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關於《中論》之問答選編
什麼是「色法」,就是你所感知的物質世界。人們看到的世界,有形、有相、有質礙,認為這種存在是真實的。我體是真實的,我體之外的世界也是真實的。而佛法不是這麼認為的,指出世間的存在只是一種相,一種幻相。只有破除了這種幻相,才能見到真實,也就是諸法空相。
——王孺童《語錄》
」01
問:《中論》作為佛教的高級理論,有哲學屬性和宗教屬性兩個方面。哲學屬性體現在它的邏輯性和思辨性,宗教屬性是需要信眾去理解和相信。而宗教屬性是前提,我們必須在理解和相信的基礎上去邏輯和思辨。我這樣理解正確嗎?
王孺童:不光佛教,世間一切學說,都是以「信」為前提的。因為作為普通人,降生世間,獲得的所有知識,都不是自己發明創造的,而是道聽途說,從別人那裡間接取得的。等後來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看待世界的基本觀點,自以為是客觀公正的,其實全都是盲從迷信的結果。所以,學習就是建立在最初的盲目衝動上,沒有為什麼,也沒有疑問,就是一味相信所接受的是真理。排除一切干擾,認定了哪個是真理,認定了某人講的是真理,就要義無反顧,一門深入的學習。看似不合理,但其實這才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學習方法。學佛也是一樣,依法修學,毫不動搖,如理作意,契理契機,必定能夠學有所成,開示悟入佛陀知見,最終得以解脫。
02
問:學習《中論》,就好比把我們這些人架在數丈高的一個檯子上,然後,老師開始破這個檯子。如果我們能卸下身上的重負,輕盈飄逸。高台破時,要麼踏雲浪而去,要麼又上一台。如果始終難以放下,摔下來時,後果不堪設想。
王孺童:之所以要將不能堅持聽課的同學請出去,也不新加中途想來學習的同學,就是由於像學習《中論》這種佛教根本論典,若沒有一個連續系統的研習過程,沒有一個持之以恆的精神和毅力,是根本無法從根本上轉變世俗人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知,更談不上解決生死問題的解脫之道了。學佛不求一次明白,但只要能堅持聽,幾遍下來,潛移默化,必定會對個人的思想產生影響,因為佛教根本「大論」都是有力量的!
03
問:《觀燃可燃品》中有兩個偈是破先後相待,後面是不是要破同時的相待?不是先後,是因果,就是「燃」以「可燃」為因,和「可燃」以燃為因。
王孺童:本品要講的道理就是所謂觀待之法並不實存,互為觀待的雙方也不實存。如果真要是有相待,必定是有先後、有因果的。前面討論因果的時候也講過,因果肯定不能同時的,必定是有先後的。
04
問: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三世因果站在俗諦上肯定是有的吧。
王孺童:《中論》破的就是世俗認知,勝義諦里哪有因果輪迴呢?在很多品里也講了根本無因。破相待法,其實破的就是緣起法。沒有緣起,哪裡來的因果?因果屬於三世範疇,沒有時間先後,哪裡來的因果?《中論》所破,就是破的世諦見解。真諦本身沒有各種謬見,所以根本不用破。俗諦有因果,所以才要破。之所以要破,就說明這種認識不正確。執著於不正確的認知里,永遠不能歸於正確認知,進而不能覺悟解脫。
05
問:生死也是假的,但是我們生下來的,必然會死去。這個不能否認吧?大家有一天都會死,沒有人不死的。
王孺童:生死是附著在時空上的。凡人用以判斷世界的一切方法,均可以概括為以時空為根本。比如,認為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大小長短等。時空既然都是幻相,那麼依託時空而展開的所有問題,如三世、因果等,也都是虛幻不實的。
06
問:佛法不是佛制定的吧?法應為自然,本就是這樣,只是佛才能知道,凡夫沒有智慧。如果佛不說,我們是不會知道的。
王孺童:你這不還是把佛教講的道理,等同於世間上的普遍規律,如同道法自然一樣,認為有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存在。這就是典型的常見,法執。哪裡有什麼自然而然的法?佛法,就是佛教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當然是佛創立的,只對佛教徒適用。不信佛的人及外道,當然不認可佛法是絕對真理了。佛教不承認有「一」的,認為有一個神我主宰存在,那就是「我執」;認為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存在,那就是「法執」。因為一旦有「一」,就有本質、就有根源、就有主宰、就有我、就有執著。
07
問:有無是二分了,那空和不空是不是也二分了?
王孺童:不空即執有無,空即不執有無。若到此為止,即顯空性。若執不空相對有一空,即是空見。若執空見,諸佛難救。
08
問:那就是說,沒有空,實際上空也是不存在的?
王孺童:空並非不存在,否則涅槃等同於虛無了。
09
問:執著於涅槃,也是一種執?
王孺童:執著不正確的涅槃的認知,肯定是執著。猶如執空,可以稱為涅槃見。
10
問:空並非不存在,也並非存在?
王孺童:按照佛理,寧可偏有,也莫偏空。姑且可以認為,空是某種特殊的存在,不然一般人很難理解非有非無的狀態。
11
問:那每個人心中可以有自己理解的空嗎?或者說與空成一對兒的那一半,根本不存在?
王孺童:每個人都不一樣,對於終極問題的認知,可以通過各種不同途徑和手段,但最終的歸宿只有一個答案,即必須與佛相契合。真理只有一個,真理不是虛無主義。
12
問:如果有了另一半,不又二分了嗎?
王孺童:另一半只是一種描述,「一對」並不一定非得是相反。對於像「空」這種終極意義上的問題,如果用「二分」知見,去思考「非二分」的問題,肯定是想不明白,弄不清楚的。這也說明,還沒有建立起佛法的思維,不能如理作意。
13
問:那是不是把眼前的事物,都可以不二分了呢?
王孺童:世間法,還是按照世間思維,這沒有錯。但要想出世間,就必須徹底更換一種思維模式。就好比在十進位,一加一等於二,但要換成二進位,結果就截然不同了。但「數字」和「加號」並沒有變,還是原來那些,但由於模式和看問題的角度變了,答案就完全不同。這也就是世人看事物是有的,而觀自在菩薩就能照見五蘊皆空了。而五蘊,還是那個五蘊。
內學苑∣王孺童講授正統佛學
推薦閱讀:
※關於女人的精品段子
※關於7.7:幾乎被忽視的一個紀念日
※關於藍顏知己的句子_好詞好句_雨露文章網
※關於弧圈球的文章和討論——(一次看個夠)
※海濤法師《關於出家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