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的法治觀念的形成;法家與儒家歷史觀之比較。
法家思想同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繫,是地主階級取代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理論表現。在奴隸社會中,「禮」是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政治體系和道德規範。春秋以來,周禮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法家舊有的典章制度隨之衰落。為適應封建土地關係發展的需要,奴隸主貴族中出現了一批改革家,如齊國的管仲、晉國的郭偃、鄭國的子產等人。他們頒布法令與刑書,改革田賦制度,促進封建化過程,成為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思想先驅。管仲和子產既強調法制, 又重視道德教化。 在哲學上,他們表述了一些唯物主義的觀點,管仲及其後繼者提出「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的觀點,子產則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的命題,承認自然界有其客觀的規律,反對天人感應的迷信觀念。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推薦閱讀:
※「詩詞大會」激活的文化記憶(文化世象)
※孫捷 | 海派文化之海派畫派
※生命消逝之時:來聊聊日本人的埋葬文化
※梁啟超曾說,中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則始於哪場戰爭?
※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