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有哪些歷史?

北魏時期,孝文帝把他的都城從山西平城遷到了洛陽,在繼承他父親王位的同時,他也繼承了對佛教的信仰。當他看見洛陽城南12公里處,那龍門山鬱鬱蔥蔥,猶如蒼龍般東西橫卧,造化神功將其攔腰劈開一個缺口,形成了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的天然景象,伊水兩岸的崖壁立刻使孝文帝產生了刻石鑿像的念頭。雖然龍門屬石灰岩,質地堅硬,不易雕像,但是龍門石灰岩的石質卻十分細膩, 雕刻出來的造像更為秀美而傳神。

公元493年,龍門山上響起了叮叮噹噹的聲音,無數工匠開始雕鑿龍門石窟。這些工匠隸屬石窟丞,作為特殊工種,他們一般都是子承父業,因為皇家世代開鑿石窟,他們也必須世代為皇家服務。後來歷經東西魏、 北齊、北周,到隋唐、北宋等朝代,鑿石的聲音就這樣延續了400餘年之久,才有了今天龍門的模樣——2000多個窟龕,10餘萬尊佛像,密布在東西兩山的斷崖峭壁上,只見逢山皆窟,有石皆佛。

龍門第一個開鑿的石窟是古陽洞,這也是龍門石窟內容最豐富而規模宏大的一座石窟,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南段中部,是北魏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后營造的功德窟。古陽洞內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鑿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除了佛龕造像,古陽洞還留有許多造像題記,這些文字也成為魏碑書法的最佳寫照。龍門的魏碑題刻有2800多塊,經過歷朝的評選,共選出了20塊書法精品,稱為「龍門二十品」,這其中有19品就在古陽洞。由此,古陽洞也被譽為書法之窟。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此窟開鑿於唐高宗年間,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型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 米, 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被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馬克思同志是凡人
【民族達人】宋祖英
那年李白四十二
日本國歷史到底是怎樣的?

TAG:歷史 | 洛陽 | 龍門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