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體驗記

之前採訪時,研學日本茶道多年、杭州茶家創始人之一的吳步暢就曾介紹過,參加日本茶事,是不能攜帶手機的。茶席間,沒有電話鈴聲的紛擾,亦沒有隨處可見的手機低頭族,主賓之間,甚至沒有多餘的言語,他們當下最需要慢慢體味的,就是眼前的那碗茶。

果然,在教室就座後,擔綱翻譯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活動家、中國茶葉博物館日本事務顧問劉一平便提醒學生們:要把手機調成靜音或關機,盡量不要放在桌面上。雖還沒進入正式的茶事,對於手機的要求已經被提了出來。

不一會兒,木屐之聲傳來。一位身著日本傳統服飾的長者,手拿戒尺,精神矍鑠。他就是日本里千家正教授神谷宗舎長,研修日本茶道已有60餘年。

一番日語自我介紹後,他緩緩地在黑板上寫下這期茶課的主題——口切茶事。

學員立刻驚呼:「這不是漢字嗎?」

劉一平看著大家的表情,笑笑說:「在日本,越是級別高的茶道教授,對中國的崇敬之情越是深厚。口說日語,手寫漢字,已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大家最應該歡呼的,反倒應是口切茶事,它可是在日本很隆重的一場茶事,在中國難得一見。」

  理論

茶事有季節

在日本,茶事根據季節不同,形式也在發生變化。5月~10月,以風爐來舉行茶事,11月~來年4月,以爐來舉行茶事。

口切茶事,即是11月的第一場茶事,也是新茶自5月份採摘封存以來,第一次被打開來喝。

為什麼稱為口切呢?這與時間和動作有關係。

神谷教授拿出裝茶的茶壺來。「在茶壺裡,有濃茶、薄茶兩種茶。」

濃茶採摘的原料更為講究。那些制茶品質好、口感佳的茶樹,才會用來製作濃茶,且有固定的採摘時間。五月十五日摘的茶葉稱為初昔,五月二十一日摘的為千代昔,五月二十三日摘的為後昔。它們分別用紙包裝好,放在茶壺裡。

而同一季節其他茶樹上採摘的茶葉,則被稱為極昔,做成薄茶,直接倒入茶壺裡,把剩下的空隙填滿。

最後,主人會將茶壺口用封膠封上。當11月進行第一場茶事時,也是第一次拿刀將封口切開,從而稱為「口切茶事」。

對茶事的認真與莊重,還體現在主人的印章上。每次取茶後,亭主都會拿條形的美濃紙將壺口封上,再蓋上專屬的亭主印。這意味著,該茶壺只有亭主一人可以開啟。

茶事總共分為初座、中立和后座三部分。雖同為茶事,風爐和爐在具體的步驟上,略有不同。尤其在初座方面,風爐的茶事是先吃懷石料理,再點初炭,再吃菓子。爐的茶事順序則是初炭、懷石料理、菓子。時長均為兩小時。

「順序之所以不同,是與季節溫度有關。舉辦爐的茶事時,已進入11月,天氣較冷,所以一般是先點炭,再進行食事。」神谷教授說。

中立即休息,30分鐘後,即進行后座。后座包含濃茶、後炭、薄茶三個程序,歷時也是兩小時。「一般來說,在客人吃飯時,主人開始做抹茶——用石磨將茶葉磨成粉。石磨越大,磨出來的粉會越細。做好抹茶後,通過濃茶、薄茶的方式,分享給大家。」神谷教授說。

實操

喝到口裡不容易

理論課結束了,「口切茶事」的實操課即將開始。學員們都有些摩拳擦掌,在茶室外嚴陣以待。

日本茶道中對主客也有細緻的劃分。亭主由神戶教授擔任,他還有一位幫手,被稱為半東,即半個東家之意。這次客人有3位,又分為主客、次客、三客(末客)。大家不要以為客人只是喝茶的,他們也有任務要做。

比如進入茶室前的第一步,是要先在外面的涼亭待合。此時,就是主客的活兒了。他需要把座椅上的香煙盤放好,把蒲團挨個放好,才能邀請其他兩位客人就座。主客要坐到離茶室最近的第一個位置。

那麼,客人什麼時候可以進茶室呢?主人玄關打水,就是一個信號。

「主人通過現場打水,來告訴客人今天喝的是最新鮮的水,以此來表達尊重。」劉一平說。

進入茶室前,還有一項任務———蹲踞。

從亭子移步到茶室時,客人會經過一個叫做「露地」的小院子。露地內有一個石墩,石墩表面有一個凹槽,清水會從斜上方布置的竹管內傾瀉而至。此時,客人要逐個蹲下來,按照規定動作,用水舀洗手、漱口,再把水舀洗乾淨。

「為什麼要漱口呢?」神谷教授解釋說,由於心口相連,口是心的玄關,漱口是為了把心清凈了。

一番洗禮之後,客人才能正式進入茶室。

初座門道多

第一項初炭,炭也有講究。它們的大小、形狀都不同,擺放的順序、位置,自然也不盡相同。

有趣的是,炭的中央還會放一粒香。「燒炭會有煙火味,燃香是為了清潔空氣,讓客人有舒適的感覺。而等到正式點茶時,香氣又早已散盡,到時並不會影響茶香的品賞。」神谷教授進一步補充道,漸漸地,香也成為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流派的象徵,有時候,一聞香的味道,就知道是誰做的,應用於哪個流派。

當天雖然沒有懷石料理,但是精美的菓子,卻是讓大家大開眼界。菓子由現場一位茶道教授連夜趕製,在柿香與板栗香中,學員感受到了來自日本茶點的獨特風味。

盛放菓子的盒子緣高也有門道,盒子最多只能有5層。每一層菓子的多少,也會根據人數的多少進行調整,但最下面一層卻是個例外,每次只能放1個,因為它是留給主客的。

后座品茶,來之不易

在榻榻米上跪禮兩個小時後,后座品茶終於可以開始了。

當然,茶仍然不是立刻就能喝到的。在經由亭主拿出茶罐、取茶,賓客賞罐,主賓寒暄等一系列規程後,亭主才會開始正式點茶。

只見他先不疾不徐地將碾茶倒入碗內,沖入釜中沸水,再用茶筅快速擊拂,使之產生沫搪。幾分鐘後,一碗冒著蒸青綠茶清香的茶湯,就做好了。

當日茶碗名為紅安南,已是14世紀~15世紀時的物什。茶湯蕩漾其中,碧綠清盈,煞是可愛。

茶並不急著入口,主客要先將茶放在與次客中間的位置,禮貌地說上一句:「我先喝了」,才可端到面前。此時,還要先向點茶人行禮,再將茶碗端起來,感謝所有的人。

品飲時,不可正對著碗的正面來喝,要順時針將碗沿移動兩次,在斜側品飲。因為茶湯還要繼續傳給其他茶客,每人的飲茶量,要根據茶湯量和客人數量,自行選擇喝多少。

喝完以後,如何擦凈杯沿,如何傳遞給下一位客人,如何賞碗,都是有規程有禮法的。即使是賞碗環節,一直採用跪姿的客人,也需要將兩個胳膊肘抵在大腿上,按照規定動作,將碗進行細細打量。

濃茶將味道的濃烈與綠茶的清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回甘甜潤美好。薄茶雖味道稍淡,但清涼和回甘迅速,同樣給人帶來了愉悅的感受。

一場茶事下來,夕陽的餘暉已傾瀉至茶室內,恰好捎來自然的暖意與寧靜。

思考

完美的東西在中國

4個半小時的茶事結束,學員們紛紛敲著起已經跪麻的腿腳。有人不禁打趣道:「還是在國內喝茶幸福啊!」「喝上一杯茶,真是不容易!但也真的很值得!」

單不說早已跪麻的腿腳,光是記住口切茶事中繁複的步驟和禮節,學員們已然分身乏術。更何況,日本不同時節還有不同的茶事、不同的規矩。如此一來,在日本,要想做到茶道教授級別,定要付出幾十年的心力來鑽研。

這些嚴格的規程、謹慎的細節,歸納下來就是一個字———敬。因為敬重,所以認真。

眾所周知,茶道最初由中國傳至日本。這也不禁令人感到好奇,日本茶道是當時中國茶道的一個縮影,那古代的中國,到底是一個多麼興盛的茶之大國呢?

在當天教授和體驗茶器時,神谷教授也一直在說:「我們只是在做幾近完美的東西。」那麼,完美的東西在哪兒?

他回答:「完美的東西在中國!」

常年與日本教授接觸的劉一平,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與眾多的茶道教授交談以後,發現那些級別高的茶道教授,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就是「唐物」和「中國」。他們對中國的崇敬之情,已深入骨髓。

「了解了日本茶道,才知道中國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才真正明白文化自信到底是什麼。」劉一平感慨道。

當前,中國茶禮茶文化的復興,也仍然在引發業界的思考和推動。如何體現中國茶的氣魄和歷史底蘊來,他們在行動。


推薦閱讀:

從梅西百貨看智能體驗時代悄悄來了
做個戒吼的父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智障傳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體驗書香氣息
衣旅:名模主播姜培琳的穿扮體驗

TAG:日本 | 體驗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