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文摘1
這些摘錄,是我從他全部作品中選出的,是我最喜歡的部分。我把它放在床邊,總是想:她是我心靈的支柱,無論何時,當我在狹隘的內心世界繞不出去的時候,她一定會指引我重新走向真知。
2007-5-28(以下所有文字,都是本人讀周國平先生的不同文集時的摘錄,全部是錄入的,可能有各別錯字,請見諒。)周國平文摘
A
愛國的尺子
常常有人舉著愛國的尺子評判人,但這把尺子自身也需要受到評判。首先,愛國只是尺子之一,而且是一把較小的尺子。還有比它大的尺子,例如真理、文明、人道。其次,大的尺子管小的尺子,大道理管小道理,惟有從人類真理和世界文明的全局出發,知道本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方可論愛國。因此,偉大的愛國者往往是本民族歷史和現狀的深刻批評者。那些手中只有愛國這一把尺子的人,所愛的基本上是某種狹隘的既得利益,這把尺子是專用來打一切可能威脅其私利的人的。
愛
愛情與事業,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未經失戀的人不懂愛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一切迷戀都憑藉幻覺,一切理解都包含誤解,一切忠誠都指望報答,一切犧牲都附有條件。愛使人富有
一個從不曾深愛過的人與人生的聯繫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但他會感覺到自己只是一個局外人。愛的經歷決定了人生內涵的廣度和深度,一個人的愛的經歷越是深刻和豐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場。
愛情不風流
所以,在這人際關係日趨功利化、表面化的時代,真正的愛情似乎越來越少了。在兩性交往中,人們好像是越來越講究實際了,也越來越瀟洒了。
愛情的容量
不要以成敗論人生,也不要以成敗論愛情。
現實中的愛情多半是失敗的,不是敗於難成眷屬的無奈,就是敗於終成眷屬的厭倦。然而,無奈留下了永久的懷戀,厭倦激起了常新的追求,這又未嘗不是愛情本身的成功。
愛的距離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心靈相通,在實際生活中又保持距離,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安靜的位置
這就好像在海邊,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貝殼,有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坐著。是的,一個角落------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哪裡找不到這樣一個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海,也許比那些熱鬧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B
不願意糾纏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在交通爭端中,一輛小汽車和一輛自行車互相擦撞,做出賠償的是哪一方?幾乎必是那比較有教養的一方。我的確曾經親歷,並且不止一次從別的文化人身上看到,如果你是駕車人,你會賠償,如果你是騎車人,你仍然會賠償。當然,這個例子未必貼切,因為有教養不等於靈魂崇高,而那索賠的一方也不一定是奸人,只不過是比較蠻橫一些罷了。我只是想以此說明,在短兵相接的場合,有教養的人比沒有教養的人更容易妥協,寧願遭受損失而不願意糾纏。
比成功更寶貴的
在精神領域的追求中,不必說世俗的成功,社會和歷史所承認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標。在這裡,目標即寓於過程之中,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這種追求愈執著,就愈是超越於所謂成敗。一個默默無聞的賢哲也許更是賢哲,一個身敗名裂的聖徒也許更是聖徒。如果一定要論成敗,一個偉大的失敗者豈不比一個渺小的成功者更有權被視為成功者?
在艱難中創業,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在時代舞台上敕吒風雲,這是一種追求。
在淡泊中堅持,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在名利場外自甘於寂寞和清貧,這也是一種追求。
追求未必總是顯示進取的姿態。
我不相信一切所謂人生導師。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
至於我,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挫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
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幸福
常有人問我:不去想那些人生的大問題,豈不可以活得快樂一些? 我想用英國哲學家約翰?穆勒的話來回答: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幸福,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滿足的傻瓜幸福。 人和豬的區別就在於,人有靈魂,豬沒有靈魂。蘇格拉底和傻瓜的區別就在於,蘇格拉底的靈魂醒著,傻瓜的靈魂昏睡著。靈魂生活開始於不滿足。不滿足什麼?不滿足於像動物那樣活著。正是在這不滿足之中,人展開了對意義的尋求,創造了豐富的精神世界。 中國古話說:知足長樂。這也對。智者的特點正在於,在物質生活上很容易知足,卻又絕對不滿足於僅僅過物質生活。相反,正如伊壁鳩魯所說,凡不能滿足於少量物資的人,再多的物質也不會使他們滿足。 那麼,何以見得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幸福呢?穆勒說,因為前者的快樂更豐富,但惟有兼知兩者的人才能做出判斷。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頭滿足的豬,跟你說了也白說。我不是罵任何人,因為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
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
1:你成功的經驗和秘訣是什麼?
答: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盡量作好,讓自己滿意,不要管別人和社會怎樣評價。
2:你最喜歡讀什麼書?
答:文史哲經典名著。
3:你最大的嗜好是什麼?
答:讀書和寫作。
4:你最大的煩惱是什麼?
答:被迫為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徒勞的奔波。
5:你是怎樣看待金錢和名利的?
答:可有可無,永遠只是副產品。
6:你是如何處理周圍人際關係的?
答:尊重他人,親疏隨緣。
7:你嚮往什麼樣的生活?
答:安靜而豐富。
8:你喜歡和什麼樣的異性相處?
答:美貌,聰慧,善良。
9:請你對想成名的人說幾句話。
答:憑真性情做事,不要在乎能否成名。
悲觀 執著 超脫
所謂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倒未必專指那種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行徑。弗羅姆在《佔有或存在》一書中具體入微地剖析了佔有的人生態度,它體現在學習、閱讀、交談、回憶、信仰、愛情等一切日常生活經驗中。據我的理解,凡是過於看重人生的成敗、榮辱、福禍、得失,視成功和幸福為人生第一要義和至高目標者,即可歸入此列。因為這樣做實質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種佔有物,必欲向之獲取最大效益而後快。
但人生是佔有不了的。毋寧說,它是僥倖落到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願懷著從容閑適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佔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著人生,但同時也要像蒙田說的那樣,收拾好行裝,隨時準備和人生告別。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這樣一種執著有悲觀墊底,就不會走向貪婪。有悲觀墊底的執著,實際上是一種超脫。
C
成為自己的朋友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誰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個自我。"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自己。缺了這個朋友,一個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熱鬧而已,實際上他是很空虛的。
一個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個可靠的測試標準,就是看他能否獨處,獨處是否感到充實。如果他害怕獨處,一心逃避自己,他當然不是自己的朋友。
沉默的價值
真正打動人的感情總是樸實無華的,它不出聲,不張揚,埋得很深。沉默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後,它仍然在工作著,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
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沉默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
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沒有詛咒,沒有嘆息。沉默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
一切災禍都有一個微小的起因,一切幸福都有一個平庸的結尾。
超脫
人生了病,會變得更有人性一些的。一方面,與種種事務疏遠了,功名心談漠了,縱然是迫不得已,畢竟有了一種閑適的心境。另一方面病中寂寞,對親友的思念更殷切了,對愛和友誼的體味更細膩了。疾病使人更輕功利也更重人情了。
守財奴的快樂並非來自財產的使用價值,而是來自所有權。所有權帶來的心理滿足遠遠超過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滿足。一件一心盼望獲得的東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屬於我了,就會產生一種愚蠢的歡樂。
由單純到複雜,再復歸成熟的單純我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復歸自覺的混沌,我名之徹悟。
成功的真諦
眾所周知,小環境里往往充滿短兵相接的瑣屑的利益之爭,而你因為你的成功便彷彿站在了天地比較開闊的高處,可以俯視從而以此方式擺脫這類渺小的鬥爭。但是,這樣的俯視畢竟還是站得比較低的,只不過是恃大利而棄小利罷了,仍未脫利益的計算。真正站得高的人應該能夠站到世間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視成功本身。一個人能否做出被社會承認的成就,並不完全取決於才能,起作用的還有環境和機遇等外部因素,有時候這些外部因素甚至起決定性作用,單憑這一點,就有理由不以成敗論英雄。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
我的意思是說,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那些僅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實際上是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他們真正喜歡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內在的空虛就暴露無遺。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盡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如此感到的喜悅才是不攙雜功利考慮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悅。當然,這個意義上的成功已經超越於社會的評價,而人生最珍貴的價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於這樣的成功之中。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唯一的一次人生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麼能不產生強烈的責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惟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
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麼責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麼。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麼。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於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任的關係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於自覺的選擇,而是由於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作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拚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於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麼,在責任問題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在,因而關於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了。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的有效率的社會。
獨處
這麼好的夜晚,寧靜,孤獨,精力充沛,無論做什麼,都覺得可惜,糟蹋了。我什麼也不做,只是坐在燈前吸著煙……
我從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裡抽身出來,回到了我自己。只有我自己。
這樣的時候是非常好的。沒有怨,沒有激動,沒有煩惱,可是依然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存,感到充實。這樣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一個夜晚就這麼過去了。可是我仍然不想睡覺。這是這樣的一種時候,什麼也不想做,包括睡覺。
人生作為過程總要逝去,似乎哪種活法都一個樣。但就是不一樣。我需要一種內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於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復安寧時,我就斷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來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讀書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差不多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可以大致判斷他的精神品級。
許多書只是外表象書罷了。不過,你不必憤慨,倘若你想到這一點:許多人也只是外表象人罷了。
我不認為讀書可以成為時尚,並且對一切成為時尚的讀書持懷疑態度。讀書屬於個人的精神生活,必定是非常個人化的。可以成為時尚的不是讀書,而是買書和談書,譬如說,在媒體的影響下,某一時期有某一本書特別暢銷,談論它顯得特時髦,插不上嘴顯得特落伍。
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在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豐富和生長。
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有從容的心境。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在他們眾所周知的聲譽背後,往往有一個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終身讀者,即一輩子愛讀書的人。
也許沒有一個時代擁有像今天這樣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閱讀得少。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尤其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才能夠進入真正的閱讀。
讀書猶如採金。有的人是沙裡淘金,讀破萬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點石成金,隨手翻翻,便成巨富。讀好書
有的人生活在時間中,與古今哲人賢士相晤談。有的人生活在空間中,與周圍鄰人俗士相往還。
正確的做法是,在所有的書中,從最好的書開始讀起。一直去讀那些最好的書,最後當然就沒有時間去讀較差的書了,不過這就對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應該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遠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F豐富的安靜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泰戈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了其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只能在別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裡。他接著說明:「上帝就是靈魂里永遠在休息的情愛。」他所說的情愛應是廣義的,指創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麼,不管表面上多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
G
個人態度
我的確沒有野心,但有追求。就現在所得到的東西而言,外在的方面已遠超過我的預期,內在的方面則還遠不能使我滿意。
想到世上有這麼多好書,我肯定來不及讀完了,心中不禁悲哀。
人世間最讓我留戀的,便是好書和好女人。
一個人單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能確保衣食無憂,無須為生計去做不情願的事,這真是人生莫大的幸運。我嘗設想,倘若中國仍是從前的樣子,個人的命運基本上取決於權力的大小和勾心鬥角的勝負,我必定至今仍是一個倒霉蛋。所以,我真心感激市場經濟。我不是為市場寫作的,但是,市場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給一個不是為它寫作的人也提供了機會。
我早就養成了自主學習和工作的習慣,區別只在於,從前這遭到非議,現在卻給我帶來了名聲,可見名聲是多麼表面的東西。如果沒有這些名聲,我就會停止我的工作了嗎?當然不。這種為自己工作的習慣已經成為我的人格的一部分,把它除去,我倒真的就不是我了。
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
善演講的人有三個特點,而我都缺乏。一是記憶力,名言佳例能夠信手拈來,而我卻連自己寫的東西也記不住。二是自信心,覺得自己是個人物,老生常談也能說得繪聲繪色,而我卻連深思熟慮過的東西說起來也沒有信心。三是表現欲,一面對聽眾就來情緒,而我卻一上台就心慌怯場。
極其自信者多半淺薄。對於那些在言行中表現出大使命感的人,我懷有本能的反感,一律敬而遠之。據我分析,他們基本上屬於兩類人,一是尚未得逞的精神暴君,另一是有強烈角色感的社會戲子。和他們打交道,只會使我感到疲勞和無聊。
我在兩種人面前最剋制不住傲氣,一是功名利祿之徒,二是自以為是之輩。
人生中有兩種情形,我自己經歷過,在別人那裡也見得很多,漸漸習以為常了。可是,一旦我仔細地去想它們,就仍然會覺得不可思議。第一種情形是,兩個原本完全陌生的人,後來怎麼竟會天天生活在一起,並且覺得誰也離不開誰了?第二種情形是,兩個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後來怎麼竟會又成陌生人,甚至永遠不通消息了?
感覺
我的情感和理智都是早熟的,意志和經驗卻永遠也成熟不了。
比起那些冷靜的人,我有太多的情感。比起那些放縱的人,我有太多的理智。這正是我的不幸。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愛情、事業、友誼、名聲都消逝了,但我還活著,活得如此單純坦然。
幸運的和不幸的人呵,你們實際上經歷過的一切,我在心靈中都經歷過。
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我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會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強弱相當的人在一起,我才同時感覺到兩個人的存在,在兩點之間展開了無限的可能性。孤獨的價值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於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在斯托爾的書中,孤獨的最後一種價值好像是留給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的。他寫道:「雖然疾病和傷殘使老年人在肉體上必須依賴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賴即逐漸減少。老年人對人際經常不大感興趣,較喜歡獨處,而且漸漸地較專註於自己的內心。」作者顯然是讚賞這一變化的,因為它有助於老年人擺脫對人世的依戀,為死亡做好準備。
中國的讀者也許會提出異議。我們目睹的事實是,今天中國的老年人比年經人更喜歡集體活動,他們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誼舞,活得十分熱鬧,成為中國街頭一大景觀。然而,凡是到過歐美的老年人都知道,斯托爾的描述至少對於西方人是準確的。那裡的老年人都很安靜,絕無扎堆喧鬧的癖好。他們或老夫老妻做伴,或單獨一人,坐在公園裡曬太陽,或者作為旅遊者去看某處的自然風光。當然,我們不必在中西養老方式之間進行褒貶。老年人害怕孤獨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孤獨使他們清醒地面對死亡的前景,而熱鬧則可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忘即和逃避。問題在於,死亡終究不可逃避,而有尊嚴地正視死亡是人生最後的一項光榮。所以,我個人比較欣賞西方人那種平靜度過晚年的方式。
溝通的限度
在你和他們打交道的時候,他們已經是一些有著自己的性格和閱歷的人了,倘若你要求這些原本與你不同並且因為偶然的原因進入你的生活的人能夠與你息息相通,就未免太不近情理了。
至於心靈的溝通,那基本上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而對之最適當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H好夢何必成真
對真實的理解應該寬泛一些,你不能說只有外在的榮華富貴是真實的,內在的智慧教養是虛假的。一個內心生活豐富的人,與一個內心生活貧乏的人,他們是在實實在在的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把第一種夢稱作物質的夢,把第二種夢稱作精神的夢。不能說做第一種夢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個人只做物質的夢,從不做精神的夢,說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個人類只夢見黃金而從不夢見天堂,則即使夢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鋪滿金子的地獄裡而已。
婚姻反思錄
人的心是世上最矛盾的東西,它有時很野,想到處飛,但它最平凡最深邃的需要卻是一個憩息地,那就是另一顆心。倘若你找到了這另一顆心,當知珍惜,切勿傷害它。歷盡人間滄桑,遍閱各色理論,我發現自己到頭來信奉的仍是古典的愛情範式:真正的愛情必是忠貞專一的。惦著一個人並且被這個人惦著,心便有了著落,這樣活著踏實。與這種相依為命的伴侶之情相比,一切風流韻事都顯得何其虛飄。
婚姻
如果認為單憑激情就能對付年復一年充滿瑣碎內容的日子共同生活,未免太天真了。愛情僅是感情的事,婚姻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通力合作的結果。因此,幸福的婚姻必定比幸福的愛情稀少得多。理想的夫婦關係是情人、朋友、伴侶三者合一的關係,兼有情人的熱烈、朋友的寬容和伴侶的體貼。三者缺一,便有點美中不足。然而,既然世上許多婚姻竟是三者全無,你若能擁有三者之一也就應當知足了。
在別的情形下,仇人可以互相躲開,或者可以決一死戰,在婚姻中都不能。明明是冤家,偏偏躲不開,也打不敗,非朝夕相處不可。不幸的婚姻之所以可怕,就在於此。這種折磨足以摧垮最堅強的神經。
其實,他們本來是可以不做仇人的,做不了朋友,也可以做路人。冤家路窄,正因為路窄才成冤家。
想開點,路何嘗窄?
在夫妻吵架中沒有勝利者,結局不是握手言和,就是兩敗俱傷。
把自己當作人質,通過折磨自己使對方屈服,是夫婦之間爭吵經常使用的喜劇性手段。一旦這手段失靈,悲劇就要拉開帷幕了。
好讀書
有時候覺得,讀書是天下最愉快的事,是純粹的收入,儘管它不像寫作那樣能帶來經濟上的收益。
回到世界名著
現代社會是一個娛樂社會。隨著工作時間的縮短和閑暇的增加,現代人把越來越多的時間用於娛樂。所謂娛樂,又無非是一種用錢買來,由時髦產品提供,由廣告逼迫人們享用的東西。如果不包含這些因素,人們便會覺得自己不是在娛樂。在娛樂中,人們但求無所用心,徹底放鬆。花費昂貴的無所用心成了衡量生活之質量的尺度,如果一個人把許多時間耗在豪華的俱樂部或度假村裡,他就會被承認是一個體面的人士。當然,這樣的人是不讀書的,至少是不讀世界名著的,因為那不太費錢卻需要用心。
如果閑暇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了工作的時間,那麼,我們確實可以認為,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將越來越取決於他如何消度閑暇。過去,教育的目標是為職業做準備。現在,教育應該為人們能夠有意義地利用閑暇時間做準備。也就是說,應該使人們有能力在閑暇時間過一種有頭腦的生活,而不是無所用心的生活。
推薦閱讀:
※豐富的單純——周國平
※【 人生哲思錄1 】--------[作者] 周國平
※《精神的故鄉》周國平
※申荷永對話周國平:如何過好這一生?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