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的一周日記

心理諮詢師的一周日記

 

開啟美滿婚姻之門的鑰匙一直都掌握在女人的手中,只是她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罷了。當她們向我要答案的時候,我便會反問她們:「你們結婚的時候,你丈夫很愛你,那他愛的是什麼呢?」

沈東郁

1994~2007年,就職於北京安定醫院心理科,2007年,開辦個人心理治療工作室。曾多次參與危機事件心理輔導,包括「因公感染SARS醫務人員心理輔導項目」、中國傳媒大學危機事件心理輔導。2008年5月,作為中國紅十字會首支心理救援隊的一員,赴四川綿陽參與震後心理救援工作。

星期一

這是第6次見茹芹。今天,她好像是有備而來,一開口就說:「我想談一個事情,也可以說是我很長時間的困惑。我怕見異性,與異性交往感覺不安全。但很奇怪的是,在某些時候,我莫明其妙地有一種衝動,想和陌生的男人在一起。比如在公共汽車上,我看到男人握在扶手上的胳膊,就很想靠上去,甚至還會有跟他回家的衝動。我為什麼對完全陌生的人反而不覺得害怕?」

這個問題正是治療的核心,但現在還不是回答的時候,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治療的過程。茹芹與父親的關係也許是關鍵所在。

茹芹是這樣描述父親的:「我父親是一位歷盡坎坷的知識分子,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小時候經常挨打。他學習成績很好,可是一直不得志,被當成反革命打倒過兩次。與母親結婚時,他已經38歲了,母親相貌上有缺陷,不過以他當時的條件,也只能這樣了。」茹芹的語氣中滿是同情,甚至是憐憫。然而,她接著卻說:「我恨他!他和母親的關係非常差,幾乎每天都在吵。他對我們三姐弟也很兇,沖我們大喊大叫,經常打我們,下手非常狠,在3個孩子中,他打我是最少的,他對我算是最好的。」

茹芹流露出對父親的複雜情感,但是這種「複雜」讓我感覺有些不同尋常的地方:她恨父親,似乎是因為他不是一個好父親,但又說父親對她是最好的;還有,她對父親的同情,隱隱地有一種特別的情感——一個女人對一個鬱郁不得志的男人的憐愛。

星期二

今天下午的3位來訪者都是初次來做諮詢,而且都是女性。巧合的是,她們都是因為丈夫有了外遇而來做心理諮詢的。3位中,婚史最長的12年,最短的也有6年。雖然她們講述的事件經過各不相同,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她們都有良好的感情基礎,認為丈夫不會出軌;其次,在婚後她們都是家庭的「領導」,時常表達對丈夫的種種不滿;第三,她們在得知存在「第三者」之後的反應,是一哭二鬧三上吊,但都沒達到讓丈夫痛改前非的效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們前來諮詢的目的,都是想要了解如何挽回丈夫的心。並且她們也想知道,導致婚姻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能讓以後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開啟美滿婚姻之門的鑰匙一直都掌握在女人的手中,只是她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罷了。

當她們向我要答案的時候,我便會反問她們:「你們結婚的時候,你丈夫很愛你,那他愛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難有統一的回答,有人說漂亮、有人說溫柔,有人說善良……都沒錯,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一定是他覺得她是「可愛」之人。那麼,結婚之後,「可愛」之人是否依然可愛呢?

愛一個人,只有兩個標準,一是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二是這個人對我好不好。男人在意的是前者,女人注重的卻是後者。做一個永遠可愛的女人,才能讓男人一直愛著她。女人往往將心比心地以為,只要她對他好,他就會一直愛著她。這實在是錯誤至極!男人愛的是一個「可愛」的她,而非對他好的女人。

這3位女士以為良好的感情基礎就等於給婚姻打了保票,但她們嚴厲地督促丈夫改正「缺點」,不再有溫柔;她們忙於應付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不再有耐心……於是她們在丈夫眼中不再美麗、不再「可愛」。挽回丈夫的心是一件不太困難的事,只要從頭開始做一個「可愛」的女人。

星期三

小婷站在眼前的時候,真有「一亮」的感覺,腦海中不由得冒出「花樣年華」這4個字。她坐下來之後,開門見山地說:「我是邊緣型人格障礙,需要長程的治療。」這可能是前一位治療師給她的評估,可這對我來說並不重要,我想了解的是她為什麼而來,為什麼中斷了與前一位治療師的治療關係,她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我的主要問題是,我很難建立親密關係。我有『第三者』情結,我的男朋友不是已經結婚,就是已經跟女朋友同居,我專門找這些『不可能』先生——對我而言是『不可能』的。我往往一面之緣就能愛上他們,主動去建立關係,無論是誰,我都能得手。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有吸引力,對此我是很得意的。

做這樣的事,是唯一能讓自己高興的,只有跟我愛的人在一起,我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做什麼都感覺沒意思,我希望有人能陪著我,但我搞不懂自己,為什麼不去找真正能夠陪自己一輩子的人,而是一定去找根本就沒有長遠可言的人。」

看來她對自己已經有了很多的思考,而且是很到位的思考。隨著她的講述,我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愛情對小婷來說,既容易又不容易。她很容易與男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在關係之中,她卻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她愛上的男人不是有妻室就是有女友,她不能控制他們的時間、注意力。痛苦之中的愛情倍加甜蜜嗎?她說「對我而言是『不可能』的」,是她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可能有真正的親密關係,還是親密關係讓她感到恐懼?如果她恐懼親密關係,是不是她曾經遭受過什麼創傷,是不是與分離、拋棄有關呢?創傷體驗會帶給她什麼,有沒有影響到她的自我價值感?

一個個的假設漸漸清晰起來,我已經看到了治療的方向。突然,有個聲音響了起來:你開始對她有興趣了!是啊,她的確是個有吸引力的女孩兒,她的愛可能如暴風雨一般猛烈。我要對此多多留意,也許,這正是治療進展的關鍵線索。

星期四

今天收到一封Email.「不知這個郵箱對不對,自己查的。仔細想想其實也就4個月沒去找你,但感覺好像隔了很久。我還挺好的,當然在適應新的生活,我覺得我做得很不錯,很充實,痛並快樂著。當然也有一些波折,比如說我在參加學院口語決賽的時候因為裁判的問題沒能如願,我想過去找你,但後來想想就又算了。那又怎麼樣!是啊,我現在是尋找自己的生活,依然迷茫,但並不無助,因為我還有自己。」

郵件雖然很簡短,但令我感到很欣慰,而同時又摻雜著些許的失落。5年前,我見到他的時候,他還在讀初二,現在他已經是大一了。五年中,陪伴著他一步步走過來,看著他一點點成長。5年後,當他能夠說出「依然迷茫,但並不無助,因為我還有自己」的時候,失落與不舍卻油然而生。

治療結束的分離是必然要經歷的,分離是我們生命中不同時期的重要主題之一,出生、獨立行走、離開原生家庭、看著孩子走向屬於他/她的一片天地分離不是終點,而是嶄新生命階段的開始。

星期五

離開治療室後,自己的情緒有些低落,有明顯的挫敗感,還有憤怒。這顯然與今天最後一位來訪者有關。

來訪者是一位中年女性。她的兒子今年上高三,兩周前,兒子不再去上學。她今天本想帶兒子一起來,但兒子堅決不同意,她沒辦法,只好自己來了。

她與前夫在15年前就離婚了,當時她想要兒子的撫養權,但未能如願。離婚之後,她每個月都去看望兒子,但前夫從不允許她與兒子單獨相處,不允許她把兒子帶出家門。

她和兒子交流的時候,前夫或者前夫的其他家人總會當著孩子的面,說些羞辱、貶低她的話。即便如此,她14年堅持不懈地去看望兒子,也一直努力爭取兒子的撫養權。一年前,由於兒子參加高考的戶籍問題,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和兒子生活在一起了。

一切似乎很圓滿,可她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半年前,兒子開始厭學,長時間上網、打遊戲,如果制止他,他就發脾氣,甚至摔東西。她看自己給兒子講道理兒子聽不進去,就通過關係找來心理學的老師給兒子做工作,但各種努力都沒有收到效果。

就在兩周前,她兒子徹底不去學校了,沒日沒夜地坐在電腦前,她想跟兒子說點什麼,兒子理都不理,眼睛始終盯著屏幕。

諮詢的過程集中在了解她兒子現狀以及他們母子之間的交流情況,倒是比較順利地結束了諮詢。可我為什麼會有挫敗感呢,而且還是摻雜著憤怒的挫敗感?回想50分鐘的諮詢過程,體會自己的情緒變化,我找到了答案——我被這位母親「催眠」了!

她是位「失敗」的母親——離婚是失敗;沒能爭到兒子的撫養權是失敗;不能把兒子帶出前夫家是失敗;在兒子面前被人貶低卻無力反擊是失敗……在教育兒子方面,她更加失敗!

而我的憤怒的情緒也同樣來自這位母親,因為在她的內心裡壓抑了太多的憤怒。過去生活中的憤怒,她也許可以表達,但面對兒子的時候,她一定要壓抑自己的憤怒,因為她渴望得到兒子的認可,渴望成為優秀的母親。

我清醒了,正是成為優秀母親的強烈願望阻斷了母子之間的交流。對兒子而言,她不是真實的可以觸摸得到的母親,而是一個刻板教條、沒有情感只有規則的母親。下一次,需要從這裡入手,打破母子之間交流的阻隔。

心理學與生活:心理諮詢就是赤誠相見


這篇周記記錄的是心理諮詢師從業中普通的一周,記錄的是眾多來訪者中普通的幾位。然而,普通的才是真實的,真實是臨床心理工作中得到的最深領悟之一,用真實之心面對每一位來訪者,面對他們內心真實的人性,這是每一位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要求和基本素質。當然,在諮詢過程中,也需要每一位來訪者袒露真實的情感,勇敢地面對他們真實的自己。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這種互動,用赤誠相見來描述,應該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邊緣型人格障礙

是一種人格發展存在嚴重缺陷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包括:不穩定的心境;行為衝動,喜歡冒險,追求有刺激感的活動;有自傷、自殺的行為;長期的空虛、無聊感;有強烈的被拋棄感,為避免被拋棄(包括想像中的被拋棄),有時會採取極端行為;缺乏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等等。


推薦閱讀: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你看到了哪些非專業人士會感到驚訝的人性的秘密特點?
【太原圓成心理諮詢】心態改變,命運會隨之改變
新手常會諮詢我適合什麼滑板比較好?
一個求助者對心理諮詢師的感悟
你真的了解諮詢嗎?Consulting vs. Advisory全解讀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