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詩學的綱領——《毛詩大序》臆解

【題解】

漢代傳詩的有四家,三家詩先後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詩經,是漢初毛萇傳下來的。稱為毛詩。

毛詩共三百零五篇,每篇前都有序,一般只短短几句。而首篇《關雎》前的序卻很長,後世一般稱之為大序,而稱其他詩篇之前的序為小序。

詩序的作者,眾說紛紜,今人多從《後漢書》里的說法,認為大序小序皆東漢衛宏所作。

有的版本在後面幾行有些不同。在「是謂四始,詩之至也」這句之後的是下面這樣的一段:「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並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但這一段出於孔穎達疏,並非大序原文。故此處不從。

【原文】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今注】

后妃之德:據說,《關雎》讚頌的主角是周文王及夫人太姒。周朝三代開國先君的夫人,都以母儀天下的德范,輔佐和教化了開萬世太平的數位君王。她們是夫君的良佐,是胎教的良范,他們是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王的夫人)、太姙(王季的夫人)和太姒(文王的夫人)三位賢妃。

周公: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因其采邑在周,故稱周公。周公一職,歷代都是由周公旦一繫世襲下來的。但到了考王時期,由考王的弟弟桓公接任周公一職,被封在河南成周。

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名旦,亦稱叔旦、周公或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其長子伯禽被封於魯,因此周公也是魯國的始祖。

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家「元聖」,儒家先驅。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召公: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名奭,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故稱召公或召伯。曾輔助周武王滅商,其後人又被封於燕,是後來燕國的始祖。周成王時,他出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陝而治。他支持周公旦攝政當國,支持周公平定叛亂。

【今譯】

《關雎》這首詩,詠嘆的是后妃之德,作為《國風》的開篇,是為了勸告天下之民而端正夫婦之道的詩篇。所以用之於人民,用之於國家,供勸告教化之用。

風,也就是「諷」,也就是「教」。「諷」是委婉勸告以打動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詩,是人的志趣所在,在心裡是「志」,發出來成為優美的言語就是「詩」。

志趣感動與內心,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就會通過嗟嘆來表達;如果嗟嘆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歌唱來表達;如果歌唱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內心情感通過聲對外宣洩,聲按照節奏形成文理就稱作音。治世之音安靜而愉悅,反映了政治的平和;亂世之音怨恨而憤怒,反映了政治的乖戾;亡國之音哀婉而憂思,反映了人民已經困窘不堪。所以要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最適合的就是詩了。先王就是用它來治理夫婦、成就孝敬、敦厚人倫、純美教化以及移風易俗的。

所以《詩經》有「六義」:一「風」,二「賦」,三「比」,四「興」,五「雅」,六「頌」。上則人君以「風」來教化臣民,下則臣民以「風」來勸諫人君。通過詩文來含蓄而溫婉地批評和勸諫,並且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所以叫「風」。如果說王道衰微、禮義荒廢、政教失和以及國家的政治和習俗相異有別時,那麼失去《風》、《雅》之基調的詩歌就出現了。

王朝的史官搜集的作品都是明了得失的跡象,傷懷於人倫的廢棄,哀嘆於法政的苛刻,作詩來吟詠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諷喻、勸戒人君,這是通達於世事的變遷和感懷於舊時的風俗啊。所以「變風」是有人的情感而發,又能合於人之禮義的。發乎情感,是百姓的性情所致;合乎禮義而止,則是先王的教化之功。所以說,將一國之政事都寄託於一人之心,這樣作的詩就叫「風」;說天下之政事而觀察發現四方的風俗,這樣作的詩就叫「雅」。

雅,就是正,是說王道政治的興衰變廢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

頌,是比擬和讚美盛大之德行,以成就的功業虔敬地向神明禱告。

風、小雅、大雅、頌,叫做「四始」,《詩》的義理全都在這些四類裡面了。

《關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風,所以都記錄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的教化從北方開始而流佈於南方的意思。而《鵲巢》至《騶虞》等篇的美德,是諸侯之風,是先王用以教導百姓的,所以都記錄在召公名下,叫《召南》。《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

所以《關睢》的意思是樂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憂慮君子進舉賢德而不要一味沉溺於美色。留戀窈窕之女而思慕賢德之才,這樣無傷於善道,就是《關睢》之篇的要義啊!

【泛讀】

風雅頌常識摘要

「風」又稱「國風」,今本《詩經》一共有十五組,通稱十五國風。「風」本是樂曲的統稱。十五國風並不是十五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聖主德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由此,關於風雅頌,就創作時間、作者、表現手法、功用等方面略作歸類。

● 按創作時間分:

國風──東周

大雅──大部份為西周初年,少部份為西周末年

小雅──西周末年

周頌──西周

魯頌和商頌──東周以後

● 按作者分:

風——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雅——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

頌——貴族

● 按表現手法分:

風——民歌

雅——典雅音樂

頌——配樂、配舞

● 按功用分:

風——民歌,抒懷

雅——燕享、朝會之樂章,讚美聖主德政

頌——敬天、祭祖之樂章

● 《孔子詩論》的觀點

頌——歌頌文、武平成天下之德,它們多出於文、武之後人之手,《頌》的音樂安和、緩慢、簡易,思緒深沉悠遠,在內容上多寫成功者的業績(見第二簡)。

大雅——的主題是歌頌王公大人的「盛德」(見第二簡)。

小雅——多歌詠人生苦難,抒發詩人的怨憤情緒,反映王朝政治衰敗,嘆息為政者少德(見第三簡)。

國風——包容了各種事物,從風詩中可以普遍地觀察民俗,風詩的語言富有文采,風詩的樂聲非常動聽(見第三簡)。

《毛詩大序》中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證明了,《詩經》不但可以吟,也可以唱,還可以配以舞蹈。也從內部邏輯上,闡明了風、雅、頌德關係。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自然明白為什麼描寫季札觀周樂的時候,前半段都是「為之歌……」,後半段都是「見舞……」了。由此可知,季札觀周樂,前半段的表演還僅限歌唱,而後半段就是樂舞了。


推薦閱讀:

中國人過春節貼門神的由來
【作品欣賞】款款鄉情寄丹青 ——林宋瑜中國畫寫生作品賞析
中國重點茶葉產地分布
金建杭:中國輕工從「製造」、「質造」到「智造」
中國前奧運隊醫生承認用興奮劑 劉翔姚明曾諮詢

TAG:中國 | 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