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詞語在地方報刊中的使用

方言詞語在地方報刊中的使用
時間:2010-09-10 12:29:00作者:;來源:
——以《成都商報》為例

  ● 肖玉清  何謂方言?這個概念早在周代就出現了,即「殊方異語」。國內的《辭海(語言文字分冊)》中對「方言」也這樣定義:「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在語音、辭彙、語法上各有特點,是語言分化的結果。」①在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的背景下,方言的存在有著社會普遍性。  如今,在相當多的地區,除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方言已經走進了電視媒體傳播的視野,融入了許多地方性節目。比如重慶電視台的《霧都夜話》和《生活麻辣燙》,創下較高的收視率,在全國引起眾多仿效之舉。又比如電視劇《山城棒棒軍》和《外地媳婦本地郎》,受到全國許多觀眾的喜愛。在地方性的報刊語體中,方言也是點綴其間的一部分。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方言詞語本身具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較一般的普通話詞語更具有表現力,更貼近受眾心理,可以增添鄉土氣息和真實感。

  方言詞語在《成都商報》的使用  《成都商報》是成都傳媒集團旗下的一份銷量超過百萬份的市民報紙。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報道關於成都市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就是這樣一份報紙,在本地語言資源的利用上可圈可點。下面摘錄了《成都商報》2010年4月~5月的版面上出現的方言詞語。  ●2010年4月26日,第24版,社會版新聞《路邊散步惹人找來消防孔雀很淡定:報啥警,咱是有主的》  「我的幺兒是藍孔雀,是可以飼養的。」彭強稱孔雀為幺兒。  談起孔雀的食物和習性,彭強非常熟悉,「經常站在我腿上耍,你對它好它也對你好,很通人性。」  在成都人眼裡,「幺兒」不僅可以指人,也可以是主人對自己喜愛的寵物的叫法,以表達疼愛之情。「耍」字是成都人常用的一個詞語,代表了成都人的生活態度,不僅娛樂,而且享受這個過程。用在這裡好似孔雀都有了人性。  ●2010年4月27日,第29版,市民版新聞《蓉城一夜泥漿雨 家家洗車都打擠》  「塵雨」這麼凶 空氣質量咋還是良?  成都人經常說「凶」,是說厲害、過甚。  ●2010年4月28日,第31版,蓉城快報版新聞《場地考試 女學員撞穿圍牆》  近了,近了,眼看駕照考試科目二「限寬門」最後那道「門」就要順利通過了——哦豁,圍牆被撞垮了!  「哦豁」一詞用在成都人嘴裡表示惋惜、完了的意思,語氣很幽默,讓人忍俊不禁。  ●2010年4月28日,第37版,市民版新聞《110哇,白鷺被風箏線絆住了》  「小心飛,不要再被掛到了哈!」陶先生笑道,看著白鷺飛向遠方。  「哇」、「哈」都是成都人說話的口語詞,帶著親切。  ●2010年4月30日,第43版,情報站版新聞《走 到春熙路商圈集體搶相因》  成都話「相因」就是便宜的意思,用在這裡能激起大家消費的熱情。  ●2010年5月6日,第21版,市民版新聞《昨夜風驟起至少3~4級》  警覺的賀先生立即跑出去一看:一塊巨大的廣告牌被風吹倒在自己車子的前擋風玻璃上!「幸好我不在車裡哦,不然就算不受傷也要被嚇安逸。」  成都人把「安逸」用得很廣泛靈活,平時可以形容心情舒暢、愜意。但用在這裡是被嚇慘了的意思。  從以上這些出現在《成都商報》上的方言詞語可以看出,人們已經接受並喜歡閱讀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聞話語。僅僅是幾個簡單的方言詞語點綴其間,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讀起來妙趣橫生。試想,如果把上面列舉的這些方言詞語用標準的普通話辭彙代替,那文章讀起來將是寡淡無味的。    方言在報刊語體上的功能  方言詞語用在報刊版面上,除了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閱讀效果外。它對報紙打造自身的個性風格,保護民間語言資源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1.凸顯地域特色,構築與外來報紙的特質差異  對於本土創辦的報紙而言,本土化是抵禦外埠強勢報紙的重要手段。在成都報業市場上,不僅有本地的強勢媒體《成都日報》、《華西都市報》,更有眾多的外埠報紙《參考消息》、《環球時報》、《南方周末》等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川味」風格,打上成都這座城市的烙印,是吸引本地市民的有效方法。  從傳播效果上來看,成都人對《成都商報》已經有了相當的忠誠度,每天看《成都商報》是不少市民生活中固定的一部分。其中,方言詞語的運用是凸顯報紙地域特色的一個重要方法。「地方情結」使觀眾在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讓讀者感覺真實、親切,像在閱讀自己的故事。  2.有利於保護和傳承本地語言資源  在全社會都推廣普通話的大環境下,方言越來越萎縮,願意說方言的年輕人正在減少。如何將民間的語言資源保護和傳承下去,這是語言學者正在思考的問題。呂叔湘先生就十分重視對方言的保護和研究。允許地方性媒體上適當出現方言詞語,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方言產生的外部條件最主要的就是地域歷史文化因素,其來源主要是人民群眾從生活中提煉總結。成都是平原,四面環山,交通相對閉塞。這種地理環境為蜀文化的孕育、保存、發展提供了先天條件。同時又有都江堰的灌溉,氣候宜人,自身旅遊資源豐富,發達的農業自然經濟基礎上造就了一種安土重遷、閑適安逸的生活方式。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就有精彩的描述:北方中國人是「自然之子」,「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而南方中國人則是「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頭腦發達,喜歡舒適。」②成都人詼諧幽默,總能把非常嚴肅的話題,變得輕鬆,表達出一種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這種客觀條件,為四川方言的保護起到了一定作用。

  方言在報刊使用中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在研究《成都商報》上出現的方言詞語的過程中,也發現這些方言詞語並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有使用的局限性。  1.出現方言詞語的報道內容多是社會新聞、生活資訊類的,對於公共事務涉及不多,內容顯得瑣碎  比如《成都商報》上面出現方言的新聞大多是在市民版、蓉城快報版。當然這是由方言詞語表達感情色彩強烈、詼諧的語言特質導致的。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認為,方言里有比普通話豐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語,在動作的細微區分、事物的性狀描繪等方面都更具體。③而政治、經濟、軍事等硬新聞由於報道風格要求嚴肅、準確、量化,不可能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方言詞語。  2.方言新聞的受眾集中在當地居民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外地人有受排斥之感   方言限定於一方之言, 本地人一下就能理解的意思對外地人來說,就可能不知所云,難以理解,或是失去了趣味。這必然會造成文化溝通上的障礙。本地人大都非常認同自己的傳統語言,他們往往不會意識到這正是他們區別於外地人之處。方言詞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給外地人帶來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在媒體上出現方言,要有針對性。盡量出現在本地報紙社會新聞版面上,數量以少為宜,既照顧了本地市民的方言情結,又能讓外地人領略當地風俗民情,讀起來並不覺得有任何障礙。

  注釋:  ①高然:《語言與方言論稿》,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②林語堂:《吾國與吾民》,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  ③張小兵 劉瓊:《方言與文學作品》,《作家·下半月》,2010年第2期

  (作者為西華師範大學教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   來源:青年記者2010年8月下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刊文談「三嚴三實」三周年: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報刊零售市場觀察與思考

TAG:方言 | 詞語 | 地方 | 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