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快樂沒有形狀
第十八章 快樂沒有形狀(1)
一個人生活中的陰影多半是他本人擋住太陽光所形成的。
沒有形狀的快樂
首先我們要探討的是:快樂的定義是什麼?
有一個研究人員想歸納快樂的定義,於是他出發到許多地方去調查。他先來到一所學校,問一群小學生:「小朋友!你怎麼樣才感到快樂、最快樂?」
「吃冰淇淋是很快樂的。」
「考試名列榜首時,我感到最快樂!」
「穿新衣服,我感到最快樂!」
「老師叫我幫忙收作業本時,我感到最快樂,因為我回到家裡時,可以跟父母炫耀,老師今天叫我收作業本!」
答案五花八門,而且全部用最真實的兒童語言表達出來。但在所有的答案里,沒有任何兩個答案相同。
這個人又跑到鄉下去問農人:「老鄉!你怎樣才感到最快樂、最快樂?」
他說:「我今年豐收,我最快樂我看到我種的東西都成熟,銷路很好,這是我最快樂的事!」
他遇到一個商人,商人說:「我生意做得很順利的時候,是我最快樂的事。」
一個學生則回答說:「當我金榜題名時,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快樂的。」
他又到醫院問一個病人,病人回答:「我什麼都不要,只要能趕快康復離開這醫院,然後蹦蹦跳跳地去做事業,所以健康就是我的快樂、快樂。」
他又問一個父母雙亡的孝子,孝子回答:「我什麼都不要,只要父母健在,我就感到快樂了。」
這位調查者終於發現,快樂是不規則的,既沒有絕對的答案,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它只是相對於每一個人每一種情景而發生的。
我們肚子餓的時候,我們感到吃是最快樂的,當我們肚子飽的時候,再吃東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冷的時候加件衣服,我們感到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可是大熱天,我們卻希望不要穿太多所以說,所謂快樂的定義是什麼呢?這定義就在:外界的滿足與我們內心的要求協調一致的時候,或者說我們的需求與外界相融合的時候,就是我們快樂的時候
假如說快樂有個絕對的標準,那麼這個標準是什麼呢?
財富嗎?有多少家財萬貫的富豪食不甘味,卧不成眠;
權力嗎?有多少權力頂峰的人戰戰驚驚,不得一日安穩;
愛情嗎?才華嗎?抑或者是自己的相貌?
按照普通中國人的觀念,「父母雙全、兄弟姊妹多、財產多、讀的學校好、老師又好」,應該是快樂的了。可是事實上,很多人父母雙全,生活富足,但並不快樂所以快樂。
所以我們說,快樂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完全取決於我們內心的要求與對生命的認識和對世界的融合程度。
快樂沒有絕對的標準,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幸運,因為我們可以無所參照地按照自已的標準,感受不規則但卻無處不在的快樂。
都是人間好時節
有一次,雲門大師和徒弟在一起賞月,突然對徒弟說:「我要問你一個問題。」
徒弟謙虛地說:「請師父指教。」
雲門大師問:「我不問你們十五月圓以前如何,我只問十五日以後如何?」
徒弟想了想,只好老老實實地回答說:「不知道。」
雲門大師說道:「日日是好日。」說完,他吟了一道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都是人間好時節。
整個世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的精神與物質也是完整的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圓滿的快樂與意境,音樂,好書,花朵,知己,美酒,可以讓每個人都生活得非常輕鬆愉快、瀟洒自在,但我們大多數人卻活得很累,就是因為「閑事」太多,所以才覺得「人間」沒有「好時節」。
生活是一場不知道結局的歷險。誰積累了更多的財富,誰能走得更遠,這些都不重要,惟一重要的是誰真正學會了快樂地生活。這才是我們展望一生時所應該思考的問題。
人的快樂是一個總和,它不僅是愛情的甜蜜、事業的成功、財富的累積以及權力的獲取,而是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的一個統一體。
什麼樣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歡樂,也就有什麼樣的憂愁和煩惱。有人只抱持肉體的慾望,雖然有安逸中的愜意,免不了心腸狹小患得患失;有人注視遠大的理想希望,固然有成功後的豐功偉績,卻免不了忙忙碌碌,思慮重重。
命運,不能由我們去安排,可快樂的結構可由自己去設想、去構造,當我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快樂結構,千萬要注意,不要讓一個局部掩蓋了生命本身的美麗。
為了獲得任何東西,我們都必須犧牲點什麼。我們過分追求這一局部,就必然要捨棄對另一局部的張揚。
但不要忘記,只有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才是最寶貴的。我們在構造快樂結構的時候,常常為生命中失去的東西感到遺憾。
有一天,上帝創造了三個人。
他問第一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第一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創造."
上帝又問第二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二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問第三個人:「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三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既要創造人生又要享受生活。」
上帝給第一個人打了50分,給第二個人打了60分,給第三個人打了100分。他認為第三個人才是最完美的人,可這樣的人在世界上太少,他決定多幫助一些「第三個」這樣的人來塑造實現自己。
在中國的正統文化之外,一直有一種閑散自適的文化,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並不是「治國,平家,齊天下」,而是用心地享受人生,塑造和諧的人格,畢生都做一個明慧達觀和充滿悟性的人。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里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這樣的人生態度,謙虛,簡樸,獨立,自然,也許並非是理想的極致,但至少是處世的根本。守護和享受著自我這片完整和諧的人生,積極樂觀地應對凡世的風雨,熱忱率性地承擔應盡的責任,便是這種生命哲學的精髓。
象神一樣地快樂
我們為什麼總是被無端的煩惱所折磨,感到緊張和壓力重重?
所有的原因可能只集中在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在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而且做得無比複雜!
實際上,當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再這樣做,當我們在順應自然的原則下順應自己的所有要求,就可以享受到象神一樣隨心所欲的快樂。
一位建築師設計了位於綠地四周的辦公樓群。竣工後,園林管理部門的人問他人行道該鋪在哪裡。
他回答說:「把大樓之間的空地全種上草。」
夏天過後,在樓間的草地上踩出了許多小道,優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寬,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這位建築師讓人沿著這些踩出來的痕迹鋪設人行道。這是從未有過的優美設計,和諧自然地滿足了行人的需要。
這位建築師一定是位快樂的人,因為他懂得強迫別人或自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
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句話聽起來似乎非常簡單,可是已深深觸及到煩惱的根源。因為快樂的體驗本來就是出於人性之自然,人有喜怒哀樂之情,如果「任天之便」,不做特意的把捉和阻礙,就如同自然界的「鳶飛魚躍」,自然會有快樂不期而至。
如果想去看電影,或是出去度假,就去吧。如果走在半路上發現不想去了,就毫不猶豫地回來。如果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做他想做的事情,那他還能怪什麼人呢?他對自己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養老院的老人分成兩組,一組人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看電影或是照看花草等,另一組的生活由工作人員負責照料,他們無法選擇。幾個星期後,第一組老人的幸福感和活動水平明顯高於第二組,半年後,第一組老人的死亡率僅為第二組的一半。
這個實驗說明,只有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才能感覺與快樂。
要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學會儘可能地放棄所有人為的複雜,儘可能地刪繁就簡,用最簡單的心態一件事一件事地做。
我們靜下心來盤點一路走來的人生,也許會成多敗少,也許是成少敗多,但總會發現有許多曾經自以為是但實際上卻似是而非的東西,以及一些似乎永遠也無法修習好的素質和修為,因此許多需要十分功力的事情,可是我們原本就只有五分才華,即使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結局自然可想而知。
年輕人多以為自己有無限多的選擇,可以放開手去嘗試各種生活,但是回過頭細數下來,真正能做下來的事,恐怕只有區指可數的幾樁。
意識到這一點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從此可以鐵下心來,把那些瞻前顧後的想法統統擺脫,把這惟一的事情做好,讓幻滅的夢想有一個紮實的基礎。人生本身太短太短,用來做好一件事情恐怕都是不夠的,哪兒容得那麼多的枝杈去分去營養與心思?
刪繁就簡三秋樹,人生可以像一棵秋天的樹木一般的人生,剝離了一切的誤解,排除掉已經成為多餘和累贅東西,擺脫掉生命不能負荷的東西,在所有的繁花綠葉退盡之後,象一個神一樣,簡簡單單而快樂地活著。
這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所能要求到的最自由的狀態,這可以創造一種優越感,讓我們象神一樣隨心所欲,也象神一樣快樂。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 快樂沒有形狀(2)
把支點化為力量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不知無用之大用,因而沉湎於前者,對眼前利益的過分看重、對物質利益的無限追求等現象,忽視了無用對人生的重大意義。
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實現人生的和諧與快樂,必須把已經擁有的東西和所留下的空白融合在一起。
這就涉及到有與無的關係。《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說:車輪的中心穿軸安插車輻的部分叫毅。毅是空的,才能安放車輻,車輪才能滾動。做缸的時候,缸也要中空才能盛東西。造房子的時候,房子要中空才能居住。天地之間如果沒有空間,則萬物也就沒有辦法生長。
「有」之所以能夠給人便利,全依靠「無」發揮它的作用。看上去毫無價值的空間,也就是「無」,其實卻是一切圓滿的基礎。
我們在撬東西的時候,所有的力量都在槓桿上,支點看上去並沒有用力,沒有多大作用,但阿基米得卻曾經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動。他沒有說,給我一個槓桿,可以把地球撬動。因為他知道,只要有了支點,槓桿也就不成問題了。
無用就像人生的一個支點,能夠以最不用力的姿態,幫助完成需要去用盡畢生精力完成的工作。這看似矛盾,卻是最高層次的統一。
莊子曾經說,一個人若能做到如櫟樹那樣無所可用的地步,才就能如櫟樹那樣保全住自己。
一棵樹長得粗壯而且筆直,可能會被砍下來造房子、做傢具──這就成了器,成器對用器者是有益的,但對樹本身卻是有害的。成器意味著樹的喪生和天性的扭曲。
另一個極端也不好,如果一棵樹一開始就長得歪歪斜斜,那麼不僅沒人給它施肥澆水,而且不等長大就會把它砍下來當柴禾燒掉。
把有智慧的人比做一棵樹,那麼他就應恰好在成材(喻入世)和不成材(喻出世)兩者之間:一開始看上去像是能成材的樣子,讓人們給這棵樹澆水施肥,盼著樹趕快成材,儘快成器。
但樹長到老大,總是不能讓人完全稱心:砍下來派大用場吧,恐怕不能成器;砍下來燒掉吧,又捨不得──說不定再長兩年能成材呢?於是,這棵樹就能一直不受干擾地生長下去,以終天年。
這是從保全的角度來分析有用與無用的對立統一。而對我們來說,從融合的角度,探討「無為而無不為」、「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對人生快樂的作用,探討以無用轉化為有用,把支點轉化為力量,才是探討的主旨;逍遙、齊物,則是我們放棄一切的我執,向世界敞開胸懷。
《老子》中指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指出無論做人也好,治事也好,最好都要效法天道的「無為」精神,不妄為、不強為,依循事物本身的遊戲規則而為。
如果我們主動顯示自己,過多過分地要求自己,折騰自己,時,就是把自己作為一個支點提供給別人,就要承受世俗的壓力與打擊,因此也無法達到和諧的人生境界。
虛下心來學習,是獲得支點和轉化力量的起點。
美國的托馬斯·彼得說:「我沒有自己的管理理論。對此,我一點也不感到尷尬或慚愧,相反,我感到自豪的正是:我只是一個觀察學習者,我只是觀察學習人們實際上是怎樣管理企業的。死後,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刻有這樣的字句:這裡躺著的人沒有任何自己的理論,他只是一個優秀的觀察學習者。」
當我們以萬物之心為心,以別人之心為心,當我們以無為之心,創造無不為的自己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一切都化為自己的支點,並從支點中獲得力量。
這是一種豁達的胸懷,也是是人生經歷和智慧的制高點,是對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和快樂的坦蕩大道。
空白自有其意義
在課堂上,一位老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張白紙,然後用毛筆在白紙上點了一點。
老師問:「你們看見了什麼?」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一個黑點。」
老師搖頭:「只說對了極少一部分,畫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你們為什麼沒有看到呢?」
一張紙上大部分的空間是空白,黑點只是觀察的一個比照和基點,可是有多少人本末倒置,把它當作世界的本身呢?
這就是空白的意義。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天生沒有缺陷的,每個人生都被造物留下了一道缺口,一份空白。多數人把這種缺失視為遺憾,努力尋找、獲取和佔有,來填補這個缺口。但這是在緣木求魚,沒有結果的努力。
有人曾經講了一個關於「缺陷和滿足」的寓言:
他缺了一角,很不快樂,於是動身去尋找缺失的一角。
他一邊向前滾動,一邊唱著歌: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哈哈上路啦,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時他頂著炎炎的烈日,有時卻冒著冰涼的大雨。冰雪把他凍僵了,太陽又把他曬醒。
他因為缺少一個角,所以滾動得不是很快。遇到一隻小蟲,他會停下來跟它說話,看見一朵鮮花,他也會去聞一聞。有時又和一些甲殼蟲賽跑。他走得很愉快。
他繼續前進,渡江過海,穿越沼澤和叢林,在山路上行走。他唱著: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和海角。千里追尋不怕路途遙遙,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角:「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但是那一個角打斷了他:「我不是誰失落的一角,我是自己的一角。就算是失落的一角,也不會是你的。」
他傷心地告別了這一角,繼續上路。
後來,他又找到了一些角,但這些角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尖銳,就是太方正。遇到一些尺寸形狀合適的,又因為抓得太松丟失或抓得太緊而壓碎了。
他跋山涉水,被狂風吹襲,經常摔進溝里或撞到牆上。後來有一天,他終於找到了一個角,看不起比以前任何角都更合適。
很合適的一個角,他們結合得完美無缺,彼此的感覺都好極了。
因為不再有缺口,他滾起來比以前快了幾倍,而且越來越快。他顧不上和小蟲說話,也顧不上聞花香,蝴蝶也不能在他身上落腳。
他高興極了,於是想起了一首歌:我終於找到了我失落的一角。可是他什麼也唱不出來了,因為他缺少的一角被填補得發不出聲音來了。
他想了想,停下來,輕輕地把這一角放下,然後從容地走開了。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缺失的那部分空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平靜地看待和接受它,正是有了空白才有了生命之歌,讓我們體會謙虛和輕鬆。每個生命都有欠缺,不要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生和玩「俄羅斯方塊」遊戲有很多微妙的相通之處,都是一種爭奪空白的過程。
從理論上看,如果我們的空間始終空空如也,一點殘渣都沒有,我們肯定是贏,可是也失去了遊戲的意義。可是沒這麼便宜,每秒每秒,天上都要沒完沒了地掉下各種形狀和大小的東西,有陷阱,也有餡餅。
從內心深處來說,我們討厭那沒完沒了而且越落越快的零碎,它多數象徵一種異己的東西,就象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物質與信息。這些東西前赴後繼,不請自到,經常出其不意地佔滿我們的後院,讓我們手忙腳亂,讓我們的煩惱更加高几層。
天上掉陷阱還是餡餅不是定數。勝局還是敗績,全看是否善於消解,是否能夠通過謀篇布局來化去層層的累贅,換加生命的空白。
俄羅斯方塊的精神提示我們,心靈就如俄羅斯方塊的空間,宜空不宜實,為了獲得這種空間,就要學會用上天的材料消解上天的材料。
推薦閱讀:
※「無我」才是真正的快樂!
※『pengxq書齋』祝中秋快樂
※給自己一個美麗的心情 給自己找個快樂的理由 (原創)
※知足讓人快樂,感恩讓人幸福
※用無私的心幫助別人就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