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別 不執著 是智慧?(二)----與網友的對答

(續)

2011-01-18 11:15:18 長安後生 (很努力的追求著,活著。)謝謝未法老師點撥。佛法經典諸多,還請高人們推薦一二核心幫助我開智入門。2011-01-25 17:02:24 小豆豆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成績)同上~!

2011-01-27 21:45:02 末法凡夫 樓主師兄:

末學不能算老師,不必客氣。現存佛經有七千餘部,分為阿含、般若、唯識三大類。其中,阿含主要說解脫生死之法,主要內容是一切世間法的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小乘解脫道正法。因小乘人不必實證眾生本具的真心,只需滅盡一切法(不包含真心)就能取無涅盤,從而解脫生死。所以阿含經沒有深入解說佛法第一義:真心。般若屬於大乘,主要內容是開示真心的種種體性,以及如何觸證真心的方法。這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學人一旦開悟明心,就能如實發起般若智慧,就是真正進入大乘佛法之實修,就能永不轉退於佛法,成為大乘實義菩薩。由此「悟後起修」不斷增上。唯識也是大乘,是悟後菩薩(主要是初地以上菩薩)所修學的「成佛之道」。所以是三類經典中最究竟的了義法。是宣說真心之中所含藏無量無邊種子微妙深細的運作,宣說如何修除其中的污染性。究竟清凈圓滿即是佛地。如上,阿含所說,皆是可思可議之法,因為都是在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滅法;是凡夫位就能現觀實證的法。般若卻是開悟明心才能真正懂得的法,因為這個唯一真實不壞的「佛法第一義」:真心。遠離見聞覺知,是為不可思、不可議之出世間法。是「唯證乃知」。所以在凡夫位若無悟後善知識開示,往往覺得顛倒,難以理解。唯識則是悟後久修,不斷增上,直至進入初地才能逐漸懂得。乃至初悟菩薩也常有誤解,更不是凡夫及二乘人所能思議。而且,經文、論文艱澀難懂,名相極多。因此導致研究者和佛門內的「大師們」眾說紛紜。末學以為,若是真想學佛,那就要以成佛為目的。就要發菩提心(四弘誓願)。其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曾經修學圓滿的法,我都要一一圓滿,不應只取其中一部分。四弘誓願是盡未來無量劫的事業,不是區區一生一世的事。發菩提心已,則解脫道之法就成為一種必修的過程,不應以取無餘涅盤,不受生死為目標。而是以自渡渡他,圓成佛道為目標。如上所說,離我們凡夫近一點的,主要是解脫道的法。第一步就是要觀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法的無常、苦、空、無我。從而不再執取這個能知能覺的我為真實,建立小乘無我觀而斷我見。這個過程及以後,都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累福德資糧,同時熏習般若義理,雖不能得般若智慧,卻能得「相似般若」。這樣就能在因緣成熟之時(也許今生,也許未來多生的某一時間)得遇真善知識,從而開悟明心。再後的悟後起修,末學已不必再說,比如初地以上菩薩若欲增進唯識種智的智慧,完全可以生於十方佛國直接在佛坐下修學了。因此,學人自量程度,並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學佛。此世間,離佛滅度僅2500多年。若在諸天,只是一兩天光景。雖然已是末法。卻尚有三藏十二部存世。尚有真悟菩薩生於世間,住持佛法。若福德資糧具足,必然有開悟之因緣。末學之所以一再說開悟的問題。是因為這是學佛的里程碑。開悟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義諦。乃至唯識勝妙法,也是以此真心為內容,從其中的無量種子入手。

此真心,即是如來、即是涅盤。真常不壞,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法相)

2011-01-27 22:01:58 末法凡夫另:禪宗所說「教外別傳」,意謂教門之外另傳之法。可是,一切法門,必經開悟明心這一關。所以又是佛教中必修之法。真正至簡至易,與種種法門相比較為特殊的法門。末學以為是凈土宗的「念佛求生西方」。因阿彌陀佛常住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愚痴造罪凡夫,只要往生成功。最多長至十二大劫,總有面見彌陀世尊之時。直接隨佛修學,豈有不開悟之理。因此,凈土法門攝取一切願意往生的眾生。唯一一個限制就是「不能誹謗正法」。這對於老實人來說很簡單,對於聰明伶俐卻又心性剛強的人來說,卻很難。很多不識字的老太太,一心念佛往生。往往成功。很多佛門內的「大師」,卻因慢心增長,為顯示博學多聞,隨意評論佛法,以錯誤之法籠罩學人。這樣就成就了「誹謗正法」之罪,往生難如登天,墜地獄如離弦之箭。

2011-01-28 09:21:33 長安冷松南傳是基礎,做入手起點修行比較好吧?2011-01-28 17:23:44末法凡夫 「長安冷松」師兄法安:小乘佛法與斷見外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是否承認「涅盤本際」永不壞滅。小乘正法因信受佛說「涅盤本際」不滅而能舍一切法,以斷三縛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之智慧(小乘菩提),並因加行四禪八定等定力而能滅盡一切法。這樣:「滅盡一切法唯余真心獨存」就能取無餘涅盤,解脫生死。斷見外道不承認「涅盤本際不滅」,或者否定「涅盤本際」,因此以為沒有涅盤或是以為涅盤即是斷滅。又因二者都沒有真實現觀真心(開悟明心)。所以,如果僅僅在儀軌及修學的行門上來鑒別。很難判斷此人是小乘行者還是斷見外道。南傳佛教,在儀軌、行門上。與佛在世時的情形相比,算是保持得很好的;所以很多人因不滿現今北傳的一切很不如法的行為:淺化、世俗化佛法;乃至販賣佛教、貪財行淫等行為而跟隨南傳。可是,在法義的根本上,要看此南傳師是否斷滅論者。鑒別之後才能抉擇。另外,小乘的法義是修學大乘的過程中必需一一圓滿的。所以,大乘涵蓋小乘。就大乘入門(開悟明心)來說;小乘的第一步:斷我見證初果,幾乎是大乘見道所必需具備的條件:未斷我見之人,極難開悟明心。而且,斷我見證初果也是在證量上區別外道與佛教正法的標準。如上,末學以為不應以解脫道為目標;而是當做一種手段:小乘的觀行方法對凡夫斷我見很有用。一旦斷我見證初果,無論如何要回歸大乘,力求開悟明心。當然,這一切都要以慧力、定力、福德為基礎。慧力就是對佛法的正知見;在慧力的引導下,能夠如法修行定力,積累福德。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比如:目前提問回答,在提升正知見,提升慧力的同時;本身也是一種「善」,而且是大善,所以本身也是福德。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中不忘佛,以成佛道為追求,這也是大善,也是福德。絕不次於放生一兩次或者供養常住幾百元。當然,各種方法的「善」不可替代:比如閱讀佛經與孝養父母,各有不同福德。所以才說「眾善奉行」。定力算是最後的條件:在慧力、福德具足之時,修定很容易。否則不僅很難,乃至受邪知見影響,修成邪定。以上只是及簡略說說大乘見道所需要的三資糧。難以稍加細說。

(南傳佛教 托缽乞食)

最後說一點:南閻浮提人有一種特徵:聰明伶俐而心性剛強。極少有調柔心。這種柔軟心很重要。經中開示,乃至臨終念佛往生也需要「其心柔軟」。剛強的表現就是「不服」、「慢心」:「佛法有什麼啊!不就是#$^%$&^而已!」、「他算老幾啊!恐怕還不如我呢!」、「我學佛的時候你還沒生呢!你懂什麼!」、「我師父是某某大師,你師父是誰?」、「這種說法很簡單啊!我一聽就會」..........諸如此類。

當然,末學所見最大的慢心,是甲乙兩尊「活佛」相互「在定中印證」:甲將乙印證為「文殊菩薩化身」;乙將甲印證為「觀世音菩薩化身」,後來乙又改口:等一等,我看到甲不僅是觀世音菩薩化身,還看到是阿彌陀佛化身。如是之人:可知地獄長劫苦楚!末學淺見,凡夫要調柔心性。可以看看《悲華經》(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和「本生」「本事」類的經典;要培養菩薩性,可以看看《優婆塞戒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等。往往有學人直接將《金剛經》當做「佛教思想」來看待(意謂:與哲學一樣,屬於人類的「人文思想」)。般若類經典,善根者讀之,讚歎佛法不可思議;心性調柔而深信;福德淺薄,剛強難度者讀之,則說:「顛來倒去,不合邏輯」、「無非是為了破除學人對名相的執著」等等。所以,閱讀般若類經典,請自量根器,最起碼以恭敬心閱讀(不懂很正常的,但是不要錯解,以免謗法)

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釋迦世尊大悲大願,為度脫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能忍,所修廣大布施行,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無一寸塵土,不是釋迦世尊曾為我等布施頭顱、骨髓、血肉之處。我們每踏一步,腳下都是世尊為我等眾生捨身的斑斑血跡。若知道這些事,聞者當涕淚皆下乃至痛哭失聲,深感佛恩難報。正如《楞嚴經》:「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既然學佛,能不能效法本師釋迦牟尼佛呢?若是心性如是調柔,何用末學在此饒舌!定有諸佛菩薩護持,或遲或早,得以信入正法。這個調柔心的增長,又怎麼不兼具慧力與福德,怎麼不是大善呢?

推薦閱讀:

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如何給予呢?
智慧女人,一定學會說「不」
今日,臘月二十二,恭迎文殊菩薩成道日,見者增福消業!聞者智慧增長!
易經智慧,十二生肖在手掌中的奧秘
讓聰明漂亮女人更有智慧,才能分享人生幸福!

TAG:智慧 | 網友 | 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