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解決問題

工作就是解決問題第1章 工作的實質是解決問題 前言 問題不會自動消失(1)    我們工作得太累、太難、太壓抑,是因為我們太不了解工作的實質。  逃避工作中的問題,其實是逃避成長的機會。  問題的提出——工作的實質是什麼?  也許你剛剛走出校門,正在尋找工作,同時也尋找一份豐厚的薪水和一個光明的未來。可你是否知道,「工作」這個再平常不過的字眼,究竟意味著什麼?  也許你已經在職場上混了一些年頭,工作對你已不再新鮮。每天早出晚歸,沒完沒了的任務堆在你的辦公桌上——工作的壓力幾乎讓你喘不過氣來。「做個出人頭地的人」、「學習比爾·蓋茨」不過是些虛無飄渺的幻想,你只求不出差錯地把工作做完,能保住飯碗就行了。  為了養家糊口你拚命苦幹,可老闆總是不理解你的苦衷——很多問題還沒解決呢,他就向你下達了命令。他布置的任務實在沒法完成,公司的管理體制也不太完善,其他部門不能給你提供足夠的方便,所以你只能湊合著做你的工作。你也很想換一份工作,可又擔心新工作未必就是輕鬆、容易的。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熬出頭?!  想到這些,我們不由得會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工作?我們究竟該怎麼工作?  工作,它不僅佔據了我們人生一半還多的時間,也承載了我們一生的野心、理想、目標、榮英成就、價值,關係到我們的財富、地位、名聲、收入、房子、假期。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一生幸福與否,工作是頭號的影響因素!  然而,那些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功成名就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譬如你我,只不過把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更多的時候是在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下,庸庸碌碌混到退休。這一切,究竟是因為什麼?  為什麼有的人對工作充滿熱情和信心,喜歡迎接挑戰;而另一些人卻更喜歡敷衍了事,碰到問題就躲開,把責任推給別人?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所有這一切的迷茫與困惑,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工作呢?  問題的答案——工作就是解決問題  其實,無論人生還是工作,都是一個不斷碰到各種問題、不斷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在一個企業中,上至老闆,下至最基層的職員,不論他的工作是簡單還是複雜,問題總是避免不了的。而設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才是工作的核心內容。  松下幸之助說過:「工作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晉陞之門將永遠為那些隨時解決問題的人敞開著。」  這番話道出了工作的真諦。工作不是「完成任務」,不是苦幹、賣苦力,不是領導吩咐什麼我們就照章執行,然後就可以等待薪水。工作的實質,就是憑藉我們自身的能力、經驗、智慧,憑藉我們自身的幹勁、韌勁、鑽勁,去克服困難,解決那些妨礙我們實現目標的問題。  假如我們每天踩著時間的尾巴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就領回自己的薪水,高興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後,仍然在茫然中又去上班、下班,等待上司安排新的任務。這樣的「工作」,其實是在應付工作。  應付工作的原因,在於工作中有層出不窮的問題、困難,而我們習慣性地認為,這些問題、困難屬於上司和老闆,不屬於我們。我們只要躲開問題,就能避免犯錯誤。避免了犯錯誤的可能,老闆就挑不出我們的毛病,也就不會解僱我們。  而實際上,工作也好,人生也好,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就在於前者能夠勇敢地解決問題,闖過道道難關通向勝利。而後者像駝鳥一樣把頭鑽進沙子里,對問題視而不見,指望別人替自己把問題解決好,或者幻想問題自動消失。  那些高績效的員工,那些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幸運兒」,他們從不迴避問題,從不懼怕困難。他們總是猾思考,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找出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他們就能夠克服人克服不了的困難,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前言 問題不會自動消失(2)    問題的處理——解決是惟一的辦法  問題之所以成其為問題,是因為它永遠不會自動消失。不僅如此,聽任問題發展,極可能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對待問題,苦惱、悲傷、抱怨統統是毫無裨益的。惟一的辦法,就是正視它、分析它進而解決它!  逃避問題、把問題留給上司、指望問題自動消失,這些都不是辦法。因為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是每個職場中人的基本職責。  我們必須擁有一個好心態:正視問題、放鬆心情,把問題看作成長的機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愉快地迎接問題。這樣,我們就能勇敢地挑戰問題,打開自己的思路,找到有創造性的好方法。  也只有在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激發我們潛藏的力量,喚醒我們沉睡的智慧,從而幫助我們實現能力的飛躍,使我們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實際上,很多人之所以懼怕問題,是因為問題常常被我們內心的恐懼所誇大了。問題往往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嚴重,而我們也總是沒有看清自己所擁有的潛能——只要下決心去解決,問題就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想辦法才會有辦法,辦法總比問題多。聰明的人面對問題想辦法,愚蠢的人面對困難找借口。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是看你有沒有盡全力。  你想快樂地工作嗎?想讓工作變的得心應手嗎?辦法只有一個:  猾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吧! 工作是什麼(1)    你是否思考過:工作的實質是什麼?  除了周末和節假日,我們每天都要去工作。工作中,我們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然而你是否思考過:做這些事情,又是為了什麼?  也許你已經掌握了不少工作技能,也許你對「如何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去思考,當然你也聽慣了各種陳詞濫調:「要努力!」「要負責任!」「要有奉獻精神!」「要學會創新!」但要想真正成為一名職場上的成功人士,第一步要搞清楚的,還是這個看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工作是什麼?  對每一位關心自己前途命運的人來說,只有解答了這個問題,才能避開那些干擾我們提高工作績效的「陷阱」,並找到快速發展的捷徑。  兩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去拜訪一位管理專家,諮詢有關今後工作的問題。比如,如何與上司、同事相處?如何儘快獲得提升?等等。交談了一會兒,管理專家突然問道:「你們馬上要走上工作崗位了,請問在你們心目中,工作是什麼?」  「工作是什麼?」他們自言自語,面面相覷,竟然被問住了。也許在學校中,他們習慣了複雜的思考方式。所以,問題雖然簡單,他們卻一時回答不上來。  管理專家先問甲:「你爸爸是做什麼工作的?」  甲回答:「他是一家企業的經理。」  「那麼,他的工作都有哪些內容?」  「開會、出差、聽各部門的主管彙報工作。」  「開會、出差、與部門主管溝通,都是為了解決企業的問題。」管理專家說,他又問乙,「你畢業以後找到了什麼工作?」  乙說:「我被一家企業的研發部門錄用了。」  「那你知道一個研發部門的職員,都需要做什麼工作嗎?」  乙搖搖頭。  管理專家想了想,說道:「做研發,需要很多步驟。前期要做市場調查,了解同類產品,了解消費者的需要,然後要做設計,反覆試驗,投入生產,再進行市場試銷,根據顧客的反饋進行改進。這當中要碰到很多問題,很多難關。但解決困難,迎接挑戰,也是工作的意義和樂趣所在。只要你逐步積累經驗,找到正確有效的方法,看上去很難的事也變得不難了!」  說到這,管理專家問甲和乙:「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兩種工作,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兩位學生一時摸不著頭腦,乙問:「經理的工作和員工的工作,應該差別很大吧?」  管理專家說:「其實,他們的工作有一點是相通的,這也是所有工作的共同點,就是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工作,就是憑藉人的能力、經驗、智慧,憑藉人的幹勁、韌勁、鑽勁,去克服困難,解決那些妨礙我們實現目標的問題。這就是工作的實質。」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職場新手們對工作的意義一片迷茫,那些已經工作一年、兩年、三年、十年甚至將要退休的人,他們也未必認真思考過,工作的實質到底是什麼。  可能多數人會回答:工作不就是養家糊口嗎?每天踩著時間的尾巴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領回自己的薪水,高興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後,仍然在茫然中又去上班、下班,等待上司安排新任務。如果指令明確,條件具備,就像機器一樣去執行。不時地,還允許自己偷點兒小懶,反正能保住飯碗就行。  可多數時候你並沒有這麼幸運——老闆總是不太開明,甚至很獨裁,不考慮各方面的環境、條件,不想想這工作到底能不能完成,就給你布置了任務,以至於你在工作中總是碰到各種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你也許咬怨:公司的管理體制也太不完善了!缺少合理的規劃,職責界限不明確,信息不充分。和自己有工作銜接的那些同事也是能力太差,一次沒有提醒到就會出錯誤(而不少同事也這樣評價你)。總之,工作的壓力太大,這份工作幾乎無法幹下去了。  比如,你是一位銷售業務員,你每天跑市場、簽合同、下單、出單、收單、催款、為客戶服務,這些事情有時順利,有時困難重重。所以你抱怨個不停,有時嫌研發部門沒有把產品設計得更有競爭力,有時抱怨老闆規定的任務指標太高了,有時你覺得客戶太難伺候,太不講信用。你甚至想放棄,準備換一份工作。 工作是什麼(2)    在工作充滿問題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就算你換了一份工作,你能保證新工作中沒有困難、沒有問題嗎?  俗話說得好,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假如問題都被別人解決掉了,你只需要做現成的、容易的事——這樣一份工作,恐怕全世界也很難找到。  工作中有問題是正常的,正如人生中會遇到種種麻煩與不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過在工作中沒有碰到問題的人,不論他是老闆還是僱員。  逃避問題、把問題推給上司或者老闆,並不能解決問題。相反,還會給上司、老闆留下工作不負責任的印象。  怪老闆不開明、怪條件不具備、怪同事不配合,這些怨氣對問題本身的解決也沒有任何好處。愚昧的人坐在一起互相抱怨,最後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明智的人總是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猾尋找改進的辦法——因為他們明白,抱怨毫無意義,想改善現狀,只能靠行動!  就算我們還可以繼續應付差事、得過且過,我們仍然要把每天中除了吃飯、休息以外的絕大部分時間奉獻給自己的工作。虛度光陰會傷害你的僱主,但受傷害更深還是你自己。  而我們想要成就自己的夢想和抱負,就必須從當前的工作做起,切實解決當前的問題。畢竟,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問題組成的,這就是工作的本質。 「做了」≠工作(1)    小麗是一家公司的電話接待員,她負責與公司的潛在客戶進行電話溝通。剛進公司時,老闆也曾表示過,是否留住客戶,並不與小麗的工資直接掛鉤,她的工作主要是給來電諮詢的人們介紹公司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產品,並建議他們與公司銷售部門聯繫。部門經理也曾對小麗的工作給予了不少指示。比如,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如何介紹本公司的產品等等。小麗暗自慶幸,自己有了一份穩定而又輕鬆的工作。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小麗發現,自己的工作果然非常有「規律」,一點也不費腦子。她心想,也許自己成不了一個開拓型的人才,適合自己的就是這種按部就班的工作。反正也不指望得到提升,但只要完成了領導布置的任務,保住這個飯碗應該是沒問題的。  可是,萬萬沒想到,工作兩個月以後,部門經理對小麗提出了警告。  部門經理質問小麗:「客戶們都反映,你們公司接電話的那個小姐態度冷淡,對業務知識不熟悉,工作態度不認真。小麗,你知道嗎?因為你的原因,公司丟了多少客戶?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公司只能解僱你了。」  小麗覺得十分委曲,反駁道:「我嚴格按照公司的禮貌用語與客戶談話,我把產品介紹背得很熟。我怎麼態度不認真了?」  部門經理說:「你與客戶交談時,確實使用了公司規定的禮貌用語,可你的口氣中沒有一點兒對客戶的親切和熱心。你背熟了產品介紹,可你並不理解它,遇到客戶提問,你總是把他們推給銷售部門。小麗啊,公司應該是一個具備團隊精神的整體,每個人都要為公司的效益負責!你必須好好改進你的工作,增強責任心,努力爭取每一個客戶!」  挨了部門經理一頓批評,小麗很不滿。回到辦公室,小麗抱怨道:「公司領導的指令總是變來變去,讓人無所適從。前幾天只要求我接待來電人員,可今天又要求我爭取每一個客戶。我不是銷售人員,『爭取每個客戶』不是我的工作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憑什麼要我做?再說,如果公司的產品質量過硬,早就暢銷了,技術部門應該負主要責任。」  像小麗一樣,很多員工都喜歡強調「我做了」,他們也常常會說:  「我做了老闆讓我做的事。」  「我做了公司規定的事。」  「我做了我職責範圍內的事。」  「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  ……  「我做了」是一種「保險」的辦法——雖無功勞,也有苦勞。即不承擔責任,又可以保住飯碗。既然「我做了」,那當然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順地說:  「這不是我的錯!」  「這不關我的事。」  「這不是我們部門的職責。」  「我才剛換班呢!這和我沒關係。」  「這不是我的問題。」  ……  同樣,抱有「做了」心態的人,也最愛發牢騷,他們常常抱怨:  「老闆太獨裁!」  「老闆讓我做的事情根本沒法做!」  「老闆今天一個想法,明天一個花樣,誰受得了?」  「公司沒有完善的管理方案,沒有合理的規劃。」  「上司總是談虛的,什麼時候才能務實一些?」  ……  然而,以「做了」的態度對待工作,真的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明哲保身的辦法嗎?  事實上,沒有任何企業領導能容忍自己的員工「催一下,動一下」,而不去主動做有意義的事。假如一個員工表面上「做了」,但問題沒有解決,這樣的工作不會有任何績效,也不會得到公司的認可。  同一個辦公室的老張,聽了小麗的一番牢騷,微笑著說:「小麗,依我看,這就是你的問題了。與其這麼煩惱,我們不如想想辦法,解決你的問題。」  老張這個人,工作能力強,人緣也好,在公司里很受歡迎,小麗也很敬重他。這時的小麗也很困惑——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為什麼自己這麼「聽話」,卻仍然得不到公司的認可呢?於是她問老張:「難道我必須做份外的工作,替別人幹活,才算有責任心嗎?」 「做了」≠工作(2)    老張並不直接回答小麗,卻反問了小麗一個問題:「小麗,你想過沒有,工作中我們應該做什麼?」  小麗不以為然地說:「做上司交給我的任務啊!」  老張搖搖頭:「一個員工的職責,並不僅僅是《員工手冊》所列出的各個職位的工作事項,也不僅僅是做好上司安排的各種事務。那樣的『工作』,僅僅是『做了』,僅僅是完成了上司吩咐的任務,並不是真正的工作。為了真正進入工作狀態,我們要經常問自己以下幾下問題:  第一,我現在做的事能給公司帶來什麼影響?  第二,當工作出了毛病時,要改變的是我自己,還是別人?  第三,我是否充分認識和發揮了我的能力?  第四,面對問題,我是否進行了猾有效的行動?  第五,為了團隊,我還能做些什麼?  這些都是我們『份內』的事情,而不是我們替別人做事。為什麼呢?因為作為個體的員工,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公司的事情;而公司的事情,也是她自己的事情。我們不能將工作分成『我的』或者『老闆的』,而是要做個有心人,從團隊的角度考慮自己的工作。面對問題,不要把它推給同事、上司或老闆,而是盡自己一份力,努力解決它。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不斷地發掘自己的潛能,提高工作能力。」  誠如老張所說,從企業的整體目標來看,企業發展、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企業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人才來完成。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人才價值的最終體現。  而我們上面提到的那些抱有「做了」心態的員工,他們每天除了按上司的吩咐「幹活」外,什麼都不會做,遇到問題,只能是留給老闆、上司,被動地等老闆、上司來處理、決定。因為他們有個錯誤的認識——只有上司明確吩咐的任務,才是「我的」;而出現的問題卻是老闆的、上司的。  事實上,即使最基層的員工也不得不解決日常營運中的各種問題。比如,文件的處理、電話的接聽、人員的接待、各種方案和書面材料的編寫、事務的報告和傳達、外圍的調查、事件的核實等等。問題會接踵而來,而且複雜程度會不斷升高。能夠明確地界定問題,系統地找出問題的成因,對症下藥,猾解決,才是工作的意義所在。  「做了」並不意味著工作,把問題解決好,才稱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本職工作。 給「按鈕員工」把把脈    其實,「做了」與「工作」的區別,也正如人與機器的區別一樣。人有目的、有主見、有責任心,人會分析問題,能想方設法達成工作的目標。而機器卻是按一下按鈕才動一下,也只能按照原先設計的程序進行操作。  然而,遺憾的是,在職場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像機器按鈕一樣沒有主動性和責任心的員工。他們只做上司明確要求他們做的事,像電腦鍵盤一樣去執行,具有很強的「服從性」。  這樣的「按扭員工」往往看起來很勤奮,很辛苦,也很守紀律,但他們不能給公司帶來任何利益。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誤事,因為面對「領導沒有布置」的未知環節,他們總要等待上司發出新的指示。一旦出現問題,他們要麼停步不前,要麼繞開問題做無用功——總是,對問題視而不見。  但是,當受到批評時,「按扭員工」們總是很不滿。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認真、很盡職、很忠誠、很服從命令,總是「按公司的政策」辦事。  然而,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如果公司的員工像個沒有生命的按鈕一樣,只做老闆吩咐的事,只完成上司交待好的工作,這樣的公司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明智的老闆從來不會僱用「按鈕員工」,他們所需要的,是能夠真正地進入工作狀態、獨立自主地把事情做好的員工。這樣的員工,無論他們的背景、訓練或技能如何,他們都能受到公司器重,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迪斯尼公司改編的一首傳統歌謠《高飛問麗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高飛問麗莎,怎麼處理一個漏水的桶。麗莎答道:「那就補起來吧!親愛的高飛。」高飛聽了,立即又問:「我用什麼來補呢?親愛的麗莎。我用什麼來補呢?」  麗莎對高飛不動腦子的提問,感覺有點不快,但還是耐心地說:「用稻草吧!親愛的高飛。用稻草吧!」  可是,高飛仍然說,稻草太長。麗莎只好不斷地給予高飛指示,而高飛卻依然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直到最後,麗莎告訴高飛,去提一點水來,好弄濕一塊石頭,磨快一把刀,去割斷那些太長的稻草。  可高飛還在問:「我用什麼來提水呢?親愛的麗莎。」  麗莎建議高飛用水桶提水,可高飛卻說:「可是,我的水桶破了一個洞,親愛的麗莎,親愛的麗莎,我的水桶破了一個洞,一個洞。」  高飛的問題又回到了原先的起點。  故事中的高飛,正像現代組織中那些「按鈕員工」們一樣,他們害怕承擔責任,對自己要做的各種工作都不去認真思考,更不會做出任何決定。他們實行「每事必問」,事無大小,都要向上司請示該如何做。其實,他們不做決定的原因就是逃避問題,「每事必問」的做法實際上是把問題推給了上司。  然而,如果推脫真的能把問題推掉,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可是,現實往往就像故事中高飛感受到的一樣,問題不會在互相推脫中消失,最後還是要落到自己頭上。  其實,導致他們遇事推諉、躲避責任、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原因,不是能力低下,也不是缺少忠誠,而是他們沒能領悟工作的實質,不懂得職場中人的基本責任在何處。  「按鈕員工」總是用「我做了」的思維去看待事情,他們的口頭禪是:「我正在做上司派給我的事兒」,可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工作,因為問題沒有解決。  找到了「按扭員工」的病根,我們就可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工作的實質是解決問題,員工的基本責任是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問題。認清這個現實,我們就不再對問題抱害怕、迴避的態度,不會再像故事裡的高飛,很小的一點問題都指望別人幫他解決好。  然而這麼說來,工作是否意味著有沒完沒了的問題、麻煩等待著我們呢?這是否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呢? 有問題其實很正常(1)    在工作中,總有接連不斷的問題等待我們解決,而問題總是意味著不確定性、懷疑和困難,所以,人們往往害怕面對問題,於是選擇逃避和推卸。而害怕問題有很多心理原因,比如,面對錯綜複雜的現象無法做決定、面對各種方案無法制定決策、害怕出錯誤、不想承擔責任、對後果不能有效預測,等等。  難道沒有一份不存在問題的工作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請先看下面的故事。  在餐廳的一個角落裡,一位企業家獨自喝著悶酒。有位熱心人走上前,問道:「您一定有什麼難題,不妨說出來,我給您幫幫忙吧!」  企業家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我工作中的問題太多了,沒有人能幫助我。」  這位熱心人立刻掏出名片,原來他是位諮詢師。諮詢師請企業家明天到他的辦公室來一趟。  第二天,企業家如約前往。諮詢師對他說:「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企業家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但還是好奇地隨他而去。  兩人驅車來到效外,企業家下車一看,原來是一處墓地。諮詢師指著前面的墳墓對企業說:「你看看吧,只有這裡的人是統統不被問題困擾的。」  企業家恍然大悟。  只要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我們總會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人生中每天都必須面對的事。當我們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嘗試著解決問題,一步步地學習解決問題。我們解決了用餐具吃飯的問題,解決了學會走路的問題,解決了自己穿衣服的問題,然後,我們又要去學校上學,解決學習中的種種問題。  而我們參加工作,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來的。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如果能夠認真地思考、研究,尋找各種解決途徑,培養自己的辦事能力,那些麻煩、困難就會在持續的學習過程中迎刃而解。  《孫子兵法》中說:「激水之疾,以至於漂石者,勢也。」激蕩的流水,能使沉重的石頭漂起來。而在靜止的死水中,石頭則沉了下去。這說明,正是因危持一定速度向前發展,問題才會「浮出水面」。而沉淪頹廢,靜止不前,總能掩藏問題。  發展就會遇到困難和問題,成才就會遇到挫折和考驗。有問題就意味有希望。只要敢於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不斷前進。如果希望「沒有問題」,試圖迴避問題,那恰恰是最大的問題。  在工作中,問題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了員工工作績效的高低。IBM的一位高級經理就表示:「解決問題能力強的人往往能夠創造卓越的業績,而那些欠缺這一能力的人則剛好相反。」  但有很多員工,缺乏挑戰的勇氣,害怕承擔責任,只願做謹小慎微的「安全專家」。他們認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對於那些頗有難度的事情,還是躲遠一些好,否則,就有可能被撞得頭破血流。  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問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因為自己面臨問題,覺得面子上夠去,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假裝問題不存在;  認為自己只負責執行,只有主管才負責解決問題,問題應該推給主管做決定;  認為問題的發生與自己無關,怪環境、找借口,想找個替罪羊,把別人的注意力轉移過去;  解決問題需要改變自己的一些習慣,而他們不願意放棄那些令自己覺得很舒服卻有害無益的工作習慣;  害怕冒風險,害怕為自己的決策承擔責任,害怕失敗。  在這幾種心態的左右下,一個人往往不能猾地面對問題,指望潛在的問題永遠「潛伏」著,指望問題在沒有自己參與的情況下能自動消失——這包括:領導替我解決了問題;同事替我解決了問題;或者環境發生了變化。  遺憾的是,這種幻想很少能成為現實。一個問題不去解決,就會積累成越來越多的問題,影響到同事和上司,影響到整個組織,成為大問題。 有問題其實很正常(2)    所以,優秀的員工從不指望別人解決「我的問題」,而是努力解決所有的問題——我的問題、同事的問題、上司的問題,還有客戶的問題,避免因問題給公司造成各種損失。  其實,問題往往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了或者做成功了,才覺得很簡單。而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問題,在你做之前,就已經是很簡單的事情了。  一個人散步來到田野中,看到農夫正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吸煙。這個人問農夫:「為什麼不把石頭清理掉?」  農夫說:「石頭太大了!我準備把這塊地賣掉!」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又一次來到這裡散步,他發現田地的主人已經換了另一個農夫,而石頭已經不見了。這個人問新來的農夫:「你是這塊地的新主人嗎?你是怎麼把石頭清理掉的?」  新來的農夫回答:「我用一根棍子,就把石頭撬了起來。其實,石頭位於泥土以下的部分非常小!」  也許你會說,未必所有的石頭都這麼容易撬動,未必所有的人都像這位農夫一樣幸運。但只要敢於去面對,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很多人往往是在問題解決之後,才感慨道:「原來這麼簡單!」  在每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困難,走很多彎路。可人們正是在不斷磨練、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而問題,恰恰是磨練一個人、改變一個人、提高一個人的好機會。  有問題是正常的,而我們惟一要做的,就是解決問題。 不做決定的風險(1)    有的員工,事事都向上司請教,聽從上司指令行事,他們只做看似不會給自己帶來困擾、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出疵漏的事,以為這樣做自己就可以躲開犯錯誤的機會,從而躲開懲罰了。  他們總是很膽怯,不敢做任何決定。因為做出決定是要承擔一定風險的,如果自己決策失誤,那就要承擔責任,影響自己的利益。  這樣的員工,通常不會把工作當作一種充滿**的事業,而只是混口飯的手段,他們總是事事從個人利益出發,置公司利益於不顧。殊不知,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就好像船與船員,當個人的自私影響到公司的健康發展時,個人的利益又從何談起呢?  再者,不做任何決定,就真的沒有風險了嗎?  阿偉從一家名牌大學畢業後,來到一家文化公司做編輯。他擔心自己能力和經驗不足,生怕一不小心做錯了事,丟了飯碗。於是,在工作的過程中,阿偉什麼事都要徵詢主管的意見。  有一天,經理讓他和主管在35天內彙編一本教育方面的書,接受了這個任務,阿偉更是任何一個細節都要向主管請示,等主管做決定。有一次,主管終於不耐煩了,訓了阿偉一頓。阿偉有些悶悶不樂,然而,在編輯的過程中,他還是不敢擅自做主。不巧的是,這時主管有事請假三天,阿偉更是無所適從,每天像個無頭蒼蠅一樣,什麼也不敢做,在辦公室里對著材料乾耗時間。  阿偉的舉動都被經理看在眼裡,他覺得阿偉總是推脫責任,工作態度不佳,書稿也遲遲不能完成,於是經理找了個事由,解聘了阿偉。  阿偉害怕在工作中犯錯誤,所以採取事事請示的辦法。而實際上,過多的請示,並不意味著負責,相反,這樣往往會給人不負責任、缺少獨立工作能力的印象。其實,阿偉的心理根源,還是出於對個人利益的患得患失,他缺少的是對本職工作的熱愛與負責。  從阿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等待、拖延、不做任何決定,其實往往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因為這麼做等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到別人手中。這其實是一種依賴心理,指望主管代辦自己的一切,希望從公司和周圍的同事中獲得更多,而自己卻不願有相應的付出。  不做任何決定,不僅把自己推到一種極被動的處境中,也造成周圍同事對自己認可度的大幅度降低——誰願意和一個不負責的人一起共事呢?所以,什麼事都等別人決定的人,最終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他們對別人的依賴和期望,總是事與願違,毫無結果。  歸納起來,不做決定,本身就有如下風險:  在工作中沒有主動權,聽憑他人擺布;  不得不依賴他人;  給人以「不負責任」的印象;  在團隊中缺少「人緣」,自己在工作中也難以得到別人有效的幫助;  放棄獨立思考,養成懶惰的習慣;  過多的請示有時會招致上司、同事的厭煩;  問題得不到解決,得不到他人支援,問題越積越多;  在效率第一的現代競爭中,「等待」意味著被淘汰。  由此看來,我們是否應該遇到任何事情都自己說了算呢?  並不是這樣。我們主張獨立思考,猾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但這並不意味著凡事都自作主張,不與主管、同事商量。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一個人在團隊中工作、成長,需要與其他團隊成員配合協作,集思廣義,吸取他人意見,並服務團隊的整體決定。  那麼,如何把握「做決定」與「聽命令」之間的度呢?  其實,這也正是對一個人職場智慧的考驗,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體會、反覆摸索。但本書可以提供給你一個非常有效的建議,那就是:  把請示換成建議。  把請示換成建議,就能使一個人從不負責的「沒頭腦」員工,一躍成為有主見、會思考的工作高手。比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阿偉,在遇到難以決策的問題時,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幾個方案,並分析它們各自的優劣,與主管商議。這樣一來,一方面開拓了主管的思路,幫助主管制定更好的決策。另一方面,主管對阿偉的回饋,也幫助阿偉把自己的思路調整得更加明晰。 不做決定的風險(2)    好的解決方案,就在團隊成員共同的探討之中。 解決問題的好處(1)    比起什麼都不做、什麼決定也不下的「不做主」對策,主動猾地去解決問題,才是面對問題時最有效的方法。  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小麗,在認真思考了「工作就是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表現。她先是取出紙和筆,列了一張表,把自己目前工作中有待解決的問題都寫在了上面,一共有這樣幾個問題:  怎樣才能讓客戶感覺到本公司的親切和熱情?  怎樣才能把產品的性能與特點解釋得更清楚?  怎樣才能體現出本公司產品和服務的優勢?  然後,小麗一邊動腦思索,一邊在工作中體會。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與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聯繫起來。沒垢天,小麗發現自己像變了一個人。在接電話時,嘶再機械地背誦禮貌用語和產品介紹,而是真誠友愛地對待每個來電諮詢的顧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她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有興趣,堪稱半個產品專家了,介紹產品時妙語聯珠,還常用些比喻、幽默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解答客戶提出的問題。有的客戶和小麗成為朋友,為小麗提供了不少與工作有關的信息。還有的顧客當場拍板,決定購買公司的產品。部門經理非常滿意小麗的變化,他請示總經理同意,由小麗經手的客戶,小麗可以拿到和銷售人員一樣的提成。小麗不僅收入增加了,而且不久之後,嘶正式調到公司的企劃部門,開始參與公司的整體宣傳策劃工作。  有一天,小麗興沖沖地拿著自己剛做好的產品策劃書,準備給經理過目。在公司的走廊上,她迎頭碰見老張。老張笑著問小麗:「這下知道解決問題的好處了吧?」  小麗點了點頭。老張又問:「那你說說,好處到底在哪?」  小麗臉上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自信地說:「它讓我在工作時覺得很快樂!」  工作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企業的發展也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一個公司要想在市場上立住腳,可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和考驗。公司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精誠團結,互相幫助,一方面努力解決好個人的工作問題,另一方面要齊心合力解決團隊的共同問題,因為員工的前途與公司的前途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公司不僅是員工的利益共同體,也是員工成長進步的學校;不僅為員工提供了工作機會,也為員工創造了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舞台。作為員工,如果能經常想想自己該為團隊做什麼,把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看作是為了團隊和個人的共同發展鋪平道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自然能在工作中享受樂趣,收穫成功。  當然,行動可能會失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錯誤,然而解決問題的益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使我們的前景越來越明朗,讓我們在快樂向上的環境中工作;  避免小問題堆積成大問題;  即使犯錯誤,卻也能促成我們的學習與成長,而不解決問題,只能導致停滯與萎縮;  培養了我們的直面問題的勇氣;  行動建立信心,不行動助長懷疑;  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靈感,想出創新的辦法;  使我們更善於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固然要冒一定的風險,然而,美國一位金融機構的高級領導人卻是這樣看待冒險問題的。他對同事們說:「有時人們對我說:『我不想冒險。』我就跟他們說:『最好還是冒點險吧,因為在本棟大樓中,此刻有十幾個人正坐在電腦前,企圖把我們幹掉!』」  採取行動也許有些風險,但「什麼都不做」則是最大的風險。如果因為怕冒決策失誤的風險,而採取迴避、拖延的「不行動」方案,這種做法只能被激烈的現代競爭所淘汰。  對於金融機構的高級領導人是這樣,對於普通員工又何嘗不是如此!哪個人能一輩子保有工作?今天不主動猾承擔責任、解決問題,明天就可能沒有工作可做。 解決問題的好處(2)    所以,不論公司領導還是普通員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挫敗,都不應該氣餒。只有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才應該遭到批評並且立刻摒棄。企業內部,要形成一種暢導解決問題的企業文化。  你也可以像那個小麗一樣,在自己的辦公桌前掛上這樣的座右銘,或者,不必把它寫在紙上,每天工作之前默默地把這個心中的座右銘告訴自己,那就是:  第一,工作就是解決問題。  第二,企業的發展就是解決問題。  第三,解決我的問題就是解決公司的問題。 勇敢地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必然需要進行艱苦的思考,花費不少的資源和時間,當這樣的付出不能立刻收到回報時,人們就經常會聽任問題發展,或者「忘記了」問題的存在。  有的時候,只有當問題鬧大了,人們才倉促行動。比如,你的辦公室一直堆放著各種東西,不僅外觀很不整潔,而且很多文件都不知道放到哪裡去了。然而,當一位重要的客戶要來拜訪,你這才把辦公室打掃一番,給客人一個盡量整潔的形象。  解決問題需要有一個好心態。如果被動地、勉為其難地去解決問題,實際上心內深處並不相信自己能解決它們,那就很難有足夠的決心堅持到底。沒過多久,就又會回到抱怨、推脫的老路上去。比如發這些牢騷:「我怎麼會碰到這麼倒霉的事?」「為什麼他們要為難我?」「為什麼不多給我一些時間?」「為什麼不多指導我?」「營銷部為什麼不給我們更多的支持?」  所以,只有好心態才能引領你真正地解決問題。這個心態就是面對問題時要放鬆,然後欣然迎接挑戰。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著來改進:  迅速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下決心勇敢地面對問題;  相信做出決策比無所事事強;  懂得解決問題必須下功夫;  思考問題之前,放鬆身心,理清思路;  立即而不是以後處理問題。  一個星期天的午後,十二歲的史黛西和當過飛行員的父親登上了賽納單引擎飛機,準備一起享受飛行的樂趣。飛機起飛後不久,他們就來到了密歇根湖上空。但是,這趟愉快的父女探險被一件突如其來的意外打斷了——引擎熄火了。  父親轉頭看著史黛西,用一種平靜、讓人放心的口吻說道:「親愛的,引擎不動了。看來我得用不同的方式開這架飛機了。」  為了重新發動引擎,他們需要具有更快的空中速度。父親對史黛西說,他將駕駛飛機向下俯衝,同時會不斷敲擊機艙中的引擎點火開關,以嘗試再次發動引擎。這意味著,飛機將朝著冰冷的、深不見底的密歇根湖水直衝下去!  史黛西立即點頭同意父親的做法。於是,父親讓飛機進入了俯衝狀態,並拚命按著點火開關,可是情況依舊。飛機越來越接近水面。他說:「史黛西,抓牢嘍!我們再試一次吧。」他們又一次向下俯衝,隨著飛機速度逐漸加快,父親再次猛按開關。啊!這次引擎發動了!先是發出了一點象徵希望的響聲,最後終於發出令人安心且熟悉的轟隆巨響。  二十分鐘後,他們安全著陸。就在那時,這位「泰山崩頂而面不改色」的父親,這位無所畏懼的大丈夫,轉頭看著他十二歲的女兒,慈愛地輕輕拍著她的肩膀,說道:「聽好啦,小甜心,你愛做什麼都行,就是別告訴你媽媽!」  史黛西和她父親碰到的倒霉事,可比我們工作中的困難要可怕上百倍!然而,這位飛行員父親的做法,是以行動解決問題。如果他不是猾想辦法,而是把時間花在無謂的拖延、牢騷與抱怨上,比如對著天空大喊:「天吶!我以前可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呀!」或是「我們為什麼會碰到這麼倒霉的事?」結局可能就會大不一樣了。  如果你碰到了棘手難辦的問題,那麼試著以正面的、猾的、有效的方式解決吧! 職場箴言    工作,就是不斷遭遇問題、發現問題、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解決問題的動力。  問題看起來很可怕,只是因為人們害怕面對它。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樹立正確的態度——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將每一個困難視為一次獲取經驗的機會。  採用科學的方法,會使你有條理、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都是拖延惹的禍(1)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清晨,鬧鐘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裡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懶在床上尋找各種借口。於是,在忐旎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鐘,甚至十分鐘……  拖延是對惰性的縱容,一旦形成習慣,就會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  深夜,一個危重病人走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分鐘,死神如期來到了他的身邊。他對死神說:「再給我一分鐘好嗎?」死神問他:「你要一分鐘幹什麼?」他說:「我想利用這一分鐘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我想利用這一分鐘想一想我的朋友和我的親人。如果運氣好的話,我還可以看到一朵綻開的花。」  死神說:「你的想法不錯,但我不能答應。這一切都留了足夠的時間讓你去欣賞,你卻沒有像現在這樣去珍惜,你看一下這份賬單: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二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剩下的30多年裡你經常拖延時間;曾經感嘆時間太慢的次數達到了10 000次,平均每天一次。上學時,你拖延完成家庭作業;**後,你抽煙、喝酒、看電視、虛擲光陰……」  說到這裡,這個危重病人就斷了氣。死神嘆了口氣說:「如果你活著的時候能節約一分鐘的話,你就能聽完我給你記下的賬單了。哎,真可惜,世人怎麼都是這樣,還等不到我動手就後悔死了。」  拖延,真的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的最好辦法。  拖延的習慣已經給我們造成足夠大的麻煩,用一位成功學家的話來說:「你的借口如果能換成美元的話,相信你的財富會超谷爾·蓋茨。」拖延的習慣使我們變成懶惰的白日夢者、行動的侏儒;使我們辦事拖拖拉拉,當天的事總要留給明天,明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不僅如此,我們還找出很多原因,比如:場地沒有聯繫好,該找的人沒有找到……但如果這樣的理由重複了幾次後,老闆就會認為我們沒有工作能力,或者是對工作不夠盡心儘力,在為自己的懶惰尋找借口。一旦在別人的心目中形成這樣的印象,可絕對不是一個好兆頭。  克里·喬尼是一位火車後廂的剎車員,他聰明、和善,常常面帶微笑,非常受乘客們歡迎。一天晚上,一場暴風雪突然降臨,火車晚點了。克里抱怨起來:「這鬼天氣!害得我要加班了。」  就在他考慮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逃掉夜間的加班時,暴風雪已經造成另外一輛快速列車不得不拐道,幾分鐘後也要拐到克里所在的這條鐵軌上來。列車長趕緊跑過來命令克里拿著紅燈到後面去。克里心裡想,後車廂還有一名工程師和助理剎車員在那兒守著,便笑著對列車長說:「老兄,不必那麼著急,後面有人在守著,等我拿上外套就去了。」列車長一臉嚴肅地說:「人命關天,一分鐘也不能等,那列火車馬上就要來了。」  「好的!」克里微笑著說。列車長聽完了他的答覆後又匆匆忙忙向發動機房跑去了。但是,克里沒有立刻就走,他認為後車廂里有一位工程師和一名助理剎車員在那兒替他扛著這項工作,自己又何必冒著嚴寒和危險,那麼快地跑到後車廂去呢?他停下來喝了幾口酒,驅了驅寒氣,這才吹著口哨,慢悠悠地向後車廂走去。  他剛走到離後車廂十來米的地方,就發現工程師和那位助理剎車員根本不在裡面,他們已經被列車長調到前面的車廂去處理另一個問題了。當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快速向前跑去的時候,一切都晚了。在這可怕的時刻,那輛快速列車的車頭,撞到了自己所在的這列火車上,受傷乘客的嘶喊聲與蒸汽泄漏的噝噝聲混雜在了一起。  後來,當人們去找克里時,他已經消失了。第二天,人們在一個穀倉中發現了他。他不停地叫喊著:「啊,我本應該……」  他被送回了家,隨後又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都是拖延惹的禍(2)    拖延是最具破壞性、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你喪失了主動性和進取心。做事拖延的員工絕不可能成為稱職的員工。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打的借口來為自己辯解。因為,把「事情太困難、太昂貴、太花時間」種種借口合理化,胰相信「只要我們夠努力、夠聰明、衷心期盼,就能完成任何事」容易得多。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為了沒完成某些工作而製造借口,或是想出千百個理由來,為沒能如期實現計劃而辯解,那麼現在正是該面對現實好好檢討的時候了。  拖延也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它來自於軟弱、自私自利和猶豫不決。而消極的心態,往往會使問題的難度增加一百倍。有一些針鋒相對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拖延惡習:  每天從一件明確具體的工作開始,立即去做,主動去做,不必等答人的指示;  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對其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而且不期望獲得報酬;  把主動工作的價值告訴別人,每天至少要告訴一個人。  富蘭克林說:「把握今日等於擁有兩倍的明日。」從現在就動手做吧!養成負責、守時的好習慣,你會受用終生!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1)    「粗心、懶散、草率」等這樣一些字眼,正是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而由於粗心、懶散、草率造成損失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曾有一家服裝廠的一名業務員為單位訂購一批羊皮,合同條款本應是「每張大於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然而這名業務員粗心大意,把句號寫成了頓號,成了「每張大於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結果供貨商鑽了空子,發來的羊皮都是小於4平方尺的,使服裝廠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損失慘重。  舊金山一位商人給一個薩克拉門托的商人發電報報價:「一萬噸大麥,每噸400美元。價格高不高?買不買?」薩克拉門托的那個商人原意是要說「不。太高」,可是電報里卻漏了一個句號,就成了「不太高」。結果這一下就使他損失了幾十萬美元。  所以,職場中容不得半點不負責。作為一名員工,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一定遙質保量完成。不要以為自己的不做自會有人來做,也不要以為自己不負責不會被人發現,不會對企業有什麼影響。當你在信守責任的同時,也是在信守一個人的人格和道德。  庫伯曾經服務於一家大型建築公司,他的主管不但是該家族公司集團中的總經理,又是第一位被提拔的非家族成員,他所承受的壓力自然可想而知。所以,他對下屬非常嚴格,甚至有點雞蛋裡挑骨頭。不過,庫伯覺得自己在公司待的時間長了,還是有能力駕輕就熟,應付他的各種命令的。  一次,主管要求庫伯為一個董事會準備資料,庫伯迅速整理了從各部門呈上來的報表,工作很快就完成了。但是當庫伯把資料交上去之後,總經理只說了一句話:「不用心。」庫伯很不服氣,他告訴總經理,為了這份材料,他已經很久沒有按時吃晚飯了。總經理嘆了一口氣說:「你自己對這堆資料滿意嗎?不滿意,你就是在敷衍工作。記住:敷衍工作首先就是敷衍自己。」  庫伯的問題,不是因為他不聰明,沒有能力,而是不願將問題看透,這樣導致他習慣性地在工作中糊弄事。他雖然犧牲了吃晚飯的時間,但是並沒有用心去做。如果總經理拿著他給提供的資料上會議桌,肯定會受到董事們的批判。  喜歡敷衍的人們應該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僥倖佔過那麼一兩次小便宜,長此以往必然害了自己。  你也可以問問自己:是否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如果不是,那麼你正在採取的消極應對策略,如拖延、敷衍,會帶來什麼後果?這些後果是你可以或願意承受的嗎?你可以在紙上反覆推敲這幾個問題,最後你會發現,不利的後果比目前煩人的工作要可怕得多。具體來說,敷衍工作有這麼幾個害處:  敷衍的工作必然有漏洞——既使你覺得自己「執行」得很好,可你能保證一點失誤都沒有嗎?  敷衍的工作非常有可能被老闆槍斃掉,白費功夫(因為敷衍也要花費一定功夫)。  被動執行、敷衍工作的人很難發揮什麼創造力。  沒有人會欣賞敷衍了事的人,不論是上司、同事,還是下屬。  敷衍甚至比不忠誠、不勇敢更有殺傷力,因為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靈魂,損害人的責任感,損害人的敬業意識和誠實精神,而這些正是一個人立足職場並做出成績的基礎和保障。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闆捨不得他的這位出色的工人,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都看得出來,他的心思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  「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老木匠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里! 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2)    職場中的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漫不經心地工作,其實是在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是猾行動,而是消極應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他們驚覺自己的處境時,早已深困在自己給自己建造的破「房子」里了。  把你當成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當你敲進去一顆釘、加上去一塊板、豎起一面牆時,都用你的智慧好好地建造吧!生活是自己創造的!  克服敷衍,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做些嘗試:  首先,認清敷衍的後果。  其次,要改變心態,對周圍的人抱有一顆責任心,猾自信。  再次,要區分「工作」與「做了」的界線,避免「我做了」的想法,因為這個想法最容易導致敷衍。要知道,工作就必須猾地解決問題。  再次,要做有益的工作,而不是時間、精力的犧牲。  最後,還要主動地思考,設法使你目前的工作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樣,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有一種不斷地尋找解決方法的能力,就會有克服障礙的意志力,你的表現便能到達嶄新的境界,你的工作品質以及從工作中所獲得的滿足感都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人和機器的區別,就在於人有靈魂,有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與關愛,能通過工作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催一下、動一下,挨一下鞭子推一下磨,這豈不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  敷衍不會給人帶來輕鬆,相反,它會使人越來越沒法輕鬆。 找替罪羊不是辦法    有人曾說,一個優秀的員工應該永遠學習為兩件事負責,一件是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另一件是以前所從事的工作。如果真正做到了這兩點,那麼,他一定是個有出息的員工,因為他能夠以負責的精神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這樣的員工,面對問題,他去主動解決;面對失誤,他能主動承擔。對自己的失誤負責,不僅能以良好的人品、道德和人格魅力換得別人的信賴,同時,也在猾補救原先失誤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工作做得更好。  如果嫁禍他人,推卸自己的責任,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毀了自己的前程。  李強是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工程部經理。由於他口才好,又極懂得周旋,上司安排他去處理公司在外地的一樁工程收尾過程中與當地居民發生的糾紛,希望他與外地公司的幾位負責人共同協調,把這件事處理妥當。  但李強覺得,這些事務不屬於他的職責範圍,因而工作起來不猾。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又自恃是總裁派來的人,總是一意孤行,不與分部負責人猾配合,結果沒把事情辦好。加上他不了解當地的民俗民情,還與當地居民發生了尖銳的衝突。可當總裁責怪他時,他卻把責任統統地推到分部負責人的頭上。總裁對事情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調查後,終於了解了事情的全部過程,不但給了李強罰薪處分,還對李強的人品和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事隔不久,李強又因為公司業務,與分部那幾位負責人進行了工作方面的交接,大家都記恨他當初嫁禍於人的做法,藉機報復他,導致李強業務上的失敗。無奈之下,李強不得不辭職,離開了這家極有發展前途的公司。  像李強這樣明目張胆地嫁禍他人,做法固然令人厭惡。但是,假如在一個公司內部,找替罪羊成了一種風氣,責怪別人成了一種習慣,大家都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責任,就不會再感到道德的壓力與約束了。於是,推卸責任變得理所當然起來。  CEO責怪副總裁,副總裁責怪經理,經理責怪員工,員工責怪客戶,甲部門責怪乙部門……,形成一種奇怪的「責怪鏈」。有時,這個受責怪的對象可能並不存在,是一位莫須有的員工,人們稱他為「誰」。有了他,大家都可以把事情怪到他頭上。  比如:「誰又把這個弄錯了?」「不知道誰在上一個工序沒有按時完成!」「究竟誰負責?」等等。  這樣一個組織,以及在這個組織中工作的員工,他們的未來恐怕不會樂觀吧!  找替罪羊不僅對問題本身於事無補,而且會影響團結,形成內耗,甚至造**人自危的氣氛,在人與人之間築起高牆。自然,這也極大程度地摧毀了員工個人的創造力。  改善之道,是把「責怪鏈」變成「責任鏈」,切實地做好個人責任意識的提升與培養,集思廣益,通過團隊合作把事情做好。  比如,員工主動為客戶的不滿承擔責任;經理多想想員工的失誤是否源於自己沒有指導好;總裁做出敢於承認錯誤的表率;銷售部門業績不佳時,開發部門主動改進工作……  「責任鏈」形成了,就能使每個員工都能盡自己的力量推動每一項計劃,從而把每個人的潛能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想解決問題,先培養責任心(1)    命運總是厚待那些勇於面對問題、自覺承擔責任的人。責任能夠讓一個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狀態,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並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責任就是對工作出色的完成,責任就是忘我的堅守,責任就是人性的升華。  世界上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世界上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有不肯付出努力的人。想解決問題,先要培養責任心。培養責任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強烈的使命感。  使命感來自於興趣和義務感。興趣會使人的「內在激勵」更持久、更經濟、更有效,因為責任與興趣是相伴而生的。所以,尋找工作的意義,培養興趣是第一步。如果你對你的工作實在無法培養興趣,就沒有必要浪費更多的時間,不如去積極尋找感興趣的工作。  義務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意味著一個人不再做天上掉餡餅的白日夢,不再指望不付出就能得到收穫。簡單地說:工作是對薪水的義務。  第二,不要置身事外。  不要以「這不是我的職責」、「老闆沒要求我這麼做」為理由,推卸責任,置身事外,而應該抱著「公司的事就是我的事」的工作信念,為公司的發展著想。  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貨運管理員,當你發現發貨清單上有一個看似與自己職責無關的錯誤時,你該如何處理呢?如果抱著「反正不是我的錯」的心態,到真的釀成大禍時,你可就擺脫不了責任了!如果你是一名過磅員,如果磅秤的刻度發生了錯誤,這能說與你的工作無關么?  第三,不要坐等問題解決。  不要抱有「等著瞧」的態度看別人工作,這是一種消極的行為,也是瀆職的行為。有成就的人都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第四,主動地為團隊解決問題。  不論我們處在公司的財務部、銷售部、製造部、營銷部、研發部、行政部、企業總部還是分支機構,我們都在同一個團隊里,為同一個公司服務,所以,我們必須為公司的整體利益著想,通過部門間的合作來解決公司的問題。同一部門的同事更要精誠團結,每個人都要主動地為團隊想一想。  第五,不要自我設限,積極面對現實。  成功人士都是以積極心態看待問題的,他們從來不會在沒有做之前,就假定「這件事情我做不好」。害怕承擔責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勇氣,自己給自己設制了太多限制。而相信自己的潛能,就能使你勇敢地承擔責任。同時,也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再平凡的工作都是未來不平凡的積累。只有做事積極,一絲不苟,才能夠在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駕馭問題,並保證自己時時刻刻都有所進步。  拿破崙·希爾曾聘用一名年輕女孩當助手,替他拆閱信件並進行分類。她的薪水與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是相同的,但她的工作態度卻與眾不同,因為她總是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晚飯後,她常常又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不計報酬地干一些並非自己份內的工作——譬如替老闆給讀者回信。  她認真研究拿破崙·希爾的語言風格,以至於這些回信和拿破崙·希爾本人寫的一樣好,有時甚至更好。她一直堅持這樣做,並不在意拿破崙·希爾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終於有一天,拿破崙·希爾的秘書因故辭職,在挑選繼任人選時,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個女孩。女孩成功地獲得了這個職位。  卓有成效和積極主動的人,他們總是在工作中積極承擔責任,主動解決問題。那些每天早出晚歸的人不一定是認真工作的人,那些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有優秀的績效,那些每天按時打卡、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的人不一定工作沒有失誤。對於任何一個公司,它需要的絕不是那種僅僅遵守紀律、循規蹈矩、缺乏熱情和責任感的員工,而是需要積極主動、自動自發地去投入熱情的員工。  責任和熱情,會給你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給你進取的力量,使你總能想出別人想不到的好辦法。在解決問題、提升績效的過程中,責任常常比能力更重要。 想解決問題,先培養責任心(2)    和「差不多先生」絕交 差不多先生是誰?    他是著名文學家胡適在《差不多先生傳》中虛構的一個人物,他代表了一種做事差不多就行、不追求更高境界的作風,胡適寫道: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甜人說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憶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縝密。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也許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能算做是一個「老好人」。不過在職場上,「差不多」的心態卻是必須嚴格杜絕的,因為每個員工都是團隊的一分子,如果每個人都是「差不多」、「湊合事」,不僅會導致組織難以獲得利潤,甚至還會因不慎造成重大事故。  因此,我們做任何工作,都要認真負責,對自己要求嚴格,盡我所能,做到盡善盡美。每一項工作,都一定要多問自己幾次,真的可以「差不多」了便交差嗎?自己認為所差的那一小點,會帶給自己、公司或顧客什麼損失呢?  只有對自己要求嚴格,與「差不多先生」絕交,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責任」,才能下決心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自己也成為職場中的「差不多先生」。  美國總統麥金萊在德州的一所學校演講時,對學生說:「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把一件事情盡量做得儘可能完美。」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難以估量的潛能,萬事「差不多就行」,就是辜負了自己的潛能。只有以「完美主義」的態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潛在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湯姆是個剛剛進入公司的年輕人,他自認為業務能力很強,所以對待工作十分隨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給他一項任務——為一家知名公司做一個廣告宣傳方案。  湯姆覺得自己才華橫溢,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方案做完了,交給老闆。  第二天,老闆把湯姆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問道:「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嗎?」湯姆一怔,沒敢回答。老闆輕輕地把方案推給了他,湯姆什麼也沒說,拿起方案走了。  然後,湯姆調整了一下情緒,又花了兩天時間,把自己的方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給老闆。老闆卻還是那句話:「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嗎?」湯姆心中還是忐旎安,沒有信心給老闆肯定的答覆。於是,老闆仍然請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認真修改。  這一次,他費盡心思,冥思苦想了一個星期,把新的方案交了上去。老闆看著他的眼睛,依然是那一句話:「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嗎?」湯姆自信地說:「是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案。」老闆說:「好!這個方案批准通過!」  有了這一次經歷之後,湯姆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盡職盡責,才能盡善盡美。  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應該盡職盡責地對待。在工作的過程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求得不斷的進步。  在工作中無法盡職盡責的人,人格也具有相同的特質。他不會培養自己的品格,也不會擁有堅強的意志,當然就無法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假如一方面想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又想炫耀自己,這是註定會失敗的。  職場上就是這樣,有些人本來具有出色的能力,卻因為不具備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疏漏,結果,讓自己逐漸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剛開始在工作中表現得並不出色,但他們全身心地、盡職盡責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反而在事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別把責任當成負擔    科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巨大的鐵絲網裡關著狼的一家:公狼、母狼和小狼。試驗一開始,科學家們首先把公狼放了出去,母狼和小狼仍然囚禁著。在此後的兩個月內,時常看到公狼在鐵絲網的外圍徘徊,它皮包骨頭,精神委頓,有氣無力。  按試驗的原計劃,下一步應該把小狼也放出去。然而幾位科學家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分歧,很多人主張不要放走小狼,因為公狼的狀態看起來很不好,恐怕活不了幾天了,小狼交給公狼,弄不好「兩狼俱損」,試驗的前期投入也將付之東流。  但主持這個試驗的科學家卻堅持把小狼放走,他相信,試驗的結果會印證他原先的預想。於是小狼被放到鐵絲網外,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公狼和小狼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終於有一天,公狼帶著小狼又回來了,兩隻狼都很健壯,毛色油亮。原來,公狼承擔了哺育小狼的責任,便一下子打起了精神,猾地捕獵食物,所以兩隻狼的健康都改善了。但它們仍然惦記著母狼,所以總待在鐵絲網周圍,不肯遠走。  最後,人們把母狼也放了,從此,三隻狼再也沒了蹤影。科學家們說,公狼、母狼現在不僅共同承擔養育後代的責任,而且也要互相承擔責任,它們一定自由而快樂地生活自己的天地中。  這個試驗告訴我們一個生物界的共有原則:活力來自於責任感。不僅人類如此,動物也是如此。這說明,通過承擔責任來喚醒我們潛在的力量,本來沒什麼新鮮的,而是我們來自動物祖先的一種本能。  這就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舊認識。以前的管理專家經常會說,人的本性是迴避風險、逃避責任的。然而人性是複雜的,人的本能也存在雙重性。逃避責任一種本能,擁抱責任也是一種本能。因而,面對工作中具體的責任,人往往也會有兩種心態:  有的人,感到的是強大的壓力,心理上無法承受,以至於在責任面前手足無措,無所事事。因為害怕犯錯誤而選擇了唯唯諾諾、固步自封;而在另一種人身上,責任卻可以轉化為一種動力,激勵他們克難攻堅,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  承擔責任,才能激發個體的活力。在動物界都是如此,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人類中的成功者,總是那些猾承擔責任、勇於挑戰困難的人了。  責任的意義,絕不是讓你活得很累,內心被壓滿沉重的負擔,思想中充滿了焦慮,不能稍作喘息。相反,責任使你健康向上,使你有一個陽光的心態,把你潛藏已久的力量激活,讓你看到原來自己有這麼強大。  懶惰、逃避、沉溺在不負責任的所謂「舒適感」中,就會導致我們思想趨於僵化,走向保守。使我們只看到困難,而看不到辦法。而責任給我們帶來活力,使我們大腦中的思考從不停頓。當我們的大腦處於「高速搜索」的狀態,我們就不難打開思路,拓寬眼界,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自然,我們的未來也會「充滿陽光」! 責任感是最優秀的品質(1)    文藝作品、民間故事中的英雄,無一例外是承擔著責任的人。「敢於承擔責任」,是全人類對英雄人格、理想人格的一種嚮往。  當一個人下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境況和人生境遇時,他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認識。也就是要首先考慮自己該負的責任,從責任的角度入手,對自己將要從事的事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他才能找到自己一切努力的意義所在、快樂所在,才能充滿熱情地投入到這份事業中去,也才能不畏艱險,堅持不懈,頑強地面對各種困難,猾地嘗試解決問題。  負責任的人是成熟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他們把握自己的行為,做自己命運的主宰。  工作就意味著責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須承擔責任的工作。相反,你的職位越高、權力越大,你肩負的責任就越重。不要害怕承擔責任,要立下決心,你一定可以承擔職業生涯中的任何責任,你一定可以比前人完成得更出色。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眼前的責任,認為等到以後準備好了、條件成熟了再去承擔才好。在需要你承擔重大責任的時候,馬上就去承擔它,這才是最好的準備。如果不習慣這樣去做,即使等到條件成熟了以後,你也很難承擔起重大的責任,很難做好重要的事情。  卡耐基說過:「有兩種人絕對不會成功:一種是除非別人要他做,否則絕不會主動負責的人;另一種則是別人即使讓他做,他也做不好的人。而那些不需茵人催促,就會主動負責做事的人,如果不半途而廢,他們將會成功。」  一些不成熟的員工,往往會打著「瀟洒」的借口,對自己的工作嗤之以鼻。比如,對公司的組織機構和崗位制度抱有抵觸情緒和懷疑態度,玩世不恭地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和職責,嘲諷自己的上司和老闆。而且稍有不順心就辭職,甚至頻繁跳槽。  如果這樣對待工作,這樣一天天地混日子,必然是年華虛耗,一事無成。更有甚者,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越是自己工作表現不佳,越是怪罪公司不重視自己、上司不提供方便、工作中困難多。而越是懷才不遇,抱怨不休,工作就越打不起精神,人也會變得更加固步自封,自甘墮落。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何談謀求自我發展?何談改變自己的人生境遇?又何談實現自己的夢想呢?  責任感之所以不容易獲得,原因在於它是由許多小事構成的。但最基本的是要心態成熟、做事成熟,無論多小的事,都要認真地做。  現任北京外交學院副院長的任小萍,在她大學畢業那年,嘶分到英國大使館做接線員。  在很多人眼裡,接線員是一個很沒出息的工作,然而任小萍在這個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把使館所有人的名字、電話、工作範圍甚至連他們家屬的名字都背得滾瓜爛熟。當有些打電話的人不知道該找誰時,她就會多問,盡量幫他(她)準確地找到要找的人。慢慢的,使館人員有事外出時並不告訴他們的翻譯,只是給她打電話,告訴她誰會來電話,請轉告什麼,等等。不久,有很多公事、私事也開始委託她通知,使她成了全面負責的留言點、大秘書。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電話間,笑眯眯地表揚她,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結果沒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調去給英國某大報記者處做翻譯。  該報的首席記者是個名氣很大的老太太,得過戰地勳章,授過勛爵,本事大,脾氣更大,甚至把前任翻譯給趕跑了,剛開始時她也不接受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資歷,後來才勉強同意一試。結果一年後,老太太逢人就說:「我的翻譯比你的好上10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又被破格調到美國駐華聯絡處,她幹得同樣出色,不久即獲外交部嘉獎。  回顧當年,任小萍女士感慨地說,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組織上安排的,自己並沒有什麼自主權。但在每一個崗位上,她都有自己的選擇,那就是胰別人做得更好。 責任感是最優秀的品質(2)    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得到領導的賞識、同事的尊重,這其中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行動起來,猾承擔責任,做出突出業績。  當你每天下班時,是否該回顧一下:我今天是否盡到了責任?我是否能幫助我的公司成長進步?我工作的結果,會對公司、同事、客戶,還有社會大眾產生什麼影響?  有了這樣的責任感,我們平凡的日常工作就變得更有意義了。我們做得好一點,還是差一點,並非無關緊要。很多人需要我們,因為我們的工作對他們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做得更好一點,就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快樂。  使人強大的,不是野心而是責任。因為野心會在現實的打擊下變得脆弱,而責任會經過現實的磨礪變得越來越堅強 職場箴言    命運總是厚待那些勇於面對問題、自覺承擔責任的人。  提高個人的責任意識,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  盡職盡責,才能盡善盡美!  主動究竟是什麼?就是沒有人要求你、強迫你,你就可以自覺出色地完成工作。若用一句話來總結,主動就是永遠不讓自己成為工作的旁觀者。  當認識到問題的「責任人」是我時,問題就好解決了。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 辦法是想出來的(1)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困難面前,猾想辦法的態度會激發我們的潛在智慧。那些成功人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非常注意動腦筋、想辦法,他們相信天無絕人之路。而所謂「無路可走」的人,往往是不肯下工夫去尋找出路的人。  在IBM公司,所有管理人員的桌上,都擺著一塊金屬板,上面寫著「Think」(思考)。這是IBM的創始人華特森定下的規矩。  有一天,寒風凜冽,淫雨霏霏,華特森一大早就召開了銷售會議。會議一直進行到下午,氣氛非常沉悶,沒人說話,大家也顯得焦躁不安。  這時,華特森站起來,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Think」,然後對大家說:「我們缺少的,是對每一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要記住,我們都是靠思考賺得薪水的。」  從此,「Think」成為了華特森和IBM公司的座右銘。  然而,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還是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  「確實是沒辦法!」  「真的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設想一下,如果你的上級給你下達某個任務,或者你的同事、顧客向你提出某個要求時,你這樣回答對方,他們怎能不對你非常失望呢?!  也許一句「沒辦法」,就為推卸責任找到了最好的理由。然而也正是一句「沒辦法」,讓我們澆滅了很多創造的火花。  是真的沒辦法嗎?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好好地動腦筋想辦法呢?  有一個叫羅伯特的美國人,想用80美元來週遊世界,別人都認為他是在痴心妄想。然而,羅伯特沒有理會那些冷嘲熱諷,他找出一張紙,寫下了用80美元週遊世界的各種辦法:  (1)設法領到一份可以上船當海員的文件;  (2)去警察局申領無犯罪證明;  (3)考取一個國際駕駛執照,找來一套地圖;  (4)與一家大公司簽訂合同,為其提供所經國家的土壤樣品;  (5)同一家膠捲公司簽訂協議,可以在這家公司的任何一個分公司免費領取膠捲,但要拍攝照片為公司作宣傳。  ……  當羅伯特完成上述的準備之後,他就在口袋裡裝好80美元,興緻勃勃地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結果,他完全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以下是他旅行經歷的一些片斷:  (1)在加拿大巴芬島的一個小鎮用早餐,他不付分文,條件是為這家餐館拍照並承諾在旅行中宣傳。  (2)在愛爾蘭,花5美元買了4箱香煙。從巴黎到維也納,費用是送司機一箱香煙。  (3)從維也納到瑞士,由於他搭乘貨車的司機在半途得了急病,已經擁有國際駕駛執照的他將司機送到了醫院,並將貨物安全送到了目的地。貨運公司非常感激他,專門派車將他送到了瑞士,當然是免費的。  (4)在西班牙一家新開張的公司門口,該公司用來拍攝慶祝畫面的照相機出了故障,於是羅伯特免費為他們拍攝了照片,而他們則送給羅伯特一張到達義大利的飛機票;  (5)在泰國,由於提供了一份美國人最近旅遊習慣的資料,他在一家高檔的賓館享受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  羅伯特親身製造的傳奇,足夠我們瞠目結舌了,他的勇氣和智慧更值得我們喝采!同樣道理,在職場上,我們也有這樣的潛質,我們也能創造出同樣的傳奇,只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有猾的行動。這樣,我們的創意之門就能打開,我們的頭腦里也會冒出各種各樣的辦法。  當我們怪罪自己不夠聰明,不夠有創意,抱怨我們總是無計可施的時候,我們應該反問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的開動腦筋了?  人的智力提高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只要你能夠戰勝畏懼,並下決心去努力,你就能越來越多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動你的腦筋想辦法吧,別讓你的智力機器生鏽!  世界上沒有「天大的問題」,只有不夠努力造成的失敗和遺憾。我們之所以說事情艱難,往往是我們並沒有盡到最大的努力!先別說難,先問是否已然竭盡全力? 辦法是想出來的(2)    猾地想辦法,才會有辦法。只有相信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 學會另闢蹊徑(1)    當傳統的方法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另闢蹊徑。  實際上,促**類社會進步的一切科技發明,起因都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另闢蹊徑」。比如為了解決「怎麼才能更快地收割小麥」的問題,如果我們僅限於傳統的方法——把鐮刀磨得更快,而不是想著去創造另外一種方法,那永遠也發明不了聯合收割機。  上一次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次不一定最適用。我們可能還有其他的辦法,也許還有比傳統的辦法好上百倍千倍的辦法。  維納是控制論發明人。還在5歲時,他忽然被ab=ba的數學法則迷住了,維納突發奇想,決心自己證實它。想了許久,最後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把它證明了:把一個長方形轉90度,長變成寬,寬變成長,面積仍不變。這樣一來,代數問題成了幾何問題,類型轉換了,問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另闢蹊徑,就是要換思路想問題。其中具體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轉換問題的類型、轉移問題的視角、轉換問題的焦點、或者將問題對象進行轉換,或者藉助解決其他問題的辦法來解決目前的問題,等等。  柯特大飯店是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市的一家老牌飯店。由於原先配套設計的電梯過於狹小老舊,已無法適應越來越多的客流。於是,飯店老闆準備改建一個新式的電梯。他重金請來全國一流的建築師和工程師,請他們一起商討,該如何進行改建。  建築師和工程師的經驗都很豐富,他們討論的結論是:飯店必須新換一台大電梯。為了安裝好新電梯,飯店必須停止營業半年時間。  「除了關閉飯店半年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老闆的眉頭皺得很緊,「要知道,這樣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必須得這樣,不可能有別的方案。」建築師和工程師們堅持說。  就在這時候,飯店裡的清潔工剛好在附近拖地,聽到了他們的談話,他馬上直起腰,停止了工作。他望望憂心忡忡、神色猶豫的老闆和那兩位一臉自信的專家,突然開口說:「如果換上我,你們知道我會怎麼來裝這個電梯嗎?」  工程師瞟了他一眼,不屑地說:「你能怎麼做?」  「我會直接在屋子外面裝上電梯。」  「多麼好的方法啊!」工程師和建築師聽了,頓時詫異得說不出話來。  很快,這家飯店就在屋外裝設了一部新電梯,而這就是建築史上的第一部觀光電梯。  習慣性地認為電梯只能安裝在室內,卻想不到電梯也可以安裝在室外,像這樣固守成法、循規蹈矩的「專家」比比皆是。問題不在於他們的技術高低、學識多寡、條件優劣,而在於他們突破不了常規的思維方式。  著名思維學家、「創新思維之父」德·波諾認為,通常人的思維是「縱向思維」,就是主要依託邏輯,沿著一條固定的思路走下去。為此,他提倡「平面思維法」,以多條思路進行思考。  上面的案例中,工程師和建築師被專業常識束縛住了,而潔清工的腦袋裡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思路就很開闊,所以才會想出令專家們大跌眼鏡的妙招。  海爾公司在開拓海外市場時,也沒有一味地依照國內的老方法,而是另闢蹊徑,廣開思路,開發適合當地情況的產品。  海爾公司在美國經銷其產品時,針對當地的學生用戶,專門請了美國當地人來設計電器。美國的學生大多是租房子住,而在美國的很多地方,特別是在紐約,房價十分貴,寸土寸金,所以學生們租的房子都非常小。於是海爾根據這個特點,把冰箱檯面創新地設計成一個小桌子,這樣就節約了很大一部分空間。  後來,他們又把小桌子改裝成一個摺疊的檯面,可以把電腦放在上面,這種設計迎合了學生的需求,所以特別受學生歡迎,也由此打開了美國市場。  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有「另闢蹊徑」的創意,它是解決問題的「加速器」。 學會另闢蹊徑(2)    無論是有獨特經營頭腦的管理者,還是善於另闢蹊徑解決問題的員工,他們都有兩個特點:  一是對工作充滿熱情,以主人翁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二是擅長創意思考,有很強的發散思維能力。  許多時候,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情況就會改觀,新的創意就會產生。所以,我們的思維要活躍起來!當原來的路走不通時,要學會另闢蹊徑! 靈感來自勤奮(1)    開放的心靈去擁抱新理念、新構想之外,更要勤學好學,堅持不懈地努力,因為創造性的思維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靈感自然閃現。  巴爾扎克成名以後,一天,一位老太太拿來一本破舊的小學生作文本給他看:「大作家,你給我瞧瞧,這小子有沒有天才,將來是不是塊當作家的料?」  巴爾扎克接過去看了看:「嗯,他天賦不多,靈氣不足,當作家很難。」  老太太一聽,大笑道:「你知不知道這作文本的主人是誰?就是你啊!」  不料,巴爾扎克一點也沒有發窘,而是笑著說:「我沒說錯呀,我所以有今天,關鍵在於苦熬苦寫,並不是全靠天賦和靈氣啊!」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很長一段時期,門捷列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學元素排列問題的研究中。一次,在緊張工作了三天三夜之後,他由於過度疲勞睡著了,竟在夢中見到了一張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通過這個夢,他成功地解決了困擾多時的元素排列問題。  後來,有記者採訪他,要他講述如何通過做夢而獲得成功的經驗。  不想,記者的提問,引起他的不滿,他說:「什麼,你認為我的發現只是夢中幾個小時的成果嗎?你知道此前我付出了多少個日夜、多少心血苦心研究嗎?」  創意和靈感是辛勤勞動的結晶。我國古語也說,「人工不竭,天巧不傳。」「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智慧,是日復一日踏實勤奮的工作換來的。  小王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文案。一次,一個著名的洗衣粉製造商委託小王所在的公司做廣告宣傳,負責這個創意的好幾位策劃人都拿不出令製造商滿意的方案。  小王也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當別人都放棄了、退縮了,他卻仍然一連幾天都在辦公室辛苦工作。他時常撫弄著一整袋的洗衣粉在想:「這個產品在市場上已經非常暢銷了,人家以前的廣告詞也非常富有創意。那麼,我怎麼下手才能找到一個閃光點,做出一個與眾不同、又令人滿意的廣告創意呢?」  有一天,他在苦思之餘,把手中的洗衣粉放在辦公桌上,又翻來覆去地看了幾遍,突然間他想到把這袋洗衣粉打開來看一看。於是他找來了一張報紙鋪在桌面上,然後,撕開洗衣粉袋,倒出了一些洗衣粉,一邊用手揉搓著這些粉沫,一邊輕輕地嗅著它的味道,尋找著感覺。  突然,在陽光的照射下,他發現了洗衣粉的粉沫間遍布著一些特別微小的藍色晶體。審視了一番後,他確信不是自己的眼睛看花了。他便立刻起身,親自跑到製造商那裡詢問這些藍色的晶體是什麼東西。製造商告訴他這些藍色的晶體是一些「活力去污因子」。因為有了它們,這一次新推出的洗衣粉才具有了超強去污、潔白的效果。  小王終於產生了靈感,他從「活力去污因子」著手,推出了最好的文字創意,這項產品的銷量也因此急速攀升。  沒有辛勤的付出,沒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小王的精彩創意無從產生。正如法國數學家、哲學家彭加勒所說:「出人意料的靈感,只有經過了一些日子,通過有意識的努力後才產生。沒有努力,機器不會開動,也不會產生出任何東西來。」  同樣,培根也告誡人們:「艱難由懶惰生,苦楚由偷安來。」逃避問題、埋怨別人、埋怨公司,只能一步步把自己變成沒有能力的廢物。想解決問題、獲得成功,要靠辛勤的付出,要用猾的態度去適應環境,要用鍥而不捨的精神去積累經驗。  勤奮,首先是一種猾向上的人生態度;其次,它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成才的必經之路,是每一個組織生機與活力的集中表現。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具備勤奮的工作態度,沒有勤奮的工作,再美好的願望都會成為空談。三分鐘的熱情不可能激起我們的靈感,創意的誕生,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需要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 靈感來自勤奮(2)    請記住:你想收穫多少,你就要付出多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勤奮才會獲得你想要的一切。試想,一個不勤奮的人能夠擁有多少收穫的快樂呢?勤奮是人們走向成功最堅實的基礎,是人們事業成功的保證。 信息很關鍵(1)    思考問題的過程一般有三個步驟: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和選擇最佳方案。  收集信息不僅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步驟,而且有時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比如,當各種方法都嘗試過,當問題成了一團亂麻,一切都僵住了。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再問問自己,原來收集的信息夠全面嗎?有沒有被漏掉的信息?解決之道,很可能就藏在被你忽略的信息中。  收集信息的過程,同時也是開拓思路、激發創造力的過程。想激發創意靈感,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對已經掌握的各種信息進行排列、重組、比較、聯想、質疑等。  千萬不要輕視信息,以為信息已經足夠用了,適量的信息意味著你的思路會被拓展得更寬。與其冥思苦想,不如去發掘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一般包括:  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否都已經找到了?  前人面對類似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否收集全面了?  對問題的癥狀,是否已經全面了解?  是否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向別人請教?  已經掌握的信息是否清晰、明確、易懂?有沒有模稜兩可的信息?  用一個樹形框架圖把這些信息歸納一下。然後,你會發現有些分枝還是欠缺,也許這些欠缺就是阻礙你解決問題的癥結。  某家大型企業集團的採購部經理脾氣暴躁,傲氣凌人,許多想向他推銷產品的業務員都碰了釘子。有一次,他到某個城市出差,準備停留一周。該城市一家辦公設備生產企業的銷售主管知道後,希望能與他草簽一個合作意向。  銷售主管先派A、B兩位業務員去賓館拜訪這位經理,兩個人貿然前去,都挨了一頓罵,帶著失敗的消息回到公司。銷售主管在希望渺茫的情況下,決定讓剛畢業的C去碰碰運氣,只當鍛煉新人。而這時,距採購經理離開的時間只剩下三天了。C並沒有急於去賓館,而是通過各種渠道詳細了解採購經理的奮鬥歷程,弄清了他的畢業學校、處事風格、興趣愛好以及最後三天的日程安排。  這些準備工作用了C一天的時間。到了第二天一早,C仍然不急於拜訪這位經理,而是回到公司,整理了一個小時的資料,把公司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了詳細的比較,並將能突出自家產品優勢的地方全都列了出來,然後把採購經理最關注的耐用性、售後服務等關鍵點進行了非常具有誘惑力的強化。其實他已經查明,採購經理今天上午有一個簡短的約會,要到十點半才回去,所以,做這些準備工作在時間上是綽綽有餘的。  C在十點一刻到了賓館,在通向經理房間必經的電梯旁等候。十點半,採購經理回到了賓館,直接上了電梯,C也馬上跟了進去。C從經理最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很快就得到了去經理房間喝咖啡的邀請。後來的事就很簡單了,採購經理一次就訂購了這家公司一個季度的產品,並且簽訂了正式合同。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信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有時能發揮關鍵作用。  當我們覺得山窮水盡時,不妨把思考點從尋找方法回到尋找信息上來。而新的信息能幫我們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在進一步尋找信息時,也許會發現柳暗花明的轉機。  小娜大學快畢業時,如願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為了繼續完成論文,拿到畢業證書,她仍然住在學校的公寓里。按照同學告訴她的乘車路線,小娜每天上班要換乘三次公共汽車,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公寓,草草地吃過晚飯,已經沒有時間寫論文了。  兩個星期以後,小娜覺得苦不堪言。她想請假專門做論文,又怕耽誤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然而,交通路線是不可能縮短的,這個問題怎麼才能解決呢?  又是一個清晨,小娜在汽車站等公交車,她漫不經心地瀏覽各種汽車站牌,忽然,她驚喜地發現,站牌的最下面,有一路公共汽車可以直達離她所在公司很近的一個站點。小娜於是試著乘坐了那趟車,結果她發現,雖然下車後要步行五分鐘的路程,但比起轉乘三次車,時間還是節省了半個小時左右。 信息很關鍵(2)    小娜後悔自己怎麼沒有早點發現這路公交車呢?她開始分析其中的原因——原來,由於事先被同學告知了乘車路線,小娜的腦子裡就形成了思維定勢,認為只有這一條乘車線路,使她忽視了對新信息的尋求。  從這件小事中,小娜懂得了信息的重要性。以後,凡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好解決的問題,小娜總是回到問題的出發點——信息上,要麼把已知的信息重新整理一遍,要麼去尋找是否有被自己漏掉的信息。而無一例外地,在增加信息量的過程中,小娜總能找到靈感的火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現代社會是信息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人們從事的各種工作,都要和信息打交道,甚至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和信息打交道的。而信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擁有信息量的多少、收集信息速度的快慢、對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都決定了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水平和能力。解決問題的鑰匙,往往就藏在信息中。創意豐富的人,其實也都是佔有大量信息的人。  本書提醒你,不僅要重視那些被冠以「信息」名稱的信息,更要會篩選、發現、處理信息。「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往往取決於一個人是否擅長發現被別人忽視的信息。比如:  出版公司的封面設計師阿倫,最近一直在為新書的封面苦惱。一個星期天,他在乘車時,路邊一個廣告牌無意激發了他的靈感。於是,新的封面方案受到同事的一致認可,也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  一次,某辦公室「大掃除」,同事們「大刀闊斧」地把堆積了多年的舊文件拿去賣廢品,而銷售業務員小張,卻把丟在地上的「客戶資料庫」檔案袋拾了起來,並從裡面挑出幾張名片保存。沒想到,正是其中一張名片,促成了一單大額的銷售合同。  工程師王威,一次和老同學電話聊天,聽說行業內某數據指標有所調整。同學只是說說而已,而王威卻是有心人,從當天就開始考慮怎麼把這個數據變化用在工作中。果然,日後王威的技術革新促成了公司產品的啥,王途人也提升為公司的副總工程師。  業務員大劉,閑來與同行、朋友一起喝酒。席間有人談到某大企業的老闆林總對某餐廳一道名菜有偏好。大劉暗自驚喜——林總正是他久攻不下的客戶。於是,大劉在某餐廳訂了一桌富有情調的酒席,特意請林總赴宴,終於促成了這單生意。  重視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你一定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好方法往往最簡單    我們常常被事物複雜的表象所迷惑,以為只有複雜的方法才能解決複雜的問題。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一家出租高層寫字樓的房地產企業,不知怎麼接二連三地收到投訴,抱怨等電梯的時間太長。這家企業很重視,馬上派人去處理。原因很快弄清楚了,原來這棟寫字樓比較高,而且沒有設置轉檯。當時,樓層高的建築需要設置電梯轉檯,比如,客人要上30樓,得先乘電梯到20樓的轉檯,然後再搭乘另外一台電梯上去。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想辦法進行工程改造吧!預算結果一出來,董事長不願意了。因為改造工程要花好幾百萬美元,工程結束最少得半個月,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改造期間寫字樓上所有辦公的公司都得停業。  於是公司召開董事會討論問題解決方案,一個董事提議,找個心理專家諮詢一下,看可否有其他解決辦法。  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心理專家很快找來了,在了解了具體情況後,他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就是在大廳里裝上一面大鏡子。  結果,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很少有人再對「等電梯時間長」的問題進行投訴。  原來,投訴者都是在寫字樓里上班的職員,而他們所在的公司又都是上班時間差不多,乘電梯都在同一時間段內。加之在這裡工作的基本上都是男士,一群男士擠在電梯門口狹小的空間內,由於壓抑和無聊,總覺得等待時間很漫長。而現在,大廳里放上大鏡子,不但擴大了視覺空間,也為平時早上慌慌張張往公司趕、連梳妝都沒怎麼顧得上的男士們提供了方便,自然使等電梯的時間從心理感覺上縮短了不少。  好的解決方法,往往看似很簡單。而這種「簡單」的背後,卻包含著深層次的思考和對問題「一針見血」的認識。練就這樣一雙慧眼,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能用看似簡單的小辦法辦成大事。  英國某家報紙曾舉辦一項高額獎金的有獎徵答活動。題目是:在一個充氣不足的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世界興亡命運的科學家。  第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人,使他們免於因環境污染而面臨死亡的厄運。第二位是核子專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滅亡的絕境。第三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食物,使幾千萬人擺脫饑荒的命運。  此刻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一個人以減輕載重,使其餘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下哪一位科學家?  問題刊出之後,因為獎金數額巨大,信件如雪片般飛來。在這些信中,每個人皆竭盡所能,甚至天馬行空地闡述他們認嗚須丟下哪位科學家的宏觀見解。  最後結果揭曉,巨額獎金的得主是一個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很多時候,我們對最簡單的答案,往往想都不敢想,擔心那會使自己顯得很愚蠢。因實,好辦法與壞辦法的區別,不在於簡單與複雜,而在於誰搞清了問題的本質。當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時,解決起來,有時就會像這個小男孩的辦法一樣簡單。  不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也不要把簡單的問題看得過於複雜。如果安裝一面鏡子就可以解決問題,那就不要去大興土木地改建樓房。在解決問題之前,別讓思維慣性迷惑了你,而要通過現象抓住問題真正根源所在。 做「動腦型」員工    曾經有一家國內大型企業的總經理,對他的員工這樣說:「我們的工作,並不是要你去拼體力,而需要你帶著大腦來工作。」  日益激烈的現代市場競爭,要求每一個優秀員工都應該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企業需要的員工,是有創意、有應變能力的員工,是能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員工。有些員工缺乏思考能力,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總是等著上司的指示,在遇到問題時,不知道多去探求「為什麼」,多想想「怎麼辦」,而是逃避問題,這樣的員工不僅不受企業的歡迎,而且在職場上也很難生存發展。  同樣一項工作任務,有的員工可以十分輕鬆地完成,而有的員工還沒有開始就時不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前者用大腦在工作,想方法去解決問題。在工作時多動腦筋、勤于思考、善用大腦工作的員工,必定比推脫責任的員工更有工作績效。  一家建築公司在為一棟新樓安裝電線。在一個地方,他們要把電線穿過一條20米長,但直徑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管道砌在磚石里,並且拐了五個彎。他們開始感到束手無策。  後來,一位愛動腦筋的裝修工想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主意:他到市場上買來兩隻白鼠,一公一母。然後,他把一根電線綁在公鼠身上,並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員則把那隻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並輕輕地捏它,讓它發出吱吱的叫聲。公鼠聽到母鼠的叫聲,便沿著管子跑去找它。公鼠沿著管子跑,身後的那根電線也被拖著跑。因此,人們很容易地把兩根電線連在了一起。就這樣,穿電線的難題順利得到解決。這位愛動腦筋的裝修工也因此得到了同事們的喜歡和老闆的嘉獎。  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多困難,都應該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好好想一下,而不要覺得事情只能到此為止了,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了。只有在工作中主動想辦法解決困難、堅持不懈、不找任何借口的人,才能成為公司中最受歡迎的員工。  1952年,由於受經濟風波的影響,日本的東芝電器公司積壓了大量的電風扇銷售不出去,為此,公司的有關人員雖然絞盡腦汁想了很多的辦法,但銷量還是不見起色。看到這個情況,公司的一個基層小職員也努力地想辦法,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  一天,小職員看到街道上有很多小孩子拿著許多五顏六色的小風車在玩,頭腦里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風扇的顏色改變一下呢?這樣既受年輕人和小孩子的喜歡,也讓成年人覺得彩色的電扇能為屋裡增光添彩啊。  想到這裡,小職員急忙跑回公司向總經理提出了建議,公司聽了這個建議後非常重視,特地召開了大會仔細研究並採納了小職員的建議。  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隆重推出了一系列彩色電風扇,一改當時市場上一律黑色的面孔,很受人們的喜愛,掀起了搶購狂潮,短時間內就賣出了幾十萬台,公司很快擺脫了困境。而這位小職員不但因此獲得了公司2%的股份,同時也成為了公司里最受大家歡迎的職員。  思考,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努力工作是一件好事情,但還要多動腦、多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做出成績,獲得成功。  在工作中,若僅僅只按照老闆的吩咐去完成任務,那是遠遠不夠的,任何時候都要做一個用頭腦努力去想辦法、主動尋找方法、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員工。能從工作中成長起來的員工,都是主動解決問題的「動腦型」員工。  解決問題的秘訣,就在於用大腦去想方法,就在於把自己的智慧投入到工作中。 永遠有新辦法(1)    人潛在的智力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我們能夠創造的方法也是無盡無窮的。對問題來講,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永遠有更好的方法等著我們去發現。  一位中國商人在談到賣豆子時,充滿了無限的**和智慧,小小的豆子,竟被他想出了幾十種發財的方法。  這位商人說:如果豆子賣得動,直接賺錢好了;如果豆子滯銷,就分三種辦法處理:  一是讓豆子漚成豆瓣醬,賣豆瓣醬。如果豆瓣醬賣不動,那就腌了,賣豆豉;如果豆豉還賣不動,那就加水發酵,改賣醬油。  二是將豆子做成豆腐,賣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賣豆腐乾;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如果實在太稀了,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放幾天,改賣臭豆腐;如果還賣不動,讓它長毛、徹底腐爛後,改賣腐乳。  三是讓豆子發芽,改賣豆芽。如果豆芽滯銷,就讓它長大點,改賣豆苗;如果豆苗還賣不動,再讓它長大點,乾脆當盆栽賣,命名為「豆蔻年華」,到城市裡的各大中小學門口擺攤,到白領公寓區開產品發布會,記住這次賣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還賣不動,建議拿到適當的鬧市區進行一次行為藝術創作,題目是「豆蔻年華的枯萎」,記住以旁觀者身份給各個報社寫個報道,用豆子的代價迅速成為行為藝術家,完成另一種意義上的資本回收,同時還可以拿點報道稿費;如果行為藝術沒人看,報道稿費也拿不到,趕緊找塊地,把豆苗種下去,灌溉施肥,3個月後,收成豆子,再拿去賣。  如上所述,循環一次。經過若干次循環,即使我沒賺到錢,豆子的囤積相信不成問題,那時候,我想賣豆子就賣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如果這個中國商人不猾地去想辦法、找方法,他能像現在這樣「滿腦子都是生意」嗎?一個人有這麼多新辦法可用,成功離他還會遠嗎?!  新的辦法是永遠也想不完的!正是因為那些永不滿足、不斷探索的精英分子們,在尋找新方法的過程中從不停步,才有了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比如,人們不滿足於晶體管計算機的運行效率,從而研製出集成電路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再如,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重達30噸,而正是因為人們不斷改進,現在,人們已經使用掌上電腦了。這些進步,都是不斷尋找更新、更好辦法的結果。  想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永不止步地探索新方法。以下是一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例子,看看它們對你有什麼啟示?  替代法  符拉迪斯拉夫·伯羅用一個小球替代了鋼筆筆尖,於是圓珠筆就誕生了。  為了解決罐頭食品不能保鮮的問題,克拉倫斯·伯德埃在加拿大北極圈中的凍魚身上發現靈感,用冰凍替代罐頭食品的製造,開創了冰凍食品業。  為了解決售貨員人手不夠的問題,商場推出了自選商品的購物方式,於是產生了超市。  施樂研究中心用「點觸」方式來操作計算機,蘋果公司以營利為目的改進了它,結果世界上最簡單的計算機系統就誕生了。  在愛爾蘭,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小旅店已經取代了旅館,並且成了這個國家旅遊業的核心。  組合法  為了把耳機與收音機的功能結合起來,索尼公司發明了隨身聽。  高壓鍋炸熟的雞和一種特殊的調料相結合,成為肯德基炸雞。  尼龍襪與緊身短褲結合產生了連**。  沃爾特·迪斯尼把米老鼠與旅遊結合起來,創立了迪斯尼樂園。  商店與停車場連在一起就產生了購物中心。  通用汽車公司把分期付款和提供不同漆色的銷售方式結合起來,結果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  改進法  直輪溜冰鞋現在是一種年銷售額數百萬美元的暢銷貨——它不過是把原來並排的四隻滑輪重新排成一列滑輪。 永遠有新辦法(2)    橄欖球是由英式足球改進而來的,壘球則來自於棒球。  擴大法  麥當勞把漢堡包放大,這就生產出了巨無霸漢堡。  沃馬特公司通過龐大的廉價商場銷售商品,已經成為世界上營利最多的零售連鎖公司。  JVC公司發明了3小時的錄像帶,以此擊敗索尼公司,而且確立了新的國際規格——因為這種長度的錄像帶使購買者能夠錄下完整的體尤賽。  減少法  在澳大利亞,第九電視網的凱瑞·帕克(Kerry Packer)縮短了板球比賽時間,發明了一天一場的板球賽,使之成為一個收視率很高的新的夏日電視節目。 職場箴言    任何問題都有一個以上的答案,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未必是最好的。  直覺和邏輯是同等有效的方法,你使用哪個方法取決於問題的性質。  問題常常需一重新定義,因為問題者的原有定義往往是錯的。  如果我們滿足於表面的答案,我們就無法真正解決那個問題了。  高績效員工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因為他們善於捕捉信息,抓住機遇。換句話說,他們善於把「問題」變成機遇,變成高績效的資本。 先找問題的薄弱點    問題的薄弱點,就是問題最容易解決的部分。解決問題,應該先從最容易解決的、最有把握的部分做起。這就好比士兵在戰場上,一旦找到了敵人防線的「突破口」,就會形成「勢如破竹」的局面,而敵軍一方則是「兵敗如山倒」了。解決問題也是一樣,先找到最容易的部分,由易而難,於是「難」題也「不難」了。  選擇薄弱點,並不意味著避重就輕。解決問題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這樣由易而難,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這項任務越來越熟悉,心裡自然會樹立一種信心,下一步會更加得心應手。即使困難越來越大,我們也能夠沉著應付,不失方寸。  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好比果農在摘果子時,先摘好摘的果子。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作法。如果一上來就要做最困難的事,那麼你將會很容易遭受失敗。把一個龐雜的問題交給剛剛進入公司的新手,他常常無法一下子就能夠把問題解決好。只有在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夠順利完成任務。而每一個剛從事某一領域工作的新人,他們積累經驗的過程,也都是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從最容易入手的地方開始的。一步接一步的成功,能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也讓同事、老闆和客戶對他們充滿信心。  查斯特·菲爾德博士說:「從一個易於成功的對象開始,成功就顯得容易了。」無論解決什麼問題,我們先從一個易於成功的點開始,逐漸推展到較為困難的部分,往往會比一開始就從事高難度的工作成功的幾率要高得多。  即使你在某一領域已經培養出高度的技巧,也應該抑制自己貪功冒進的慾望,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把你的目光稍微放低一些,以輕鬆的心情把最有把握的事情做好,才是最有效率的辦法。  諮詢師王剛為劉軍的股票經紀公司提供諮詢服務。由於王剛是新入行的年輕人,劉軍對他並不看好。然而,王剛的辦法是先找到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這也就是客戶防線最薄弱的地方。  王剛的優勢,在於他已經對銷售資料進行了分析,並推導出一系列結論。於是,他準備就他的發現與客戶進行溝通。他安排了一個由客戶企業各部門(如銷售、交易、研究等)領導參加的說明會。  由於王剛已經通過對數據的實際分析,把問題的真相揭開了,所以他便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他的發現。他的結論像重鎚一樣,給了劉軍這些非常有經驗的經紀人重重一擊。  王剛的這個說明會產生了兩個效果:首先,它使那些當初對王剛的結論不以為然的主管們確信,他們有問題,而王剛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其次,由於王剛提出了自己的發現,他們對王剛的態度大為改變,這使得王剛下一步的工作容易了許多。會議之後,王剛成了隨時幫助劉軍解決問題的正式顧問。  通過先做最有把握的事,王剛獲得了客戶的信任和支持,客戶更有熱情了,自己的工作也更容易、更有進展了。  當一個人在學習和工作中達到所謂的「停滯點」時,從問題的最薄弱處下手,從最容易的地方開始,先做自己擅長的、有把握的事情,往往特別有效。所謂「停滯點」,便是到達那一點時,再用功也無法獲得更多進步。這時,若是硬逼著自己衝過這個「停滯點」,便很可能產生緊張、困難等感覺。甚至形成惡性循環——越想解決問題,就越解決不了。越想闖過去,就越是原地打轉。這時,你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先做最容易的事。  舉重運動員在遇到這種現象時,一般的訓練方法是減輕負荷的重量,去練一些易舉的重量。阿爾伯特·頓佳拉保持世界打字速度冠軍多年,每當他達到「停滯點」時,他就練習「慢打」——用比平時慢一半的速度打字。  先從最容易、最有把握的事情做起,這是一個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我們常被一些問題的複雜性所嚇倒,但你是否嘗試過,將這個嚇倒了你的大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來解決呢?因為分解之後,每個小問題都是解決起來輕而易舉的,你就可以「各個擊破」了。  約翰·馮·諾伊曼是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他在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1954,約翰·馮·諾伊曼被總統任命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成員。他多年的老朋友斯特勞斯是這樣評價他為該委員會服務的情況的:  「從他被任命到1955年秋,約翰幹得很漂亮。他有一種使人望塵莫及的能力,最困難的問題到他手裡,都會被分成一件一件看起來十分簡單的事情,而我們所有的人都奇怪為什麼自己不能像他那樣清楚地看透問題的答案。用這種方法,他大大地促進了原子能委員會的工作。」  把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易於解決的小問題,這確實是一種令人讚歎的天賦。我們工作中的問題,也常常是錯綜複雜的,我們很難將問題一下子完美解決。這時,我們就可以嘗試將問題分解,這樣遠比毫無頭緒地尋找一個「一蹴而就」的方法要實際和有效得多。  羅馬城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天一天地逐步修建的。解決問題也是如此,有耐心,從局部問題入手,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全局問題已經被解決了。從局部問題入手,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這一原則可以應用到任意一個地方。  1983年,伯森·漢姆徒手登上紐約帝國大廈,在創造了吉尼斯紀錄的同時,也贏得了「蜘蛛人」的稱號。  美國恐高症康復協會得知這一消息後,致電「蜘蛛人」漢姆,打算聘請他做康復協會的心理顧問,因為在美國,有數萬人患有恐高症,他們被這種疾病困擾著,有的甚至不敢站在椅子上換一隻燈泡。  伯森·漢姆接到聘書後,先是打電話給協會主席諾曼斯,要碎一查他們協會裡的第1042號會員的情況。這位會員的資料很快被調了出來,他的名字叫伯森·漢姆!就是「蜘蛛人」自己!原來,這位創造了吉尼斯紀錄的高樓攀登者,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諾曼斯對此大為驚訝。一個站在一樓陽台上都會心跳加快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300多米高的大樓,這確實是個令人費解的謎,他決定親自去拜訪一下伯森·漢姆。  諾曼斯來到費城郊外漢姆的住所。這兒正在舉行一個慶祝會,十幾名記者正圍著一位老太太拍照採訪。原來伯森·漢姆94歲的曾祖母聽說漢姆創造了吉尼斯紀錄,特意從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羅徒步趕來,她想以這一行動為漢姆的紀錄添彩。誰知這一異想天開的想法,無意間竟創造了一個94歲老人徒步行走的紀錄。  《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問她:「當你打算徒步而來的時候,你是否因年齡關係而動搖過?」  老太太神采奕奕地笑了:「小夥子,打算一口氣跑100公里也許需要勇氣,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只要你走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諾曼斯趁著這個機會,趕忙問伯森·漢姆:「你高樓攀登的訣竅是什麼?」  伯森·漢姆看著自己的曾祖母說:「我和曾祖母一樣,雖然我害怕300多米高的大廈,但我並不恐懼一步的高度。所以,我戰勝的只是無數個『一步』而已。」  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有許多通過將問題分解,然後一一解答,從而解決了一個大問題的實例。例如編寫一個計算機軟體程序,這個軟體可能要有非常巨大的功能,但是再強大的軟體都是通過一個個小部分編寫來實現的。  我們也許沒有能力一次就取得一個大的成功,但我們可以積累無數個小成功。不管哪種看似是無法解決的困難,被分解之後,解決起來就輕而易舉了。 模仿成功的辦法    運用模仿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以說是一種借鑒他人經驗來獲得自身成功的方法。  沃爾瑪連鎖百貨公司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曾經說過:「其實我做的每一件事的方法都是從別處學來的。」  潛能開發權威安東·羅賓也曾說:「在我看來,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徑。也就是說,如果我看見有人做出讓我羨慕的成就,那麼只要我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也可以做出相同的結果來。」  許多人能解決問題或是獲得成功,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並加入自己獨特的元素,從而將原本屬於他人的創意變成了自己的創意。  在大約20多年前,美國報紙曾經以「一個針孔價值百萬美元」為大標題,競相報道一個小發明。據說這一發明就是通罐接性模仿來獲得的。  當時,美國製糖公司每次把糖輸出到南美時,砂糖都在海運中變得潮濕,損失很大。為了克服這個缺點,他們花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邀請專家從事研究,但始終找不出一個良好的方法。  該公司有個工人,他也在動腦筋,希望能夠想出一個簡單的防潮法。後來他終於發現在糖包裝盒的角落上戳個針孔,使它通風,就能達到防潮的目的。  由於這個方法,竟然使糖橫渡大西洋而不至於潮濕了。這位工人也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報酬。  一位先生聽了這消息之後,立即激起一股模仿的衝動,希望自己也能夠戳個洞防濕或防蒸汽,以獲得專利權,於是他便東戳西戳地開始研究。  他到處做戳孔實驗,最後竟然發現,在打火機的火芯蓋上鑽個小孔很有價值。普通打火機注一次油只能維持10天,打孔之後,卻能一次注油保持50天之久。他馬上向政府申請專利,然後開始大量生產這樣的打火機,結果銷路極佳,賺取了大量的財富。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嫁接性模仿的思路,案例中的這位先生是不會產生這樣的發明創造的。當然,我們並不主張大家整天都去尋找各類「小孔」,而是提倡一種模仿的理念:當你發現好的想法、經驗時,你完全可以借鑒,在理解、創新之後,將其變成自己的東西。  模仿別人已有的成功辦法,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生硬照搬,不然就成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了。模仿別人,也要模仿中有創新。正如齊白石老先生教育學生時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其實,模仿本身就是創新的手段之一,創新並不排斥模仿,從成本與效率的角度看,創新中應該包含模仿。有創新性的模仿,本身也是一種創新。  有這樣一則寓言,講述了模仿不當的危害性:  一個人到樹林里砍倒一棵樹,並動手把它鋸成木板。他在鋸樹的時候,把樹榦的一頭擱在樹墩上,自己騎在樹榦上;還往鋸開的縫隙里打一個楔子,然後再鋸,過了一會兒,又把楔子***,再打進一個新地方。  一隻猴子坐在一棵樹上看著他干這一切,心想:原來伐木如此簡單。  這人干累了,就躺下來打盹。猴子見是機會,從樹上飛快地爬下來,也騎到樹榦上,模仿著人的動作鋸起樹來。可是,當猴子要拔出楔子時,樹一合攏,夾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聲大叫,它極力掙扎,把人給吵醒了,最後被人用繩子捆了起來。  所以,模仿也要有創新,不能機械照搬,依葫蘆畫瓢。解決問題的竅門,在於你會不會把別人的方法正確地拿來使用,生搬硬套式的模仿,只會弄巧成拙。成功的模仿,要針對具體問題,對前人經驗靈活地選取。同時,不能只滿足於模仿,要通過模仿漸進式地實施創新。 向別人尋求幫助(1)    一個星期六的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箱里玩耍,忽然,他在玩具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很大的岩石。小傢伙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他手腳並用,岩石便被他連推帶挖地弄到了箱子的邊緣。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箱子的邊板。  小男孩憋足了力氣,手推、肩擠、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發起衝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箱子里,還不小心砸傷了自己的手指。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  這時父親走了過來,問他為什麼哭。小男孩說:「石頭太重了!我已經想盡所有的辦法,可還是不能搬動它。」  「不對,兒子,」父親認真地糾正道,「你還沒有想盡所有的辦法——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說著,父親彎下腰,輕鬆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箱子。  在所有的辦法當中,有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尋找別人的幫助。在注重團體精神的職場中,這個辦法尤其奏效。  世界上高最的植物當屬美國加州的紅杉。紅杉的高度大約是90公尺,相當於30層樓那麼高。一般來說,越高大的植物,它的根理應扎得越深。但科學家卻發現,紅杉的根只是淺淺地浮在地面而已。理論上,根扎得不夠深的高大植物,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一陣大風,就能將它連根拔起。紅杉又如何能長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倒呢?  結果,科學家研究發現,紅杉必定是大片大片地生長在一起,從來沒有脫離種群單獨長成大樹的紅杉。每一個種群的紅杉,彼此的根都緊密相連,上面的樹枝也是一株接著一株,結成一大片。自然界中再大的颶風,也無法撼動幾千株根部緊密連結、佔地超過上千公頃的紅杉林。除非颶風強到足以將整塊地掀起,否則再也沒有任何自然力量可以使紅杉動搖。  互相的支持,使紅杉不需耗費能量,像一般植物那樣紮下深根,它用扎深根的能量來向上成長,所以它長成了最高的植物。  成功不能只靠自己的強大,成功需依靠別人。同時,只有幫助更多人獲得成功,你自己才能更成功。正如根部相連的紅杉樹一樣,以充分而緊密的合作關係,創造出不可動搖的大事業。  同樣,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集思廣義的重要,廣泛地伸出自己的學習觸角,和廣大的資訊網路結合,去吸收更豐富的成功知識及經驗,來提供自己賴以迅速成長的養份,而不必耗費能量去獨自盲目地鑽研。藉助團隊的力量,我們才能成長為成功之林中的一個大樹。  優秀員工之所能把工作中的問題解決好,比他們自身能力和創造性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重視團隊協作的力量。他們沒有把個人的業績看作「私有物品」,也沒有對團隊的問題「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只經營自己「本職範圍」那「一畝三分地」,而是坦率大方地把自己的問題拿出來給大家「分享」,共同地從問題中學習、進步。  然而,很多人因為害怕同事搶了自己的風頭,奪走自己的利益,不願意與他人配合;或者因為面子問題,不願意向別人請教,不願意表現出自己不如別人。這些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更不利於個人的成長。  安賽爾是一家路橋建築公司的職員。一天,上司讓他和一個同事一起核算一個建築項目的費用。為了儘快完成工作,安賽爾和同事進行了分工,各自集中精力完成自己那一部分。  然而,核算進行到三分之二時,安賽爾對其中一個數字把握不準,不知道核算公式是否正確。怎麼辦呢?安賽爾左思右想,最後,還是不願意請教同事。雖然同事曾經明確表示過,如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儘管說,但安賽爾不想讓同事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遜色於他,更害怕傳到上司的耳朵里,影響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形象。猶豫再三,安賽爾按照拿不準的公式進行了核算。  結果,安賽爾真的把公式弄錯了,預算費用出現了很大的誤差。後來,發生了一系列事故,都與這次核算失誤有關。巨大的資金空洞,幾乎把整個公司拖垮。而公司管理層追究這次責任,給予安賽爾解僱的處分。 向別人尋求幫助(2)    而斐爾的做法與安賽爾完全不同——他是一家電器公司的銷售主管,業績斐然,一直是同事們羨慕的對象。可很少有人知道,斐爾剛剛來到這家公司時,業績卻非常差。那時斐爾對銷售工作非常陌生,於是他經常向同事們請教。然而同事們怕他搶了自己的客戶,沒有一個人坦誠相告。  但斐爾還是鍥而不捨地詢問、學習,一有機會,就向公司上上下下的同事請教業務知識,不放過公司的每一個人,不放過任何一個熟悉業務的機會。  有一次,斐爾與公司的門衛閑聊,無意中發現門衛對公司業務非常精通,而且憑著自己的人生閱歷,對如何與客戶打交道也頗為在行。斐爾很驚喜,和門衛暢談了很久。以後,但凡遇到困擾自己工作的各種問題,他都誠懇地請求門衛給予幫助。門衛被他的誠意打動了,耐心地為他指點「迷津」。結果,斐爾如願以償,在門衛的幫助下,他和客戶打交道越來越得心應手,工作也越做越出色。  後來,斐爾做上銷售主管後,他總是熱情地幫助自己的下屬解決問題,耐心地指導新職員,也鼓勵銷售業務員之間坦誠幫助。於是在公司的銷售部門,形成了良好的團隊氛圍。斐爾認為,雖然有時信息的共享會使個別銷售業務員的利益受些損失,但從長遠角度看,只有良好的團隊協作,才能使大家共同獲益,共同進步。  問題永遠難不倒人,只有人才會難倒人。人幫人,則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而人與人之間要是互相拆台,拒絕合作,小小的問題也會成為長久的扯皮,最終變成危害大家的大問題。  就像紅杉的高大來自於互相的扶持,成功的團隊來自於互相合作,個人的力量很難解決好一切問題。在團隊中,我們總要依賴別人的幫助,所以我們必須猾給予別人幫助。互相幫助,才能共同解決問題。每個人都承擔問題的一部分,供獻自己的一份智慧,再大的問題也會一點點化解。  當問題降臨時,只要猾面對,誠懇地向團隊尋求幫助,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你就會發現:有那麼多樂於幫助你的人,工作中的問題總能順利地迎刃而解。  為什麼老闆「總談虛的」  喜歡逃避責任、逃避問題的人,總是希望上司的指令越明確越好,這樣自己在工作時就可以不動腦子,按部就班地執行就可以了。  當然,他們最怕碰上那些弄出一堆問題交給自己去解決的老闆或上司。他們經常抱怨,老闆或上司把自己叫去布置工作,只是給一些方向性的指示,談來談去總是摸不到頭腦,不知道上司到底想要自己做什麼、怎麼做,總之,他們「總談些虛的」。  小林跳槽來到一家新開辦的管理雜誌做編輯,雖然雜誌的發行量很小,但小林覺得,參與一個處在創業階段的組織,自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加上雜誌涉及的是很有前景的企業管理領域,所以,小林很看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僅僅工作了兩天以後,小林就非常不滿了。主要的原因,就是主編總不給自己「有用」的指導,也不明確告訴自己開展工作的具體方法,每次找他請示工作,他張口閉口全是些「空話」,比如雜誌社的遠景展望、宏觀的計劃等等。  比如,主編要求自己在半個月內完成一個欄目的組稿工作。可當小林向主編請教如何約稿時,主編只是泛泛地說:「我們的作者和被採訪對象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企業界人士、知名作者、學者及部分政府官員。」然後告訴小林雜誌社的稿費標準等等,就再沒下文了。  雜誌剛剛創辦,沒有響亮的名氣,沒有讀者投稿,小林試著給幾家知名企業打了電話,但是沒有人願意接受他的採訪。於是小林從媒體上摘錄一些稿件,按照雜誌的要求進行了改編。他心想,反正這是一份不怎麼樣的雜誌,找些二手的稿子湊合一下就行了。然而交稿時,主編只看了一眼,就說:「我們的雜誌不是文摘,稿鉀須是作者原創的。 向別人尋求幫助(3)    小林一時很生氣——為什麼主編不事先說明這一點呢?這個主編太不像話,向他請示工作,和擠牙膏一樣。而且只談虛的,讓自己無所適從。  然而,轉念一樣,獲取原創稿件,也是編輯的基本職責啊!把這個難題解決了,以後還有什麼工作能難倒自己?於是,他準備用自己的實際工作,給主編一個「下馬捅,讓主編看到自己的實力。  當天,小林從下午直到半夜都泡在網上,從各家企業網站和一些個人博客中,搜索有價值的文章,然後發電子郵件聯繫作者。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家企業的宣傳主管,小林設法得知了他的電話,向這位宣傳主管致電,建議由自己到企業中去採訪,並刊登在雜誌上,更能起到宣傳該企業的作用,宣傳主管欣然同意了。幾天後,當小林拿著內容豐富的稿件交給主編時,主編除了表揚他,再也說不出什麼來了。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會遇到與小林類似的情況——主管不對你的工作做具體指導。究其原因,最壞的可能是主管故意刁難你。然而,現實中這種情況是極少見的。一般情況下,假如上司「總談虛的」,會有以下幾種可能:  其一,這可能是上司在有意考驗你獨立解決問題和在壓力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新員工,最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其二,公司確實在這個領域也處在探索階段,上司本人也沒有更明確的認識和更多有益的經驗,需要用你的智慧來與公司一起來研討這個問題。  其三,這只是你個人的感受——因為你和上司的工作水平存在差距,使你不能完全理解上司的意圖,於是產生了「他為什麼只談虛的」的錯覺。  這幾種可能,有的是上司的失誤,有的是你的失誤。然而不論究竟是誰的原因,都是你獲得進步的機會,這個機會你應該抓住:  如果真的是上司的有意考驗,你就應該設法證明自己有獨擋一面的能力,並且能夠在壓力下順利完成工作,讓上司對你刮目相看。  如果老闆或上司本人對這個問題也是一片茫然,你就應該開動腦筋,主動供獻你的智慧,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有助於你在公司中脫穎而出。  如果真的是你的思想方法和上司有一定差距,或者在認識上沒能與公司達成一致,你更應該努力學習,彌補差距。  不要指望上司和老闆把一切工作都為你安排好,也替你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掉。工作中的問題和不確定性因素,正是你必須面對的東西,也是體現你水平的機會。不僅如此,這些不確定的因素,還能幫你提升自我、迅速學習。只要自己有了實實在在的本領,還怕上司的指令「不實在」嗎? 以心換心,解決兩難問題    兩難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所以稱其為「兩難」,難就難在有兩種可能的選擇,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有利有弊,讓人們處於進退維谷的困境。能否解決兩難問題,體現了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  解決兩難問題,必須遵循以心換心的原則,真心對人,誠心對事,爭取「雙贏」,力求「全勝」。在某些原則問題上不能妥協,在具體操作中又要體現靈活性。對事,要堅持原則;對人,卻要講究人情。  小施特勞斯是「圓舞曲之王」老施特勞斯的兒子。當年,母親被老施特勞斯遺棄後,對小施特勞斯苦心栽培,使他有了很大的成就。但老施特勞斯運用自己在音樂界的權威,令維也納各大舞廳都把小施特勞斯拒之門外,小施特勞斯只好到城郊一家咖啡館的花園裡舉行露天音樂會。  音樂會上,小施特勞斯的每一個節目都迎來熱烈的掌聲。其中圓舞曲《理性的詩篇》,在如痴如醉的觀眾要求下,竟然反覆演奏了十幾次之多。就連台下老施特勞斯的經紀人,也忘情地鼓起掌來。  最後,小施特勞斯請觀眾們安靜下來。在他指揮下,樂隊奏起了節目單上沒有的一曲柔和樂章。聽眾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竟是老施特勞斯最負盛名的圓舞曲《萊茵河畔迷人的歌聲》。大家終於明白了它的深意:小施特勞斯演奏父親的這部作品,不僅表達了子女對父輩的敬意,也是希望父親寬恕的一種請求。台下,人們都不由得熱淚盈眶,小施特勞斯的藝德、人品感動了維也納的觀眾。  在這個故事中,小施特勞斯用「情理結合」的方法解決了兩難問題。首先,他以高超的演奏,體現了自己的能力,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別想壓制住,這是理;同時也表現了自己寬廣的胸懷,對父親的情感,這是情。情理結合,產生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而下一個案例,則是用雙方兼顧的「雙贏法」,解決雙方的爭端。  一天,一家酒店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原來,住在酒店裡的一位外賓非常喜愛北京的風土人情,租了一輛人力三輪車去北京的衚衕遊玩。回來結賬的時候,卻和人力車夫爭吵起來。  人力車夫要求外賓按標價付給自己180元錢,而外賓覺得這趟行程最多值100元錢。於是兩人就開始討價還價,爭執到最後差點打了起來。酒店只好出面來調解這個僵局,在兩人之間不斷協調,希望找到一個最好的中間價,使雙方都能接受。調解到最後,人力車夫最少要收160元錢,而外國客人最多只願意出140元錢,雙方都不願意再讓步。於是,問題又僵住了。  就在這樣僵持不下的時候,酒店的大堂經理做了一個分析:問題的關鍵並不在價錢上,而是在兩個人的面子上。因為雙方都還不至於為這區區20元錢而大動干戈,而之所以這樣「寸土」不讓,關鍵在於事關面子,雙方都要爭一口氣。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想辦法同時保住兩個人的面子,能讓他們下得台來。  而如何才能使兩個人都覺得沒有丟面子呢?終於,見多識廣的大堂經理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外國人都有給服務員小費的習慣,那麼就讓外國客人再給人力車夫10元錢的小費,變成150元錢。外國客人覺得車費還是140元,就接受了。而那個人力車夫覺得有10元總比沒有10元好,外國客人已經讓步了,總算挽回點面子,也同意了。  這樣,終於把這個問題完美地解決了。  以上兩個案例中的「兩難問題」,都是憑著兼顧問題的兩方面、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點、實施對症下藥的辦法,從而做到了問題的合理化解。  想解決兩難問題,首先要善於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要和難處;其次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公平合理地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將心換心,抱有一種合諧、雙贏的態度,從多角度進行思考,不管是多麼麻煩的兩難問題,總能有解決方法。 有毅力才啃得動硬骨頭(1)    士光敏夫是日本經濟界赫赫有名的人物。當年他重整東芝公司的時侯,曾經遇到了資金嚴重不足的困難。  當時正是戰後,要籌到資金非常不容易。一天他去了一家最有希望能夠貸款給他的銀行,向他們申請貸款,但是主管貸款的部長對他十分冷淡。後來,經過他的不斷努力,雖然部長的態度稍微有所好轉,但對貸款問題卻絕不鬆口。  終於到了最危急的時候——如果在兩天內仍然沒有資金投入,那麼公司將不得不全線停工了。沒有辦法,士光敏夫決定破釜沉舟:「怎麼也得迫使部長就範!」  他讓秘書給他找了一個大包,在街上買兩盒盒飯放在裡面,然後趕到銀行。一見部長,他就開始軟磨硬磨,希望給他貸款。但對方就是不答應。  雙方又展開了一場舌戰,不知不覺已接近下午下班的時間了。當營業部的下班鈴聲拉響時,部長如釋重負,提起公文包準備回家吃飯。  然而令部長意想不到的是,士光敏夫像變魔術似地從袋子里拿出兩盒盒飯,說:「部長先生,我知道你工作辛苦了,但是為了我們能夠長談,我特意把飯準備好了。希望你不要嫌棄這寒酸的盒飯。等我們公司好轉後,我們再感謝你這位大恩人。」  面對他這份「無賴勁」,部長真是無可奈何,無話可說。不過,他也開始有些欣賞士光敏夫的這份執著——這樣堅毅不屈的人,相信他應該有還貸的能力。最終,銀行批准了士光敏夫的貸款申請。  士光敏夫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肯堅持,沒有攻不破的難關。很多俗語,比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車到山前必有路」,都說明了毅力和忍耐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有時,我們就要學學士光敏夫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  不過,採用這種拖、磨的辦法來攻克難關時,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剛性與韌性相結合。俗話說,「軟磨硬泡」,就是要軟和硬結合起來。不要一味地堅持己見,不要有攻擊性,那就給人以無理取鬧的印象了。而是要採取溫和、和平的辦法,不要給對方造成負擔。  第二,要謙虛謹慎,把自己擺在下位,讓對方居於上位。這樣,就使對方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感,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戒心。  第三,要抓準時機。既要堅持不懈,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也要在對方稍有鬆口時,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實施下一步計劃。  工作中,我們越是覺得事情很難辦,越要盡到最大努力,有「非啃動硬骨頭不可」的志氣,自然會折發感化對方,自然會「熬」到問題「投降」。每當我們說自己「不行」的時候,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把全部潛力發揮出來!所以,我們永遠不要先把問題分成「能解決的」和「不能解決的」,而要先問一問自己:我們是否已經竭盡全力了?  撞了南牆要會開門  遇到難題時,能百折不撓、堅持到底、竭盡全力、不達目的不罷休,固然是一種很好的精神。然而,解決問題還需要有一定權變性,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機制宜。不能遇到什麼問題,都一味地往前沖,不撞南牆不回頭。  更多的時候,要學會知難而退,轉移路徑。能進也能退,這才是一種完整的智慧。必要的退,恰恰是為了更好的進。  胡小姐是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壽險顧問。保險行業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行業,有些客戶,一聽「保險」二字,首先就產生抵觸的心理,甚至避而不見。而胡小姐,總能把別人的抵觸情緒化解掉,她又是怎樣創造這個奇蹟的呢?  比如,有一次,朋友介紹胡小姐去約見一位企業老總,她興沖衝來到對方的公司,卻沒想到,一見面,這位老總就給她來了個下馬威,老總說:「你這麼年輕、漂亮,學歷又這麼高,干點什麼不好?為什麼要賣保險?我就沒發現保險有什麼用處,至少我自己從來不買保險。」 有毅力才啃得動硬骨頭(2)    照一般人的做法,是立即進行辯解。但胡小姐反其道而為,她面帶微笑地說:「其實,我也奇怪自己怎麼跑到保險這行中了?我是通過朋友介紹來做保險的,做了一段時間,心裡很矛盾,正在猶豫。請您幫我總結一下,保險業到底有哪些不好?」然後,她就拿出一個本子,開始記錄。  對方見她這麼誠心,就開始一一講述保險業的不好,總結了四條,就再也說不出來了,於是他說:「當然,保險業也不是什麼都不好,它也有好的一面。」  胡小姐就等著這句話:「我知道您是學經濟的,關於保險的好處,想必您也總結得比我好。」於是,這位老總開始談保險業的好處,胡小姐又隨時在一旁引導,總結出來的保險的好處越來越多。  當談到一定程度時,胡小姐說:「謝謝您的總結!您看,保險的長處有七條,短處有四條,您說,我該不該選擇這個行業呢?」  老總先是一愣,然後哈哈大笑:「我本來對保險是很反感的,經你這麼一說,我就下決心投保了。你幫我做參謀吧!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保險計劃?」於是,胡小姐簽下了平生最大的一個保單。  同樣是保險業的好處,由胡小姐的口中說出來,客戶很可能是抵觸和敵視的。可是爭取讓客戶自己說出來,情況就不一樣了。而胡小姐因勢利導,讓客戶自己認識保險的益處,這樣等於強化了客戶自己的認識。這就是以退為進的好處。  有的時候,想解決問題,就不能「在牛角上鑽洞」,也要學會迂迴和放棄,做到「有所不為」。這種「有所不為」,也是衡量一個人目光是否遠大的標準。成功人士追求事業發展的方式,往往是迂迴曲折的,有時需要適當放棄眼前的、短期的利益,去獲得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更好的發展空間。  當遭遇難題時,不要一味地去撞牆,指望把牆撞倒,而要學會在合適的地方打開一扇門。 職場箴言    只有猾地找方法,才能更好地出效益。  聰明人更要下笨功夫。  不要認為不公平,也許是自己做得不夠。  判斷是決定的基礎,分析是判斷的基礎。  換個角度,你就是贏家。
推薦閱讀:

仁澤易道:2017年命犯太歲如何化解?
女人紅杏出牆了怎麼辦? 四步解決問題!
蘋果官方承認iPhone 8重大問題
要成功先溝通之二(向上溝通:彙報真相、解決問題,才是最大的本事)

TAG:工作 | 解決問題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