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不可能稱霸東亞?
明治維新後,日本啟動大規模工業化,國力猛增的同時,也開始向外部侵略擴張。
而中國則淪為日本擴張的目標。
在日本看來,中國是必然之選。古典時期,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冠絕全球,並在這塊沃土上孕育出世界最強的華夏文明。雖說以工業文明的視角,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相對弱化,不再像農耕文明條件下那樣可以傲視群雄;但仍舊是全球第一等級地緣板塊,最重要的是——它與日本隔海相望。
按照正常的邏輯,就憑日本的地緣實力,壓根沒有染指東亞大陸的機會。甚至,要是中國也同步進入工業時代,那麼以中日緊密的地緣關係,以及近代國家和文明的鐵血擴張法則,中國極有可能將日本一口吞併。
但各種原因導致,在日本工業化的時期,中國卻依舊處在農耕時代。
農耕與工業在文明發展水平上的本質差距,導致日本雖然地緣潛力遠遜,但卻可以憑藉工業力量的加持,使自己的現實國力逼近甚至反超中國。對日本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
如果能趁機拿下中國、摧毀華夏文明,那麼日本將奪權東亞大陸這個世界級的地緣板塊,從而烏鴉變鳳凰,成為世界頂尖的國家、民族和文明!這樣的誘惑,日本怎會輕易放過?
既然如此,甲午戰爭的爆發就成為必然。深陷農耕泥沼的中國,完全無法發揮東亞大陸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的應有潛能,最終敗於地緣實力遠不如己的日本之手。甲午之戰的結局,非但證明了工業對農業的巨大質量優勢,也證明了軍國主義是軍事擴張的最佳意識形態。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的龐大身軀,決定了這個階段的日本,還不可能完全佔據東亞大陸。但是朝鮮、遼東半島、台灣的割占,以及2億兩白銀的巨額戰爭賠款,已經足以讓日本成為暴發戶。
甲午戰後,衰弱的中國政府,已不再是日本的最大對手。妨礙日本佔據東亞大陸的主要敵人,變成來自北亞的俄羅斯。
帝國主義列強中,俄羅斯和中國的地緣關係最為緊密,而俄羅斯對領土的渴求,也遠勝於商業利益驅動的英法等國。所以,日俄在東亞問題上的反目成仇勢不可免。
和中國不一樣,俄羅斯無論是地緣潛力還是現實國力,均大大強於日本。但是俄羅斯也有致命缺陷——他的本部核心區遠在東歐;相隔萬里的距離,西伯利亞的惡劣地理環境,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業文明發展水平,一方面限制了遠東地緣實力,另一方面又嚴重阻礙了東歐與遠東的地緣聯繫——這就為身在東亞的日本提供了翻盤之機。
1904年,日俄戰爭在東北亞全面爆發。日本在國力遠不如俄的情況下,依靠近水樓台的優勢,居然擊敗了俄國,奪取了對中國東北、黃海和朝鮮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不過俄羅斯雖敗,但終歸是一流世界強國,綜合國力日本拍馬難及。不久,西伯利亞鐵路竣工,俄羅斯東歐核心區對遠東的地緣影響力大增,這使日本仍然不得不面臨俄羅斯的巨大壓力。
但這個階段的日本已今非昔比。憑藉甲午、日俄兩次戰爭的勝利果實,其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均大幅增長,已基本具備了二流強國的實力。
而國際形勢的發展演化也對日本形成利好。英國因為與東亞的地緣關係太過疏離,為了對俄國的遠東擴張加以遏制,早在日俄戰爭爆發前的1902年,英國就跟日本締盟。
雖然20世紀初的英國,已過了它的巔峰階段,但依舊是當時的全球霸主。獲得英國的支持,再憑藉自身實力,日本也算具備了遏制俄羅斯的底氣。
隨著一戰爆發,俄羅斯元氣大傷,新生的蘇俄政權內有白俄反抗,外有資本主義列強封鎖進逼,短期內倒也顧不上經營遠東;至於英法等老牌強國,也在戰爭中消耗過量,對東方的影響力大不如前,東亞頓時成為日本一家獨大。
這是日本形勢最好的時期。非但沒有列強作梗,中國內部也正處在軍閥混戰,如果日本國力夠強,這時候發動全面侵華,勝算相當之大。
但日本終歸是家底太薄,雖然這些年斬獲頗豐,但要支持其一舉鯨吞中國,實力仍有不足。而且,一個新的對手——美國,逐漸發展成為日本的阻礙。
一戰中,美國大發戰爭財,英法俄德等傳統強國卻國力大損,經過這番此消彼長,戰後的美國已經坐穩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交椅。
雖然憑藉傳統優勢,英法依舊主導了戰後國際秩序,但影響力較戰前已大幅衰退。特別是在東亞這種地緣關係疏離的邊遠板塊,英法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而美國卻影響力大增。而且相對於英法,同處太平洋板塊的美國,跟東亞的地緣關係要相對緊密,所以雖然在世界範圍內,英法仍能壓制美國,但在太平洋地區,美國已經確立了優勢。這種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體現到現實層面,就是《英日同盟》的解體與《華盛頓條約》的簽訂。
在雲石君看來,英日同盟的解體不可避免。在元氣大損的情況下,英國要確保對全球,特別是歐洲的主導權,必須要在東亞這種疏離板塊與美妥協;而在美國逐漸覬覦東亞,英國在東亞利益衰退,控制又力有不逮的情況下,犯不著為這種邊遠地區跟美國杠上。
《華盛頓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太平洋地區,已由英法主導,轉變為美日爭霸。
當然,地緣實力的差距,決定了整個太平洋框架下,美國的影響力依然有明顯優勢。但是具體到西太平洋地區,日本憑藉主場的地利,基本上能可以到跟美國並駕齊驅。甚至在東亞大陸,日本的影響力還在美國之上。
但美國卻不能允許日本佔據東亞大陸。這並非簡單的涉及美國在華利益,更是關係到美國對整個太平洋板塊的掌控。
和英法不一樣,美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要緊密的多,而東亞大陸又是不弱於北美的世界級地緣板塊。如果東亞大陸的地緣潛力充分釋放,美國在西太平洋必將難以立足,甚至東太平洋乃至本土西海岸,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東亞大陸要是維持現狀,這對美國而言是很好的。畢竟當時的中國仍處於農耕時代,不光貧窮落後,還諸侯混戰,一盤散沙。一個落後且四分五裂的東亞大陸,無法對美國構成任何威脅。
但如果中國被日本控制,那情況就完全不同。日本差差也是個二流工業強國,讓它佔據中國,一旦消化完畢,其釋放出的能量,會使美國寢食難安!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始加大對日本的打壓,並有意扶持中國。
美國的插手,嚴重影響到日本的東進戰略。而蘇聯的復甦,更使日本感受到莫大危機。
在生存危機解除後,蘇聯藉助計劃經濟手段,在區區十餘年間實現工業化,實力暴漲,重新在遠東方向形成威脅,這對欲獨霸東亞的日本來說自然是莫大隱患。
面對美蘇的雙重壓力,日本的解決之道仍舊是內外二法:內部,不斷強化軍國主義意識形態,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戰爭潛力,爭取搶在美蘇對東亞影響力增長到無法阻擋之前,徹底征服中國;外部,則跟德國結盟,利用希特勒制衡美蘇。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侵華腳步明顯加快。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緊接著,日本又在華北、淞滬不斷滋事,最終在1937年全面侵華。
對日本的企圖,美國自然不能容忍。於是,美國開始援助中國、並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希望迫使它就此罷手。
但日本卻不可能休兵。如果就此罷手,日本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地緣實力。在美蘇已成長為世界級巨頭,又對東亞各有企圖的情況下,即便二者一時容忍,遲早有一天,仍會向日本開刀——而日本卻沒有足夠的實力應對。
可是,要繼續耗下去又有很大困難:一方面,中國畢竟身軀龐大,加上美國背後支持,導致其雖然無力反攻,但仍有一定實力抵抗,把戰爭拖入長期對峙。而另一方面,戰爭本身就意味著資源的快速消耗,日本資源嚴重不足,美國又厲行封鎖,致使日本無法從外部獲得足夠的資源——這意味著侵華沾戰爭將後繼無力。
這種情況下,日本選擇對美開戰,偷襲珍珠港。
後世史家一般都認為對美開戰是日本在擴張過程中犯下的最大錯誤。其實這都是事後諸葛亮般的言論。實際上,對美開戰,是大日本帝國的僅有選擇。
要是不對美開戰,日本侵華將難以為繼,將來遲早會被美蘇打回原形。而通過開戰,特別是閃電般的不宣而戰,就有可能殲滅美國在太平洋的現有軍事力量。
在現有軍事力量被摧毀後,美國短期內無力應對日本進逼,沒準兒就會以犧牲中國為籌碼,換取日本的休兵。
當然,美國也可以繼續打下去。但在軍事力量被毀後,美國必須有一個時間段的恢復期,國家軍事化動員也需時日。日本大可趁此空擋大舉東進,摧毀美國西海岸核心區的工業基礎。
這樣一來,日美的梁子就結大發了,美國的瘋狂報復是遲早的事。但在西海岸工業基礎被毀後,美國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具備反攻日本的能力,而封鎖日本與援助中國的能力也同步喪失。
利用美國的這段空歇期,日本可以抓緊時間擊敗中國,奪取東亞大陸,然後迅速開始工業化整合。
等到美國實力恢復,想回過頭來再向日本復仇時,它所面對的,就不再是一個小小的二流工業國,而是佔據東亞大陸的世界級工業大國!面對這樣一個全新的日本,美國還有沒有把握將其擊敗,那還真不好說。
這才是日本向美開戰的真正戰略考量!這確實是在作賭,但國力的絕大差距,決定了日本別無選擇!
只不過,相對於美國,日本的家底確實太薄了些,運氣也實在不咋地。雖說偷襲珍珠港的戰役大獲成功,但並未殲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力量,工業基礎更是毫髮無損。而美國受此打擊,立刻對日開戰。太平洋戰爭打響。
面對國力高出自己好幾個層級的美國,日本自然沒有勝算。雖說憑著既有的軍事力量和偷襲珍珠港的勝利,日本在戰爭初期佔到了一些便宜,可隨著美國戰爭模式的開啟,形勢很快便被逆轉。
雖說日本採用軍國主義意識形態後,組織動員能力大大強國美國。但在物質層面的巨大差距,決定了日本不管在體制和意識形態上有多大優勢,依然都無法與美國抗衡。隨著戰爭的大規模鋪開,日本國力迅速消耗殆盡,最後唯有無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後的日本,近代以來的侵略成果全部吐出,國家基本被毀,政權都成為美國附庸。
地緣實力本就不怎麼樣,現實國力更消耗乾淨,還被世界一直唾棄。這麼慘的局面,咋看日本都該從此沉淪,哪怕亡國滅種也談不上稀奇。可是,日本不但挺了過來,還沒過多久就鹹魚翻身,一躍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
為什麼日本可以死灰復燃?關於這一點,雲石君在下一節《地緣政治28:日本國運:成於俄羅斯、敗於中國》一文中繼續為大家解讀。
推薦閱讀:
※從不可能中尋找你成功的機會
※真有這麼神的試紙?不可能! 錢江晚報
※我們為什麼會愛上那些不可能的人?
※駕校不可能學到的幾個開車知識,掌握後快速渡過新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