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資本積累理論批判
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積累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資本積累理論。通過對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的實質以及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命運的影響,資本原始積累以及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等。然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其階級利益出發,抽象掉了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關係,把資本積累看作是一個純粹的技術過程。這樣,他們就不能科學地分析資本主義積累過程。他們不僅不承認資本原始積累是一種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史冊的,而且也不可能認識到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取代的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一
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資本積累理論
古典經濟學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的黃金階段,圍繞價值和剩餘價值問題對資本積累理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法國重農學派較早地論及到了資本積累問題。魁奈在其純產品學說和《經濟表》中涉及了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問題。杜爾哥在魁奈的社會階級劃分基礎上,進一步把生產階級和非生產階級劃分為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他肯定了資本家是佔有資本獲取利潤的人,強調了資本積累的重要性。但杜爾哥和魁奈一樣,把資本的原始積累(初始凈產品)看作是「自然的恩賜」,用資本家的勤儉來解釋資本積累的來源。[1]
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比較系統地研究資本積累問題的是亞當·斯密。斯密從資本與收入的相互關係出發來分析資本的積累,認為無論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還是生產性勞動力的增加,都離不開資本積累。斯密把勞動劃分為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承認資本積累是對工人勞動成果的一個扣除。但是,斯密關於資本積累的來源的分析,卻繼承了前人的觀點,把資本積累的來源歸於資本家的節儉,從而歪曲了資本積累的本質[2] 。與此同時,斯密以其「斯密教條」為依據,認為積累起來的資本全部用於可變資本。對此,馬克思曾批評道:「事實上,亞當·斯密正是在困難開始的地方中止了他的研究。」[3] 因此,在他的資本積累理論中,斯密無法說明不變資本也要進行積累。大衛·李嘉圖繼承了斯密的部分觀點,進一步闡明了資本積累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把資本積累看作是增長的唯一源泉。與斯密一樣,李嘉圖也否認存在不變資本的積累。與斯密不同的是,李嘉圖看到了資本積累會導致工人貧困的情形,但由於其所處的資產階級立場,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恆的方式,因此無法真正說明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命運影響的根本原因和長期趨勢。
從古典經濟學的資本積累思想來看,他們都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承認價值的源泉是僱傭工人的生產性勞動,構成了資本積累理論的科學成分。但古典經濟學不承認資本原始積累是以血與火的文字載入史冊的,他們把資本積累的源泉歸於資本家的節儉,沒有認識到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剩餘價值的資本化。由於所處的階級立場,古典經濟學拒絕承認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取代。古典經濟學資本積累理論的這些庸俗成分,被後來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繼承,成為一種傳統的辯護理論。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就存在庸俗的資本積累理論。古典政治經濟學之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積累理論與古典經濟學積累理論的科學成分漸行漸遠,資產階級經濟學也從革命時期的帶有科學成分的政治經濟學走向庸俗化,產生了以馬爾薩斯、薩伊、詹姆斯·穆勒等為代表的早期庸俗經濟學。早期庸俗經濟學在資本積累理論上不僅繼承了重農學派的「自然恩賜」的觀點,而且把資本家一生的重大目的歸於節約和積累資本。他們認為資本家不會把全部收入都消費掉,而是要進行積累,並認為只有一批非生產性的消費者才能提供巨大的有效需求。薩伊認為供給會創造需求,因此不管資本以多大規模積累,都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危機。薩伊甚至斷言,工資是工人勞動的全部報酬,工人並未受到剝削,積累是資本家應得收入的轉化。西尼爾繼承了三種收入的慣常分類,又加入了帶有主觀心理色彩的「犧牲」、「節慾」的說法,把資本積累看作是資本家節慾的結果。
19世界末,以瓦爾拉斯、卡塞爾、馬歇爾、克拉克、維克塞爾等為代表的近代庸俗經濟學形成。他們認為,經濟增長是資本家延緩當前消費,把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增加投資的結果。馬歇爾在考察資本積累的動因時認為,「等待」就是延期享受。它與「節慾」一樣,表示資本家的「犧牲」,資本家犧牲目前的享受,會帶來將來更大的滿足,純利息就是「等待」的代價或報酬。馬歇爾還繼承了薩伊的觀點,認為積累的來源是儲蓄而不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他甚至把僱傭勞動者的收入都看成是積累的來源。馬歇爾的這一觀點,在薩繆爾森那裡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資本積累是「在人們願意儲蓄——節制目前的消費,等待將來的消費——的限度內,社會能夠把那個限度內的資源用於新的資本形成。」 [4]
自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後,形成了以增長理論為代表的現代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資本積累理論[5] 。由於只是把資本看作生產要素,有意掩蓋資本所蘊含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因此他們只是把資本積累看作是物質要素的增長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完全抽象掉了資本積累的資本主義性質。例如哈羅德、多瑪,將凱恩斯的靜態增長思想動態化,形成了哈羅德——多瑪模型。這一模型雖然強調了資本積累的重要性,但該模型完全抽象掉了勞動、技術和制度因素,特別是抽象掉了階級關係。哈羅德——多瑪模型的這一理論缺陷,在此後的「新古典增長模型」、內生增長模型等積累理論中被進一步放大,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僅把資本家的儲蓄看成是積累的來源,甚至把工人階級維持生計的儲蓄也看成是積累的來源。不僅如此,他們還利用「黃金律水平」、「邊際分配」和「跨期選擇」固定了分配份額以及積累比例,徹底把資本積累的真實來源和資本主義積累的實質掩蓋起來。
二
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資本積累理論批判
1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積累理論掩蓋了資本積累的真實來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積累的源泉,只能是剩餘價值。因此,資本積累是以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為基礎的,並體現了資本對勞動佔有的這種剝削關係。但資產階級經濟學卻把資本積累的源泉歸於一般意義的儲蓄,資本主義積累的實質完全被抹殺掉。例如薩伊說:「只有通過儲蓄的方法,就是說,只有通過把超過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產品的數量的產品再投入於生產的方法,才能擴大個人的生產資本和社會資本總量的擴大。」[6] 馬歇爾在薩伊的基礎上,甚至把僱傭勞動者的收入都看成是積累的源泉之一。馬歇爾認為,「在現代英國,地租與自由職業者及僱傭勞動者的收入,都是積累的源泉;而在一切初期文明階段中,它們是積累的主要源泉。」[7] 我們知道,勞動者的儲蓄和資本家的儲蓄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工人階級工資收入形成的儲蓄部分,只不過是為了應付個人或家庭在醫療、教育等日常之需。資本家階級的儲蓄則不同,他們的儲蓄是來自對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的佔有,其中絕大部分不是用來消費,而是用來再轉化為資本,從而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因此,資本家的儲蓄才真正是積累的來源。資產階級經濟學把積累的來源歸於籠統意義上的儲蓄,不過是為了掩蓋積累過程中的資本主義剝削性質。
2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歪曲了資本積累的真實動因與實質
如前所述,資本積累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其目的是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卻把資本積累看作是資本家為了「社會進步」而「省吃儉用」,實行「節慾」的結果。他們認為資本積累是資本家作出的一種犧牲,因此利潤不過是對資本家「節慾」美德的報酬。對這一最早由西尼爾提出的觀點,馬克思早就將其曾痛斥為是庸俗經濟學的「發現」的不可超越的標本。然而,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卻繼承了西尼耳的這一觀點,並在馬歇爾和薩繆爾森那裡得到繼承和辯護。實際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積累是由資本主義客觀經濟規律決定的。一方面,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作為內在動力推動資本家去積累,進行擴大再生產;另一方面價值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力量,迫使資本家為了增強競爭實力必須進行資本積累。由於把資本積累看作是資本家節慾的結果,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者自然就把資本積累歸於一個純粹的技術分析過程,從要素論出發,考察要素投入的調整對增長的影響,這就把積累過程中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係掩蓋了。事實上,資本主義的增長總是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的增長,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使用價值的生產過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由於「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轉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並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併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8] 由於一切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所以必然出現財富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相伴而生且互為因果的局面。因此,資產階級經濟學這種積累的節慾論觀點,不僅掩蓋了資本積累的真實動因,也掩蓋了資本積累的實質。
3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積累理論掩蓋了積累的兩極分化後果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家階級與工人階級是相互對立的,資本家憑藉對生產資料的佔有,無償獲得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而工人只能得到相當於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工資。因此,資本的本質是資本家無償佔有工人創造剩餘價值的剝削關係,是一種階級關係。但在資產階級積累理論中沒有了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之分,掩蓋了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為資本家私人佔有的事實。
從早期的結構主義學派的資本積累理論來看,結構主義學者把資本積累僅僅看作物質資本的積累。他們雖然注意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主義不發展,卻忽視了由資本主義發展,或確切地說,由資本積累本身所造成的問題。資本積累或資本形成是一柄雙刃劍,它既可以推動生產力發展,又可能造成貧富分化及地區差異擴大,徹底抽象掉對抗性分配可能導致的資本主義歷史趨勢。
從現代增長理論特別是新古典增長理論來看,在其資本積累理論中以人均資本量增長代替資本積累,徹底拋開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對抗性的財富分配。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佔有,勞動者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自身勞動力才能與生產資料結合,資本包含著人剝削人的不平等經濟關係。所以,不能籠統地將社會總資本平均為人均資本量,而要分清資本的所有者。「人均資本量」更確切地說,意為「每個工人人均資本量」,這個稱謂完全抹煞了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之間的對立關係,將兩個經濟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為地組合在一起。同樣地,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第Ⅱ部類新創造的價值Ⅱ ( v +m)中,其內部交換具有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特徵:工人只能消費必要生活資料,資本家不僅可以消費必要生活資料而且還可以消費奢侈品。曼昆就曾指出:「在選擇穩定狀態時,決策者的目的是使組成社會的個人福利最大化。……因此,一個仁慈的決策者要選擇消費水平最高的穩定狀態。 」[9]即當經濟達到穩定狀態時,決策者通過改變儲蓄率,使得資本達到其「黃金律水平」( Golden Rule level of cap.ital) ,從而使每一社會成員「消費最大化」。然而,他們卻忽視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同屬構成一個社會的成員,勞動者只得到勞動力價值,充其量只能購買維持自身再生產的必要生活資料,根本談不上使自己的消費水平達到最高狀態;只有無償佔有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資本家及其階級利益代言人——那些「仁慈的決策者」,才擁有購買奢侈品、使消費達到令其滿意水平的能力。因此,在第Ⅱ部類生產的生活資料中,也不能不加分析地講「資本的黃金律水平」,還要看到生活資料消費中包含的階級關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框架內根本無法分析資本主義積累的動態過程,因為其生產函數分析模式完全抽象掉了勞資關係和勞動過程,也就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注釋:
[1]杜爾哥:《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81節。
[2]斯密把資本積累直接歸於節儉而不是勤勞。具體參見《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分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310頁。
[3]《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1頁。
[4]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0版),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74-75頁。
[5]二戰後,發展經濟學的結構主義學派興起,他們把資本積累看成是阻礙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的主要原因,認為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是實現經濟起飛的先決條件。然而,結構主義學派雖然看到了資本積累對增長的重要性,但由於結構主義學派的資本積累理論只是研究物質資本的積累,而且常常將"資本形成"與"資本積累"混同起來使用,完全抽象掉了現代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政治的、制度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先決條件,從而帶有一定的庸俗色彩。
[6]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117頁。
[7]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朱志泰譯,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頁。
[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頁。
[9]N·格里高利·曼昆 宏觀經濟學(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第182頁。
【察網摘錄自《現代政治經濟學教程》節選第三章第五節】
推薦閱讀:
※學術會議上,如何吸引聽眾提問?
※3本好書分享(附資源)
※研究七十年代工業生產的新數據
※從多重任務道德風險角度看校園性侵
※央企重組怎樣推進一帶一路如何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