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意識·公共倫理·公共精神

公德意識·公共倫理·公共精神
韓玉芳

  近年來,全國各地持續開展了各種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使公民道德規範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入人心,並逐步內化為公民的自覺行動,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後要進一步開闢公民道德建設的大好局面,應特別重視樹立公民意識,培育公共精神。  公民道德建設的前提是公民身份的認知,要樹立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是權利責任意識、法治意識、科學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識等多個層面的統一,其中公德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而社會公德建設又必須建立在國家與公民、公民與社會、公民與公民之間權利和義務相對平衡的基礎之上。歷史上,我國是一個缺乏公共生活空間的國家,因此人們的社會公德意識比較薄弱,正如梁啟超早在1902年指出的:「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國道德之發達,不可謂不早,雖然,偏於私德,而公德殆闕如。」(《梁啟超全集》第二冊,《新民說·論公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94頁)所以,一方面,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公民意識不是公民生而具有的,必須通過教育予以培養,這種教育除了傳遞知識外,還能引導人們超越個人狹隘的視界和自我利益,培育和提高公民素養。另一方面,要正確理解公民社會的理念。公民社會是指「公民之文明社會」,它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公民身份和獨立自主的地位,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公共事業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重要標誌。現代社會理應是公民積极參与公共生活、關心公共利益並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社會,是所有公民互助互愛、和諧共處的社會。只有在這樣的「公民之文明社會」中,才能有效培養公民意識。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個人狹隘眼界和個人直接功利目的,以利他方式關懷公共事務、事業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為態度,它是現代社會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對公民提出的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概括地說,它包括獨立的人格精神、社會公德意識、自律自製的行為規範、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懷和仁愛精神等。它是公民意識的產物,是公民意識轉化為公共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結果,又是公民道德和公共倫理建設的思想道德基礎。培養起廣大公民的公共精神,才能建設成良好的公民道德。  首先,培育公共精神要與精神文明建設同建同構。培育公共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成員自覺發揚公共精神,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實行「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則,是一個社會進步和成熟的標誌;而引導公民為優化公共環境作出自己的努力,養成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道德品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化,並且易於在行為上規範化。  其次,培育公共精神必須與優化公共環境緊密結合。公共生活是展示公共精神的舞台,秩序優良的社會公共生活為公共精神的確立和實踐提供了物質載體,社會公共生活的發育與成長狀態,決定了公共精神的發育與生長的狀態,因此要大力進行公共環境的建設。  最後,培育公共精神要發揮公務員的公共精神的表率作用。公務員作為政府行為的具體執行者、政府理念的傳達者以及公共意志的體現者,必須具有強烈的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現代化所涵蓋的民主觀念、公正理念、契約精神、責任意識、公共服務精神以及和諧、科學的行政理念等公共精神既是公共行政現代化本身,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骨骼和價值引擎,要通過公務員的良好行為帶動全社會公共精神的培育。  實踐證明,公民道德建設主題實踐活動,能夠迅速回應人們對改善公民道德建設狀況的渴望和期待,迅速點燃人們積极參与公民道德建設的激情與熱情,是迅速形成公民道德建設輿論環境和良好社會氛圍的有效手段,是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持續展開的重要切入點。樹立公民意識,培育公共精神也要以道德建設重點工程為載體。就首都公民道德建設來說,一方面,要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的九大重點工程,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工程,道德模範學習宣傳工程,雷鋒精神弘揚工程,誠信體系建設工程,公共文明引導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程,新市民道德建設工程,黨員領導幹部道德示範工程,公民道德建設文化推進工程,由此全面提升首都公民道德建設水平。另一方面,要把首都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實施工程作為切入點,著力在首都公民道德建設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即不僅要一般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而且要進一步完善各個方面的社會公德規範、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規範和各種類型家庭的家庭美德規範;不僅要倡導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還要積極建立為道德模範解決各種學習生活中實際困難的機制;不僅要弘揚雷鋒精神,還要把志願服務作為學雷鋒活動的載體,加強志願者實體化建設,理順志願者工作委員會職能,形成統一協調,自主活動的工作機制;不僅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輿論引導,還要大力加強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等等。  (作者為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教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恐同?——同性戀恐懼、歧視的觀點總結與證偽
Dubia究竟意味著什麼?
道德一二三
倫理起源
文學批評的倫理學路徑

TAG:倫理 | 意識 | 精神 | 公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