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峨眉山月歌》賞析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②,

影入平羌江水流③。

夜發清溪向三峽④,

思君不見下渝州⑤。

[注釋]

①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將出蜀時所作,通過詠月來表示對蜀地的依戀。

②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

③ 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自寶興經蘆山、雅安、洪雅、夾江,到樂山與大渡河匯流入岷江。本詩所指當在樂西北、峨眉縣東一段。

④ 清溪:應在平羌江邊。過去說是犍為的青溪驛,或說在納溪縣西。君:指峨眉山月。

⑤ 渝州:今重慶市為唐代渝州治所。

[古今點評]

   1.「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唐詩箋注》)   2.劉須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縹緲之音。(高棅《唐詩品彙》)   3.如此等神韻,豈他人所能效顰(首二句下)? (《唐詩廣選》)   4.此就月寫出蜀中山峽之險峻也。(《詩法易簡錄》)

[賞析1]

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

——讀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詩九言月,明月經過詩人反覆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於他出蜀遠遊,向三峽進發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遊。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秀麗峻偉,李白二十幾歲就遊覽過,寫過一首《登峨眉山》。這次遠遊途中,再次一過。這是一個天高雲淡的秋夜,詩人從東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輪秋月懸在藍空,皎潔的月影倒映在靜靜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為水色碧綠幾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見底,明月銀暉灑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徹、皎潔、銀白色的世界。再加上遠處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顯出灰濛濛清秀的身影,這種幽美靜謐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捨不得綠得可愛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隨波遊盪,伴隨著詩人遠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遠方。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寫的是又一個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後又投入長江。詩人一葉輕舟,早早就從泯江岸上的清溪驛出發,朝著三峽飛馳而去,沒有多久,就將要到達渝州。這時離故鄉已很遠了,眷戀之情油然而生,想尋找從峨眉山就跟隨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邊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別的離情使他深深地沉思起來。  詩中有幾個問題須弄清楚。一是「夜發」,有人以為是指「早晨」出發,這可能是認為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其實夜晚可以行舟。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入楚時,他有首《荊門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煙夕,揚帆海月生。江陵識遙火,應到渚宮東。」李白這次離家是帶有游謁性質,而且他很喜歡晚上行船。他在另一首《渡荊門送別》中有「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的詩句,就是描寫月下夜航的壯觀。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夜遊在這類詩中也屢見不鮮,如《東離門泛舟二首》之二:「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夢遊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月下征虜亭》:「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山花如綉頰,江花似流螢。」由此可見,「夜發」就是夜晚行舟,並非指「早晨」出發。七絕篇幅短小,內容集中單純,較少旁逸斜出,題目、內容既然是寫峨眉山月,那麼環境就必然集中到夜晚了。  其次是「思君不見」的「君」究竟何指?有好幾個選本認為是指蜀地的朋友,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以為是指「峨眉山月」。詩題既是寫月。我們先看看李白筆下明月的形象,問題就好解決了。李白情志高遠,豪爽飄逸,常把明月作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來描繪。除了《把酒問月》外,還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甚至還可以隨便寄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最喜歡把月亮人格化,並注入高潔的品質而當作親密的朋友看待,邀它一塊喝酒,而且「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四首之一)。他還把密朋摯友也比作明月,如《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總之,他常把明月當作具有明朗、皎潔、真率的性格的形象來描寫。稱月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為故鄉的象徵而出現在詩中,當然其中也包含了故鄉的親人、朋友以及一草一木。如果把「君」實指為某一朋友講,那麼前三句與此有什麼密切聯繫呢?而且這樣一來,詩的內容就縮小了,味變淡了,不如前者渾厚,入情入理。  七絕只有二十八字,這首詩五個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這在唐人七絕中,確是絕無僅有的。這首小詩把紀行、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因此這些地名在詩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細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詩情畫意的兩個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綠可愛,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樣的美景就自然可愛了。當然它還交待了詩人的遊蹤。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也是地名,但似乎在半夜讓鐘聲把「寒山寺」的「寒」意帶給船上的客人。這兩詩於此具有同一妙處。李白此詩首句寫天空明月靜景,次句寫江中明月動景,上下相映,動靜相襯,構成了一種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連用兩個地名,既點明了出發地點和將要達到的目的地,語調顯得輕快而急促,表現了詩人爽朗奔放的性格。這一句輕輕喝起,末句沒有順流直下,卻回波倒卷。「下渝州」點明行舟將到的地點,也意味著船行很遠了,「思」的情緒也就產在了。五個地名,前兩個重在寫景,中間兩個偏重敘事紀行,最後一個則側重抒情,當然這是就其主要作用而言的。如中間兩個也有抒情成分。由於這五個地名帶有濃厚景物色彩或感情色彩,因而隨分自佳,不覺痕迹,既無重複或枯燥無味之感,又將詩人行蹤交待得一目了然,而不覺得呆板,反具流暢飄逸的風神。  (魏耕原)

[賞析2]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迹,妙入化工。  (周嘯天)


推薦閱讀:

很喜歡的古典名句!值得品味!
力拔太華鏖鯨牙;里的鏖鯨具體指什麼?
有什麼古典點夢幻西遊的遊戲情侶名字?
古典名篇鑒賞朗讀:送別

TAG:詩詞 | 古典 | 古典詩詞 | 賞析 | 鑒賞 | 峨眉山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