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壯舉

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壯舉

十五世紀前期,在西洋(今南洋群島和印度洋一帶)的萬頃波濤中,前後七次出現過龐大的船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鄭和七下西洋。

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明成祖朱棣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同外國的友好往來,發展對外貿易,派鄭和作為明朝使節,率領船隊出使西洋。鄭和(1371-1435),原名馬三保。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回族。他少年時被送入皇宮當太監,後又服侍朱棣,在朱棣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wé文)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他「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受到朱棣的器重,並賜姓名「鄭和」。

1405年(永樂三年),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載著大量金銀、絲綢、瓷器、鐵器、銅器和布匹等貨物,浩浩蕩蕩,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啟程,開始了第一次遠航。鄭和的船隊,有大船六十二艘,連同中小船隻共二百餘艘,水手以及負責護衛的軍卒等二萬多人。最大的船,長四十四丈(約一百四十七米)、寬十八丈(約六十米),裝有九桅十二帆,載重量約一千噸,可容千人,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船上專業人員有負責羅針的「火長」、「番火長」(外國領航員),有操舵的「碇手」,有修理弓箭、器械的軍匠、民匠,有辦理交涉事務的「行人」,有擔任翻譯的「通事」,還有醫生、伙伕、書算手等等。每艘船上都備有充足的糧食、淡水、鹽、茶、酒、醬、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此分工精細

嚴密、人員眾多、規模宏大的船隊,在當時的中國和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

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首達占城(今越南南部),再南至爪哇、舊港、蘇門答臘(均屬今印度尼西亞)、滿刺加(今屬馬來西亞),西抵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國,然後於1407年返國。以後鄭和又於1407年至1409年、1409年至1411年、1413年至1415年、1417年至1419年、1421年至1422年、1431年至1433年六次奉命出使西洋。在1405年到1433年的二十八年中,鄭和七次遠航西洋,前後共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船隊最後一次航行的時間,比世界著名航海家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義大利人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葡萄牙人達·伽馬沿非洲西岸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時間,都約早半個世紀。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我國和亞非各國人民的友誼,架起了友好通商的橋樑,在我國古代和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最壯麗的篇章。

推薦閱讀:

古代詩歌核心知識再回顧
7000年前的中國古代的星象觀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軒轅劍
中國古代奇案:三夫一妻
古代苗刀是苗族人的刀嗎?

TAG:航海 | 古代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