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疏(大正藏2737部)

  金剛經疏

  念無。舉。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我得斯陀含果不。是第二問也。須陀洹人。尚不生念。斯陀含人。豈敢生念。斯陀含人。進斷六品煩惱。生□二家。即證得二果。我得斯陀含果。無問竟也。答。舉。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直答也。不能生念。何以故征。征以何故。從以下。斯陀含疏。舉。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者。是此西音。此名往來。亦名薄貪嗔。貪嗔邪見賊庵你也。故薄貪嗔欲。似如來大圓鏡智。名一反往來。得無餘故。喻趙老停查。合家總滅門。趙老兒。從西征回。改業治畜。生其大富。後有查還來。趙雲。且脫庵你也。斯陀含名。結得成名。上來諸文不同。斯陀含斯陀含了既不生念。問陀那含人生念無。舉。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者。是第三問也。若一來。若一間。總名斯陀含。修斷九品。名阿那含。問竟也。須菩提答。舉。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正答也。不能生念。何以故征。征以何故。從此以下釋。看舉。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者。譯語釋也。臭身者。漏身也。蟲身者。一切蟲身也。食身者。阿那含人。不食五穀之類也。毒身者。龍蛇蠍等也。更不還來欲界受身。欲界攝不得。故名不來。經雲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若來以更不來。若去以更不去。西方名阿那含。此名不來。是名阿那含。從實立名。名阿那含阿那含人既不生念。問阿羅漢人生念無。舉。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是第四問也問竟。舉。須菩提言。不也世尊。是直答也。不能生念。何以故釋。看舉。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西方名阿羅漢。此名無生。亦名無著。我生以盡。不受後有。誦曰。無量劫來為恩愛。不能割捨離舉緣還復將身歸惡趣。貪財競色受諸愆。阿羅漢三名。無賊。賊有三義。一密入人家。二偷人財物。三共主啾唧。從此以下番釋。阿羅漢分疏看舉。世尊若羅漢。作是念。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者。此番顯也。總名離一切相。故名羅漢。從此以下引證看舉。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用已證成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入無諍三昧。是羅漢引證成。諍者啾唧義。羅漢人故名。無諍三昧者。西方音。此名等持。平等持心。一境性故。欲界煩惱。故名為諍。沙彌愛味。被海龍之災。比丘愛花。被河神之所罵五欲者。色聲香味觸。非唯離欲。欲而得離欲名。從此下引成。舉。我不作是念。是離欲阿羅漢。世尊者。稱佛所說也。但有證智。無妄念故。從此以下證成。看舉。若我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佛如實知。無妄語故。從此已下。釋成是羅漢無。舉。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自念我得阿羅漢道。即未離欲。非阿蘭那行者。是此西音。此名寂靜行也。上來諸文不同。四沙門果並了。從此以下。降伏正報相依報相。事在明朝。從此以下。說然燈佛。以廣所聞。於中有二。先舉初文。舉。佛告須菩提。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問所解也。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有法得無法得。仰答也。從此以下。止陳實狀。須菩提分疏。舉。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以解仰答也。釋迦曾供養百萬恆沙諸佛。不得佛。何以故。以有所得故。所以不得佛。後於然燈佛。乃蒙受記。何以故。以無所得故。此名真得。喻有一小兒覓度。處處求阿師。處處求索。即敬不得度。何以故。以有覓心。於後自讀經即得 然燈者會須自然。即得成佛。摩納仙人者。然燈佛與受記。今釋迦者是也。四緣者。一因緣。二無上緣。三等無間緣。四所緣緣。一切法。具此四緣。然可成佛言於者。於自身中。十八界中。求其定主。竟不可得。然可得記。上來諸不同。降伏正報相了。從此以下。降伏依報相。於中有三問答。先舉。初文。舉。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問所解也。菩薩莊嚴佛土。無問竟也。答。不也世尊。以意正答也。何以故者。自征自釋。若也不莊嚴。如得凈土。從此以下釋。看舉。莊嚴佛土者。增益心謗。則非莊嚴。損陷心謗。是名莊嚴者。離有離無。啟會中道。謂取形相。計為清凈。則非莊嚴。取於妄說。實嚴故。此莊嚴是名莊嚴。不依形相。但依實體。名真莊嚴。維摩經雲。以其心凈。佛土凈故。此名真莊嚴。所見有四。各見不同。且如諸天。見水喚作琉璃。余者三種。以廣所聞。從此以下釋迦一一教真莊嚴。舉。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教真莊嚴也 以我生清凈心即得成佛。須三業清凈。一切者。總名菩薩。大者是摩訶薩。小者是菩薩。眾生有疑。若為生清凈心。舉。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住諸塵。非凈心故。不應住色生心者。有外界內界。內外俱舍。故名不住色生心。聲香味觸法生心。於六塵境界。元無染著。若住諸塵。非凈心故 從以下結勸修學。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得解脫。不取下塵界。無所住者。心自凈也 上來諸文不同。降伏依報相了 從此以下。第六降伏勝身相。佛為末代眾生。妄情執著。富者陵貧。故須降伏 為遣此疑。依喻審。問。於中有兩問答。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譬如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大不。問所解也。於諸山中最大。故名山王。為遣此疑。依喻審問。問竟也。答。舉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是領答也。須彌山縱廣八萬四千由旬。故以為喻。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征。從此以下。釋成大義。舉 佛說大身。是名大身者。須彌山雖高。心無分別。佛身亦爾。不分別眾生佛身。世間八法。所不能動。八法者生老病死。地水火風。故名世間八法 衢師羅長者。見三尺身。應持菩薩。見千尺身。阿修羅大身無智慧。舍利弗身子小智慧大。可向身量理看。須菩提。上來諸佛不同。第六降伏勝身相了。從以下第七降伏染福相。於中有三四五禮。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於意云何者。問彼所解。是諸恆河者。因神立稱。故名恆河。東面流出。繞阿耨大池。流入東海。京州真諦法師。其河初初水出處。闊一由旬。滿中細沙。與水同流。取一河內所有諸沙。以沙計河。一沙一河為甚多。如是諸河沙。可說為多不。釋迦問敬也。須菩提答。舉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略答也。為多須菩提兩回答。前略答。後釋答釋答看舉。但諸恆沙。尚多無數。何況其沙。是釋答也。從此以下。釋迦實答。舉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者。合信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貴財多也。爾所恆河沙數。三千世界。以用布施。起行勝也。得福多不。問彼所解也。得福多釋迦。問須菩提多少。舉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領答也。從此以下。釋迦教量。看舉。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者。亦取發心向大乘也。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事業勝也。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勝前福德者。正校量也。勝有四種。一攝授勝福。持經勝布施。二堪受敬養。三難作能作。四能生勝想。聽金剛經者。得此四個勝。勝前福德者。攝授福勝也 誦曰 表知持經四句偈。勝施恆沙七寶因。是故顯示諸眾生。普令勸知實相義 施非菩提因。法得菩提故。從此以下。說校量。舉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者。隨說是經者。不簡取眾生。諸勝劣也。即與隨說一切世間者。俱是眾生類也。間者輪迴六趣也。皆應供養者。堪受敬養也。為勿事天人供應。舉 如佛塔廟如佛塔廟者。類令解也西方本音。名窣堵波傳者訛略。而雲塔也。譯就中言。名高勝處三界不能動得。廟者貌也。是此中言塔者。勝者所居。皆應供養。從此難作能作。舉。何況有人。盡能授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又般若勝相前之五度。故名第一希有之法。總授持讀誦得何勿。舉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尊重弟子者。真菩薩也。三乘弟子。菩薩為尊。此名結文 外器者天親釋也。故名外器也。上來諸文不同。是第二贊深生信。並降伏七個相併了。從此第三當立名勸學。於中有二問答。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者。當何名此經者。問前所說經之總名。我等云何奉持者。問得名已受持軌範。范是則也 此是須菩提。索經名。須菩提言。我所得惠眼。未曾得聞如是深經。敬法希奇。伏望世尊。與我說名。喻隱士撫琴。整半道索名。為此希奇。所以半道。問名其琴所撫曲。名青磎。幽澗向山。石一非泉 須菩提請問敬。釋迦答。舉。佛告須菩提。是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答前問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答後問也。此是略答答敬。所以者何者。征問。廣釋。舉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名句味也是智慧)則非般若波羅蜜者。遮取著也。依名言取非實故。所以不言。是名般若波羅蜜。是到彼岸也。喻昏定晨省。即是孝養。於意云何下。四問。顯示是金剛義。即般若波羅蜜故。第一。於意云何。破說法相。第二於意云何。破世間微塵相。第三於意云何。破三十二見。如來相。若善男子善女人。破有身命懈怠相。無說法者。空斷相。從此以下。第一破說法相。舉。須菩提。於意云何。問何解也。如來有所說法不。是第一問問敬也。答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者。是第一答。正說法時。無能所故。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但以方便。曉悟眾生。實無有法。如來可說此。破說聽能行等相。故名金剛。從此以下。第二破世間微塵。舉。須菩提。於意云何。問所解也。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剎。所有微塵凡夫妄計。喻煩惱是為多不。是第二問問敬也。答舉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第二答。然是失旨故。須如來重自正說。從此以下。釋迦正釋。舉。須菩提。諸微塵。取彼所解。如來說非微塵。示現正義。是名微塵貪嗔等相乃是實塵。從此以下。破世界。舉。如來說世界非世界。凡夫妄計。是名世界。此破微塵及世界名相。世界總是喻也。從此以下。第三破三十二相舉。須菩提。於意云何。問所解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不。是第三問。最可敬者。所謂如來。觀如來者多觀妙相能破此相故。問可以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是真答也 何以故征。不敢自決。引佛言成 舉。如來說三十二相。是隨俗相。即非三十二相。能破此相。故名金剛。從此以下。破我我等相舉。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者。破我我所。身命上舍知復何慳。知身非身。命是假命。放捨身命。施與眾生。破無說法。空斷相也。舉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者。破無說法空斷相也。此是結文。前頭破空取有。後破有取空。上來諸文不同。立名勸學了。明朝領解修行。此下第四領解修行。於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爾時須菩提聞說經者。簡昔曾聞。顯希有也。深解義趣(者。善相句義。得意趣也。對除無失。向大乘故)涕淚悲泣(者。喜極曰悲。自鼻曰涕。自目曰淚。含啼曰泣。舍利不聞說法經歡喜勇躍)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者從)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者。是希有也。從甚深智之所發故)我從昔來。所得惠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者。未聞而聞。成希有也。聞思修惠。俱名惠眼)此是須菩提領解修行文。從此以下。須菩提勸修。舉 世尊若復有人者。不簡貴賤得聞是經者。勤當時也。信心清凈者。於正聞時。信無疑故。則生實相者。于思修時。如實解故。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得法利也。三惠所成。皆名功德。依難聞法。得希有名。喻如意珠。所求皆得。眾生不免落地獄。此般若經。能究眾生地獄苦。此下教實相。舉 世尊是實相者(信心清凈之所生也)則非實相者。無相實相。非言說等。所有相故。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有巧方便。顯示眾生)從此以下。須菩提著哭。舉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者。判令為易也。已得惠眼。親從佛聞。理在不疑。有何難處。此以下說愁意。看舉 若當來世(者。現前無佛也)後五百歲。其有眾生(者。謂有持戒及修福也)得聞是經(者。展轉傳聞也)信解受持(者。信文解義。得念總持也)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者。斷後為難也。於難信解處時難信解故。故名希有)何以故。此釋迦征。以下有三征釋。先舉初文。舉。從以下。須菩提分疏。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極顛倒時。能離四倒故。喻畫師修壁。不久即有形像。此名第一希有 所以者何。第二征也。征何所以。無我等相故。名第一希有。緣何勿事無顛倒。舉。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受相者。即是非相者。以彼到相非真實故。無無相倒 何以故者。第三征也。征敬也。舉。離一切諸相(者。想不現也)則名諸佛者。離諸到相。即實相故。是故說言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總是須菩提勸修了。從此以述勸文。有三節。先舉初文。舉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者。驚怖五。不驚怖有五。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者。征。緣何勿事不驚怖舉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者。顯示此法門。為大波羅蜜因故。喻第一邪郎賣奴。更喻饆羅 更喻嫁女媒人。更喻靴楦 尋文得義。是第一故。上來諸文不同。離著教果了。從此以下。第三於修行時。離嗔慳過。舉。須菩提。忍辱波羅蜜(者。眾所謂也)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欲斷所疑也)此於修行時。離嗔慳過也。從此證成 何以故。征其義也 何勿是真辱。舉 須菩提。如我昔為哥利王(者。事證也)割截身體。我於爾時(者。世流布語)無我相人相(者。離報著言。照見五蘊皆空。一一無我)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者。不見嗔怒害我者。相故。言無眾生無壽者相)此引事證成。哥利羅王者。是烏利城人也。為者作也為者被也。以空無相故。無嗔害 何以故下。重征番釋。看舉。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者。刖足截手。各於節節。分四支故)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應生嗔恨。無我相無人相。多少時去來。從此以下結者。止陳實狀。舉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明為劫。久聞此經以曾多劫。堪忍眾苦。即得成佛。但須修已。無嗔恨心。故列此文。以為永施。釋迦成道。先度驕陳如。是釋迦大善知識。前文以釋。以上三果並了。第四於傳法時。離取相過舉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傳法時。離取相過也。前文以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此文又說。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即是菩薩轉相。勸發因果。相承即得解脫 滅度一切眾生。是佛大事作。勿生。離一切相。舉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者。皆是生死故說。不應住色生心者。五蘊空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者。不染六塵境界。住六塵者。起或業故有。或業者當受苦故。作勿生住心。即得成佛。舉 應生無所住心者。一切諸法性無住。住乃是真住是真住者。即心自住。實無所住。即得涅槃。離一切相。即名真住。離有無。啟會中道。即得成佛。住少許得無。舉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者。不知外性非性。不是自覺聖智住故不得。從此以下引證。看舉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者。此引佛正言。以為法也。凡一切者。總名菩薩。作如是見。即解此經 上求菩提。下化薩埵。此西音譯就中言故。名道心眾生 誦曰。菩提子由如底。泥從他踏納心頭。念念低緣何勿事。舉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者。所執我人。相無性故。但隨妄情。而施設故。不知實恆遍不離者。是正趣生。不知如來施設。依者是二無我。次下第五於佛所說。離不信過。舉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第五於佛所說。離不信過也 如來昔說小乘。且令脫苦。今說大乘。乃令得樂。從此以下。釋迦得佛。用何勿法得佛。舉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者。善分別相自心現。知外性非性。於法實無所得。故名無實。次下第六於行施時。離道過舉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者。第六於行施時。離障道過。誦曰 身雖處世明足仍闇中行。直知檐外事豈憶??來迎。參差神貌朽恍惚夢還驚。但令善根熾示死亦如生。從此出能斷道。看舉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者。出能斷道也。明闇不相舍離。前頭六段。總是祇樹給孤獨園。勸當座下徒眾。後勸末代。已上六文。教利六道。從此以下喻勸末代弘經。舉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者。出弘經者。攝授正法。成熟眾生。乃可名為善男子善女人。佛慧悉知悉見者。佛無礙智慧攝授也。佛知見德。何功德。舉 皆德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者。以利誘也。長短言之則無量佛智。不能知分劑故。上來諸文不同。利過勸並了。次下第二得勸。舉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者。一九時。放捨身命布施。夜三時不論。各以恆沙身命布施者。其數多也。經多少時布施。舉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者。時分長也。此樂福宜多。問何處得有爾所身命布施。答假設為言。示應語也。喻孝順兒。孝養阿娘頂戴母繞須彌山千匝。由無足日。菩薩亦然 何勿定得舉。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者。依本宣傳曰說。開闡意義曰解。功德多少。說相貌將來。舉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者。若廣別說。窮劫不盡故巧方便。略要言之。何誰合聞。此第二向勝乘。舉 如來為發大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者。向勝乘也。聲聞緣覺是小乘者。不聞此經。有漸悟者。回心向大。是發大者。佛乃為說。漸悟者。一千二百阿羅漢是也。阿誰悉知悉見。舉 若復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者。即以上利。勸行法行。悉知見等義。同前釋 緣何勿事合得聞。舉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重住也。如理天下。是天子事。委任大臣。臣荷重住。阿耨菩提。是如來事。付囑菩薩即荷如來重擔菩薩即荷如來重擔 何以故釋。看舉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者。謂二乘人。則此經不能聽受。及自讀誦 三昧樂。不樂言說故。小乘者。縱聞此經。亦不得成佛。得成佛敬一切皆應供養無舉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者。得尊貴也。隨何時分。說為在在。持此經者。故名在在。緣何勿事得供養。舉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者。花則光色鮮榮。見者悅預。香則美氣氳馥聞者安樂。以財表敬莫此為先。上來諸文不同。得利勸了。次下釋滅罪勸。先勸即會。次勸末代於中有兩段經文。先舉初文。舉。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滅業過。何徒滅罪。亦能善。諸所作業。略有二種。一者定受。二者不定受。不定受中。有業時定。而時不定 業前方便。及業後起。此之一段勸即會。後勸末代。有四句經。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精勤無間。不虛度也。此問文。念昔多福也。會自然燈照。故名。然燈佛。從此以下。以經校量。舉 若復有人。於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以經校量也。無勝多法。可為喻故。從此以下。將護彼意。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者。將護彼意也。佛若具說末世受持所得功德。唯佛與佛。乃能具知。亦能具說。狐疑則不能趣入。不信則起穢濁心。從此以下。勸彼令知。結。看舉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者。勸彼令知也。佛說此經。欲以一切諸佛功德。施與一切學法眾生。如是深經。時乃說之。甚為難得。名不可思議。一切諸佛 喻興易廣得錢財。後與子孫。還得富貴菩薩教眾生。亦復如是。令佛種不斷故。上來諸文不同。念昔多福四句經並了 誦曰 佛常在世間。不染世間法。不分別世故敬禮無所觀 又曰。著你世間衣。吃你世間食。共你和光塵。你見自不識 已前上中兩卷了。從此以後入卷。

  次下當釋趣究竟地。無住般若。如來功德。於此分中。初善現略問。次如來廣說。於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者。初略問也。善男子者。是發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發大心。此為依也。發心有四。一發信心。二發解心。三發行心。四發證心。前三發心。前文以說。從此入證。釋迦答。舉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者。眾生不能自滅度故。菩薩應作滅度眾生。是佛大事。是故菩薩。應住此心。如來廣說。作何等度。若為度脫。舉 滅度一切眾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答降伏心也。於中有三。一行菩薩行。降伏我相。心入無我故。二於如來地。降伏法相心入於法空故。三於生死涅槃地。降伏有住。心得無住故。證了我空。如來不滅故 何以故征。於徵隱文。未得義故。據何事不得名眾生舉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則非菩薩者。是可滅度非實眾生也 所以者何者。以未證真。不了俗故。從此示現證義。舉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一眾實滅度故。十八界聚。名一眾生。十八界中。無一定主。不可謂有一眾生故。十八界法。無一獨用。不可說有實法發心。說有眾生。及發心者。皆是方便。隨俗說也。上來諸文不同。降伏我相。心入於我空智了。從此以下。降伏法相。於中三段經文。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表聖賢知證同故。有法得不言言。無實法也。有法得無法得。不也世尊。善現此答為成佛義。故言不也。從此須菩提釋答。看舉 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法性無住。住尚不自得。何能得余。況然燈佛時。釋迦未有。既無所得。能得亦無為釋迦時。然燈已滅。能得已無所得。寧有不道法都無。但無能所得。從此釋迦聊述。舉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實無有法。如來得菩提者述彼所說。言當義故。從此以下辨。看舉 須菩提。若有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者。辨也 先番後順。此即番也。若有法得菩提者。即應與法記。不合與我記。我謂世俗假者。如終一性故。得與記法。謂執持念念不住。無受記者。故名與記。釋迦是性。釋之為能。上代先祖能為王故。又明現在能化眾生。善療眾病。得已利故。牟尼者寂滿義。身口意滿大寂靜故 釋迦牟尼佛。是西音譯。就中言能人寂滿覺。釋迦者能人也。種種舍施。故名能人。現在者所以不能人舍施。故名不能人。從此順釋。看舉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者。順辨也。十八界中。無得記者。是故然燈。不受法記。佛語無有不如我故。是故然燈。與我受記者。知有假者。無斷滅故。諸有所說皆如實故。汝於來世者。以非常故。雖念念滅。無失懷故。當作佛者。於受記時。未得作故。所化根機。當成覺道。後當滿故。號釋迦牟尼者。佛眼明見。無錯謬故。會須自然燈。即得成佛。看他然燈。無有是處。會須自照。何以故者。征也。若全無佛。落斷滅見。未曾審如來。是義故如來者。如諸法義。即如來故。是何勿義。舉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者。釋也。十號號人而不號法。法無名號。不可與記。即諸法如義者。是如諸法義。西方語法。與此不同。遂令譯者到智。其義法有何義。令如來如應知諸法。有不動義。喻草束取。亦不生嗔。不取亦不生喜。若如是見解。即得成佛。得作心。覓佛得無。舉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斥妄也。言有所得。非如來故。從此以下。顯真。看舉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顯真也。知無所得。即如法故。如來有法得無法得。舉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者。令住也。於所得中。離二障故。法則無實。不可得故。智乃無虛。稱法知故。此結人如法。一切法是佛法不是舉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攝法屬人也。一切眾生。三乘聖者。但有法忍。未有法智。所以不成佛。實知諸法。非彼有故。唯諸如來。住成自性。同有法智。已超法忍。有如實智法。是佛有知一切法無實即得成佛。恐眾生一切法理。覓佛去遮卻。舉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者遮也。言所言者。非佛法也。不依言而取法。故知。一切法離言性故。是故名一切法。所言一切法。是言一切故。離言非一切。是施設處施設處者。一法即是一切法故。此第一菩提果了 誦曰 或復曾修戒定惠。不知諸法本元由。妄執我見。以為真。所作違於無我理。以違利故名顛倒。還被業知之所牽。常生三界牢獄中。縱得生天。不脫苦。從此第二法身果。文有三句。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者。如來密言也。從此善現說。看舉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者。入真也。不被三界纏縛。解脫。是如來身。智惠是如來身。具一切智。是如來身。從此以下。菩薩證得大身無。舉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者。如來類明也。菩薩亦爾。證得大身。菩薩若為化眾生。舉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者。菩薩有此相者。非凈果也。菩薩雖度眾生不立眾生相。菩薩說法。不立說法相。喻女官著衣女官立少許相得無。何以故者。如來自征也。從此以下釋。看舉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義釋也。無一定法。名菩薩故。但豈方便教化眾生。故名菩薩。據何勿道理。不立眾生相。舉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法自無我。何得名人。上來諸文不同。法身果了。次釋凈土果。文有四句。謂立征釋結。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者。立也。或者疑雲。菩薩有此二相。非真菩薩。若菩薩。莊嚴佛土。在何以故者。是征句也。征竟也釋。看舉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即是釋句。遮增益也。是名莊嚴。遮損滅也。心凈則佛凈土凈。妙境者凈土是也。但修菩提。即得於此生長。從此以下結。看舉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者。結也。離妄想相。得真知故。瑜伽論說。菩薩有五功德。又五希奇。疏文廣釋。上來諸文。不同。凈土果了。以下當釋功德清凈。於中有四。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於功德清凈中有四。一眼智清凈。二身相清凈。三境界清凈。四心行清凈。此四清凈。攝一切凈。是第一問也。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者。是菩提隨俗答也。如來有肉眼。無障隔處。見者。是肉眼見。此言見者。非正見也是第六意識生分別故第六識者。心是也。法花經雲。應以種種身得度者。即現種種身。而為說法。此下第二問如來有天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天眼不。有二。具在疏中。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是第二答也。第四禪者。五凈居天是也。天眼者。亦以肉團為體。發光見色。法花經雲。若能受持讀誦。見障外色。此名現世見。從此第三問。有惠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惠眼不。是第三問敬也。舉 如是世尊。如來有惠眼。是第三答也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觀察決擇。稱之為惠。喻大圓鏡智。種種皆見。從此以下。第四問有法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是第四問敬。問敬也。舉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是第四答。眼者是勇泉義。證濟一切。故名勇泉。泉水不分別。一切眾生自分別泉水。喻海水盤理。著盤理。海水碗理。著碗理。海水。水皆一等。器有差別不同。水皆一等。從此以下。第五問有佛眼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是第五問。問敬也。舉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是第五答也。以前諸文。皆有遮立。何為此文。何不遮邪。此文是第一義諦。所以不遮。從此以下。釋智清凈有三。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從此以下。須菩提答。舉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此第三問恆河中有多少沙。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從此第四答。看舉。甚多世尊□□□□□此須菩提問。釋迦答。看舉。佛告須菩提。爾所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者。種難計故名若干 從此以下。顯能知舉。如來悉知者。此顯能知也 此下兩征兩釋。作何勿心想 何以故。是初征也 從此以下。釋迦分疏。知眾生心無。舉。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者。貪嗔邪見心取。作罪者發者。不簡不信者。簡卻為勿妄相顛倒 所以者何 是第二征也。第二釋。看舉。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者。三心之中。是何心造罪。過去心已過。未來心未到。現在心不住。何須一一妄豈執著 第三贊染生信相中有三。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從此須菩提述答。看舉。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者。第二述答也。何勿是多。舉。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者。此釋成也。三事不空者。見乞人。見財勿見。自身施。此不空三事。體空者。不見乞人。不見財。勿不見自身施者。此三事體空 從此眼智。有兩問答。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問敬也。答。看舉 不也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色身不是如來。何以故者。欲明義也。從此明。看。舉 如來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由身不具。令身闕故 第二如來可以諸相無。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是第二問也 如來不可諸相見。不也世尊。以理正答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征。征敬也。舉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者。文勢同前。義准可知無勞廣釋。上來諸文不同。身相清凈了。次下釋境。清凈相中。有兩三個征詰。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念。我當有所說法者。遮彼所有。佛無此念。不應謂故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者。莫作謂如來作是念也 何以故。征其遮意。從此以下。征遮意。看舉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釋遮意也。謗佛即有罪。不解即無利。已遮妄計。須教實解。解即有益。無謗罪故 從此以下。示現正義。看舉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法不受教。眾生受教。佛為眾生。隨根異說。根有種種。說亦如之。上來諸文不同。境界清凈了 次釋心行清凈。文有四。先舉初文。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邪者。如來顯說中。有四字句。一印成二出體。三立法。四遮。從此無印。看舉如是如是者即也。印敬也。從此成。看舉 須菩提。我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成也。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從此出體看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出體也。

  是法平等有三。一者事平等。二者相平等。三者性平等。從此第三法。舉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立也。法有我眾生。是修皆到。縱有善法。則分別俱行。所以不得。無人無受者。所修皆正。不與分別俱。所以別得。從此以下。何勿名善法。舉修一切善者。如來說非善法者。遮也 作勿生名善。舉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修一切善。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寬遮卻。舉。須菩提。所言善者。如來說則非善法。是名善法者。遮也。意令離文字故 喻女兒作莊。空說不得庄會須開鏡。合然始得庄 次施大利。以法教量。舉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以俗譬喻方便顯多。須彌山王。最大故名山王。其山縱橫八萬四千由旬。因地論說。一四天下。有一須彌山須彌山外有七重金山金山之中。有七由海水。水皆八得。八得者。一輕。二冷。三軟。四美。五清凈。六不臭。七飲時條適。八飲以無患。是中輕冷軟三種。是觸塵。美一種。是味塵。清凈一種。是色塵。不臭一種。是香塵。條適無患。是具世力。是八和合。假名為水。故知。諸大亦是假名 從此以下。教量。看舉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相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是謂此經。為利大也 從此以下。釋第三無妄失念。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者。顯佛無此念也。釋迦遮須菩提。舉 須菩提。莫作是念者。正遮疑者之所疑也 何以故。自征遮意。緣何勿事不念。舉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佛以平智知。平等法平等法界中。無實眾生故。意不立眾生相。設使有眾生度無。舉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受者。就彼解也據佛法。有眾生無舉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者。但有我相。非實我故。何誰有我。舉。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者。是彼外道到見。雖有我見。不見我有。不見佛性。無般若故 誦曰。凡夫人妄相起貪嗔。日日憂他死。寧愁自己身。又曰。眾生福業薄。不堪受法葯。破袋盛真珠。出門還漏卻 凡夫有無。舉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者。是佛真智也。以凡夫見如來。亦凡夫謂佛為惡人。共佛事利故 誦曰。凡夫相何似。總是凈虛無。識心除妄想。舍報利凡夫。次釋現見法身。有六字句。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者。審問也 妙相者即智深智深者四智菩提也審問竟。舉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誤答也。余類無此相。是不共法 從此以下。釋迦呵須菩提。舉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者。阿難也。呵令舍邪難。令入正。此相望例。出不定過 從此以下。正解。看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正解也。得正難已。正解生故 從此須菩提伏也 相貌理無如來。從此第五示現令見。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偈言者。示現令見也 色見我者。相好觀也 音聲求我者。說法觀也 行邪道者。相非如來。生如來想。此妄想心。非正見故。不能見如來者。不如來妙法身故 觀有二種。一正觀。二邪觀。正觀有五。一色蘊如聚末。二受蘊如浮泡。三相蘊如陽焰。四行蘊如巴椒。五識蘊如幻化 從此以下。拔彼疑心。看舉。須菩提。須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拔彼疑心也。語稍難解者。以相言中少一。豈字又相語末。少一。邪字實生如是疑。舉 須菩提。莫作是念者。遮彼疑也 從此以下。示現正義看舉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教令解也。阿耨菩提。當不可得。云何修具。能為得因 次下當釋生死涅槃地。降伏有住心。得無住處。相中有二。先說不住無為。後說不住有為。不住有為文有一訟。不住染。五欣佛妙智。六熾然精進。相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法斷滅者。呵也。說諸法斷滅無。舉。莫作是念者。教也。除相取故。莫立相趣 何以故。征也。求正義故。從此以下。釋迦分疏。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相法不說斷相者。釋迦也 一切總是法身作。如何簡辨。須菩提。不捨生死。不入涅槃。眾生界無盡。菩薩願亦然 從此以下。第二了知諸行。舉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界。七寶布施者。第二了知諸行也 從此以下。功德大小。舉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者。了知諸行無染著故。從此釋勝所由。緣何勿事勝。舉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釋知勝所由也。知無我以不受福德故。菩薩行有二。一自利行二利他行。故云菩薩不受福德。受敬不受。是菩薩行不受非菩薩行。受敬不舍。非菩薩行。菩薩行行由如大地故。名不受福德 從此善現 生疑菩薩不受福得。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者。善現生疑也。未能了達不受義故 從此釋看。為何勿不受福得。舉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如來重釋也。知法無我者。不著我所故。菩薩退果不退行 凡夫人行果俱退。聲聞人行果俱不退 從此第三。入佛威儀。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第三入佛威儀也。闕住威儀。所以大人。不合住威儀。立亦如之。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者。如來自征。現見威儀。云何不解。舉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者。佛還自解。坐不離行。行不離坐。意諸法無定相 從此以下。第四輪迴不染相中有二。先舉初文。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第四輪迴不染也。相中有二。先遣細相。無塵即不染。後遣粗相。無粗即不著。問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是略答 何以故釋。舉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者。先自是塵不須拆故。實塵能染 不可離故。既無實塵 所以者何 更重征起 釋迦分疏。舉。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者。假想分拆。無實塵故 從此破相。看舉。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者遣粗相也。先遣次釋後印。初破微塵。喻無所蘊 次破世界。喻無思蘊 初破微塵。喻器不實。次破世界。喻無眾生。初破微塵。喻無煩惱。次破世界。喻無身心。初說微塵。喻佛化身。遍周法界。教化眾生。次說世界。喻諸眾生。得聞佛法。苦身以盡。總不實 何以故 從此以下番釋。舉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番釋也。意一切勿無實世界者。亦復如是 從此引佛言成。舉。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者。引佛所說成。已所解 一切物不是無不實 從此以下。明一合相。舉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如來印也。一切物皆不可說。即得成佛。所以一切相。是不可說。恆沙諸佛。參羅萬象。一法印也。皆到不可說。即得成佛。上來諸文不同。總是輪迴不染了 次下第五欣佛妙智。文有三句。先舉初聞舉。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是初審問也 喻父設客不共。家內平章。直喚客來。大兒少多解。以下。小者總不解。父意亦如須菩提。須菩提喻大兒。小者喻末代凡品。問敬也。須菩提答。舉。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者。正答也。為成如來智深妙故。為成如來智深妙故。何以故。釋。從此以下。須菩提分疏。舉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者。彼但有見無我等故所見既無能非見故。意不生法相。生法相不可成佛。從此以下。第三如來仰勸。舉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者。□勸也。知從無始法相如是。見遣未來法亦如是。信解現在法皆如是 立少法相得無。舉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凡所有相也。如來說即非法相者。知彼諸相皆虛妄也。是名法相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無相之相。是實也。此一段便消文卻。請勿怪之 從此以下。釋第六識然精進。舉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者。第六熾然精進也。財法二種。攝養眾生。勸一不可。此則財攝也。從此法攝。看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及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者。此則法攝也。法攝勝財攝。財攝生勝法攝。生智。生智即解脫。生福有染故 釋迦牟尼佛。若為為人演說舉 云何為人演說者。請說法儀。從此以下。釋迦示傳法軌則。舉 不取相於如如不動者。亦傳法無說說無聽無聽同說同能善分數諸法於相第一義。而不動故。放捨身命。任眾生用。即是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者。乘前問起 此經六義。以如前釋。後有一訟。此即當宗。舉。若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是所觀境 如夢亦如電。喻示境相。應作如是觀。結勸修學。然依論釋。訟有九喻。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誦曰 親同宿林鳥。曉即隨緣去。恩愛當頭棲。相看如陌路 合殺父將知。妻奴子非君。已有萬貨。豈我常珍。自非十善菩提。自外蓋非身寶。所恨生生貪吝。不以善善為懷。一旦墮落三塗。臨急將何憑托後悔。悔之不及。更求求亦無由。自然甘羅。其中進退欲何游越。此經一部。約有三文。一經前由敘分。二當根正說分。三受流行分。此文當宗。即其是也。舉。若為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文相皎然。無勞廣說。

推薦閱讀:

流傳最廣的佛經----《金剛經》
金剛經論第三
金剛經[翻譯人 鳩摩羅什](講經通俗版)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7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金剛經》系列開示 66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