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大綱(目次解說)第5片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綱(義貫目次解說)(第1套)
文殊講堂
本片為第五片
2、十住位
(1)發心住,[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十用]就是前面十信,所以,前面十信是為初住位準備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義貫:[阿難,是]十信位已滿之[善男子,以]大佛頂法之[真方便]開[發]此信位之[十心],本[心精]明之體得以[發揮,十]心之[用]互相[涉入],而以此十心[圓成一心,名]為初住位[發心住]菩薩。
(2)治地住,[心中發明,如凈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義貫:此菩薩於圓成一[心中]復開[發]顯[明]妙智,[如凈琉璃]器中,[內現精]純之[金],更加英華四瀉。[以前]十用涉入之[妙心,履]踐真如[以成]進趣後位之[地,名]為二住位之[治地住]菩薩。
(3)修行住,經文,[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此菩薩以始覺之[心]智及本覺之[地]互相[涉知],即理與智[俱得]顯[明了]知,故能[游履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修妙行,[得無留]難障[礙,名]為三住位之[修行住]菩薩。
(4)生貴住,[行與佛同,受佛七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此菩薩所修妙[行與佛]相[同],領[受佛]之真如[氣分],猶[如中陰身],雖能[自求父母]以投生,然仍須與父母之業相同,方能互感,以其[陰信冥通]故能[入如來種],得成聖胎,[名]為四住位[生貴住]菩薩。
(5)具足住,[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義貫:此菩薩[既游]履諸佛正[道]之[胎,親奉]大[覺]法王之嫡親[胤]嗣,得佛權實二智以成身,[如胎已成]長,佛之大[人相不缺],具體而微,[名]為五住位[方便具足住]菩薩。
(6)正心住,經文,[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倒數第一行,此菩薩不但權現之[容貌如佛],其[心相]之圓滿[亦同],成就正知見,[名]為六住位[正心住]菩薩。
(7)不退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此菩薩[身心合成]表裡如一,道胎[日益增長],住道之心不退,[名]為七住位[不退住]菩薩。
(8)童真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倒數第二行,此菩薩於盧舍那佛之[十身靈相]得[一時具足],然具體而微,猶未大顯,彷如童子,[名]為八住位[童真住]菩薩。
(9)法王子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義貫:此菩薩身[形]長[成]而[出胎]藏,[親為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名]為九住位[法王子住]菩薩。
(10)灌頂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義貫:太子既長,以諸儀式[表以成人]之道,[如國]之[大王以諸國]家大[事,分]其少分[委]任[太子]負責。(如來分其佛事之少分,委任十住菩薩負責,亦如是。)亦如[彼剎利王],其[世子]既已[長成,]即[陳列]眾莊嚴具及儀式,為作[灌頂],受王職位,(此菩薩受佛灌頂亦如是),[名]為十住位[灌頂住]菩薩。以上十住位。
3、十行位
(1)歡喜行,[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倒數第一行,[阿難,是]十住滿心之[善男子,成]諸[佛]之真[子已],得[具足無量如來]之微[妙]功[德],於[十方]國土[隨順]眾生而利化之,悉令滿足,[名]為初行位菩薩以檀波羅蜜為首(檀波羅蜜就是布施,)之[歡喜行]。
(2)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翻過來,此菩薩[善能]以種種善法[利益一切眾生,名]為二行位菩薩以戒波羅蜜為首之[饒益行]。此二行菩薩以持戒為主。
(3)無嗔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義貫:此菩薩常[自覺]而且[覺他]。而以修習忍辱,就是忍法故,於一切事忍、一切因緣也忍、一切人也忍、一切法悉皆能忍。這個忍的功夫可不簡單,喝幾顆椰子就一把火了,還要像這樣子忍,怎麼得了?是不是?[得無違拒,名]為三行位菩薩以忍波羅蜜為首之[無嗔恨行]。所以,我們修學佛道要忍辱,不管這個世間發生什麼事情,都告訴自己:此世間如夢幻泡影,緣起如幻,不實在的,不值得我們這樣傷心、哭泣,不值得我們這樣嗔恨,總有一天,我們會化作一堆骨灰,沒有例外,任何一個人都沒有例外。所以,忍辱要通達無生法忍。所以世尊常叫我們要作白骨觀,當你很嗔恨一件事情的時候,告訴自己:萬法皆是敗壞之相,總有一天,你恨的人會消失;你所憤怒的這一件事情會過去。我們今天不要變成一種負擔,慢慢的覺知、覺照,慢慢的學習忍辱,放下來。
(4)無盡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義貫此菩薩於十二[種類]中隨類[出生],而行教化於時間上[窮未來際],且[三世]悉皆[平等]普入;於空間上則於[十方]世界悉皆[通達],無有界限,其行願廣大無盡,[名]為四行位菩薩以精進波羅蜜為首之[無盡行]。
(5)離痴亂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中間,此菩薩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悉皆會[合同]為一體,就是真如自性。[種種法門],隨類隨機而說,那是方便說,方便說有千差萬別,回歸來就是一個清凈自性。[得無差]錯謬[誤],皆令受益,[名]為五行位菩薩於禪波羅蜜為首之[離痴亂行]。
(6)善現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翻過來,中間,此菩薩[則]能[於同]一之理[中,顯現群異]之事相;理是一,事相有種種差別,所以,差別就是平等,[一]就是平等。事相就是差別,差別就是平等,在千差萬別當中,活在平等的心性當中,就是佛法的生活。並可於[一一]別[異]之事[相]上,[各各見]其共[同]之理體;即攝事歸理,攝千差萬別之事相,歸無生平等之理。即理顯事,理事無礙,互相顯現,[名]為六行位菩薩之[善現行]。
(7)無著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無著行就是無所住。倒數第四行,此菩薩於[如是乃至十方]之[虛空]中,皆能令之充[滿]具[足]無量[微塵](此為大中現小):於彼[一一]微[塵中]能以大神力[現]出[十方]世[界](此為於小中現大);這是華嚴思想,大中現小,小中現大。而所[現]之微[塵]及所[現]之世[界]皆[不相留礙](此為廣狹無礙自在門)。我們《華嚴經》有講了四十個鐘頭,四十卷錄音帶,現在還沒做出來,已經講了有一點分量了,這個都講過了。此[名]為七行位菩薩以方便波羅蜜為首之[無著行]。
(8)尊重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倒數第三行義貫:此菩薩妙行無不具足,且能令一切[種種現前]成就之一一行[咸是第一]最上究竟[波羅蜜多],廣運眾生到於究竟,[名]為八行位菩薩以願波羅蜜為首之[尊重行]。所以要尊重眾生,你想要成就嗎?不能把所有的緣都斷掉,要結好緣,縱然沒有緣,也不可以結惡緣。你把所有的善緣都斷掉,就表示這個人註定要失敗,這一定的!一個人做人做到大家都不理你,你就是一個人。就是你成佛,你也度不了眾生,那根本不可能成佛!所以,記得佛菩薩的交代,要結善緣,千萬不能結惡緣,要懂得尊重人家。時間、空間不一樣,不能用一直線的思惟模式,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9)善法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倒數第二行,此菩薩[如是圓融]無礙之無邊妙行,善[能成]立[十方諸佛]教化眾生之[軌則,名]為九行位菩薩以力波羅蜜為首之[善法行]。
(10)真實行,[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因為明心見性,當然就是純一個清凈自性在作用。倒數第三行,此菩薩於前九行[一一]自利利他之行[皆是清凈無漏]達於究竟。其性契於[一真]本來清凈[無為],非是有為造作功用,因為用本性在做事了。那麼,所有的有為當下即空,就是無為。
有一個居士來到了那個階梯,很急,他好像很迷惑,剛好師父從101室出來,他很急就問:師父!什麼是無為法呢?這個四、五十歲的男居士這樣問,很善良,看起來好像有什麼事解不開,師父!什麼是無為法呢?我就跟他回答:就是有為法啊!師父!那什麼是有為法呢?我說:就是無為法啊!他說:師父!我問東,您回答西?我說:是你自己分別啊,有為當體即空,就是無為法,有為,緣起就是性空,不能於有為法另外跑出一個無為法。是不是?佛法是不二法門,心境不二,來去不二,生滅不二,智境不二,有為無為是不二。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了解這個道理。他實在弄不清楚,說:哎呀!佛法真是很難!他一直認為有為法就是有為法,不知道有為法就是無為法。意思就是說:你現在行住坐卧,跟人家相處在一起,記得!歇即是菩提,那個當下就是本來面目啊!所以,我們開這個流通處,重點不是在賺錢啊!它像海軍陸戰隊,第一個,它要攻陷人的心,你開流通處,人家來到流通處,是為什麼?是為了要度他,我哪裡有時間,跟每一個眾生接觸,來跟他交談呢?設101室、設流通處,就是要你度眾生的。他進來,你要用最誠懇的態度對他。是不是?讓他印象非常好:文殊講堂的工作人員真的是好!接電話:嗨!要很有禮貌!要了解師父的用心啊!設101室、設流通處,流通往生被,我把所有往生被的錢,統統放下去助印經典、刻錄VCD,散播到全世界。因為眾生在世的時候,都是慳貪,很少布施。所以,我們流通處的往生被就定一千塊,不是我拿的,是代替這個亡者做功德,師父把所有的錢統統捨出去。所以,流通處所有的金錢、往生被的錢、咒輪的錢、101室的錢、法會的錢,統統布施。現在四年,我們散播到全世界華人的法寶,將近六億,如果加上前面散播台語的十幾億。你們想想看,那個流通處怎麼賣呢?你什麼時候才有辦法賺十幾億啊?所以,要了解師父的用心良苦啊!好!底下;跟工作人員互相勉勵一下。
其性契於[一真]本來清凈[無為],非是有為造作功用,[性本然故,名]為第十行位菩薩以智波羅蜜為首之[真實行]。以上是十行位。
4、十迴向
迴向有三種意義,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名十迴向。一、回小向大,你發心小,現在要轉過來,迴向轉過來,回小向大。第一個,回小向大,迴向的意義。我們每天都在念迴向,不知道迴向是什麼意思?迴向有三層意義: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我們現在修菩提因,迴向菩提果,共成無上菩提之道。三、回事向理,事就是千差萬別的事相,理就是平等,無生法忍、平等。
(1)離眾生相迴向,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義貫:[阿難,是]十行位滿心之[善男子,]於前十行中[滿足神通,成佛事]軌則[已](第九行),達[純潔精真](第十行一真無為),一切圓成一真,雙超空有,[遠]離[諸]余[留]之過[患]。如今登入迴向位中[當度眾生]而[滅除]能度所[度]之[相],即相離相,無住生心;又須[回]一真[無為]之[心向]於無上大[涅槃]之[路],不因離相而落空,不因即相而滯有,此[名]為第一迴向位菩薩之[救一切眾生]而能[離眾生相]之[迴向]行。救一切眾生,同時要放下度眾生的念頭。
(2)不壞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義貫:此菩薩[壞]除[其可壞]之度相,[遠離諸]能[離]與所離,入於中道妙義,[名]為第二迴向位菩薩之[不壞迴向]。
(3)等一切佛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此菩薩[本覺]之心佛[湛然]顯現,起本[覺齊]同諸[佛]所證之微妙[覺]悟,其本覺與此妙覺皆攝入中道,[名]為第三迴向位菩薩之[等一切佛迴向。]
(4)至一切處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義貫:次菩薩因地之[精真]開[發明]了,其因[地]心即[如佛]果[地]覺,因地果地攝入中道,[名]為第四迴向位菩薩之[至一切處迴向]行。
(5)無盡功德藏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義貫:此菩薩於依報之[世界]與正報之[如來]身,皆能令[互相涉入],正報中現依報,依報中現正報,[得無掛礙,名]為第五迴向位菩薩之[無盡功德藏迴向]行。(以住此迴向,得十無盡藏故。)
(6)平等善根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凈因,依因發輝,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義貫:此菩薩入[於]真如理中[同佛]之[地],且於其[地中各各]事上皆得[生清凈]真[因],並進而[依]循此等真[因]開[發]光[輝],而[取]無上大[涅槃道,名]為第六迴向位菩薩之[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之行。所以,工作人員請注意!不可以傷害任何一個眾生的法身慧命,求求你!平等善根迴向。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義貫:此菩薩之[真]如平等善[根既]已[成]就,即依性起觀,等觀[十方世界眾生皆我本性]中事,自心現量。我之本[性]既已如是[圓]滿[成就],亦當成就眾生,令達一真,絕[不]遺[失]任一[眾生]而不度。注意聽聽他這一句話,這一句就是師父的願,絕不遺失任一眾生而不度,只要有緣,沒有緣當然沒辦法。所以,有的人說:師父!您為什麼聲音這麼好聽?他這樣讚歎我。為什麼這麼有智慧?我說:很簡單!我一輩子不造口業,以讚歎代替責備,肯用功、肯學習,感謝你們的讚歎跟支持,就是這樣子。所以,責備還是不如讚歎:不過,要看情形,是不是?這個人已經不像樣了,你再讚歎他,他已經是非分辨不清楚了,讚歎還得看時間空間、看人。[名]為第七迴向位菩薩之[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之行。
(8)真如相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義貫:此菩薩於前位中所修得之不失眾生便是[即一切法],一切眾生皆我本性便是[離一切相;惟]於[即]一切法[與離]一切相[二]者,皆[無所著],不即不離,超越空有而涵納空有,故得入於真如之境,[名]為第八迴向位之菩薩[真如相迴向]之行。
(9)無縛解脫迴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義貫:此菩薩一切所修皆本有一[真]之[得]、即是如如[所]成真[如]究竟平等之境,是故無法不如,如就是畢竟空,沒有一法不是畢竟空,心空、境也是空,這個就是佛的境界。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所以,如來無所說,無說無示無來去,生死涅槃無距離,就是這個道理。是故無法不如,從而於[十方]界皆證一真界而得[無礙,名]為第九迴向位菩薩之本自[無縛]之無上大[解脫迴向]之行。
(10)法界無量迴向,[性得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義貫:此菩薩由於前第八、第九迴向位中,所修之[性]與[德]體與用兼而有之,[圓]滿[成]就,故至此位中,一切[法界量]皆泯[滅],悉歸一真,此則[名]為第十迴向位菩薩之[法界無量迴向]之行。
5、四加行位
(1)暖地,[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凈四十一心,]是指前面的。[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就是鑽木取火。義貫:[阿難,是]十迴向位滿心之[善男子,]已[盡]修[是清凈]無垢之[四十一心](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其[次]當[成四種妙圓]之[加]功用[行。]此菩薩[即以]如來密因的如[佛]之[覺,用]之而作[為]自[己]加行之因[心]。當此之時,其本覺大智火正處於[若]欲[出]而[未出]之際;這境界[猶如]有人[鑽]木取[火],而[欲然]燒[其]薪[木],木未起火前,先有暖相現前,此[名為]菩薩加行之[暖地]。
(2)頂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就像爬到山頂。義貫:此菩薩[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地本[心],繼續向圓[成佛]道[所]必[履]之初地升進;然此時菩薩對於本覺之心彷[若]全部[依]循,又彷若並[非]全部[依]循(以仍有習氣未除滅故。)此境界即猶[如]人[登]上[高山]之頂時,其[身]雖已全[入]於[虛空]之中,但其腳[下]仍舊覺[有微礙]存在(以腳仍著地故),此境界[名為]四加行位菩薩之[頂地]。
(3)忍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倒數第三行此菩薩已達[心]與[佛二]者皆[同]不異,即心即佛,已[善得中道]妙義。猶[如忍事]於心而不言之[人,非]故欲[懷]之於心,意思就是很自然的,能夠跟佛的心一樣。不是故意的,說:我擁有佛的心。不是故意的,大悟,無明自然脫落,證無生法忍,不是我讓它無生,而是悟道,無明自動脫落,自自然然進入無生,而不是刻意的。刻意的無生變成有生,這個就很難!不修也不對,修還是不對,這個除非大悟,慢慢來。亦[非]可[出]之於口,是[名為] 四加行位菩薩所修證之[忍地]。
(4)世第一地,[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目]就是名,名字講不出來,此菩薩於己心修證之[數量]之多寡、或增減已完全[消滅]其念,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這個就是大悟的人,他這裡講的統統是悟後,才有辦法這種心。能所雙泯,能緣的妄想心沒了,所緣的這個外境,統統是空!過一切量,於凡[迷]與智[覺]皆達於[中道],沒有迷,也沒有覺,才是真正的悟。如果有人說他以前迷了,現在悟了,那麼,現在還是迷,悟迷了,那個悟還是迷。知道嗎?說:我悟了,以前迷,現在悟了!你那個悟還是迷。為什麼呢?因為究竟的悟,是沒有這個悟的,究竟大悟,就沒有所謂迷跟悟,那個都是頭上安頭。所以,講有所悟,那就要看心境了,是真的悟還是假的,假的悟就用意識的,以為覺觀就是悟了,其實不是。所以說:悟迷,此悟還是迷。為什麼?迷於悟啊,真悟,無迷也無悟,慢慢的體會,聽不懂是正常的。於凡[迷]與智[覺]皆達於[中道],離於有無兩邊,覺與迷[二]者皆[無所目](不成對待),無迷無覺,契入一真,入不二法門,是[名]為四加行位菩薩之[世第一地]。
第四節 菩薩十地
菩薩十地就不得了了,菩薩十地就接近佛了,愈來愈接近佛的境界了。
1.歡喜地,[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義貫:[阿難,是]四加行位滿心之[善男子,於]無上[大菩提,善得]親證現量,[通達]自心本覺;復以自本[覺]融[通如來]妙覺,故能[盡]知[佛]所行[境界],而得大歡喜,[名]為初地之[歡喜地]菩薩。
2.離垢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義貫:此菩薩將九法界之[異性]皆[入]於如來平等之[同]性;即此[同性]亦是垢故,也是頭上安頭。故[亦滅]之,同異之垢皆盡,[名]為二地之[離垢地]菩薩。清凈自性,也不能安一個清凈,也不能安一個垢;也不能安一個異;也不能安一個同,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悟不悟,就但看你對這個[無]字參得透參不透?你這個[無]字參得透,就統統解決,三藏十二部,它的妙就在這個[無]字裡面。
3.發光地,[凈極明生,名發光地。]義貫:此菩薩於前修行同異垢滅,而達於離垢;今離垢之離亦離,你看,連這個離垢的觀念都不行,離垢之離也離,我已經離垢了,這個離的觀念還是要放下。其實是本來就無一物,哪裡離跟不離呢?所以,一直講……還是在語言、文字裡面,佛有不得已的苦衷,就是因為我們不是佛的心境。所以,佛倍極辛苦,要一步一步開導,讓我們向究竟的圓滿菩提,煞費苦心!但是,所有的語言,都沒有辦法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到有一天頓悟:喔!原來如此!其清[凈]達於[極]致因而光[明生]起,[名]為第三地之[發光地]菩薩。
4.焰慧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此菩薩之妙[明]盛[極,覺]照彌[滿]十方,光明熾盛,大智如火焰,熊熊不盡,[名]為第四地之[焰慧地]菩薩。
5.難勝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義貫:此菩薩所證者為[一切]地上之[同]相智(總相智)及地前[異]相智(別相智)這個總相智是講畢竟空,總相智就是一切相統統是空,叫總相智;別相智就是差別因緣,就是道種智的意思。[所不能至]者,[名]為第五地之[難勝地]菩薩。
6.現前地,[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前地。]此菩薩由於在此之前,有為之功用已達至極之極難勝,於此位中[無為]的[真如]之體,其妙[性本[凈]分[明]顯[露]。初得親證,[名]為第六地之[現前地]菩薩。
7.遠行地,經文,[盡真如際,名遠行地。]此菩薩能窮[盡真如]之邊[際],悉能知見,[名]為第七地之[遠行地]菩薩。
8.不動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義貫:此菩薩徹見一切諸法皆[一真如心],唯心現量。到這個時候,就是證得萬法唯心現量,統統是我們的心在作用。凝然湛寂,無動無壞,[名]為第八地之[不動地]菩薩。
9.善慧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縱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修習,為什麼講修習呢?修習是對證果來講的,九地是修習位,十地就是證果了,我們常常稱:十地果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為什麼講修習位呢?它是對十地來講的。義貫:菩薩於前位中得真如全體顯露,於此位中,則[發真如]全體之大[用,名]為第九[善慧地]菩薩。[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在[修習]上已[畢]其[功],出世[功德]亦稱[圓滿],此後只論證不論修,所以,要講到證量,你看看,要十地菩薩才有證量。哪裡有隨隨便便就可以說:你證什麼果……可以隨隨便便讓你亂講嗎?此後只論證,不論修,修習到此地為止,故[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10.法雲地,[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義貫:此菩薩以大[慈]心[陰]覆[妙]智大[雲,覆]蓋於眾生本自[涅槃]之性[海]之上,令得普潤,[名]為第十地之[法雲地]菩薩。這個法號也很多人命名,這個道場,也很多人叫做法雲寺:徒弟也有人命名叫做法雲。這個很多,[法雲],這個名字好聽!是不是?所以。命這個法名,做師父的要很注意的命。
第五節 等妙二位
1.等覺,[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一切[如來]皆是[逆] 涅槃[流]而出,為什麼呢?他不住涅槃,他要度眾生啊,淡然逆涅槃流而出。涅槃是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他當然就是要出來。倒駕慈航,要度眾生嘛!入生死海:要不然,眾生怎麼辦?眾生如果沒有佛來示現,我們今天沒有聽到佛法,我們日子怎麼過啊?不要講成佛了,我們現在每天所過的日子,就是懲罰自己,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不了解生命,生命對我們來講是一種懲罰!佛法就是讓我們了解真正的生命,讓我們不要懲罰自己。倒駕慈航,入生死海,而[如來]十地滿足之大[菩薩]則[順]法性流而[行而至]於無上菩提,佛與菩薩因而得於[覺際]互相涉[入交]接,[名為等覺]菩薩境界,就佛了。
2.妙覺,[阿難,縱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我知道你這個看不懂,如是重重,單復十二,[重重],就是一重又一重,一層又一層的階位與修證。[單],用單的來算,單數者有七:[乾]就是乾慧地,暖、頂、忍、世第一、等覺、妙覺,乾、頂、忍、世、等、妙,共七。這是單。那麼,複數即十數者,共有五: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所以,七加五等於[十二],單七與復五相加,共為十二種階位。
[阿難],大心菩薩[從]初信位前之[乾慧心](乾欲流、有流,欲流、有流就是三界的意思。出分段生死)起,歷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覺]後心[已],於[是]等[覺]位中[始獲金剛]喻三昧。佛的三昧就像比喻作金剛,叫做金剛喻定,佛的定,能壞一切煩惱無明,不為一切無明煩惱所壞。就像金剛,能壞一切,不為一切所壞。[始獲金剛]喻三昧所持[心中]之[初乾慧地],(乾無明流,永斷無明,出變易生死)。此菩薩[如是]經歷[重重]階位與斷證,[單]數有七,[復]數有五共[十二]種階位,[方]得[盡妙覺,]而[成無上道。]諸位!這樣你知道成佛有多困難?想想看,那你是哪一地呢?你是初信嗎?還是住、行、向?算起來從頭到尾,好像連初信都沒辦法,因為貪、嗔、痴,動不動就情緒作用。所以修行真的是不簡單,讓我們了解成佛的可貴,也了解成佛的困難。
第六節 結論
修習止觀,次第證入,[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凈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如幻十種深喻]:就是觀一切緣起如幻,這十種比喻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什麼事情看不開,就看底下。你所見的一切事情根本就是如夢幻泡影。指如幻等十種深喻。十喻是什麼?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化、一切法如焰(如火焰)、剎那生剎那滅,燒。一切法如影、不實在;一切法如響,音的最後叫做響,音的最後,聲音的最後叫做響,叫做音響,說:你有沒有買音響啊?就是這個道理。一切法如夢(如夢中所見)、一切法如虛空、不實在。是不是?虛空空無一物。
如乾達婆城,乾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就是太陽光一照,浮現在沙漠的一個假相,意思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其實就是假相。而我們不知道那是緣起的假相,穿不透這個緣起緣滅的假相,不知道它是如夢幻泡影的。如鏡中像、鏡中顯像,摸不到。如水中月。撈不出來。所以,你執著所有的房地產、汽車、美貌這些都會後悔!你所擁有的都會消失,你以為在這個生滅無常的世間,要搞出什麼,就是錯誤的觀念,你搞不出任何東西,諸法本空。念一下,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響、如夢、如虛空,如乾達婆城、如鏡中像、如水中月,這十種比喻體會得出來,就大悟!如是十喻皆比喻一切諸法不可得,大悟悟到什麼呢?一切諸法不可得。無能取所取故,如是觀了,能所垢盡,心明智現。
底下[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奢摩他],翻譯成中文叫做止,即是定的體,是菩薩所自住。[毗婆舍那],觀,即觀法或觀智。譬如說:我們不凈觀、數息觀、因緣觀、無我觀、空觀、苦觀,不凈、苦、空、無常、無我觀,要觀照。世間之凡夫、乃至外道,亦有修定(止)者,但[毗婆舍那]觀則為我佛如來之所特有者,不與外道、凡夫共;也就是說:種種[毗婆舍那]妙法皆是佛教的特色。所以我們要觀照觀照。特殊教法、或特殊智慧。菩薩以修習如來所傳之如是珍貴觀智,故能破惑證真,修斷三流。三流就是(欲流、有流、無明流),欲流、有流這統統是界內的;無明就是指塵沙方面的,菩薩在斷的。出二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諸外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亦不能斷少分惑,仍在三界之中。因為他們只[有定無慧],無有如來所傳之慧觀,故不能來真實智慧,因此無定慧等持力,用以破無明等諸惑。菩薩以自住[奢摩他]定體,而修習[毗婆舍那],起觀慧之用。[奢摩他]如武士本身之武術功夫。[毗婆舍那]如寶劍。有功夫加上寶劍,當然就可以斷了!有功夫、有寶劍,於斷煩惱即得自在。
[五十五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請諸位大德注意:此五十五位系略去了信位前的[三漸次位]與[乾慧地],以及最後的妙覺。因為[三漸次位]及[乾慧地]為入正為前的[前方便],而妙覺則是已達菩薩之無學位,不同於前面有學之修證位:因此,此處的五十五位修證位雖不言及前後之五位,但義攝在其中。是故,大乘圓頓菩薩六十位修證之次第,茲作略語。以便記誦如下:[漸、乾、信、住、行、向、加、地、等、妙]。義貫:於[種種]菩薩[地]位中,菩薩[皆以金剛]三昧力[觀察如幻]等[十種深喻。](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響、如夢、如虛空,如乾達婆城、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萬法都是這樣子,你有所追求,就一定有所苦,歇即是菩提,看看誰能放下,執著就是痛苦,愈執著就是愈痛苦,愈放下就是愈快樂。快樂、痛苦在一念之間。菩薩於自住之[奢摩他]定體之[中,用諸如來]所傳、不共凡外之[毗婆舍那]慧觀,以為[清凈修證]如是十種深喻之觀,[漸次深入]無上智慧。[阿難,如是]正修[皆以三增進](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為深固正因[故,善能成就]信、住、行、向、四加行、地、等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凡[作]如[是觀]察如是了知[者,名為正觀;若]作[他觀者,名為邪觀。]
修學大乘菩薩的大乘佛法,竟然不知道六十位的修證。是不是?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大家提前了解。第一節,三漸次位,1第一漸次:除其助因(斷五辛),2.第二漸次:刳其正性(斷淫、酒、肉,及持余戒)。3漸次:違其現業,(現前不逐外塵,旋元自歸)第二、乾慧地(入正位前)。第三節,地前諸位,十信住,信心住,念心住,進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住,護法心住、迴向心住,戒心住,願心住。2.十住位,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3.十行位,歡喜行,饒益行,無嗔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4.十迴向位,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平等善根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真如相迴向,無縛解脫迴向,法界無量迴向。5.四加行,暖: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第四節,菩薩十地,叫做聖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位;十地稱為聖位,一個是賢,一個是聖。菩薩十地位,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第五節,等妙二覺,等覺,妙覺。第六節,結論:修習止觀,次第證入。
第六章,文殊請問經名
第一節,本經五名,得密印加持大眾悟禪、證果。《楞嚴經》是佛說有五種經的名字!第六章文殊請問經名,第一節本經五名,但是他把它一段一段,把它加起來。經文[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是經名為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就是大白傘蓋,大白傘蓋。我們怕陽光曬到、下雨可以遮的,這個大白傘蓋就是五會楞嚴神咒會保護我們。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一段也取了。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這個就是五本,就是無種名字。但是,我們就截取一段一段:[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拮取這一段、那一段,加起來,《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因為太長了,講:《楞嚴經》,大家就知道了,實在是經題太長了!
第六章文殊請問經名
第一節,本經五名,剛剛念過了。第二節得密印加持——大眾悟禪,就證果了。好了!明天我們從第七章開始,今天就到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