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詩詞語言鑒賞方法
考古詩詞語言鑒賞方法
1.要善於「鍊字」
古詩詞特別注重語言的精練和凝縮,一個字詞的意象含義往往十分豐富,所以,我們要善於從一些關鍵的字詞中分析出隱藏著的豐富含義,這也就是古典詩詞中經常提到的「鍊字」。如陶淵明《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詩人在東籬下採菊,不經意間與南山相視,表現了詩人悠然恬淡的隱逸生活。如果換成「望」則表示詩人主動去看,那就索然無味了。又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中,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天空延伸,表達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情。 又如對下面這首詩中一些關鍵字詞的分析。
觀獵 王維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這首詩寫詩人觀看到的將軍打獵的情景。「風勁角弓鳴」,寫風用「勁」,可見風之猛之烈。能在勁風中射獵,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點出主人公和射獵的地點。次聯「疾」「輕」用得俱妙。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特別迅疾。詩人用「疾」而不用「銳」,突出發現獵物之迅速;一個「輕」字表現獵騎迅速追蹤而至,而絕無滯礙。這「疾」「輕」二字令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那射獵的場面、騎獵的樂趣、將軍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聯寫獵罷還歸。「忽過」「還歸」,看似尋常,但它們前呼後應,則見返回營地之疾速,給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現出主人公的輕快感覺和喜悅心情。尾聯以寫景作結,但所寫並非營地景色,而是遙遙「回看」行獵之處的遠景「千里暮雲平」。這樣寫,不但首尾呼應,而且形成對照。出獵時風起雲湧,回歸時風平雲定,這與出獵時的緊張、回歸時的躊躇滿志完全相稱。 如何解答鍊字型試題?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在這裡,我們提出一種解題模式:(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2.要善於「品風格」 由於詩人的風格和詩詞要表達的內容的不同,詩詞的語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仔細品味。下面對一些常見的風格進行解說。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作家的真功夫。 (3)絢麗。其特點是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常見於山水田園詩中。 (5)簡潔。就是乾淨利落,言簡意賅。用盡量少的語言傳達儘可能豐富的、生動的意韻。 (6)豪邁。用語慷慨激昂,充滿激情。 就古詩詞語言的個人風格來講,我們可以做如下總結: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遊的悲壯愛國,(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等等。
如何解答品風格型試題?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等。具體的答題步驟如下: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高考古詩詞形象鑒賞方法
鑒賞古代詩詞中的形象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三部曲:了解背景、分析語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洞察心胸。下面予以具體分析。
1.通過背景了解,把握形象的理解方向。
這裡所說的背景包括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創作背景。
生活背景: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思想傾向及其創作風格可以使我們在對詩歌的理解上走一條捷徑。
時代背景: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中,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創作背景:許多古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或者,有時候命題者也會利用註解的形式提供一個創作背景的介紹,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認真分析這些創作背景,有助於作品的深層次理解。
2.通過語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與內涵。
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而且跳躍性強,所以在鑒賞詩歌時,必須弄清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同時,我們還要把握外在形象後面所訴言外之意,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駐足遠望,久久不肯離去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詩歌語言經常會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來表達相對固定的意思,比如詩中常出現的草木花果、鳥獸蟲雨以及月露風雲等,我們要善於對這些詩歌形象的外形與內涵進行歸納總結。
3.通過再造想像,填補形象的空白。
詩歌言簡意賅、講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語言特點,要求我們鑒賞時應通過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補充完整,使之成為完整的形象、情節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有人認為這首詞短幅中藏無數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發讀者想像的情節:詞人為什麼嗜酒,竟至一夜之後,殘酒還未消盡?酒醒之後作者並未起身雲花園,那麼她又是怎樣的情態?急切地詢問了一些什麼?這些問題都應啟發學生通過想像,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人的慵懶情態,窺見詩人惜春的心情。
4.把握意象的指向,領悟言外的詩情。
古詩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往往通過寄情於物的方式,採用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把複雜而深刻的內心情感投射到客觀的物象、形象上,從而使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觀的物象、形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統一,從而構成了「意象」。意象是滲透著詩人情的客觀物象,它既是變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如何從意象入手,來把握詩的思想內容及感情,是我們鑒賞詩歌的關鍵所在。所以在詩歌鑒賞中應引導學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確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點,思考形象為什麼會有這種特點,從而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鈴》上闋中「驟雨初歇」的情景:寒蟬在雨後秋風中凌切的叫聲。雨後的長亭,煙波波暮靄,這種冷色調的景物,讓人產生一種壓抑的感覺,渲染了一種與情人離別的低沉哀傷的情感。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枯藤、老樹、昏鴉等景物,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蕭索清冷的畫面,烘託了一種天涯遊子的思鄉之情。
5.從意境洞察心胸。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繪出了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的生活場景,作者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就蘊涵在這種生活的場景中。這種包含著作者感情的場景,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詩歌中的意境往往是詩人心靈的折射,是詩人思想感情和創作風格的再現,把握了詩歌的意境,有助於了解作家的風格及創作傾向。
推薦閱讀:
※和淚眼朦朧一樣的詞語有哪些?
※以「同胞」之名:「附之則引為同胞,不附則目為公敵」|城與邦
※描寫雪的詞語和句子
※寧夏土話—寧夏方言詞語
※流浪是個凄涼的詞語,也是段無言的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