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煮、煎、點、泡,學下古人的喝茶方法!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吃茶」,會覺得很奇怪,其實若把這個詞放回古代,大家大概就能明白古人將這詞用得多麼的貼切了。

中國人「吃茶」,少說也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由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到初唐以前采生葉煮飲,唐朝以後,飲茶也漸漸由粗放走向精工,這時開始有了干茶煮飲,慢慢地,從煮、煎、點,最後演變成今天大家所熟知泡茶。

煮茶法

在漢魏南北朝以及初唐,人們想要喝茶,便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就跟喝野菜湯似的。即便後期人們將生茶葉製成干茶,其烹煮方法也並無不同,他們往往將蔥姜鹽等等佐料加入茶水之中去煮,又或者將茶葉碾成碎末,再沖水調成糊狀喝下。

唐代陸羽的《茶經·五之煮》就記載道:"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茶經》,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書,是陸羽在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而撰寫的全新煮茶理論。也是在《茶經》之中,陸羽列出了飲茶所需器具有28種器皿,並將它們稱之為「茶器」,而將採制茶葉所需的器具,則稱之為「茶具」,中國的飲茶器具開始有了統一的標準,而唐代茶文化因此而開創了飲茶新風尚,而後形成了與煮茶有別的煎茶。

煎茶法

根據陸羽在《茶經》中的記載,煎茶法分為炙茶、碾茶、候湯、放鹽、舀湯、兌湯、分茶等步驟。

而茶具則以茶鍑、風爐、茶碾、茶羅、茶則、茶甌為主。

唐 白釉煮茶器

茶碾及碾輪茶爐及茶釜茶盞及茶托

煎茶的方法流行於唐代至南宋末年期間,先團餅茶經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水的煮沸程度(分為一、二、三沸)進行調味、投茶、煎煮、分飲之。

煎茶過程:

當鍋內的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水聲時,為第「一沸」,此時要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嘗嘗水的味道。

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為「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為「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

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唐 邛崍窯黃釉茶銚

茶銚是用來煎茶的烹煮器,其形制通常為有柄有流。與風爐搭配使用,用者一手持茶銚長柄,一手以茶夾攪動茶湯。而後茶湯沿流倒出飲用。

煎茶與早期的煮茶最大的區別在於更加地講究和系統化,比如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煮熬的時間也不限;而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時投入"茶末"煮,三沸而止。

點茶法

點茶法興於宋代,它比煎茶法又更為講究與規範,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它與煎茶區另在於,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時投茶煮,而是將茶末適量入盞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湯提點」(煮水瓶)注入盞中,先是調成膏狀,再接著注水,用茶筅快速擊打,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准,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

現代仿製湯瓶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茶盞、點茶(調膏、擊拂)。

這點茶法,其實來源於當時非常流行的鬥茶。

鬥茶主要分為:咬盞、斗浮、斗色。茶的優劣,以茶沫在盞壁上存留時間的長短(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稱為「咬盞」)、以餑沫和水紋的出現快慢(沫快而紋慢為佳,此為斗浮)、餑沫色澤從鮮白到黃色(潔白為上)來評定。

鬥茶多選在清明節期間,因此時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鬥茶的參加者都是飲茶愛好者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鬥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

古代喝茶多用盞,有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等等,而宋代的「鬥茶」風尚也讓當時黑釉盞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建盞中的兔毫盞及吉州窯中的鷓鴣斑為茶家的最愛。

宋 吉州窯鷓鴣斑釉盞

宋 兔毫黑釉建盞

撮泡法

明朝朱元璋罷貢團餅茶,一聲令下,將團茶改為散茶,炒茶工藝逐漸流行(六類茶類此時開始逐步確立)。而飲茶方法也開始逐漸簡化,普遍改為壺泡,即將散茶置於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此方法逐漸代替了唐宋的煎飲、點飲法,也叫「撮泡法」。

據張源《茶錄》、許次行《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

時至今日,我們所流行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續,特別是閔、粵、台地區的"工夫茶",更典型的壺泡法。而像客家、湖南及部分少數民族所獨有的擂茶,在番茄匠看來,倒更像是集合了泡、煎、點幾家之特點的集合飲法。

而隨著茶風的改變,茶具也隨著發生了變化,從唐代的白釉盞到宋代的建盞,從明代的青花杯,到清代康熙時期更是直接用起了蓋碗茶具來喝茶,茶具這時也算真正進入了千家萬戶之中,只是敞口小足、極耐高溫的建盞卻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茶具舞台,反而倒變成了日本的國寶……

宋代建盞

下期我們接著來聊聊茶具吧,特別是這隻看起來並不起眼卻能成為他國國寶的建盞,它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每晚10點,珠寶攻略(zhubaogonglue)與您不見不散!


推薦閱讀:

奇門凡需要破獲阻止一類,定應期用庚格的方法
一個簡單的降血糖的方法:只需要1個雞蛋!
中醫冬病夏治治未病常見疾病及方法
盤點那些關於腰背痛的常識和常用康復方法
淵海子平卷三:推八字具體方法之一

TAG:方法 | 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