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學精粹

《詩經》

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3.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經·周南·漢廣》

4.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邶風·擊鼓》

5.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6.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小雅·鹿鳴》

7.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採薇》

8.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詩經·小雅·斯干》

10.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詩經·豳風·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詩經·鄭風·子衿》

13.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1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15.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論語》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

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學而》

6.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而》

8.貧而無諂,富貴無驕。 《論語·學而》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1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11.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13.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

14.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里仁》

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16.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里仁》

17.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里仁》

18.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

19.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20.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22.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2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2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25.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26.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

2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28.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29.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論語·子罕》30.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

3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顏淵》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3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34.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

35.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36.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

37.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38.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憲問》

3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40.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41.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4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4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44.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衛靈公》

45.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46.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47.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48.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49.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5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51.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52.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53.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

54.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55.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56.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57.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論語·子張》58.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59.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60.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61.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

62.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大學》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7.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8.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9.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10.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13.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14.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中庸》

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3.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4.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5.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6.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7.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8.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9.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10.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孟子》

1.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 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3.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5.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6.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 7.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

9.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10.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

1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1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14.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5.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孟子·離婁上》 16. 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17.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離婁下》

18.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下》

19.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

20.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21.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22.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23.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4.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5.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

26.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27.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上》

28.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

29.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

30.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31.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盡心上》

32.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盡心下》

33.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34.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孟子·盡心下》

35.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尚書》

1.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2. 滿招損,謙受益。 3.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4.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5.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6.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7.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8.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9.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易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2、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乾·文言》

3、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乾·文言》4、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相》5、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坤·文言》6、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坤·文言》7、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彖》8、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9、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否·象》10、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彖》11、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謙·象》1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蠱·上九》13、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象》14、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大過·象》15、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家人·象》16、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17、見險而能止,智矣哉。《蹇·彖》18、君子以懲忿窒欲。《損·象》19、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象》20、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升·象》21、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22、君子以恐懼修省。《震·象》23、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彖》2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25、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豐·彖》2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濟·象》27、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繫辭上》28、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繫辭上》29、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繫辭上》

30、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繫辭上》3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繫辭上》

32.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繫辭上》

33.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繫辭上》 34.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繫辭上》

35.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繫辭上》36.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繫辭下》

37.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 38.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繫辭下》

39.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繫辭下》40.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以惡小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繫辭下》41.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42.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易經·說卦傳》

43.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 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經·說卦傳》

44.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易經·說卦傳》

《老子》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一》

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

3.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

4.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

5.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 《老子第四》

6.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第五》

7.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第五》

8.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

9.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第八》

10.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

11.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十》

12.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

13.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

14.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

15.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老子第十五》

16.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十八》

17. 見素抱樸,少思寡慾。《老子第十九》

18.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老子第二十一》

19.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第二十四》

2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

21. 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第二十七》

22.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

23.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老子第三十》

24. 朴雖小,天下不敢臣。《老子第三十二》

2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

26.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

27.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

28.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六》

29.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第三十八》

3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四十》

3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四十一》

32.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第四十一》

3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

34.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四十四》

35.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第四十五》

36.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

37.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四十八》

38.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老子第五十二》

39.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第五十五》

40.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老子第五十六》

41. 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老子第五十九》

42.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六十》

43.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第六十三》

44.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

45.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老子第六十五》

46. 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 《老子第六十五》

47.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六十六》

48. 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

49.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第七十》

50.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

51.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第七十七》

52. 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老子第七十八》

5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

5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八十一》

55.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

《左傳》

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庄公十年》

3.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年》

4. 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左傳·成公十三年年》

5. 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襄公十年》

6.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年》

8.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9.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10. 施捨不倦,求善不厭。《左傳·昭公十三年》

1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左傳·成公八年》

12.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左傳·僖公十三年》

13.《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14. 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左傳·襄公十四年》

15. 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史記》

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3、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史記·魏世家》

4、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史記·齊太公世家》

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宴列傳》

6、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 陳涉世家》

7、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8、隱忍就功名。《史記·伍子胥列傳》

9、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1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春申君列傳》

11、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1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史記·刺客列傳》

14、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史記·李斯列傳》

15、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史記·李斯列傳》

1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17、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史記·淮陰侯列傳》

18、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19、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史記·李將軍列傳》

21、興必慮衰,安心思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22、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史記·遊俠列傳》

23、飛鳥盡,良弓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2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26、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29、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3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31、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利。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史記·貨殖列傳》

《荀子》

1.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2.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4.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5.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7.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榮辱》

《說苑》

1. 十步之澤,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說苑·談叢》

2. 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說苑·談叢》

3.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矣。 《說苑·政理》

4.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說苑·貴德》

5. 地廣而不平.人將平之;財聚而不散,人將爭之。 《說苑·政理》


推薦閱讀:

從熒屏蔓延到出版界的國學熱
破窯賦
文化、修養和教養三者是怎樣的關係?
保持開放的心 |《孝經》卿大夫章第四
節儉是人的一種生存智慧——《道德經》人生三寶之三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