年只增加803萬),只相當於預期的64%.比中國的控制目標少出生2244萬人口,相差36%,還叫作「穩定生育率」?
國家統計局資料認為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達到13億。國家計生委主任張維慶2005年11月14日說「按照目前的總和生育率1.8預測,我國總人口將於2010年達到13.7億」。意味著如果生育率穩定在1.8的話,2005年到2010年這6年每年需要增加1167萬人口。由於死亡人口逐年增加,那麼2005年、2006年人口增量需要遠高於1167萬。但是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5年人口增量只有768萬,2006年人口增量只有692萬(實際上可能只有400萬左右)。這說明中國的生育率根本無法穩定在1.8,而是遠離1.8.
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經達到0.8,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根據各國經驗,在這個發展階段是生育率和生育觀念急劇轉變期,即使停止計劃生育並千方百計鼓勵生育,生育率也會下降,很難穩定在1.8.
可見穩定生育率的任務非常艱巨。穩定低生育率,難點在「穩定」,責任也在「穩定」,「穩定」二字是千斤重擔!但是計生委沒有穩定生育率的能力,只有降低生育率的能力。按照十七大的「以人為本」的這一執政理念,現行人口政策面臨方向性調整。
2. 船大慣性大,調頭要趁早—調整人口政策的建議
2.1. 停止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是非常態,應該無條件恢復常態。民間熱議已達成「必須儘快調整」人口政策的共識。現在的人口數據可以一再「修正」,但是今後計劃生育的惡果是「修正」不了的。人口問題是一顆定時炸彈,現在暴露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比如目前只有4000萬老人享受養老金,但是社保就已經出現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問題將越清晰、越嚴重。今後四億老人等著養老,四千萬光棍等著找老婆,民族需要持續發展。並且人口數據也只能「修正」一時,不能「修正」一世,今後的人口普查還是會將真相公布出來的,紙是包不住火的。在人口政策上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2. 提高分配率,改善民生,提高養育能力
現在生育率低下,很大程度是因為生活壓力增大,養育能力降低。並且產業升級快,「就業替代」頻繁,存在很高的失業風險。應該提高分配率,改善民生(醫療、教育、住房等),以提高養育能力;加大社保投入,不但讓失業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也讓他們養育得起孩子。美國生育率能維持在世代更替水平,除了傳統的生育文化上回歸外,還因為民生壓力比其他國家要低。韓國生育率只有1.08,與住房等民生壓力大很有關係。
2.3. 「添丁不加銀」—養孩子要適當社會化
現在物質再生產和分配已經社會化,而人口再生產卻沒有相應社會化。養孩子的投入主要在家庭,產出主要在社會。人口結構最為健康的美國,很多收費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添丁不加銀」,類似中國清代的「攤丁入畝」(為清朝人口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一些公園、游泳池等公共場所的門票以家庭為單位,醫療保險也基本這樣。美國普及從學前班到高中的13年全免費義務教育(有些地區是14年免費教育),並通過稅收等途徑「懲罰」單身和丁克家庭,而給多孩子家庭減稅,多孩子家庭上大學享受學費優惠。
2.4. 將生育當生產看,尊重男女的天然分工,建議設立母親節
男女分工是天然的(李白在《蜀道難》就說: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不意味著不平等,忽略男女的天然差別、分工是對女性最大的歧視。男人是物質再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女人是人口再生產的主要承擔者。現在物質再生產有報酬,人口再生產是免費的,「造人」不如「造物」,驅使女性過度參與物質再生產,等於是挪用了養育孩子的時間、精力、成本。穆斯林國家生育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婦女勞動參與率低。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高居全球17位。20-30歲之間是婦女最佳生育時間,但是在目前的分配製度下這段時間又是奠定事業基礎的時期,越來越多的女性將這段時間用來學習和工作,而不是結婚生子。日本有一半的婦女到33歲還沒有生育。有生育能力時沒有生育條件,等有生育條件後已經沒有生育能力了,晚育並且增加殘疾兒童的比例。應該改善女生的學制,用分配的槓桿來平衡婦女花費在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時間和精力,降低養育孩子的成本,鼓勵婦女在在30歲之前完成生育三個孩子的任務。在建立社保制度的時候讓生育與養老金獲益適當掛鉤。
2.5. 建立新型穩定的家庭模式,賦予婚姻完整的含義
古代自然經濟使得男女分工明確,互相依賴,家庭穩定,利益一致,同心協力撫養小孩。現在男女分工不明,經濟獨立,離婚率高,既浪費生育時間,又提高生育成本,不利於人口再生產。需要通過稅收等制度,將單身男女往家裡趕,並且不願意離婚。增加離婚的難度,加強對未成年孩子的保護,加強對已經生育孩子的婦女的法律保護。現在由於孩子少,媒體過度地宣傳愛情(將愛情看得比生命還要高,那就當然比社會責任要高,為了新愛可以隨便離婚),將婚姻簡單地等同於愛情,婚姻簡單依賴於性激素水平,愛得死去活來,離得隨隨便便。要賦予婚姻完整的含義,家庭既是感情、物質利益共同體,又是人口再生產的基本單位,也是社會的基本細胞。
2.6. 消費要適度,不要過於超前
主流家庭養育三個孩子,這是第一消費。必須在保證這個第一消費前提下才發展其他的消費。無序的其他需求擠壓了對人口再生產的投入,比如以2000年的消費能力如果追求2050年的消費,必然降低養育孩子的能力。媒體不要光聚焦娛樂名人,要面向普通大眾,抑制社會攀比風尚,壓縮結婚、生育成本的「水分」。清純的民風對於生育率的提高很有必要。
2.7. 保護生育器官
宣傳生殖健康知識,加強食品安全。人流和性病是不孕的重要原因。減少人工流產,控制性病傳播,降低剖腹產比例。防止性解放思潮的泛濫。
2.8. 挖掘老人資源
中國現在家庭小,老年人多,鼓勵老人老有所有為,幫忙帶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
2.9. 挖掘傳統文化,重建新型生育文化
物質條件就像食物的原材料,生育文化是烹調技術。成功的生育文化將節省人口再生產的成本。中國傳統生育文化內容非常豐富,是一個精神寶庫。由於傳統文化所依存的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已經發生劇變,要想完全恢復傳統文化是不可能的。在重建新型生育文化過程中,需帶一些「舊土」,保留一些傳統的生育文化。比如重視家譜文化、祖宗文化,將清明節、中元節作為法定假日。
2.10.正視現實,找出對策
以前,將一切問題都往「人口太多」上推而不主動找出路;今後要防止將責任往計劃生育一推而撒手不管。要從現實出發,在提高生育率的同時,尋找其它方法解決老年化、性別比嚴重失調等社會問題。
人口政策調整成功的標準:主流家庭願意生並養得起三個孩子。不僅僅要求停止計劃生育,而且需要全面改善民生(中央政府已經在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了)。可見人口政策調整是最高層次的政治改革,其影響將延續上千年,功近而德遠。
3. 建議儘快進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人口數據(尤其是生育率資料)是人口政策的基石。人口普查才能準確地獲取人口數據。因為不能及時進行人口普查,中國在人口政策上有過慘重的教訓。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之後,18年沒有進行人口普查,想當然地認為人口已經失控,於1980年匆忙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一系列問題(將使得今後4億老人老無所養,4000萬光棍被判無妻徒刑)。由於沒有及時進行普查,使得「九五」、「十五」規劃的人口目標都落空(實際人口增量不到預期的三分之二)。「十一五」規劃的人口目標也必將落空。中國在人口問題上吃虧很大,不能一錯再錯。現在由於社會轉型,10的變化比當時20年還大,人口形勢變化尤其劇烈,間隔10年太長。如果建國以來每5年進行一次調查,已經進行了至少11次人口調查,而不是即將進行第六次調查。
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將於2010年進行,鑒於嚴峻的人口形勢,這一安排將導致中國喪失極其寶貴的人口戰略調整期。強烈建議立即著手在2007年進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最遲也應在2008年進行六普。數據匯總分析需要一定的時間,正好為「十二五」規劃提供基本人口數據。
人口是立國之本,搞清基本人口基本數據是重中之重。二戰時美日中途島海戰,日本航母編隊疏於偵察,僅有一架偵察機發現了敵情,又因為發報機故障無法發送消息,相比之下,美國動用了所有艦載機的三分之一作為偵察機,及時發現敵情,佔盡先機,大獲全勝。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人口危機,「偵察機」三年以後才能派出,到時候大錯已經鑄成,悔之晚矣!
中國已經有多次人口普查的經驗,並且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以來一直在準備第六次人口普查,提前並不需要過多準備時間。
1977年中央決定提前在冬季進行高考,搶半年也要搶,影響深遠!考卷缺紙張,緊急調用印刷毛選的紙張。人口問題周期更長,必須未雨綢繆。停止11年高考耽誤了一代人,強制一胎化計劃生育已經耽誤了至少兩代人,現在連基本的人口數據都不清楚,必須儘快查明這筆「糊塗帳」。
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以來,很快出現出生性別比失衡,但是人口學家和國家計生委官員認為是「女嬰漏報」,然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以及歷次年度人口抽樣調查不但沒有將「漏報的女嬰」找回來,反而發現出生性別比越來越嚴重,現在計生委不得不承認「我們國家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男性比女性多3700萬」。國家計生委《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1996年至2005年出生嬰兒的性別比達127,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意味著今後打光棍的男人比例將接近30%.
中國曆年出生性別比
資料來源:1965-1982年採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1983-1990年採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1991-2000年採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2001-2005年採納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
同樣,所有客觀資料都顯示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學家和國家計生委認為是「超生漏報」,而將1.3左右的生育率「修正」成1.8.中國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38,現在至少有15%的不生育,那麼實際上平均每個婦女只被允許生育1.17個孩子,出生人口需要超過三分之一是超生的才能達到1.8的生育率,這與計生委宣稱的「不到6%的人違背政策」形成鮮明對比。2000年人口普查不但沒有找回「漏報的超生孩子」,反而發現生育率只有1.22了。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是在計生委和人口學家高度「關注」下進行的,仍然沒有找回「漏報的超生孩子」,再次證實中國的生育率只有1.2、1.3.
如果2000年人口普查的1.22生育率是準確的話,當時就應該立即停止計劃生育並出台鼓勵生育的政策,但是該次人口普查被人口學界和計生委認為是不準確的,決策者也就無視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存在。人口數據的「人工迷霧」使得「無論是官方還是學者,都無法確切地知道中國1990年以來的生育率水平」,人口政策也就紋絲不動。換句話說,現在人口政策還是依據17年前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在黑暗中計劃生育又進行了17年,使得中央人口目標一次次落空:1995年底人口為12.1121億人,「九五」計劃提出2000年總人口控制在13億(五年人口增量8879萬);然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人口才達到12.6743億,五年只增加5622萬人口。「十五」規劃提出2005年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五年人口增量6257萬);然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人口才達到13.0756億,五年只增加4013萬人口。「十一五」規劃不得不將2010年人口控制目標從「九五」規劃的14億降低到13.6億,即便如此,也意味著2005年之後的5年平均每年需要增加1049萬人口;然而,國家統計局認為2006年只增加692萬,意味著「十一五」規劃的人口目標也必將落空。其實2005年的13.0756億人口還有水分,國家統計局長也承認他們的13.07億人口數據有超過4600萬不對數(誤差在2004年4600萬的基礎上「逐年擴大」),就是說2005年實際人口可能只有12.6億。
1990年中國的HDI為0.627,2007年已經達到0.8左右,縱觀各國發展歷史,這個發展階段是生育率急劇下降的過程。
印度2006年的HDI相當於中國1990年,印度的生育率已經降低為2.8.泰國和巴西的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國非常接近,中國2007年HDI相當於泰國2006年、巴西2004年的水平,中國2006年人均購買力相當於泰國和巴西2003年的水平,但是現在泰國和巴西的生育率分別只有1.64、1.88.巴西和泰國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保持完整的生育文化,生育率直線下滑;中國生育文化被摧毀幾盡,經過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形成了爬蚤心理,少生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嚴格的1.38的政策生育率下反而能有1.8的生育率?
在HDI達到0.8之後,各國TFR都繼續快速下降,比如韓國現在的TFR只有1.08,新加坡為1.07,台灣為1.1,香港只有0.95.韓國漢城大學社會學教授殷基洙說:「除非能把人口問題處理好,否則,韓國社會將會在20至30年內崩潰。」
與各國的情況比較,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基本可信。中國人口形勢十分危險,應該儘快進行人口政策調整,這是一次敦刻而克式的戰略調整(1940年,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份的部隊撤離歐洲大陸,成功挽救大量人力,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人口問題周期長達數十年,現在耽誤三年,將影響至少三十年國運,造成巨大損失。雖然依據現有的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2007年第二次農業普查)足以停止計劃生育(人口政策調整不要等人口普查,二者應同時進行),但是還是需要儘快進行第六次人口普查,認清老齡化危機的嚴重程度,為今後人口政策提供依據。
這次人口普查,要千方百計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徹底破除過去17年的人口迷霧。要面向未來,而不能拘泥於與過去數據的連續性。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多大的代價也值。並且相對於繼續計劃生育的成本(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人口普查成本是非常低的。建議由國家統計局獨立進行;排除利益集團(如國家計生委)和個人(獨生子女政策的參與者)的干擾;大赦過去超生的孩子;輿論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使這次普查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經達到0.8,在這個發展階段生育率瞬息萬變。因此建議每5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每年進行一次1%人口抽樣調查,以求動態掌握人口數據,為今後人口政策動態調整提供依據。
作者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婦產科系研究人員,網名:中山水寒
作者電子郵件:yifuxian(at)gmail.com
作者:易富賢推薦閱讀:
※道教觀點說基督教問題
※任何感情問題都不要冷處理,無論是和家人還是戀人
※大六壬問題解答(四)
※【刑事焦點】關於少年審判改革的三大問題
※【乾貨】侵財類案件常見問題及辦理要訣(中)(超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