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老大之爭恐引全面戰爭:美國為重返中東不惜先點戰火!*

沙特與伊朗的矛盾累積多時,作為海灣地區的兩個地區強國,雙方在地緣政治主導權與教派爭端雙重驅動下明爭暗鬥多年,此次卡達突遭斷交風波,把沙特與伊朗矛盾再次曝光在世人面前。當然,這裡面也少不了美國的蠱惑。據中新網6月11日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證實,阿拉伯國家集體「圍堵」卡達是他5月到沙烏地阿拉伯訪問時協助策劃的方案。他稱卡達是「高級別的恐怖主義贊助者」,可能阻礙美國國務院為緩解阿拉伯國家緊張局勢和封鎖行動所做的努力。

爭鬥由來已久

在海灣地區,沙特與伊朗是一對老冤家。從雙方矛盾的根源來看,既有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歷史恩怨,也有伊斯蘭教內部遜尼派與什葉派的長期衝突的延續,更兼有海灣地區霸主地位的爭奪。

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與沙特同為美國的地區盟友,在美國的主導下雙方關係還算過得去。1979年,伊朗什葉派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導致了兩國關係的緊張,尤其使教派分歧更加尖銳。由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不斷尋求對外輸出其什葉派革命思想,對海灣地區其他國家內的什葉派穆斯林運動進行支持,這招致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穆斯林主政國家的集體反對,沙特積極資助從印度次大陸到黎凡特的反什葉派的遜尼派激進運動。

冷戰後,中東地緣政治發生劇烈變化。伊朗多年的老對頭,也就是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被美國摧毀。中東逐漸形成了兩大陣營: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國家陣營,包括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國家陣營,包括埃及、海灣六國、約旦、葉門和北非阿拉伯國家,伊朗與沙特操控這兩大陣營展開了中東控制權的激烈博弈。

近年來,沙特與伊朗兩國因敘利亞問題、巴林問題及葉門問題更是齟齬不斷。在敘利亞問題上,沙特支持敘利亞反對派並向其提供大量援助,對伊朗公然支持巴沙爾政府強烈不滿,伊朗則指責沙特「干涉敘利亞內政」「支持恐怖分子」。巴林問題上,伊朗對沙特出兵幫助巴林王室鎮壓什葉派反對派深感憤怒,沙特則指責伊朗試圖顛覆巴林遜尼派政權。在葉門問題上,沙特支持葉門遜尼派政府,伊朗支持胡塞武裝,沙特牽頭海合會國家出兵葉門,實質上是雙方代理人戰爭走向明面化的表現。

海灣雙雄的「瑜亮情結」

沙特與伊朗作為海灣地區面積最大、軍事力量最強、石油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兩個國家,又分別是遜尼派與什葉派代表,兩國長期較勁矛盾難以彌合。

沙特在伊斯蘭世界地位舉足輕重,是遜尼派的大本營,早在建國前,沙特王室就與瓦哈比派結成聯盟,沙特國王一直以「兩大聖寺監護者」自居,將伊斯蘭教視為對外擴大影響的最大軟實力,長期對伊朗為首的什葉派持敵視態度。作為海灣地區最富庶的國家,沙特依靠美國的支持,憑藉石油出口獲取的大量外匯,不斷擴充軍事力量,牽頭海灣阿拉伯國家形成對抗伊朗的地區同盟。沙特在伊核問題上持強硬立場,堅決反對伊朗進行任何形式的核開發,甚至曾經同意開放領空讓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

伊朗據有扼守波斯灣的天然地理優勢,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四,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二,自身豐富的能源為其發展國內經濟、建設國防力量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由於長期受到美國牽頭實施的孤立和制裁,伊朗逐步走出一條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形成相對完善的經濟和國防體系,特別是伊朗軍隊近年來埋頭髮展,海陸空裝備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國防生產能力也得到了加強。目前,伊朗已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這對沙特等國形成較大壓力。這次沙特牽頭把斷交風波鬧得這麼大,顯示沙特對伊朗實力的增長已經無法容忍。

實力消長導致矛盾激化

在近年中東局勢的演化過程中,沙特與伊朗的遭遇可謂冰火兩重天。

沙特經歷了不同尋常的困難時期。經濟上,由於石油價格一路走低,沙特的財政收入銳減陷入困境。由於沙特堅持石油輸出國組織實施不減產措施以拉低石油價格,這不僅無益於改變自身財政狀況,也遭到海灣地區其他產油國的抱怨。軍事上,沙特牽頭海合會國家出兵葉門打擊胡塞武裝的行動儘管聲勢浩大卻收效甚微,在敘利亞戰場,沙特投入巨資資助的反對派武裝也一直難有作為,沙特陷入兩個戰場燒錢的困境難以自拔。外交上,沙特與美國的關係因奧巴馬中東政策的調整及雙方在伊核問題上分歧而有所鬆動,另外,沙特的夥伴國家埃及、卡達等也在一些問題上與其貌合神離。

與此相反,中東巨變則是伊朗在戰略上收穫的最大時期。伊朗進一步鞏固了什葉派「盟主」地位,伊核協議的簽署是伊朗擺脫外交孤立的重大勝利,伊朗經濟和外交上的壓力大大減輕。隨著西方制裁的逐步解除,伊朗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鼓動和支持俄羅斯在敘利亞發動針對極端組織的突襲行動,伊朗擺脫了單獨支持阿薩德政權力不從心的困境,同時繼續聲援葉門胡塞武裝,在戰略上拖住了沙特。伊朗在中東戰略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伊朗戰略環境的改善讓沙特大為焦慮,沙特一直準備出手削弱伊朗的地區影響力。

中東地緣政治秩序面臨重組

長期以來,中東一直是牽動國際安全神經的敏感區域和大國地緣政治較量的關鍵地區,安全架構的構建有賴於地區強國間力量的平衡與大國背後的支持。沙特、埃及、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地區強國的相互牽制與制衡構成維繫地區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這些國家之間有著難以化解的歷史恩怨,彼此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對立,多年的衝突和博弈表明,在多方力量牽制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從鬥爭中勝出取得絕對優勢,維繫這種微妙的平衡成為保證這一地區不出大亂子的重要條件。

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以後,中東北非多個國家陷入動蕩,地緣政治格局洗牌效應明顯。號稱「阿拉伯世界領頭羊」的埃及短短三年內兩易政權,政治經濟均元氣大傷,實力和影響力大不如前,逐漸失去了影響地區局勢的能力。土耳其和以色列雖然受到的衝擊不大,但由於受到各方力量的牽制,作用和影響受到限制。沙特儼然成為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盟主」,牽頭主導了干預葉門局勢、應對敘利亞問題和對伊朗的鬥爭,在奧巴馬執政時期表現出明顯的與美國中東政策拉開距離的自主性。伊朗的地緣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中東亂局中通過對什葉派武裝力量的支持,逐步形成了以伊朗為核心的勢力集團,因而引起了地區其他強國的高度警惕和反彈。

傳統安全支柱的失衡與政治生態的改變導致中東地區安全形勢向著更加難以預測的方向發展,也在不斷孕育著更更加深層的危機,中東地區局勢正呈現出新的複雜局面,沙特與伊朗圍繞地區主導權的爭鬥會更加激烈。當前,沙特與伊朗的矛盾不斷激化,並在葉門、敘利亞、伊拉克等諸多問題上展開較量,成為影響地區格局的重要因素。特朗普上台後開啟了美國「重返中東」的步伐,沙特、以色列和土耳其等美國地區盟友對此高度期待,而伊朗則面臨新的巨大壓力。

卡達遭遇斷交風波正式揭開了雙方矛盾的蓋子,沙特與伊朗的雙方的角力將會在更多層面展開。與此同時,以色列、埃及和土耳其等地區強國也在伺機而動,域外大國美國和俄羅斯的如何動作更是不可預測的變數。中東地緣政治秩序如何重組,影響的絕不僅僅是這一地區的安全形勢,也牽動著世界的目光。


推薦閱讀:

TAG:美國 | 戰爭 | 中東 | 全面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