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善知識,如何學佛經?

眾善知識,如何學佛經?(2010-04-26 08:04:56)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修行路上的故事》

善知識,從上以來,諸佛所言,累集成經。從始佛到今佛,經文千萬,經言萬千,累計三藏十二部,浩瀚如煙,使諸後學若知佛言,如海撈針,大多功夫用在無用處。善知識,今人該如何學佛讀典?典不必全讀,契心者深入,會意者棄經向心;經不必廣涉,如法者踐行,合心者得一而終。世人用心讀心,不必用心讀經。經在內,不在外,在內者是真,在外者是假。真經引人頓契,假經延人不悟。迷假而求真者無有是處。善知識,生逢今時,諸佛經論甚多,知識概念名相甚眾,當何掌握必要佛教之知識呢?用心者得法,妙觀者逢慧。我有一法,串諸佛知,今授於人,得學於速。

善知識,縱觀佛經,含藏諸多數字、一真法界一合相、二足尊、三學三毒三界、四宏願諸等。若你妙觀數字,則得學趣。入進經中,獵執數字,以數為綱,綱舉目張,猶如打漁執網一線,所有潛水之魚皆盡見盡撈者矣。與此同理,以數為綱,捕眾佛知識,則佛經要點亦被打撈而上。如此學佛知佛識,則事半功倍,善哉善哉。

善知識,學觀經中數字,不要著於數字名相上去,猶如撈魚者不要被漁網纏住手腳。經中數字,言喻非實,大數多為教中一些善惡概念基本數的組合。且聽吾與汝等談論,各自諦聽,從中受益。

首先是「○(零)」:「○」意味著「空」。一切「有」從「空」起,一切「有」終歸於「空」。「空」安住在「有」中不增不減,「有」安住在「空」中幻生幻滅。不垢不凈如來心,不生不滅如來性,不來不去如來體。「有」是如來的身體,「空」是如來的靈魂。空有同在,如來本來。

善知識,世人常說「心靈」一語,心靈者,心零也。一言,心零言心本來是空,無有一物藏得,故心為零,諧音心靈;二言,心中萬有,所知所曉,最終歸零,所說心含萬法,總說沒有,故心是零,假名心靈;三言,心若有若空,能生能化,似垢本凈,靈動萬千,故言心靈。善知識,妙解心靈,得心零之意,三悟本來,則成佛道。悟吾本來,得佛智,知佛意,依倚妙心,來心零,去心零——見心靈,則見圓滿矣。靈者,零也,善知識,妙解「靈」字「零」意,得旨無上佛法。

「一」:「一」者,一真法界,一合相等。當空無之心拋出一個念頭時,猶如大海向上揚起一個波浪,於是「有」產生了——「一」產生了,這是道(心)最初的化生。但當我們為之命是善是惡、是好是壞、是大是小、是對是錯、是此是彼時,緊接著「二」產生了。善知識,「一」是「二」的基礎,「二」是道生一心的繼續化顯。「一」還接近存在本來面目,但從「二」開始,迷惑的意識就開始進入幻象。「二」是諸幻組合的基礎,不同的「二」相互組合,就產生了婆娑世界。善惡,對錯,大小,此彼等不同的「二」混合組合在一起——這就成了這婆娑世界之「婆娑」。猶如一個玻璃片放在萬花筒中形不成奇幻之花;一對顏色不同的玻璃片放在萬花筒中亦形成不了多少奇幻之花;但當兩對以上顏色比對的玻璃片放在萬花筒中就不一樣了:筒里萬花的世界形成了。我們的頭腦就是萬花筒,我們頭腦中儲存的那些概念(念)和事物的圖像(相),就是萬花筒中的玻璃片,是我們自己執之手的不同轉運或角度的不同,製造我們內在的萬花筒世界——頭腦的世界——幻象的世界。我們就活在那裡。所以善知識,在心從「一」踏向「二」的開始,我們就已開始進入幻象了。進入「二」便開始進入矛盾世界,回到「一」我們來到不衝突。修行之旅,即是其心從「萬」回到「三」,從「三」回到「二」,從「二」到來「一」,以至於我們再次回到「空」——「○」中去。善知識,道衍生萬物的方式是,從「○」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萬」;而修行恰相反,是心從萬回到三,從三回到二,從二來到一,從一再次回到出發前——「○」。善知識,「○」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沒有概念,沒有相,沒有善惡對錯分別的心的本來狀態。記住這「○」,這「一」。

「二」:「二」佛教概念里有「二足尊」,其它修行系統概念里有「二元存在」。「二」是人類意識心由「真」進入「幻」的一個門檻。它是分別的開始,是幻象的開始,同時也是痛苦和迷茫的開始。我們進入分別、迷惑、判斷或痛苦由經它,我們經過修行回到沒有判斷沒有分別清凈真實的本來狀態也得經過它,所以「二」,是我們出入來去的門檻,迷或醒,來回都得經過它。所以,「二」是真和幻之間的一道門。

「三」:「三」在佛教(jiao,平聲)概念里有「三世」,「三界」,「三學」,「三身」,「三寶」,「三昧」。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概念名相。三界是指貪對欲界、嗔對色界、痴對無色界。三寶佛法僧。昧者,未顯,暗而不見,隱藏也。三昧者,生命中三個隱藏而看不見的「存在」——心、念、覺。心念覺者,佛說三身是也。三身者,法身報化身。覺名法身,心名報身,念名化身。三學者,戒定慧。佛說三身應三學。清凈法身本來定,圓滿報身本來慧,千百萬化身乃須戒。三毒者,貪嗔痴。三毒亦應三身。法身被障痴性生,報身被束起嗔怒,化身入著貪性成。

「四」:佛教中的「四」,有「四類相」,「四法印」,「四智」,「四聖諦」、「四大」。四類相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法印為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智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聖諦為苦集滅道。四大為地,水,火,風。

「五」:佛教中的「五」有「五蘊」,「五眼」等。五蘊為色、受、想、行、識。五眼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五眼關係是:肉眼開了見天——色,天眼開了見慧——心,慧眼開了見法——心念,法眼開了見佛——非相之相;佛眼開了見眾生——一切存在。

「六」:佛教中的「六」有「六根」,「六識」,「六塵」,「六道」或「六趣」。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道或六趣是天道、阿羅漢道、人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牲道。

「八」:佛教中「八」有「八正道」、「八識心田」、「八苦」、「八邪」等。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識心田是眼、耳、鼻、舌、身、意、心、覺——八用。八苦是生、病、老、死、愛不能、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八邪是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十」:關於「十」,佛教中有「十善」、「十惡」、「十方」的說法。十惡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十方者,東西南北上下前後內外。

「十二因緣」:佛之教中有十二因緣的說法。「十二因緣」,並非是指十二個因素輪轉組合,而說「六識」與「六塵」十二對的關係。因為幻象世界的幻象最終削枝搠葉後都歸於「二」——有或沒有。對於意識之心來講,「有」有什麼?念頭;「無」無什麼?無念。心和物是「二」——心與物應,生念;心與物不應,無念。有念是有,無念即無。所以,十二因緣,講六對「二」的問題,非一念相十二幻化流轉。幻象世界的「幻」,沒有更多的象,只是「二相」的反覆錯覺;幻象世界的「象」不存在更多的數字,都是「二」的輪轉組合。確切的說,十二因緣沒有「十二」,只有「二」。

「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是指什麼?十八層地獄是指,人行十惡八邪,所形成的內在痛苦、罪惡、悔恨、內疚等心理感受景象。十惡生十個心靈監室,八邪成八個內在心靈刑獄,累說是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是說你十八個地下的世界,十八個意識之下十八種噩夢,十八不同的心理覺受。佛教典籍說法,皆以外喻內,非是實指,毋迷於失。

「三十二相」、「三十二化身」:佛教故事中說佛有「三十二相」、菩薩能「三十二化身」,「三十二相」是指三世、十方、善惡二相;三十二化身是指於過去現在未來上下十方能化顯一切善惡相。三十二相,若言三十二個相即為著相;三十二化身,若言有三十二個化身即你心沒化。三十二是言說「遍及一切時處,呈現各種形態、情況」的通俗說法。

「三十三天」:「三十三重天」的說法是指,三世、三界、十方的不同的情況,喻指內心覺受的不同幻象景像,仍非言實,毋錯解佛意。善知識,因內不可說,故佛說諸法,皆以外言內,借假說真。內者,念、受、相也。故諸等說法,皆言心念、心受、心相也。「三十三重天」說法亦是如此,說心於三世、十方、三界不同覺受幻象也。五蘊生造而已。

「四十八願」:四宏願,十善,八正道。「四十八願」是指——一個修習佛法的人要,發四宏願,走八正道,行十善避十惡。總說「四十八願」。發「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無盡法門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學」願,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善,走「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路……四願十善八正,各各行到,即圓滿了四十八願。

「八十種好」:佛教中說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說佛陀能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後十方,於陰陽二道相,常行八正道,做十善事,故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非言佛三十二加八十種一百一二種好相,若此理解,錯解佛經。佛相無相,故無三二、八十之說。若說言多,亦是言修善好多,行正福多。非實指佛三二八十身相好。善知識,聽吾偈言:色相非如來,如來非色相,故無種種好,說好隱暗喻。見佛勿著相,著相難見佛。若著佛相上,隔膜又一層。

「十萬八千煩惱」、「十萬八千智慧」、「十萬八千里跟頭」:善知識,「十萬八千」,經中十萬八千煩惱之說。十萬八千煩惱,指言常行十惡八邪之人煩惱載重,無明苦深,著念生惱,如入地獄,難得解脫。經中又言「十萬八千智慧」,十萬八千智慧是對十萬八千煩惱之對治,一煩惱生一菩提,一菩提對一煩惱,故心有多少煩惱,即藏多少智慧。俗心有十萬八千煩惱,故亦有十萬八千智慧。因十萬八千智慧故,故俗心成聖心。善知識,常行十善,直行八正道,即生十萬八千智慧。

善知識,佛經是網,汝心是魚,魚游於網,不要被網拉住,要成漏網之魚。魚被網粘,心被經轉,即成法縛,即名著相。善知識,讀如等經書,定要從字相上解脫,從文字相上解脫才得文字般若,否則心被字填,猶如器被沙塞,無有好處。出離諸經,靈誦靈讀,活解活用,毋成經文之奴隸。所有經書皆是故事,種種說法均為妙喻,活心不要迷失於死文字中。從那死文字中遇見活心,乃是與真佛相逢。一石尚有萬種說法,人且不被法迷。一石都有萬種說法,且記萬種說法不是石頭。解心亦是如此,心有說法,其法不是汝心。

善知識,解經讀文,猶是如此。經中一言亦有萬種法義,但萬種法義源自於心,非文非字也。解經看心,毋看面前紙上文字。萬法皆是心經,毋要迷經忘心,顛倒本末,空學無成。讀經讀心,非是讀經忘心。善知識,一經文有萬種解法,法法不錯,學法勿要論是非對錯,亦不要抱死書,守死屍,戰戰兢兢,唯恐唯慌,如行鬼魅夜路,如走初冬寒冰,不敢直前。善知識敬佛閱經,可大膽解義,勿必畏手畏腳,小心翼翼,如入雷區。解義越多,其心越廣;了義越多,其心越佛。若持經如恐,即是笨愚人讀經;若拘經行事,更是傻人修行。

善知識,經文是藥引子。讀經猶如熬藥,心是陶罐,智慧是葯,經為藥引,學佛盛心是火。愈讓葯峻,其心猛發,其火應甚。焚燒貪嗔,火蒸愚痴,力除三毒,直達佛道。此乃真人修行,是上層人修,是大智者修。善知識,深入佛海,游於經中,毋要被海藻纏身,毋要被經文羈絆,亦行亦趨,將行將慢。不敢出經文半步,此乃小器人作為;欲覓菩提大乘,大智活人先得。小根小器,小器小根,小根人求問佛道,離無上菩提十萬八千里遠。善知識,得聞真法,勇猛精進,大膽直行。於最短時、最快速,頓悟佛教,直了成佛。

善知識應知,心無論如何讀經解經,皆不會錯。心讀之己,解之己,而心有萬相萬義,故何解經解心皆不會錯。經是鏡,讀是照,以心讀經,猶如以面照鏡,所見是自面目也。人在鏡前,心在經前,是自見自賞也。以心讀經,以心照經,所照是心,所見是念,所知者是自身也。汝若解佛法義,尚知自古以來勿有人曾讀錯經解錯義,若有說讀錯解錯者,是他不解佛義也。世間無有錯,只有以為錯。善知識,以經為引,以經為鏡,大膽讀經解經,從中了見本心,見自本性,以最快速、最直路,成就佛道。

善知識,於關經書,自解人解,不要迷於解。所解者指手劃路,方向也,路標也,非是實物。為啟迪故,為開發故,為動心轉念故,諸佛留經,諸聖留論,諸學者留文。後人學佛,毋被彼經彼論彼仍所迷。經與解經,皆沒意義。若論意義,在於手指出袖,划出方向,望見明月也。聖人解經,只如天神,指之所劃,河之所成。心如河水,水之順河走,自由解脫。修行誦經,僅為自由,若得自由,毋用誦經修行。善知識,世上群修、僧團修,其修皆為自由,若得自由,可從萬教中身退。一法不修,不教不入,乃是至人得至福。善知識,若能於法中無法,於教中不見教,佛成矣。

善知識,修行即是除路障路礙,若無一障一礙可除,修行止矣。學人修行,應且修且行。若是有修無行,則是自築障道因緣;若是有行無修,則是修成到家功夫。善知識,修行應除路上萬法,一個不留,經、佛、心亦不能留。善知識,願領此法,由此開悟,從此修去,直抵佛位。了脫束縛,成真佛身,獲大自在,不生不滅。願終得道,一解永脫。經上解脫,事上解脫,心上解脫,無有解脫,永得解脫。


推薦閱讀:

鐘茂森博士:百善孝為先(2)女德--學佛網
最上乘學佛一百問 29、[ 佛前的十大供養都包括那些內容?各表何意?]
學佛路上,要相信佛菩薩的感應
祭拜的食物誰能享用?--學佛網

TAG:知識 | 佛經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