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子思想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對子思思想有所繼承和發揮。孟子克服了子思思想中所包含的可能否定儒學的思想成分,從理論上論證了仁義的絕對性,使儒學從孔子創立始,第一次具有了完備的理論形態,有力地抵抗了墨、道兩家思想對儒學思想的侵蝕和衝擊,孟子也因其對儒學理論發展的突出貢獻而被後人稱之為「亞聖」。孟子繼承了子思以人性問題為基礎展開哲學思考的方法,並從人的統一性出發,論證了人性問題存在的真實性。「故凡同類者,舉相近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也。易牙,先得我口之一所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一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恥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如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焉。至於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儘管孟子也承認人性問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但是孟子卻不同意子思的「天命之謂性」的說法,認為天、命和性的概念是不能畫等號的,「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既然天、命和性是不同的,那麼人性是什麼呢?孟子認為,所謂的人性,實際上就是人的共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繼承了老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和「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的思想,並進一步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人性之善,是可以從人存在本身得到證實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以性善說為基礎,進一步提出「四心說」,全面論證了儒學提出的「仁義禮智」。孟子全面論證了仁義禮樂對人而言的內在性和固有性之後,又以「不忍人之心」為基礎,進一步建立了自己的「仁政」學說,從而完成了儒學從「內聖」到「外王」的理論過度。「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並通過與齊宣王的對話完整地論述了「仁政」的現實可能性。孟子仁政說完成了儒學內、外的理論統一,但另一方面卻將儒學消極的一方面從理論上固定下來了。孔子對儒學政治理念有一個經典的論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在孔子看來政治的基礎是「德」,孔子之政是德政。「為政以德」是不能替換為「為政以仁」的,因為孔子所說的「德」是不能替換為「仁」的。孔子有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德」與「仁」並不是一個概念。在孔子看來,仁和利是有機統一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心行仁,有智慧的人看到了為仁之利而行仁。孔子儘管強調仁,但是孔子認為如果不強調仁就會出現「放於利而行,多怨。」的結果,孔子對仁的強調實際上是以肯定利為前提的對仁的強調,孟子對仁的強調則演化成了對仁義的無條件服從,孟子這種思想受到了與他同時代的莊子的猛烈批判。「仁」實際上是標誌人的系統規定的範疇,將仁絕對化也就意味著將人的系統規定絕對化,以孟子心性儒學為基礎的儒學,後來發展成為扼殺人慾的思想工具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了。孟子看到了人性和天、命是不同的,但孟子對什麼是天、命沒有進一步展開論述。孟子提出天、命與性的不同和對人性問題的強調,客觀上造成了對天、命脫離人發展過程理解的可能。孟子儘管並不否認天、命是可知的,把「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延伸為「盡心」、「知性」進而「知天」,但「天」、「命」則被孟子幻化成了可以明鑒人事並掌握人類終極命運的、外在於人的東西,認為「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萬章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孟子通過強調天、命與人性的不同,使天、命脫離人具體的發展過程而成為高高在上的存在;隨著天、命成為高高在上的存在,老子所強調的從系統和要素之間的矛盾作用來認識要素的一般方法也就被孟子高高擱置起來,儒家從要素與要素的矛盾作用認識、處理人的群形態矛盾的一般方法則得到了突顯和強調,有力地抵抗了道家思想對儒家思想的衝擊。孟子強調天、命與性的不同,一方面受到了來自莊子的攻擊和否定,另一方面成為荀子強調天、人之分的理論先驅;子思所提出的天(命)、性問題經過孟子的理論過度,至荀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天、人關係問題而成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
推薦閱讀:

18歲應該懂得哪些人生哲理?
我要用一生來證明我的無知
如果起訴自己的父親是道德的嗎?
思想是存在的思想,正如雲是天空的雲一樣。
一騎絕塵

TAG:思想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