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悟太極

學習太極拳首要的一點,就是在走進太極之門時懂得點太極拳的理論。很多人在學打太極拳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多年之後仍不知何為太極,何為太極拳,以至於一些人在學練三五年,甚至十幾年仍然在摹仿。一種是照著領拳人摹仿,一種是照著光碟摹仿,自以為每一動,每一步都得到了真傳,豈不知十幾年光蔭已過仍在初級階段徘徊。本文就是對太極拳的認識與初練者談幾點看法。

一、論何為太極,何為太極拳

學練太極首先要明了什麼是太極,什麼是太極拳。「太極」最早見於《周易》中的(易經),始於伏羲畫卦(稱先天八卦),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後由周文王演易(稱後天八卦),文字可考就已有約五千年的歷史,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源頭和瑰寶,是中華文化百家學說的思想寶庫。《周易》的河圖、洛書、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論,對太極拳的產生於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並構成太極哲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概念是「太極」把宇宙認為是一個無限的至高無上的存在,是指天地混沌開闢之前的狀態的原始宇宙。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說太極變而產生天地陰陽為兩儀,兩儀變而產生象徵四時的老陽(太陽)、少陽、老陰(太陰)、少陰的四象。四象變而產生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卦,八卦變化推衍八八,六十四卦代表著世間的萬物變化,就是讓人們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而生存,絕非是「人定勝天」。而那只是在浩翰的宇宙中人類一個小小的對大自然的抗衡。逆天地而動,不按天地四時變化而做,不遵循大自然規律去搞「冬為夏,夏為冬」的做法或鍛煉,則後患無窮。而太極拳則是依據「太極理論」而形成的拳術,太極拳之掤(坎水)、捋(離火)、擠(震木)、按(兌金),四正方;采(乾金)、挒(坤土)、肘(艮土)、靠(巽木),四隅角,也即八個方向、八種拳法。合為後天八卦位。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五種步法,俗稱太極拳「八法五步」,總稱十三勢。其一招一勢均不離陰陽,如此行拳才能稱之為「太極拳」。

筆者認為運用太極理論健身防身與「太極」理論的產生是同步的,在遠古時代的人類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就已經用《周易》「太極」的理論調養自身抵禦外侵,早見中醫聖典《黃帝內經》(黃帝時代距今五千多年)就已經用陰陽、五行、經絡學說等理論,釋天地與人體其深奧之秘仍不為今人所破。做為一種拳術它的哲理基因——太極理論前文已述,已有七千多年歷史;武技基因——早自健身防身,後自攻防動作素材,早於先秦時期已成體系;太極拳的養生基因——導引和吐納法源自先秦就有文字記載。依據這些基因而產生的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無數先賢的智慧和汗水,以至畢生精力和生命,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直至明末清初,陳王廷創始陳氏太極拳後經數百年衍生楊、吳、武、孫、趙堡……等太極拳,從歷史看武當、崑崙、玄門、禪門等派別也都稱其為太極拳之源。

筆者認為這只不過是以太極理論創造拳術出現的早晚,或被世人承認與否,並依據其在社會上流傳深廣而被廣大太級拳愛好者所習練,無須去更多的爭論塾早塾晚。而《周易》、老子、道家才是太極拳的古源,因此太極拳也被稱為「道功拳」。

二、論太極拳的起勢與「中定」

太極拳的起勢,就是一個由太極開始演化的過程,今見有人說話,談天,就開始打拳,把太極拳看成體操或一般體育健身運動,豈不知這已是太極拳的大忌。如此練拳十年,雖達到了一般體育鍛煉的效果,鍛練了筋骨皮,身體也很健康,但得不到太極拳對人體產生的內在的微妙的變化。

太極拳預備式要求,身體自然站立,兩足併攏,精神內斂,虛靈頂勁,雙目平視,下額微收,唇輕閉,齒微合,舌抵上顎,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全身放鬆,氣沉丹田。這一站立有極深的含義,這就是一個太極象,以人體的小太極融入自然界的大太極,以達人與自然渾為一體。這裡下額微收,舌抵上顎,大多不為人重視,其實它在習練太極拳中尤為重要。這在拳術家中稱「搭鵲橋」是接通任督二脈的重要途徑,否則一輩子練拳也不知,也不可能打通此二脈。下一動,兩腳開立,這一動就是由太極而生兩儀即陰陽,開步為動為陽,落步站立為靜為陰。兩手上提、下按、合抱。這簡單式子意為著上提陽手象天,下按陰手象地,合抱於臍象人,古人上提陽手止眉心,貫注天竅穴,可吞天之氣;下按陰手止小腹,貫注地穴,可吸地之氣;合抱上手止於天突穴,下手止於臍輪,貫注身體內竅,此為調天、地、人三才之氣,此時上要注意百會穴(泥丸),下要注意會陰穴(陰蹻),中要注意胎元(丹田),三才真氣合一,為天罡之氣。多年習練吞吐天地之氣方有大益。

雙手合於身前重心移於一腿此為「中定」,即為太極拳八法五步中的「中定」,一些人行拳時低頭,貓腰,身體前傾,多年改不了這些習慣,主要原因是不得要領。筆者在教學中講清道理,學員反覆習練很快便改正了多年的習慣,精氣神倍增。太極拳經「尾閭中正神貫頂」,太極拳要示「立身中正」,許多拳家解釋為「尾閭,頭頂為一直線謂之中正」,多年前拳友在一起討掄,梁澤洪老師曾說一句話:「頭頂懸,尾閭找腳後跟」一語道破天機,「尾閭中正神貫頂」。筆者認為此語還缺少點什麼,似有顧上不顧下的嫌疑。太極拳為內功拳,如果一處不到,即不能內外相合。八法五步,都是以中定為中心。中定十分重要,中定的中不是指人的心臟或丹田,而是指人的尾閭,其位置在人體長強穴上骨節。中定實為以尾閭為中心,腳後跟、尾閭、崑崙頂(百會穴)成一直線而垂直於地面,身體端正,目視前方,這才是上下相生相成,互為陰陽,中聚內勁成為一整體,動時旋扭,靜時聚斂,眼想向下看也不能看,想貓腰也不能,正象李德印大師所講:「就像坐在板凳上一樣」。此時一腿為實一腿為虛,虛腿上步才能真正達到邁步如貓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步法輕靈穩健,提步輕沉,落步平穩,輕起輕落不出聲響,不會出現砸夯現象。

下動身向右轉又合五行八卦之說,中定為中、為土,向右轉即向西屬金,為土生金,合五行八卦走生門,五行相生為生門;五行相剋為克門,對敵應站應走生門,不可走克門,這就是五行步法,生門順,克門逆。腳一動就要按五行步法走生門、生路,身體自然輕靈。各國軍事上向後轉都是由右向左,沒有由左向右,這也是人體活動的自然規律,被世人所公認(實際暗合五行八卦之說)。可見,陰陽、五行、八卦處處所在。

三、論收腹提「肛」

初學太極拳及久練太極拳堅持樁功鍛練的人,在行功時都遇到「收腹提肛」的動作,目前發行的有關書籍中大多也講到「收小腹,收肛門如忍大便」,甚至一些保健常識中也講到:「收緊肛門周邊肌肉」。筆者認為此種說話不妥,收小腹即收胎元(肚臍)也就是收丹田之氣。「肛」古稱「穀道」,「肛門」稱「穀道口」,而肛門(穀道口)是排泄人體廢物、糞便和腸氣的。如果提肛如忍大便使廢物內收,腸氣憋回,提肛門之濁氣,不但無益,而且會產生很多種疾病。

提「肛」實為提「罡」,「罡氣」之罡。此「罡」在會陰穴上一寸三分,現代醫學在男子稱前列腺。在拳術家,古代醫學稱精關或精竅,陰蹻,也有稱氣關,鬼門關。女子為會陰神精叢。行功時提會陰穴,一提罡頸就松豎了,頭就自然虛虛領起,久久習練此處產生罡氣,直通泥丸,則身輕體靈。在行拳中注意提陰蹻就會覺得步法非常輕靈。如在練功行拳中,錯將收腹提罡做成收腹提肛,不膽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會百病叢生。

如果某些書中講到「提肛」是為了鍛練肛括肌,達到一定治療目的,應另當別論。但在武術、太極拳練功中所謂「提肛」則是根本性錯誤。

以上是筆者在學練太極拳中的粗淺認識,望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給予批評指正,將十分感謝。

推薦閱讀:

說不清的太極拳---張方
太極道 | 像水一樣打太極
太極拳流派 孫式太極拳抻筋拔骨功怎練習(2)
太極拳搏擊教學法(八)
掌握好武式太極拳身法八要點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