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圖文版】常見軟組織損傷壓痛點

一、顳肌壓痛點

痛點常見在耳尖前上1~1.5寸處。頸項痛伴有頭脹、頭痛者或者偏頭痛患者在該處均可找到明顯壓痛點,用腦過度、緊張時常在此點有壓痛。

神經及節段:下頜神經(三叉神經)、C2。

二、枕大神經出口處壓痛點

該處為頭半棘肌,枕大神經的出口處、枕骨粗隆下(近風池穴),頸項酸痛者這兩處一般均可見到不同程度之壓痛,按壓時酸痛脹麻可向上波及整個後腦部。

神經及節段:枕大神經、C2後支。

三、枕後乳突壓痛點

該處為胸鎖乳突肌乳突處的抵止點,胸鎖乳突肌的附著點,長期的頸項部疼痛酸脹者該處往往可找到壓痛點,為常見壓痛點之一。

神經及節段:副神經及頸叢肌支C2、3。

四、頸椎橫突壓痛點

以頸椎2、3、4橫突的壓痛最為多見,差不多90%左右患有頸痛症的患者可以找到壓痛點,同時可有頸部頭夾肌、頸夾肌的肌肉緊張出現。

另外,頸椎1、2、3、4橫突為肩胛提肌上部的附著點,故臨床發現許多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內角有壓痛者,也常可見到上述頸椎橫突出現壓痛。

五、頸椎棘突壓痛點

頸椎棘突壓痛多見於棘上韌帶亦稱項韌帶,壓痛常見於頸椎3、4、5、6的棘突上,一般頸項痛者都有壓痛存在。

六、前斜角肌壓痛點

前斜角肌起始於頸椎橫突上面,抵止於第一肋骨上。此點出現壓痛,可影響頸部前屈及側屈運動,疼痛可向胸部放射。前斜角肌鎖骨窩內有臂叢神經及鎖骨下動、靜脈通過,故此肌肉出現疼痛、肌肉緊張,可引起胸悶、呼吸不暢、上肢疼痛、麻木酸脹、發冷等感覺。

另外,此處還有中後斜角肌經過,有人把這些癥狀稱為胸廓出口處綜合征、鎖骨上窩綜合征、前斜角肌群綜合征。

神經及節段:頸神經前支C3、4。

七、岡上肌、斜方肌上部壓痛區

岡上肌起始於岡上窩,抵止於肱骨大結節。斜方肌上部起始於枕外隆凸及上項線,抵止於鎖骨外1/3肩峰及肩胛岡。

此點的疼痛可向頸部放射,影響頸部活動。患側頸部疼痛板緊,側轉受限,枕部頭痛、頭脹,此處輕壓而痛為斜方肌,重壓而痛為岡上肌,日久在風池穴處可找到明顯的壓痛,同時可引起耳鳴、偏頭痛、目糊、目濕、怕光,有的患者可發現一側項背出汗或不出汗。

神經及節段:肩胛上神經C5、副神經頸叢肌支C3、4。

八、肩胛提肌壓痛點

肩胛提肌起始於上4個頸椎橫突,抵止於肩胛骨內側角。此肩胛骨內角壓痛點按壓時可感疼痛放射至同側頸項、前額,甚至頸部,有的患者向下放射到岡下肌直到手部。

頸項極緊痛,低頭時酸脹疼痛加重,有許多病例整個肩胛提肌可以見到肌肉緊張。肩胛骨內側角的附著點處可以摸到「沙沙」聲之索條狀或泥沙狀結節感。

神經及節段:肩胛背神經C3-5。

九、肩峰下壓痛點

此壓痛點在肩峰下緣,亦稱為肩峰下滑囊炎壓痛點。該滑囊位於三角肌下緣與岡上肌的上緣,整個滑囊覆蓋肱骨結節間溝和短小旋轉肌。

滑囊頂部和肩胛骨肩峰、喙突緊密相連,滑囊底部與短小旋轉肌在肩峰下滑動,滑囊內壁被蓋的滑膜往往因長期摩擦而引起勞損,產生滑囊水腫。增厚後發生粘連,可使上臂外展和旋轉肩關節活動受限。此癥狀主要特徵是,當三角肌主動收縮(上肢外展)時疼痛增加。

十、岡上肌肌腱壓痛點

此壓痛點在肱骨大結節的岡上肌止點處,按壓時疼痛可向肩外側放射直到手指,疼痛向下還可向斜方肌放射,肩部活動可不受任何方向限制,但唯獨在上臂外展至60°~120°時,可瞬時出現劇烈疼痛。這時正是岡上肌肌腱抵觸肩峰時,一旦超越這個幅度,疼痛消失。

但當上臂下放,從極度外展復原下放時,在經過60°~120°可產生尖銳的疼痛,此點在外展動作的中間幅度發生的疼痛現象是診斷岡上肌肌腱炎的特徵與主要依據。此症長期不愈,在X線片中可發現在肱骨大結節上方有一不規則的鈣化陰影。

十一、肱二頭肌長頭、短頭肌腱壓痛點

肩關節前面,相當於肱骨結節間溝內,為肱二頭肌腱長頭部位。此點出現疼痛,上肢用力提物或者用力握拳屈肘時感到疼痛加重,當上肢外展外旋時,感到受限並出現疼痛。肩關節前面內側部,為肱二頭肌短頭肩胛骨喙突上的附著點,此點發生疼痛,當肩部、上肢外展及後彎時可感到疼痛加劇或運動受限不舒。

神經及節段:肌皮神經C5-7。

十二、三角肌後緣壓痛點

此壓痛點為三角肌在肩部後側的附著點發生疼痛時,酸脹不舒可沿著肩後向上肢後外側放射至肘部。上肢內收活動時感受脹和疼痛加重。

神經及節段:腋神經C5、6。

十三、大小圓肌壓痛點

大圓肌起始於肩胛骨下角背面,抵止於肱骨小結節嵴,小圓肌始於岡下窩下部,抵止於肱骨大結節。此二肌出現壓痛,可向上肢放射,沿上臂後側直至小指。

神經及節段:大圓肌,肩胛下神經C5、6;小圓肌,腋神經C5、6。

十四、岡下肌壓痛點

岡下肌起始於岡下窩,抵止於肱骨大結節。岡下肌出現壓痛點是非常明顯的,按壓時患者可發現向上肢後側、小臂外前側放射直至小指,似患有頸椎病神經根壓迫的放射狀,病程日久者,也可出現手指麻木感,不少病例在消除岡下肌壓痛點後,解除肌緊張,患者即可感到手指麻木消失。

神經及節段:肩胛上神經C5、6。

十五、三角肌肱骨粗隆附著處壓痛點

三角肌起始於鎖骨外1/3肩峰及肩胛岡。抵止於肱骨三角肌粗隆。此點壓痛點因肌肉較薄,一觸壓即到,壓痛可較為明顯。患者可明顯撥壓到一條索狀物,此點壓痛並可向前臂放射。但此點壓痛的放射須與從肩部放射來的疼痛加以區別。

神經及節段:腋神經C5、6。

十六、肱骨外上髁壓痛點

壓痛點在肱骨外上髁、橈肱關節滑液囊、伸腕肌腱附著點附近。此壓痛點發生在經常從事單一做前臂旋轉伸屈肘關節活動患者。臨床上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即「網球肘」。

患者可覺得肘部疼痛無力,局部略腫而痛,勞累後疼痛加劇,患肢握拳旋轉(如絞毛巾)時發生疼痛加重,豎腕提物疼痛加劇,發作時甚至提在手中的東西因無力、疼痛而脫手掉落。但肘關節活動正常。

神經及節段:橈神經C6-8。

十七、肱骨內上髁壓痛點

此點壓痛發生在屈腕肌群在肱骨內上髁及其周圍,臨床稱為肱骨內上髁炎,或「標槍肘」、「學生肘」。除局部有疼痛外,可沿前臂內側向手部放射並出現酸痛。

神經及節段:橈神經C5、6及正中神經C6、7,尺神經C7~T1。

十八、尺骨鷹嘴突壓痛點

在肘部尺骨鷹嘴部位有2個滑囊,1個處於鷹嘴突和肌腱之間,1個處於皮膚與鷹嘴突和肌腱之間。當發生跌仆、撞傷、摩擦時,使該處滑囊損傷發炎,局部紅腫、疼痛,甚至肘關節伸屈不利等癥狀。臨床上稱為尺骨鷹嘴滑囊炎或「礦工肘」。

十九、前臂橈側下1/3處壓痛點

外拇長展肌及拇短伸肌相交叉處,而兩肌群交叉時都已走出腱鞘,故活動時缺乏腱鞘的保護,周圍僅有疏鬆的結締組織,故當前臂肌肉長期處於高度緊張,手部經常做持久負重運動時,則可引起肌腱摩擦,嚴重時產生急性的大量炎性液體滲出,局部腫脹,患者握拳及放鬆時可感到有「沙沙」的摩擦之音。

神經及節段:橈神經C6-8。

二十、橈骨莖突部壓痛點

此壓痛點發生在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症中,因拇長展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一起通過莖突部腱鞘。由於腱溝淺而狹窄,底面突出而不平,溝面又覆蓋著腕背韌帶,使肌腱在這狹窄的堅硬鞘內發生摩擦產生炎性反應。

日久鞘內外層增厚,使鞘道更變狹窄,出現疼痛及功能障礙。有的病例此點可摸到顆粒樣突出,疼痛可向手指及前臂放射,當患者拇指內收屈曲置掌心面握拳並使腕向尺側斜傾,疼痛會感加劇。

二十一、手掌部壓痛點

此壓痛點常發生在掌骨頸與掌指關節的掌側面,五指中以拇指、中指及無名指最為常見。臨床上稱此症為手指肌腱腱鞘炎,又稱「彈響指」、「扳機指」。

本症主要是由於手指經常用力過度與活動頻繁,使肌腱與腱鞘間長期摩擦,因而造成腱鞘肥厚,纖維化鞘管狹窄而產生疼痛、活動障礙。此症初期可感到患指彎曲活動不利,局部酸痛,隨之發生彈響。

二十二、背部胸椎棘上韌帶壓痛點

背部的胸椎棘上韌帶由背部斜方肌及背闊肌起始韌帶組成,稱為棘上韌帶,常見壓痛點發生在胸椎5~10的棘突上。常與上肢用力搬重物不慎、提物過重而造成棘上韌帶的損傷。

損傷的棘上韌帶可找到明顯的壓痛及觸痛,可見到棘突處有「硬塊」突出,按之疼痛。有的患者坐勢時、背靠硬物時即感疼痛發生,因在皮下,壓痛點尋找極為容易。

二十三、背部菱形肌壓痛點

菱形肌起始於頸椎6、7和胸椎1~4的棘突,抵止於肩胛骨的脊柱緣。上部名為小菱形肌,下部為大菱形肌。菱形肌損傷一股在上肢負重不平衡、用力過猛的一剎那發生,損傷後可在肌腹、棘旁與肩胛骨內緣的起止點附近找到壓痛點。

得病後,上肢用力時感疼痛加重,甚至睡在床上翻身時也感到疼痛,嚴重者肩胛骨活動均可出現疼痛不舒。疼痛可向前胸放射,引起胸悶,呼吸不暢,深呼吸痛。也有病例其疼痛向上呈現頸根強直酸脹,患側頭後脹痛。還可向外向肩部放射痛。

神經及節段:肩胛背神經C4、5。

二十四、腰椎棘上韌帶壓痛點

腰椎棘上韌帶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腰痛症之一,可見於急性彎腰搬重物不當姿勢所產生,也可以由慢性損傷所發病,多見於彎腰操作者。棘上韌帶損傷好發於腰椎2、3、4、5棘突。其中的腰椎4、5為最多見。壓痛見於腰椎棘突中線,壓痛點的韌帶觸摸時可感增厚、高低不平或條索狀。壓痛明顯而易找。

二十五、第三腰椎橫突壓痛點

第三腰椎橫突壓痛主要是由腰背筋膜損傷所致。腰背筋膜分深淺兩層:淺層(後葉)在骶棘肌後面,下緣附著於髂嵴,髂嵴後長韌帶和骶骨嵴;內側緣附著於胸椎、腰椎和骶椎的棘突和棘上韌帶;外側緣的上半部附著於肋骨角,下半部在骶棘肌的外緣與深層(前葉)結合。

深層相當厚,位於骶棘肌與腰方肌之間。上緣附著於第12肋骨,下緣附著於髂嵴,內側緣附著於第1~4腰椎橫突,外側緣與淺層結合併作為腹橫肌的起點,第三腰椎橫突常為第12胸神經的皮支,於骶棘肌外緣穿出腰背筋膜,在軟組織松解術中常發現該處腹背筋膜損傷破裂與皮神經、骶棘肌外緣發生不同程度之粘連,也有人稱之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另外腰椎2、3、4橫突均可產生如上情況,發生疼痛。但以第三腰椎橫突為多見,由於第三腰椎橫突在一般情況下較腰椎2、4橫突為長,加上經常彎腰牽拉與摩擦而致。

同時我們看到在腰部此處並無其他骨骼支持,活動全靠軟組織負荷,當然容易發生勞損。腰3橫突損傷處可有明顯壓痛,同時產生患側骶棘肌緊張,腰椎輕度側彎,彎腰時產生疼痛,板緊。局部按壓時疼痛可向臀部放射至臀橫紋左右,有些患者可摸到如塊狀物,此為粘連及增生之腰背筋膜。

二十六、臀上皮神經壓痛點

臀上皮神經由胸12至腰3脊神經後外側支的皮支組成。在骶棘肌外緣和髂嵴上側穿出,越過髂嵴,分布於臀上部的皮膚,稱為臀上皮神經,臀部筋膜損傷時,常在髂嵴下2~3cm出現疼痛區域並找到壓痛點。

由於筋膜撕裂,使皮神經發生嵌頓,粘連形成索條狀硬節,此點壓痛可向整個臀部放射或至大腿後側中段,彎腰時可感整個臀部拉緊疼痛,對直腿高舉稍有影響,但與根性壓迫不同。

神經及節段:T12~L3脊神經後外側支的皮支。

二十七、髂後上嵴內側緣壓痛點

髂後上嵴內側為骶棘肌外緣附著點,壓痛常發生在髂骨下面凹陷處,此點在臨床上有極重要的意義。腰腿痛患者到後期久治不愈,檢查後常常此點有疼痛。

由於解剖上的位置特殊,治療上過去常被忽視,腰腿痛患者治療到一定時期,效果上不去,不能徹底根治,往往與此點有關。此壓痛可以放射至大腿後側到小腿外側。似為神經根壓迫癥狀,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直腿抬高,但本質上與根性壓迫癥狀不同。

二十八、骶髂後長韌帶、臀大肌(髂後上嵴下緣)壓痛點

臀大肌起始於骶骨背面,髂骨翼外面,抵止於股骨臀肌粗隆、髂脛束。骶髂後長韌帶、臀大肌的壓痛可向臀後中部、大腿後側、腘窩外側至小腿外側、踝外側、足趾放射,可因疼痛使直腿抬高嚴重受影響,壓痛點可摸到結節或條狀物,病程長可出現下肢皮膚感覺下降,甚至拇趾背伸力降低,似為坐骨神經根性壓迫,臨床需加以區別診斷為要。

神經及節段:臀下神經L4~S2。

二十九、臀中肌壓痛點

臀中肌起始於髂骨翼外面,抵止於股骨大轉子,此壓痛點可觸及明顯肌緊張,似為硬塊狀物,壓後疼痛可向臀後側、大腿後側、腘窩、小腿後外側、外踝上部放射,下肢直腿抬高可有影響,小腿外側可發生麻木,皮膚感覺減退,拇趾背伸力可正常,臨床上須與腰痛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加以區別。

神經及節段:臀上神經L4~S1。

三十、臀小肌壓痛點

臀小肌起始於髂骨冀外面,抵止於股骨大轉子。此壓痛點處於髂前上棘後1.5~2寸。壓痛明顯,疼痛可沿大腿外側向下放射至膝部附近。臨床上患者主訴髖外側、髂前上棘周圍疼痛不舒,往往與臀小肌之疾有關。

神經及節段:臀上神經L4~S1。

三十一、梨狀肌壓痛點

梨狀肌起始於骶骨前面,抵止於大轉子尖。此壓痛點可向臀後側正中、大腿後側中部、小腿後外側至外踝、足趾放射。與根性坐骨神經痛壓迫癥狀相似,區別只是可否有腰部癥狀。

因梨狀肌處在臀中較深位置,要重壓方可觸到緊張如硬塊狀的梨狀肌。此症還可出現小腿外側皮膚感覺減退、麻木,拇趾背伸力減弱,嚴重者出現直腿抬高陽性,下蹲、行走加重或困難。

神經及節段:骶叢分支S1、2。

三十二、臀橫紋上、坐骨結節壓痛點

坐骨結節為股方肌、大收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骶結節韌帶的附著點,當這些肌肉發生損傷及坐骨結節的這些附著點撕裂後即出現疼痛,可摸到結節樣韌帶狀硬塊,疼痛可向臀中後部、大腿後側、腘窩、小腿外側到外踝放射,似為坐骨神經根性癥狀,影響直腿抬高,坐骨神經干在此旁緊貼通過這些肌肉,故有病可直接影響坐骨神經,並出現似為根性癥狀。

三十三、內收肌群壓痛點

內收肌群包括恥骨肌、股薄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此點有壓痛點可向大腿內側放射至膝關節內上側,屈髖分腿受限並疼痛,4字試驗感覺受限和疼痛出現,大腿內側肌群可找到肌緊張及壓痛。

內收肌群如癥狀日久,常可出現女性患者白帶增多、小腹痛、月經不調、尿頻等婦科癥狀,男性患者可有陽痿、早泄、遺精等症。分腿站立工作,分腿彎腰體位的人日久最易患此內收肌群之癥狀。

神經及節段:閉孔神經L2-4。

三十四、股外側皮神經出口處壓痛點

股外側皮神經為感覺神經,起源於腰2、3脊神經後根。自腰大肌外緣伸出後,該神經越過髂肌深面至髂前上棘並在其內側通過腹股溝韌帶下方達股部,然後沿縫匠肌的外側下行,距髂前上棘5~10cm處穿出大腿闊筋膜,並分成前、後支至股前外側皮膚。在髂前上棘內側經腹股溝韌帶處的骨纖維管或穿出闊筋膜處遭受卡壓所致。

壓痛點常在患側髂前上棘向內再向下1.5~2cm處尋得,該處出現壓痛及病變時可見患側的大腿前側面有疼痛、麻木、燒灼及捆束感,疲勞、受寒、行走過多、久立可使癥狀加劇,日久在大腿前側面出現感覺減退。

神經及節段:腰脊神經L2、3。

三十五、髕下脂肪墊壓痛點

髕下脂肪墊位於髕韌帶之後,膝關節的滑膜在髕骨下方兩側向後突,形成皺襞,其內夾有脂肪組織即為脂肪墊。勞損、外傷後脂肪墊可出現壓痛點。

此點壓痛可沿脛骨前外側向足背放射,有的患者疼痛可向腘窩放射,沿小腿後部肌肉至跟部,膝關節活動無力。上下樓梯及跨高時癥狀加重,在臨床上許多半月板損傷、髕韌帶勞損及髕上滑囊炎等膝部損傷時常伴有或並發髕下脂肪墊勞損。

三十六、髕韌帶壓痛點

髕韌帶起始於髕骨下緣,抵止於脛骨莖突處。當膝關節撞地外傷及勞損時,髕韌帶常可發生勞損,出現壓痛,壓痛點多見於髕骨下緣的髕尖部位。當出現損傷時,患者屈膝到伸直時感疼痛無力,平地行走可無明顯癥狀,但上下坡或下樓梯時腿部用力可出現突發性的疼痛,霎時感疼痛無力而導致跌倒,為常見的膝部慢性損傷的一種癥狀。

三十七、髕上滑囊尖壓痛點

髕上滑囊位於股四頭肌的下部之後和股骨之前面,與膝關節相通、髕骨髕底的上緣,其滑膜細胞分泌滑液,滑利關節和滋養關節軟骨。臨床中由於外傷、勞損可致滑膜充血甚至出血出現腫脹,日久產生滑膜增厚、粘連,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在主動極度伸直時出現疼痛。發生腫脹時可出現浮髕試驗陽性,在髕骨的上緣可觸及壓痛點。

三十八、內側副韌帶損傷壓痛點

膝關節內外側各有一條副韌帶,內側副韌帶從股骨內髁到脛骨內髁的下緣,韌帶的深層與半月板相連,其主要作用是加強膝關節側面的穩定性。內側副韌帶可因小腿突然外翻或重物直接致膝外傷而造成副韌帶產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而發病,嚴重者內側副韌帶可發現腫脹壓痛,膝關節伸屈因疼痛而不利,行走困難。

痛點多取在腘窩的諸肌與其肌腱的移行處或止點處,如肱二頭肌止點即腓骨頭,半膜肌止點即脛骨內側髁下緣,腓腸肌內外側頭止點即股骨內外側髁。

痛點:側副韌帶起止點附著部、交叉韌帶(髕韌帶正中)、半月板(內外膝眼)、髕上滑囊(髕骨上)、脂肪墊(髕韌帶兩側)、內外關節間隙等。

三十九、踝關節外側副韌帶壓痛點

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由腓距韌帶和腓跟韌帶組成,常因步行高低不平之地或跑、跳不慎使足踝內翻造成外側副韌帶的損傷與撕裂。損傷後在外踝腓骨下可見腫脹疼痛,損傷處可找到明顯壓痛點。此症在臨床上較為多見。

四十、踝關節內側副韌帶壓痛點

踝關節內側副韌帶也稱三角韌帶,常因跑、跳或從高處墜地而不慎扭傷,在內踝下線可見明顯壓痛點出現,嚴重者局部可出現腫脹,行走不利。

四十一、踝部腱鞘炎壓痛點

踝部腱鞘炎常見於踝關節的前面脛前肌與趾長伸肌腱鞘,因為這些肌腱均被約束在狹窄的骨與韌帶的隧道內,一旦踝關節外傷或活動頻繁則可發生水腫等炎性反應,在足踝前面找到腫脹及壓痛點,患者常感踝關節酸脹疼痛、乏力易疲。

四十二、跟腱滑囊炎壓痛點

跟腱滑囊處於跟腱的里側,此症常因跟腱直接撞擊傷或行走過度而形成滑囊炎症,出現腫脹疼痛,影響行、跑、跳,在局部可找到明顯的壓痛及腫脹。

四十三、跟骨骨刺壓痛點

此症為中、老年及肥胖者常見的患疾,病者足跟疼痛加重,可發生一側足跟或兩側足跟都痛,X線片可得到證實。底中部可找到明顯壓痛點存在。

四十四、筋膜炎壓痛點

筋膜炎可因久立,長期疲勞行走而發病。多見於肥胖過度者和中、老年人,主要原因是筋膜由於負荷過多牽拉和發生退變造成,使其在跟骨的附著處產生損傷性炎症,出現疼痛癥狀,該處壓痛點與跟骨骨刺壓痛點相近,兩者常需做X線片檢查加以區別。

四十五、足跟脂肪墊壓痛點

整個足跟部均有較厚的脂肪墊組織覆蓋,出現脂肪墊疼痛,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以及病後體弱、大病初癒的患者,行走、久立感疼痛出現,休息後癥狀減輕或消失,跟部壓痛範圍較大,但以足跟底中部為甚。

四十六、跖神經損傷壓痛點

跖神經損傷所引起的足背痛,亦稱跖痛症,是因跖神經的趾間支發生局部件退變及其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勞損而出現足背及足底前部疼痛,常可因跖骨骨折後遺、長期久立、久行及足背外傷所致,病者在行走、站立或穿過緊硬鞋而使疼痛加重,一般在足背發病的跖骨頭間及足底部可找到壓痛點,常以第3、4跖骨間發病最為多見。

【本文選自《針灸新療法:靶向針灸治療》,李劍光整理】


推薦閱讀:

美人之 粉黛年華 桃花美【圖】
寬懷人生【圖】
普洱茶的「獨特性」與「唯一性」【圖】
【圖文】馬自達CX-9
【圖片大全】你了解這些口腔疾病嗎?

TAG:【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