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80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楞嚴經 (第八十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80
五十五頁第四行: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經文接著講上一次說到行陰。行陰,佛在此地用比喻告訴我們,就彷彿瀑布急的流水非短非長、相續生滅。凡夫、二乘、菩薩對於這樁事實真相不能明了,所以才產生誤會,造成眾生濁。上一次也講到,由於九法界有情眾生不能夠明達流無實性,這個樣子才將一真法界變成九法界,所謂法身流轉就叫做眾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反過來,真正了達除水之外並沒有流向,就能夠融九法界為一真法界,正是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今天這個經文就說得更清楚,佛叫著阿難說,『如是流性』,這就是指行陰,如是行陰。我們要找它的根源,它並不因真如而生,也不因藏識而有。『亦非』,就是藏識性也並沒有離真如藏識性,這是我們要觀察它的真相。這樁事情在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詳細,我們在《八識規矩頌》也馬上就要討論這個問題,講到第七識。七識沒有自體,內以八識為體,外以六識為用,換句話說,它確確實實無有自性可得。既然無有自性可得,當然是虛妄的,這個經文是用水與空來做比喻,一看就明白。再看底下經文: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空」在此地比喻真如,就是本性;「水」在此地比喻業識,就是阿賴耶識;「流」就是比喻行陰。只要把它比喻的哪一法,就是比喻的哪一樁事曉得,這個經文一看就明了。佛在此地意思是說,我們仔細去觀察,如果瀑流要是因空而生,空能夠生流,那十方虛空儘是瀑流。事實不是如此,虛空並不能產生瀑流,這就是說明如果行陰要是因真如而生的,真如是無邊際、無方所的,行陰也應該是如此,無盡的真如也就成無盡的虛妄的行陰。換句話說,如果然是這樣,那諸佛如來也被行陰之所遷流,這個在事實上不然。不是真如生的,是不是業識生的?我們再追究,末那識是不是阿賴耶識生的?諸位要曉得,不是阿賴耶生的,阿賴耶對於末那識只有一個條件叫根本依,它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底下這幾句就是說這個情形。
【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這是比喻行陰不因實體而有。流不是從空中出,這個很容易知道,一說就明了;如果說瀑流要不是從水而有,這似乎不太容易懂。瀑布明明是從水有的,怎麼能說不是因水而有?佛在此地就辨別,水有水的性,瀑流如果因水而有,這個流性應當不是水性,所以說『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水性為能有之相,流性為所有之相,現在這兩個相顯然呈現在我們眼前,『有所有相今應現在』,就是現在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才能夠說它是因水而有。譬如桃樹它能夠結桃子,樹是能結,桃子是所結,樹跟桃這兩個相我們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桃是因樹而有的。現在水與流這兩種相,能不能像樹與桃那樣清楚明了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幾句話是比喻行陰,如果要是因藏識而有,這行陰之性就不是藏識,能有、所有這兩種相,今應現在,確然可指,而水流二相實在是不容易分出來,水跟流不容易分出來。由此可知,瀑流怎麼能說是因水而有?我們講桃子的相很清楚,從桃樹結的,這一看就曉得它是從桃樹而生;這個瀑流之相,我們沒有法子能夠把它劃一個清楚,一個是能流、一個是所流,能也是水,所也是水,它不是個二相。這是從能所兩方面來觀察,說明行陰並不是從藏識生的。再看底下,愈看意思就愈明白: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瀑流是個動相,如果瀑流就是水的性,性是不變的,那個水不流的時候、在澄靜的時候,那就應該不是水的性,因為瀑流是動的,而它現在卻是靜的。這就是比喻,如果行陰要就是藏識之性,那麼行陰靜時而心不靜,因為心性是動的;換句話說,那些有相當定功,能夠證得滅受想定,或者是證得擇滅無為者,這個時候第七識不起作用、不現行,那反而不是藏識之體性了。這裡面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有辦法見到阿賴耶識,就是受了行陰的障礙。行陰盡了,阿賴耶識才現前,所以說行陰不是阿賴耶的實性。這個意思非常的幽微、很難懂,要了解這樁事情,首先要曉得第七識是一種虛妄的情執,可以說它沒有根源。但是它跟阿賴耶識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沒有它,阿賴耶也就不叫阿賴耶,它叫大圓鏡智。阿賴耶之所以成為阿賴耶,就是因為有它;換句話說,它與阿賴耶識有相互的關係,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有一才有二,一邊沒有,那邊也沒有,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因此轉識成智,最後的關鍵就是在第七識,也就是此地講的行陰。
行陰開始轉,是在初地的時候,初地雖然轉了,轉成平等性,可是還不穩定。如果要到相當穩定,那要到八地以後,為什麼?因為八地以後,俱生的我執、法執才能斷。由此可知,我執與法執就是行陰、就是第七識。真正修道的人他用什麼功夫?無非是破我執、破法執而已,沒有別的。我法二執要是破盡,俱生的我法二執統統破盡了,這個時候是什麼位次?如來地,這就成佛,這個佛叫究竟佛,要是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是究竟覺。《起信論》裡面講的始覺,是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叫做始覺。那個初發心還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初發心,我們現在的初發心還到不了他那個程度。我們現在說老實話,不覺。真正的始覺是怎麼個說法?自己真的覺悟,不再迷惑。覺悟什麼?最低限度,覺悟到生死無常,確實覺悟到這一點,下了決心、發了大願要求無上菩提,這時候依諸佛菩薩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這樣的人才叫始覺。理論不懂、不通達,那修行叫盲修瞎練,那是不覺;或者知道一點點道理,不能照做,這個叫說食數寶,也是不覺。可見得始覺是什麼?是行解相應,一定是很正確的修行、沒有錯誤的修行,這才叫始覺,這樣的人才稱之為初發心者。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這樣?大乘佛法首先就叫你放下我執,我執就是行陰,我們修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有了「我」,一心就受到障礙,為什麼?有我就有「人」,這就二心,這就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亂,先要破我執,先要曉得我們五陰之身裡面找不到我,實在沒有我。我都沒有,哪裡還會有我所有的?盡在那裡打妄想。這樣不但是一心不亂做不到,功夫成一片也做不到。這樣念佛與阿彌陀佛不相應,這樣修行修一輩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沒有把握。
我們要曉得行陰的虛妄,它在三性裡面講是遍計所執性。諸位在《八識規矩頌》裡面看得很清楚,三量裡面講,它是非量,完全是假的,迷惑顛倒,莫此為甚。只要有這個迷惑,世出世間法的真相就見不到。世出世間法的事理,諸佛菩薩親自來給你講解,也不會懂,為什麼不懂?就是因為自己有這個執著、有這一層障礙,所以不懂。去了這一層障礙,你看看轉智的名稱叫平等性,人我平等、生佛平等,破了法執之後是諸法平等。《金剛經》裡面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何才能夠證得平等智?平等智又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記《六祖壇經》的一句話很好,六祖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六祖大師一生教人就是以這句話做依據。本來無一物,這個心多清凈!本來無一物裡面,不但是人我平等,萬法也平等。有一物就不平等,有一法,法不平等;有一個我,一切有情眾生不平等。所以才說行陰盡的時候,藏識就現前;行陰沒有盡,藏識見不到。
佛在此地這一段經文,大意就是說明行陰是虛妄的,曉得虛妄,這才肯放下。這個放下,給諸位說,是從根本上放下,放下我執。這個執著放下之後,就像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以大慈悲心才生。為什麼?眾生有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眾生快樂就是自己快樂,這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正慈悲。這個時候叫一心一界,《華嚴》裡面稱為一真法界,這個是真實的。我執這一關不破,真是可憐,不但大乘佛法沒份,小乘法也沒份。小乘阿羅漢人我空,小乘須陀洹我見沒有,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見惑裡面頭一條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須陀洹已經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小乘初果,這個諸位要記住。小乘初果,在佛法裡面講,才入門。大乘入門,《金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四相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入大乘之門。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心裏面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但是他還有一物,有什麼一物?南無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這叫功夫成一片。念佛的人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如果還有人我是非,給諸位說,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去不成。一天十萬聲佛號裡頭,沒有人我是非,這去得成,這功夫成一片,與西方凈土才能感應道交。大家要曉得,人我是非把自己害慘了,無始劫以來生死輪迴,我們所以不能夠超出、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吃了這個虧。這個虧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外面環境造成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所以說你要成佛作祖,誰也沒法子攔住你,你要往生諸佛國土,哪個也不能障礙你;換句話說,既然沒有人能夠障礙你,也沒有人能夠幫你的忙。諸佛菩薩雖然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只能給我們做增上緣,把這樁事實的真相給我們說清楚,就是幫的這個忙,諸佛菩薩沒有能力叫我們離開我法二執,沒有這個能力。起我法二執的是自己,舍我法二執的還是自己,這就叫自性自悟自度。佛法裡面決定是平等的。
為什麼一切法是虛妄的?因為一切法並沒有真正能力障礙我們,它是虛妄的;如果它是真實的,那它應該有力量、有能力。它不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正是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沒有能力障礙、沒有能力阻撓。妄可以阻撓妄,妄不能阻撓真,我們要曉得這個事實,自己在修學上可以說已經得到了保證,我們決定能夠有成就。離了妄,原來就是真,而這個妄的根源實在講就是末那,末那在心心所裡面是染凈依。它一迷,一切法統統是染法,所學的佛法也是染法;它要是不執著,不執著我、不執著法,一切法都是清凈法,叫染凈依。關鍵就在我們還有沒有我執、還有沒有法執。
破我法二執很難、很不容易,為什麼?這要甚深般若智慧才能夠辦得到。甚深般若智慧從哪裡來?要修無分別智。在修的時候要行解並重,智慧才能現前。有行無解,智慧不能現前;有解無行,智慧也不能現前。有解無行是說食數寶,有行無解是盲修瞎練,都不能開智慧。你要開智慧,一定要行解相應。我知道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兩分,我就能解兩分。再給諸位說,解與行是相輔相成的,這樁事情還著不得急。為什麼?你這一著急,四相都具足。這個功夫是任運自然、無功用道,做不做?天天做,從來也不休息,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平常我們講布施三輪體空,法法都要三輪體空,有一法不空就是麻煩,那就是病根,法法都要三輪體空。這也就是我們在講堂常常勉勵諸位,修無量無邊法門,心地要清凈、不染不著,要明了諸法實相、諸法實性。這個樣子,功夫用久了自然開智慧,兩種執著不斷自己就沒有了,人我執沒有、法我執沒有,自自然然就沒有了。你要有心去斷,斷不了,為什麼?有心就是執著心、就是分別心,執著心破執著,沒有法子破掉。這個道理只有悟,不能研究、不能想,這一想就錯。
沒有悟之前,要走一條開悟的道路。這個開悟的道路,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己一切都明了,一切事相上不動心、不起念,這是最高明的、最捷徑的開悟方法。千萬不要說,「我一想、一研究,這個事情我明白了」,你以為你明白了,正是不明白;你以為你覺悟了,正是不覺,那是無明。《楞嚴經》後頭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你已經起了無明,自己認為自己有覺,那就是不覺,自己認為自己明白了,那是無明。「我覺了」,他還沒覺,人相具足,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是凡夫不是佛菩薩。禪宗裡面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是同時的,是一不是二。這個用的什麼?用真心,不是用的妄心。一見色一聞聲,在這裡面學什麼?說一個簡單的話,學一塵不染、學不為境轉,這就是在行陰上下功夫,不為境轉。
佛在《金剛經》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不取是講心不取,不是說事上不取。事上要是不取,那就有體無用,就像阿羅漢一樣,墮在偏真涅槃上。大乘法不是如此,大乘法裡面世間跟出世間是一不是二,是一真法界。你們看看《四十華嚴》五十三參,那個就是一真法界的相,無取無舍。無舍是什麼?樣樣事都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樣樣都做,這叫不舍。不取是什麼?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天做到晚的事情,心裡未曾動一個念頭。所以不取不舍,這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意思,叫我們真正用功夫。行陰之相確實是很難盡,主要就是我們不曉得事實的真相,完全被迷在這個境界裡面。再看底下一段,它既不是空性,也不是水性。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離開空間、離開水,瀑流也沒有,離水就沒有流之相;換句話說,行陰如果離開真如業識之外,沒有自體。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句是佛在此地下的結論,窮究虛妄的根源,本來是妙真如性,所以才跟大家講真妄不二。找到了根源,是一不是二,根源是什麼?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一看到,原來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就是迷失了事實的真相。諸位要曉得,迷失事實真相是苦不堪言,事實真相明白之後,清凈自在,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了解真相的人住一真法界,不但沒有六道輪迴,連聲聞、緣覺、菩薩也沒有,不但菩薩沒有,連佛也沒有,一真。我們看看諸佛菩薩、歷代祖師,苦口婆心的以種種方便,可以說都是喚醒我們的迷夢,都叫我們回頭。幾個人聽召喚?幾個人肯回頭?佛祖的召喚從來沒有休息過,回頭的、聽召喚的,都成佛作祖了;不肯回頭、不聽召喚,那還是在六道輪迴。我們可不能怪佛菩薩,某人他成就,那是人家聽召喚、人家肯回頭,我們還流浪生死,是我們不聽召喚,怪誰?怨天尤人又是大錯,迷上再加迷。
這一段大意是說明,前面講空比喻作真如、水比喻作藏識,行陰不因真如而生,也不因藏識而有,但是它也不離開真如與藏識。像這樣一直推窮,俗話所謂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即空水,本非因緣;不離空水,那也非自然;既然非因緣自然,當然是虛妄的。只要我們一看到事實真相,它是一個虛妄的,當下就明白它是本覺無生、不生不滅,這就叫做妙真如性,從這個行陰也就能夠通達實相。換句話說,我們能不能看到這個事實的真相?實際上,事實真相確實是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對於事實的真相是迷而不覺。得其真相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得其真相就是迷了這個事實的真相,這才給它方便建立一個假名叫行陰、叫末那。這一段就講到此地,
下面是講末後這一段,識陰、阿賴耶識。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
這是講阿賴耶識,這是說到一切法的根本,用哲學名詞來講,是講到一切法的本體。本體如何變成現相,那是末那的事情、行陰的事情。現在單從本體上說,這是講第八識、識陰,此地比喻說得很好。說識陰,首先要曉得,佛在本經裡面給我們講,性覺真空,周遍法界,這是本覺、這是本性,哲學的名詞是本體,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周遍法界的,它本來是覺的。
現在我們要說說覺與迷,什麼叫覺、什麼叫迷?我們從最粗顯的方法來辨別,你會辨別你就會修,我們功夫才用得上力。覺是不起念、無分別。眼見色相清清楚楚,這是覺;眼見一切色法,在色法裡頭起心動念,這就是迷。「這是扇子」,迷了,「這是花」,迷了。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常名是覺,非常道、非常名是迷。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他否定、他不承認,他沒有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是謗佛。他是不是真的沒有說過法?真的,真沒說過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我們糟糕,我們說也是迷,不說也是迷;人家說是覺,不說也是覺。問題是什麼?他是住在一真,他是一不是二;我們說與不說是二不是一,這叫迷。六祖在《壇經》里說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是覺悟之法,覺悟是一不是二,二就不覺。
覺性周遍法界,無所不覺,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你這個心沒有界限,這個心量周遍法界;才起一個心、動一個念,我們這個心就不能周遍法界。就好像水一樣,水不起波浪的時候是平靜的,池塘多大,水就多大;如果我們投一個石子,好,起了個波浪,它就有界限,它波浪起的多大,它的界限就多大。所以我們才有分別、才有執著,就有了界限,有了界限就苦,有了界限就造業。界限不是本來有的,本來沒有,是人為的。人與人沒有界限,你自己要造界限,造界限就有衝突,有界限就有煩惱,有煩惱一定造業,造業一定有果報,惑業苦就生了。輪迴本來沒有,輪迴是自己造的,自己製造,自己在那裡受報,自作自受。
在此地佛是把真性比喻做虛空,無盡的虛空;一迷為識,就起了界限、起了分別、生了執著,這就好比瓶子裡面的空。『頻伽瓶』,頻伽原來是鳥的名字,是兩個頭的鳥,所以底下講『塞其兩孔』,「兩孔」比喻我法二執,兩種執著,一個是人我執,一個是法我執,把它比喻做頻伽瓶。這個瓶子是空的,裡面當然有虛空,好,我們現在拿瓶子里的虛空,把這個瓶子從甲地送到乙地,『千里遠行,用餉他國』,送到別的國家去做為禮物,送出去了。這個經文的意思,是把頻伽瓶比喻做生死虛妄的色相,也就是第八識所執著的親相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種種色相都是阿賴耶的親相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的六根是阿賴耶的勝義根,頻伽瓶比喻這個。兩個孔就是我法二執,有了這兩種執,就將二空真如之理障蔽了,不曉得人我本空、法我本空。瓶子裡面的空性,諸位要記住,瓶子裡面是空的,這個東西很容易做試驗,它是兩個孔,是一個孔也一樣,就像我們這個茶杯也一樣,茶杯裡頭沒有水,空的,我們把蓋子蓋好,虛空在裡面,把它密封起來,虛空在裡頭,這虛空沒有跑出去,這個空性與十方的空性無二無別。這是比喻在生死虛妄色相當中,並沒有真實的我、真實的法,說明我與法是空的、是假的。
由於我們自己所謂最初一念,這一念就是迷,這一念就把本覺變成不覺。不覺怎麼樣?根境就相對,妄生能所。這個煩惱是愈轉愈粗,誤會就愈來愈深,在境界裡頭就生起憎愛,順自己的心就喜歡,不順自己的心就討厭,粗重的煩惱就生起來。要曉得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就是業識牽著你走,也叫做煩惱纏縛,就好比拿著瓶子「遠行」,遠行比喻六道輪迴,由人道到天道,由天道再轉到地獄道,隨業流轉,捨生受生。縱然是學佛,破了人我執,像阿羅漢、權教菩薩人我執沒有了,但是法執未忘。他們怎麼樣?他們出生在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在那裡輪迴流轉。實報土的菩薩會不會墮在同居土?會,剛才給諸位說過,初地菩薩初得平等性智居實報土,但是並不穩定,那就是分別的法執斷了,俱生的法執沒有斷盡,沒有斷盡就還會上上下下。要到八地他才穩定,八地是俱生的法執也斷了,這個時候不退了,就是不會從實報土退到方便土、同居土,不會退了,才真正穩定下來。我們有法執、有我執的,在六道裡面輪迴。沒有我執,單有法執的,也輪迴,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在那裡輪迴,苦啊!叫變易生死。這個現象是這麼來的,這就是不曉得人我、法我是空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文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我們要依從;言教裡面所含的道理與方法,我們要順從。佛跟我們講依義,我們要依從,更重要的是依照這個理論與方法來修行,這就叫觀照。
最初的觀照,諸位要曉得,還是得用第六識。第六識,給諸位說,它是罪魁又是功首,它要是迷了、做惡了,六道輪迴它的罪是第一,主犯;它要是能夠回頭,將來是成佛、成菩薩,功勞也是第一,所以是罪魁功首,我們還是要用第六識,要用它來起觀照的功夫。功夫在哪裡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用,這個就是道場,真正的道場,用的是心地功夫。就是曉得事實真相了,於一切人不執著,於一切法不執著,根塵相對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憎愛,你就不會輪迴,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諸位要記住,不管你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念多少經、念多少咒,只要你在境界裡頭還有人我的分別執著,還有憎愛的習氣現行,自己要記住,凡夫就是凡夫,你所修的那一套叫福報,有漏的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來生就享福去了。為什麼?因為你有末那識。末那是染分,你所修所學的統統是染污的,不是清凈的,你與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相應,西方是凈土不是穢土。怎樣才能夠往生到西方?說老實話,是今天我們第一個選擇的路線,也是一般講起來最容易成就、最容易修的法門,那就是在境界里修自己的清凈心。我在一切境界裡頭少分別、少執著、少打妄想,於一切法裡面,順境不貪愛,逆境沒有瞋恚之心,在這裡面修心的清凈平等。這時候我們念佛號就相應,為什麼?我們清凈,清凈心念這一句佛號,心凈則土凈,與西方清凈國土才相應,這樣才能往生。所以諸位要曉得,障礙自己的是自己。
諸位再看《飭終津梁》裡面所講的,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緊要關頭,如果平素沒有功夫,到臨命終時,你的家親眷屬看到你快要斷氣,這個哭哭啼啼,那個也大聲嚎啕叫起來,你的心一亂,糟了。這時候你要是有一點討厭的心,去不了;有一點留戀,「這個人我捨不得離開」,完了,也去不了。學佛的人怎樣?把你的家親眷屬隔離。世俗來講,人臨命終時兒女不能在面前,這不行、是大不孝;這是講出世法,不講世間法,在面前是障礙。臨命終時不哭,把你的悲痛要忍住,一心念佛,勸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如法。萬萬哭不得,不能悲痛,這個是對的,你實在不能忍、忍不過的話,只有叫同參道友來送終,家親眷屬隔離,你要哭,遠遠的哭,不要讓他聽見,這樣才行,不干擾,這是一般講常人。
如果自己的定功很深,在你面前怎麼嚎啕、怎麼大哭,你也如如不動,那就可以、那就很好。所以給諸位說,真正訓練就是訓練自己有功夫。譬如念佛,我們在用功,環境不好、吵吵鬧鬧的,這正是好用功的地方。你要一昧圖清凈,凡是有人擾亂的,你都能夠避開,找清凈的環境去修,好,修得是很清凈,到臨命終時,一有一點環境亂的時候,誤你的大事。你能不能保證在臨命終時沒有人干擾?尤其是現在臨命終非常的可怕,為什麼?人馬上送到醫院去,人快要斷氣的時候急救,你們去看醫院的急救簡直是糟蹋人,又是揉、又是搥,翻來覆去的,一定會生瞋恨心,三途去了。念了一輩子佛,跑到三途去受果報,多危險!所以我們功夫要在平素練,在種種不如意的環境當中練一個不動心,將來到臨命終送到醫院,給人家翻來覆去,心裡也是若無其事,也不動一點瞋恨心,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問題,所以我絕不主張找一個清凈地方去修。
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也是想找一個清凈的地方去住山,被李老師罵了一頓。以後想想李老師教訓得對,有道理,清凈的環境住慣了,臨命終這一關過不了,所以才想到李老師大慈大悲。愈是不如意的環境愈好修行,在這裡面修不動心,就是為的臨終這一著,這一關能夠順利通過,那我們就決定往生。所以種種不如意的境界都要看破、都要放下,在這個裡面求心地清凈,絕不動一念瞋恚心,我們這一生就不會白過,決定是穩穩噹噹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怎麼度眾生?那時候倒駕慈航,再來也不遲,何必急在這一時!
推薦閱讀:
※人間蠱
※林徽因和梁思成、錢鍾書和楊絳、沈從文和張兆和、錢學森和蔣英,這四對著名伉儷你最喜歡哪一對?
※【文化】最全茶葉沖泡法,愛茶人必知!
※百依百順不值得表揚|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3
TAG:台灣 | 文化 | 圖書館 | 凈空法師 | 文字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楞嚴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