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組公開課教案
公開課教案歸去來兮辭;教學方法;1.朗讀教學法;2.延伸拓展法;課時安排;1課時;預習準備;1.熟讀課文;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3.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詞,了解課文大意;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同學們是否聽過這樣一首歌(《歸去來》片段);二.解題;1.作者簡介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東晉大詩人,;2.辭賦(幻燈片);辭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公開課教案歸去來兮辭
教學方法
1. 朗讀教學法
2. 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準備
1. 熟讀課文。讀出語調、語氣、語頓、語速和語意。
2.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是否聽過這樣一首歌(《歸去來》片段)。這首歌是電視劇《神鵰俠侶》的片尾主題曲《歸去來》(學生答),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楊過和小龍女厭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風血雨,甘願淡漠人世繁華,拋開人世的紛紛擾擾,退隱山林,尋一個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說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國最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看透黑暗官場,不滿於污濁的世俗社會,毅然拂袖歸隱,躬耕田園。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陶淵明訣別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
二. 解題
1. 作者簡介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他的詩喜歡寫田園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遠,語言質樸,有獨特的風格。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
2. 辭賦(幻燈片)
辭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又稱楚辭。又因屈原寫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又稱「騷體」。其特點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多用語氣詞「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或: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到了西漢,賦在辭的影響下產生,是有韻的散文,講究鋪排。而辭仍是詩,重在抒情。
三. 朗讀課文
1. 放錄音(聽朗讀的同時提醒學生結合畫面加深理解)
2. 朗讀常規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屬「辭」體,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較長停頓。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按三拍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3.放錄音,學生跟讀
四. 研習課文
「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會士階層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首選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淵明為什麼卻想辭官歸去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在此
先作提示,本文寫於作者辭官之後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歸,文中所記敘的歸途和歸家後的生活都是作者想像的情狀。
1. 男生讀第一自然段
A.朗讀指導:
第一二句以反問的語氣表示歸田之志的訣絕。朗讀時用升調「胡不歸」重讀。「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種悔悟和慶幸溢於言外。 「悟、知、遠、覺」應重讀。
B.思考:
a.由何處而歸?歸向何處?為何要歸?(用原文詞句作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不諫」、「可追」。)
這裡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課外補充的這首詩(幻燈片)(學生齊聲朗讀)陶淵明曾有這樣兩句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和「池魚」恰反映出他「心為形役」的痛苦。
b.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田園將蕪」「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責自悔,「迷途未遠」「今是昨非」—自恕自慰。總的心情是「悲——樂」)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
2.女生讀第二自然段
此段採用記敘的表達方式。我們先來捕捉作者的敘事線索。(歸途——抵家——家中——園中)
「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陶一踏上歸途,就露出了歡快之情。(速度漸快)「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更表現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懷抱的心情,簡直像孩子一樣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更顯得親切動人。這裡詩人將松樹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聯繫起來,使松菊成為自己堅貞、高潔、不同流合污的逸士節操的象徵。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節緊密結合起來描寫,寫的雖是雲和鳥,出則無心歸則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辭官情形的寫照。 「雲、出岫、鳥、知還」重讀,作者就像出岫的雲,出仕本屬於無心,又像那知還的倦鳥,對官場仕途已十分厭倦,終於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撫孤松而盤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堅貞之志。「孤松」一詞加長音長,重讀。
思考:歸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門心情如何?歸家後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詞句作答。明確:「恨」——迫不及待,歸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樂,閑適安娛,怡然自樂,「盤桓」——流連忘返)
作者歸家後或自斟自酌,或觀樹賞菊,或坐看白雲起,或暮候飛鳥還,這樣的安閑自在的心境,在我們初中時學習過的《飲酒》一詩中也有印證。(學生齊聲背誦)(幻燈片)此詩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在作者的想像中,歸隱後的家居生活愉悅恬靜淡泊自在,那麼歸後的鄉居的生活又將是怎樣的呢?
3.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 ,作者先重申辭官歸田之志;再寫與鄉里故人的交往之樂;後又寫駕巾車孤舟的出遊之樂;接著作者出遊觸景生情,為結尾述人生觀鋪墊。
鄉間的生活自安自樂,既有關心糧食和蔬菜的農人的勞作之歡,又有琴棋書畫的文人雅士的休閑之樂。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有他的《歸園田居.其三》為證,此詩表達了作者對躬耕生活的熱愛。
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謐而愉悅的。應該讀得「氣滿聲高」。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嘆人生苦短,那麼作者將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齊聲朗讀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懷,抒發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隱居心理自白。
討論: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其他詩文和時代背景,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典故:東晉時局動蕩,仕途險惡,官場政治黑暗腐敗,門閥制度森嚴。陶淵明為了謀生,幾仕幾隱,身陷其中。一天,上邊派了一個督郵到其所在的彭澤縣巡查,旁邊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謁見,陶為保持高尚的節操,不願意,還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棄官歸隱,在棄官之後歸隱之前寫下了這篇辭。41歲的陶淵明並從此訣別官場。
一個人生活的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他的理想怎麼樣。陶淵明青年時候也曾有過「大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和抱負,他所描寫的那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證明,然而現實的黑暗把他的壯志擊得粉碎。官場的庸俗污濁使他難以保存社會理想和人格價值;田園生活的質樸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淵明以曠達的心境和超然態度對待生死天命,這樣的樂觀精神從另一層面上說,這也正是他積極人生的表現。當然這裡邊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以及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真實而複雜的感慨,作者沒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簡單膚淺的冠以消極之名。)
五.胡適曾有這樣一首寫陶淵明的詩。結合我們學過的有關陶淵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課外收集到的陶淵明的生平和後人對他的評價,按你自己的理解說說陶淵明是個什麼樣的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閑適自在、躬耕田園、不流世俗、超然曠達、樂天知命)
六.品讀課文
1.指導背誦技巧:學生根據背誦提綱自由誦讀。
2.放背景音樂,學生在清新淡雅的輕音樂中齊聲美讀課文。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展開合理想像和聯想,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田園詩人的形象。
配音范讀
(多媒體展示《歸去來兮辭》全文,音樂響起,教師伴隨音樂朗讀《歸去來兮辭》全文) (朗讀結束,教師並未停止音樂播放,而是讓學生繼續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中。)
重難點鑒賞
教師:讀完全文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聲音在不停地呼喚,那時什麼?
學生:——歸去來兮辭
教師:那詩人要「歸」哪裡去?
學生:鄉間(家鄉)
教師:陶淵明當時在哪裡?
學生:彭澤,在彭澤縣做縣令
教師:對!本文是他將要辭官是的表達心志是想像之作。作者的歸隱的決心是通過自然美來表現的,本文有關自然美的描繪主要集中在哪幾段?
學生: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就二三自然段提出疑問,我們在共同解疑中理解課文,鑒賞課文。
學生1:(提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前路」是否在寫作者歸家的急切心情? 寫生2:我認為這裡的「前路」是指回家的路。與後文的恨天還未亮相照應,表現了作者急於回家的心情。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現了作者清晨在陸路行進的情景。那麼前文「舟遙遙以清揚,風飄飄而吹衣」寫的又是什麼景象呢?
學生:這裡寫的是在船上的情景。
學生1:我認為這裡表現的是作者超脫的形象。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回答,我們知道作者歸家時是由水路再到陸路,而由水路再到陸路的切換為什麼這麼快速呢?
學生1:展現了陶淵明的歸心似箭。
學生2:「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句中陶淵明為什麼會有童僕呢?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下注解一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家境貧寒,為謀生曾經作過祭酒、參軍一類的小官。後在彭澤縣令任上僅八十餘日,就辭官回家,從此
就躬耕隴畝,不再出仕。本文寫於他辭官之初。)通過註解我們了解了為什麼會有「童僕」而且我們還看到家人也希望他歸來。
學生:文中大量出現虛詞「以」、「而」例如「倚南窗以寄傲」,那麼「以」、「而」具有怎樣的作用?
教師:這位同學從虛詞用法的角度,提出了「以」、「而」的作用,聯繫上下文我們發現文中大量出現了這兩個詞語,而其主要起了連詞的作用,表示承接和遞進的關係。這是從語法的角度理解這兩個詞語,大家認為從鑒賞的角度看「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指的是作者「傲」的什麼? 學生1:傲世
學生2:不屑於繁華的都市,厭惡齷齪的官場。
教師:前面通過大家的提問我們鑒賞了有關歸家途中以及到家門口的詩句,那麼作者回到家中做了什麼呢?
學生1:「引壺觴以自酌」表明其回到家中是自斟自飲。
學生2:在飲酒中展現他在家生活的自由自在。
學生3:「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句,我認為借「松菊」傲寒飄香表現詩人品格,具體來說就是自己歸隱後,精神留存的一絲欣慰之情。但「三徑就荒」又包含怎樣的情感呢?
教師:這位同學為我們準確的分析了「松菊猶存」這句詩歌的含義,而「三徑就荒」描摹出的是院子里的小路就要荒蕪了。隱含著漢朝蔣詡隱居之後,在院里竹下開闢三徑,只與少數人交往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三徑就荒」實際表現的是詩人渴望遠離城市,嚮往寧靜生活的願望,即通過自然美展現人格美。
學生1: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蓮出淤泥而不染,松代表高風亮節。??在「撫孤松而盤桓」中,我認為松象徵詩人的高尚氣節。但「盤桓」該怎樣理解呢?是否表現的是詩人的迷茫?
(面對學生精彩的回答,全場一片熱烈的掌聲。)
教師:請同學們聯繫上文中的詩句「景翳翳以將入」以及「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思考這三句詩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是否能由此回答出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
學生1:我認為倦飛的鳥兒表達的詩人葉落歸根的情感。
學生2:我認為「景翳翳以將入」交待了當時已經是傍晚的光景了。
學生3:「雲無心以出岫」表現了詩人的清高與厭俗。
教師:「無心」表現了雲彩自然而然的飄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自然美中滲透了人生哲理。聯繫剛剛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看出「盤桓」表現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感?
學生:傍晚時,留戀園中美景不忍離去。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各類資格考試、生活休閑娛樂、高等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應用寫作文書、行業資料、中學教育、教研組公開課教案---歸去來兮辭61等內容。
- 12
下載地址:教研組公開課教案---歸去來兮辭61.Doc 【Top】
最新搜索
教研組公開課教案---歸去來兮辭
出來的嗎?快來看看下文吧,順便了解一下歷
兩基迎國檢應知應會卡
深挖萬億級市場
中國房協(2006)第50號
功率電感的設計
思品複習課的做法
丈夫逝世,慰問信
任務型高職英語教學中影響任務難度的社會文化因素的探討
麥肯錫——PPT製作圖表模板
推薦閱讀:
※幼兒園公開課小班精選教案
※[轉載]2014年第13次公開課總結
※視頻:朱天才大師太極拳公開課實況
※慚愧學人《三命通會》講座 第二階段 第42課時 公開課筆記
※【今日喜劇】夏洛的反擊——一場後發制人的電影危機管理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