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劣根性28個標識之十三:知足常樂

中國文化劣根性28個標識之十三:知足常樂

  「終日奔忙為了飢,才能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被人欺;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了金天還嫌低」。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歌謠中的主角應是一個不肯向現實低頭,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進取者,但他在中國農耕社會卻成了那些知足常樂,小富即安者冷嘲熱諷的對象。後者對人生,對金錢抱有的信條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錢不行,錢多了也不行。你跟他們談及榮華富貴,他們會在滿臉的鄙夷不屑之餘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更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掰著手指頭告訴你:「本城的張老爺過去少年得志,大紅大紫。誰知,官場險惡,一不小心得罪了上面的王大人,差點丟了性命,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現在賦閑在家,還得被人監視,不比咱平民百姓來得自在」。

  「前村的李鄉紳,富得流油,家中的金銀車載斗量,方圓百里之內幾人不種他的田,不吃他家的飯?就連省上的劉大人見了他也敬三分,但結果又咋樣,也不過前年一場官司就人財兩空,門可羅雀。為什麼打官司,還不是府里那班人看他有錢,做好了圈套讓他鑽的唄」。

  「還有東鄉的孫老爺在外頭做官,貪得無厭,什麼錢都敢拿,連朝廷撥下來的賑災款都敢碰,到後來終於東窗事發,鋃鐺入獄,那下場也夠慘的了,貪心煩惱多呀」!

  他們會晃著腦袋唏噓再三:「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太多有啥用?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人生在世何必為了那富貴的虛名,整天勞形傷神,自討苦吃,還是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實在啊」!

  聽聽他們的感慨,也蠻有道理,尤其是在那樣的環境,那又是怎樣的一個環境呀!

  一來所有一本萬利,無本萬利,包贏不輸的買賣全都被官府壟斷。就算是精明能幹的小民也只能發點小財,頂多豐衣足食,要想發大財,做富豪,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微乎其微。想不知足,想不小富即安也沒招。

  二來生產力水平低下,基本靠天吃飯,全社會可供分配的物質資源很少。平民百姓不知足,不肯小富即安,也就意味著在有限的物質資源分配中佔據更多的份額,這勢必與統治階層的利益發生衝突,統治階層從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出發,當然會希望平民百姓都滿足於自身做奴做婢的現狀,滿足於每日的粗茶淡飯,能安分守己,順時聽天。所以,知足在中國曆來是一種受到鼓勵的美德,知足的人容易讓上官放心,容易得到上官的信賴,而不知足則代表著野心勃勃、功高震主、危及上司的穩定與安全。

  三來交通落後,信息閉塞,一個村落一座城池就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社會。在這些獨立的小社會中,某個家庭能達到小富就令人稱羨,就門楣生輝,主人就有成就感,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沒有大富、巨富,我小富就是大富、巨富,就是大王也。」

  知足之人果真能常樂嗎?未必,這裡的足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足,真正的滿足無需通過理性的認知才能獲得,而是在慾望、需求獲得滿足之後自然而然的事。飢餓的人一頓酒足飯飽後;疲憊的人好好睡上一覺後;進京趕考的人金榜題名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後;無需自己對自己講我應該滿足了,才會滿足。

  因而,知足常樂大多是聊以自慰的話和勸人的話。自己的追求無法達到,為了求得內心的平衡,回過頭來看看,不如我的人大有人在,於是嘆口氣:「算了跟他們相比,我還算可以,應該知足了」。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不滿於現狀,而又無可奈何,便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好啦,別不知足,你要錢有錢,要地位有地位,多少人巴望著還得不到呢?」

  知足常樂的足是比上不足的足,這種足是低標準的足,低層次的足,象錢夠用就行,夠吃夠喝就行,有個地方混混就行等。這樣的足或許能讓頭腦簡單的人真的滿足,而且從此快樂起來,但決不能使志存高遠者滿足。如果硬要講志存高遠者也會知足常樂的話,那麼他們的知足只是為了求得內心的安寧,人身的安全不得已而知足。於其說是知足常樂,倒不如說是知足常安,知足了,激流勇退了,方能保住有限的榮華富貴。否則,不要說高遠的志向實現不了,就連身家性命也成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看到他的元勛們,功成名就後仍不知足,還不趕緊全身而退,便乾脆跟他們把話挑明:「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日飲酒相歡,以終無年,君臣之間而無嫌猜,不亦善乎?」幸好他的元勛們也是些一點就通的人,都曉得知足常安的道理,不象朱元璋的窮哥們那樣拎不清,不知足。因而,趙匡胤才得以留給後人「杯酒釋兵權」的佳話。
推薦閱讀:

領袖的第三根性是膽識
中國文化劣根性的28個標識之二十四:鬥智不鬥力
論人的劣根性
窮人的劣根性,不改變一輩子是窮人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劣根性 | 根性 | 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