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悲觀的父母容易讓孩子自暴自棄
有位母親詢問我是否應該把她的孩子送到封閉式的問題少年學校里去,因為她已經對自己上初三的兒子深感絕望了。叛逆、厭學、逃課、離家出走、早戀,兒子的這些行為讓這位母親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很明顯這個孩子具有青春期問題的典型特徵。我告訴這位母親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並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重新對孩子抱有信心,但她卻只顧傾訴著自己的痛苦和絕望,數落著兒子的諸多不堪,比如兒子不打招呼就帶女孩子到家裡來,在網吧里打工不肯回家等,並堅持認為把兒子送進封閉式的學校是唯一的選擇。
從這位母親的態度來看,她覺得孩子的行為是悲觀的,是無法改變的,這種悲觀的心態隔絕了親子關係可以溝通和交流的渠道。於是兒子開始用自己的頑劣不堪來迎合母親悲觀的態度;而母親把兒子送進封閉式問題少年學校的做法實際上也是在摧毀兒子的自信。在這個鬥爭的過程中,母親越來越悲觀失望,孩子也越發地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過,父母是樂觀的或是悲觀的,對孩子人格形成影響巨大,父母對自己生活的解釋風格會影響孩子解釋風格的形成,父母對孩子發展的解釋更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判斷與評價,因為「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父母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那麼什麼是積極的解釋風格呢?塞利格曼認為事件好結果的原因需要解釋為有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與人格化的,而事情壞結果的原因需要解釋為暫時性的、特殊性的、非個人化的。比如在案例中母親正確的解釋風格應該認為,孩子的行為是青春期特有的(特殊的),教育方法不當所造成的(非個人的),如果教育方法得當是可以改變的(暫時性的);而錯誤的解釋風格就會羅列孩子所有的錯誤(普遍性的),強調他是壞孩子(人格化的),而且很難改變的(持久性的)。
推薦閱讀:
※女孩子在這幾天最好追求
※讓孩子學會愛你!
※知名博主分享: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自製菠菜手擀麵,孩子吃了兩大碗
※孩子才是夫妻間最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