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項羽不是李逵……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在反秦事業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項羽率領新敗楚軍於巨鹿決定性的擊敗了秦軍主力,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並憑藉此等戰功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進而號令天下,成為一代霸主。然而短短五年之後,項羽就兵敗垓下,自刎烏江。成者王侯敗者寇,這一直是大眾看待歷史人物的普遍態度。久而久之,原來在司馬遷筆下英雄蓋世的項羽在大眾心中就成了和李逵差不多的形象,只會揮舞大戟衝鋒陷陣,談起項羽,於是人們立即聯想起「有勇無謀」這個詞。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明知道李逵這類人只會揮舞雙斧砍人,永遠做不了天下霸主,那麼又該如何解讀項羽短暫的成功呢?還是讓我們從項羽起兵開始說起……

核心提示巨鹿之戰,項羽大敗秦軍主力,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反秦大業,一雪諸侯幾十年來為秦軍覆軍殺將之恥。為了徹底推翻秦王朝的統治,這位年僅27歲的年輕人被聯軍推為暫時的聯軍統帥,如此年輕卻獲得如此偉大的功勛,恐怕也只有亞歷山大大帝能與之媲美。然而項羽可曾想過一旦捲入歷史的洪流,任何人都無力與之抗拒……

名將之後項梁

楚懷王熊心

巨鹿之戰根基尚淺 項羽初起只是項氏家族較傑出的後輩楚軍是個大雜燴,項羽並沒有全軍的控制權,像英布、蒲將軍、龍且、吳芮、呂臣等實權派未必服他。項羽在項氏家族只是個晚輩,項氏未必都信服他,項伯這樣的長輩最有可能掌權。史記很多其他項氏活動沒有記載,但不見得就沒有其他實權派,比如項它在項梁在世的時候就曾獨當一面,足以說明了項羽並非家族中唯一握有兵權者。【查看詳情】叔叔項梁戰死 為奪權楚懷王極力打壓項氏家族項梁戰死,楚懷王立刻奪項羽,呂臣軍權。並拉攏呂氏家族,拉攏劉邦。懷王本是項家所立,項羽是首先要打擊的對象。呂氏家族則是拉攏起來對抗項羽家族的;劉邦則是給予兵權拉攏過來抗衡項家的。後來懷王發兵救趙,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懷王令:「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個封賞關中王的機會,顯然沒有項羽的份。【查看詳情】巨鹿之戰大破秦軍精銳 楚將項羽如彗星般崛起在反秦義軍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項羽率領楚軍決定性的擊敗了秦軍主力,秦軍主力雖然被擊敗,但是章邯仍有20萬大軍,關中尚未被攻破,如果指揮不當,六國各自為戰,秦軍仍有可能將六國義軍擊敗,為了徹底推翻秦王朝,六國諸侯、諸將於是推舉這位年僅27歲的年輕人做各路義軍的聯合統帥。 【查看詳情】暫時的聯軍統帥 諸侯要藉助他的才能攻破強秦27歲的聯軍統帥項羽,可以說如彗星般崛起。兩年前,他只是有個名將之後的名頭而已。論家世,他與六國王族相比只能望塵莫及;論影響力與號召力,他遠遠比不上早有豪傑之名的張耳、劉邦、陳余等反秦義軍領袖;論年紀,他在義軍領袖中也只能運算元侄輩。【查看詳情】讀楚漢史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讀史有訣竅有方法,好的讀史方法會讓人事半功倍。對於一段歷史文獻,作為初讀者可能還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不了解這些事項,讀史可能難窺其門徑。秦漢以十月為歲首秦以十月為歲首,西漢建立後,漢承秦制,繼續以十月為歲首。直到漢武帝時,重新制定了曆法,這才恢復了以正月(建寅之月)為歲首。這是初學者必須特別注意的問題,簡言之,就是每一年從開始到結束是這樣走的……【詳細】史記並非沒錯誤《史記》的地位雖然可能居二十四史之首,但是並不代表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完全沒有錯誤,在讀《史記》的時候一定要留個心眼,比如《黥(英)布列傳》里的年代就有錯誤,如其所記載的「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詳細】

核心提示批評項羽政治低能的人,多半一指責項羽不在鴻門宴殺劉邦,消滅未來奪取他天下的對手;二指責項羽分封諸侯,沒有在當時就君臨天下;三指責項羽不都關中,沒有在日後的戰爭中佔據地利。其實這是明顯的成王敗寇論,項羽的這三步決策都算大贏家,假如批評者站到項羽的位置,恐怕不會有人比項羽做得更好。

鴻門宴

沛公劉邦

楚將項羽鴻門宴劉邦讓出關中 項羽其實才是最大的贏家項羽才是鴻門宴的大贏家,劉邦不情願的讓出了關中,「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殺死有功的劉邦,對於以裂土封王為條件來籠絡義軍領袖的項羽,他將如何在義軍領袖中立足?聯軍就一定會聽從他的指揮去攻打劉邦所部?若以項羽獨自的力量對於漢軍,一旦陷入僵持,日後分封諸侯的主封人恐怕就輪不到他項羽了。【查看詳情】關中遭戰火殘破不堪 項羽以彭城為都城不算失策項羽定都彭城卻不定都關中,一者因為當時關中遭遇戰火,雖有地利優勢,卻殘破不堪;二者,梁楚九郡是當時天下最富饒的地區,彭城是這九郡之地中軍事地理位置最好的地區;三者項家根據地在楚地,項羽沒有力量違背家族集體的意志,「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耳」這句話不僅項羽說過,劉邦也說過。【查看詳情】各地實力派眾多 項羽當時最好的策略是分封諸侯當時天下地盤基本掌握在各地義軍領袖與舊王族的手中,項羽控制的地盤僅有關中而已。但是僅關中一地卻聚集大批隨他入關的滅秦功臣,這些人都有各自獨立的勢力。項羽名義還是懷王的臣子,全部家當估計不超過10萬楚軍。以不足10萬楚軍的本錢就敢把天下權利集於一身,豈不荒謬?可見,項羽之分封是迫於形式對各個勢力的承認。 【查看詳情】分封是否公平無法量化 項羽取怨於諸侯是必然的分封更重要的是項羽也要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由無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分封須得公平,何為公平?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在度量事物時,尺寸的長短是不一樣的,故而對分封是否公平很難取得共識,項羽取怨於諸侯是必然的。【查看詳情】項羽分封諸侯

對於封賞問題,項羽首先向楚懷王請示,懷王說「如約」,也就是按照以前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懷王的答覆顯然不能讓項羽滿意,假如「如約」,劉邦做關中王,項羽無尺寸之地,那麼作為擅自殺死懷王上將軍宋義的項羽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分封預定已久項羽在巨鹿之戰統率諸侯聯軍於章邯對峙的時候已經有分封的戰略計划了。「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由此得出項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戰略計劃,甚至連如何分封都有方案。【詳細】關中殘破不堪關中屢遭戰火,雖有地利優勢,卻殘破不堪,漢二年六月關中出現大饑荒,米斛萬錢,人相食的現象。劉邦只得讓百姓就食蜀、漢」,由此可見,項羽當時都彭城不算失策。【詳細】

核心提示劉邦善於用人,項羽不善用人,似乎已成定論。然而這不過是歷史的表象,實際情況則是這兩人用人水平在伯仲之間。假如劉邦用人勝過項羽,那麼為何韓信最初差點死於漢營?最終決定楚漢人才流向的是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集團背景和天下大勢,非個人能力所能左右。

大將軍韓信

曾經的項氏盟友 英布

謀士張良韓信在項羽麾下曾可參與決策 陳平也曾官拜都尉韓信由一個普通士兵到可以參與決策的核心層中,由此可知說項羽沒有重用韓信是不合理的。韓信投奔劉邦,差點犯法被斬!直到後來蕭何的力薦,他才做上大將軍,韓信棄楚投漢,只能說明他心氣太高;陳平在鴻門宴的時候就官拜都尉,被項羽視為心腹,後來又曾獨當一面,可見項羽並非不重用陳平,陳平自己沒抓住機會才棄楚投漢。【查看詳情】有大量部屬的結盟將領 項羽不能不重用的一群人 在項羽陣營中,被重用的外姓將領基本都是本來就有大量軍隊的人物,如英布、蒲將軍、龍且、吳芮、呂臣、陳嬰,這些人的軍隊最初並不比項氏少,甚至比項氏多,他們嚴格意義上不算項羽的部屬,只能算是和項氏結盟的盟友,一旦時局發生變化,他們完全可以脫離項羽,我們剛才所列舉的這些人中,唯獨沒有離開項羽的只有龍且。【查看詳情】亞父范增過於獨斷專行 項羽已盡禮賢下士之禮鴻門宴上項羽和范增有著很大的分歧。范增的做法是叫項莊借舞劍來殺劉邦!從一個謀士的角度上來講,范增的做法並不合適,范增在項羽不聽自己的計策後,居然私自叫項莊來實行自己的計策。范增在劉邦走後,用劍擊破玉斗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在眾人面前讓項羽何等難堪。 【查看詳情】宗親是項羽力量的基礎 不任用宗親無異釜底抽薪項羽軍中有大量諸項身居要職是事實,但是用人唯親卻談不上。項羽本就靠家族起兵,又是接管叔叔項梁的大攤子,軍中多諸項以及在很多方面要依靠家族勢力是必然的,對於根基尚淺的項羽來說他必須依賴家族,沒有證據顯示項羽任用宗親是其主觀原因。【查看詳情】劉邦項羽用人不相伯仲

楚漢時期,劉項的用人手段各有優劣,各有其稱讚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總體說來劉邦的老謀世故略勝項羽的血氣方剛,最大的利用了人才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竭制了人才對自己不利的一面。項羽亦曾重用韓信史記曾記載韓信「數以策干項羽」,韓信由一個普通的士兵到了可以參與決策的核心層當中,由此可知說項羽沒有重用韓信是不合理的。後世在這裡都有個奇怪的邏輯,認為非要一下子讓韓信做獨當一面的大將軍才算重用!【詳細】陳平本居楚營高位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派陳平請劉邦,這個時候陳平就已經為都尉,並且居於項羽左右,可見被項羽視為心腹。後來又被派去獨當一面,亦可見很受項羽重視。【詳細】

核心提示論年紀,項羽只能算各地起兵豪傑的子侄輩;論根基,項羽三年前只是有個名將之後名頭的平民,他成為天下霸主,只是因為他超乎尋常的作戰指揮能力。現在秦王朝的威脅已經解除,諸侯已經不需要他來領導聯軍來推翻秦王朝了。面對根基尚淺的項羽,諸侯無人不看到了裂土封王的希望……

天下霸主項羽

彭城之戰

楚漢爭霸項羽無德可立 以武力經營天下是他唯一選擇論年紀,項羽只能算各地起兵豪傑的子侄輩;論根基,項羽三年前只是有個名將之後名頭的平民,就這麼一個既無家世、又無根基、無德可立的年輕人,居然主宰天下。現在秦王朝的威脅已經解除,諸侯已經不需要他來領導聯軍了。諸侯就國不滿半年,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諸侯的挑戰,項羽只能採取極端做法以武力經營天下。【查看詳情】山東六國從來容不下強者 打垮項羽符合諸侯利益項羽在分封天下後,就處於尷尬的地步。一,可分配的利益分封完畢,得不到封地及利益者希望打倒項羽重新瓜分天下;二,西楚的強大亦遭到各路諸侯忌諱;三,項羽身為天下共主,代表現狀的維護者。不滿現狀的利益追求者,野心家極力想打破這個現狀重新分配利益,而劉邦則是挑戰現狀的最強有力者。【查看詳情】陷入強齊戰爭 大大鼓舞了諸侯聯合倒項的信心漢二年一月,項羽北上擊齊,大敗田榮,項羽之後在齊地大肆破壞,他的暴行立即遭到齊地百姓的強烈抵抗,田橫得以收聚齊地的士兵繼續抵抗項羽,戰爭自此陷入僵持狀態。二年四月,劉邦率領諸侯聯軍攻入彭城,這些諸侯之所以敢於協同劉邦攻入彭城,主要是因為項羽首先選擇了強齊作為打擊目標,並且在齊地的戰爭陷入泥潭。【查看詳情】彭城之戰打垮了諸侯 也埋葬了他建立的分封秩序彭城之戰項羽再次建立了其霸主地位。然而項羽在彭城之戰中殲滅了大量諸侯聯軍,三秦王、河南王、韓王盡數覆滅,趙、齊、魏都在軍事行動中遭受重創,日後漢將韓信能夠在短短三年之內滅魏吞趙降燕並齊,不能不說有項羽彭城之戰的一份功勞。【查看詳情】彭城之戰

當時,對項羽威脅最大的是齊、漢,齊對項羽根據地的威脅最大;漢王劉邦已經平定關中,是項羽潛在的強敵。面對這個局面,項羽決定先解決北面的田榮,西部暫時對劉邦採取守勢。三萬騎兵並無根據司馬遷《史記》從未有此說,只說三萬精兵,從未談及是三萬騎兵,《史記》中談及軍隊騎兵、步兵,幾乎沒有不指名的;其二,當時尚未發明馬鐙,騎兵的作戰能力是較為有限的,衝鋒能力極為有限。【詳細】彭城之戰戰術分析這支56萬聯軍,看似強大,其實戰鬥力有限。各路統帥與劉邦同床異夢,他們更多持觀望態度,他們既想打敗項羽再次宰割天下,同時又害怕項羽的威勢,劉邦實際上可以倚重的部隊只是他從關中帶出的數萬核心部隊。【詳細】

核心提示項羽兵敗垓下,最終感嘆「天之亡吾,非戰之罪」,未嘗不是沒有道理。為了徹底消除秦王朝的威脅,他指揮聯軍坑殺了20萬秦軍,秦民恨之入骨;為了不作為一個叛將被楚懷王與劉邦絞殺,他奪取了天下共主楚懷王的分封權,主持分封,人人都希望獲取更大的地盤,也就人人不覺得滿足,以至得罪了天下諸侯……

韓信橫掃諸侯

垓下之戰

烏江自刎項羽崛起過速 面對不斷的挑戰失敗難以避免項羽崛起過速,他建立的西楚王國內部勢力盤根錯節,矛盾重重,各個勢力的利益都需要考慮,而項羽尚未整頓好內部,外戰又爆發。先是近鄰之地的齊趙和彭越建立反項聯盟,再是劉邦等人趁火打劫。項羽的餘生一直處於四處平亂的境地,沒有時間來經營根基。【查看詳情】四年戰爭耗盡了楚軍銳氣 項羽急需停戰休整劉邦憑藉關中的地理優勢,以弱勢兵力牢牢守住成皋、滎陽,同時開闢多線戰場。南線,遊說英布反楚;北線,韓信橫掃諸侯,奪取了魏、趙、燕、齊;項羽側背,彭越不斷襲擾其補給線。項羽兵疲力竭,急需休整,漢四年九月,楚漢議和,項羽東歸。【查看詳情】戰略平衡被打破 韓信、彭越只有出兵擊楚劉邦、英布、彭越都害怕項羽的威勢,可是他們又害怕劉邦殲滅項羽之後劉邦做勾踐。漢五年十月,劉邦追擊項羽。韓信、彭越的心態相當矛盾,他們最開始不發兵是在觀望,一旦發現劉邦再次被項羽大敗之後,他們覺得他們還是應該聯合劉邦倒項,可是又害怕倒項之後劉邦來收拾他們,張良估計是透視了他們的心態,於是請求劉邦給他們加封土地,這樣,即使劉邦之後想對付他們,也不是那麼容易了。【查看詳情】項羽烏江自刎 韓信、彭越未必不痛心疾首項羽自刎烏江說,馮其庸先生另有解讀,他認為項羽不死於烏江邊而死於東城,以小編之見,秦漢時期的東城縣包括烏江的沿江一帶,司馬遷談到項羽「身死東城」與項羽自刎烏江並不矛盾。同時,結合我們上文的分析,小編在此猜測,項羽能夠突破聯軍重重包圍一直殺到烏江邊,是否有韓信、彭越想故意放走項羽養寇自重的因素?【查看詳情】項羽之死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有無陳下之戰?有學者認為,楚漢雙方的決戰並非傳統所說的垓下之戰,而應是陳下之戰;有學者則認為陳下之戰與垓下之戰本是同一次作戰,「垓下之戰」應正名為「陳下之戰」。這些問題關係到對楚漢戰爭最後階段戰局形勢和變化過程的正確認識,故有必要再作探討。【詳細】彭越難逃兔死狗烹但是呂后是個把硬氣堅持到底的女人。她下令把彭越的屍體實施醢刑,也就是把人剁成肉餡,做成肉醬。這還不算,又把這肉醬分賜給各路諸侯品嘗。我們不難想像,各路諸侯接到彭越的肉醬時,臉上會出現一副什麼樣的表情。一代梟雄彭越,終難逃兔死狗烹的命運。【詳細】

千百年來,楚漢英雄人物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劉邦以其成功成為明君善於用人的典範,項羽則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成為世代為之扼腕的悲劇英雄。當然,對劉項的看法遠不止這兩種看法,一般人談起項羽,總是會聯想起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善用人、婦人之仁這些辭彙。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戰史學家告訴我們,統帥大軍是人類社會中最需要智慧與勇氣的行動之一,項羽以其戰功彪炳史冊,難道項羽是個例外?顯然不是。考諸史實,項羽的用人水平與劉邦不想伯仲,政略水平也毫不遜色,劉項的成敗充滿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同時,當時的天下大勢、項羽根基過淺崛起過速的形勢也決定項羽更容易失敗,捲入歷史洪流中的項羽,能力再強也只能在歷史舞台上曇花一現。現代人分析歷史人物,大多有所偏差,為什麼?因為他們大多隻看到了歷史人物的決策,卻往往看不到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不體會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卻去分析歷史人物的決策,難道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嗎?


推薦閱讀:

項羽的幫手:項羽帳下五大將(圖)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霸王項羽自刎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
【後戰國篇】西楚王朝人物彙編第十二篇·項氏宗親·騎將項冠
項羽和奧巴馬的演講

TAG:項羽 | 李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