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的海外消費熱面臨衝擊

中國遊客的海外消費熱面臨衝擊去年,在歐洲出售的奢侈品有幾乎三分之二都被中國遊客買去,這一年中國遊客在海外的奢侈品購買額再創歷史新高。

Reuters2011年12月6日在香港,一名銷售人員站在一條24K金鑄成的龍背後。黃金龍重9兩,盤成了數字「2012」的形狀。但是,儘管中國內地人樂於在海外大把花錢,但中國政府需要的卻是他們在內地花錢消費。中國國內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經下降到36%,它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軟肋。解決消費失衡的一個辦法,是削減中國內地沉重的消費稅和奢侈品稅。分析人士說,中國政府很可能會這麼做。這有可能對近些年最大的投資題材之一──中國內地遊客的海外消費產生深遠影響。從香港的零售商,到倫敦和首爾的商家,所有受到中國內地人海外消費行為提振的企業都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而尋求在中國內地擴大業務的外國奢侈品品牌則應該會受到減稅的提振。中國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在本月早些時候發表的言論被廣泛報道,點燃了人們對中國減稅措施的期待。人們預計政府會對消費品和奢侈品進口稅至少實施兩輪削減。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財政部長謝旭人承諾將健全中國的消費稅制度。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說,中國銀聯(China UnionPay Co.)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2011年利用銀行卡在境外消費達人民幣3,000億元(合4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7%,這一消費習慣可能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據世界奢侈品協會(World Luxury Association)的數據,除去年為歐洲貢獻了62%的奢侈品消費額外,中國內地購物者在剛剛過去的中國農曆新年期間在海外共花費72億美元,與去年相比增加了28.6%。如果看看中國目前的稅率,不難發現為什麼海外購物如此受歡迎。一般奢侈品的進口稅率在10%到25%之間,高檔化妝品和酒類的進口稅率可高達35%到60%。再加上增值稅(稅率17%)和消費稅(具體稅率因商品而異),進口奢侈品在中國內地的價格貴得讓人難以承受。據中國商務部的調查,中國內地市場的奢侈品價格比香港高45%,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如果徵收這些稅的初衷是為了以富裕消費者為徵稅目標、達到促進社會公平以及限制資產階級消費習慣的目的,那麼這些願望似乎落空了──足跡遍及全世界的中國內地消費者只是把國內的奢侈品消費轉移到了海外。預期中國採取稅收措施的另一理由,是政府最近注重通過國內消費提高經濟增長。剛剛過去的周末,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說,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基點」。另一位官員強調中國的進口意願,預測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最大的進口國。但在他們表示這種擴大進口的迫切願望之時,中國剛剛在2月份錄得315億美元的月度貿易逆差。在出口增長預計將保持相對疲軟的情況下,這又讓人有理由相信當局不那麼希望看到人民幣通過無節制的旅遊支出流失到國外。與此同時,對於很多內地人來講,在國外消費的好處不只是免稅。這一點也是值得考慮的。中國的資本管制和有限的國內投資選項,意味著奢侈品消費常常滿足了多種次級需求。比如在澳門,購買奢侈品可以成為便利的套現方式。一般情況下,內地消費者可以用信用卡購買一隻昂貴的手袋或手錶,然後又賣出去,獲得大約九折的現金。事實上,奢侈手袋差不多已經成為貨幣的替代物。經營二手手袋的連鎖商鋪米蘭站控股有限公司(Milan Station Holdings Ltd.)去年甚至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由此可以想見這個行業有多大規模。由於這種情況的存在,以及很多內地人為避人耳目而到境外購買奢侈品的偏好,原來的購物習慣可能會很難改變。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說,如果奢侈品稅確實降了,普拉達(Prada)、Coach、Hugo Boss、路威酩軒集團(LVMH)或蒂芙尼(Tiffany)等將產品輸往中國的奢侈品牌將會受益。他們還說,另一方面,對於曾經受益於中國境外游的零售和旅遊行業來講,進口關稅的下調將給它們帶來日益不利的影響。可能蒙受損失的包括香港、澳門、韓國,以及歐洲的零售企業。考慮到去年有2,800萬內地遊客去香港旅遊(香港人口數量的四倍),以及它龐大的奢侈品零售品牌群(路易威登(LV)在香港有七家門店,比巴黎還多一家),香港尤其容易受到影響。此時香港政府為吸引更多內地遊客,正在修建新大橋、高速鐵路等眾多基礎設施。香港最好是期待到時候赴港購物還能夠更加划算。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女人內衣的含蓄美(組圖)_
中國式婚姻:吐出來矯情,吞下去刺心
(901)中國遊客每年幫日本建造5艘航母?
一項世界性的調查發現 全球對中國評價高於美國
茶葉知識大全 中國十大名茶

TAG:中國 | 消費 | 海外 | 中國遊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