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走向未來的發展

美國空軍——走向未來的發展http://www.militaryy.cn/html/29/n-24929.html排行榜 收藏 列印 發給朋友 舉報-

要了解美國空軍的未來發展,我們不能不首先看一下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發展展望。

空軍的發展設想

就在剛剛進入90年代的時候,美國空軍便開始著眼未來進行預想。1991年9月16-18日,美國空軍協會在華盛頓召開第45屆年會,約1000名空軍代表應邀參加會議。大會主題為「勝利之年挑戰之年」,這次會議除炫耀海灣戰爭勝利外,重點研討了美國空軍未來面臨的挑戰。當時的美國空軍部長唐納德·賴斯和空軍參謀長梅里爾·A·麥克皮克上將分別做了重要講話。

空軍參謀長麥克皮克在談到海灣戰爭經驗教訓時強調指出:「美國空軍在海灣戰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顯示了其優良素質和強大戰鬥力,尤其是進一步證明了在多兵種協同作戰中空中力量已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軍種。儘管如此,美國空軍在海灣戰爭中仍暴露了不少問題,因此必須進行改革。」他認為:「美國空軍精簡整編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各作戰司令部的責任性和增加他們之間的聯繫;儘可能地減少各司令部之間的不必要環節;簡化管理程序和作戰指揮。」主要任務是:撤銷航空兵師一級編製,組建混編聯隊,整頓空軍13個主要司令部,縮減司令部參謀人員和調整空軍將官等。麥克皮克具體談到:「到1995年,美國空軍總兵力將至少縮減25%。」「美國空軍計劃將13個主要司令部合併精簡到9個司令部;美國空軍華盛頓司令部工作的參謀人員將大幅度減員。」美國空軍今後將減少59名將官職位,與此同時調動將官工作崗位,許多空軍將官將從參謀崗位調整到作戰單位。空軍准將將替代上校負責指揮53個航空兵聯隊和基地。作戰部隊的整編指導方針是一個基地、一個聯隊和一個司令。」總方針是逐漸取消航空兵師一級編製,將編有序號的各航空隊改為作戰部隊和裁減多餘的參謀軍官。

在會上,賴斯部長正式宣布了美國空軍最新的整編實施方案:1、準備將目前的戰略和戰術空中力量合併成一個司令部;2、調整軍事空運司令部,其作戰任務改為執行遠距離、戰區間的任務。具體來說,這個計劃將戰術空軍司令部、戰略空軍司令部和軍事空運司令部這三個司令部調整合併成兩個。其中一個司令部主要用於遂行空中機動性任務,即『全球到達』;另一個司令部則重點執行威懾和空中戰役作戰使命,即『全球作戰』。已被稱為:空中機動司令部和空中作戰司令部。

在會議中,麥克皮克對調整三個司令部如何適應美國空軍整個改革計劃作了解釋。他說:「三合二的觀點既是調整和合併機構的一個例子……也是加強各司令部工作聯繫的例子。」「這也許是美國空軍自成為獨立軍種以來所提出的最重大的精簡整編方案。」在整編方案中,準備成立由多機種組成的,能夠遂行各項任務的混編聯隊。麥克皮克特別提到,美國空軍已開始採取行動將戰略和戰術空軍力量結合在一起以組建這樣的聯隊。

「美國空軍將繼續採取一系列步驟,逐步將戰略空軍司令部、戰術空軍司令部和軍事空運司令部合併成空中作戰司令部和空中機動司令部。」麥克皮克指出:「美國空軍過去將空中力量分成單獨的戰略性和戰術性作戰任務,這種觀點從來就是站不住腳的。」他引用美國空軍首任參謀長的話說:「所有戰略航空兵部隊和戰術航空兵部隊之間是沒有什麼界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如何統一使用各種類型的飛機。」

賴斯認為:「成立空軍作戰司令部和使其有權統一指揮各種作戰飛機,這項決策符合現代空中力量理論;按照該理論,戰略和戰術作戰以及戰略和戰術飛機之間並沒有劃分嚴格界線,而是強調雙方交戰中如何使用戰鬥機和轟炸機以決定他們的戰果是戰術性的還是戰略性的。」例如,在海灣戰爭中,「F-117和F-111實施戰略突擊任務,而B-52轟炸機則攻擊諸如地面部隊和坦克那樣的戰術目標。在大部分時間裡,A-10攻擊機壓根就沒有遂行過他們的主要任務——近距空中支援,而是執行壓制敵地面防空火力、襲擊飛毛腿導彈陣地和戰場阻滯等任務。」因此,將空中力量分隔成3個司令部是一種削弱戰鬥力的做法。新成立的2個司令部無論在編製和使命方面都將反映美國空軍「全球到達、全球作戰」的戰略思想。這種思想表明,自冷戰結束以來和海灣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後空中力量概念開始出現復興。

麥克皮克最後說:「賴斯部長和我絕對不會讓美國空軍衰落下去。我們必須從上到下抓緊空軍的精簡整編工作,旨在當空軍規模縮小時以最佳手段保持我們的戰鬥力。」

從1992年到現在,美國空軍的總體建設正在按上述設計進行著這種空前的大改革,雖然空軍的領導已經換人,但是改革卻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到現在,並且已經基本取得了成功。

改革作為一個發展過程,美國空軍沒有停止。1996年到1997年美國的軍界對未來發展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專門寫了一個《新世紀展望》的綜合報告。這是關於空軍的專門發展研究,它是關於技術的,關於觀念的,尤其是關於美國的防務綜合因素的。

為對「新世紀展望」作清楚解釋,研究人員作了如下設想:

·空軍將不得不在遠離美國的地方打仗。有些行動可能要直接從美本土發起。作戰可能持續數周至數月,而且必須在各種氣象條件下不分晝夜地進行。

·美國不知道下一次衝突會在哪裡爆發。空軍必須準備在接到通知後的極短時間內,在世界的任何地點採取行動、實施機動或投入特種作戰。

·武器必須是高度精確的,必須將附帶破壞降至最低,還必須將採購和交貨的費用降至最低,此外必須與飛機的能力互補,使武器和飛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投放武器的平台必須既有殺傷能力又有生存能力。它們必須能在部署了地對空導彈的人口稠密地區確立空中優勢,必須對所有的目標實施攻擊,不論其是固定的還是活動的目標。

·敵人可能是某些國家的組織的軍隊,也可能是恐怖主義分子的小組。

·目標可能是固定的或活動的,也可能是隱蔽的。目標分類將包括從人員到裝甲車輛、堅固設防的指揮中心以及信息系統。作戰地域將包括從傳統的戰場到城市以及叢林。

·敵人的能力將不斷地提高,並將難以預料。例如,空軍必須準備對付改進了的地對空導彈、低可視度飛機、巡航導彈、定向武器以及信息進攻。

·空軍必須發現和摧毀化學、生物和核武器及其生產設施。

·將會在局部衝突地區出現和平時期的任務。此時必須採取非進攻的手段保護飛機不受地對空導彈和地面炮火的傷害。

·提高行動速度就會提高各種行動的效率。

·費用開支將和能力有同等重要性。

·空軍的人數將減少。個人的能力必須提高到最優化的程度。

這一切,是美國空軍研究人員對未來空軍發展環境的判斷;一切的改革措施,將首先適應這些環境的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下一個世紀美國空軍的發展,也將按照這個思路在不斷調整當中進行。

發展目標——「全球到達、全球力量、全球視野」

這是10年以來美國空軍逐步形成的一個戰略發展目標。1990年美空軍部長賴斯提出了當前美國空軍的發展戰略,具體歸納為「全球到達,全球力量」八個字,即美空軍的發展應「具有到達全球任何地方的能力,並具有打擊全球任何目標的力量」。賴斯所提出的「全球到達、全球力量」這一美空軍新的發展戰略是戰後美空軍對其建軍方針的一次最重大的調整,必然導致美空軍力量規模、部隊結構和武器發展等諸方面的重大變化。後來,1995年新的空軍部長希拉·威德諾爾博士又對這一目標加上了4個字「全球視野」,這一發展戰略的基本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保持必要的和有效的核威懾力量。

2.建立一支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的應急常規作戰部隊。

3.空軍著眼於建立一支戰略戰術統一的綜合應急打擊力量。

4.在保持空中優勢的基礎上建立空間優勢。

5.在不動用或少動用空軍部隊的情況下確保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為了實施美國空軍「全球到達、全球力量」這一新的發展戰略,美空軍已開始進行重大改革。通過改革,力求建立一支機動、靈活、快速和具有強大殺傷力的空軍部隊,進一步提高美空軍指揮體制的效能,使美空軍在經費減少和規模縮小的情況下保持作戰能力。

美空軍當前提出以「全球到達、全球力量」為其新的發展戰略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大體來說,這一新的發展戰略的提出是由以下主要因素促成的:

第一,國際大環境發生的變化使美國的國防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導致美空軍發展戰略發生重大轉變。

美國的一些戰略家認為:前蘇聯與東歐發生變化後,已不再對美國構成主要威脅。但這種威脅的降低並不意味著美國所面臨的威脅消失。相反,第三世界內部的不確定因素反而有所增加,第三世界內部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因此,目前美國所面臨的威脅將來自更多的方向。1990年8月,美總統布希根據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正式提出了新的國防戰略,即美國的國防戰略將由主要對付前蘇聯構成的威脅轉移到對付由第三世界地區所發生的地區性武裝衝突上。美國國防戰略的轉變要求美空軍在作戰思想、兵力結構、指揮體制、發展規模等各個方面進行相應的調整。

第二,由於美軍的「前沿部署」戰略轉變為「前沿存在」戰略,美空軍對其部隊結構和兵力部署進行調整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美軍一直依靠在歐洲、西太平洋前沿地區的盟國軍事基地部署大量的軍隊來保護美國及其盟國的利益。這些部隊主要用於遏制前蘇聯及其華約組織的軍事力量。隨著華約和前蘇聯的解體及其軍事力量的退縮,美軍依靠大量前沿部署部隊來進行前沿防禦已無必要。此外美國的一些盟國也開始認為前蘇聯解體不再對他們構成威脅,有的盟國已禁止美國使用其領土上的軍事基地。這種情況使美國感到在外國領土保持基地不僅在經濟上難以支持,政治上的代價也越來越高。面臨這樣的形勢,美軍已開始大幅度減少在海外基地的部署,即由「前沿部署」戰略轉變為「前沿存在」戰略。美軍的這一戰略上的轉變,使美空軍更加依賴部隊的快速部署能力,必然導致美軍對其部隊.結構和兵力部署進行大幅度調整。

第三,國防經費的大幅度削減極大地限制了美空軍的發展,縮小規模、提高質量是美空軍建設的必然趨勢。

二戰後,美空軍一度是美軍建設的重點。但是近年來,美國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內債外債已高達3萬億美元。經濟上的困難使美國防經費十分緊張。從1985年開始,美國防經費一直呈下降趨勢,而美空軍經費的下降幅度也較大。1991年度的美空軍經費比1985年度下降了34%,而到1997年,美空軍經費還將比1991年下降11%左右。由於經費大幅度削減,美空軍兵力將大量削減。武器採購計劃也將大量壓縮。美空軍提出縮小規模、提高質量,基本上反映了美空軍目前的建設趨勢。

第四,高技術武器的迅速發展為美空軍在發展戰略上進行調整提供了必要條件。

近十年來,美空軍高技術武器的發展一直居世界前列。隱形飛機,精確制導炸彈、空間武器系統等高技術武器已大大改變以美空軍作戰思想的力量觀。從海灣戰爭中可以看出,美空軍高技術武器的大量使用可在投入有限兵力情況下達到戰略目的。因此,美空軍可在大幅度削減兵力和部分武器裝備的情況下保持其戰鬥力不會降低。

第五,海灣戰爭對美空軍的一系列改革設想進行了實踐檢驗,並進一步推動了美空軍實施新發展戰略的進程。

美空軍戰略家認為,海灣戰爭的爆發本身就說明了美國對冷戰後國際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即第三世界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已成為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因此,海灣戰爭的爆發進一步堅定了美空軍調整其發展戰略的決心。另外,在海灣戰爭中美空軍對提高戰略機動部隊的兵力投送能力、應急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指揮系統的集中統一指揮能力、混編聯隊的合成作戰能力等重大改革設想進行了實戰檢驗。海灣戰爭的經驗證明,美空軍按照新的發展戰略進行重大改革不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因此,海灣戰爭之後,美空軍進一步加快了按「全球到達、全球力量」進行重大改革的步伐。

為了達到「全球視野」,美國空軍認為,在作戰行動上,感測器和信息源將得到廣泛利用。戰鬥機的機載感測器仍將是重要的,但是在用於作戰的全部信息源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戰鬥機機載感測器除了給本機飛行員提供信息外,還將為同伴飛機提供信息。將會有各種各樣的感測器:在分散式小型衛星群上互相配合起作用的星載感測器,無人偵察航空器攜帶的感測器,武器上攜帶的感測器,以及用無人偵察航空器(URAV)投放的地面感測器等等。我們常常不經意地談論利用信息來提高能力,但是我們又常常忘記從主動式和被動式感測器產生的以數據形式出現的信息。新數據系統的威力在於它們能夠把多種來源的信息自動而迅速地組合成數據,從而構成作戰地區的一幅完整的圖像,不論它是一個戰場或一次機動作戰的場所。要特別指出,單一的感測器在識別目標和威脅方面其精度是受到嚴重限制的。在使用多樣化的感測器後,探測和識別的成功概率迅速提高,假警報概率和錯誤率則相應地降低了。

因經濟可承受性所限目前要求謹慎從事。對於技術專家們來說,以高超音速飛行的武器所攜帶的高精度感測器和控制系統具有智慧方面的誘惑力,因而十分吸引人。但是,感測器和控制系統佔了武器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且也看不到在未來這種情況會有大的變化。大量精確制導武器帶來的能力的提高是沒有錯的。但別忘記了,精確制導武器並不總能帶來與成本的提高相應的作戰能力的提高。在未來,作為感測器成本降低或性能要求降低的結果,這種情況可能改變。

在戰略上,要「全球動態掌握」也就是「全球視野」的具體化。空軍能使用負擔得起的手段獲取一個或多個感興趣地點的必要情報,而且獲取過程中的時間延遲必須縮短到能滿足作戰需要。空軍把這種能力所達到的目標叫做「全球動態掌握」。

多年來依靠技術進步已建立起低成本的空間觀察平台,能送出解析度優於1米的光學或雷達圖像。來自某些系統的圖像已可通過商業途徑獲得,不久一些公司之間將會就提供最佳成品展開競爭。空軍,也就是其國防測繪局,應該購買這些成品,可繪製解析度為1米的世界地圖。這就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全球動態掌握」,但這樣一幅世界地圖的形成時間估計需要90至180天,其中地區性的情況變動則可以在24—48小時內提供。專用系統還可就若干小地區每天提供高分辨圖像。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但還不夠。

目前的測繪工作由大量的數字和模擬產品完成,這些產品由不同精度的一系列系統構成。首先應確定基礎的通用坐標。

提供以特有的坐標系表示的地圖也許是有用的,但所有這些地圖的來源應該是一種通用資料庫。這種資料庫可由商用成像系統提供。不過絕對精度不大可能達到1米,但有可能找到一種依靠全球定位系統來校準圖像的方法。精確製圖的目的應該是為每一架飛機和每個計劃系統提供一幅精度達1米的世界地圖。

「全球動態掌握」方案的一種體現方式是分散式小型衛星群,它將與機載的和地面的感測器共同起作用。我們必須使自己擺脫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即認為空間解析度是評價監視系統的惟一標準。有跡象表明,通過光譜數據和低解析度位置信息相結合,可以獲得目標信息。一組衛星系統,每顆星具有10米的空間解析度和在可見紅外頻段內的約100個光譜帶,就可在需要時隨時提供全球範圍的覆蓋。通信方面的局部性會限制同時覆蓋地區的多少,但等到激光互聯和下行線路一旦普及,這種限制也就消失了。激光線路將達到光纖的容量,那時40千兆比特/秒將成為普通的事了。機載的處理和壓縮可以提高信息傳輸速率。由於高成本衛星高度上信號對1/R4的依賴關係,合成孔徑雷達數量將減少到光學系統數量之下,而且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需要1至2小時的成像時間(註:雷達的基本方程表明,探測信號和目標距離R的四次方成反比,距離的強烈影響嚴重地限制了雷達的作用距離)。主動系統還可能包括用于晴天探測化學和生物戰劑以及用於精確氣象觀測的激光雷達。這些系統能提供導彈警報並能用於發現活動火箭發射架和地容導彈。

它們還能提供對於戰鬥和機動作戰來說具有足夠細節的天氣情報。高解析度的主動和被動系統能以每天飛越一次的頻度補充低解析度數據。

使用機載處理器將有可能識別和跟蹤活動目標,使跟蹤和識別得以由紅外超光譜系統來完成。建立在空中和空間的聯合系統在其部署的第二階段將有可能達到與機載警戒和控制系統類似的完整能力。部署大型、輕型空間飛行器可實現在空間部署高分辨雷達。如果空間的電源問題解決,高解析度雷達的不間斷工作還需要直徑以千米計的天線。研究出適當的結構和材料,加上用以補償天線缺陷的射頻波陣面修正技術,將使在空間部署雷達成為可能。

請注意,10米解析度並不將位置的測定限制在10米。定心測位是一個信噪比的問題,以為定心測位無法做到2-3米是沒有道理的。所以,較低的空間圖像解析度可以和精確的目標定位相結合。如果可以用低解析度高頻譜成像系統來識別目標,瞄準點就可以定在2米左右。那麼情況似乎是,如果初步實驗得到證實,10米超光譜系統可以成為經濟上負擔得起的最大範圍全球覆蓋。

1、以10米解析度加上2-3米範圍實現不間斷的多光譜觀察。

2、對射頻發射源有10米範圍實現不間斷的測位和目標定位。

3、1米解析度每小時飛臨一次的多光譜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

4、1米以內解析度每天飛臨一次的多光譜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

以1米或小於1米的解析度保持不間斷監視是可能的。無人偵察飛行器可以和衛星群合作,以大功率射頻波束覆蓋有關地區。由衛星接收從近地目標上反射的信號,就形成了分散式收發分置的雙基地合成孔徑雷達系統。由於到達不同衛星的反射角是不同的,雜波抑制可得到改善。此外我們再作如下補充:

5、以1米解析度作不間斷的多光譜和合成孔徑雷達觀察。

6、對一定範圍地區內的固定和活動目標作不間斷和雙基地方式的探測和跟蹤。

在得到批准飛越敵人領土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低可視度無人偵察航空器可攜載凝視式和掃描式感測器,能得到解析度以厘米計的多光譜和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以及激光雷達的回波。無人偵察航空器可以投放低空或地面的化學感測器,以準確地識別化學和生物戰劑,並識別出從核生化工廠運出的任何東西。這些感測器可以通過從衛星或無人偵察航空器發出的射頻或光信號的驅動進行應答。這種可以遙讀的感測器將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率低的優點。這樣的系統包括:

7、1厘米解析度的不間斷多光譜和合成孔徑雷達觀察。

8、用於核生化探測的接觸式感測器。

如果將用作核生化探測器的地面感測器納入「全球動態掌握」網路,尚有一些特殊問題需要解決。目前自動式地面感測器還較難部署和監守,通常的辦法是通過人由空中或地面來部署。

除了用作核生化探測器之外,地面感測器自然也可用於監視局部地區的天氣。雖然從空間監視天氣是可能的,但地面監視可能更準確、更連續也更便宜得多。

地面感測器可以由大型無人飛機攜載的小型無人飛機來部署。微型感測器的研製正在進行中,具有低載獲概率的新讀出方法也已提出。空軍應先調查研究用於局部地區監視的地面感測器的優越之處,然後再開始進行星載和機載感測器的研究。

這些在技術層次上認真的分析,對美國空軍的未來發展可見一斑。

發展方向——精兵利器、保持戰力

美國空軍未來重大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精兵利器,也是美國空軍部隊未來建設所遵循的基本方針。美國總統布希在1991年9月27日電視講話中強調「美空軍將通過汰劣保優的辦法,把部隊規模壓縮小,以便利用逐漸減少的經費進一步提高人員素質和武器裝備質量,使其成為一支規模小、兵員精、裝備優、戰力強、能夠快速機動和有效應付世界各地中、小規模局部戰爭的高度現代化的空中力量。」柯林頓政府繼續施行了這一方針,而且更加重視技術發展。

第一,大幅度減員、重點減少非作戰人員。

不言而喻,現役員額的多少與部隊規模大小成正比,現役人員的減少自然會使部隊規模縮小。美國空軍對此早有明確的認識,並從1990財年開始大幅度削減員額,到1991年底,現役人員已由1989年的57.09萬減至51.4萬,2年內凈減5.69萬,這種削減勢頭將至少持續到2000年。屆時,美空軍員額將減少到35萬左右,比80年代末減少43.4%。雖然員額削減幅度較大,但並不會傷其元氣,被削減員額的多半是各級非作戰性司令部、行政機構、支援性部隊和多餘指揮層次的人員,飛行人員和其他一線作戰人員略有減少,作戰實力基本不受影響。

第二,大範圍裁減建制單位,重點消除臃腫機構和裝備陳舊的部隊。裁減對象,從兵種上看,不僅有戰略空軍,而且有戰術空軍。

從部隊性質上看,不單有作戰部隊,還有勤務支援部隊。從層次上看,既有大司令部,也有空軍師、聯隊和中隊。通過裁減,消除臃腫的機構和裝備陳舊的部隊,使指揮層次減少,效率提高,作戰部隊年輕精銳,作戰能力增強。

第三,適度減少武器裝備,重點淘汰老式裝備。

雖然美國空軍的現役飛機有所減少,但其後備役飛機非但不裁,還將補充新的飛機。兩者加在一起,仍不失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空軍力量。

第四,大量關閉軍事設施,重點壓縮海外基地。

應該明確看到,雖然美國正在或即將撤銷海外許多空軍基地並減少部分駐軍;但為了能對地區緊急事件作出快速反應,仍堅持在海外關鍵地區保留軍事基地和駐軍。另外,上述基地的關閉不等於完全放棄或永遠不用。一旦形勢緊張,戰爭需要,美空軍很可能重新啟用其中有關的基地,在那裡重新部署部隊。

發展目的——集中統一、快速反應

編製體制採用何種方式為最佳是由國防戰略、戰爭指導思想、作戰樣式、作戰任務和武器裝備等諸因素所決定的。美空軍認為,目前這些基本因素都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原有的編製體制已不能適應變化後的實際需要,為此必須進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部隊結構更為合理,也才能使部隊更加靈活機動,快速反應能力更強,進而在資源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仍能維持高水平的戰鬥力。正因如此,美空軍把編製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確定為加強兩頭、壓縮中間,減少指揮層次,理順指揮關係,作戰聯隊朝混編型發展。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達到集中統一,快速反應,編製體制改革的大體做法重點放在以下4個方面。

第一,作戰指揮體制由單一兵種分散管理調整為多兵種集中管理。

美空軍原有13個大司令部,其中戰略空軍司令部、戰術空軍司令部和軍事空運司令部是直接擔負作戰任務的3個主要司令部。而這3個司令部都是自成體系的單一兵種司令部,各自管各自的部隊,相互間沒有作戰指揮關係,僅有協調關係。這種組織結構的最大弊病是管理分散,協調複雜,不能集中使用空中力量,難以實施統一指揮,勤務保障也相對困難。然而,賴斯提出的「全球到達、全球力量」的新概念不僅要求空軍具備快速的力量投送能力,而且要求要有多種集中統一指揮的作戰指揮體制和集中使用空中力量的有效方法。因而,美空軍決定打破原有體制,實行新的組合,把這3個主要作戰司令部合併為空中作戰司令部和空中機動司令部。後者分管空軍的運輸機部隊和加油機部隊,肩負的任務是全球空運和空中加油。空中作戰司令部除管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轟炸機和戰鬥機部隊外,還管轄指揮、控制、通信與情報飛機、偵察機、部分戰術空運飛機和加油機,以及遂行支援作戰任務的人員,擔負的任務是空中威懾和空中作戰。同時,隨著空中機動和空中作戰兩大司令部的建立,駐紮在海外的原由戰略空軍司令部和軍事空運司令部管轄的加油機和戰術空運飛機部隊,亦將分別配備給美駐歐空軍和太平洋空軍,從而使戰區空軍也由單一兵種分散管理改為多兵種集中統一指揮。

作戰指揮體制的另一重大改革措施是,把空軍現有的14個航空隊全部由行政管理機構改為作戰指揮機構。航空隊下屬的空軍師全部撤編,由航空隊直接指揮聯隊。這樣不僅減少了指揮層次,提高了指揮效能,實現了集中統一指揮的總體目標,而且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

第二,作戰聯隊編成由單機種改為多機種混編。

聯隊是美空軍的主要作戰單位,傳統的編成方法是由單機種獨立編成,比如由F—15或F—16型機編成的戰術戰鬥機聯隊和由B—52型機編成的戰略轟炸機聯隊,就是單機種編成的作戰聯隊。這樣的聯隊執行的任務單一,在現代戰爭中打擊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差。鑒於此種情況,並根據「全球到達、全球力量」新發展戰略的基本目標,美空軍參謀長於1990年10月提出在空軍範圍內廣泛實行多機種混編製,即由多機種共同組成一個混編聯隊。比如,由戰術戰鬥機、戰略轟炸機、加油機和空中警戒與控制飛機組成的聯隊就是一個典型的多機種混編聯隊。按照新的編配方案,一個基地配備一個混編聯隊,由一個少將司令官統一指揮。這樣的混編聯隊具有獨特的優點,就是既能遂行遠程打擊任務又能遂行近程打擊任務;既能奪取空中優勢又能進行空中阻滯;既能集中使用空中力量又便於實施集中統一指揮,因而能獨立應付局部地區的小型突發事件。

海灣戰爭中,美空軍在土耳其的因契爾利克基地組建了混編聯隊,實戰檢驗證明是有效的。為此,美空軍正在加緊推廣這種編成方法。目前,已確定的混編聯隊類型主要有3種:(1)應急作戰聯隊。由戰術戰鬥機、戰略轟炸機、加油機和空中警戒與控制飛機等混合編成。(2)支援陸軍全球快速部署聯隊。由戰術戰鬥機、攻擊機、戰場觀察機和戰術空運飛機等混合編成。(3)多重任務聯隊。由雙重任務戰術戰鬥機和加油機等混合編成。迄今,美空軍已建成5個混編聯隊,但全部混編聯隊的組建工作大約要花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由於空軍任務的多樣化,仍打算保留少部分執行單一任務的非混編聯隊。

隨著混編聯隊的組建,聯隊的編製體制也相應作了改革,即由原聯隊、中隊兩級體制改為聯隊、大隊、中隊三級體制。新增設的大隊通常為3個,即作戰大隊、後勤大隊和支援大隊。作戰大隊下轄幾個作戰中隊和1個支援中隊,主要負責作戰、訓練、外場維護、計劃、武器與戰術分析,同時還負責氣象預報、航路管制和基地調度等任務。後勤大隊下轄保養、補給、運輸和後勤支援4個中隊,主要負責中間層的維修工作(定檢)。支援大隊下轄任務支援、保安警察、土木工程、基地通信等5個中隊。

第三,勤務保障體系將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下層由協調型向配屬型轉變。

改革前美空軍的勤務保障體系主要由通信司令部、電子保密司令部、後勤司令部、系統司令部、軍事空運司令部、空軍情報局和空軍氣象局支撐,負責提供武器裝備、物資補給、維修保養、情報、通信、氣象和救援等勤務。多年來,這一龐大的勤務保障體系一直是分散管理、各行其是,不少司令部的相同性質的機構互相重疊,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又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空軍系統司令部的任務中含武器裝備的研究、生產與採購,後勤司令部的任務中亦含有同樣內容,而且各自都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雖說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基本任務是一致的。這樣不僅造成了任務和機構重疊,而且命名武器裝備的研究、生產與採購工作分家。再比如,駐紮在空軍務基地的通信、氣象和救援部隊,分別由空軍通信司令部和軍事空運司令部管轄,基地對這些部隊無作戰指揮權,僅有協調關係,顯然對支持作戰十分不利。為此,美空軍決定大幅度改革勤務保障體系。在上層由分散型改為集中型,下層則由協調型改為配屬型。採取的主要措施是將空軍後勤司令部與空軍系統司令部合併,組成空軍裝備司令部。

將空軍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採購、維修和支援等任務納入一個司令部,實施統一領導和管理,以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將空軍通信司令部降格為空軍通信局,不再直接管轄通信部隊。將駐紮在基地上的所有勤務保障部隊統一置於作戰聯隊長的管轄之下,包括原由基地聯隊管轄的後勤支援、維修保養部隊和司令部派駐的通信、氣象及救援等部隊,從而使派駐部隊正式成為聯隊的下屬。給飛行中隊配備維修保養人員,把所有的外場維護任務全部移交給飛行中隊,使這個基本戰鬥單位更加名符其實。

第四,加強對特種作戰和情報部隊的指揮與控制,增設兩大司令部。

特種作戰是常規作戰的一種重要補充,也是對付低強度衝突的最有效方法。因此,美軍特別注重發展特種作戰部隊。迄今,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已發展到4.5萬人、空軍飛機96架。然而,在1990年5月前空軍沒有設立專門的司令部統管特種部隊,而是由軍事空運司令部所屬的第23航空隊負責管理。這樣在作戰指揮和作戰行動的協調上困難重重。為加強對特種作戰部隊的指揮與控制,理順與其他軍兵種的協調關係,美空軍於1990年5月正式成立了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並將其作為空軍組成司令部納入美軍特種司令部,從此,空軍所有特種作戰部隊統一歸屬到一個專一司令部的指揮與控制之下。

美軍認為,準確、及時的情報是國家和軍隊實施快速反應的前提,沒有準確、及時的情報不可能有正確的戰爭行動。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正是由於美國情報系統未能提供準確可靠的情報,才使布希總統未能預先防止戰爭爆發。美空軍情報系統最大的缺陷在於情報管理分散。空軍情報局負責飛機、衛星和諜報偵察,電子保密司令部負責無線電技術偵察,相互間情報不溝通,保密十分嚴格,給情報的統一歸口、綜合利用帶來困難,效率不高。為此,美空軍在1991年10月1日撤編電子保密司令部,並在此基礎上成立空軍情報司令部,從而使空軍的所有偵察情報部門都歸口到一個單位,形成一個指揮靈便效率較高的情報偵察系統。

發展趨勢——高新技術、常規領先

美參聯會副主席傑里邁亞上將在解釋美國軍事戰略時,把技術領先列入美國軍事戰略九大內容之一,認為「技術領先是美國武裝力量的一個標誌」。高技術的武器被美空軍列為海灣戰爭取勝的「三大法寶」之一。美空軍在經費減少的情況下繼續堅持重點發展精確制導、隱形技術、電子干擾抗干擾以及C31技術,保持技術領先地位,掌握制空權和制天權。美國空軍發展技術,首先是發展常規武器方面的高技術。美國軍事戰略從準備打核大戰改為主要應付地區局部衝突以後,美對「核盾牌」的依賴進一步減少,美空軍現役戰略戰術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將大量削減,節省的軍費和資源主要用於常規武器的發展。

第一,注重高技術武器的科研和儲備,放慢生產速度,控制裝備數量。

美國防部在給美國總統和國會的報告中認為,美通過科研獲得的高技術領先地位,使美國在與前蘇聯的軍事競爭中佔了上風,並保證了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取勝。面臨其他國家的科技進步,以及由於高技術的擴散致使第三世界與西方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縮小,美軍更加重視發展高技術。美空軍部長指出:

「儘管經費下降,保持強大的技術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軍費削減的情況下,美軍武器研究費用仍有較大幅度上升,1992年度增至399億美元,比1991年度實增11.3%。在美空軍的軍費預算中,航空和C31系統、主動式電子戰設備等得到優先發展和研製;人工智慧、感測等技術將能保障美空軍未來的技術領先地位,也得到了優先發展。對於高密度存儲,先進半導體器件等不急需技術項目,則採取只保障研製、不保障生產或推後生產的辦法。空軍核武器系統的生產與採購都受到控制,裝備數相應減少。

第二,作戰飛機的研製、改造,突出隱形和多用途性能。

隱形技術是當今和未來先進作戰飛機的顯著標志,已成為美空軍未來新型作戰飛機的重要標準。海灣戰爭充分顯示了隱形飛機的突出作用。在空襲作戰的前24小時內,F-117A隱形飛機在沒有任何飛機的護航、掩護下以占作戰飛機總出動量的2.5%,完成了當天美軍近1/3的空襲作戰任務,其戰損率為零,說明飛機的隱身性在現代化常規空戰中具有極大的優勢。據此原因,美空軍已將隱形技術列人第四代戰鬥機的五項標準之一,並把此項技術普遍運用於作戰武器的研製和發展上,如B-1B、B-2轟炸機、F-117A戰鬥機、TR-3偵察機、隱形巡航導彈,以及準備投產的先進戰術戰鬥機系(ATF)和處於研製中的新型反雷達飛機。可以預見,美空軍將把隱形技術運用於更為廣泛的領域。

一機多用是美空軍作戰飛機的發展方向。現代高技術的發展為飛機的多用途性提供了可能,這主要因為,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擴大,載彈量增多,裝有先進通用的機載武器裝備。美空軍「少而精」建軍方針的提出使作戰飛機必須向「一機多用」方向發展。作戰飛機大幅度削減而戰鬥力水平不減是美空軍規模壓縮的目標。這就要求美空軍作戰飛機必須要做到「一機多用」、「身兼數職」,以彌補數量的不足。美空軍先進戰術戰鬥機的研製強調其不但要具備良好的空中格鬥能力,也需具備良好的對地攻擊能力。多用途性還集中體現在美空軍對現役主力作戰飛機的更新改造上,F—16、F—15型機肩負空戰、對地攻擊和戰略打擊三項任務,B—52重型轟炸機在海灣戰爭中的戰術作用更是引人注目。

第三,機載武器與設備的發展,突出精確制導和電子戰能力。

海灣戰爭特別是科索沃戰爭中,美空軍使用了幾乎所有的精確制導武器,有紅外、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有電視、紅外製導的空地導彈,還有反輻射導彈和電視、激光制導常規炸彈。這些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有效地打擊了伊拉克部隊,同時又大大降低了美空軍的戰損率。在總結海灣戰爭經驗之後,美空軍更加重視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和研製。在進一步改進現有機載武器系統的基礎上,美空軍制定了以發展中程空空導彈為主,近遠程導彈為輔的計劃。美空軍新研製的先進中程空空導彈,在發射後可自動跟蹤打擊目標,不再需要機載設備的制導,可大大提高作戰飛機的機動性和降低戰損率。美空軍1992年採購1000枚,1993年採購1300枚。這種導彈的裝備,可使美空軍制空能力有較大提高,與空軍正在研製的第四代高性能戰鬥機配套,將成為美空軍21世紀保持制空權的主力作戰兵器。

未來戰爭中,奪取制空權必須首先奪取制電磁權,海灣戰爭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美國空軍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面,特別重視電子戰的軟殺傷和硬摧毀性能。不斷改進舊裝備和研製新系統。其基本的發展趨向為:一是電子戰重點目標將轉向C31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電子戰飛機將更換新一代遠距大功率通信干擾機,加強電子干擾能力;作戰飛機裝備先進的電子干擾設備,加強電子防護能力。二是廣泛採用電子戰飛機和反輻射導彈,計劃將部分現役F-15、F-16型機改裝成專司電子戰的飛機,裝備改進型反輻射導彈,取代F-4G型機。三是發展光電對抗手段,在飛機上裝備紅外偵察、干擾以及煙幕干擾設備。四是電子戰機載設備將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偵察、告警、干擾設備相配套,由機載計算機統一控制。

第四,太空和C31系統的發展,突出為現實作戰服務。

美空軍在美國防部的太空計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資金佔總數的80%以上,人員占從事該計劃人數的90%左右。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的太空和C31系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人甚至將其稱之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戰」。但由於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和軍費的削減,按原計劃發展太空系統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而美空軍在全球範圍內的應急作戰和快速機動,將更多地依賴太空和C31系統。因此,美空軍調整了太空C31計劃的發展方向,突出發展該系統中為現實作戰服務的項目。

增強太空/C31系統為戰鬥作戰活動服務的功能。調整後的太空/C31計劃中,美空軍最優先發展的項目是軍事通訊衛星系統,為全球各地美軍指揮官提供保密性強、可靠性高的通訊勤務。

全球預警系統突出為北美洲的防務提供預警支援。此系統是美國戰略防禦計劃中的一部分。調整後,其發展重點是北美預警系統內的導彈預警衛星和布置在一線的前沿預警雷達。

監視系統中著重發展空中預警機,為全球美軍指揮官提供即時的情報。主要發展的項目有E—8A地面目標監視系統、E—3空中預警和指揮系統、BC—135電子信號監視系統。

天基導航系統將加強為全球範圍內的美三軍活動提供精確導航和定位的能力。在1993年發射新型的全球導航定位衛星,為陸、海、空三軍導航與定位。

第五,繼續重視運輸機和加油機的發展,提高全球範圍內的部隊投送和機動能力。

美軍歷來認為:機動能形成優勢的戰鬥力量,誰能快速運動和集中兵力、兵器於必要之處,誰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保持現有空運力量,重點發展有直接的、一次運送到位能力的新型運輸機。強大的空運能力是美空軍實施全球範圍內兵力快速投送的首要條件。為了使現有的空中運輸能力不減,美空軍在削減作戰飛機總數近1/3的情況下,僅將運輸機削減了6.5%,基本保持了現有的空中運輸能力。針對美空軍現役C-5型運輸機機動性差、對起降機場要求較高,以及C-130型機航程短等問題。美空軍重點研製了兼有上述兩種飛機長處的C-17新型運輸機,這種飛機可隨時將物資和人員直接從美本土運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並具有多種空投能力。

立足於對現有加油機的改造,以質量的提高彌補數量的不足。美空軍在削減加油機數量的同時,特別注意了對現有加油機的技術改造,增大加油機的載油量,增加加油點,使一架加油機可同時為更多的受油機加油。

綜上所述,美空軍根據「全球到達、全球力量、全球視野」新發展戰略所進行的重大改革將使美空軍的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其部隊規模將更符合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趨勢;其編製體制與指揮體制將更趨合理,並能有效地對付日益增多的地區性突發事件;其武器裝備的發展將繼續居世界領先地位。按照美空軍領導人的觀點,美空軍的重大改革將使空中力量具有的速度快、航程遠、反應靈活、攻擊精度高和殺傷力大等5大特點充分地發揮出來。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由於美空軍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部隊,而美空軍的發展又代表了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空軍發展的基本趨向,因此美空軍進行的這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調整,必將對世界主要國家的空軍今後的建設和長遠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實際上一些大國已開始仿效美空軍的做法對本國的空軍部隊進行調整和改革。其主要做法包括:根據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和地區戰略形勢的變化,調整空軍的戰略思想和建軍方針;大量精簡機構和人員,以提高部隊的作戰指揮能力和工作效率;調整部隊的編製和體制,使部隊結構更趨合理;組建和加強快速反應部隊,提高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大量淘汰和削減陳舊裝備,保證重點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採購。可以預料,在美空軍進行重大改革的帶動和影響下,世界範圍的空軍有可能進入一個調整和改革的活躍期。對這一點應該有足夠的認識。對美國空軍改革與調整情況,應該給予認真的研究,因為這有關今後美國空軍部隊的全面發展。


推薦閱讀:

美國空軍申請明年1500億美元經費:要對付中國和俄國

TAG:美國 | 空軍 | 未來 | 發展 | 未來的發展 | 美國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