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用古詩詞記日記 作品約有5000首
高偉濃是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的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把寫詩當作寫日記
高偉濃與中國古詩詞結緣已有幾十年時間,業餘作品達5000餘首。他兒時就對中國古詩詞有著濃厚興趣,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許多古典詩詞讀物很難尋到。「怕被人看見,只能偷偷地背,那時候要是被人知道讀古詩詞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就這樣,一本《唐詩三百首》被高偉濃小心翼翼的翻來翻去,其中很多詩詞也被他熟記於心。
在那個年代,高偉濃能夠接觸到的古書不多,他一邊默誦著古詩詞,一邊琢磨著其中的意境,漸漸地,高偉濃沉浸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妙情境之中。「那時候就經常默誦、琢磨這些古詩詞,體會其中的意境,總是感覺很美,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別樣的美。」
2000年之後,高偉濃開始獨立創作。「我覺得光是背還不夠,於是按照古典詩詞的格律和音韻,嘗試著創作。」日復一日,十多年過去了,而今高偉濃的業餘作品多達5000餘首。
「我的體裁來源主要是每天經歷過的事情,可能是一件小事,但我把詩當作日記來寫,可以叫日記詩。」高偉濃十幾年來每天都至少寫一首,甚至兩三首古體詩。比如他與國外朋友吃火鍋後這樣寫道:「新試火鍋羊饌鮮,冬來蜀店問情緣。山人總欲尋詩老,赤子寧辭落帽還!高閣起煙煙遮目,玉壺生嘴嘴噴泉。忘機便是神仙福,待喚黃鶯自在談。」
高偉濃認為,背誦古詩詞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孩童時期,背誦一些好的有代表性的詩詞,不一定要數量很多,也不一定非要一字不差,如果能將其中的美感意境深植於心,對自己未來的身心修養受益無窮。
「背誦應該與創作相結合,當背誦得多時,就慢慢有了自己的鑒賞能力,就可能產生創作的慾望。」高偉濃說,背誦和創作能夠相輔相成,有背誦的經歷,也應該有創作的經歷,這對一個人的詩詞歷練修養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借古詩詞結緣海外
高偉濃的作品主要出版于海外,同時,他也經常與海外華僑華人當中的同好們相互交流中國古詩詞。加拿大華人社會學家李勝生教授是一位中國古典詩詞寫作高手。高偉濃與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常有詩詞唱酬。「客觀地說,古體詩在中國曾經斷層,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想要創作,難度很大,不過在海外僑胞當中,不乏一些造詣深厚之人。」高偉濃說,中國古詩詞也可以作為一種溝通海外的獨特橋樑,與海外僑胞結緣, 可以作為中國文化向海外傳播的途徑之一。
高偉濃在創在古體詩的同時,也會寫一些現代詩詞。「有人把古體詩創作比作戴著鐐銬跳舞。」高偉濃認為,每一種文學題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應當給予其生存的空間。
「詩詞是一種美學,古體詩中也蘊含著獨有的美感。如今有很多人願意欣賞這種美,願意在古體詩詞的音韻和格律限制下創作,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寬容的態度來看待這種文學形式。」高偉濃說。
在談到中國古詩詞的傳承與弘揚時,高偉濃認為,現在中國各地都有一些詩片語織,但同時也不要忽略了民間的力量。同時他還提到,在互聯網時代,藉助這個平台,同好者能夠更加便捷地相互溝通,也能更好地傳播中國古詩詞文化。
(轉載僑報網)
關於我們
華僑華人研究是暨南大學的研究傳統和特色。早在1927年,暨南大學就創辦了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其主辦的《南洋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出版時間最長的南洋問題研究學術刊物。新中國成立後在朱傑勤教授、黃昆章教授等幾代學人的努力下,如今暨南大學的華僑華人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並獲得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支持。
推薦閱讀:
※死亡倒計時,從這一刻開始
※一個上帝聽了會發笑的問題:人生的意義
※家有一狼丨愛上殺父仇人的孩子
※DAY 35: 明天我又是一條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