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1年,日本選手再度奪冠波馬!什麼讓日本跑者如此強大?
1987年,31歲的瀬古利彥在波士頓馬拉松上奪冠,這正好是今年奪冠的川內優輝出生的一年。
同樣是31歲,站在波馬領獎台上的川內優輝說道:「我的出生也許是帶著某種信念的。」
川內優輝撞線瞬間
和職業跑者不同,川內優輝的有一份全職的公務員工作,只用業餘時間訓練,但成績卻是世界頂級(個人馬拉松PB 2小時08分14秒)而且非常穩定,因此被稱為「最強公務員」跑者。
這位最強跑者除了跑速快,個性也非常鮮明:每次參賽,都一定全力以赴,極度扭曲的面部表情已經成為他的招牌。
川內優輝的「招牌」表情
川內的優異,可以說是日本長跑精英選手的代表之一。
2018年六大滿貫第一場的東京馬拉松,日本選手的成績位列前茅:設樂悠太以2小時6分11秒成績獲得全程第二名,刷新了日本人跑馬拉松的最快記錄。男女前50名中,日本男女選手各自佔了40人。
日本選手緣何在國際賽場如此強大?這與在日本歷史悠久、媒體效應極好的驛傳接力賽事分不開,這以箱根驛傳是最為著名。XTRAIL曾在東京馬拉松結束時寫過分析文章:融化日本少女心的,不只有花滑少年,介紹日本的長跑文化如何興起,並對比兩國經濟和馬拉松賽事增長的關係,以下即是回顧:
驛傳體系:打造日本精英跑者成長之路
在2018東京馬拉松上打破日本全馬記錄(2小時6分11秒)的設樂悠太,就曾是東洋大學的驛傳名將。他在畢業後加入了本田(Honda)專業隊,2017年將日本半馬記錄刷新為1小時17秒。如今,刷新日本馬拉松紀錄並獲得東京馬拉松第二名,設樂悠太預計將獲得日本企業田徑聯合會提供的近1億日元的獎金(約合人民幣593萬元)。
箱根時期的設樂悠太(圖片來源)
另一位有類似經歷的選手是大迫傑,他在中學時就正式參與田徑訓練,大學時代表早稻田大學在箱根驛傳中跑第一棒,期間還獲得過獲得學生奧運會1萬米跑項目金牌。畢業後,大迫傑順理成章加入油日清食品(Nippon Food)職業隊,但僅一年時間就離開日清,成為挑戰人類馬拉松極限的「耐克俄勒岡計劃(Nike Oregon Project)」的一員,在美國全職受訓。
2016年4月的波士頓馬拉松,大迫傑以2小時10分28秒拿下全場第三,2017年又在福岡國際馬拉松中打破日本馬拉松紀錄,隨後與宏利人壽保險(Manulife)公司簽約。據日媒估算,算上薪水、賽事獎金和商業代言,大迫傑的總收入接近1億日元。
大迫傑
兩位高收入運動員的情況當然不適用於大部分職業長跑運動員,但只要是進入實業隊的全職跑者,都是有工資收入和福利保障的。
在日本,各行各業的大企業都會招收優秀跑者進入實業隊,給予他們不低於白領的薪資待遇和全職訓練。這些企業包括柯尼卡美能達、本田、富士通、日清食品、富士重工、日立物流等。隊員會代表企業參加國內外的長跑耐力賽事,相當於一種長期穩定的贊助模式。
箱根,榮譽的代名詞
日本人對跑步的熱愛,從長跑賽事的電視直播收視率中可見一斑。其中最著名的「箱根驛傳」,在2天舉辦時間的電視直播收視率能達到30%,相當於美國超級碗與中國春晚的收視率。
2018年箱根驛傳第4-5區間電視直播節錄
箱根驛傳全稱「東京至箱根間往返大學驛傳比賽」,在每年新年假期舉辦,分兩天進行。路線從位於東京的讀賣新聞社出發,至箱根的蘆之湖後折返,往返共10個區間,由10位選手完成總長約217公里的賽程,累計時間最短的高校團隊勝出。
值得一提的是,箱根驛傳僅是關東地區大學間的競賽,規模不大,參與跑者卻代表了日本頂尖水平。2018年箱根驛傳中,勝出的青山學院大學以10小時57分39秒的成績完成比賽,意味著10名選手的每公里配速達到3分01秒。而排名最後的關東學生聯合隊,每公里配速也有3分45秒。箱根驛傳選手的平均水平,相當於世界頂尖選手馬拉松跑進2小時15分的配速。
要知道,比起馬拉松,在箱根驛傳中獲勝的團隊不會獲得獎金。但代表日本最高水平的箱根驛傳,無疑將帶給選手和團隊莫大的精神獎勵。「榮譽」和「認可」是高校選手們努力拚搏、追求出色成績的重要動力。
箱根驛傳通過電視直播獲得巨大媒體曝光(圖片來源:AELO/Yomiuri)
箱根之外,日本的大學、高中和企業之間也會舉辦各種驛傳聯賽。從10月開始持續到次年3月,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舉辦驛傳賽事,2017/18驛傳賽季的賽事就有27場。長達半年的驛傳賽季,加上馬拉松比賽,在直播期的收視份額能達到43.2%。
這樣的傳播效應下,優秀跑者能成為電視明星,「長跑」本身也稱為一件受人尊敬的事,就不足為怪了。
「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一個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
——村上春樹
日本長跑歷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歷史悠久的驛傳賽事體系將日本打造成了「長跑之國」。那這幾年中國的馬拉松大熱是否也表示著長跑產業將急速發展?
中國的長跑賽事歷史,能追溯的或許就是1981年創立的北京馬拉鬆了。作為中國最早的馬拉松,第一年僅有86人蔘賽,並且都是專業選手。直到新世紀,賽事才突破萬人規模。
對於馬拉松與經濟的關係,有學者提出「馬拉松周期」的概念。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該國多個城市會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這是歐美國家在過去三四十年普遍的經歷。
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到達5634美元。按照這個理論,中國已經進入到了這樣的時代。
2011到2013年,蘭州馬拉松、重慶馬拉松、廣州馬拉松和深圳馬拉松賽事相繼出現。創立時間更早的北京馬拉松、上海國際馬拉松也在這個時期有了萬人以上的參賽規模。
對比中日兩國的人均GDP增長線,可以看到中國現今的GDP增長和日本1960-1980年代的增長線非常接近。而這個時期,正好對應了日本馬拉松精英佔據國際賽場、民眾路跑熱情高漲的時期。
在1965年的世界排名中,世界前11的馬拉松跑者中有10個日本人。1970年代,日本全國就已經有12個馬拉松賽事,而這是中國在2010年的數字。
經濟增長儘管相似,中國馬拉松的發展在今天明顯具有新優勢。1960-1990年代,日本路跑賽事的大眾傳播強烈依賴電視和報紙宣傳;而中國的馬拉松周期,恰好和手機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碰撞在一起。尤其在2014年,悅跑圈、咕咚運動等跑步社交應用上線,帶動了大眾參與跑步和馬拉松的熱情。
分享跑步軌跡成為跑者之間的日常(圖片來源)
日本的馬拉松賽事也在近10年進入新一波熱潮。按日本最大的路跑賽事網站Runnet統計,日本的完賽人數在10年翻了3番。東京、大阪、神戶和名古屋馬拉松等賽事規模在2萬人以上的比賽,也促進了馬拉松完賽人數的增長。
2004年至今,日本馬拉松的完賽人數翻了4.5倍,完賽人次更是在2015年超過了美國。Runner"s World雜誌在2015年發布的馬拉松數據顯示:日本成為了馬拉松完賽人次最多的國家。
跑馬拉松的人越多,帶動跑步鍛煉的人也就更多。據笹川體育基金會的體育生活調查,日本的成年跑步人口在2012年到達1009萬。雖然之後的兩年,日本居民跑步參與度略有降低,活躍跑者(每周至少跑步兩次)也依然保持在360萬,大約相當於東京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中國馬拉松的爆發也是從2014年開始。對比日本已經趨於平穩的賽事數量,中國的全程馬拉松賽事在兩年里增長了5倍,全馬完賽人數也從7.7萬躍到24.3萬,接近於日本7年時間(2004到2011年)的增長值。
2017年,中國邁入人均GDP5000美元的「馬拉松周期門檻」已經7年。從5-10公里的歡樂跑,42.195公里的馬拉松,到百公里的越野跑賽事,都在迅速增加。關於馬拉松的統計數字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2018年初,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馬拉松相關賽事數字是1102場、跑步APP悅跑圈宣布的註冊人數突破5300萬......數據告訴我們,中國的馬拉松勢力追趕上日本,很可能就會在最近幾年。
長跑契合了東方文化的內省精神
「不放棄,朝著目標不斷前進的精神,就是我等的精神……忍耐、忍耐、忍耐,努力、努力、更努力,是長跑競技的特點,也正是日本人的特質。」
——日本評論家橋本隆
箱根驛傳的流行,一方面折射的是日本文化對集體精神的推崇。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日本精神里將跑步看作內省過程。
在箱根驛傳獲得四連冠的青山學院大學,在校園的圍牆上張貼了一組名為「青學驛傳46個故事」的宣傳海報,收集了來自訓練隊員的46句話。真誠的文字大部分都在述說團隊情誼,諸如:
「022 知道你在前面等著我,我就能發揮出超過百分之百的實力,我們就是這麼實現冠軍的」
「044 絕對不會忘記同學年隊友的生日」
「046 為什麼是46個故事?因為這裡有44名選手+教練+教練夫人(負責選手宿舍的起居事務)」
青山學院大學貼出的系列海報(圖片來源)
以箱根驛傳為背景的小說和同名電影《強風吹拂》,則耐人尋味地將團隊設置成「長跑雜牌軍」,講述了「一半成員沒有長跑經驗」、「各懷心思」的成員們,通過驛傳訓練成為探尋自我意義的過程。
驛傳少年們每一天的訓練,都在叩問自己的內心:如何在熱愛的事情里尋找意義?如何面對孤獨?如何看待與同伴的關係?如何獲得堅強的意志力?
這些關於成長、孤獨、突破自我的記述文字,也跨越國界觸動了中國讀者。在《強風吹拂》的豆瓣評價里,滿滿都是「燃」、「熱血」與「動人」的評語。
《強風吹拂》電影截圖(圖片來源)
驛傳的「高中——大學——企業」進階模式,打造了日本的精英跑者的選拔和成長路徑。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驛傳賽事通過電視直播、漫畫和文學的傳播,讓跑步明星成為青少年追逐的偶像,使跑步成為的伴隨積極意義的文化符號。長距離跑步,由此與自我塑造精神,達成了正向、強力的聯繫。
日本佛界也有關於長跑修行的傳說。佛學者John Sevens在仙台比睿山地區居住40年,觀察到長跑對於日本僧人的特殊意義——長距離的體力挑戰被認為有凈化心靈的作用。比睿山的僧人會嘗試連續跑1000天,每天一個馬拉松的挑戰來實現自我修行(儘管歷史上僅有46人完成這一挑戰)。與馬拉松比賽稍有不同,日本僧人需要在路途中每個寺廟前停下,進入拜訪。並且,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行走,而非奔跑。
英國跑者作家Adharanand Finn曾前往日本比睿山,拜訪了一位完成千日馬拉松挑戰的僧人。
他問僧人:跑步的意義是什麼?
僧人說,長距離行走或奔跑都只是實現修行的一種方式而已,每個人都應該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而許多日本傳統體育運動都以」道「結尾——柔道、空手道,而」道「的原意即是道路。可見,體育成為了日本人「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
「每個人都需要時間思考,反省自己的人生。一千天的連續行走,是一種在動態中「冥想」的方式而已。所以不應該走太快,我們需要時間去沉思,思考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活著。」
比睿山僧人 (圖片來源)
引用資料鏈接:
1.日本馬拉松賽事數據來源:Runnet、R-bies、Running Data 2016
推薦閱讀:
※日本是否還有可能承認自己在二戰中算犯下的罪行?
※大阪散步指南(三):關西「第四都」高槻
※近幾年除了晝顏還有哪些好看的日劇呢?
※日本政府是發布了一個什麼政策最後把日本房地產崩盤了?
※與川保久玲合作、在寺廟開雜貨店、販賣可回收「廢物」,它在日本逆流了18年卻正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