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千字文》全文
《 千字文》原文
〔梁〕 敕员外散骑侍郎 周兴嗣 撰
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又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第二部份:
主要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第三部份:
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
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钜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第四部份:
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表达对民间温馨生活的向往。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闰余成岁”一句,语出《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意思是:用设闰的方法,将历法纪年与地球公转的时间差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闰年、闰月。
“律吕调阳”就是用“律吕”来协调阴阳。律吕是古事用来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器。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紫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则长短不一,留有四十五度的斜口,插到土里面。紫竹管是掏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葭莩)烧成的灰。这种飞灰品质最轻,叫作葭灰。将这些竹管埋在西北的阴山脚下,用布幔遮蔽起来,外面再筑室,以保证绝对吹不到风。律吕管用来堪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起。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作“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会自动腾飞而出,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时间就是子时,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参定时间,协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作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作六吕。六律的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所以音乐里面有黄钟、大吕之说。
三
Yun teng zhi yu lu jie wei shuang
云 腾 致 雨 露 结 为 霜
Jin sheng li shui yu chu kun gang
金 生 丽 水 玉 出 昆 冈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四
jian han jv que zhu chen ye guang
剑 号 巨 阙 珠 称 夜 光
guo zhen li naicai zhong jie jiang
果 珍 李 柰 菜 重 芥 姜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
五
hai xian he dan lin qian yu xiang
海 咸 河 淡 鳞 潜 羽 翔
long shi huo di,niao guan ren huang
龙 师 火 帝 鸟 官 人 皇
海水咸,河水淡;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三皇五帝到底是哪几位,历来传说不一,今据晋朝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将“三皇”解为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
“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鸟官”是中国上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
“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天地人三皇,与上古史上的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不是一个概念。
六
shi zhi wen zi nǎi fu yi shang
始 制 文 字 乃 服 衣 裳
tui wei rang guo,you yu tao tang
推 位 让 国 有 虞 陶 唐
仓颉造字;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发明衣裳的是胡曹。尧对舜考察了二十多年,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有虞”指舜帝,他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因此人们称他为虞舜,是华夏姚姓宗族的祖先。“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其封地在陶和唐(今山东定陶与河北唐县),所以人们尊其为唐尧。
“推”的意思是辞让,是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推位”就是将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就只让位子,不交权力,更有甚者连位子也不让,死了以后再说。历史上常有老皇帝死了尸体停着甚至臭了都没人管,儿子们为争皇位在大打出手的事。所以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
七
diao min fa zui,zhou fa yin tang
吊 民 伐 罪 周 发 殷 汤
zuo chao wen dao,cui gong ping zhang
坐 朝 问 道 垂 拱 平 章
诠释:姬发与成汤, 安慰无辜的百姓,讨伐有罪的君主,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二王”,汤武二王。周武王姓姬,名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周朝建立以后被尊封为周文王武王灭商仅两年,便一病不起,由周公辅佐未成年的成王继位。
“殷汤”说的是商朝开国之王成汤。成汤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史称“汤有七名”有七个不同的称谓。商族的远祖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漳水沿岸的商地,故称为商。商族的先祖叫契,号玄王,十四代以后才传至成汤。《荀子·成相》篇中就有记述,认为“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商族活动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历史上的商族,曾迁徒八次,最后定居在南亳(今河南商丘)。
成汤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城(今河南安阳),因此中期以后的商朝被称为殷商。《千字文》中不说商汤而称殷汤,有指代整个商朝六百四十四年历史的意思。作为历史上强大的一统王朝,商朝六百四十余年的统治,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周王朝虽曰“八百载,最长久”,但东周时期的五百十五年间,群雄并起王室衰微,周王朝等于名存实亡了。
“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汤武革命”是贵族起来讨伐无道的昏君,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革命。古代史上真正“布衣”革命成功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哪里像今天这样复杂。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衣拱手, 天下太平。语出《尚书·武成书》,其中有一句话是“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垂着衣服叫作“垂衣”;“拱手”是行拱手礼,表示不用花费多少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易经·系辞》中称赞黄帝、尧舜之德,就用了“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话。“平章”是平正彰明。《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一句。“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事。
八
ai yu li shou chen fu rong qiang
爱 育 黎 首 臣 伏 戎 羌
xia er yi ti shuai bin gui wang
遐 迩 壹 体 率 宾 归 王
诠释: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天下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颜色中的黑色为黎,夏朝崇尚黑色,夏人多用黑布包头,所以百姓又称为“黎首”。
“戎羌”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烧掠周都镐京,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统属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
天下太平,政绩彰明。他们都能够爱护、体恤百姓,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地归附。
“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率宾”等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率宾归王”一句,语出《诗经·小雅·北山》,其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 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以德服人的”政治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同了,首先登场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以力服人”的霸道,以实力说话,比谁的拳头大。例如当时的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故事:率宾”等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率宾归王”一句,语出《诗经·小雅·北山》,其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 这里的... 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愿屈服贤君。古人说,千字文这一句和上一句以及下面两句是呼应的,都是说周朝的仁慈道德,感化全天下,国内外都一片安定和谐,到处是太平盛世的样子。
九
ming feng zai zu bai ju si chang
鸣 凤 在 竹 白 驹 食 场
hua bei cao mu lai ji wan fang
化 被 草 木 赖 及 万 方
诠释:大意是: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唱,
小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地食草。圣君的教化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王道的恩泽啊,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凤凰、麒麟和龙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不少朝代都出现过,但从没有见过这些善兽。后人说它们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有道则见。史书上记载,孔子诞生之时出现了麒麟,孔子六十九岁做《春秋》的时候,有人打猎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时啊”!所以五经里面称《春秋》为《麟经》。
《春秋孔演图》上说:“凤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凤凰不吃空心竹子,要吃“竹实”。凤凰像大熊猫一样爱吃竹笋,这就不得而知了。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古有三凤求凰的典故。
“白驹食场”一句也是引经,《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不用黑驹呢?因为白驹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在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三国演义》故事里的赵子龙骑的是闪电白龙驹,《西游记》故事里唐僧骑的白龙马也是东海小龙王变的。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人都有医学常识,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学习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才是读书的目的,否则读书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气躁,就“输”了。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生物。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讲起,一直讲到上古、太古和远古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从伏羲氏算起,有一万两千年;从黄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从周公开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删诗书,订礼乐,系易传,作春秋”,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从孔子著《春秋》至今是二千五百年,黄帝至今是五千年,神农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万两千年。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娲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故事:例如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所以这里才说“赖及万方”,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
十
Gai ci shen fa si da wu chang,
盖此身发 四大五 常
gong wei ju yang qi gan hui shang
恭惟鞠养 岂敢毁 伤
第二部分就落实到人,因为天地人是三才,人顶天立地,是世间最重要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把人做好是我们这一生的头等大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因为事在人为,做人是根本。但是我们对人的本质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是动物的一种,在生物学分类:属脊索动物纲、脊椎动物目、猴科、猿属、人种。既是动物的人,就有动物的属性,就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要尽可能多的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所以是“自私的基因”。其次,人是社会的人,有天赋的人性和天德,愿意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
认识到人有双重属性,就会发现人有双重需求:基本的生存的需求和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论”。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无私无欲”就不现实,因为人首先是动物的人,人的基本需求必须首先解决。孔子在《礼记》上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这是人的动物属性,不解决就谈不到其它。老子也说过要“寡欲”,减少一点欲望,无欲的是神就不是人了。
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之后,就要升华一层,脱离开兽性,做一个社会的人。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尽责,人就能升华到圣贤的境界,就是道家标榜的“真人”。不顾人的动物属性,片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就会造成人的虚伪,外表道貌岸然,内里男盗女娼。只满足人的动物性需求,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人就堕落为禽兽,寡廉鲜耻、无所不为。
如何能够正视人的两种属性,不回避、不妥协、不自欺,真正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升华自己的内心,是我们在这一讲中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诠释:四大五常:四大,佛家以为地、水、火、风;五常,指 仁、义、礼、、智、信,或五行:金、木、水、火、土,这里指伦常,即夫妇关系。“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身体生命,都关系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与的,自己是父母养育大的,自己将来也要担负养育下一代的使命,怎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使身体受到伤害呢?这段话的来由是儒家的传统观念。儒家认为i,“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
从上述可知,千字文中的这段话宣扬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从人在天地中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来说明应当爱惜身体的道理,因此,这里的“四大五常”该是指道家的四大(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和封建社会中五种伦理道德,即五伦五教。
十一
nǚ mu zhen jie nan xiao cai liang
女 慕 贞 洁 男 效 才 良
zhi guo bi gai de neng mo wang
知 过 必 改 得 能 莫 忘
诠释:以上四句话的大意是: 女子要崇尚贞节,做有操守的女人; 男子要德才兼备,做负责任的男人。 发现自己的过错,要尽快地改正; 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一定不要放弃。
“知过必改”这一句话,也是语出《论语》。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动荡的时候,有四件事是最让人担忧的。第一是人不讲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不积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第三是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却不肯去做;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点总也改正不了,这是孔子每天都在担忧的。女子要思慕那些为人称道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十二
wang tan bi duan mi chi ji chang
罔 谈 彼 短 靡 恃 己 长
xin shi ke fu qi yu nan liang
信 使 可 覆 器 欲 难 量
诠释: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短处, 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 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为人器量要大,要让人难以估量。
十三
mo bei si ran,shi zan gao yang
墨 悲 丝 染 诗 赞 羔 羊
jing xing wei xian,ke nian zuo sheng
景 行 维 贤 克 念 作 圣
诠释: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因此有「羔羊」篇传扬。
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故事:这两句话属于用典,典故出自《墨子》与《诗经》。“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你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风·召南》里面有“羔羊”一篇,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意思与墨子说的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后面两句出自《诗经》、《尚书》。《诗经小雅车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说的是品行好的人,得到人们的敬仰和向往。《尚书》:“惟狂克念作怪,惟圣妄念成狂”说的是人能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也能变成圣人,反之,放纵自己的私心,圣人也会变为凡夫。
十四
de jian ming li xing duan biao zheng
德 建 名 立 形 端 表 正
kong gu chuan sheng xu tang xi ting
空 谷 传 声 虚 堂 习 听
诠释: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以上四句话的完整意思就是: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
克伏自己的妄念,才能成为圣人。
德行建立起来了,声名自然会树立;
心行举止端庄了,仪表自然就会端正。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十五
huo yin e ji fu yuan shan qing
祸 因 恶 积 福 缘 善 庆
chi bi fei bao cun yin shi jing
尺 璧 非 宝 寸 阴 是 竞
诠释: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十六
zi fu shi jun yuē yan yu jing
资 父 事 君 曰 严 与 敬
xiao dang jie li zhong ze jin ming
孝 当 竭 力 忠 则 尽 命
诠释: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十七
lin shen lv bo su xing wen qing
临 深 履 薄 夙 兴 温 凊
shi lan si xin,ru song zhi sheng
似 兰 斯 馨 如 松 之 盛
诠释: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让父母冬暖夏凉。
能这样去做,德行就同兰花一样馨香,同青松一样茂盛。十八
chuan liu bu xi yuan cheng qu ying
川 流 不 息 渊 澄 取 映
rong zhi ruo si yan ci an ding
容 止 若 思 言 辞 安 定
诠释: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仪态举止要庄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十九
du chu cheng mei shen zhong yi ling
笃 初 诚 美 慎 终 宜 令
rong ye suo ji ji shen wu jing
荣 业 所 基 籍 甚 无 竟
诠释:无论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认真去做,有好的结果更为重要。有德能孝是事业显耀的基础,这样的人声誉盛大,传扬不已。二十
xue you deng shi she zhi cong zheng
学 优 登 仕 摄 职 从 政
cun yi gan dang qu er yi yong
存 以 甘 棠 去 而 益 咏,
诠释:学习出色并有余力,就可走上仕道〈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的政事。 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故事:宁越求学:宁越是战国时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
甘棠之爱:故 事周武王时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区,广施仁政,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纷纷攻击与诬陷召伯。召伯为表忠心与清白,死在甘棠树下。召伯死后,民众怀念他,从此不再砍伐甘棠树。二十一yue shu gui jian li bie zun gui乐 殊 贵 贱 礼 别 尊 卑shang he xia mu fu chang fu sui 上 和 下 睦 夫 唱 妇 随,诠释:选择乐曲要根据人的身份贵贱有所不同;采用礼节要按照人的地位高低有所区别。长辈和小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二十二
wai shou fu xun ru feng mu yi,
外 受 傅 训 入 奉 母 仪
zhu gu bo shu you zi bi er
诸 姑 伯 叔 犹 子 比 儿
诠释: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二十三
kong huai xiong di tong qi lian zhi
孔 怀 兄 弟 同 气 连 枝
jiao you tou fen qie mo jian gui
交 友 投 分 切 磨 箴 规
诠释:兄弟之间要非常相爱,因为同受父母血气,犹如树枝相连。结交朋友要意相投,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故事:人琴俱亡: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十四
ren ci yin ce zao ci fu li
仁 慈 隐 恻 造 次 弗 离
jie yi lian tui dian pei fei kui
节 义 廉 退 颠 沛 匪 亏
诠释: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最仓促、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能拋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二十五
xing jing qing yi xin dong shen pi
性 静 情 逸 心 动 神 疲
shou zhen zhi man,zhu wu yi yi
守 真 志 满 逐 物 意 移
诠释:品性沉静淡泊,情绪就安逸自在;内心浮躁好动,精神就疲惫困倦。 保持纯洁的天性,就会感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天性就会转移改变。二十六
jian chi ya cao hao jue zi mi
坚 持 雅 操 好 爵 自 縻
du yi hua xia dong xi er jing
都 邑 华 夏 东 西 二 京
诠释:坚持高尚铁情操,好的职位自然会为你所有。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
二十七
du yi hua xia dong xi er jing
都 邑 华 夏 东 西 二 京
bei máng mian luo,fu wei ju jing
背 邙 面 洛,浮 渭 据 泾,
gong dian pan yu,lou guan fei jing
宫 殿 盘 郁,楼 观 飞 惊,
诠释:这一段文字介绍了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以及都城里面精美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有洛阳、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六大古都,其中最古老的两个就是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这两句话的白话译文,就是:中国古代的都城雄伟壮观,最古老的要数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洛阳背靠北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左横渭水,右据泾河。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阁高耸如飞,触目惊心。二十八
tu xie iqn shou hua cai xian ling
图 写 禽 兽 画 彩 仙 灵
bing she bang qi jia zhang dui yin
丙 舍 傍 启 甲 帐 对 楹
诠释:宫殿上绘着各种飞禽走兽,描画出五彩的天仙神灵。上面谈了宫殿的外表,那么宫殿里面又是何种景致呢?
“图写禽兽”,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这种情景就是此地讲的“画彩仙灵”。
两句话联来的意思,就是: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台宫阙凌空欲飞,触目惊心。宫殿里面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账幕对着高高的楹柱。镜头再拉向宫殿的两侧,就是“丙舍旁起,甲帐对楹”。丙舍是古代王宫中正室两旁的别室,后世叫偏殿、配殿。古人认为“亥为天门,巳为地户”。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后面接着又是子。子时一阳生,新一轮的生命又开始了,所以亥主生为天门。巳是阳尽之时,巳的后面就是午。午时一阴生,生命体的负面过程开始了,所以巳主死为地户。“丙舍于巳”,故凡地户皆称丙舍。
地户就是专与死人打交道的地方,都称为“丙舍”,例如寄柩所、祠堂、陵园内的房子等等。钟繇有著名的《丙舍贴》传世,内里就有“墓田丙舍”的话。唐代诗人温庭筠也有诗称:“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因为“丙舍”不是正房,而是配房、别室,其门户自然也都是朝东西方向开启的,故称“傍启”。“傍”是旁的通假字,“傍启”就是旁启。
“甲帐对楹”的意思,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北堂书钞·汉武故事》中记载:“武帝以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传说汉武帝敬神很虔诚,诚心感动了西王母,就派神仙每晚降临。于是汉武帝集天下的珍宝嵌饰帐幔,让神仙光临,是为“甲帐”。汉武帝自己则住在次一等的“乙帐”之中。
“楹”是堂屋前部的柱子,“对楹”就是堂前对立的楹柱,此处指宫殿上第一排柱子。楹柱上面通常都挂上木制镌刻的对联,叫作楹联,例如干隆题紫禁城太和殿的楹联:二十九
si yán she xi gu se chui sheng
肆 筵 设 席 鼓 瑟 吹 笙
sheng jie na bi biàn zhuan yi xing
升 阶 纳 陛 弁 转 疑 星
诠释:《诗经·大雅·行苇》中有“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的诗句。
“筵“和“席”都是古代的坐具,中国上古时期没有椅子,椅子叫“胡凳”是从西域胡地传进来的。中国的传统坐具叫“杌”,有腿无靠背也称为“凳”。在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个席子,然后跪坐在上面,今天的韩国人和日本人还是这个传统。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紧贴地面的那层垫底的竹席叫作筵,筵上面再设座席。席有大有小,有单人席、双人席不等。“肆筵设席”的现代意思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桌椅的排摆和陈设的准备。
“鼓瑟吹笙”是宴会中助酒兴的音乐歌舞。《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鼓是弹奏的意思,瑟是二十五弦的琴。古代七弦的叫琴,二十五弦的为瑟。笙在这里代表了管乐,瑟在这代表了弦乐。“鼓瑟吹笙”就是管弦乐合奏,丝竹之声四起。
这四句话的白话文释义就是:正殿两旁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宫殿里大排筵宴,弹琴吹笙,一片歌舞升平。“升阶”是一阶阶登上去,“纳陛”也是用脚蹬着台阶一步步走上去。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叫作陛。宫殿中大摆宴席,乐人吹笙鼓瑟,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登上台阶进入殿堂的文武百官,帽子团团转,像满天的星星。 弁是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文官戴爵弁,武官戴皮弁。爵弁是没有旒的冕,冕是黑色的硬顶方冠,近似西方的硕士帽。天子、诸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戴冕,以后才规定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板,叫作延。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作旒。天子挂十二串,诸侯挂九串,上大夫挂七串,下大夫挂五串。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下要宽容,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皮弁是武官戴的皮帽子,用白鹿皮缝制,样子象现代的瓜皮帽。鹿皮拼缝之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亮的小玉石,光映下其烁如星,看上去就象闪烁的星星一样。“弁转移星”的意思,就是官员们都戴着官帽,上面的玉石转来转去, 在灯光的映照下,就象星星一样明亮。这句话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说:“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三十
you tong guang nei zuo da cheng ming
右 通 广 内 左 达 承 明
ji ji fen dian yi ju qun ying
既 集 坟 典 亦 聚 群 英
诠释: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广内殿、往左达承明殿。上古时代没有高大的宫殿建筑,殷商的遗址上至今也没有发现瓦片,大禹王住的所谓宫室,也不过就是半地穴式的茅草屋而已。出入口有两级的土阶,屋顶是茅草的,所以《诗经》中将其描写为“茅茨土阶”。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上,才发现了用于墓穴的空心砖,住人的房子还是用“干打垒”的土墙。这几句话的白话译文就是:文武百官上堂入殿,身子一转动,弁帽上镶嵌的珠宝,就像天上闪耀的星斗。建章宫右面通向藏书的广内殿,未央宫左面到达群臣聚集的承明殿。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五典”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本与埋死人不相关。古代埋死人的地方叫做墓,墓是平地。为以后再来扫墓时方便辨认,就在墓地上撮一个土堆作为标记,才有后世的“坟”。如《礼记·檀弓篇》上就有“古也墓而不坟”的记述,可见坟字的本义与丧葬无关。
清朝干隆年间,有一个才子叫袁枚(袁子才),诗做得相当好。袁枚中过进士,做过两任知县,他把《红楼梦》里边描写的大观园,也就是南京隋织造(隋赫德)的隋园买了下来,重新装修以后住在里面。袁枚在隋园门口挂了一幅楹联,上联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是: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八索就是八卦,九丘是九州的州志。当时还有一位才子赵翼,也是很有名的诗人和历史学家。
赵翼看到这幅对联,很不服气。三坟五典早已绝迹,孔老夫子都不一定读过。你袁枚口气太大了,得修理修理他。于是拿了自己的名帖来访袁枚。刚好袁枚不在家,管家很客气地招待赵翼,并问有什么事。赵翼说没什么要事,只是来借两部书。管家问借什么书,赵翼说,三坟五典就可以。袁枚回来听说此事,知道赵翼是来找麻烦的,赶快叫人把门口的对联摘走了。
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三十一
du gao zhong li qi shu bi jing
杜 稿 钟 隶 漆 书 壁 经,
fu luo jiang xiang lu xia huai qing
府 罗 将 相,路 侠 槐 卿,
诠释:广内殿里面藏有三坟五典、古玩、字画等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杜度汉朝人善写草书,是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杜度草书的手稿真迹叫 “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天下第一,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古人要写字,就要用“漆”(一种自然树脂)书写在竹简上。这种头大尾小的文字就是“漆书”,现代称为“蝌蚪文”。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近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陵墓,得到十三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则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孔鲋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古文尚书》《论语》等。现代有文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四百六十一人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至于焚书,秦始皇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堆放在皇宫里面。项羽火烧咸阳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是李斯坑儒、项羽焚书。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着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几乎已经没有儒学经典可读了,于是昭告天下,解除书禁。汉文帝更是鼓励民间献书,但在那个专制时代,谁敢抗皇命私藏诗书?有些书就此遗失了,有些书是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的。据说济南有一个叫伏生的老人,曾为秦博士,他硬是默写出二十九篇《尚书》。那时他己九十多岁,不能远行面君。汉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学,《今文尚书》才得以流传。古代动乱频繁,一但书被毁了,只有依靠背诵的功夫才能将遗失的书再找回来。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
这里既收藏了古今的名著典籍,亦汇聚着成群的文武英才。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还有漆书的古籍,以及从孔府墙壁内发现的壁经。
上文说了广内殿,这里再说承明殿。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府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将国家的仓库叫做府库。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朝廷的外面,官道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侠是夹的通假字,就是夹道欢迎的夹字。
“槐卿”是三槐九卿的简称。《周礼》中记载:周代外朝种植槐树三棵,三公位列其下;左右各种植棘树九棵,九卿大夫位列其下,所以称公卿为“槐卿”。古人最崇敬槐树,槐树能生存数千年,且不怕旱涝、不畏寒暑,生命力极强。槐树花、槐树皮都可以吃,可以在饥年救人性命,所以槐树是中国的国树,被称为国槐。三槐就是三公,代表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
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秦汉以前,将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三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但一句话就能将皇帝的意见否掉。西汉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三公都是有实权的宰相,大司马掌管全国的兵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徒专门管钱、管人,相当于丞相;大司空主管国家的基本建设。
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共九卿。九卿中只有三卿主管国家的行政,其余的六卿主管皇帝的私人事务。廷尉又称大理,是全国最高法官;典客又称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租税赋役。
九卿中的少府是宫廷总管,下设属官尚书。由于事务越来越多,尚书一人已不堪负荷,于是设立尚书省。从隋朝开始,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就是直到清朝都一直沿用的“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正部长称尚书,副部长称侍郎。书殿中有杜度的草书、钟繇的录书,还有漆写的古籍和孔壁中的经典。宫延内将想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三十二
hu feng ba xian jia ji qian bing
户 封 八 县 家 给 千 兵
gao guan pei nian qu gū zhen ying
高 冠 陪 辇 驱 毂 振 缨
诠释: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之大,每家的亲兵卫队都在千人以上。这里的“八”和“千”起形容词作用,不是具体的数量词。历史上根据功劳,受封地最多的是羊祜。羊祜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傅、征南大将军,是西晋灭吴成功的关键人物。羊祜一生清廉仁慈,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族人、奖励将士。他死后武帝司马炎亲着孝服,痛哭流涕。羊祜如此大的功绩,封地不过仅五个县。可见,这里所说的“户封八县”是形容封地之多。
“封”是分封土地,即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臣子。封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从土从寸,字像是植树于地上以明疆界。周朝建立以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八百诸侯国,秦时“封建”制度被废除。汉朝又开始封爵食邑,诸侯在自己采邑内收缴的赋税,除了向天子进贡以外,均归自己调度,例如上面说的羊祜就“食邑六千户”。
中国历史上的哪些朝代属于“封建社会”很值得商榷。欧洲“封建社会”的概念在中国并不适用,说从秦始皇时代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就闹笑话了。周朝首开“封建”制度,至秦时废除“封建”。秦始皇应该是“封建制度”的葬送人,“专制制度”的开创者。
“给”是配给、供给的意思,国家对有功勋的重臣配以护卫的兵卒,类似现代的警卫人员。晋朝的大书法家卫瓘,因平蜀之功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朝廷派给千兵。卫瓘的女儿卫铄,就是众所周知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她是王羲之学书法的老师。
以上四句话的意思是:
宫廷内聚集着百官将相,宫廷外候列着大夫公卿。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之广的封地,还有数以千计的亲兵护卫。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带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帝后的车辇。车马驰骋,彩旗与帽带随风摆动。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不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丝带,叫作“缨”。
“辇”是会意字,上面两夫下面一车,表示两人拉着一辆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古代的车轮是木制的,车轮的边框叫辋,中心的轴孔叫毂,连接辋和毂的木制轮条叫作辐。《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毂就代表车轮子,“驱毂”就是驾车之义。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居中,护卫的人在右,又叫车右。战车就不同了,是御者居中,持弓箭的甲士居左,持长矛的甲士居右。
“振”是抖动、摇动的意思。“缨”有两重意义:一是系在颏下的冠带,如《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淳于髡仰天一笑,帽子带断了。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厢里,叫作“立乘”。车马一跑起来,帽带就会随风摆动,所以叫做振缨。二是马的缰绳也叫缨,古人把请战叫做“请缨一战”,因此抖动马的缰绳也叫“振缨”他们每户有八县之广的封地,配备成千以上的士兵。他们戴着高高的官帽,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三十三
shi lu chi fu chu jia fei qing
世 禄 侈 富 车 驾 肥 轻
ce gong mao shi le bei ke ming
策 功 茂 实 勒 碑 刻 铭
诠释: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得干活才有薪俸。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例如满清初期,只要你是满人,就可以每个月领一斗禄米、二吊铜钱,什么也不用干。所以后代的满人除了提笼架鸟,什么都不会做,“爱即是害”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驾”是拉车的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就是当时速度最快的车了,所以有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帝王车驾出行都配有仪仗,逶迤可达十数里,故非普通的一车一驾可比。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语出《论语?雍也》篇。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孔子说他骑着高头大马,穿著狐皮大衣,神气活现。“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白居易有《秦中吟》十首,其中之一就题为《轻肥》。
以上四句话的意思就是: 他们戴着高高的官帽,陪着帝后的车辇出游;车马驰驱,彩饰飘扬。子孙世代都享受优厚的爵禄,生活奢侈豪富;车驾仪仗,肥马轻裘。他们的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不但事迹被加载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这些人世代享有如此丰厚的待遇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的策功茂实。策是文治,出谋划策;功是武功,上阵杀敌。因为这些将相公卿,都有文治武功,而且这些功绩都是既丰厚又真实。茂是茂盛丰厚,实是真实不虚。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既多又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他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以后还要“勒碑刻铭”,将他们的名讳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留芳百世。
“勒碑”是在石碑上刻字,“刻铭”是在金属上刻字,二者不同。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汉代,汉以前没有碑,只是在石头上刻字。故宫博物院现保存有“石鼓文”,是战国时代镌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的文字,此外还有“石柱文”,那是镌刻在六棱石柱上的文字。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下诏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上,刻碑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刻铭”是在青铜器上刻字,现存的有“盘铭文”“钟鼎文”,都是刻在青铜器上的篆字。紫禁城养心殿里有一幅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汤之盘铭,是商王成汤洗手用的浴盘上面刻的字,属于金铭。其它的钟鼎文,有些是预先雕刻在范具上,再通过浇铸出来的文字也属于金铭。
为什么称“刻碑”为“勒碑”呢?勒是摹勒的简称,白板素碑的碑面先要以朱砂摹勒上石,然后才能镌刻。可以请人将碑文直接用朱砂笔摹写到碑面上,或者在碑文纸的背面用双勾法,即用朱砂笔勾勒出空心字形,再把碑文纸正面扣在碑面上,上面垫上若干层棉纸用石头慢慢地研磨,空心的朱砂字印在石碑上然后才能镌刻。为什么要用朱砂摹勒呢?一则朱砂色泽鲜红、醒目;二则朱砂为矿物质颗粒粗,写出的字不瘫软、不变形、不易脱落。
三十四
pán xi yi ying zuo shi e heng
磻 溪 伊 尹 佐 时 阿 衡
yan zai qu fu wei dan shu ying
奄 宅 曲 阜 微 旦 孰 营
诠释:以上几段话的意思是:周文王在磻溪遇到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封他为阿衡;他们都是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功臣。属于古代奄国的曲阜,除了周公旦,谁有能力将其治理得那么好呢?
以下举出一系列文臣武将的故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事迹,每一件感人的事例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文故事。第一位出场的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迹是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渭水河畔(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王维的诗《青溪》中亦有“请留磻石上,垂钓将已矣。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以地为姓,故此姜尚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伯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曾着过《周易》。有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称霸天下的辅臣,后来果然在渭水边遇到姜子牙。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先祖曾经预言,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国振兴基业,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并尊为国师。姜太公给文王制定的战略,首先是“修德以倾商政”。这样就有四十多诸侯国先后归顺了西周,到周文王晚年时“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商朝的政局已被瓦解。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姜太公继续辅佐武王,决定伐纣。武王在出师前卜了一卦,结果很不吉利,偏又赶上暴风雨,诸侯们都很恐惧。姜太公却认为,决定大事不能靠占卜,应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是大获全胜,商朝被灭。武王占领殷都后,将纣王存放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食全部散发给穷苦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
姜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都城在营丘(今之山东临淄)。姜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第二位出场的是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商朝六百载的天下。伊尹的手艺是烹调,他本来是汤王的厨师。中国的手艺人讲究拜祖师爷,厨子要拜伊尹,戏子要拜唐明皇。如果读一读《吕氏春秋·本味篇》,就可以了解伊尹的厨艺有多高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伊尹与成汤两个人就饮食烹饪方面的对话。
伊尹本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只好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做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 他就想了一个奇招。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就将厨子伊尹叫来询问原因。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称他为“佐时阿衡”。
古代饮食和医药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所以伊尹还是煎汤药的祖师爷。至今还流传,煮中药的沙锅是伊尹传下来的。
第三位介绍的是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他为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继位。成王当时还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不久,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勾结,扯旗造反。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归来之后,制礼作乐,从事文化建设。为不失去一个贤人,周公洗一次头发,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客人,这就是“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成王,自己又回到臣子的位子。《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曾经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使成王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周公就隐退到奄地,并做了一首《鸱鹗》的诗,表明自己的心志。成王读了这首诗和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祝祷辞,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
“奄”,古代的奄国,为商朝八百诸侯国之一,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宅”有都城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古代鲁国的都邑。周开朝后,开始分封建国,周公被封在鲁。由于成王幼小需要辅政,周公脱不开身,就由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受封于鲁国。伯禽临行前,周公对他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那就是《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伯禽到任三年以后,回来向父亲汇报工作。周公问:“你为何这么久才来报政”?伯禽说:“我要改变那里的风俗、实施礼仪、还要服三年的丧礼,所以晚了”。姜太公同时被封在齐国,他五个月后就回来述职。周公问:“你为何这么快就来报政了?太公回答:“我适应那里的风俗,取消不必要的礼仪,精兵简政,所以来得快”。周公将齐鲁两国的情形一对比,叹了一口气,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微”是假定副词,是如果没有、要不是就如何的意思,例如《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微斯人,吾谁与归?”除了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我还能崇敬谁呢?“孰营”是由谁来谋划经营,“微旦孰营”是一个设问句,意思是“假如没有周公旦,还有谁人有能力将奄国曲阜治理得如此之好呢”?
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设这样一个问句?为什么言外之意说除了周公以外,谁也没资格拥有曲阜鲁地,原因何在?我们要知道,曲阜曾是神农氏的故都、黄帝的出生地、少昊氏之墟、殷商故国、周公旦的封地、孔子的故乡,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作者才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拥有曲阜呢?
接下来的孔子又出生在曲阜,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一次整理中国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孔子是第二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因为他们的故乡都在曲阜,曲阜也就成为集中国文化大成之地。几代圣人的基奠和足迹都留在这里,至今曲阜市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十二处。前几天看一篇报导,孔府里原有一块“至圣先师大圣文王孔子”之碑,文化革命期间被砸碎后散失了。曲阜市几年前要将碑复原,当地政府号召居民有收藏原碑碎片的交回来,以便将碑复原。曲阜居民就将收藏的碎碑交了回来,一共收回来一百零八块,将其拼起来以后,刚好就是原来完完整整的那块碑。曲阜人不简单啊!鲁国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
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三十五
Huang gong kuang he ji ruo fu qing
桓 公 匡 合 济 弱 扶 倾
yi hui han hui shuo gan wu ding
绮 回 汉 惠 说 感 武 丁
诠释:下面登台的是春秋五霸。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的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中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周王室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但周天子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军队,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先后纠合诸侯二十六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绮”是绮里季,再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隐居在商洛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就是皓首白头,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四人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 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刘盈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挽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并带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二十二岁。说感武丁”的故事见于《史记·殷本纪》。傅说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五十九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因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被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于是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出兵援助势单力薄和面临危亡的诸侯小国。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传说。三十六
Jun yì mi wu duo shi shí ning
俊 乂 密 勿 多 士 寔 宁
jin chu geng ba zhao wei kun heng
晋 楚 更 霸 赵 魏 困 横
诠释:
“俊乂”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尚书·皋陶谟》里有“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一句话。“密勿”是勤勉努力的意思,《汉书·刘向传》里有“密勿从事,不敢告劳”的话。
“寔宁”的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实”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实。因此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处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尚书·周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就叫做“多士”。
春秋时期,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持将要倾倒的周王室。汉惠帝作太子时靠了商山四皓,才幸免被废黜,商君武丁因梦境所感而得贤相傅说。这些人物才能出众,勤勉努力,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五霸的头一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十九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则不然,他是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了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六十二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一百七十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其中的四十个。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庄王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首先灭了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经过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等措施,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葬于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与“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谷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着千秋”。封张仪为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策略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两国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两国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能人治政勤勉努力,全靠许多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富强安宁。晋、楚两国在齐之后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三十七
Jia tu mie guó jian tu hui meng
假 途 灭 虢 践 土 会 盟
he zun yue fa han bi fan xing
何 遵 约 法 韩 弊 烦 刑
诠释:以上几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赵、魏两国首先受困于“连横”的策略。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 结果连虞国也一起给消灭了。 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 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律法制定九章, 韩非却自死在他自己主张的苛刑之下。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国借过道,并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虞侯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虞侯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侯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侯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终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又把虞国也消灭了。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十九年才又重回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晋文公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公元前632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亲自到践土(今河南荥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二位。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
“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牲血,再发展下去就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以上几节讲的故事为了证明,春秋五霸有谋臣,战国七雄有策士,以示群英荟萃的意思。历史上的“践土会盟”,发生在“假途灭虢”之前,这里为了押韵才将二者颠倒了。
以下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咸阳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辞,却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自己的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予理睬。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让那些浮夸游说之士的地位高于有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胄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立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但是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就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说难》的专着,主张法律越细越严越好,结果他自己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推为盟主。 萧何遵循简约刑法的精神制订九律,韩非却受困于自己所主张的严酷刑法。
三十八
Qi jian po mu ,yong jun zui jing,
起 翦 颇 牧 用 军 最 精
xuan wei sha mo chi yu dan qing
宣 威 沙 漠 驰 誉 丹 青
诠释:以上四句话的意思就是: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用兵作战最为精到。他们的声威远播到漠北的边塞之地, 他们的光辉形象永垂青史,流芳百世。
这四位将军作战最高明,用兵最精当,他们的威名远播到沙漠边地,连塞北的胡人也敬佩不已,所以称为“宣威沙漠”。他们的肖像被画师用丹青妙笔划下来,永垂青史,就是“驰誉丹青”。丹青本是作画用的颜色,此处有加载史册,流芳百世的意思。
前面说到的都是文臣,现在开始说说武将。“起翦颇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素有“战神”之称。白起是秦国眉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曾先后攻下六国七十余座城池,是秦国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秦昭王时受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六十五万人,所以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无不胆寒。据梁启超的说法,战国时代在战场上的直接死亡人数,大约有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个人领兵就屠杀了一百六十多万,可以想象他率军打仗有多么凶猛。如秦国与赵国长平一战,纸上谈兵的赵括统帅赵军,白起统帅秦师。赵括哪里是白起的对手,结果是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全部做了俘虏。如何处理这么多人是个大问题。白起最后说,挖个坑埋了!可怜四十五万人全部被活埋,此后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了。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是关中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人,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秦赢政在灭了燕、赵两国之后又要灭荆,于是问王翦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说要六十万,大将军李信说只要二十万。秦王用了李信,结果大败而归。王翦再次领兵出征,果然灭了荆国。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用兵常出奇制胜,秦国十分惧怕。后来秦国用了离间计,使廉颇丢了兵权,才打败了赵国。京剧有《将相和》的故事,说的就是老将廉颇嫉妒丞相蔺相如。蔺相如的出身没有廉颇高贵,也没有什么功劳,只是代表赵国出使秦国使完璧归赵,才当了丞相。他因此看不起蔺相如,不但在言语上冲创,走路也是每每由蔺相如给他让路。有人问起此事,蔺相如说:“我并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合,给外寇以可乘之机”。老廉颇听到后很惭愧,亲自负荆请罪,才有“将相和”的故事。
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常年驻守在雁门关抗击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他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又“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接连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却兵强马壮,纷纷请战。至此,李牧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犯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我国古代,有为功臣画像立卷的习俗,凡是对国家有大功的人,皇帝常命人将他们的形象绘制下来,挂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以示表彰。例如汉宣帝将功臣霍光、赵充国、丙吉、苏武等十一人的画像挂于麒麟阁,汉明帝将前世功臣邓禹、马成、吴汉、王梁等二十八将绘成彩像,挂于云台。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命人将开国功勋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位文臣武将,绘成彩像挂于凌烟阁。据说此像由李世民本人亲自撰写文字,书法家褚遂良题写,画家阎立本描画。
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带兵打仗最为高明。他们的声威远传到沙漠边地,美誉和画像一起流芳后代。三十九
Jiu zhou yu ji,bai jun qin bin,
九 州 禹 迹 百 郡 秦 并
yue zong tai dai,can zhu yun ting
岳 宗 泰 岱 禅 主 云 亭
诠释:以上四句话联起来的意思是: 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 天下数以百计的郡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果。 泰山是五岳之首, 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天,在云山、亭山祭地。单位,大体上相当于现代“省县制”的概念。
秦以前郡小县大,周时天下分为百县,一县下辖四郡,所以《春秋》各传上都说:“上大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过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最早是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十二州,大禹治水以后仍确定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
大禹,姓姒,名文命,受舜禅,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丰县),以金德王。大禹疏河治水,铸九鼎、分九州,制贡法,立学校。禹王是中国历史上“相揖逊”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将天下传给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但是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禹的错,当时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举的,不是禹自己决定的。史书上记载,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勋卓著,理应是禹的继承人,但禹死后人们爱屋及乌,拥戴了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样,夏朝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开了“家天下”的先河。
夏朝曾十次迁移国都,在今河南、山西、安徽等地都有夏朝故都的遗址。《史记》记载,大禹在巡视江南的时候,死于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临终时的遗嘱是“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田亩”,享年一百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会稽山下选择了一块吉地修建了大禹陵。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缺点和过失。他自奉甚俭,恭敬鬼神;自己破衣烂衫却将国家制度制订的美伦美奂”。大禹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走就是十三年,曾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硬是听着儿子的哭声不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
禹在位二十七年,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而且胼手胝足,还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地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后世的书呆子有专门学走“禹步”的,他们不知道只有得了风湿才能走好“禹步”。所以孔子才反复说“禹,吾无闲然矣”。
“九州禹迹”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第二层意义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土地。他曾派使臣大章从中国的极东(辽东)至极西(沙漠)进行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中国国土面积东西共计2亿33500里零75步。又派使臣竖亥自极北(沙漠)至极南(南海)测量,中国南北共计2亿30500里零71步。
上古时代,十进制的数字概念与今天不完全相同。上古是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兆就是十进制最大的数。今天是以万万为亿,古今数字概念不同,这是需要注意的。“步”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先秦时期的一步为六尺,一尺合今天的二十三厘米。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了封建制,改为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又将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为一百零三郡,取个整数就称为“百郡”。汉朝的百郡是在秦灭六国、并土地的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叫做“百郡秦并”。前面“户封八县”中曾提到“县”,这里又提到“郡”。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区域“郡县制”的管理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以后郡大县小。县者悬也,或悬在郡的上面,或悬在郡的下面,是一级行政管理单位。秦汉以后万户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长,明清时则通为七品官。
唐朝以郡为第一级行政单位,下设有州、道、县,宋时加入府一级,明清时期设有府、道、州、县,行政区域的划分又不一样了。
“岳”指五岳,“宗”指宗主,五岳的宗主是泰岱。“岱”是泰山的名字,叫岱山,因为位于山东泰安州,所以这里称为“泰岱”,简称泰山。五岳以泰山为尊,《诗经》里就有很多歌颂泰山的诗句。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晓天下”的名言,他在逝世前低声吟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历代的帝王在政权更替、新君登基的时候,都首先要来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封禅大典,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就在泰山、云山和亭山。祭天的仪式叫做“封”,封都在泰山举行;祭地的仪式叫做“禅”,禅在泰山脚下的云山和亭山举行。由于历朝的规矩不同,禅祭的地点也就各有所异,例如三皇时期的封禅,羲农封在泰山,禅在云山;黄帝封在泰山,禅在亭山;尧舜都是封泰山,禅云山。云山在泰山的东南,亭山在泰山的正南,都离泰山很近,山很小。
“封”是祭天,要在泰山顶上搭起很高的土台子,烧起火来,对天(实际上是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天来见证并佑护,等于现代新任领袖上台的就职演说一样。“天”又是谁呢?众人为天,这番话是讲给天下人听的。封和禅一般都是同时举行,但是封重于禅。南宋以后,长江以北被金人占据,封禅大典就无法在泰山举行了,于是改为封禅与郊祀合一。明成祖永乐帝时,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帝时在北郊建“地坛”祭地,南郊的“天地坛”改称“天坛”,专门祭天。
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宰相张说任“封禅使”,负责封禅大典的准备和仪式。张说大权在手,就乘机将女婿郑镒的官位从九品一下子升到了五品。玄宗很奇怪,就问郑镒是怎么回事。郑镒支支吾吾,讲不出口,站在一旁的黄幡卓就为他打圆场说:“此泰山之力也”。玄宗一下子没有听懂,从人就指了指张说。玄宗这才明白,说:“原来是岳父泰山的功劳啊”!此后,老丈人就称为“岳父”,也就是“老泰山”了。 九州处处有留有大禹治水的足迹,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 五岳中人们最尊崇东岳泰山,历代帝王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禅礼。四十
Yan men zi sài ji tian chi cheng
雁 门 紫 塞 鸡 田 赤 城
kun chi jie shi ju ye dong ting
昆 池 碣 石 巨 野 洞 庭
诠释:以下几句了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风景之秀美,是其它任何国家和地方都比不了的。以前我们是身在其中不知福,全世界转了一圈再回过头来,确实体会到古人说的没错,风景最好的旅游胜地还是在中国,令人百看不厌。
如果要看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是北疆的雁门关,因为《吕氏春秋》上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山位于山西代县北境,属北岳恒山山脉,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上“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一句话。为什么大雁要从关门飞过呢?原来雁门山群峰海拔一千九百五十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口。大雁不能从其它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就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口之上。相传每年春天,南雁口衔芦叶北飞,在雁门关前吐叶盘旋,直到叶落方才过关,故有“雁阵过关”的奇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虏,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此后历代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杨家将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关内外,保家卫国。自春秋以来直二十世纪,发生在雁门关前的战事,有记载的就有一千余次,可见此关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的徽钦二帝是从这里被押走的,昭君出塞也是从这里离开的,慈禧被洋人追赶逃至此地,古今多少故事都发生在雁门关。
如果要观赏长城,就要看在西北的“紫塞”。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华里。在西北一段的长城尤为壮观,因西北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其地表又多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真像在梦幻中一般,故称为“紫塞”。
“鸡田”是古代西北塞外的地名,那里有中国最著名的也是最偏远的古驿站。古代通讯不发达,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地方呈报中央的文书都要靠人马一站一站地送。驿站就是传递文书的信使们,中途换马和休息的地方。中国最远、最古老的驿站就在西北的鸡田(今宁夏灵武一带),《全唐诗·萧至忠》有“凉风过雁苑,杀气下鸡田”的诗句。
“赤城”也是古代的驿站,在今河北省西北部。此外,浙江还有个赤城山,所以“赤城”的第二种解释是指赤城山,著名的浙江天台山奇峰之一。赤城山因土色皆赤,形如城堡而得名。每当晨曦高照,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所以“赤城栖霞”是天台山八大景之一。
赤城山高三百四十余米,在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是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天台山又是佛教圣地,是佛门天台宗的祖庭,隋朝的智者大师就入寂于此山。
“昆池”是云南昆明的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古称“滇南泽”,因其水似倒流,故称为“滇”(颠)。滇池的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一千八百八十六米,是难得一见的高原湖。
古滇池的面积有五百里方圆,清朝的孙髯称其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四周群山环绕,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就在此地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碣石”是河北的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三十公里,自古就是观海的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六百九十五米,上有古刹水岩寺,峭壁上有古人镌刻的“碣石”二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可尽收眼底。几公里外的海面上有两块巨石,人称“孟姜女坟”。曾在这里出土了文物“草云纹瓦当”,经鉴定是秦汉时期观海建筑的遗址。秦始皇曾在此入海求仙,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气势磅礴的千古名篇《观沧海》,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时也曾几次临碣石观沧海,并有诗篇传世。
“钜野”又称钜野泽,是古代著名的水泊,《尚书》、《周礼》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钜野泽的故址在今山东省钜野县北,在古代是与济水、泗水相连接的。唐代的钜野泽,水面南北长三百里,东西宽百余里,号称大野泽。宋代时,钜野泽的南部干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其中水草丛生,鱼虫很多。
山东是古代的齐鲁之地,古时有很多这样的水泽、港汊、沼泽之地。今天的山东钜野却旱得很,不用说泽水,连吃水都很困难了。这里说的“钜野泽”早已干涸,成为历史典故了。
“洞庭”指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面积达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将其描述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与古代相比,今天的洞庭湖面积缩小了一半还多,但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当年三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的地方。湖中有岛名洞庭山,因舜帝的二妃娥皇、女瑛在此泣血染竹,故又名君山。上有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井和传书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多处古迹。壮美的洞庭湖,那种天水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也看不够的。
名关有北疆雁门,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边地鸡田,奇山有天台赤城。赏池赴昆明滇池,观海临河北碣石,看泽去山东钜野,望湖上湖南洞庭。
第四部分主要描述田园生活,赞美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表达对民间温馨生活的向往。
第四部分是《千字文》的最后一章。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独立完整,同时也是前三部分内容的推进。整篇《千字文》在此部分达到高潮。
从文字数量上看,这一章是文字最多的一部分,描述了温馨的人情关系和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且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们。读来不禁使人对“结庐在人境”的人间生活憧憬之至,同时珍惜人生、热爱生活之心油然生起,对现代人喧嚣的心性有很强的抚慰与镇定作用。
四十一
Kuang yuan mian miǎo yan xiù yao ming,
旷 远 绵 邈 岩 岫 杳 冥,
zhi ben yu nong wu zi jia se
治 本 于 农 务 兹 稼 穑
诠释:
江河源远流长,湖海宽广无边。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在介绍了以上著名的风景胜地以后,作者用了“旷远绵邈,岩岫杳冥”这两句话进行总结。歌颂了祖国的疆域辽阔,连绵遥远,山高峻而谷幽深,景致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同时也暗含着赞美中国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诸子百家,蔚为大观。
“旷远”是幅员辽阔,没有边际;“绵邈”是连绵遥远的样子。“岩”是岩石,代表高山;“岫”是岩洞、山穴,代表山谷。“杳冥”是昏暗幽深,不可知不可测,神秘又令人向往。中华古国幅员辽阔,其间名山大川不计其数,仅著名的佛教洞窟就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其山东西绵延一公里,建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现存洞窟五十三个,佛像五万一千多尊。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的龙门山,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直至隋唐时代才告完成,历时四百多年。现存洞窟一千三百余个,佛像九万多尊。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开始雕窟造像,历经隋唐直至元代,一直在修建。现存艺术作品近五百窟,壁画四万五千多平米,彩塑二千一百余尊,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首先讲述了与上层建筑、统治阶层,即与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介绍了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文臣武将和他们的事迹。最后用六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以上六句话的意思就是: 雁门关、古长城, 鸡田驿站、赤城山, 从西南的滇池,到东北的碣石山, 从东方的巨野大泽,到南方的洞庭湖。 中国的土地幅员辽阔,连绵遥远。 山谷高峻幽深,变化莫测。
这一部分内容,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气势磅礴,读来不禁激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对志士仁人的崇敬,对山川文物的自豪,实在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和享受。
发展农业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国农产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吹过来的东南风(季风),加上由西域横扫过来西风(旋风)。旋风将季风气流升高,使其温度降低,才能“云腾致雨”。有风才能有水,可见中国人讲“风水”的历史太悠久了。如果二者聚会的时间和地点不对,靠天吃饭的农夫就该倒霉了。一遇旱灾,诸侯国之间就为争水、抢粮而争斗。《左传》中多处记载,邻国的军队越界抢收他国庄稼,诸侯国之间互相筑坝拦水,因此战事不断。《孟子》中提到的饥荒就有十七次之多。前文提到的齐桓公、晋文公大会诸侯,歃血为盟的主要议题也正是为此。可见要发展农业,中国就需要统一,这才有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务兹稼穑”的“务”是从事、致力于的意思,“兹”是代词,代替此,一定要从事于此。“此”是什么呢?就是后面说的 “稼穑” 两个字。“稼”字的本义是禾苗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里面有“十月纳禾稼”的话。“穑”的本义是收割庄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穑。稼穑两个字就代表了整个的农业,泛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四十二
Chù zai nan mu wo yi shu ji
俶 载 南 亩 我 艺 黍 稷
shui shu gong xin quan shang chù zhì
税 熟 贡 新 劝 赏 黜 陟
诠释:以上四句的意思是:治国之本在于发展农业,一定要重视播种与收割。耕种季节到了,首先要平整向阳的土地,
人人动手,亲自去种植五谷黍稷。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俶载南亩”就是说要在向阳的土地上开始从事耕作了。如果查查字典,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南亩”是指向阳的耕地,《诗经·豳风·七月》里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的诗句。
“亩”是土地计量单位的数量词,时代不同,亩的数量单位也不一样。上古时代(先秦)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六尺为一步,如《孟子》书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按秦制,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现代的一亩为六十平方丈,合六百六十七平米。十分地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古今时代不同,度量衡的单位也有所变化。
周朝的农业,全国耕地的管理采取“井田制”,大约一百亩耕地为一井,平分为九块,形如井字,为八户人家所有。井字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属诸侯所有;其余的八块为私田,每户各一块。干活的时候,先公后私,干完了公事再做私事,所以“大公无私”是非常可敬的。
“俶载南亩”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大田》,诗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意思是:宽广的田地庄稼多,又选种子又修农具。用我锐利的锄头,从南田开始耕起,种上各样庄稼。
“我”指代自己,“艺”是种植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园艺一词,其中的“艺”不只是指园林艺术,而是种植、栽培的意思。
“黍稷”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黄米(黏米)叫黍,谷子(小米)叫稷,“黍稷”就代表了五谷。中国人历来讲究五谷丰登,庄子形容姑射山上的神人,也用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话;但是《三字经》里面说:“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五谷与六谷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简单地说,五谷中不包括稻子,上古时期的中国人集中生活于黄河流域,而长江以北地区是不种稻子的。据文献记载,稻子是唐朝时从南方占城国引进的品种,因此中国北方早期没有稻子,只有“黍稷菽麦麻”五谷(《汉书·食货志》)。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水稻的国家。例如,湖南省株洲市的云阳大地泽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有距今五千一百五十年的稻种标本;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种标本,距今有七千余年。最重大的发现,是一九九四年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文化遗址,出土了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人工稻种。经同位素炭十四测定,这些金黄色的稻种实物,距今已有一万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黄帝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但种植五谷、从事农业活动并不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时代就开始了。伏羲氏至今有一万二千年至一万四千年的历史,伏羲氏至黄帝时代也有七千余年,其间尚有神农氏时代,神农氏距今至少也有九千的历史。我们中国人要相信自己的祖先,相信自己的历史,不要做自贬祖先、自己缩短自己历史的蠢事。这也同时证明了,中国以农业立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至少有九千年。
“我艺黍稷”四个字,也是出自《诗经》。在《诗经·小雅·楚茨》中有“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的诗句。意思是“蒺藜丛生茂密,快来拔除荆棘。为何如此费力?要种黄米小米”。
庄稼熟了,把新收获的庄稼上交国家叫做纳税,所以税是禾木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训为:“敛财曰赋,敛谷曰税”,可见“赋”和“税”是两个概念。缴现金的为“纳赋”,赋字是贝字旁。上古人类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见不到大海,贝壳很稀少,故此以贝壳用作流通的货币。贝壳上打洞,用绳子串起来,五个一串叫一系,二系十贝叫一朋。老友来了,在脖子上挂两串贝壳去喝酒,就叫“朋”友。所以汉字中的财、贵、贱、赛等与钱财有关的字,都是贝字旁。缴纳现金的叫赋,缴纳谷物的叫税,二者完全不一样。
庄稼收割下来了,要把新打下来的粮食作为税交给国家,就是“税熟贡新”。税和贡两个字又不一样,由下位献上叫做贡,由上位向下面收叫税。缴税要贡新粮,国库的存粮一般都要存三年,我们在市场上买来的米一不香,二没有油性,因为都不是新米。历史上的西汉初期,由于“文景之治”,赋税田租已经从秦代的三抽二,减至三十抽一。百姓富足,物阜民丰,国家的粮库都堆满了。到汉武帝继位时,国库里的粮食由于新谷压旧谷,已经堆到露天地了。府库里的贯钱也因多年不动,连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粮仓的大敌是水火再加老鼠。每屯藏粮都要用红笔标明因老鼠造成的自然耗损数字,写成“耗字多少”,因此老鼠又叫“耗子”。
“劝”是勉励,“赏”是奖赏,“黜”是惩罚,“陟”是晋升。“劝赏”是对农户的奖惩制度,“黜陟”是对政府官员的撤职、升迁制度,语出《尚书·尧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名,庶绩咸熙”。
古代历朝都设有专门的农丞官员,例如:秦汉设大农丞,唐宋有劝农使,每到农忙季节,都要巡行乡里,劝课农桑。根据实际考核,对农户予以奖励或惩罚,对官吏予以职务的罢免或升迁。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很了不起的农业专家,一位是北魏时期的贾思勰,他着了一部农书《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专着,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优秀的著述之一。第二位是明朝末年的徐光启,他着了一部《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农业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外国的农业成就,是一部难得的农业科学著作。
四十三
Meng ke dun su shi yu bing zhi
孟 轲 敦 素 史 鱼 秉 直
shu ji zhong yong lao qian ji se
庶 几 中 庸 劳 谦 谨 敕
诠释、故事:以上四句话的意思就是:
孟子崇尚质朴的本色,
史鱼坚持正直的品德。
再加上勤勉、谦逊、谨慎、检点,
这才近乎“中庸”的标准。
孟子,名柯,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是儒家的亚圣。古时候读书不敢直呼圣人的名讳,要挨板子打的。遇有圣人的名讳,要读“某”,所以这里就要读“孟某敦素”。读《论语》也是一样,如读到“丘也不敏”一句时,不敢读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读“某也不敏”。当然现在不讲这一套了,但是老规矩要清楚。
“敦”是推崇、崇尚的意思,没有染过色的丝是生丝,叫“素”。前面讲过“墨悲丝染”白色的生丝就是“素”,无字的石碑叫素碑,“素”的引申义就是质朴、纯真、不加装饰的意思。“孟轲敦素”的第一重意思是说,孟子崇尚质朴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人恪守伦常之理,素位做人。素位就是人的本位,是做人的本分。人在什么位置就应该行什么道,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正如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样。越位而行是为“非礼”,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历来为智者所不取。
史鱼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是卫国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鱼为人正直,从不曲意奉承地迎和别人,以正值敢谏而闻名于史。史鱼的君主,就是历史上那位任由南子主政,且信用宠臣弥子瑕的卫灵公。其时,群臣都不敢讲话,怕受打击迫害。史鱼就不这样,即便是卫灵公有过错,他也照说不误。他曾向卫灵公建议重用蘧伯玉,可是卫灵公不纳谏。史鱼临终前对儿子说:“我生时没能帮助国君重用贤士,死后不应享受礼的待遇。就将我的遗体停放在北堂就行了”。卫灵公知道后说:“老先生在世时就向我举荐贤士、罢黜邪佞,死了以后还用尸体劝谏我,可谓忠啊”!
所以,孔子在《论语》里称赞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不管环境如何,无论社会动乱还是安定,史鱼的言行永远都像箭一样,尖锐而正直。“禀”字的本义是赋予、给予,引申义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鱼禀直”是说:史鱼有坚持正直的品德。“直哉”是说一个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圆滑,但处众办事要圆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说话办事也直来直去,别人就接受不了。《易经》中也反复强调“天圆地方”的道理,众人为天,天圆就是处众要圆融,要有智能;心田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们千万不能错会了圣人的用意。
“庶几”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庶几中庸”差不多就中庸了,就近乎中庸之道的标准了。“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宋儒称为“孔门传授心法”。孔子说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话。孔子的嫡孙子思,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写了一篇论文,就是后人读到的《中庸》。这篇文章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儒将其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在一起,合称《四书》。
《三字经》中说:“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什么是中呢?中不偏,不偏是中。任何事情都有三个方向:左、右、中;好、坏、不好不坏。我们不取好,不取坏,取一个中,这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道理。有人说“中庸”就是耍滑头,是老奸巨滑。其实“中庸”根本没有耍滑头的意思,“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的好好主义,而是既听了你的意见也听了他的意见,综合你们意见中合理的部分,然后采取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走左,也不走右;不过,也非不及,这才是“中庸”。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不叫《冬夏》呢?因为冬冷夏热,冬短夏长,都有所偏颇。只有春秋才是冷热均匀,长短一致,可以作为衡准来评判历史,这也是为什么称史为鉴。“鉴”是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因果,这才是“中”。
“庸”的意思是庸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古人常说:无事不生事,平安就是福。现代人都不甘于寂寞,要来点激情,要异峰突起、来点儿刺激。偶尔刺激一下固然可以振奋精神,但做人处事,居家过日子,一定要中庸。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这是最平庸的生活,也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生活,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
一个人要有象孟子推崇的那样质朴的本色,又有象史鱼一样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达到“中庸”的标准了。前文讲过,直指的是人内心要方正,要端直,内直并不等于外表见棱见角,说话直来直去。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也是提醒人内心要方正,处事要圆融。说话直来直去,举止棱角分明,会伤人坏事。
“庶几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的意思。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因为只有敦素、秉直还不够“中庸”的标准,还有四点要做到。那就是下一句的“劳谦谨敕”。
“劳”是勤劳、勤勉,“谦”是谦虚、谦逊,“谨”是严谨、小心,“敕”是检点、不随便。如果我们能保持本性的质朴,保持内心的方正,再能够勤勉、谦逊、谨慎、检点,这才是合格的“中庸”标准。儒家学说之所以宝贵,在于它提出的做人处事的原则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做不到就绝对不说,因为说了没用。 “劳谦”二字出自《易经·谦卦》。《谦卦·九三爻辞》是“劳谦,君子有终,吉”。谨遵圣敕,劳谦有加,必有终吉,是“劳谦谨敕”的另一解法。三家村的老学究们多用后一种解法,这也很好。文义本来就是圆融的,哪里有标准答案呢?
孟轲夫子崇尚纯洁,史官子鱼秉性刚直。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勤奋、谦逊、谨慎,懂得规劝告诫自己。四十四
Ling yin cha li,jian mao bian se,
聆 音 察 理,鉴 貌 辨 色,
yi jue jia yóu,mian qi zhī zhi
贻 厥 嘉 猷,勉 其 祗 植,
诠释、故事:听别人说话,要仔细审察是否合理;看别人面孔,要小心辨析他的脸色。 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听人言谈,要审察其中的是非曲直,
看人容貌,要辨别其人的善恶邪正。要将最好的家语忠告遗留给子孙,
勉励他们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聆”是聆听,但聆和听不一样。“聆”是仔细分辨、十分专注地听,而“听”强调的则是以耳感音的动作。听别人讲话要仔细地分辩,就是“聆音”。“察”是审察、考察,“理”是话里面的道理,话里面深一层的含义。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的“听思聪”就是“聆音察理”的意思。一个人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定要辨别清楚。古人很含蓄,表达问题的方式也很婉转,读古书时常会发现“假语存”而“真事隐”的情况。再如《庄子》一书,寓言占了十之八九,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不但其书读不懂,还会曲解庄子的意思。
“鉴”的本义是铜镜,有观察、鉴别的意思。“貌”是一个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谈举止、动作表情。“鉴貌辨色”是说,通过观察人的容貌举止来辨别他内心的活动,因为“有诸内,必行诸外”。由此发展出中国文化的另一支,就是相学。相学,又叫风鉴之学,里面有大学问,绝不是随随便便读几本麻衣、柳庄就算懂了。“大相为道,小相为术”,等而下之就沦落为江湖人糊口的玩意儿了。相学则是圣贤之道,博大精深,非有大智能否则连门也入不了。古代做官的人都多少懂一点,断案问审不会察言观色怎么行呢?是不是惯犯、是好人还是歹人,一眼能看出个大概。曾国藩用人,往往看一眼就知道其人能干什么。他挑选湘勇组建湘军,有个鉴貌辨色的“三字诀”:黄、长、昂。“黄”是面色要黄,俗话说:小白脸儿没好心眼儿。土色黄,黄色才是种地人的本色,这样的人忠厚、听话。“长”是手脚要长大,这样的人有力量、有耐力、奔跑迅速。“昂”是精神旺盛、气宇轩昂,这样的队伍有斗志,打不垮。所以曾国藩能成功绝对不是侥幸的,他是清朝中兴人物之一,也是清朝新儒家学派的抗鼎人物。
中医学的诊病方法,历来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居首,闻诊在次,所以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的说法。我们认为神乎其技的脉诊,其实是最末流的诊法。
“贻厥嘉猷”一句语出《尚书·五子》“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贻”的本义是赠送、送给,引伸义为遗留、留给,现代汉语中已将其通假为遗字。“厥”是代词,有其的意思。“嘉”是美好,“猷”是谋的意思。
“贻厥嘉猷”就是将其美好的谋略遗留下来,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历代先贤都有宝贵的家书、家语遗留下来,例如《了凡四训》《周公戒子书》《诸葛亮戒子书》《曾国藩家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家书、家语早已超越了家族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字字值千金。
“勉其祗植”的“勉”是勉励,“其”是代词,指代子孙后辈,“勉其”就是勉励子孙后代。“祗”是恭敬,“植”是树立。要树立什么?子孙们要立身、立命。“勉其祗植”就是勉励子孙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对比之下,我们留给子孙的是什么?是多多益善的钱财,因为我们怕子女不成器,怕他们受苦。古人说“子女是父母的命”。积财给子孙的父母,是从内心里面认定后世子女不会成才,也就等于变相地希望他们不成才。种了这样的因,子孙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十分清楚了。有了钱财的人就不再求上进,一旦钱财用尽,老之将近,又没有技艺在身,他们将如何生存呢?古人说“胡涂的爷娘,败家的儿郎”,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四十五
Sheng gong ji jie,cong zeng kan ji,
省 躬 讥 诫,宠 增 抗 极
yi ru jin chi ,lin gāo xin ji,
殆 辱 近 耻,林 皋 幸 即,
诠释、故事: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还不如归隐山林为好。
“省”是反省,“躬”是自己、自身,“省躬”就是反躬自身的意思。《尚书·尧典》中“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两句话常被后世帝王引用,是不是真话就很难说了。果真能做到一身担起天下人的不是,不但自己的错误不推卸责任,百姓或下属的失误,也由我一人来承担。这才是大慈大悲,才是孔子讲的“仁”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地藏王菩萨。
“讥”是讥讽、嘲笑,“诫”是告诫、劝慰。听到别人的讥讽嘲笑、规劝批评要好好地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急于分辩,就是“省躬讥诫”的意思。不是自己的过错,别人说了也等于没说;真是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感谢别人为你指出来。据说天堂里的人闻过则喜,苦海中的人闻过饰非,地狱里的人闻过则怒。我们生活在哪一界,自己心中应该是清楚的。
宠辱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顺境和逆境。“宠”是荣宠、尊荣,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是人生的高潮。“辱”是外辱,外来的污辱,是人生的低潮时期。“一荣俱荣,一辱俱辱”是人道的规律。人在倒霉的时候是“墙倒众人推”,因此位置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
宠和辱是一对,有宠就有辱,所谓宠辱与共。不愿有“辱”的结局就不要拼命追求“宠”,宠来了,辱也就同时到了。老子对此看得非常清楚,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宠辱都不是好东西,哪个来了都吓我一跳,跟大病在身没什么两样。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宠增抗极”。
“抗”是“亢”的通假字,“极”是极限。荣宠增加到了极点,物极必反,宠就变成辱了,所以说“殆辱近耻”。乾隆的宠臣和珅还不是“宠增亢极”吗?乾隆对他的荣宠无以复加,人称“二皇帝”。结果是乾隆死后第三天就开始清算他,第十一天就嘉庆皇帝被赐死了。真是“生前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人去了”,最终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殆”是时间副词,表示将要、迫近的意思。耻与辱不同义,内心的羞愧为耻,外来的欺凌为辱。《论语》中有“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一句。无礼就会变宠为辱,外有辱内必有耻,耻辱就一起来了。感觉到势头不对劲,要走逆运,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有!那就是下一句的“林皋幸即”。
“林”是山林,“皋”是水边之地。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山林欤!皋址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林皋幸即”就是赶快退隐山林,辞官别作了。既然这个时间、空间已经不属于你,就因该赶快退隐,还能幸免于难。“幸”就是庆幸、吉而免灾,“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古代做官,官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事事处处都得临深履薄。一个不检点,自己受辱还是小事,家族、老师都要跟着受牵连,责任就大了。所以见势头不对,就要准备辞官下野,退归林泉,做隐士去。《梁书·止足传》中为此专门说:“易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则不知夫进退,不达乎止足,殆辱之累,期月而至矣”。战国时代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竭尽心力为勾践谋划了二十余年,终于灭掉吴国,洗雪了耻辱。范蠡清楚勾践其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于是不受封赏,泛舟五湖,自己的名字也不要了,人称陶朱公。与范蠡同时的另一位大臣文种,则被勾践诛戮了。四十六
Liang shu jian ji,jie zu shui bi,
两 疏 见 机,解 组 谁 逼,
suo ju xian chu,chen mo ji liao
索 居 闲 处,沉 默 寂 寥,
诠释、故事:疏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才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 离群独居,悠闲度日,整天不用多费唇舌,清静无为岂不是好事。
“两疏”是汉宣帝时候的疏广、疏受叔侄两个人。疏广,字仲翁,西汉兰陵人,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对《春秋》颇有研究。汉宣帝征他为博士,授以太子太傅的官职,他的侄子疏受也被聘为太子少傅。太傅与少傅是辅导太子的官职,地位相当高。
《汉书·疏广传》中记载:“在位五岁,广谓受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即上书乞骸骨,皆许之”。二人向宣帝奏请提前告老还乡。宣帝对他们不贪图高官厚禄的品行十分赞赏,便和太子一起厚赠给他们一笔钱财,让二人荣归故里。疏广回乡后,将这些钱财都分送给了亲朋故友,有人劝他给子孙留一些,他摇摇头说:“我的子孙如果有才德,钱财只能损伤他们的志气;如果愚昧昏庸,钱财只会掩盖他们的过失”。
“机”是机兆、先兆,是事机萌动,但还尚未发出之时的微小状态,《易经》里就有“几者动之微,君子见机而作”的话。“解”是解除,“组”是组绶的简称。组绶是一种丝质有刺绣的缎带,窄的叫组,宽的叫绶。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或用来拴勋章。后世有“受勋”礼,即用不同颜色的绶带挂在胸肩等部位,以示自己的官阶、品级,象袁世凯的大元帅服,绶带颜色挂得快开染坊了。
“解组”是将组绶解下来,表示辞官不干了。“谁逼”是有谁逼你这样做了吗?没有,是自己辞官不做的。疏广、疏受叔侄见到事情苗头不对,就见机归隐,辞官不做了。有谁逼迫他们这样做呢?
归隐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下面一段话很有意味、很美,文学意境极高,是《千字文》中文学意境最高的几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能随文入观,随着文字的描写,视野要随之在字里行间展开,象摄影机的镜头一样,时而是长镜头的远眺,时而是近距离的特写,才能体验诗文的美和读书乐的享受。
索居”是一个人独处,“索”是萧索、冷冷清清。《礼记·檀弓》上有“吾离群而索居,亦以久矣”的话。
“闲处”是无所事事、清静悠闲。“沉默”是沉静、不多讲话,“寂寥”是心中空空洞洞、没有杂念。两句话联起来的意思是:离群独居,悠闲度日;不谈是非,何等清静。这是人们常说的“享清福”。但世间的鸿福好享,清福不好享。整天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车水马龙,儿孙绕膝,忙不完的事,待不完的客,这是鸿福。一旦退下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到了屋内形影相吊,屋外叶落鸟鸣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受不了,“享清福”享死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呢?因为人的修养不够,定力不够。
《庄子·秋水》中有一则“曳尾涂中”的故事。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二位大夫前往拜谒,请庄子出仕为官。庄子听了,手持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放在锦盒中,供奉在庙堂上。请问这只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着枯骨受供养呢,还是愿意活在泥涂中悠然地摇尾巴呢”?两位大夫说:“当然愿意活着摇尾巴了”。庄子说:“那就让我在泥涂中活着摇尾巴吧”!
前面讲过了,“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内心追逐外物习惯了,又没有修心的训练,内心守不住,没有定力。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大事,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才有真享受。当然,这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梁武帝萧衍与隐居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关系很好,曾问他山中有什么好玩的。陶弘景复诗一首说: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就是广为传颂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四十七
Qiu gu xun lun,san lv xiao yao,
求 古 寻 论,散 虑 逍 遥
xin zou lei qian,qi xie huan zhao
欣 奏 累 遣,戚 谢 欢 招,
诠释、故事:想想古人的话,翻翻古人的书,消往日的忧虑,乐得逍遥舒服。 轻松的事凑到一起,费力的事丢在一边,消除不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
以上几句话的意思就是:
离群独居,悠闲度日;
不谈是非,何等清静。
探求古人古事,读点至理名言,可以排除杂念,自在逍遥。喜悦一增添,牵挂就排除了,烦恼一丢开,欢乐就到来了。
“求古”是探求古人古事,“寻论”是读些至理名言,所获得的结果就是“散虑逍遥”,可以排除杂念,自在逍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更何况“德能养性,理能养心”。人不读圣贤书,不闻圣贤教诲,自己的心灵就难免受到污染。
“散”是驱散、放逐的意思,“虑”是心中的忧虑、杂念。“逍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然的样子。明代人徐渤说过:“余尝谓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虽丝竹满前,绮罗盈目,不足喻其快也”。可见“求古寻论”确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庄子最善于“逍遥游”,所谓逍遥于六合之外,游戏乎太虚之间。上下左右前后为六合,到宇宙之外去逍遥,到形而上的太虚去作神仙,那才是真逍遥、真自在。人活在世间有无穷的责任与义务,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要想心志悠游自在,无挂无碍,就要勘破世俗的枷锁,不被名利权势束缚住。因此,读书人在遭遇困厄或失意的时候,往往到老庄学术中去寻求解脱。
《庄子·至乐》中有一则“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老朋友惠子前来吊唁。看到庄子正叉腿坐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惠子说:“老兄啊,你的妻子与你患难与共这么多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老而身死。你不哭也就罢了,再敲着盆子唱歌,太过分点了吧?”庄子回答说:“不是如此!她刚离去的时候,我心中何尝不悲哀呢?可是仔细一想,她从没有生命到有生命,从出生又回归到死亡,就像四季运行一样自然合理。如今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我却在这儿哇哇大哭,不是对生命的道理太不通达了吗?
“欣”是欢欣、喜悦。“奏者进也”,奏的本义是送上、奉献,如臣子呈给皇帝的本章称奏章。“累”是心中的牵挂、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心事。“遣”是排遣、排除,“慼”指心中的忧虑、悲哀。“谢”是分离开、拒绝的意思,花开败了又称为凋谢。“招”是招致、招募、聚集的意思,如《易经》中有 “满招损,谦受益” 的话。
人之所以有“慼”、有“累”,还不都是自己找寻的,能怨天尤人么?人的五官是信息寻感器,神经系统是传感器,大脑是内存,但是我们每天都在搜寻、传导、存储些什么呢?都是些垃圾,都是别人的不对、社会的不好,家人的不是。总之,好东西总也见不到,别人的垃圾倒收了不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国的、外国的,凡是垃圾统统回收,白天收不够晚上还要上网去收,不是“破烂大王”吗?这些脏东西传感进来,使人心阴沉、寒冷,时间久了就会生病,非用“暖心丸”治不好。什么是暖心丸?就是前面讲到的仁爱之心、仁慈之心、恻隐之心。如果人能够处处找别人的好处,事事发现别人的优点,就能聚阳光,就可以暖心,就能解冻那颗“冷酷的心”。能如此,才有“欣奏累遣,慼谢欢招”的果报。所以,这两句话要常常地读,最好当做座右铭。我们感觉上形容得很贴切,刻划得很真实。闲来无事,再到庭院和郊野中走一走,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呢?
四十八
Qu he de li,yuan mang chou tiao,
渠 荷 的 历,园 莽 抽 条
pi pa wan cui,wu tong zao diao
枇 杷 晚 翠,梧 桐 早 凋,
诠释、故事:池里的荷花开得光润鲜艳,园中的草木抽出条条嫩枝。枇杷到了岁晚还是苍翠欲滴,梧桐刚刚交秋就早早地凋谢了。
非常美的四幅风景画,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的写真。我们随着文字,脑子里要有想象力,想得越具体、越栩栩如生越好。
“渠荷的历”描写夏天的景色。“渠,水所居也”,水停之处为渠,此处指水塘。“的历”是花开光彩灿烂的样子。三月的桃花,六月的荷花,池塘中六月的荷花开得那么鲜艳,光彩照人。荷花又称莲花,是植物中最特殊的一种,东方文化将其视为吉祥物,佛教特别将其作为标志。儒家也推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德,宋儒周敦颐专门写有《爱莲说》,称赞“莲,花之君子者也”。古人有不少咏荷的名句,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便是两幅极自然清新的观荷图。
莲花的可贵之处,一是处染不染。泥水越污浊莲花开得越美,象征着世道越乱,越能造就一个人的品德。古今中外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生于乱世。孟子说“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一点也不错。莲花的可贵之二是花果同时。荷花开了,花芯即是莲蓬,花蕊就是莲子,象征着宇宙间因果同生,祸福与共。老子说,物质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既然是相对,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就都是两两成双,共生共存。没有坏就没有好,没有恶也就没有善,没有祸也就没有福。所以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的资源。没有恶人,善人从何而来?没有善人帮助,恶人如何才能改恶从善呢?不放弃世间的恶人,能够成就他们站起来的就是圣人。 “园莽抽条” 描写春天的景色。“园”是园林、园圃;“莽”是草木茂盛、莽莽苍苍的样子;“抽条”是草木拔枝、长出新枝嫩芽。园林里的草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就是“园莽抽条”的意思。木本植物春天会抽条长叶,草本植物会拔节。在农村住过的人都有体会,庄稼有拔节追肥期,拔节之后就要秀穗了。老农民最幸福的时刻一是秋收,二就是听稼禾拔节的声音。夜晚蹲在地头,抽上一袋烟,聆听麦子、水稻“咔咔”的拔节声,象听孙儿哭笑一样,享受之极。竹子拔节也“咔咔”响,竹笋更是猛然间破土而出,吓人一跳。老人们都不让小孩子去竹林里玩,特别是不许在竹林里大便,说是有蛇。哪里是有什么蛇,是怕破土而出的尖笋刺了小孩子的屁股,说有蛇他就害怕,不敢去了。 “枇杷晚翠”描写冬天的景色。“枇杷”指枇杷树,植物学上属蔷薇科常绿的小乔木。树可观赏,果实于五六月间成熟,十分甘甜。枇杷果甘酸润肺、止渴下气,枇杷叶可以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是枇杷膏与青草茶的主要原料。古代隐居的人,没有条件喝茶叶水,就用枇杷叶煮青草茶,烧焦枣茶,炒松子煮松子茶,味道更淳朴、更自然。南朝宋周曾着《枇杷赋》赞美枇杷树既耐寒冷又耐酷暑,叶子四季常青,不会凋谢。到了冬季晚景虽然枝头戴雪,枇杷叶子还是那么青绿,更显得苍翠宜人,所以说“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描写秋天的景色。梧桐树是应秋的落叶乔木,对应立秋的节气。立秋一到,梧桐树的叶子准有一片先落地。“落叶知秋”的成语就是指梧桐树说的,所以中国古代诗词里,都以梧桐代表秋天。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又如唐代王昌龄的诗“金景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蚤凋”的蚤是通假字,等于早晚的早字。立秋是在阴历的八月,其时天气尚热,立秋后面还有一个节气叫处暑。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夏天还没结束,梧桐树就落叶了,所以说它“早凋”。梧桐树开花很奇特,其它植物是先长叶后开花,梧桐树却是先开花后长叶。花开喇叭状,内有两条长蕊垂下,果实可以吃也可以用来榨油。法国梧桐是世界知名树种,树冠大,常用作人行道两侧的遮荫树。光绪十三年,清政府曾拨银专门从法国购买梧桐树苗。现在上海静安公园的梧桐树群就植于一八七九年,是中国少有的古梧桐树群。
以上这四句话联起来读很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池塘里的荷花开得那么光艳,
园林内的草木抽出了嫩叶枝条。
枇杷树到了冬天,叶子还是苍翠欲滴;
梧桐树一到秋天,叶子就早早地凋谢了。
四句话写了四个景,春夏秋冬。春天是“园莽抽条”,夏天是“渠荷的历”,秋天“梧桐蚤凋”,冬天是“枇杷晚翠”。四幅非常优美的自然风景画,不知道诸位能否观想得出来。四十九
Chen gen wei yi,luo ye piao yao,
陈 根 委 翳,落 叶 飘 摇,
you kun du yun,ling mo jiang xiao
游 鹍 独 运,凌 摩 绛 霄,
诠释、故事:以上几句话的就是:
陈根老树枯萎倒伏,落叶在空中随风飘荡。远游的鹍鸟独自翱翔,高飞接天,直冲九霄。
陈根老树枯倒伏,落叶在秋风里四处飘荡。寒秋之中,鲲鹏独自高飞,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
一草一木都是那样和谐自然,可使人寄情托志,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低下头看看“陈根萎翳”,抬头看看“落叶飘摇”。“陈根”是老树陈根,“委”是枯萎,衰败。“翳”是荒芜、暗昧,枝叶遮盖的意思。陈根老树枯萎倒伏,落下的树叶在空中随风飘荡。一昂首,又看到空中“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远游的鹍鸟在空中独自翱翔,一个高飞,冲到紫红色的云上面去了。“独运、绛霄”四个字用得准确、贴切,且合典。这一段文字的描写很像一幅极有情调的秋色图,与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十分接近。
常常有人用《庄子·逍遥游》里面“鲲鹏南徒”的寓言来解释这里的鹍字,但不是很确切。庄子的气魄更加庞大恢宏,他说的“鲲”是一种大鱼,所谓“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个叫鲲的鱼大得很,不知道有多大;鲲一变成为大鹏鸟,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大。而这里的“鹍”字是鸟字旁,是长得像鹤一样的一种大鸟,不是大鹏。鹍和鹤都喜欢独居,性情孤傲。鹍可以飞得很高,所以这里说“游鹍独运”,同时也对应前文的“索居闲处”,衬托出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处染而不染的操守。
“凌”是向上升高,“摩”是迫近、接近的意思,如摩天大楼。“绛”是紫红色,“绛霄”是紫红色的云气,又叫“紫霄”。“凌摩绛霄”的意思就是高飞接天,直冲九霄。紫霄宫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是九霄中的第八层。九霄分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越往上神仙的品级越高,九霄之上还有九天,层层递进。《神仙传》里对此描述的很具体,也很热闹。
五十
Dang du wan shi,yu mu nang xiang,
耽 读 玩 市,寓 目 囊 箱,
yi yóu yōu wei,shu er yuan qiang
易 輶 攸 畏,属 耳 垣 墙,
诠释、故事:以上几句话意思就是:王充沉醉于读书,即便在市场里,眼睛盯着的也全是书袋和书箱。讲话最忌讳旁若无人,尤其要注意隔墙有耳。
“耽”是沉浸、沉恋、入迷了,以致别人叫也听不见,所以“耽”是耳字旁。“寓”是寄托,“玩市”是热闹的集市、游玩的场所,相当于现代的购物中心。“耽读玩市”说的是一个人在噪杂的市场里还能潜心读书,对外面的一切境界都充耳不闻。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汉学者王充。“寓目囊箱”也是说王充上街,别的东西都不看,眼睛看到的只是书袋书箱,除此而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王充是东汉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曾入太学受业,师事班彪,通百家言。王充喜欢博览群书而不是死守章句,他年轻时游学洛阳,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便经常到书铺里站立着读书,可以过目成诵。他曾做过郡里的功曹,相当于郡守的总管事,能参与一郡的政事。因与上司意见不合,几次诤谏都未被采纳,于是辞官而去。回到乡里后以隐居教授学生为业,后来又闭门著书立说。他以毕生心血写下四部哲学巨著《讥俗》《政务》《养生》与《论衡》,但留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部。
《论衡》共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称为奇书。公元189年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以后,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寻找。果然在他帐间隐蔽处发现了《论衡》一书,便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不要外传”。友人读后亦称“真乃奇书也”。
“易”是轻易、疏忽;“輶”是一种很轻巧的车子,有轻忽、轻率的意思。对一些小事很容易轻视、疏忽叫作“易輶”。“攸畏”是所畏,有所畏惧。《诗经·大雅》中有一段话“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意思是说:“人们常说道德一事轻如毫毛,但却很少有人能举起它”。君子对待任何事情,无论大小,看重的应该是道德和良知。不要轻视小事,不要疏忽很容易的事情。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人往往失败在小地方,俗话说“阴沟里翻船”,一定要重视小事,这就是“易輶攸畏”的意思。例如讲话时要小心,不能旁若无人。为什么呢?因为“属耳垣墙”。
“属”的本义是连接,有关联。“耳”是耳朵,耳朵与墙是连着的。什么意思呢?隔墙有耳,讲话要小心,要有所畏惧,不要旁若无人。“垣”是用土坯垒的矮墙。这两句话,语出《诗经·小雅》“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一句。修辞上属于引经,但没有注明出处,所以是暗引。
相传五代时有个地方官,很忌讳书生们的议论,便在读书人经常聚会的地方造了一道矮墙,派人隔着墙偷听,以便掌握他们谈论的内容。因此人们常常互相提醒,谨防“隔墙有耳”。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爱打探别人的隐私,“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碟子八个碗”,凡事都爱包打听。扒窗台、听墙根是常有的事,尤其古代是土坯墙,挖个洞就可以属耳,更方便。老人们常说:“屋里说话外边有人听,树下说话树上有人听,大道上说话草窠里有人听”,现代观念叫“保密”。
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乱子大部分都出在言语不密,授人以柄,自己乱了阵脚。所以任何事情在没有成功以前,都要深藏不露,要小心谨慎,这是古人总结了多少教训得出来的经验。当然,偷听别人谈话是不道德、不体面的阴暗举动,历来为君子所不齿。汉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都是书袋和书箱。 说话最怕旁若无人,毫无禁忌;要留心隔着墙壁有人在贴耳偷听。五十一
Ju shan can fan,shi kou cong chang,
具 膳 餐 饭,适 口 充 肠,
bao yù peng zai ,ji yan zao kang
饱 饫 烹 宰,饥 厌 糟 糠,
诠释、故事: “具”是动词有准备、料理的意思。“餐”在古汉语中也是动词,有吞食的意思,如餐风饮露。膳、饭是同一类概念,是不同的饮食种类,含义不一样。膳字带个肉月旁,肉食为膳;五谷煮的素食叫饭。布衣百姓说吃饭,家常便饭,帝王叫传膳,钟鸣鼎食。素食者长寿,肉食者短命,如果古代可以验血,进膳食的帝王一定都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具膳餐饭”说的是荤素饮食的准备,要注意两个原则。一个是适口,一个是充肠。“适口”是可口、咸淡适宜;“充肠”是能吃饱。人的饮食越简单,身体越健康,所以在饮食上能适口充肠就可以了,所谓“食适可,无过则”。千万不要浪费,不要奢侈,要懂得惜福。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陪着皇帝吃饭。侍从送上一条烤羊腿,玄宗叫太子用刀割开。李亨割开羊腿,看见刀上沾了碎肉,就随手拿起一张薄饼擦刀子。玄宗盯着太子直到他把这张饼吃了,才高兴地说:“这样惜福才对”。
“适口”是因人而异,因地治宜,没有统一的标准。饮食上的五味是要根据空间和时间来调整的,所谓“冬不吃夏物,北不餐南食”。非要冬天吃西瓜,鸡命吃鸭食,就有违卫生之道。五味大致上的分类就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饮食不注意,就会闹水土不服的毛病。山西人爱吃醋,因为山西水土碱性大,酸碱中和,所以叫“西酸”。山东近海,潮湿寒冷,所以山东人吃葱蒜像吃巧克力一样,叫“东辣”。湖南人用大辣椒哄孩子,小孩子自小就被辣得昏天黑地。
由地域和五味的不同,形成鲁、川、粤、淮阳四大风味,再发展出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闽南八大菜系,以及煎煮蒸炸,熬炒扒溜炖等烹调手艺。这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烹饪在五行八作里面属“勤行”,厨子的祖师爷是伊尹。但是为了这口腹之欲,人这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漏斗,不知吃绝了多少物种,这是“口福”还是“口祸”,真是说不清楚。
“饱饫烹宰”是说,吃饱了以后再好的东西也不想吃了。“饫”是因为吃饱了而厌倦,不想再吃了。“烹”是用水煮,“宰”是宰杀。“烹宰”是肉食的准备。吃饱了还杀鸡炖鱼的干什么呢?“饥厌糟糠”是说,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有糟糠也就满足了。“厌”是满足的意思,如《论语》中孔子的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糟”是酒渣,古代没有提纯技术,酒不过滤,所以这样的米酒也称为糟。现在南方还盛行吃醪糟酒,淮阳菜里也还有糟鱼、糟鸡等名菜。“糠”是谷子的外壳,用作饲料。“掺糠使水”是古人形容奸商的行为,今天换成“假冒伪劣”了。实际上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俗话说的“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饮食也是如此。传说清道光皇帝微服出游时,曾在一户农家吃了一碗豆腐汤,觉得味道十分鲜美。回到宫中以后,命御膳房照做,结果口味皆非。其实这就是厌足了山珍海味的缘故,所以明代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中才说:“饮食约而精,园疏愈珍馐”。饮食要少而精细,就是蔬菜也比珍馐美味要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让大家吃饱。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五十二
Qin qi gu jiu ,lao shao yi liang
亲 戚 故 旧,老 少 异 粮,
qie yu ji fang,shi jin wei fang
妾 御 绩 纺,侍 巾 帷 房,
诠释、故事:以上几句话的意思是:饭菜的安排要可口,让人能吃饱。不饿的时候,上等美味也会生厌;饥饿难耐的时候,糟糠也就满足了。 亲戚朋友往来,要待之以礼;老人和孩子的食物,应有所区别。妻妾们应当从事纺纱织布的工作,并在内房服侍丈夫的起居生活。
亲戚朋友会面要尽量盛情款待,老人和孩子的食物应注意有所不同。请客人吃顿饭是待客之道,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老少区别开。老人牙口不好,消化功能弱,要吃软的、暖的;小孩子身体正值发育,牙齿好,胃火大,爱吃凉的、硬的、粘的。
请老年人吃饭一定要注意,例如,“烫甜粘”是老人饮食上的大忌。有一个孝子在街上给母亲买了炸元宵,跑回家让老太太趁热吃。儿子一片孝心,老太太只好吃了,吃下去心脏病就发作了,送到医院就死了。炸元宵是“烫甜粘”三条俱全,老太太等于吃毒药,所以请老人吃东西千万要注意。古人说:“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七十岁以上的人,就不要留他吃饭,万一老病复发,请客的人说不清楚。八十岁以上的人,就不要留他在家中过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无法向人家的儿女交待。
“故旧”是故友旧识的简称,也就是老朋友、老相识。文化传统也称为“故旧”,做人不可以喜新厌旧,不尊重自己的传统也是不应该的。
“亲戚”两个字含义不同,现代汉语里面重叠连用了,在古文中要注意区别。父亲一支、父属同姓的为“亲”,母亲一支、妻子一支,母属、妻属不同性的为“戚”。内亲外戚,在血缘关系上不一样。读两汉的历史,常常有外戚和宦官把持朝纲的记述,外戚持政,是因为皇帝幼小,无法理政。汉代有十个皇帝登基时不满十四岁,国事只好由母后一系的人协助治理,但是一到尾大不掉,外戚就想篡权。王莽毒死了孝平帝,自己篡位当皇帝,就是个例子。
古人有妻有妾,但妻妾有别,妻子只有一个,妾可以有几个。按照《礼记·内则篇》所下的定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明媒正娶的为妻,不依礼法、私自结合,私奔而来的叫妾。帝王尽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加在一起一百零八个女人,但正宫娘娘只有一位。
“御”是治理、管理的意思,古代上对下的治理叫作御。“绩”是缉麻,是把麻纤维披开来搓成线,“纺”是将丝纤维制成纱或线。上古时代还不懂种棉花,上古的布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丝织品则称为帛。穷人穿不起帛只能穿布衣,最粗劣的衣服是褐,是用粗毛编织的。老子说“披褐怀玉”,就是说“人不可以貌相”。妻子要总管家务,妾就要负责缉麻纺线、织布做鞋一类的女工、女红。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只有“男耕女织”才能稻麦果腹,棉帛御寒。大户人家的妻妾,虽然不以纺纱织布谋生,但针线女工也是必修的功课,曾国藩对此要求得极严格,读读他的家书就明白了。
妾的另一件工作是“侍巾帷房”,就是要服侍好主人的起居穿戴。“侍”是服侍,“巾”是拢发包头的布。先秦时代,男子是十八岁至二十行冠礼,戴帽子,表示成人了。秦汉以后,有官职、有禄位的人才可以戴冠,没有功名的白丁只能戴头巾。这里的“巾”既泛指衣冠,又有巾栉之意。“侍巾”即侍奉丈夫梳洗盥沐。
“帷房”是自己的寝房、内室,古代的房中都有帷幕,床上有幔帐,既可以隔音,又可以保护隐私。布幔在两旁的叫帷,在上的叫幕。
亲属、朋友会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应和自己不同。 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务,尽心恭敬地服待好主人。
五十三
Wan shan yuan jié,yin zhú huī huang,
纨 扇 圆 絜,银 烛 炜 煌,
zou mian xi mei,lan sun xiang chuang
昼 眠 夕 寐,蓝 笋 象 床,
诠释、故事:上面四句话描写了南朝金陵士大夫阶层奢靡侈富的生活:
圆圆的绢扇洁白素雅,
银白的火烛明亮辉煌。白天小憩,晚间安寝,
白色的生丝织成的帛叫做“绢”,齐地(齐国)出产的绢最有名,叫作“纨”。古语里有“纨绔子弟”的话,就是泛指衣着华美的富家子弟。“纨扇”是女孩子用的白而园的绢扇,可以在纨扇上面题字、做画。《训蒙骈句》里面就有“含愁班女题纨扇,行乐王维赴鹿柴”的句子。《西游记》中也有“两路绿杨藏乳燕,行人避暑扇摇纨”的诗句。
绢、绸、缎,统称为帛,我们认为是一样的东西,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三种丝织品。“绢”是厚而疏的生丝织物,绢都是白的,没有染色,故此女子多用绢(娟)取名以示女子的贞洁,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嫂子就叫李纨。原始的绢就是帛,“帛者白巾也”,有钱人可以把帛当成纸用以书写,秦汉时期就有帛书。一九七三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内有老子《道德经》、《易经》等,非常宝贵,是距今见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经》帛书本,相信汉以后的古人都没有见过。一九九三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竹简八百零四枚,内有《老子》、《孙子兵法》等古书,又解答了连司马迁都困惑的问题。竹简《老子》才二千言,五千言的《老子》显然是修订本。
用熟丝(染色丝)密织的帛叫做“锦帛”,其中薄者为绸,厚者为缎。上古时代没有蜡,所谓的“烛”是照明用的火炬、火把,不是蜡烛。唐以后才有了由动物、植物或矿物油质制作的蜡烛,如有石蜡、蜂蜡、蜜蜡等。素蜡就是白色的蜡烛,形容人的脸色不好称为“蜡白”。“银烛”就是银白色的火烛之光,“炜煌”是火光炫耀的样子。
“昼眠夕寐”是白天午休,晚上睡觉。眠就是寐,二者都是熟睡、睡着了的意思。“眠”目字旁,偏于闭目安然的样子,“寐”上面的宀代表房子,下面是床,表示安卧熟睡。所以“眠”是很随便的闭目小憩一下,“寐”就是正规地躺在床上大睡。寐字用的很正规,如说,梦寐以求、夜不能寐。眠就用得很随便了,如春眠、冬眠。
“蓝笋象床”说的是卧具,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装饰的床榻。“蓝”是古代用于染青之草,从中可以提取出青颜色,荀子在《劝学篇》说过“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的话。“笋”是嫩竹子,用嫩竹篾编的席子既柔软又凉爽,再用蓝草染成青色,很贵重。《书经·顾命》里就有“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的话。“象床”指用象牙装饰的床,床架用硬木雕花镂空,中间镶有象牙和贝壳等装饰品。
象牙装饰的床榻铺着软软的竹席。绢制的团扇像满月一样又白又圆,银色的烛台上烛火辉煌。白日小憩,晚上就寝,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五十四
Xuan gejiu yan,jie beiju shāng,
弦 歌 酒 宴,接 杯 举 觞,
jiao shou dun zu,yue yu qie kang
矫 手 顿 足,悦 豫 且 康,
诠释、故事:歌舞弹唱伴随着盛大的宴会,人们高擎酒杯,开怀畅饮。弦歌是“鼓弦而歌”的简称,弦字的古写应该是纟旁,弓字旁的弦是弓弦,与丝竹之声的丝弦是完全不同的。此处的“弦歌”是引《论语》里孔子的话。《论语·阳货篇》里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的记述。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理政,孔子到了那里,看到政治清平,民风纯朴,城内一片弦歌之声。孔子笑着说:这个子游,用高级的礼乐文化教育普通百姓,是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了!
古代的酒具分盛酒器和饮酒器,尊、觥、壶是盛酒器,杯、觞、爵则是饮酒的器具。“杯”是战国以后才有的,最初是木质的,椭圆形两侧有耳,又称耳杯、羽觞。“觞”是兽角雕刻的,“爵”则是古代饮酒具的通称。爵是三条腿的青铜器,下面可以点火,可用来温酒、热酒。说到觞,就自然要提到“曲水流觞”与《兰亭集序》的典故。
浙江绍兴西南的兰渚山上,有一座兰亭,四周环境优美,景致宜人。亭内的地面上凿有盘旋曲折的水道,有溪水贯流而过。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退任的右将军王羲之与众多的文人名士,一同来此聚会宴饮。他们把觞放在曲水上漂流,漂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一觞,赋诗一首。大家开怀畅饮,赏心快乐,佳句不绝于口。王羲之为这一天朋友们所写的诗集作了一篇序,就是千古名文《兰亭集序》。
人们手舞足蹈,快乐安康。“矫”是高举的样子,举手、抬头都可以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顿足”是随着音乐的节拍跺脚,“悦”是喜悦,“豫”是心里面舒适、安乐,“康”是身心康泰、康乐。
人在高兴的时候,往往会以歌舞来表达心中的欢悦,古人说“歌以咏言,舞以尽意”,又说“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唱歌是语言的表达,舞蹈是情感的流露,歌舞不但使自己欢悦,还能使他人身心愉快。《礼记·乐记》中有一段很传神的话,能说明什么是歌舞。大概意思是:唱歌不过是一种拉长声调的说话,在用普通言语不能表达思想的时候,就要用拉长声调的方式说话了。拉长声调也不能表达的时候,就要放声高歌;放声高歌也不能表达,就要手舞足蹈了。所以一个人手舞足蹈,就暴露出其内心的兴奋。
“矫手顿足”形容体健,“悦豫且康”形容心悦,身心二者都快乐康泰,才是“悦豫且康”。
两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歌舞升平,盛排筵宴。
人们接杯举觞,开怀畅饮。
随着音乐的旋律手舞足蹈,
身心既快乐又康泰。奏着乐,唱着歌,摆酒开宴;接过酒杯,开怀畅饮。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乐又安康。五十五
Dí hou si xù,jisi zhēng chang,
嫡 后 嗣 续,祭 祀 烝 尝
ji sǎng zai bai, sǒng ju kong huang
稽 颡 再 拜,悚 惧 恐 惶,
诠释、故事:以上四句话的意思就是:
子孙一代一代传续,
四时祭祀不能懈怠。又磕头,又下拜,
虔诚恭敬,自我反省。
子孙继承了祖先的基业,一年四季的祭祀大礼不能疏忘。
跪着磕头,拜了又拜;礼仪要周全恭敬,心情要悲痛虔诚。
“嫡”是正妻所生的长子,正妻生的次子以及妾所生之子均为“庶”,庶是众多的意思。先秦礼制,嫡子只有一人,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的权利。嫡庶之争,无论在皇家或士族,历来都是家族动乱的根源。直到现代社会,培养和任用自己的嫡系,也是当权者上台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后”是承继祖宗血脉的后代,“宗”的本义为宗庙、祖庙,后世多指血缘关系。“嗣”是子嗣,也就是后代子孙的意思,其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子。“续”是继承、接续的意思。
“祭祀”是以血食祭奠天、地、祖先的一种大礼。祭天称为祭,祭地叫作祀,祭祖叫做享。古代有五祭: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灶。祭祀时要杀牲,把牲肉放在祭台上,根据祭祀的等级有三牲祭(羊豕犬)和五牲祭(马牛羊豕犬)。
“烝尝”是“礿禘尝烝”,四时之祭祀的简称。《礼记·王制》规定:“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是夏商两朝的祭祀,一年中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正时的祭祀。周代的祭祀,则春曰祠,夏曰礿。这里仅用“烝尝”两个字,代指四时祭祀。“祭祀烝尝”这句话语出《诗经·小雅·天保》,上有“礿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的诗句。
普通人家是初一、十五给祖先上供,古人认为阴间和阳间既隔界也隔时,也就是时间和空间不一样。阴间的一天是我们阳间的一个月,初一、十五给祖先上供,就相当于供养祖先一个早餐、一个午餐。秦以前的人一日两餐,日出以后一食,日落以前一食。那个时候,人们生活不富裕,吃得很少,但身体健康,寿命也长。日本人还是这个规矩,吃得少,但也不是两餐。现代人一天吃七顿(上午茶、下午茶、点心、宵夜,再加上三餐),身体反而越来越糟,撑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
古代的礼仪非常讲究,上下尊卑之间的问候礼,就有作揖、拜、长跪、叩首等。“稽颡”是跪拜礼中最隆重的一种,要以额触地。“稽”是停留、到达的意思,“颡”是额头,额头触地停留一会叫作“稽颡”。“拜”在古代是两手合于胸前,头低触到手的一种礼节,后世发展为两手着地的大礼。
“稽颡再拜”一句出自《礼记·射义》,其中有“再拜稽首”。再是第二次,古文里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法。一次又一次的行跪拜礼,叫做“稽颡再拜”。拜多少次为标准呢?按古制,一拜是三叩首,最多是三拜九次叩首,故此“三拜九叩”是大礼,最高的礼节。
“悚惧恐惶”描述敬畏、畏惧、战战兢兢的心理,是一个人诚敬到极点时的心理反应,程度一层比一层严重。“悚”是浑身一抖,汗毛乍起,起一身鸡皮疙瘩,如毛骨悚然。“惧”是轻微的害怕,内心有一点惴惴不安。“惧”为心之志,在人体脏腑中对应的是人的心脏。“恐”是严重的害怕,为肾之志,对应的是肾脏。人害怕厉害了会大小便失禁,因为恐伤肾,所谓吓得屁滚尿流。惧和恐一个伤的是心,一个伤的是肾,且轻重程度有所不同。现代汉语里“恐惧”连用了,但在古文里要区别开。“惶”是惊慌失措,指人的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安、烦躁,如有“惶惶不可终日”的说法。
在祭拜祖先的时候,诚敬恭谨、严肃矜庄,这很好理解。为什么这里说会“悚惧恐惶”,甚至吓得屁滚尿流,大小便失禁呢?我们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在慎终追远的时候,在先人神灵面前要反省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恶劣的想法、龌龊的心理等一切见不得天地、对不起祖先、给祖宗蒙羞的地方,每想到这一些就会“悚惧恐惶”。犯小错的人毛骨悚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再严重些的,就会心中揣揣不安。真正行为有失检点,让祖先蒙羞的人就会吓得大小便失禁,屁滚尿流。更有甚者则惶惶不可终日,饭吃不下,觉睡不着。
这样的人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有救,因为他(她)还有羞耻之心。孟子说:“无羞耻之心者非人也”。做了错事,连“悚惧恐惶”之心也没有,厚颜无耻、没皮没脸,这是“非人”,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所以古代的祭祀是大典,庄严异常,目的之一就是借天地祖先的力量,净化参与者的心灵。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诚敬之心,这样的典礼最好不要参加,去了有过无功,何苦呢!五十六
Jiān die jian yao,gu da shen xiang,
笺 牒 简 要,顾 答 审 详
hai gou xiang yu,zhi re yuan liang
骸 垢 想 浴,执 热 愿 凉,
诠释、故事:以上四句话的意思是:
给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身上脏了就想洗个澡,
捧着热东西就希望它快点凉。
“笺牒”是书信的代称,“笺”是信纸,如便笺、手笺等。“牒”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简,小的曰牒,大的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笺牒”两个字联用代表了书信。“简”的本意是竹简,与“牒”同义,但“牒”还包括了木片。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的小事,写在一根简牍上就可以了,所以杜预在《春秋序》上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古代的名帖,现代用的名片也是牍的一种。
“笺牒简要”的意思是说:写给他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不要啰嗦。有些人写信喜欢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地写上一大篇,真正想说的东西反而被淡化了。读这样的信都着急,好象吃包子三口下去还没吃到馅。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怀念起当年的小伙伴,想请他们到皇宫来玩玩,就让手下的学士们给写一封信。信写完了,有好几大篇纸。朱元璋一看“之乎者也”就火了,说:“哪里用得着说这么多废话,他们也看不懂啊!就两行字,我想你们了,来看看我吧!不就完了嘛”!
“顾”是回顾,“答”是答复。“顾答审详”的意思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给别人写信要简明扼要,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清宫皇史宬里面保留有全部的清宫档案,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批复大臣的奏章,朱砂御笔的批字比原奏章的字数还要多上几倍。尤其是雍正,动辄批上数百字,真是苦口婆心,反复叮嘱。可是有些批复就只有三个字“知道了”显然是嫌他们啰嗦。可见,即使是帝王也一样,既要“笺牒简要”也得“顾答审详”。
“骸”是骨骼,人体有骨有骸,大的骨头叫骨,小的叫骸。现代解剖学证明,人身有骸骨二百零五块,女人比男人多两块,二百零七块。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胶质,碳酸钙是大自然固化的二氧化碳,与山石的碳酸钙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人体骨骼的胶质不足,特别是老年人骨胶质流失过多,就容易发生粉碎性骨折,与山石自然风化的道理一样。所以补钙并不重要,补充骨胶质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人钙质流失严重,骨质疏松症很普遍,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是人体蛋白质摄入过量,俗话说的“营养过剩”。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合成的,酸性物质的代谢需要吸取血液中的有机钙来中和,所以人吃得越多越缺钙。美国人缺钙最严重,大把地吃钙片也无济于事。因为商业化的钙制品多是无机钙,人体不但吸收不了,反而堆积在关节里造成骨质增生,或附着在肌腱上形成韧带钙化,倒不如多喝点蔬菜汁和鲜果汁更实际。
“执热愿凉”语出《诗经·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濯”。人捧着热东西就希望它快点凉,常有人端着杯热茶不停地吹气,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共同心理。
“浴”是沐浴,洗去头上的污垢叫沐,洗去手上的污垢叫盥,洗去脚上的污垢叫洗,或濯;洗去身上的污垢才叫浴,或称“汤沐”。周朝的时候,诸侯觐见天子,要住在京畿以内的“汤沐邑”,即可以斋戒沐浴的封邑。以后皇室收取赋税的私邑,特别是公主陪嫁的封地,都称为“汤沐邑”。身上有了污垢,就想洗澡,好比手上拿着烫的东西就希望有风把它吹凉。五十七
Lv luo du te,hai yue chao xiāng,
驴 骡 犊 特,骇 跃 超 骧
zhu zhan zei dao,bu huo pan wang
诛 斩 贼 盗,捕 获 叛 亡,
诠释、故事:以上四句话的意思是:
驴子、骡子,大小牲畜,惊奔欢跃,东奔西跑。要严厉惩罚盗贼,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
小牛为犊,公牛为特,“驴骡犊特”就泛指家中的大小牲畜。“骇”是惊骇,受到惊吓;“跃”是跳起来了;“超”是一个跳到另一个前面去。“骧”是腾跃不已。汉张衡的《思玄赋》中有“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腾而超骧”的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家中的驴子、骡子大小牲畜,惊奔欢跃,东奔西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告诫后人居家要谨慎小心,要注意安全。
每每在自然灾害发生以前,人的反应远不及动物灵敏。如果家中的动物忽然“骇跃超骧”,象受到惊吓一般蹦跳不已,就要小心了,是否有火山、地震之类的灾害要发生。
秦汉以前,“贼”指叛国作乱、危害人民的人,如有乱臣贼子,故有讨贼一称。“盗”是窃货曰盗,偷人家东西的叫盗。盗字的甲骨文字形是:看着别人的器皿流口水,存心不善。秦汉前,把偷窃者叫盗,抢劫财物的叫贼。“偷”字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苟且、没皮没脸。比如成语“苟且偷生”,不是偷偷地活着,而是该死没死,凑合活着的意思。另外做人不厚道,刻薄也叫偷,如《论语·泰伯》一篇中“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的话。
“诛”字的本义是声讨、谴责,所以字形从言,所谓“口诛笔伐”。引伸义为诛灭、剪除,但偏于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斩”是切开来,在六书里属于会意字,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是斧子,是斩首或腰斩的代言辞,所以“诛斩”二字要分清,一个诛心、一个杀身是完全不一样的。历史上的商鞅被车裂、李斯被腰斩、韩非被毒死、谭嗣同被斩首,法家人物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但身后之事如此惨烈,真是发人深省!
有人说,为什么总是提到秦汉以前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准确一点说,指的是先秦的文化,就是秦汉以前的文化。那时候人心纯朴、民风淳朴、文风也淳朴。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著述,无不感到其文字之精纯像百年佳酿一样,入口绵软,回味无穷。汉以后人为的自我复杂,特别是两晋以后,文辞越来越华美,内容越来越空洞,所以才有初唐韩愈等推崇古文的运动。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既然是寻根溯祖,就要直接汲取菁华。上古时代文字少,书写工具和刻印条件都差,不是好东西绝对不会如此费时费力地刻在竹简上。
“叛亡”在这里,主要指代自己家里的奴仆。古代大宅门家里都有很多下人,院工仆婢、厨子老妈、门房马夫,都是有契约关系的非自由人。一旦犯了错误受到惩罚,对主人不满、叛亡而去了,就非同小可。这些人因为没有自由身,在外面很难活下去,所以不是跑到官府去诬告主人,就是跑去做强盗,勾结匪类来捣乱破坏。古典小说里这种仆害主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说要“捕获叛亡”,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国家的叛亡分子自然由国家负责,读古文,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时间与空间。
家里有了灾祸,连牲畜都会受惊,狂蹦乱跳,东奔西跑。对抢劫、偷窃、反叛、逃亡的人要严厉惩罚,该抓的抓,该杀的杀。五十八
Bu she liao wan,ji qin ruan xiao,
布 射 僚 丸,嵇 琴 阮 啸,
tián bi lun zhi,jun qiao ren diao
恬 笔 伦 纸,钧 巧 任 钓,
诠释、故事:这里用四句话,介绍了古代的八个人,他们的技艺或解人纠纷,或方便百姓、造福社会,成为人们学习和效法的榜样。
第一位是吕布,“布射”是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典出《三国志·吕布传》。三国时期的刘备因伐袁术失败,受到袁术手下大将纪灵兵马的围攻。刘备不敌,只好求助于吕布。本来陶公祖三让徐州给刘备,但吕布趁机占了徐州,欠了刘备的人情。这一次刘备来求,他不得不助。于是就将纪灵请到营中,对他说:“刘备是我兄弟,他的事我不能不管。但是我一向反对无端厮杀,所以这一次希望能为你们调解”。话毕,派人将自己的画杆描金戟远远地插在辕门口,回头对众人说:“我如射中大戟上的月牙,你们双方就和解,否则就是与我吕布过不去。如果射不中,你们的事我就不管了”。话毕发箭,正中戟上的月牙,顿时喝采声雷动。纪灵虽然不情愿,也只好乖乖地领兵退走了。
第二位是宜僚,“僚丸”是“宜僚拋丸”的故事,典出《庄子·徐无鬼》。熊宜僚是楚国人,会一手拋球的绝活儿,类似马戏团小丑扔瓶子、拋火把一类的杂耍。但熊宜僚的手艺可就高得太多了,八个球在空中,一个球在手里,一次就拋九个,还是单手。《丸经·序》里面记载:“昔者,楚庄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楚庄王的军队包围了宋国的都城,但久攻不下。一次双方摆开阵势,又准备拼杀,千钧一发之时熊宜僚来了。此公露了一手,在两军阵前拋丸,宋军停战观看,都看傻了。突然间楚军掩杀过来,宋军不战而败。
第三位是嵇康,“嵇琴”是嵇康抚琴的故事,典出《晋书·嵇康传》。嵇康,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是西晋时的名士,善弹琴赋诗。曾官居中散大夫,亦称嵇中散,西晋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嵇康精通音乐,着过《琴赋》,善弹奏《广陵散》,相传是早年游学洛水、夜宿华阳时,一位异士传授给他的。嵇康是曹操的嫡孙女婿,司马氏当政后,坚决不出仕,最终被司马昭所杀。嵇康临刑前,只要求再弹奏一次《广陵散》,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要求赦免嵇康,遭到朝廷拒绝。嵇康轻抚瑶琴,最后弹了一遍《广陵散》,叹息说:“袁孝尼多次请求要学奏此曲,都被我拒绝了。从今之后,此曲绝矣”!弹毕,从容赴死,享年三十九岁。有人盗了东汉蔡邕的墓,据说从中发现了《广陵散》的曲谱,但一经演奏浑然不似绝响之曲,属伪谱无疑。
第四位是阮籍,“阮啸”是“阮籍长啸”的故事,典出《晋书·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郡(今河南开封陈留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的父亲阮禹,曾是深得曹操信任的文臣。司马氏执政后,阮籍看到天下变乱,名士很少能有保全者,因此常与刘伶等人借酒抒情。他有时候闭门读书,足不出户,有时又一出几个月不归。《晋书·阮籍传》中记载,他经常独自驾车,一任牛车走到穷尽之地,大哭一场后再调转车头回家。 阮籍一生中只做过十余天的东平太守,他下令拆除衙署的墙壁,首开“开放式”办公的先河,又大刀阔斧地简化政令。李白曾写诗赞颂阮籍为官的潇洒: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情。
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向一著名隐士,苏门先生孙登学得“啸法”。阮籍听说苏门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访他。苏门先生正在打坐,无论阮籍怎样软磨硬泡,孙登也不理睬他。阮籍无奈只好打道回府,行至半山腰,忽听山上传来长啸之声,抬头看时,正是孙登在长啸,声震山谷。阮籍陡然间听懂了啸声中的隐意,也以长啸相和,并为此写下一篇《大人先生传》,这就是“阮啸”的故事。
啸是古代道家一种吐纳练气的内功法门,要运丹田之气,长啸一声,使内气闯三关、过九窍、直冲顶门。禅宗的洞山禅师就会此啸法,郎州刺史李翱是洞山的弟子,他有两首描写洞山禅师的诗,写得很美、很有意境。
其一: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洞山禅师看似松形鹤立、仙风道骨,哪知他一啸声传三十里,其内功之深可见一斑。
第五位是蒙恬,“恬笔”是“蒙恬造笔”的故事。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说,蒙恬开始用兔毫竹管造毛笔。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将军,曾领兵驻边,督造修筑万里长城,但是毛笔在他之前就有了。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毛笔是战国时代的,例如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楚墓都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兔毫竹管毛笔,因此说蒙恬发明毛笔欠妥,应该说是蒙恬改进了毛笔,后唐的马缟就说过“蒙恬始做秦笔”的话。
蒙恬常年在塞北抗击凶奴,打狼捕猎是常有的事。很有可能是他发现,将狼毫与羊毫结合在一起,既柔软又挺直,刚柔相济,更适宜用来书写,于是发明了狼毫“秦笔”。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毛笔,笔锋是黑紫色的狼豪,外覆以黄褐色的软羊毛,与蒙恬改良毛笔的说法正好相吻合。
第六位是蔡伦,“伦纸”是“蔡伦造纸”的故事。蔡伦是东汉汉和帝刘肇的常侍,开始时作宫中的杂役,以后负责监制宫廷用具。当时的文书,或写在竹简上,或写在锦帛上。北方很少竹子,即使有竹简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代之以锦帛又太昂贵,根本用不起。西汉时,民间已有用麻纤维造的纸,如《汉书·外戚传》称之为“赫蹄”,但仍然是成本高、原料有限,不能普及使用。蔡伦经过深入观察研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来造纸,公元105年,蔡伦造出第一批纸,人称“蔡侯纸”,此事载于范晔的《后汉书·蔡伦传》中。
第七位是马钧,“钧巧”是“名巧马均”的故事。马钧是三国时期的发明家,他性巧又善于动脑筋,曾改进织绫机,使丝织效率提高了五倍。他发明了龙骨水车,可以连续提水灌溉,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他还通过想象力复原了黄帝时代的指南车,并利用水力推动齿轮制造了多种玩具。他制作的木头人能跳舞,奇妙无比,被誉为天下名巧。
第八位是任公子,“任钓”是“任公子钓鱼”的故事。《庄子·外物》载:“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任公子钓鱼是大手笔,鱼线是粗黑绳,鱼饵是五十头牛。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整整一年也没钓到鱼。有一天,突然大鱼吞饵,牵动钓钩,沉入水下,又突然冒起。一时间,白浪滔天,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任公子得到此鱼,做成腊肉,从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无不饱餐这条大鱼。
吕布擅长射箭,宜僚有弄丸的绝活,嵇康善于弹琴,阮籍能撮口长啸。 蒙恬造出毛笔,蔡伦发明造纸,马钧巧制水车,任公子垂钓大鱼。五十九
Shi fen li su,bing jie jie jia miao,
释 纷 利 俗,并 皆 佳 妙,
mao shi shu zi,gong pin yan xiao
毛 施 淑 姿,工 颦 妍 笑,
诠释、故事:
这两句话是对上述八个人的技艺和发明所下的评语。“释纷”是解人纠纷,“利俗”是便利俗民,二句话的意思,就是:
他们的技艺或解人纠纷,
或利益百姓,造福社会,
都是高明巧妙,为人们所称道。
毛嫱、西施,姿容姣美,
皱起眉头都俏丽无比,
笑起来就格外动人。他们的技艺或解人纠纷,
说到世间的技艺和人类的发明创造,其目的在于解人纠纷,方便百姓,仅此而已。
“毛施”是指毛嫱、西施两个人,这二位是中国成名最早的春秋时期的美人。最早赞美她们的是管子,《管子》书中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也赞叹“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可见“沉鱼落雁”说的应该是这二位。
毛嫱、西施都是越国的美女,其中西施的名气最大,传说她曾帮助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雪耻,灭了吴国。以后西施与范蠡一起泛舟西子湖,双双归隐了。这些都是野史小说里的戏词,不见正史。最早将西施与吴越战争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期的《越绝书》与《吴越春秋》,但这两部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神话传说的成分多。实际上,西施是春秋时期人,至少与管子同时代,否则管子怎么能赞她是美人呢?但是勾践灭吴发生在战国中晚期,与管子时代相差二百八十年,岂不是“关公战秦琼”了吗?
水之静流清澈为“淑”,引申为美善、清纯的意思,女子名字中用淑字的很多。姿”是仪态、姿容。“淑姿”是姿容娇美,从音容笑貌,到体态形质无一不美。“工”是善于干某事,“颦”是皱眉头,“妍”是美丽,“笑”是笑靥。“工颦妍笑”一句,语出《庄子˙天运篇》。庄子说:“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西施姓施,父亲是个打柴的樵夫,因家住诸暨苎萝村西,其女故名西施。西施长得很娇美,但有心口疼的毛病,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发作起来就手捂心口,皱眉咬唇,样子很俏皮,惹人爱怜。施家村东有个丑女叫东施,她看“病西施”样子娇美,就也学着皱眉捂胸,结果更加难看。庄子将此称之为“东施效颦”。六十一
Zhi xin xiu hu,yong sui ji shào,
指 薪 修 祜,永 绥 吉 劭
ju bu yin ling,fu yang lang miao
矩 步 引 领,俯 仰 廊 庙,
诠释、故事:
“指薪修祜”的用典,出自《庄子·养生主》。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指”是“脂”字的通假,油脂燃烧的时间比柴草要长得多,所以古代点油灯多用膏,也就是动物脂肪。《楚辞·招魂》上说:“兰膏明烛”,兰膏是加了兰香炼的膏,燃烧起来有香味。庄子说:“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可以一直传下去没有穷尽”。譬喻人的肉体会死亡,而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延续无穷的。
“祜”是福德、福禄,《礼记·礼运》中就有“承天之祜”一句。“修祜”就是修福、积德。人一生的福报之中,有福有禄,不等。“福”是一个人的享受和享受的能力;“禄”是支持人享受的条件,包括财富、妻子、儿女等。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
福禄二者很难两全,有福有禄又不长命,没寿也是白搭。世间“福禄寿”俱全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所以恭贺别人时才说“三星高照,福禄寿临门”。真正福禄寿俱全的人历史上大概只有乾隆一人,在位六十年,寿命八十九岁,享了一辈子福,自称“十全老人”。据说他的八字是“子丑寅卯”四正,排列组合正好凑个四正,太难了。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上寿百岁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余天,所以要赶快修福积德。福德是可以传代的,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传递的信道就是“孝”。前面已经讲过,祖先之德是通过“孝”这个管道传承的。人不孝,这个管道就断了,祖先修的“祜”(积累的福德)后代就享受不到,“指薪修祜”的传承就断掉了。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实含义。
前一句“指薪修祜”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属因;这一句“永绥吉劭”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是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栽什么树,就开什么花。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谁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积福,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永绥吉劭”。
相反地,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顾及子孙的利益,现在就吃了“子孙饽饽”,我们的子孙后代吃什么呢?现在人不管那一套,重孙子的钱都敢花,干的都是些绝户事。《元史》上记载,中国人早在元代就发现石油可以用来作燃料,并命名“石油”。但是考虑到石油是地球的血脉,不能开采使用,否则会对子孙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现在都像苍蝇一样急功近利,东挖了西挖,没完没了。早晚有一天把地球挖急了,抖一抖就是大地震。
“永”是永远、永久;“绥”是安定、和平;“吉”是吉祥、幸福;“劭”是高尚、美好。
“矩步”是迈着方步,“引领”是伸着脖子。“矩者方也,引者领也”,走起路来伸脖子迈方步,不像鸭公也像鹅太,哪里有美可言呢?古汉语的“矩步引领”就是现代汉语的“昂首阔步”,代表了一个人心胸坦荡无欺,行为正大光明。可以想见,一个内心“常戚戚”的人,一个心中总是“若有所遗”的人,走起路来如何能昂首阔步呢?
“引领”二字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领”的本义就是脖子,是后脖子(与项同义),脖子的前半部分叫颈。颈部的左侧是气管、前部是喉管、右侧是颈总动脉。古人性情刚烈,“引颈自刎”是常有的事。但手持宝剑,转圈到脖子后面,“引领自刎”的事还没听说过。
“俯仰”是一低头、一抬头,《孟子·尽心上》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廊庙”是指朝廷、国家而说的,有一句古话“廊庙无才天下求”就是这个意思。“廊”在古代指厅堂周围的屋子,或有顶子的信道。“庙”是祭祀祖先的宗祠,不是和尚住的地方。“俯仰廊庙”的意思是: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检点,要像在朝廷上临朝,在祖庙中祭祀一样。庄严肃穆、恭谨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轻忽之举。
古代天子临朝,庄严肃穆,百官手持笏板,站在陛下,眼观鼻,鼻对口,口问心,无奏对不能抬头。参加祭祀大典也是如此,不准东张西望或转头回身说话。否则就犯了“大不敬”的罪,重则杀头,轻则坐牢,至少是免职永不录用。历史上记载,一位督抚率领部属祭孔。部属中有平素不睦者到皇帝面前,告某人在祭典中回头私语,于是皇帝令督抚查明此事。督抚无从查起,就找来一个平日最讨厌的师爷,被敲了八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买一个字,师爷还说白送了一个字,共有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顾”。这样答复上去不但没有事,那个原告也不敢顶上去了。因为你自己如果规规矩矩不转头,怎么知道被告转了头呢?
行善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长存,子孙安康全靠你留下吉祥的忠告。 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头迈步,应付朝廷委以的重任。六十二
Shu dai jin zhuang,pai huai zhan tiao,
束 带 矜 庄,徘 徊 瞻 眺,
gu lou gua wen,yu meng deng shao
孤 陋 寡 闻,愚 蒙 等 诮,
Wei yu zhu zhe,yan zai hu ye
谓 语 助 者,焉 哉 乎 也。
诠释、故事:“束带矜庄”的意思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衣冠文物历来是中国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穿衣服都讲究内外有别:居家的服饰要宽松、舒适,现在讲要休闲;对外的服饰要严整、要符合身份。衣冠严整是对他人的尊重,举止从容是对自己的尊重。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人要想不被人欺,首先要不自欺,只有先自尊,然后才能被人尊。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动乱中寡不敌众,被叛军杀死。临死前,子路扯扯衣服,正正帽子,从容地说:“君子死,冠不免”。死并不可怕,但要死的有尊严。
“束带”是整饰衣冠。《论语·公冶长》中有“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一句。“束”的本义是在木头上加绳圈,即捆绑之义;“带”是绅带的简称。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大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作“绅”,所以称“士绅”。“绅”的长度是有尺寸限制的,按《礼记·玉藻》所载,“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普通人系的就是“带”了。
“矜”是端庄、凝重,如《论语》中所言“君子矜而不争”。“庄”是表情严肃、容貌端正。“矜庄”合用的意思是矜持庄重,举手投足既恭谨又大方,既有气度又符合仪表风范的要求。因此,“束带矜庄”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矜持庄重。
“徘徊”是欲进又止、小心谨慎的样子。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讲到,古人做人做事十分谨慎。象曾子一生谨慎,晚年临终前,手脚都不能动了,才招呼弟子到跟前说:“《诗经》里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马上要断气了,这回可以放松了,再也不用担心了”。谨慎不同于拘谨,谨慎是将一件事考虑透彻以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一旦决定了就要勇往直前。五经之首的《易经》就是教人“洁净精微”,精微就是谨慎,不是胆小怕事。俗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胡涂”,还不是因为诸葛亮懂《易经》的道理吗?这种大智能岂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树叶落了都怕砸头的人可以相比的。
“瞻”是仰视,俗称高瞻;“眺”是往远处眺望,即是远瞩。一个人没有豁达的胸怀,不能高瞻远瞩,就不可能担当重任。换句话说,一个心小量窄、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的人,一定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相貌猥琐。所以说,心地光明坦荡,然后才能昂首阔步;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而后才能担负天下重任。
“孤陋寡闻”是学识浅薄、见闻有限的意思。《礼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意思是说,一个人将自己封闭起来学习,没有朋友间的交流和切磋,就会孤僻鄙陋,见识浅薄。“愚”是愚昧无知、顽钝蠢笨;“蒙”的本义是草木暗昧,此处的意思是昏聩懵懂、糊胡涂涂之义。“等”是等候、等同,“诮”是讥笑、讽刺、责备之意。这里的四句话,是周兴嗣的自谦之词,他说:
我这个人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愚笨胡涂,难复圣命;
只有等候圣上的责问和耻笑了。
至于我的学识嘛,
也就是知道几个谓语助词,
焉哉乎也,仅此而已。
推薦閱讀:
※0421-20160721快速學習精要/折回總結
※學習戰線太長,如何保持專註力和學習熱情?
※明知道不會有結果或者能成功的事,堅持下去是否還有意義?
※如何克服時間管理帶來的休息時焦慮感?
※有什麼好的學習安卓開發的網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