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行法師:放生的意義和功德
佛教是一個注重培養慈悲心、主張非暴力的宗教,佛門第一戒即為戒殺,佛經中講述佛陀及其弟子過去生中放生護生的故事極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量劫中同為六親眷屬,強調要普度眾生極力宣揚戒殺茹素、放生護生。中國佛教的放生,是與戒殺念佛之行儀緊密相連的。戒殺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來為佛教徒所嚴守。南朝齊、梁之際,佛教徒即依據《楞伽經》卷四中「不應食肉」等語而行斷肉。我國大規模放生則始於隋代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居浙江天台山時,為使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為業,曾自捨身衣,並勸募眾人購置放生池,復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法華經》等,以結法緣,從而開天台放生會之濫觴。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製「放生慈濟法門」,於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為天子祝聖。放生習俗便徹底佛教化,並經久不衰。
廣行法師:放生的意義和功德
放生的意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如希望被放的生物能夠盡可能的延長壽命,我們則必須盡到考慮、研究和照顧的責任。比如說要放鳥類,我們就要先考慮到放生什麼鳥,選擇什麼地方放生,什麼時候放生,如此才能使所放之生更安全有效。放水族眾生,也當首先研究考察他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然後選擇最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最適合的地方。放生的目的是為了啟發、增長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對眾生的救護心,至於被放生的眾生,也有自己的禍福因果和因緣。因此要為被放生的眾生說三皈依,讀誦放生文,發願迴向,祈禱三寶加被。總之企盼它們能夠從此脫離畜牲道,轉生為人,之後更學習佛法,往生淨土;或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早成佛道。
放生有十大功德,即「無刀兵劫,免戰爭殺禍」;「長壽、健康、少病」;「免天災橫禍,無諸災難」;「子孫代代昌盛,生生不息,多子宜男」;「所求順遂、官祿亨盛」;「一帆風順,合天心,順佛令,物類感恩」;「諸佛歡喜、解怨釋仇,諸惡消滅」;「無憂無惱,喜氣吉祥,四季安寧」;「得生天上,享無極之福」;「若兼修淨土,直可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放生是成佛最大的助緣。要放生,尤其是每月百、千人的大放生,集合眾人願力,消業最速。悲心出資買命放生,救渡即將被人類宰殺吞食畜道眾生,所積福德深廣無量,能消解病業疾苦、無名因果病痛,使各種身染惡疾速得痊癒,同時解除累世冤親債主之牽纏。因此放生法門,功德第一。
《俱捨論》中說,「凡買賣刀、槍、魚網等用作殺生的工具,買賣雙方皆當墮於地獄,並且在工具未毀滅之前,日日增上無量的罪業。」
《華嚴經》之「普賢行願品」中說:「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
《契經》中說:「戒殺放生,得長壽報;又戒殺放生,可解怨釋結,長養悲心,潤菩提種。」
《金光明經》中敘述了瀕死的魚因流水長者子及時救起,並為講大乘經典,而得生忉利天宮的故事。
《雜寶藏經》中則記載年幼沙彌因救起即將溺斃的螻蟻,而獲長壽果報。世間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了。所以放生不但是在為對方延命,也是在為自己積德;不但是在愛惜物命,也是在報答父母深恩。
寒山問拾得:「放生可成佛否?」拾得答曰:「諸佛無心唯以愛物為心。人能救物之苦,則能成就諸佛心願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觀士音矣。日日放生則慈悲日日增長,久久不息則念念流入觀士音大慈悲海矣。我心即是佛心,焉得不成佛乎?故知放生因緣非小善之所能比,凡我同願,宜廣行勸勉,普令群生,同歸悲化。」
推薦閱讀:
※悟顯法師:佛陀出世的本懷
※法宣法師——如何做一個正信的護法居士(2011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慧律法師《一》
※信 願 念佛的文件夾【凈空法師】
※印光法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