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大名著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四大名著,中醫四大名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下面具體介紹一下中醫四大名著的有關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四大名著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是我國最早的典籍之一。《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基本精神及主要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繫的。「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理論。「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的。
「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預防養生」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2、《傷寒論》
《傷寒論》,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古代漢族醫學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3、《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
第一篇為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是全書立論基礎,主要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闡明各類證候的發生變化及其與臟腑經絡的關係。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別論述痙濕暍病、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瘧病、中風歷節病、以及妊娠病、產後病、婦人雜病等20餘種、類病症。所述病症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病症各有專篇。
在病因方面,《金匱要略》明確地劃分為三婁,認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對後世病因學說有直接啟示。
4、《溫病條辨》
此書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吳瑭(字鞠通)著。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專著。
《溫病條辨》重申寒、溫分立,提出病因有三(伏氣、時氣、戾氣),病類為九(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秋燥、冬溫、溫瘧);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吳氏的三焦辨證不僅層次清晰、明確,而且能落實到具體臟腑,而非難以捉摸的「膜原」。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該辨證體系與張仲景傷寒六經辨證、葉天士溫熱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互為羽翼,是溫病創新理論之一。該書提出了一系列的溫病治療原則,成為此後溫病治療的圭臬,其中一些學術見解直到現在仍為臨床醫家所重視。
中醫四大名著,你了解了嗎?
推薦閱讀:
※中醫慢慢談-2
※中醫:田螺的13個偏方 內服外用治疾病
※郭子光外感發熱的治療經驗 - 外感辨治 - 華夏中醫論壇 (原岐黃中醫論壇)——傳中醫薪火...
※中藥渣有什麼樣的用處?
※中醫的五行五臟學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