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昔孟母擇鄰處:孟母教子的故事是何時開始走紅的

「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三字經》里這句關於孟母的話語可謂家喻戶曉。後人把她與岳飛的母親、徐庶的母親列為「賢良三母」,孟母更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

  「孟母」這一稱謂,首次出現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列女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專史,約編撰於西漢成帝永始元年,其中記載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孟子去妻」「孟母處齊」四則有關孟母及孟子的故事。

  中國古代的女性地位較低,沒有名字,能在青史留下一筆著實不易。如今,許多人認為孟母是仉姓,這種觀點有待商榷。其實,早期的文獻並沒有記載孟母的姓氏,《韓詩外傳》《列女傳》《孟子》中均不見。直到金代孫弼在《鄒公墳廟之碑》中,始稱孟母為「李氏」,後有人又將「李」磨為「仉」,逐漸有了仉姓的說法,這兩種姓氏究竟因何而來尚缺乏證據。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孟母頌》有云:「孟子之母,教化別分。處子擇義,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可見在漢代時,人們推崇孟母,主要是因為她含辛茹苦,能以「言傳」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有獨到的教育方式。這種觀點強調母子關係、教育理念,把孟母和孟子當成普通人來看待,這與當下的觀點不謀而合。

  中華優秀母親的形象原本也有不少,從戰國到唐朝中期的一千年里,孟母並不太顯眼,很少被文人墨客所提及。公元748年,唐玄宗曾下詔表彰歷代忠臣義士、孝婦烈女,讓各郡縣修建一批祠堂。其中,李婦七人,孟母只是排到了第五名,這份成績單甚至有些「凄慘」。

  然而,到了唐朝中後期,孟子一下子從諸子百家裡脫穎而出。韓愈提出道統說,認為孟子繼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統,他認定孟子是孔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傳人。從此,孟子不再只是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而是正統的代表,孟子的「升格運動」拉開了大幕。

  兩宋時期,孟子成了大紅人,也許是紅得太突然了,當時人們對孟子、孟母的了解並不多,這才開始尋找他們存在的蛛絲馬跡。宋仁宗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守兗州,幾經走訪,終於在鄒縣縣城東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陽找到了孟子墓,在旁邊建起了首座孟廟,後遷至縣城東郭,又遷到了現在鄒城孟廟的位置。從那時起,朝廷批准在孟廟裡開闢專祠,祭祀孟子的父母,孟母終於享受到了香火的供奉。

  此後,《孟子》一書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成為應試者的必讀之書。宋神宗詔封孟子為「鄒國公」,這是他首次受封官爵,孟子開始被神化。孟母也沾了兒子的光,在元延祐三年(1316年)被追封為「邾國宣獻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又追封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許多人知道孟母,都是從《三字經》那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開始的。其實,啟蒙課本《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編撰的,這時孟子的地位已經非常高。《三字經》開章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番「性善論」正是孟子的核心主張,緊跟著舉孟母教子的例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到了明清時期,孟子已經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母也從眾多慈母、孝婦的形象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天字第一號優秀母親的殊榮。岳飛之母、徐庶之母雖然也有賢名,但此時兒子的身份早已沒法和孟子相提並論了。

  孟母教子自然是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此時被抬上神壇,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大概世上唯一能和孟母一較高下的就只有孔子的母親了,可惜的是孔母沒有留下多少教子故事,再加上孔子是「野合」而生,孔母的形象不夠偉岸,因此擔當天下母親榜樣的重任,就別無選擇地落在了孟母肩上。

  明代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有言:「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從中可以看出,這時的孟母已經被完全神化了:兒子聖明是因為母親聖明,孟母教育兒子就是以孔子為榜樣的。

  孟母去世後,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後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良好的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和形象表達,母親在家風培育、家道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人們對孟母的形象有了更加客觀理性的認識。

  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有自己的母親節,國際上並沒有統一的母親節。五月第二個星期天,其實是美國人的母親節。因此,近年來有學者呼籲,以孟子誕辰日設立中華母親節,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法定節日。未來,這位慈愛、堅強又開明、勤勞的母親形象會有怎樣新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張九龍)

(責編:小題)
推薦閱讀:

爛泥人生(11)
雖然沒得獎,但這個姥姥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愛情
我的,霧,我們的教主不可能那麼純潔
全民死期
《尋妖記》:風雲際會(完)

TAG:故事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