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喚醒中國人心,廢墟中站起公民力量

大地震喚醒中國人心,廢墟中站起公民力量
發布者 yq 在 08-05-23 09:40

 請您惠顧贊助商鼓勵其長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李永峰、張潔平、朱一心、張曉雅 四川大地震意外 地喚醒中國人心,改變了改革三十年來的拜物教心態,尋回遠去的理想主義與人道情懷。當局的信息公開與緊急動員,與民間志願者救災的熱潮匯合,展現在廢墟中 站立起來的公民意識,贏得國際社會的尊敬,扭轉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負面形象,微妙地化解藏獨及奧運風波中的種種矛盾。 這是全世界有史以 來最大型的一次哀悼儀式。五月十九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凄厲的鳴笛和防空警報響徹整個中國,國旗降下半旗,車輛停駛、行人駐足、坐者起立,無數相隔萬里的 人們,同時哭出聲來。在成都天府廣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國加油!」「四川雄起(四川方言,加油的意思)!」「汶川挺住!」「同胞走好!」的口號不約 而同爆發在數十萬人群中,他們雙拳緊握,淚流滿面。這麼多天的壓抑與哀痛,似乎終於有了宣洩的出口。這也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為普通老百姓設立的哀悼 日。大地震雖然震裂了大地,但震不開中國人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雖然震碎家園,但震不碎中國的人心——地震後全國人民共赴國難,同哀國 殤,有人趕赴災區救援,更多的人捐錢獻血,以愛心和責任心體現出現代公民意識和良好公民素質。中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災難中表現出的沉著、堅毅和勇敢,以及中 國政府的快速反應、信息公開和珍惜生命,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尊敬,意外改變了此前中國的負面形象,化解了因藏獨導致的、和西方社會的緊張形勢。台灣政府和 民間也積極伸出援手,釋放出極大的善意,推動兩岸關係打開新局面。五月十二日大地震後四川共發生六千多次餘震,六級以上的強餘震超過四 次,山體滑坡與泥石流不計其數。汶川、北川、綿竹、青川、都江堰、什邡、彭州……高山大川之間,曾經風景如畫的家園哀鴻遍野,十萬平方公里國土重創,傷亡 人數超過二十五萬,死難者數量仍在攀升,截至二十一日下午四時遇難者為四萬一千三百五十五人。生命在廢墟里一點一點消逝的畫面,濕潤了所 有人的眼睛,也喚醒了中國人被商業大潮掩埋已久的心靈。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彷佛已經把中國人完全塑造成了商業的動物,對所有的事情都要做投入與產出的 計算,對所有的無私與友愛都產生懷疑,彷佛這個世界上除了利益是真的之外,其它的全是假的,車禍中有人對傷者棄而不救,醫院對沒錢的病人見死不救,在膨脹 的物慾下人們為求目的不擇手段……而且這種荒謬的商品邏輯和拜物教還在日益擴張,雷鋒被人當成一個笑話,賴寧(護林救火犧牲的少年英雄)被人當成一個傻 瓜。信仰缺失,道德淪喪,似乎人人都展示出一顆冰冷而麻木的心。然而,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地震似乎給中國人當頭棒喝,喚醒了國人久被遮蔽的 善良心靈,人類最溫柔的憐憫之心、惻隱之心在這一刻重新回歸,中國人在此刻煥發出人性的熠熠光輝。一次數萬人傷亡的災難,一場數億人哀悼的國殤,意外成為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商品思維泛濫的轉折。無論是在地震發生當時,還是在地震後的救災中,中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家守望扶持,抗震救災,展現出 近三十年來所未有的團結與奮發:地震中無數老師捨命保護學生,脫險的人又返回去救助同伴或同學,還有人在死死護住公款……地 震後無數雙援助的手伸向災區,出力,捐錢,獻血。在前往救災前線的路上,在斷壁殘垣的重災區,在擠滿傷痛者的醫院,我們看到解放軍、消防隊、醫護者,看到 溫家寶、胡錦濤,更看到從四面八方湧來的無名志願者(義工、志工)、捐贈者、獻血者的大集結,他們並不能像專業隊伍那樣救人,而災區千絲萬縷的需要,卻被 這些善良填得滿滿的。災區外各省母親紛紛登記要求認養地震孤兒,不少企業家提出捐建學校,要親自監工,為災區興建「震不垮的學校」……眾多的計程車司機,平日會為每一公里的車費而斤斤計較。但是在地震發生的當天晚上,眾多成都司機,開著計程車自發趕往受災嚴重的都江堰市的街頭免費接送傷員。成都等地餘震中的市民為災區送水送物資,為救援人員蒸饅頭煮稀飯……眾 多企業也擔當起社會責任,捐款捐物支持抗災。長虹集團此前曾以擅長打價格戰而備受媒體關注,但是這一次在地震中,卻以五百多名的救援隊伍而聞名。長虹總部 位於綿陽,自身損失非常慘重,但是當得知北川的災情更嚴重之後,立即成立救援隊,在災情發生不到九個小時後就跑步進入北川救人。貴州的登 山愛好者范孟地震第二天就向公司請假,預支了當月的工資買機票趕到成都,他聯繫散居各地的驢友(旅友,自助旅遊愛好者的諧稱),一起驅車趕到綿竹縣漢旺 鎮、九龍鎮等重災區,向當地的救援隊了解急缺的藥品後,再到成都採購,然後再駕車運送進入災區。他說:「災區餘震不斷,加上泥石流,路不好走,相對一般志 願者,驢友們走山路有經驗而且也可以扛重物。」一名叫王未未的青年,地震時正在開往貴陽的火車上,感到火車顛簸,隨後火車停開三個小時,從廣播中他得知震央的慘烈之後,便開始與幾個同行的旅人商議組織志願者。後來,他們帶著帳篷沿鐵路召集隊伍,吸引了退伍軍人、大學生……最終組成了一支十五人的志願兵團,直奔災區。乞丐捐出乞討所得眾 多無法趕往災區第一線的人,則紛紛伸出自己的雙手,捐錢、捐血、幫忙轉發消息尋找救援物資。一則受災地區缺AB型血的消息在網上流傳後,各地血站都能接到 要來獻血的電話,平日少見的AB型血,此刻卻得到了源源不斷的供應。江蘇、安徽、廣東有乞丐也為災民坐卧不安,廣州越秀區一位身患殘疾、以手代腳的乞丐, 匍匐來到捐款箱前,把身上僅有的三十多元全放進去。兩日後他再度來捐。他的義舉被拍攝上網,成為熱貼,不少人直言看到流淚。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遍及各地。除了中國大陸,全球各地的華人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從香港到美國、從台灣到歐洲……慣於批評中國人自私自利的人們這次感動了,他們說,「大難之中有大愛」,彷佛一次慘烈的災難竟如同仙女的魔法棒,瞬間點燃了廣大老百姓無償的愛心。對 於災區外的老百姓來說,大地震帶來的痛苦感同身受,也許不曾有災區人民那樣的心靈創傷,但也在感受同胞生離死別時經歷一場靈魂的凈化。五月十九日下午,在 北京市東城區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當法官和雙方當事人於十四時二十八分向汶川大地震死難者默哀三分鐘後,原本爭得面紅耳赤、言辭激烈的原告和被告均表 示,不該為這事鬧上法庭,願意協議和解。更多的人在論壇和博客上發言,感嘆生命的脆弱,呼籲珍愛生命,珍惜眼前人。網友「香水百合」說:「一瞬間,萬貫家 財化為烏有,一瞬間,各種恩怨隨之而去!感嘆生命如此脆弱……在我們享受著親情、愛情的時候,也請對愛自己的親人給予回報,及時地讓他們知道愛是彼此的, 是相互的,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不要去追求那些高不可攀、不切實際的目標,不要想著別人的生活比我們的好,過好自己的日子,珍惜眼前人,才是最重要的!」在喚醒大眾良知、愛心並對人民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之外,這場數億人的國殤,也許也將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在樸素的人道情感與愛國情感爆發之際,中國微弱的公民組織,在這次災難面前,表現了強大的動員能力。地 震期間,除了各地異常踴躍的捐獻、各式各樣的志願者都湧向災區之外,原本已經紮根多年,也在環保、教育領域相當有經驗的許多本土NGO(非政府組織)以最 快速度參與進來。相比個別公民的力量,他們在組織上顯得更有優勢。五月十三日,多家NGO就在網路上發起倡議,號召民間救援,試圖將各地共同為汶川大地震 救援的機構整合起來。五月十四日,「NGO四川地區救災聯合辦公室」就在成都成立,並在成都根與芽環境文化交流中心辦公室正式開展工作。這也是中國NGO 自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聯合。平台從未如此寬廣,而困難,也從未如此之多。一次伴隨了無數的次生災害的八級大地震,對鬆散的民間組織來說,救災的複雜性和專業性與環保考察、扶貧教育不可同日而語。這 次NGO與志願者的組織狀況,與以前相比已經非常細緻,在「NGO四川地區救災聯合辦公室」里,信息協調、外聯、物資調度等都有專人負責。為溝通身處不同 地區的志願者,通過網路設立眾多QQ群,如有志願者群(61804619)、震災緊缺醫藥信息傳遞群(42232665)、災區心理救助群 (26107211)等。雖然如此,但是依然有眾多混亂與幫倒忙的情況。有記者觀察到,有的志願者帶著餅乾,見到剛救出的災民就發,不管 人家是否能夠吞咽;有的志願者給災區送來大量的新鮮麵包,一兩天還來不及吃就過期;有人在醫院陪護病人,卻缺乏基本的護理常識,甚至手足無措干擾到醫生治 療;災區的礦泉水堆得滿滿,急缺藥品,還是有很多熱心人自發地一箱箱送水……政府也手忙腳亂,誰能去災區,誰不能去災區,災區需要什麼?志願者能幫什麼? 熱心人一頭霧水,政府也一頭霧水。正如一位NGO聯動的倡議者所說:「五一二大地震,對中國的民間組織也不啻於一場地震,亂成一鍋粥!」負責整合志願者信 息的端木柯兒也感慨:「一線專業人員太少,這次以後我們要總結的太多。」災難激發的全民救助,是由樸素的人道情感推動的,但只有樸素的情 感顯然不夠。長期關注中國民間組織發展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康曉光在接受亞洲周刊專訪時認為,人們表現出的熱心非常感人,這 本身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千萬不要浪費,不要傷害」,而要反省,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他說,出現混亂的原因,是從民間社會到政府都缺乏準備,「民間組織的 能力有限,特別是針對這樣複雜的情況,中國NGO本身的儲備非常薄弱,很多幫忙成了添亂,這是發展初期不可避免的。而政府在這方面準備也不足,如何與民間 力量協調對接,對政府來說,在心理上、制度上都是空白」。NGO及志願者的混亂與政府制度的空白,都是有原因的。中國在告別了政府包辦一 切的全能型模式之後,對於如何建設公民社會,始終在摸索與徘徊。以往,中國政府對於民間組織的控制極為嚴格,成立一家手續完備的NGO要經過無數道程序, 最終並要掛靠一個主管單位,否則就無法獲得法人身份。而一些通過了政府註冊、擁有半官方性質的NGO,在這次地震救災中雖然貢獻良多,但程序不透明、不公 開也引起不少非議。比如此次賑災捐款的主力中國紅十字會,在與網易等大眾參與度較高的門戶網站合作進行在線捐款時,網易要求提供每筆錢的用途明細,遭到中 國紅十字會拒絕。眾多媒體表示,紅十字會的捐款不願接受監督的做法令人擔憂。因為這種控制,導致了普通志願者與NGO組織先天不足,在平 時缺少良好的實踐。以致現在突發事件面前,出現慌亂而無序的狀況。即使在這次救災過程中,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雖然目標一致、行動協調,但也有一部分NGO 組織者對於救災過後,政府的作為表示擔憂。一名浙江地區的NGO組織者說:「槍打出頭鳥,誰也別太表現自己,老大哥在看著呢。」對於這些滿腔熱情的人來 說,既要感受災區人民此刻的痛苦,又得擔憂因為民政部門落後制度管制之下的秋後算賬,這大概是最悲哀的。這中間的原因,康曉光說:「在中 國,政府力量非常強大,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壓制性力量,它壓縮了非政府組織的空間;二是政府自身的公共管理能力強大有效,也令一般的民間組織沒有機會展示 自己。地震這種突發的大災難,帶來短時間內巨大的資源需求、管理危機,政府再強大也無法應對,必須要民間組織發揮力量,民間組織也可以藉機登上舞台。」康 曉光認為,日本的NGO在阪神大地震後備受公眾矚目,「在這之後也才從法律上逐漸確立NGO的地位。台灣九二一地震也相似,地震之後台灣NGO開始大規模 進入公眾視野,取得比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四川大地震的情況,與它們類似」。作為公民社會的重要部分,公民自治組織真能在這場慘絕人寰的大災難的救援中獲得 發展?這個問題成了眾多學者,在關注災區救援之外,另一個連帶的問題。中國的政治現實不同日本與台灣,康曉光說:「政府以往對NGO的限 制,說白了是對結社權的限制,因為這畢竟和當局的政治利益有根本衝突。救災過後,NGO註冊的門不一定會開得太大,但是,已經進了門的NGO施展的空間會 更大。經過災難,整個社會對民間組織的認同提升,他們會有更大的舞台。」如何把一場大災難激發出的樸素情感,以組織的形式有效延續下去,幫助幾萬個破碎家庭重建信心,幫助失去親人、同學的孩子撫平五一二地震的冰冷傷痕,都已經是擺在民間組織面上和心裡的問題。不 管怎樣,這場大地震中中國人民所展現的公民素質和公民意識,是中國走向公民社會的寶貴萌芽。在五月十八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愛的奉獻》抗震救災捐助活動上, 作家張抗抗深有感觸,她說:「今天這樣的場合,我覺得語言已經非常蒼白無力,我想說的是,這次災情發生後,政府在第一時間把真實的信息公開,迅速地激起了 中國國民自覺的、廣泛的、主動地參與救援的行動,這讓我非常感動,因為我覺得這個展現了中華民族正在成長當中的公民意識,這個公民意識正在成長、成熟,我 想它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巨大的進步的重要標誌,所以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我想,面對災情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會問自己,我能為救災做點什麼?所以現在災 情還沒有完全過去,救災還在進行,家園即將要重建,所以我特別想的是,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中國公民都要時時記住,我是公民,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走向公民社會的契機公民社會的成熟程度是一個國家走向文明和現代化的標準之一,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所在,如何利用這次災難帶來的契機,從體制上系統思考中國社會未來發展路徑,走向一個更清晰可見的公民社會,這是中國向前邁進的一大契機。大地震對中國政府也是一場洗禮,不但考驗政府的救災應變與組織能力,也在檢驗政府的思維和價值觀念。地震爆發後,中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緊急出動,五小時後便深入災區,令人感動。而中國軍隊的高效與刻苦,也感動了受災群眾、在場記者、以及無數通過媒體了解現場情況的觀眾。康曉光認為,這次中國政府的表現「對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也會「促使政府的權威更加穩定」。另一方面,當民間力量真正意義上大規模出現,躍躍欲試想要做些什麼時,對習慣了「萬能模式」的中國政府,也無異於是災難之外的一次全新洗禮。大 地震也意外地彌合了僅僅數天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鴻溝。地震前因為藏獨事件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緊張,而地震後西方對中國的批評驟然冷卻,而出現一片讚賞之 聲。秘魯政府在五月十六日宣布十九日為「全國哀悼日」,降半旗為中國地震死難者致哀。德國《明星》周刊認為,中國「救災中表現的人道主義光芒、勇敢與毅力 贏得了世界的尊敬」。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中國在災難中展現了自信,凝聚了全國的民心,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賞,在奧運來臨之前,為自己先贏得了一面令人 肅然起敬的金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稱讚中國在面對挑戰時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韌性和勇氣。一場大地震,不但扭轉了中國對外的形象,喚醒中國老百姓的人心,也在悄然地改變中國社會。在哀悼的笛聲中,國殤之日,是否也能成為中國變革之時,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期待。□ 《亞洲周刊》二〇〇八年第二十一期

推薦閱讀:

隨便聊聊~
敘利亞氣氛驟然緊張 中國公民已開始陸續撤離
羽戈:從「新民說」到「公民說」
全球公民時代:中國富豪投資移民面面觀 澳洲億憶網
高人:從邳州事件說到公民轉型

TAG:中國 | 地震 | 中國人 | 人心 | 公民 | 力量 | 廢墟 | 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