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聖賢錄易解 一

  • 慧律法師著《凈土聖賢錄易解》序凈土聖賢錄排印流通序凈土聖賢錄原序凈土聖賢錄體例要旨之說明凈土聖賢錄偈凈土教主第一《凈土聖賢錄易解》序 凈土法門 三根普被 佛不誑語 祖不妄傳 信願念佛 決定往生 聖賢錄者 千古明證 然由此書所載事迹,通千餘年。前賢所論,警策之語,義理深奧,不易明了;又因文言精簡,艱澀難懂,不適今人。雖說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文字浩瀚,卻成障礙,令人望之,退步不前。是故無法鑒古知今、見賢思齊,萬修萬去徒成空話。 今為令法音宣流,普利群生,特用白話,講說此書。並且加以收錄整理,標示地名、配合紀元,以證不虛。讀之令人倍感親切,平易真實。但願眾生,明白深信—則彌陀易見,凈土易生!《大寶積經》卷一八(無量壽如來會)云:『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凈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毀正法及謗聖者。』有心凈土行者,當深思之。 高雄文殊講堂 釋慧律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一九九五)十月二十五日凈土聖賢錄排印流通序 印光大師 凈土法門廣大無邊猶如法界,究竟圓滿若似虛空。所有一切的法門,無不從此凈土法界流出;一切修行入道之途徑,莫不還復歸結於凈土法界。世間天資聰明有小智慧的人,往往以為念佛之事極其簡易、凈土義理平凡無奇,因而不加以仔細思惟審察。不但自己不修行實踐,而且又發表言說論述,阻止破壞、斥責他人修行念佛法門,以此來顯示自我的高明。這正是所謂的能於上下四方遍觀天地,而不能自見自己的睫毛(比喻自我的盲點、缺失);能盡知世間的一切事象,卻不能明了自己本性的那種虛妄分別世智辯聰。反之卻自以為自己是宗門教下都已究竟透徹的大通家,這正是佛陀所說的「可憐憫者」。 殊不知華嚴思想的歸結宗趣,在於求生凈土。文殊、普賢兩大菩薩通通都發願往生凈土。此二大士是何等人物,那麼可見他們往生凈土的行願,又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大事呢?我輩凡夫縱然稍稍明了佛法教義,然而煩惱無明未斷,生死大事未了,一經輪再生的轉變,能不迷失本性而流轉於三界嗎?就好像未經燒烤熏陶的泥塑壞器,經過一番風雨則散化毀壞。這就釋迦如來特別開示凈土法門,使上至聖賢下至凡愚,皆能同於當生直下了脫生死的緣由。何況彼文殊、普賢二大菩薩,久遠劫來早已成佛,示現位居等覺菩薩,以身作則引導眾生髮願求生凈土。我輩是何等人也,怎能與彼相提並論。 若能如此詳細思惟審察,必定能夠更換旗幟改變心意,遵循如來普度一切凡聖的凈土教法,跟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善導、永明等諸大菩薩大祖師之人,同一志向精進行持,以普賢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達到圓滿智慧的佛果,作究竟解脫的大丈夫。誰肯將此殊勝的利益甘心讓與他人,而自己卻委曲居住在三界的火宅中,恆常遭受煩惱痛苦的焚燒煎熬呢? 自從佛陀的大法東傳而來華夏,現生親證三昧得道往生者,以及具足煩惱無明的生死凡夫,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得以帶業往生者,真是多的數不清。清代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指示其侄子彭希涑,收集記錄往生凈土的種種傳記。首先標舉阿彌陀佛,以顯示創立此凈土法門的教主。其次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以說明闡揚此凈土法門的聖眾。接著則是往生的比丘僧、比丘尼、國王大臣、士人平民、婦女、以及種種的動物牲畜,以列舉往生凈土的僧俗男女四眾。其中總共有五百多人,命名為《凈土聖賢錄》,這就是初編。在此錄之中,不論聖人凡夫,或智慧或愚痴,皆能同入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以漸漸證入真如的常寂光法樂。觀察這些往生的種種事實,便可知道凈土法門,如同廣大無際的深海,普容受一切江河,又像是遼闊無邊的虛空,廣博地含容萬事萬物。周法界的無量眾生,沒有一人不被收攝於其中,窮盡法界的一切諸法,皆因凈土法門而證得真如實際。這是因為凈土法門正是釋迦如來一生一世教化眾生的特別法門、是三世一切諸佛總持一切法的要道途徑之緣故啊! 到了清代道光末年,蓮歸居士胡珽,收集乾隆時代之後往生者的事迹,共得到一百數十人之多,命名為《凈土聖賢錄續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刀兵劫難遍布國內,提倡凈土者少,因此凈土法門稍顯寥落沉寂。尤其近來世間的道德,眾人的心志,愈來愈趣下流。凡是具有通達事理之慧眼的人,存有拯救世人之悲心者,無不教化提倡因果報應、信願念佛之法門。具有高瞻遠矚正知正見的人,莫不隨順風從仰承凈土的教法。因此數十年來,又收錄了二百餘名往生事例,名為《凈土聖賢錄三編》,此篇文稿乃是德森師所收集,現已排版完畢,所以為其敘述緣起。在從前沒有輪船、火車、郵局、報館的年代裡,雖然居處相鄰只隔一片田野,然而卻往往互不相知各不往來。因此,雖然古代的佛法興盛聖道大行,但是所記載往生凈土的聖賢,一千數百年來,所得知的只有幾百人而已。這一方面是因為記錄缺乏,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古代書籍的散失破壞。如果當時能有如同今日交通、資訊等事業的方便通暢,則雖然有數十萬的往生記載,也不算是太多。閱讀此聖賢錄的人,千萬不可以古論今,以為古代佛法大興時往生者尚且那麼稀少,而認為今日末法那麼多往生凈土之事迹未必是真實可靠的。也不可以今論古,以為今人往生者較古人為多,而斷定古代之時凈土教法並不曾大大興盛。請諸位稍稍憶念思惟唐朝善導大師在長安之時,少康大師在新定之際,念佛的音聲,充斥盈溢於街頭巷尾,由此得以往生凈土的人,應當不止百千萬億!而在現今雖然千里遙遠的距離,早上動身夜晚便可到達。再加上郵件、電報、電話以及報紙的發行散布,縱使在千里之外也都可以馬上知曉。雖然如此,仍然還是有很多未被記載的事迹,假使都能一一記錄,那真是多的不得了。 但願全世界的人,各個都能敦厚倫常克盡本分,防範邪惡枉曲之念、存養誠信真實之心,一切惡行莫去造作,萬般善業奉持勤行,以此為念佛修行的堅固基礎。並且真正為了超脫生死,發起無上菩提之心,深信切願憶佛念佛,以求生西方極樂凈土為一生的修持。那麼現生便能成為聖賢的同學伴侶,臨終則頓入彌陀如來的清凈國土。念佛往生之廣大利益,甚深難信,除非達到佛果境地,否則無法究竟了知。普願見聞此書此法門者,各各努力精進,念佛往生。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夏五月,常慚愧僧釋印光恭敬筆述。 凈土聖賢錄原序清 彭際清 至深廣大的凈土教法,是諸聖賢們用來親身實踐的大道。孟子說:『外貌形體與神情容色,是發之於人本然的心性。』知道形體與色法就是本性的展現,那麼就不容許離開依報的世間國土來談心性;知道本然的心性就展現為外貌形體等種種色相之中,就不容許離開心性而向外去追求依報的世間國土。捨棄依報世間而談心性,是以為自心本性之外另有所謂的依報世間,那麼其所謂的心只是虛無渺茫而空無一物的東西而已;離開心地向外去追求依報世間,就是說在依報世間之外還有另一個圓覺本性,那麼其所謂的依報世間,只是一塊死寂無知之物而已,這些都是不明白實踐身形(踐形)這種說法的人。 依照《華嚴經》圓融的教理,理體與事相本來無礙,種種事相與事相之間亦無礙,普賢菩薩作偈曰:『所有一切浩瀚廣大世界海的空間及一切長遠綿延無盡的時間,都是無有邊際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凈無垢。』這就是「實踐身形」的最高極致了。又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就是「實踐身形」的正直大道。有人以為毗盧遮那法身佛,在一切處所,怎麼可以遍指西方凈土而背離全體法界呢?那是因為他不曾知道華藏世界海中,一微塵一毫端,尚且具足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世界,而極樂莊嚴的西方凈土,當然也具足無量無邊的世界。那麼,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一尊佛,就已經周遍見到了十方一切諸佛,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國土,就已周遍遊歷了十方的佛國世界。何以故?因為當下的一念心性就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多,一切法無二無差別故。一切法門之中,唯有此一凈土法門,不只是釋迦世尊金口宣揚,同時也是十方如恆河沙數諸佛如來所共同讚歎護念的,又有一切諸大菩薩護持流通、輾轉相傳無有窮盡。自從佛陀無上的教法東傳來華夏,除了單傳直指、見性成佛的禪宗外,以念佛法門而往生凈土度脫生死者,無論出家、在家,真是多得難以計數。際清向來服膺儒家風範,併兼修凈土法門之行,常想要薈萃聚集古今往生凈土的見聞,用來警示策勵人們念佛修行。然而由於日日忙亂心力疲憊,因此因循延遲至今天。正好兄長之子希涑,於佛法剛剛發起信心,發願願意完成此篇文獻記錄,用來堅定嚮往凈土、往生西方之心念。因此為他標舉指示體裁綱要,首先記載考核凈土法門於經論之緣起。其次是中國的著述文章,最後再以眼耳所及之經歷,斟酌增減文句內容,統收成一編,命名為:《凈土聖賢錄》,希望凡是見聞此書者都能隨喜相從,得以進入佛法之流,一念誠心歸向,同登凈土彼岸,如此豈不善哉! 詩經中有一句話說:『緡蠻黃鳥,止於邱隅。』這是說有美妙音聲的黃鳥,棲止安息於高峻山陵的一角,而凈土也正是聖賢們所依止棲息的「邱隅」!隨其心念的清凈則所在之佛土亦清凈,那麼凈土真是眾人所應依止之處啊!當我們學習一切事物的時候,入門初學最先要做的功課,莫過於明白所應依止的目標。所以說在安身立命這件事上,應當先知道所應依止安心之處,怎麼可以做個人還不如一隻鳥知道要有所選擇呢? 經云:『彼國常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一些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的事相,是本心嗎?還是國土呢?是形貌色相嗎?還是本然自性呢?不如直下知道歸向止宿之處,斷絕無益虛妄的戲論,凈土蓮華的種子,只在人們當下的一念之間。閱覽此書的人,應該有一些樂於「實踐身形」之喜悅的吧?而「實踐身形」者,就是念佛求往生的意思啊!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春正月,凈業學人彭際清筆述。凈土聖賢錄體例要旨之說明 一、以往凡是記錄往生事迹者,只有登載中國的著作。至於經論所發揚顯示的凈土教理以及緣起事由,大多缺乏簡略。這就譬如治理黃河不從積石山之源流、疏導長江不自岷山之發源地,既不明白水源所起之處,其下流也必將阻塞不通。因此本書首先標示凈土教主阿彌陀佛,以表示此法門所依止之根本。其次是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說明阿彌陀佛有輔助教化之人。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隨侍毗盧遮那佛之左右,而同聲讚歎西方極樂世界,同音宣揚凈土行門,由此可知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無不以凈土為歸宿。至於西天印度的諸大祖師,及諸多論師,即使不全部有顯著的往生凈土之徵驗,然而只要他們既是登上果地證悟解脫的聖人,豈有娑婆極樂、中國印度等東西兩方的分別限制呢?因此凡其所有議論著作,有關凈土教理者,亦同時標示出來,以廣泛地幫助勸進誘導眾生修行凈土。 二、《華嚴經》入法界品,如德雲比丘、解脫長者、鞞瑟胝羅居士,都不離念佛而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法門,乃至於一念之間,現出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見無量諸佛。這隻有通達自心的究竟本原,窮究一切諸行願海的聖賢,才能親身體證如此的三昧境界。修習凈土行門的人,決定應當虛心虔誠頂戴信受。然而此種念佛的方式是屬於一般普遍的途徑,並沒有專主於一個佛國凈土,其義理是遍於恆河沙的世界,並非專門迴向西方凈土的,假使混雜加入此書,恐怕違背全書的要旨體例,因此省略《華嚴經》入法界品的這些經文,而獨標往西方極樂凈土之義趣。 三、歷代的《高僧傳》、《佛祖統紀》、《佛祖通載》諸書籍,只記載許多法師的行儀事迹,而在他們言論著述中足以激發人心、策勵修行的,卻一概被簡略捨棄。另外雲棲蓮池大師收錄的《往生集》,又只標示事件的徵驗,往生者實際行持的過程,卻很少詳細說明清楚。因此很可能將張三和李四混淆為同一個人,就像是無法辨別淄水和澠水的質地,而將其混成一味,此《往生集》尚未讀完,就因無趣疲倦而昏昏欲睡的人可多了。反之此書則網羅記載微細的行儀、圓滿具足全體事相,貫通整理許多的言論文章,並特別標舉策勵念佛往生的警語。例如天台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紫閣飛錫大師的《念佛三昧寶王論》、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集》、虎溪尊者的《蓮宗寶鑒》、天如維則禪師的《凈土或問》、鄞江妙葉禪師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梵琦楚石禪師的《西齋凈土詩》、雲棲蓮池大師的《雲棲法匯》、截流行策大師的《截流警語》,以及方內諸大居士的種種論述。想要網羅所有的凈土典籍,恐怕難以周全,但是只要能夠把握重要的一言半語,那麼又有什麼缺憾呢?謹以此書代為極樂世尊阿彌陀佛作詔喚,又如同天鼓雲集眾人入法入會之擊鼓長鳴,期願諸位仁者,恭敬而聽之。 四、過去收錄的往生者,必定標示往生的事驗感應,若事驗感應毫無所聞的人,則多缺漏而不收錄。有些大德往生時雖然沒有事迹靈驗,但是不能親見其實際的形貌,我們也願察究其顯現的影像,只要能夠自凈其心,往生凈土必然是不待其然而然的事。《首楞嚴經》云:『若觀想勝境的飛心之中兼修福兼修慧,那麼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由此可知紫閣、天衣、中峰、天如、妙葉、空谷、憨山等諸位尊者長老,以及陳瑩中、馮濟川諸居士前輩。皆是徹知本性、具足諸佛不生不滅妙明真心之密因,那麼證果之事必不虛妄,他們隨時隨地撒手便行不移半步,何必等待臨終十念,才能決定往生。我們不應該向諸位大德外在的形式去尋求,反而違背了佛的究竟教理。 五、蓮池大師的《往生集》裡面,為適合當時世俗的情誼,只以安祥往生為高明,而那些捐軀捨命的則一概不收錄,雖然說是考慮得萬全周到,但種種個別差異的事相實在難以一概而論。(普賢行願品)言:『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六度經》中,即廣泛說明此類之事。因此像本聖賢錄所記載,靜藹法師為法捐軀,常愍法師忘卻身命濟度眾生,其悲心深遠殊勝廣大,求生凈土之宏願的堅定不移,如今收錄閱讀他們的遺言,仍然令人驚心動魄。其他如善導、志通、文輦、慧誠、超城等諸位大師,速舍報身、求生凈土,神識靈明寂然安定,心意毫無動搖散亂。這都是以普賢十大願王,而迴向阿彌陀佛凈土法界,憑藉如此的勇猛精進,決定能夠不退轉於菩提道中。如此的榜樣,只應隨順學習,怎麼可以輕率排斥。有人問:那麼著魔的事難道不必考慮擔心嗎?答曰:魔之與佛,同在一心之中。只要能抉擇辨別而實踐正確的因行,決定達到相應的正果。這些高僧大德們,都是了知四大幻身本來空寂,五蘊身心因緣假合併非實有,因此正當捨身命時,就如同留下腳跡、如蟲蛇脫皮。誰為能舍?誰為所舍?那麼刀山火聚,皆是修行道場;七寶行樹流水蓮池,亦不離當處現前一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什麼遙遠的呢!但如果三昧正定尚未成就,我執之情仍未化除,只是因為欣慕凈土厭離娑婆的情想,激發成求取凈土捨棄身命之行為。我恐怕其將為身心的痛苦所逼迫,煩惱反而轉強,九品蓮花不但難可期待,魔王波旬更乘之得到方便。雲棲蓮池大師所顧慮的,華在於此。凡是末法修行之人,實在應當自我審察思惟自己的功行而作取捨。 六、從前諸家的記錄著述,繁雜與簡略之間並不整齊,典雅和俚俗的文句相互夾雜,若不經過分別鑒定,難免混亂錯誤。現在斟酌審理舊有的文章,參證考核以往的書札,加以潤文修飾。並牽就依循我的原則尺度,只要於往生西方凈土的基本宗旨,在根本上沒有什麼互相違背,仍然各個標明原書的書名及出處,以顯示其證據所在。 七、凈土諸著作書籍,標指古代高僧大德,一概以「師」稱之。而在《高僧傳》里則凡屬於兩個字的名字,只有舉出一個字。此聖賢錄,前有佛菩薩,後有官吏、居士,若只稱「師」而不書寫名字,則很難相應一致,因此對於出家男女二眾,依照《高僧傳》的形式,只寫名字中的一個字。而在家者,依照過去的例子,仍然書寫二字。 八、《雲棲往生集》,記載周續之臨終見佛,合掌而逝。但是考據以往的史實以及《東林傳》,都沒有這段文章,應當屬於後人附會加入的。又記載白樂天(居易)、蘇子瞻(東坡)、張天覺(商英)三人,說是根據他們的因行考究其果證,應當往生西方。然白公樂天雖有畫西方圖迴向往生之誠心,而他平生信願喜樂的多在兜率凈土,在他文集中的字句,明確而可考據。(集中畫彌勒上生圖記,其次畫西方圖記在其後,並提字開成五年三月,有人說白居易先求生兜率凈土,然後導歸極樂世界,這是錯誤的。)蘇子瞻(東坡)卧病時,向徑山長老口說偈言:『洒然解脫,洵為希有。』(瀟洒解脫,實在希有。)至於談到西方凈土,則說:『西方凈土並非沒有,然而在這裡使不上力。』凡修凈土法門的,必須具備三心,所謂深心、至誠心、迴向發願心,乃至臨終十念,未曾有不經由心意願力而得往生的。至於他所謂的使不上力,則是三心未具足,實在難以保證往生。無盡居士張天覺(商英)平日深入佛法根原,眼光高遠目空四海,而《往生集》所錄的發願文,有如無知幼童的文句,頗似貧賤乞丐毫無氣勢,與他所流傳下來語言文章的氣度風範並不類似,同樣也不可相信,因此一併刪除。 九、以往居士傳、善女人傳,其所收錄的賢人,必定考核他平生的行為,如果稍有瑕疵,一概簡別排除。而此書則只以末後臨終為憑據,不論既往的過失。因此如雄俊、惟恭法師之輩,張鍾馗、張善和居士之類,既然能登下品蓮台,便能進入聖人之流。而其他未造如是惡業的人,更是一概可知了。從這裡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極樂世界之清凈莊嚴,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不拒絕百千江河之流入,明亮的日光不遺漏任何一個孔穴而不照耀。只要肯一念回心凈土菩提正覺,從來沒有一個被遺棄的眾生。凡是一切有情,皆應信心承受。 前面淺陋的幾條見解,是當此聖賢錄草擬初創之時,即已口授希涑,每完成一篇,則為之隨手校勘核定。全書既已完成,大綱宗旨應無違背。並將它寫在此書開端,以敬告將來的仁者,凈業學人彭際清記。凈土聖賢錄偈 凈業弟子 彭希涑述大哉眾生心 微妙難思議 究竟如虛空 無一法可得 普能作佛事 成熟菩提果 一念不自覺 迷妄起空華由諸業力持 建立十方土 眾生於其中 顛倒靡已時百萬有八千 亂想無根緒 七趣如輪轉 了達唯一心心心互周遍 剎剎分勝劣 或凈寶莊嚴 或瓦礫穢聚或照曜明朗 或無日月光 或菩薩住處 安隱壽無量或是雜生居 苦多而樂少 或餓鬼充滿 幽魄長叫喚或純現地獄 碾磑受苦楚 諸佛普住持 隨所宜說法彌陀大願王 發心取凈土 成就安樂剎 十方莫能比備諸珍寶性 有情所愛樂 正覺華化生 聞法悟無上他方諸眾生 起心信慕者 佛力悉加護 命終得往生嗟彼無智人 聞言盡狂惑 不知是凈土 我心所畢具凡夫一念間 諸佛悉炳現 香水無邊剎 光明互遍滿念佛便見佛 求生便往生 如取自家珍 東西非窒礙良哉諸上人 善能了實相 知諸法如夢 而不趨寂滅隨順修多羅 嚴凈佛國土 我今普歸依 讚歎並隨喜乃以至誠心 深心迴向心 願舍此堪忍 疾生清凈域佛力不可說 心力不可說 轉彼穢濁居 悉作蓮華藏我今說偈已 頂禮諸賢聖 願舒白毫光 攝盡微塵眾華開彈指頃 畢入菩提場 凈土教主第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也,梵語「阿彌陀」,中文稱「無量」,因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號阿彌陀,按《無量壽經》之記載:在過去久遠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時代的世界中,有一個國王聽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後,內心充滿愉悅喜樂,發起趨向無上菩提正覺的真實向道之心。放棄國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門,名為「法藏」。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處所,請求佛陀開示說法,當時世自在王佛,為法藏比丘廣泛地說出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惡行為,國土之粗劣惡濁或善妙殊勝,並應法藏比丘之願,將所有國土的情況全部顯現給他看。 當時法藏比丘,聽聞佛所說的莊嚴清凈國土,並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親眼目睹之後,起發了無上殊勝的願力。此時法藏比丘心地清凈寂然安定,心意無所執著。以長達五劫的時間,思惟修習選擇攝取了莊嚴佛國利益眾生的清凈行願,如是思惟修習之後,親往世自在王佛處所,稟白佛陀:『唯願世尊不舍慈悲傾聽思察,如是我所發的誓願,今日應當完全地表露說明:第一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仍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佛的果位)。第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壽命終結之後,仍然墮落經歷三惡道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全部具足金色身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形貌顏色有所不同,而有美醜差別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五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能了知宿世因緣,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億那由他時劫以來一切事相因緣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六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能獲得天眼神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看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之狀況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七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得天耳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聽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妙法音聲,不能全部信解受持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八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能得知他人心意思想,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眾生心念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九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得神足通達無礙,於一念間,其最下者不能超越來去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如果仍起妄想思念、貪愛執著色身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一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於佛道上得正定聚、決不退轉,不究竟成佛得滅度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所放光明有所限量,最少乃至不能照耀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三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壽命長短有所限量,最少乃至不足百千億那由他劫之壽命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四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聲聞眾,如果有辦法計算其數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全部成就緣覺聖果,於百千劫中共同計數,若能確知我國土中聲聞數量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五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壽命長久不可限量,唯除那些依照本有願力,壽命長短隨意自在者。若不能如此壽命無量、如意自在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六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乃至有人在我國土中,聽聞到有不善的名字語言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七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世界無量諸佛,若不一致讚歎稱揚我名號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十八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至誠深心信願喜樂,欲生我國(極樂世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唯除違犯五逆重罪、誹謗正法之人。第十九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修習種種善業功德,至誠深心發願想要往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使我(阿彌陀佛)不與諸大菩薩清凈海眾,圍繞顯現於其人前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凡是聽聞我的名號,專心繫念我清凈國土,種植一切福德善根,至誠深心迴向發願欲生我國,若不如願所求皆成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一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皆成就圓滿如佛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諸佛國土的一切菩薩眾,若來化生於我清凈國土者,究竟必定達到一生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境界。除了那些依照他的本有願力,自在無礙隨願教化眾生者。凡是往生我國土者,皆能為利益眾生故,披著大誓願的精進鎧甲,聚集累積福德根本,度脫一切眾生。自在游化諸佛世界,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導度化恆河沙數無量眾生,使眾生安住於無上正覺真實佛道。超過一般次第修行諸地的途徑,當下現前即能修習普賢菩薩廣大無邊的德行,若不能夠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三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仰承佛陀威神之力,即能供養十方諸佛如來,於一頓飯短暫時間,如果不能周遍到達無數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四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皆能親在諸佛之前至心供養,發露顯現他的福德善根。一切他所願求要來供養十方諸佛的珍寶資具,若我不能如其意願使其滿足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五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所有菩薩,若不能演說一切諸佛無量甚深智慧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六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不能具足金剛力士堅固色身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七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及其所住的清凈國土一切萬物,莊嚴清凈光明綺麗,形狀顏色殊勝特別,無窮無盡精微美妙,無法用心思去度量、用語言去讚歎。若有眾生,乃至獲得天眼神通,如果能夠明白了知,分別說明這些殊勝境界的名稱數量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八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乃至只有少許功德者,若不能夠親知明見我成佛的道場樹所具足的無量光明顏色,及親自看到此樹高達四百萬里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二十九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若能受持研讀經典法寶,諷誦行持為人演說,而不能得無礙辯才無量智慧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智慧辯才,若有限制可以度量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一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之國土清凈光明,皆能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就如同面對清凈無垢的明鏡,清晰照見自己的面相一樣。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從大地以上,以至於虛空當中,一切的宮殿樓台、蓮池流水、寶華行樹等,我國土中一切萬事萬物,皆以種種無量珍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莊嚴修飾希奇微妙,超過所有世界天上人間的莊嚴。其所散發的香氣普遍熏染十方世界,凡有菩薩聞此香氣者,皆能修習諸佛德行。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三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種種眾生之類,若能蒙受我之光明照觸其身體者,必定身心柔軟愉悅喜樂,超過天上人間一切快樂。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四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種種眾生之類,凡是聽聞到我之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總持一切甚深佛法究竟根本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五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若有女人聞我名字,至心歡喜深信好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想要舍離者。壽命終止之後,仍然投生女人形像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六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命終止之後,仍能繼續恆常修習清凈德行,以至成就佛道。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七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恭敬禮拜,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者,那麼其餘一切世間諸天、人民,無不對其尊重致敬。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八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欲得衣服,隨其動念即時而至,如佛所讚歎相應佛法的美妙衣服(袈裟),自然著身,如果我世界中所有衣服還需剪裁縫紉整染洗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三十九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在我世界所受的快樂,不如同煩惱永盡的阿羅漢比丘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隨其意願欲見十方無量莊嚴清凈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清楚地照見,就如同面對清凈的明鏡看到自己的面相一般清晰。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一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聽聞我的名字以後,生生世世乃至得成佛道之間,如果還有六根器官殘缺陋劣不具足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能夠獲得清凈解脫三昧,安住於此三昧,於一發起意念的剎那,即能供養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仍然不失禪定之念。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三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聽聞過我的名字,臨命終後,即得投生尊貴家族。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四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即能修習諸菩薩行,具足無量福德善根。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五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能夠獲得普見一切諸佛三昧(普等三昧)。安住如是三昧之後,生生世世乃至成佛,常能見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六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一切菩薩,隨著他心志意願想要聽聞到的佛法,自然得以聽聞。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七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現生即得達到不退轉於佛道之位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第四十八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現生即得達到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於諸種種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 當時法藏比丘說完此四十八大願之後,大地普遍六種震動,天空落下殊勝妙華,空中傳出音聲讚歎:『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願之後,專一志向投注心意於莊嚴勝妙國土。其精進修行所感召的佛國世界,開闊廣大無有障礙,超然殊勝獨特美妙,其所建立的國土久遠恆長,無有衰惱無有變異。於不可思議百千億那由他年歲久遠劫來,積極培植菩薩無量的福德勝行。從不生起貪慾之心、嗔恨之心、惱害眾生的心。不起貪慾想、嗔恨想、惱害想,不著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忍辱的力量堅固成就,從不計較抱怨一切勞苦。少欲知足,毫無染著嗔恨愚痴之念,心念住於三昧定意、恆常處於無為寂靜,一切智慧通達無礙。沒有虛偽諂媚邪曲之心,和顏悅色,柔軟愛語,時時主動流露關懷問候的慈愛心意。勇猛精進於自己所立下的志向誓願,從來沒有懈怠疲倦。專意追求清凈純白的善法,惠賜利益一切眾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上地莊嚴自我之身心,具足種種福德善行,令一切的眾生,功德利益皆得成就。 安住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不假造作不起妄念,觀察世間一切諸法如幻如化,遠離所有粗惡低俗、自害害人彼此相害的言行。修習一切柔軟愛語、自利利他人我兼利的善行。放棄國土舍離王位,摒除財色的慾望,親身實踐六波羅蜜,亦教他人行六度萬行。無窮盡的時劫以來,積功累德。隨著其所轉生的地方,一任他的意願和所求,無量的珍寶庫藏,自然顯發應現。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覺真實解脫之道。或者示生為長者居士、富豪家族、權貴種姓。或者示生為剎利國君轉輪聖王。或示生為六欲天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常以飲食、衣服、卧具、醫藥四事供養恭敬諸佛世尊,如是的功德多得無法稱嘆記數。口中之氣芬芳潔凈,有如青蓮花香。身上的毛孔,散發出栴檀香味,其所散的香氣普遍熏染無量世界。容貌顏色端正無缺,身相完好殊勝美妙。手中常常自然生出無盡的寶藏、衣服飲食、珍妙華香、彩畫寶蓋、儀杖旗幟等裝飾物品。如是等事超過一切世間諸天人民的功業福德,於一切法得大自在。 法藏比丘今已成佛,現在西方,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國土的地方,這個佛國世界的名字稱為「安樂」,自從法藏比丘成佛以來,已經過了十劫的時間。 又根據《悲華經》說:『往昔過恆河沙數不可數千萬億劫的時間以前,有一個世界稱為「刪提嵐」,劫名「善持」。其中有一個轉輪王名叫「無諍念」,於寶藏如來處,發菩提心,期願攝取莊嚴的凈土。佛即為他授記,從此向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過一恆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進入第二個恆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內,此時的世界,已轉名為「安樂」,你到那個時候當可成佛,號為「無量壽如來」。』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依據《悲華經》所記載的誓願,大略與《無量壽經》所發的願相似。 《一向出生菩薩經》又說:『阿彌陀佛,在無量不可數時劫的時間以前,為轉輪王的太子,名字為「不思議勝功德」,年十六歲時,從寶功德星宿劫王如來之處,聽聞到法本陀羅尼。在七萬年中,精進勤奮修行學習,未曾睡眠,也不稍微卧倒休息。後來得遇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於諸佛所說的法語,皆能聽聞受持修行學習,厭離在家剃髮出世,作出家沙門。作出家沙門以後,更於九萬年中,修習此陀羅尼,又為一切眾生分別義理顯揚開示。一生之中,努力精進教化眾生,令八十億那由他眾生,發菩提心。積功累德,至不退轉之地。』 《法華經》也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紀出家而作沙彌。彼大通智勝佛既已成佛,說完《法華經》之後,即進入寂靜的屋室,經八萬四千劫。當時十六位王子菩薩,各個高升法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部大眾,廣泛說明分別疏通《妙法蓮華經》的義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等眾生。此十六位菩薩,其中一位即是阿彌陀佛,第十六王子則是我釋迦牟尼。』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由本願力,生起的種種殊勝德行,無量億劫以來,從事於成就莊嚴清凈國土的工作。現在只取這些經文,約略標示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莊嚴凈土的大概內容,至於極樂世界中其他依報正報的事情,皆完備地記載於種種經典中,現今並不全部收錄。 而關於往生凈土三輩眾生之差別,依照《無量壽經》所說:『那些能往生凈土上輩階位的人,都是舍離在家摒除愛欲,剃髮出家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習種種善業功德,以此迴向發願往生西方凈土。像這一類的眾生,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菩薩清凈海眾,立刻顯現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時追隨阿彌陀佛,往生彼國極樂世界。便於七寶蓮華當中,自然化生,安住於不退轉的境地。智慧通達勇猛精進,隨其意念神通自在。是故阿難,若有眾生想要在今生今世便能見到無量壽佛,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修行一切善業功德,發願往生彼國凈土。 其次,那些能以中輩階位往生的是,若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眾生至誠深心發願求生彼國凈土,雖然不能出家修行作清凈沙門,廣大修習一切功德,然而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習一些善行,奉持齋戒,興造建立塔寺佛像,齋飯供養出家沙門,懸掛彩繒點光明燈,散種種華燒種種香,以此一切功德迴向,發願往生極樂凈土。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化現他的莊嚴身形,具足一切光明相好,完全如同真佛一樣,與諸大菩薩清凈海眾顯現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時追隨阿彌陀佛的化身,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安住於不退轉的境地。功德智慧比前面的上輩者稍次一等。至於那些下輩往生的,若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人以至誠深心發願求生極樂凈土,假使沒有能力作種種的功德,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註心意持念無量壽佛,乃至只有十念,念無量壽佛,發願往生極樂凈土。或者聽聞到此凈土法門甚深難信之法,歡喜信受至心愛樂,不生疑惑之心,乃至一念凈心念阿彌陀佛,以至誠心發願求生彼國凈土。此人臨命終時,夢見阿彌陀佛,也同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功德智慧又比中輩的人稍次一等。』 按照《觀無量壽佛經》所分的九品階位,其上、中二品,約略收攝包含於《無量壽經》的三輩之中,而《觀無量壽佛經》的下三品的眾生,都是在一生之中造種種罪業,末後臨終時,一念懺悔回心發願往生凈土而得成就往生的,這則是《無量壽經》中的三輩所未提及的。依據《涅槃經》,斷善根的闡提眾生也有佛性的這個義理宗旨,《無量壽經》的三輩必需要與《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合起來看,它的義理品類才能圓滿具足,請諸位讀者要詳細思惟。 評論曰:『諸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毗盧遮那如來既然如此,阿彌陀佛當然也是這樣的。一切法從究竟上來說,根本沒有清凈與染污的差異,那裡還有所謂的東方西方之分別呢?然而在方便法門中,殊勝與濁惡的世界對於眾生而言則有全然不同的感受。以凡夫之位而能夠達到不退轉者,只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才有辦法如此,這並不是其他的佛國世界所能達到的。 五濁惡世的眾生只要能夠發起至誠懇切的心,十念念佛就能夠功業成就了脫生死,剎那之間超過塵點劫的辛苦修行。我佛的大慈大悲,在此凈土法門之中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 我們何其幸運遭逢此等無上的廣大法門,得以聽聞阿彌陀如來殊勝宏大的本願功德。如果還不能發起希有難得之心,生起欣慕愛樂的憶想思念,就如同背離慈父逃離家鄉,徘徊於窮困險厄的漫漫長路,經過久遠劫來漂流浮沉於痛苦的生死大海,卻沒有人能夠慈哀救護,如此怎麼能不恐懼警惕?怎麼能夠不勉力精進呢?』 闡揚凈土教法的聖眾第二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梵語稱「阿那婆婁吉低輸」,現今在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即可續補佛位的大菩薩。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稟白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凈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餘涅槃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夜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裡,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當時寶藏佛,馬上為他授記說:『你觀察憶念諸天人民、以及三惡道中一切眾生,而生起大悲心,為了斷除眾生一切的苦惱,為了令眾生住於安穩快樂的處所之緣故,我今日應當命名你為「觀世音」,無量壽佛入涅槃後,第二個恆河沙數等阿僧祇劫,彼國土轉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寶物,無量無邊,是安樂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樹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又根據《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記載:釋迦牟尼佛說:『在過去廣大久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其佛國土的清凈莊嚴,是言說讚歎所不能窮盡。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區域之內,有一個國王名曰「威德」,稱王於一千個世界之中,那時威德王,在他的園林樓觀當中,入於三昧禪定的時候,在國王左右有兩朵蓮華,從地里湧出,有兩位童子,化生於蓮華之中,與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頭面接足頂禮世尊,聽佛說法。 當時兩位童子即說偈頌曰:「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我們今天在如來前,立大誓願發菩提心。生死流轉無量劫來,想要推算其源始邊際而卻不可知(不可得)。諸佛為了度脫一個眾生的緣故,尚且無數劫地行菩薩道,何況如今只是數劫的時間,即可度脫無量眾生,圓滿修行菩提之道,卻反而生起疲乏厭倦的心呢?我等若從今日起,仍然生起貪慾心,如是則為欺誑十方一切諸佛。如果仍起嗔恚、愚痴、染污、慳貪、嫉妒等心,亦復如是。今日我等說真實語,遠離虛妄不實之心。我等若從今日起,起於聲聞自利的心,不樂於度脫眾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則是欺騙世尊。我等亦不求緣覺聖果,不只是自我濟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於萬億劫中,以大悲心度脫眾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國土,清凈安樂美妙莊嚴,願我成佛道之時,我的國土超越此百千億倍的莊嚴。我國土中沒有聲聞眾,也沒有緣覺乘,只有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其數目無有限量。一切眾生清凈無垢,悉皆具足最上勝妙的喜樂,出生在正知正見的佛法當中,總持一切諸佛法藏。我們這些誓願如果真實不虛,應當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當二位童子說完如是偈頌之後,即時大地普遍震動,百千眾多的樂神及種種樂器,演奏發出和諧優雅的樂音。光明亮麗的微妙服飾,旋轉地從天上降落下來,諸天天神在虛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種種美好末香,其所散發的香氣普遍地流溢熏染開來,歡喜愉悅了眾生的心。當時的威德王難道還有別人嗎?那就是我釋迦牟尼是也,而那時的兩位童子,就是現今的觀世音、以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此二位大菩薩,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之處,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將來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時劫之後,阿彌陀佛當入涅槃。入涅槃後,正法住世的時間,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壽命相等。阿彌陀佛住世及入涅槃後,所度化的眾生,其數量悉皆相同平等、無量無邊。阿彌陀佛入涅槃後,某些眾生即見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薩證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時時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常住不滅。阿彌陀佛示現滅度之後,極樂世界一切寶物,流水浴池各色蓮華,以及眾寶所成的一切行樹,仍然恆常演說法音,與阿彌陀佛親身說法沒有差異。 極樂世界正法時期滅盡之後,於當夜過中夜分,明相現前時,觀世音菩薩在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自然而然七種寶物,以種種巧妙排列和合而成。其國土世界莊嚴美妙的情景,即使諸佛世尊,經過如恆河沙數的時劫,也沒有辦法說得窮盡。其國土之中沒有聲聞緣覺這種名號,純粹都是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充滿了整個國土,這個國土世界名稱為「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著他住世的年歲,得大勢菩薩皆親近供養不相遠離,乃至於到入涅槃時。入涅槃後,得大勢菩薩仍然奉持正法,一直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的正法滅盡。正法滅盡之後,得大勢菩薩即在此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就如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一樣,他的國土世界、所放的無量光明、所具的無量壽命,以及諸菩薩眾的數量,乃至正法住世的期限,全部平等不二毫無差別。』 如同上面兩部經所記載的,觀世音菩薩於因地初心所發起的本願功德,及攝取凈土莊嚴佛國的德行,與阿彌陀佛本起因地的發心,了無差別。因此其成佛果地的清凈莊嚴,是如此的殊勝、如此的殊勝啊!其他如三十二種因應眾生苦難的隨類應化身,十四種布施眾生無所畏懼的無邊神力,四種不可思議無作無為的勝妙德用,具足一切無礙神通,廣修種種善巧方便,完備的描述就像《楞嚴經》、《法華經》,及其他諸經所說的,現在並不全部引用節錄。又《大悲經》言:佛在補陀落伽山,觀世音菩薩的宮殿,眾寶莊嚴的道場之中。此時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說明自己於過去無量億劫前,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所,承受學習「大悲心大陀羅尼」,即刻從初地菩薩頓時超越到第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於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緣故,生生世世所在之處,皆得恆常在諸佛面前蓮華化生。因此觀世音菩薩發誓願說:『假使有眾生,能受持讀誦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諸佛清凈國土者,我即發誓不成無上正等正覺。』 觀世音菩薩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為「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的大悲願力,為了發起一切菩薩的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常常供養觀世音菩薩,專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得無量的福德,可滅無量的罪業,臨命終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根據這段經文,應當可以知道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以及專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以此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者,與那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同樣都能夠往生凈土,此二者福慧果報大略是相同的,福德善根也相等,請諸位修行者深思之。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梵語稱「摩訶那缽」,現今在極樂世界,是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根據《悲華經》的記載,過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字為「尼摩」。當時寶藏如來幫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我種種所有身口意業清凈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剛剛初成佛道時,我必於當時首先請佛大轉法輪。隨著彼佛說法度眾生所經歷的時間,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槃之後,等到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土世界的種種清凈莊嚴,以及入涅槃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無差異。』 那個時候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日所願攝取的清凈莊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凈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凈莊嚴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結合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所收錄的受記因緣一起來看,應當知道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經過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背遠離,乃至莊嚴凈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首楞嚴經》所陳述的念佛法門,尤其懇切重要:大勢至菩薩稟白佛言:『在我記憶中,於過去恆河沙數時劫以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位如來,於一劫之中相繼成佛,最後一位佛陀名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兩個人,一人專心憶念對方,而另一人則專門遺忘對方,如此兩個人,有時相遇有時不相遇,或者相見或不相見。如果如是兩個人都彼此互相憶念,兩個人互相憶念的心思很深,那麼如此乃至於生生世世,就如同形影相連,不相違背遠離。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慈悲憐憫思念眾生,就好像慈母憶念最親愛的獨子一樣。如果孩子要遠離逃走,那麼慈母雖然思念孩子又有什麼用。孩子若是也能想念慈母,就如同母親思念孩子一樣時,母親與孩子雖然經歷多生,也不會互相違背遠離。若眾生的心中,憶想佛陀思念佛陀,或者現生或者將來,必定能夠親見佛陀,離佛不遠。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法門,只要專心憶佛念佛,自然可以真心開顯徹見本性。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氣,這個則叫做「香光莊嚴」(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心本覺佛性)我本在初心修行的因地,以念佛之心,入於無生法忍。今日在此娑婆世界,攝受念佛修行的人,導歸於西方極樂凈土。佛陀問我證得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別的分別選擇,只是一起收攝六根,凈念不斷一心念佛,而達到三摩地定慧等持的境地,此念佛法門實在是最殊勝方便、最為第一。』大勢至菩薩,以念佛法門入於佛道,乃至修菩薩行,度化眾生,都不離開這個念佛法門。修行凈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學習效法啊! 普賢菩薩 普賢,梵語稱「邲輸跋陀」。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凈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凈世界,使其莊嚴清凈,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凈,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凈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行願品》說:普賢菩薩稱讚如來殊勝功德之後,告訴所有的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要成就如此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者,應當修習十種廣大無邊的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如果一切的菩薩於此廣大行願,能隨順地趣向進入,則能圓滿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則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道,則能成就圓滿普賢菩薩一切的廣大行願海。如果有人能夠以甚深不疑的信心,於此十大願王,受持讀誦,乃至只是書寫一段四句的偈頌,便能急速地滅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 人若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剎那,色身所有的諸根器官,全部都散失敗壞,只有此十大願王,永遠不曾舍離,於一切的時刻里,時時在此人之前引導方向,一剎那中,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立刻就可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這些大菩薩們,顏色相貌端正莊嚴,一切的功德具足圓滿,往生者即刻由阿彌陀佛,以及如是等諸大菩薩所共同圍繞。此人見到自己化生於清凈的蓮華之中,親蒙阿彌陀佛授記成佛。 被授記成佛之後,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中,普遍地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無量世界,以通達無礙的智慧力,隨著一切眾生的根器心念而行利益眾生之事。不久之後必當坐於菩提樹下清凈道場,降伏一切魔王眷屬,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轉動不可思議微妙法輪。能令如一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眾生,發起廣大的菩提心,隨著他的根機個性,給予適當的教化,令他成就佛道。乃至在盡於未來廣大如海的時劫之中,都能廣大普遍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偈頌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根據這段經文,如果真心想要長養菩提心的根苗,實踐殊勝的行願,而卻不知道要迴向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凈土的,就好像倒退著走而卻希望能夠前進一樣。 至於普賢菩薩所開示的念佛三昧,別見於《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經典裡面說:當時世尊入於三昧,此三昧名為「如來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告訴德藏菩薩:『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了追求無上菩提之道,發心要證得這個三昧的,這個人必須要先修習智慧,因為這個三昧,是要由智慧才能夠得到的。凡是要修智慧的人,首先應當要遠離妄語綺言,以及種種令人散亂無利益的事。到精舍之中,仔細觀看佛的形像,金色的身形相好莊嚴,或者觀想佛陀由純金所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具足,無量無數的化身佛,在佛清凈圓滿的光明之中,次第一一而坐。 然後就在佛像前,頭面接足恭敬禮拜,作如是的思惟:我聽說十方無量的諸佛,現今仍然在世說法度眾生的,有所謂的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 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只要在這些現在佛當中,隨著我心念所喜好愛樂的佛世尊,我心中所尊仰敬重的佛國世界,生起絕對廣大的清凈信念,想像面前這尊佛的形像,把他當作是那個我所喜好愛樂的佛世尊的真實形像,內心恭敬尊重,就如同此佛現今在我面前被我見到一樣,以這種方式上上下下仔細地觀察佛的形像,令一心專註而不散亂。然後到空閑寂靜的地方,正身端坐靜靜思惟,就好像佛顯現在我面前一個手臂長的距離之前一樣,心中常常系住意念,不要讓他散亂忘失。 如果一旦暫時忘記了佛的形像,應該再回到精捨去觀看佛像。在作如是觀看、觀想思惟時,應當生起極為尊重虔誠恭敬的心,好像佛的真實之身,就現在我的面前,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細看觀察,不要再把他當作只是形像而已。作這種思惟觀察之後,應該在此佛前,以美麗妙好的華鬘、末香塗香,並恭敬右繞,以種種的方式來供養佛。凡是想要修智慧的人,應當如此專一心意繫念不忘,常常如同佛世尊顯現安住在我的面前一樣。諸佛世尊是一切都能明見,一切皆可聽聞,一切事情皆知的聖者,應當完全了知我虔誠的心意。 如是地反覆思惟想像,像這樣的想像觀察之後,再回到空閑寂靜的處所,將佛的形像專註繫念在面前,不再令他散亂忘失,一心專註精勤修習,滿三七二十一日之後,若有大福德的人,即可見到如來顯現在他的面前。若有累世造種種惡業有所障礙,而不能見到佛現前的人,如果能繼續具足信念,一心專註精勤思惟而不退轉,更不起其他妄想,還是可以很快地見到佛現前。 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有人為了追求無上菩提之道,於一個法門中,專心修行學習,沒有不能夠達成的。譬如有人,在大海水中,用雙掌隨意捧取海水來喝,即是已經飲用了閻浮提世界中的一切河水。菩薩如果能修習這個菩提大海中的一門,則是已經得了一切三昧、一切諸忍、一切諸地、一切諸陀羅尼。是故應當常常精進修行無有懈怠,遠離於放逸,專註心念一心一意,要令自己必定於今生現前見佛。 如果經過這種修習之後,一旦見到佛時,應該要如是思惟:這是真的佛嗎?或者只是形像呢?經過思惟後知道所見的佛像,是由自己自心想像所生,甚至於在廣大的虛空中,或者於一毛端微小之處,其中所現的一切真佛,也都是由自心想像所生。就如同虛空一樣,平等無差別,都是自心作佛,離開心外沒有別的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也是這樣的,同樣是了不可得,唯是依著自心的想像所顯現。菩薩若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及種種的一切法,都是唯心現量,如果能於這個義理隨順忍可,或者可以頓時悟入初地菩薩的階位,可以即刻捨身往生東方妙喜世界,或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常可以親見如來,親自奉事供養。』按照此經的經文,可以與《觀無量壽佛經》互相比較發明,修行凈土法門的人,希望不要輕易忽略了。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或者稱「曼殊室利」,中文稱「妙德」,又稱「妙吉祥」。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槃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號為龍種上如來,即是今現在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而在《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第三王子名叫「王眾」,在寶藏佛之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於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沒有止盡無有界限地,莊嚴清凈佛國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數廣大的十方國土,合為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的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詞,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廣大菩提心的眾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三王子發願以後,寶藏佛即為他命名為「文殊師利」,授記他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為「清凈無垢寶窴」的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現如來」。』 《觀佛三昧海經》說:當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之後,文殊菩薩接著又告訴大眾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祥的威儀、平穩緩慢的步行,在佛的每一步腳下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見了以後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後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後,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從這次見佛以後,生生世世恆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恆河沙數諸佛。如是眾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三昧,後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為「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觀看佛的相好。由於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祇劫諸佛。從此以後,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祇的旋陀羅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羅尼後,諸佛即現前為他說無相法,剎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三昧大定。 由於最初童子受三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為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疲厭懈怠。只是由於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繫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觀察如來色身的種種相好呢?當時的童子,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我文殊師利啊!』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之後,釋迦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記憶文殊師利所說的話,普遍地告知一切大眾,以及未來後世的眾生,如果有人能夠禮拜、能夠念佛、能夠觀佛者,應當知道此人,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平等沒有差異。』 又《文殊發願經》與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末後的偈頌大略相同,《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輔佐毗盧遮那佛的兩位大聖,此二大菩薩所陳述的行願,以及他們說法度眾生的內容,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凈土為歸宿。世間上有一些執著華嚴而卻輕視凈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祁婆迦尊者 佛在拘屍那城力士生地,娑羅雙樹之間,將要入涅槃之時,為諸天、眾人說種種法之後。又告訴阿難:『在我滅度之後的未來世里,北印度國里,將會有一個比丘,名叫「祁婆迦」,出生於這個世間。此人曾經於過去無量百千諸佛之前,培植了種種的福德善根,供養恭敬禮拜諸佛,對佛法具足甚深信心,安住於大乘的菩提道中。為了要慈悲憐憫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之緣故,發起追求無上正覺的廣大菩提心。智慧多聞受持菩薩法藏,稱頌顯揚大乘佛法,顯示發明大乘義理,興起建造如來無量的形像,以及種種塔廟,能令諸天、人民,心中生起信心喜樂。 彼祁婆迦比丘,修習無量種種最殊勝的菩提善根之後,臨命終後,往生於從此過西方百千億諸佛國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於彼阿彌陀佛之處,培植一切的福德善根。又經歷親近八十億諸佛如來之處,修習種種清凈梵行,以這些無量無邊的善根,於未來世過九十九億劫之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無垢光如來」。世界名為:「一切功德莊嚴」。』(根據大悲經) 馬鳴尊者馬鳴。梵語「阿濕矩沙」,東印度桑岐多國的婆羅門種族,從夜奢尊者之處獲得傳法。曾著作《大乘起信論》,文章最後勸人求生凈土。其文曰:『眾生生長在這個濁惡的娑婆世界,自己恐怕不能常常遇到諸佛如來,親自禮敬承事供養,畏懼自己對於大乘佛法的信心難以成就,想要退失菩提心的人。應當知道佛陀有最殊勝的方便法門,可以攝受護念眾生對菩提道的信心。那就是以專一心意憶佛念佛的因緣,就可以隨願往生他方的佛土,可以常常得見諸佛如來,永遠超離惡道的痛苦。如同經典所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往昔所修習的種種福德善根,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得往生西方凈土,並且由於時時見佛的緣故,終究可以不退轉於菩提之道。若能觀照彼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常精勤修習思惟,必定終究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因為思惟真如法身住於決定不退轉的緣故。』馬鳴尊者後來傳法於迦毗摩羅尊者之後,即進入「龍奮迅三昧」,飛身到虛空當中,如同日輪光明照耀之相,然後還歸到本位,而入於涅槃。(傳燈錄。大乘起信論) 龍樹尊者 龍樹。梵語「那伽曷樹那」,南印度國婆羅門種族的後裔,從迦毗摩羅尊者之處得到傳法。龍樹菩薩在未聽聞大乘佛法之前,本想要自創教派自立門戶度化眾生,當時大龍菩薩慈悲憫念,即以大神通力,將龍樹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經函,出示種種大乘方等經典,龍樹菩薩才知道自己的渺小。龍樹在龍宮九十日中通達徹悟許多大乘經典之後,大龍菩薩就將龍樹菩薩送出龍宮,回到印度之後,廣大地宏揚大乘佛法,曾經著作《毗婆沙論》,論中有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偈頌,大略如下:『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諸菩薩,具足諸相好,以自莊嚴身,我今歸命禮。彼諸大菩薩,日日於三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凈者,華開則見佛。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嘆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其土具嚴飾,殊彼諸天宮,功德甚深厚,是故禮佛足。』 又作《大智度論》,開示修行念佛法門:『念佛三昧,能除種種一切煩惱,以及先世的罪業。其餘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慾,卻不能除嗔恨。有的能除嗔恨,不能除淫慾。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慾及嗔恨。有的雖能同時除去貪嗔痴三毒,卻不能除掉過去世的罪業。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以及先世罪業。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夠度脫眾生。如果有菩薩想要救度眾生,其他的三昧,沒有像念佛三昧的福德善根一樣,能夠迅速消滅一切罪惡。又佛陀為法王,菩薩為法將,菩薩最尊仰最敬重的只有諸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常念佛。譬如大臣,由於特別蒙受皇上的恩寵護念,因此常常思念感恩他的君主。菩薩也是這樣,知道一切種種的功德,無量無邊的智慧,都是從佛陀身邊得來的,因為知道如來恩德極重的緣故,而常常念佛感恩。』又說:『如果時常發願想要不離諸佛如來的人,那麼此菩薩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常常可以遇到諸佛。』有人問:『菩薩應當度化眾生,怎麼還想要時常親近諸佛呢?』回答:『有些眾生尚未進入菩薩位,尚未達到不退轉之地,還沒被授記成佛的緣故,由於自身力量尚未具足,如果遠離諸佛,便會敗壞種種福德善根,沉沒在煩惱大海當中。自己尚且不能自度解脫,如何能夠度化他人。就好像是有人乘船,船隻行到河流中央時,突然破損敗壞將要沉沒,這時如果想要救度他人,反而讓自己先沉入水中,彼此兩者都無利益。又如以少許的熱水,潑在大冰池上,雖然暫時消融了一點點的冰塊,但是很快地反過來被凍結成冰。 菩薩尚未進入佛法不退之位,尚未悟入諸法實相,如果想要遠離諸佛,以自己少許的功德,又沒有智慧方便之力,就想要度化眾生,雖然有些微少的利益,卻反而更加地墜落。聲聞辟支佛二乘聖人,雖然有涅槃的功德利益,但是並不具足一切智慧,因此不能教導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諸佛世尊由於證得一切種智的緣故,具有無量的智慧方便,所以能夠教導菩薩。就如同大象陷沒在爛泥之中,唯有同樣具有雄力的大象才能救出,不是其他小動物能救的。菩薩如果進入錯誤的道路,只有諸佛如來才能救他,因為只有諸佛才是與菩薩同一菩提大道的。 其次,菩薩要常常如是想:我尚未獲得究竟的佛眼,就如同盲人一樣,若是不經由佛陀來引導,則不知趣向,就會錯入其餘二乘外道的路途之中。縱使能聽聞佛法,但是卻離開佛陀到別處修行,那麼就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受什麼教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實踐了多少的教法。另外,菩薩若能見佛,如果能夠親眼看到佛,那麼就可以心地清凈。若是親自聽聞佛的法音,那麼心中則會喜愛好樂佛法,得大智慧。只要依循佛陀的教法來修行,就能得到究竟解脫。有以上種種親近如來的無量無邊功德利益,怎麼可以不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呢? 就好像嬰兒不應該讓他離開母親,遠行的道路中不可沒有糧食。大熱天里離不開涼風和冷水,極寒的天氣里不能沒有火的溫暖,渡過深水不能沒有船隻,病人不能遠離好的醫生。而菩薩修行佛法不能夠離開諸佛如來,比上面的事情更加重要。父母、親屬、善知識、人、天、國王等,都不能像佛陀一樣地給我們那麼大的利益安樂。如來能夠廣大的利益一切菩薩,使菩薩遠離種種痛苦煩惱之處,進升安住於諸佛如來的究竟圓滿之地。因此菩薩常欲見佛、不離於佛。』 有人問:『如何才能夠不離諸佛?』答:『眾生有無量劫以來的罪業因緣,雖然也修福德善行,但是智慧淺薄稀少。或者雖有智慧,但福德善根微薄不足。菩薩上求佛道時,要行生忍和法忍。為了行生忍的緣故,要在一切的眾生之中,發起大慈悲心,因而可以滅除無量劫來的罪業,獲得無量的福德善根。為了行法忍的緣故,必須破除對種種一切法的無知無明,如此便可獲得無量的智慧。如是生忍、法忍兩種行同時和合併修,生生世世即可不離於佛。 另外,菩薩由於常常喜愛好樂念佛的緣故,每在臨終捨身再度受生的生生世世當中,恆常可以親近諸佛。例如有些眾生習氣貪慾心較重,捨生之後獲報淫鳥的身體。嗔恨心較重的,生在毒蟲之類當中。菩薩並不執著貪戀轉輪聖王和人天的福報享樂,唯獨一心憶念諸佛的智慧功德,因此可以常不離佛,一切眾生都是隨著他心念所偏重的一方,而必然感應受報得到相應的身形。 其次,菩薩因為常常喜好修習念佛三昧的因緣,所生的地方常常可以見到諸佛。如《般舟三昧經》中所說,菩薩進入此般舟三昧之後,即現生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龍樹菩薩傳法給迦那提婆尊者之後,入於三昧,然後如蟬脫殼無所掛礙地解脫生死。按照《入楞伽經》的經文:佛告大慧菩薩:『大慧你應當知道,如來入涅槃之後,在未來世將有能奉持我甚深佛法的人,此人是南印度國中,有大威名大德行的比丘,其名號為「龍樹」,能破有宗、無宗這兩派,在此世間開顯我無上甚深的大乘妙法,證得菩薩初地歡喜地,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從世尊入涅槃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出現於世,正好符合佛陀預先的授記。(傳燈錄。毗婆沙論。大智度論) 天親論師 天親。梵語「婆藪盤豆」、印度富婁叉國人。出家之後喜好聽聞小乘法,常常毀謗大乘經典。後來聽到他哥哥無著菩薩誦《十地經》,聽到之後非常感動,才了悟到大乘佛法的慈悲偉大,以及無上甚深的智慧,由於後悔以前所造毀謗大乘的惡業,因此想要自斷舌根以表示懺悔。哥哥無著菩薩阻止他說:『過去以口舌毀謗大乘經典,今天以口舌讚歎大乘佛法,補償過失改過自新,這才是比較好的辦法,如果斷了舌根無法言語,那又有什麼利益呢?』天親於是更加精進研究博學審思大乘佛法,他所著作的大乘論典,總共有一百多部,都廣泛流行於當時。他所寫的《無量壽經論》,開示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建立五念法門。第一禮拜門,第二讚歎門,第三作願門,第四觀察門,第五迴向門。首先以偈頌曰: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如來),願生安樂國。我現今依照甚深經典及如來真實功德相,以發願往生偈頌的方式來總攝受持《無量壽經》,以便用來與釋迦世尊所教導的凈土念佛法門相應。首先,眾生應當觀察了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種清凈莊嚴相貌,遠遠勝過濁惡三界一切的清凈安樂,極樂凈土究竟解脫猶如無礙的虛空,廣大莊嚴含容一切萬法,而無邊際。由於阿彌陀佛無上菩提的平等大道,以及無緣同體的大慈悲心,而令一切眾生成正覺的出世善根得以生起。極樂世界的清凈光明充滿了整個國土,如同無垢的明鏡,又如同光明照耀的日月。阿彌陀佛以具足種種珍美寶藏的心性,成就了美妙莊嚴的依報世界。以心地無垢無染而熾盛的本具光明,清凈明亮地照耀一切世間的眾生。由自性寶藏柔和喜悅所生的功德草,柔軟隨順地左右旋轉,令一切接觸的眾生生起殊勝的喜樂感受,超過此世界最柔軟的迦旃鄰陀草。 極樂世界無數美妙的寶華,漂覆所有的水池流泉之中,每當微風吹動華葉時,各種寶華的亮麗色彩與池水流泉晶瑩的光明,交錯迴旋眩人眼目。一切的宮殿樓閣莊嚴而高廣,猶如明鏡可以觀望十方世界無有障礙,眾寶所成的行樹呈現出繽紛多姿的色彩,七寶的欄杆周遍地盤旋圍繞。由無數珍寶交結成的重重羅網,遍滿於虛空當中,種種鈴鍾樂器清脆悅耳的音聲,宣吐出和樂微妙的法音。天空中如雨般落下種種香華、衣服及各式的莊嚴資具,其所散發的各種芬芳香氣普遍熏染了十方世界。 阿彌陀佛無礙的智慧就如同清凈耀眼的陽光,能照破滅除世間眾生的愚痴黑暗。阿彌陀佛清凈無垢的名號音聲能令眾生聞者,悟入心性本自清凈的深遠佛法,其名聲普遍微妙地流傳於十方世界。無上正等正覺的阿彌陀佛,是現在正在西方極樂世界,以種種善巧方便住持佛法的教主法王。如來清凈海眾的眷屬,皆是在阿彌陀佛心中平等正覺的清凈蓮華中化生,往生的眾生都能深心愛樂佛法妙味,以禪定三昧為食糧。恆常遠離身心一切的苦痛煩惱,而所受的歡喜快樂卻從不間斷。眾生生者皆是甚深大乘勝善的根器,同是究竟平等一乘,沒有執著權巧方便而令人譏嫌的名號。女人、以及身體諸根器官殘缺不全、和不發廣大菩提心的二乘人,都是極樂世界蓮華中不會化生出來的。一切眾生所期願樂求的,在西方凈土中都能滿足實現,由於如是的殊勝美妙,因此我祈願往生阿彌陀佛清凈莊嚴的極樂國土。 自性含藏無量珍寶的阿彌陀佛法王,以種種微妙凈潔的蓮華為台座,具足無量相好莊嚴、圓滿的光明照耀了三千大千世界,如此殊勝的顏色形像超過了一切的眾生。阿彌陀如來微妙的音聲,清徹響亮普遍名聞於十方世界。其究竟的智慧和慈悲的教化,就如同地水火風及虛空一樣,平等普遍地利益施予一切眾生,而沒有分別國土眾生的高下、善惡、是非、好壞。 極樂世界諸天人民皆是不退佛道的大菩薩,都是從如來清凈智慧的大海中所生出。個個如須彌山王高大堅固,其殊勝高妙不是一般世界眾生所能相比的。極樂世界就是由如是的諸天人民、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的眾生,恭敬圍繞而誠心瞻仰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無量相好。 觀察阿彌陀佛因地本願四十八大願的願力中可知,凡是能聽聞彌陀名號照觸其光明或見阿彌陀佛的,必定獲得無上利益,絕對沒有空過而無利者,阿彌陀佛能令眾生迅速圓滿一切願求,證得一切功德無上正等正覺之至寶。極樂世界的國土安樂清凈,日夜常轉無垢離染的無上法輪,阿彌陀佛的化佛及諸大菩薩的化身,常常遍至十方世界、如同太陽一般以智慧的光明照耀度脫一切眾生,而其清凈的法身報身仍然安住本性如如不動,就如同須彌山一樣堅定而不動搖。極樂世界諸大菩薩無垢莊嚴的光明,能以一念之際普及於一切時間,遍至十方普照諸佛世界,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並於同時雨落各色寶華、衣服,演奏種種悅耳的天樂,以各種微妙好香等資具供養十方諸佛,並以清凈的言詞音聲讚歎諸佛的智慧功德,而於種種凈穢國土中善惡的眾生不起分別之心。 如果有那一個世界沒有佛法僧三寶功德,願我皆能到彼國土往生,示現成佛常轉法輪如同諸佛如來之所為。我作無量壽經之論議並說偈頌,以此迴向發願親見阿彌陀佛,普願與十方一切的眾生,一同往生極樂世界清凈國土。』 按照此論,明確地發揮指出極樂凈土的莊嚴利益,是一切諸論中最詳細分明的。元魏時代的曇鸞法師,曾為此論作註解,極為高妙,修習凈土法門的人,應當詳細地閱讀。(無量壽經論。翻譯名義) 覺明妙行菩薩 覺明妙行菩薩。明朝崇禎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生於江蘇吳縣一帶,一直到清代順治四年(西元一六四七)。以往昔與眾生有因緣之故,應眾生根機而為說法,開示宣揚凈土法門。首先說偈頌: 『諸佛甚深的法要,微妙深密而不可思議,佛法究竟之處是無法用分別心去思量、不可以言語去論議,因此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窮盡地宣揚說明。釋迦牟尼佛是一切眾生的大慈父,因為憐念一切苦難眾生的大悲心,宣說了一切人所不能說的大法,導引教化今世後世的眾生,趨向菩提涅槃之道。更以最殊勝特異的方便法門,顯揚開示極樂世界的安樂凈土,令所有的眾生髮願往生西方世界,而橫超三界種種痛苦濁惡的惡道。極樂世界乃是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慈悲攝受一切眾生而圓滿成就的,凡是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而能深信受持發願求生者,決定可以往生凈土,這是毫無疑惑的。如果是發大心有大願力的人,時時專念阿彌陀佛常令一心不亂,即可成就甚深三昧,於現前當下也可以見佛。今日我依循佛陀的教誨,將要廣開化度引導眾生的法門,憫念你們的無知昏迷妄想顛倒,明確地指出正當的修行途徑。這不是時常可以遇到的一般因緣,你們應當生起難遭難遇之想,雖然說西方世界離此有萬億國土的距離,但只要具足一念堅定的深切信心,即能往生極樂世界。』 又說:『我所開示的凈土法門,決定真實不虛,是一切諸佛的心宗,是一切人天趨向菩提涅槃最直捷的道路。今天你們雖然也求往生西方,但如果發願不夠深切,就如同入於大海而不獲寶珠,徒然勞苦卻毫無益處。記得我過去在東晉明帝時,受身為窮苦人家的孩子,由於生活貧窮困苦,因此發大誓願:「我以過去宿世的因緣業力,遭受到如今貧苦的果報。如果我今日,不能親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一切殊勝功德,縱使喪身失命,終不退失此念佛求往生的心志。」既發此大誓願之後,七日七夜,專一精進憶佛念佛,便得心開徹見本性,即時見到阿彌陀佛,具足無量無邊的相好光明,遍照於十方世界,我當時即在佛前親蒙阿彌陀佛授記。後來於年七十五歲時坐化度脫,直接往生極樂世界。然而因為度化眾生的願力深重,又來到這個娑婆世界,隨眾生的因緣根器,化現種種身形而救度之。或者示現為比丘、或示現為居士、或示現為國王、或為大臣宰官、或為女人、或為屠夫、乞丐、或用隱秘的方式、或用明顯公開的方式、或示現順境、或示現逆境,皆隨順眾生的因緣根器而為說法,教化引導各類眾生歸於佛道。今天則又為你們顯明辨別邪正之分,宣揚開示凈土法門。你們應當一心一意,堅持修行此念佛法門,若能依法修行,決定不會誤了你們。你們如果能夠心志專一堅信不移,不必等待來世往生凈土,就是在現前當下就可以親見阿彌陀佛。有偈頌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有人問:『念佛不能一心不亂,應當以何種方便才能達到一心?』覺明妙行菩薩答:『你只要放下分別妄想、定下心意的攀緣思慮,穩定而慢慢的念下去。要使念佛的音聲合乎你信願的心,使你的心念隨著專註於念佛的音聲,念久了之後,自然可讓種種妄想的思緒澄清下來,然後達到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皆不可得而又了了分明,如此即能證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日必須多念佛,從千句到萬句,心無間斷,若能如此,則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以意識心強迫要他一心,終究反而不能一心。』 又說:『心念生起的同時,念念無住、無相,當下寂滅時,即是諸佛本來具足常住不變的真心。心念流注生起時,念念妄想執著境界為實有,而生起取捨愛憎的分別時,即是眾生流轉生死業緣的妄心。其間的分別只在一念之間,不可有絲毫的差錯。如果你們能夠相續不斷地微細觀照,凈念念佛努力用功,使這個心沒有一點生起妄念的空隙,這才有幾分的相應。不要稍微念佛用功半年十個月,便自稱我能吃苦能堅心修道,不知道這正是障礙修道之處,切切要小心謹慎。又工夫雖然稍有進步,如果心念未能如銅山鐵壁一樣,到了推不倒、移不動的地步,仍然還不是打成一片的階段。千萬不要只見到一點點境界或幻象,便自我滿足停頓不前不再用功,這是半途而廢,必定荒廢了從前用功所得的工夫,絲毫沒有利益,這又是學佛修行人的一種毛病,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的深奧猶如大海,愈是涉入愈知道他的深不可測,決定不是以淺薄的知識見解就可以窮盡的,應當要盡形壽深入修習,以登峰造極的佛果為目標,千萬不可作淺近容易之想。』 顧定成向菩薩求教,菩薩開示曰:『善男子,自性本來清凈無念,念是隨妄想而生。此顛倒妄想是虛幻不實的,眾生由此妄想執著而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你應當知道當下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從妄想所生,不因起心動念而有,不住內心不著外物,沒有形體相貌,當下即斷盡一切顛倒妄想,與諸佛如來清凈微妙真如實際的法身,不一不異,無二無分別。若能如是念佛,則煩惱本空不用斷除,一切塵勞亦不能系縛,當下只是本不生滅本來具足清清凈凈的常住真心。必須了知這個真心,才能叫做執持名號,才能稱為一心不亂。如此則凈土功業圓滿成就,直趨凈土上品往生。你今天應當要發大信願,誓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以至誠深摯恭敬懇切之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必定使音聲緣於信願之心,使心念專註合於念佛的音聲,如此音聲與願心相依不離念念真切,如貓捕鼠專註不移。如果能久久而不散失,則能進入正憶念三昧。若要更上一層更進一步,則應當廣參善知識,廣博請教詢問高明的大德,自己了悟即心是佛的真諦。』 開示無朽曰:『大概來說修行凈土的人,行住坐卧起居飲食,一切時刻都要面向西方,則眾生與佛容易感應,根器境界容易成熟。室內只要供奉一尊佛一部經,一個香爐一張桌子,一張床一張椅子,不可以放一些多餘的事物,庭院中也要打掃乾淨清潔,使經行時通暢無障礙。要讓心裡沒有絲毫一點的牽掛,一切思慮的念頭都忘掉,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界,並且也不知道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的事。若能如此則與佛道日日接近,與世間生死愈來愈遠,這樣才可以算是趨向凈土的修行。如果你生前能夠放下、捨棄得乾乾淨淨,拋得乾乾淨淨,在念頭上不要存有一點點的執著掛礙。那麼臨終大限到來時,即能洒洒脫脫自由自在,不作兒女情長顧戀色身家庭子孫的情態,如此才是大丈夫的舉動氣慨。所以希望你一心一意地修行,別無一點的掛礙執著,就是為了這個臨終生死的大關鍵啊! 至於修行凈土的方法,不出「專勤」兩個字,「專」則不再心意不定而去做別的事,「勤」則不虛耗浪費一點時間。你現在每天早上起來,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佛號一千聲,然後向佛前迴向,念「一心歸命」文,因為此文言詞簡單而含意完備,這就是一個時段的功課。如果初發心的,或者身心尚未安定寧靜的人,每天只作四個時段。身心稍微安定寧靜,可以增到六個時段,然後再增加到十二個時段,合計總共十二部經,佛號一萬二千聲。更在迴向時禮佛一百拜,也可以分作四個時段禮拜,這就是每天固定的功課。其他的功課則不必計數,或默念或出聲念,只要收攝心思,真實仔細地念即可。又持名念佛之方法,必須要字字句句,使念佛的音聲與信願的心相依不離,不可夾雜分毫的世俗妄念,久久之後自然成熟,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坐寶蓮華直登不退轉之地,大家要努力!努力!』菩薩說法共二十四會,弟子常攝等,集錄菩薩的法語為《西方確指》,刻版印刷發行於世。(西方確指)論曰:『《維摩詰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於群生。」大乘菩薩,無不以菩提心為根本,即無不以清凈國土為菩薩悲智行願的莊嚴,若不如此,則無法圓滿普賢菩薩廣大無邊的行願。因此《華嚴經》 入法界品 說「諸大聲聞,從本以來不讚歎稱揚十方佛土清凈功德,從來不讚歎稱揚諸佛世尊種種化度眾生的神妙變化,從本以來不曾證得莊嚴清凈佛土的神通智慧,因此在說明華藏世界的華嚴會上,如聾如啞不聞不見。」 由此可知一般的凡夫,只要能夠發清凈心,迴向諸佛無上菩提,即勝過未發心聲聞的所有功德百千萬億倍,決定能夠疾得悟入華嚴不可思議境界。至於《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令善財童子遍參善知識,首先於德雲比丘之處,聽聞念佛法門。而最末後,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以一念圓融無礙,頓時周遍十方微塵佛土,廣行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大事因緣。佛法中一切的修行軌則,無過於念佛法門的直捷方便、圓融殊勝。而那些只證得偏空境界,高談無佛無凈土的人,其智慧果真能夠超越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嗎?請深思之!』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東晉 慧遠(蓮宗初祖)、慧持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幼年即好學不倦,廣博學習種種知識並通達六經,尤其善長莊子、老子。當時道安法師建立寺院於太行恆山,慧遠前往歸依。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時,頓時豁然開悟,因此剃髮出家追隨學習於道安法師座下。慧遠平時精勤思惟諷誦經典,夜以繼日精進不懈,道安讚歎說:『使佛法流傳於東土中國者,應當就在慧遠吧!』晉孝武帝太元六年(西元三八一年),慧遠經過潯陽,見到廬山廣闊空曠,可以棲身安住,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名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已經先居止於廬山西林,想要邀請慧遠一同安住。然而慧遠的同參道友以及歸依徒弟漸漸眾多,西林過於狹隘無法容納。刺史桓伊,為慧遠再建立寺院於廬山東側,因此稱為「東林」。慧遠於是率領大眾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種植蓮花。在水池上立十二葉蓮華為計時的刻漏,依循著水流的波動而隨著旋轉,並分別刻劃日夜的時段,作為修道經行的節次。自此之後,四方具有清凈信心的讀書人,聽聞到慧遠高風亮節的德行而來歸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慧遠說:『諸位君子前來此處修行,難道能夠無意於求生凈土嗎?』因此乃恭造西方三聖形像,建築房屋結集蓮社,令劉遺民作發願文,雕刻於石頭上。 當時王喬之等數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詩以表明求生凈土的心志,慧遠為他們作序言:『所謂的三昧是什麼呢?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想念。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想念澄寂,則意氣清虛、神志明朗。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神志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專一心思、澄寂想念,這兩者是與真如實際相應之憑藉,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發起度化眾生的妙用。 然而諸佛所開示的三昧,種類名號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進入進步的,則以念佛為第一。何以故?因為凡是能窮究一切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最澄寂寧靜不可思議之境界者,我們尊稱他為「如來」,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有定法。因此能讓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之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映現萬物的內心既然清明澄澈,則內在的清凈與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萬象就隨著清凈的覺性而影現出來。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緣法所能達到,然而耳聞及眼見之覺性卻不斷地妙用現行。於是靈明的覺性顯露出湛然澄澈、純一無染的相貌,在清凈光明本然具足的體相中,阿彌陀佛這個玄妙本然的念佛音聲,叩擊相應於圓照清凈的如來藏心,此刻一切的掛礙情執頓時消融,本不生滅的真如本性剎時朗現。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勝的方便法門,怎麼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 所以王喬之等這些依教奉行的賢者們,都能知道要思惟修習這個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門綱領。同時也感悟到人生短暫片刻的壽命隨時將要耗盡,恐懼未來了脫生死的資糧尚未積存,因此洗除分別妄想的心念安住於道場法堂,整束行儀、振奮精神,認清了自己未來往生的歸向。夜裡則精進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後即一心一意精進不懈,如此專一心志趨向於理想的修行功業,必然能夠相應於佛法中三乘解脫道的目標。向上既仰仗阿彌陀佛接引而頓超三大阿僧祇劫,又藉著同參道友的勸發提攜而一起往生凈土。向下引導怯弱、無信願心的眾生,在他後面警策鼓勵,令其向前精進求生凈土,以這種觀點來閱讀王喬之等人諸篇念佛三昧詩的揮毫大作,又怎能說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詩詞歌詠而已呢?』 慧遠以江東地區的經藏多缺乏不足,因此派遣弟子遠行越過蔥嶺,請得了許多梵文本的經典,並傳入關中一帶。在當時所有的經律當中,從廬山流通出來的,幾乎有上百卷之多。慧遠曾著作《法性論》,以說明涅槃常住的道理。鳩摩羅什大師見了之後讚歎說:『邊地未見到大乘了義經典,竟能暗與佛法的究竟義理相合。』慧遠大師居住廬山三十年,足跡從不涉入俗世,專一心志修習凈土,澄寂思慮專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皆沉穩厚重而不向人言說。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東邊的佛塔,慧遠正從禪定中出定,見到阿彌陀佛,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清凈的圓光當中,有無數化佛,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光明,分為十四支,上下迴流,宣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阿彌陀佛告訴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在七日後,當生我國極樂世界。』又見到蓮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阿彌陀佛身旁,向慧遠之前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怎麼來得這麼晚!』慧遠告訴弟子法凈、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像,今天又再一次見到,我往生凈土是決定不移的了!』因此自己制定遺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歲。慧持。是遠公同母所生的弟弟,與遠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師,遍學一切經典,也有高尚的德行,東晉安帝隆安年間,辭別兄長慧遠,進入四川,以一起往生凈土為兩人的約定。住郫縣龍淵寺,廣大地宏傳佛陀的教化,東晉安帝義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圓寂往生,年七十六歲。遺言命令弟子,務必嚴守律儀,專心凈土法門等等。(東林傳。廬山集) 東晉 慧永 慧永。俗姓潘,河北河內人,年十二歲出家,奉事沙門竺曇現為師,最初在恆山修習禪定,後來與遠公一同歸依道安法師。東晉孝武帝太元初年(西元三七六年)到廬山,刺史陶范供養施捨自己的住宅為西林,迎請慧永居住。慧永法師平日粗布為衣飲食清簡,專一心志返觀自照。面容常常帶著微笑,言語從不損傷眾生。他在山頂另外建立一間茅屋,常常往茅屋去禪定思惟,到他茅屋的人,往往都聞到奇異的香氣,因此被稱為「香谷」。山頂有一隻老虎與法師一同居住,有客人來訪就把它趕出去。慧永平時嚴謹行持精進苦修,並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東晉安帝義熙十年(西元四一四年)得疾病,有一天突然整束衣服找鞋子穿,要起身站起來,大眾問何以故?回答說:『佛來了!』說完後就往生,年八十三歲,室內奇異的香氣七日之久才消失。(東林傳) 東晉 僧顯 僧顯。俗姓傅,北地人,堅定苦修一切善行戒法,諷誦經典修習禪定,常常獨處于山林之際,或者數日之間入於禪定。東晉元帝太興末年(西元三二一年),向南遊化到江蘇一帶,經歷各個名山道場,仍然修習以往恆常修持的誦經禪定。後來遇到疾病、沉重纏綿很久,因此才專註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由於內心非常精誠懇切,後來見到阿彌陀佛,並且蒙受阿彌陀佛放光照觸身體,原本身心所受的痛苦頓時消滅。當天晚上,自己起身來洗澡沐浴,然後為同住的道友及侍奉疾病的弟子們,說明他自己所見所聞的境界,並且陳述告誡大家,老實修行凈土法門的因緣果報,絕對是真實不虛的!到了清晨,平穩端坐而往生,室內有特殊的香味,經十多天才消失。(高僧傳) 東晉 慧虔慧虔。俗姓皇甫,北地人,年少時就出家,嚴格奉行戒法,志向操守堅定不移,居住廬山有十多年,東晉安帝義熙初年(西元四○五年),往山西山陰嘉祥寺,克己修行化導眾人,自身堅苦精進,以身作則率領大眾。五年後,卧病在床,自知將要命終,因而專心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並虔誠祈求觀世音菩薩護念攝受。當時山陰北寺,有一位名為凈嚴的比丘尼,宿具德行嚴持戒法,夜裡夢見觀世音菩薩從西城門進來,觀世音菩薩具有清凈的光輝和殊妙的形貌,光明無盡映照日月,隨身的種種幢幡香華傘蓋,皆是七寶莊嚴所成。凈嚴比丘尼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並問菩薩曰:『不知道觀音大士要往那裡去?』菩薩回答曰:『往嘉祥寺迎接虔公。』而慧虔自己也曾事先預睹觀音聖相。慧虔此時疾病雖然纏綿沉重,但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健壯之時。臨命終時,在旁奉侍的人都聞到奇異的香氣,不久之後就入寂往生,當時無論出家在家親見或聽聞到的人,無不表示讚歎羨慕。(高僧傳) 東晉 僧濟 僧濟。其出身並不清楚,曾經進入廬山,追隨遠公學習佛法,精通悟入佛法大要,年紀才過三十歲,便下山入城開座講經,屢次地擔任首座和尚教授大眾。遠公對他讚歎說:『能和我共同宏揚大乘佛法者,想必就是你吧!』後來疾病沉重,於是至誠懇切期願得生凈土,專註觀想阿彌陀佛的形像。遠公贈送僧濟一枝蠟燭說:『你可以專一心志憶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僧濟於是執持蠟燭倚靠著桌子,專註想念毫無散亂,又請大眾僧為他誦《無量壽經》。到了五更的時候,僧濟把蠟燭交給徒弟元弼,令他執持燭火隨眾經行。僧濟則暫時卧在床上休息,接著就夢見自己秉持一枝蠟燭,凌空而行,見到阿彌陀佛將他接引安置於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遍至十方世界,然後突然醒過來,僧濟滿心喜悅地說:『我只以一夜的時間觀想憶念,便蒙阿彌陀佛接引。並自己省悟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疾病痛苦的感覺現在已經全部消失。』隔天晚上,忽然起身站立,眼光迎向天空,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似的,並告訴弟子元弼說:『佛來了,我往生去了!』然後轉身向西方而逝。當時正當極熱的炎夏,經過三天而身體毫無變化,奇異的香氣濃厚芳香。時年四十五歲。(高僧傳。東林傳) 東晉 慧恭、僧光、慧蘭 慧恭。江西豫章豐城人,加入廬山蓮社,與僧光、慧蘭等一同追隨遠公學習佛法。僧光等人學習能力雖然不及慧恭,但是對於專心憶想西方凈土,卻比慧恭更為虔誠懇切。慧蘭曾經告訴慧恭說:『你雖然好學不倦學習廣博多聞,但是難道不知道經典說:「就如同聾子演奏音樂,雖然取悅別人,但自己卻聽不到。」』慧恭聽完之後不以為然,並不相信慧蘭所說的。後來的七年之中,慧蘭等人先逝世往生,往生的時候都有奇妙的感應。 又過了五年,慧恭得了疾病並且沉重危急,因此才感嘆地說:『六道輪迴徘徊流轉,何時才能停止呢?在死生去來之間,我又該以何處為歸宿啊!』因此而淚如雨下叩頭頂禮,誓願發心往生凈土,心意不曾稍有間斷。有一日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金色蓮台前來迎接,慧恭頓時覺得自己乘坐在蓮台之上。又見到慧蘭等人在金台上的光明之中告訴慧恭說:『長老你往生凈土,已經位居上品,我們忍不住感到喜悅和快慰,只恨五濁惡世的因緣把你耽擱,使我們這麼晚才又相見相依啊!』慧恭於是在當天稟告大眾這件殊勝感應的事情,然後內心喜悅而精神振奮地入滅往生。當時為東晉安帝義熙十一年(西元四一五年)(東林傳) 東晉 曇恆 曇恆。山西河東人。童年時就歸依遠公剃度出家,佛門以及世間的內外經典書籍,無不通達貫徹。德行清高孤獨不群,常常有大群的馴鹿溫順地圍繞在他禪坐座位的旁邊。自從入了廬山蓮社之後,即專一心志憶佛念佛,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端坐合掌,高聲念佛而往生。(東林傳) 劉宋 道敬 道敬。琅琊(山東諸城縣)王姓人家的子弟,祖父王凝之出任江州刺史之時,因而親近廬山,然後追隨遠公剃度出家。年十七歲時,就廣博通達種種經論,每日可以記誦一萬字。平日常常感嘆戒律難全,為了期願能夠清凈六根,因此只專門受持戒律一門而不雜學,以作為度脫生死的根本要門。遠公知道他的堅定正直,因而讚揚稱許他。道敬平時專心念佛日夜不斷,等到遠公入寂往生之後,道敬因此進入若耶山居住。劉宋武帝永初元年(西元四二○年),突然告訴大眾說:『遠公先師已經來垂示告知往生之時,我走了!』然後正身端坐,念佛往生,大眾都見到光明滿室,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時年五十二歲。(東林傳) 劉宋 曇順曇順。黃龍人,幼年出家,跟從鳩摩羅什大師學法。他講解演說的種種經典,都能奧妙地窮盡色空二法皆不可著的甚深義理。羅什大師讚歎說:『此子真是奇才根器啊!』後來入廬山,修習凈土,當時寧蠻地區的校尉劉遵孝,創寺院於江陵,迎請曇順住持安居,因此而在當地廣大地宏揚念佛三昧。劉宋文帝元嘉二年(西元四二五年),告別大眾端坐往生,當時奇妙的香氣充滿了整個房子,享年七十九歲。(東林傳) 劉宋 佛馱跋陀羅 佛馱跋陀羅。華語稱為覺賢。印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的後代,從小就出家為沙彌。年十六歲時,已經廣博學習了種種經典,深入通達禪法戒律。姚秦沙門智嚴,往西域之後,邀請佛馱跋陀羅和他一起回東土去,於是經海路到達青州,然後到長安。姚秦太子迎請他到東宮演說佛法,並與羅什大師討論色空的關係,都能深深契合佛法幽玄奧妙的義理。後來又到廬山,加入遠公的蓮社,翻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經》,以及《修行方便論》等,共計十五部,後來在劉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念佛往生。(東林傳) 劉宋 道昺 道昺。俗姓陳,河南潁川人,年幼出家,為遠公的弟子。道 兼通經律,平日言行一致解行相應,用心參究念佛三昧,日夜精進沒有間斷。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敬拜謁,請道(日+丙)法師繼承慧遠大師的席位,對於他的德行,大眾都衷心仰望之。劉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集眾念佛,然後就座念佛往生,時年七十一歲。(東林傳) 劉宋 僧睿 僧睿。魏郡長樂人,年少時就好樂出家修行,到了十八歲時,才獲得同意而從心所願,於是歸投僧賢法師而為其弟子。到二十多歲時,已經廣博通達了各種經論,到處遊歷各個名城,隨處演說開示。後來鳩摩羅什到關中,因而從羅什大師那裡請出《禪法要解經》二卷。僧睿既獲此經之後,即日夜精進修習,自此而精通熟練五停心觀,善於進入六靜。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僧睿也曾參與校正。稍後進入廬山蓮社,歸依遠公修行凈土法門。最後來到京城,止住於烏衣寺,講說各種經典,聽者無不推崇佩服。僧睿法師一生清凈嚴 持戒律威儀,廣大地宏傳讚揚經典佛法,並常常迴向這些善行,期願往生極樂世界。僧睿法師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從來不敢背對西方。到了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毫無疾病,突然集合大眾向大眾告別。接著入房中洗澡沐浴,燒香禮拜,然後歸回座位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當日,同寺的人都看到五色的香氣雲煙,從僧睿的房中飄出,時年六十七歲。(高僧傳) 劉宋 曇詵 曇詵。江蘇廣陵人,幼年時即追隨遠公出家,精勤修習凈土行門,並且善於講經說法。曾註解《維摩詰經》,流行於當世,又著述《蓮社錄》,記載往生者的靈驗事迹。劉宋文帝元嘉十七年(西元四四○年),集合大眾與大眾說:『自從廬山東林建寺以來,至今已經五十年了,而今日我往生西行,卻是同道中最後往生的。』說完即結跏趺坐,念佛百聲,然後閉氣入寂往生,時年八十歲。(東林傳) 劉宋 慧崇 慧崇。甘肅涼州人,拓跋魏武帝時(西元三八六~四○八年),為尚書韓萬德的授業老師,與釋世高同時為當世所推崇尊重。後來遇到太子晃得罪皇帝的事件,事情連累到釋世高及慧崇,因此兩人都受到處刑而死。當時有一位僧人法達,一向敬佩釋世高的德行。在得知此事之後,大聲哭泣哀痛思慕,幾日不能飲食,這時釋世高忽然騰空而來,法達趕忙頂禮之後,恭問世高以及慧崇兩位法師投生在何處?世高說:『我發願生於這個五濁惡世,救度護念一切眾生,現在已經又回到這個閻浮提世界。而慧崇公常常祈願歸心西方凈土,現今已經滿足他的心愿了。』釋世高說完之後即隱沒不見。(高僧傳) 劉宋 曇鑒、道海、惠龕、惠恭、曇泓、道廣、道光 曇鑒。俗姓趙,河北冀州人。年少出家,奉事竺道祖為師,飲食清簡、粗布為衣,奉行戒律、精進勤苦。後來游化諸方宣揚佛化,所到之處從荊州起,最後止住於江陵辛寺時,已六十多歲了。生平有絲毫的善行,必定迴向西方,誓願往生凈土親見阿彌陀佛。有一日在定境中見到阿彌陀佛,以凈水灑在他的臉上說:『洗滌你的塵垢,清凈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之業,皆得莊嚴清凈。』又從瓶中生出蓮華一枝授予曇鑒。曇鑒從定境中出來以後,即囑付後事,與寺院的僧人一同敘說世間無常之事。夜深之後,眾僧都回房休息,而曇鑒仍然獨自步行在迴廊之下,一直念佛念到五更,聲音反而更加高亢響亮。到了天亮以後,弟子們依照貫例向師父請安問訊,只見師父趺坐在原處不動,靠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時年七十歲。 當時又有江陵釋道海、北州釋惠龕、東州釋惠恭、淮南釋曇泓、東轅山釋道廣、宏農釋道光等,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也都有祥瑞的感應。(高僧傳。凈土傳) 劉宋 慧通 慧通。關中人(今陝西一帶),年少即依止長安的太后寺出家,飲食清簡奉持咒語,時常讀誦《增一阿含經》。跟隨甘肅涼州的慧紹禪師,咨問受持禪定行法。於法門中的止觀行法,多有留意而修習,平時則常常祈願歸心極樂凈土。有一日稍有疾病,在禪定中見到有一個人前來,其形體相貌非常端正莊嚴,告訴慧通說:『良時到了!』又過一會兒,見到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耀顯赫。慧通從禪定中起來之後,將以上全部的事情告知同參道友,說完之後便念佛往生,臨終時異香瀰漫三日才消散,時年五十九歲。(高僧傳) 齊 曇宏 曇宏。黃龍人(今吉林),年少即嚴修戒行,專精律部的典籍,向南遊行到交趾一帶(今日越南北部)。持誦《觀無量壽佛經》不計其數。劉宋武帝永初年間(西元四二○~四二二年)游化廣東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日常課誦《無量壽佛經》及(普門品),誓願歸心極樂凈土。劉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西元四五五年),在山上聚集木材,暗自在草堆中以火自焚,弟子們知道後趕緊把他抱回來,但是半身已經潰爛。經過一個多月後,身體稍微痊癒,於是再次進入山谷燒身,弟子們知道後又立刻追趕去搶救,但已經命終了。弟子們因此就地添加木材助火焚化,直到第二日天亮火勢才燒盡。當日村裡的居民,都見到曇宏身黃金色,騎著一隻金鹿,向西方急速地奔行而去。此時僧俗二眾才知道曇宏一生修持的神異不可測,因而收集遺骨而埋葬之。(高僧傳) 齊 慧進慧進。俗姓姚,浙江吳興人,少年時放縱性情行俠仗義,到了四十歲時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覺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進依止於京城的高座寺,飲食粗簡衣著樸素,發願持誦《法華經》。但由於過度用心操勞苦行,每當執起經卷要誦經時就生病,因而發願造《法華經》一百部,以懺悔往昔所作的業障。後來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華經》滿一百部之後,疾病也接著痊癒,因此他對於自身嚴格的節操更加堅定。慧進常常迴向一切的福德善業,期願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有一日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你的行願已經圓滿,必定得生西方凈土!』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無疾而終,時年八十五歲。(高僧傳) 齊 法琳 法琳。俗姓樂,臨邛人(今四川邛峽縣),年少出家,依止蜀郡裴寺。特別喜好戒律典籍,精心研究《十誦律》。當時隱公正好來到四川,法琳就跟隨他學習佛法。法琳在追隨隱公學戒律的期間,嚴以律己堅定志節,日以繼夜精進不懈。等到隱公回到陝西,又追隨跟從了幾年,因此對於各部的戒律,都能洞徹心要。後來又從陝西回到四川,居止於靈建寺,專精修行凈土法門。平日時常持誦《無量壽經》及(普門品),每當轉經讀誦時,常常見到一位相貌端嚴的沙門,形體非常殊勝高大,高聳直立在前面。齊明帝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年),卧病在床。於是更加專註憶念西方凈土,禮拜懺悔亦不停止,過不久就見到極樂世界所有的聖賢都前來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陳述他所見到的境界,並命令死後將身體火化,說完後即合掌而往生。(高僧傳) 齊 僧柔 僧柔。俗姓陶,丹陽人(今安徽當塗縣),年少就有離塵出世的志向。出家後為宏稱法師的弟子。嚴格持守戒律威儀,廣博研究經部的典籍。後來進入剡白山的靈鷲寺。還未到達靈鷲寺的前一夜,沙門僧緒,夢見神人執持彩色的旗幟,穿著白色的戰甲,滿山滿谷到處都是,神人們並且說:『法師將要來了。』第二天,僧柔果然來到。在蕭道成建立齊朝的時代,僧柔應王公們的邀請,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親自擔任首座和尚教化徒眾,遠近四方都欽仰佩服。僧柔平日誓願往生極樂凈土,每到了傍晚日輪懸掛在西方的時候,則端正容色攝心合掌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僧柔法師臨終之前,身體並沒有患病,他告訴弟子們說:『我該去了!』然後鋪設坐席於地上,向著西方虔誠禮拜而往生,此時室內室外都聞到奇妙的異香,時年六十四歲。(高僧傳) 齊 慧敬 慧敬。廣東南海人,年少時遊學荊、楚(湖北、湖南)一帶,廣博通達各種經論,常常以修福行善為急務,凡是所到之處就積極建立興造塔寺佛像。後來回到故鄉,又整理修復雲岑、永安等各個寺院。慧敬的志節操守嚴謹清白,並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為僧主,對僧眾的教誨領導多有功業。凡是所修的福德善業,都迴向往生西方,臨終之日,室內充滿奇妙的香氣,經過很久才散去。(高僧傳) 梁 道珍 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廬山中,作《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彌陀觀」,觀想阿彌陀佛,然而心裡尚有疑慮,志向未定。有一天夜裡,夢見有一群人乘船於大海之中,說是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夠上船跟隨一起去。船上的人說:『你尚未營造浴室供養眾僧,也沒有誦《阿彌陀經》,凈土的功業仍未圓滿,尚不能去。』等到夢醒之後,道珍乃營造浴室供僧沐浴,並且持誦《阿彌陀經》,如是經曆數年而不中斷。 後來有一次在房中觀想時,見到一個人攜帶白銀蓮台而來,並且說:『法師業報已盡,應當升坐此台。』又說:『以法師的功業和修行,應當乘坐金台,奈何法師最初發心時猶豫不決,因此只得此銀台而已。』道珍心中歡喜,因而暗自用紙記下此事,把它藏在經典的匣子裡頭。臨命終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數千把火炬一樣的光明。附近村子裡的人遠遠望見,以為是諸侯要朝見天子的場面,等到天亮,才聞知是道珍往生了。後來弟子們搜尋整理經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魏 曇鸞 曇鸞。山西雁門人,年少時遊歷五台山,見到種種神跡靈異之事,因而發起信心剃度出家。讀《大集經》時,由於經典的言詞義理深奧微密,因此發心要為此經作註解。行文註解才過一半,就感得氣疾,於是周遍各處去尋求醫療。後來感嘆說:『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我聽說長命的神仙,常常出現於世間,如果得到長命的神仙術之後,再來宏揚佛教,不也是很好嗎?』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隱居的處所,懇求神仙術,陶弘景授以《仙經》十卷,曇鸞便歡心喜悅地回去。 回程經過洛陽時,遇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不死之法,勝過這本《仙經》的嗎?』菩提留支說:『此方東土哪裡有什麼長生不死之法,縱得長命,短暫的時間內不死,終究歸於六道輪轉,有什麼可以珍貴的呢?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教授給曇鸞。並告訴他說:『學習此經,則三界之內不用再來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來輪轉,豐盈虛損陰陽消長、福禍成敗得失好壞等種種事情,不會再來干擾傷害我們。而其壽命之長遠,有如恆河沙時劫無量無邊,真是沒有辦法比量譬喻,這就是我佛大覺金仙的長生之法。』曇鸞聽了以後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經》火化,專修凈土的觀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眾生,其影響流傳非常廣大普遍。他曾經撰寫稱名禮拜求生凈土的十二首偈頌,以接續龍樹菩薩所作的偈頌。又著述《往生論注》兩卷,流傳於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賜號為「神鸞」,並敕令迎請居住于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見到一名清凈僧人告訴他說:『我就是龍樹,早已往生居住在凈土之中,由於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緣故,因此特地前來和你相見。』曇鸞自知往生的時候已到,於是集合大眾教導警誡說:『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勞苦,永遠沒有止盡的時日。對於地獄無量無邊的痛苦,不得不心懷恐懼;而於求生極樂世界九品蓮華的凈土法門,不可不努力修行。』說完之後,命令弟子們高聲念佛,自己則向西方頂禮而往生。當時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華幢蓋,從西方而來,天樂充滿了整個虛空,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這些感應的瑞相傳聞到了朝廷,皇上於是詔令將曇鸞大師安葬於汾西(今山西平陽)的文谷,於當地建立塔寺和紀念石碑。(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齊 慧光慧光。居住洛陽。曾著《華嚴經》、《涅槃經》、《十地經》等經典的註疏,微妙窮盡地披露權實二智的義理。有一天得疾病,見到天人大眾來迎接,慧光說:『我所願求的,是歸向極樂世界啊!』說完之後不久,西方凈土的化佛,充滿了整個虛空,慧光說:『唯願我佛慈悲攝受,滿我往生凈土親見阿彌陀佛的本願。』隨即彈指而入滅往生。(佛祖統紀) 北齊 道憑 道憑。俗姓韓,山東平恩人。年十二歲出家,通達貫攝各種經論,到處參訪各個大德的講座,因此對於佛法的造詣,日漸達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趙兩朝年間,講《涅槃經》、《華嚴經》以及各種戒律、論典,眼睛不用依著經文讀誦,就能夠透徹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時常福德、智慧兩者兼修,袒露肩膀赤著雙足,以乞食生活來度日,並發願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齊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五五九年)三月十七日,於河北鄴城西南的寶山寺往生,時年七十二歲。臨命終時,佛光照耀充滿整個屋子,芬芳的異香瀰漫於庭院之間。(續高僧傳) 北周 慧命、法音 慧命。俗姓郭,山西太原晉陽人。出家後,專門修習方等、普賢等懺法,追隨投靠恩光、先路兩位禪師,後來游化到仙城山。在此之前,有一個叫孟壽的道士,發心歸依三寶返邪歸正,施捨自己所住的道館,改建為寺院佛塔。後來等到慧命法師將要到達仙城山之前,孟壽在神志恍惚如夢似幻的情況下,見到鬼神大眾嚴肅地守衛在他原有道館的兩旁。醒後不久慧命法師就到了,因此孟壽又舍掉自己所住的房子改名為善光寺,並以此寺院供養奉事慧命法師,漸漸地眾多的修行人都聚集在此地。沒多久之後,慧命就辭別仙城山回到原來居住的山林。當時有一位叫法音禪師的人,與慧命相識而且極為親近熟悉,兩人一同到長沙果願寺能禪師的地方,修學禪定。 後來兩人又一起回到仙城山,居住了五年。當時慧命與法音,都已經自知命終往生的時間,兩人攜手於松樹林下,相視而笑地說:『就在此處,正可以終老一生!』侍者最初聽到,並未了悟他們所說的意思。不滿十天,兩個人同時得病,北周武帝天和三年(西元五六八年)十一月五日,慧命端身跏趺正坐,面向西方稱念佛名,這時大家都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慧命隨即合掌念佛而往生。大眾當中有人夢見天人從天降臨,幢幡鮮明亮麗顯耀在輝煌的日光之中,又聽到房舍之間有清晰的音聲唱言:『善哉!』內外到處充滿奇異的香氣和美妙的樂聲,大家所聽聞的音聲和熏染的香氣,都是美妙繽紛而多采多姿。 不久之後,法音禪師也在這個月的十七日,坐在同一個地方,念佛往生。往生時所顯現的感應瑞相,也和慧命一樣的殊勝感人,兩人當時都是三十八歲。後來徒眾們就在這顆松樹下,疊磚建塔而為墳墓。(續高僧傳) 北周 靜藹 靜藹。俗姓鄭,河南滎陽人,少年時到寺院遊玩,看到描述地獄種種狀況的變相圖,內心非常恐懼,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脫生死,於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禪師剃度出家。年十七歲時,受具足戒,嚴格護持戒律威儀,並通達貫徹各種經論。平日修行大慈悲心的法門,凡是蠶絲綢緞華麗彩繡的衣服,和由眾生皮革所制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披戴穿著,終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將要消滅佛法時,靜藹法師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遞書面的文表,為佛教論理申訴,當面反抗皇上的聖旨,請求皇帝不要消滅佛教。但是他的申訴抗議,終究不被武帝採用,因此靜藹就攜帶著門徒,進入終南山隱居。後來又潛藏到太一山的錫谷當中,自己披著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闡揚大乘佛法,他有許多的撰述著作,都隱藏在岩石洞穴之中。 靜藹悲悼佛陀偉大的佛法已經淪落荒廢,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既然無益於這個世間,我準備要捨棄身命,往生極樂世界。』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另一個山洞中,命令侍者下山去,明天再早一點上來。侍者離去後,靜藹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磐石上,自己親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鋪在石頭上面。又把腸子拉出來掛在松樹的樹枝上,五臟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腳、頭部和臉面,都以刀子完整的割碎分解。最後再以刀割下心臟,捧著心而命終往生,當時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元五七八年)七月十六日,時年四十五歲。侍者隔天早晨到達山洞的時候,只見到靜藹還合掌捧著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時一樣,向著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師的骨骸之間並沒有遺留任何的血跡,只見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湧出,凝結於石頭之上,又看到用手書寫的偈頌遺留在石壁之上。其文章曰: 『諸位有緣人,無論是在家出家、男子女人,皆應當要好好安住自心,在佛法中不要生起退轉的念頭,若生退轉之心者,則將失去種種善根利益。我以三種因緣要提早舍此身命。第一個是,我覺悟到此身有無量無邊過患的緣故。第二是,我無能護持佛法的緣故。第三則是,我想要速得見佛的緣故。』 其偈頌曰:『無益的色身,不但濁惡不凈,而且又煩惱人們去為他奔波勞役。因此我解剖身形將它鋪於枯石之上,毀損身體而將它散掛在山岩的松樹枝頭。無論天、人、阿修羅、山神樹神,那些有心追求佛道的人,見到我捨身命的人,祈願讓這一些眾生,凡是見到我骨骸的,其無明煩惱的大船,皆能覆沒消失。願令眾生,凡是聽聞到我捨身命的人,天耳神通皆能成就,菩提正覺究竟圓滿。願令眾生,憶念我時,具足一切禪定念力,多聞智慧總持佛法。我此報身一旦消滅,則色身四大分散凋零,清澈泉水和幽深山林之間,我曾往來的小徑,不久就會埋沒了蹤跡,原本就寂靜的山洞石室,則更將無聲無息不見人煙。願把我色身普遍地布施給一切禽獸,乃至昆蟲,凡是食我肉、飲我血的一切眾生,皆能善根充滿、福慧具足。願我未來,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身心自在,普遍十方超拔濟度一切有情。 諸有緣人應當覺悟,我們所擁有的這個色身,本來就不清凈。身體的下半身,是個屎尿充滿的皮囊,九孔常常流出不凈之物,就如同殘破漏水的水塘堤防。此身令人厭惡,臭惡得令人不敢瞻視觀察,此身是由一層薄皮包藏著膿血,塵垢染污瀰漫塗滿了全身上下。此身惡臭污穢,猶如死狗的屍體。此身是由六根六塵虛妄和合而成,而不是從其他的鬼神梵天創造而產生。應當觀察這個惡臭的身軀,終究是被無常所囚困系縛,不得自由,無論進退來去行住坐卧,都總是不免遭受無常之苦。死亡之後如果遇到螻蟻昆蟲,則此身難保。凡是執著身命的人,此生必無所得,終究失去一切。命終之後,不免為狐狸野狼撕裂吞食,終歸化成腐肉蟲蛆。 無論天人男女、好醜貴賤,必定為死神之火所焚燒,暫時見到的一切容色相貌,都是如電光火石般,剎那幻滅了不可得。死亡侵擾了所有一切的眾生,是種種怨苦中最令人怨苦的。因此我視此身如仇敵,誓願斷除這個生死的根源。此身無可愛樂,具足種種煩惱,就如同充滿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虛幻地圍繞而成,百千病苦居於其中交纏困擾。凡是有三界形色執著的眾生,終究必定眾苦聚集。色身是老病死亡的痛苦深淵,身心之中具足了一切的火熱煩惱,有種種無量的過失缺陷。 此身本來就沒有我可主宰,因為一切都是業力的支配、不能自在如意,在本無實體的情況下,眾生卻顛倒計度妄想執著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虛幻無我的色身,就是凡夫自以為可以自做主宰的「我」,而堅執貪戀不舍的。由於眾生久遠劫來無明迷惑、顛倒妄想的緣故,因此而隱藏了本來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凈自心。雖然自以為在長養色身,卻不知道它早就如同死屍一般毫無可樂。無量劫來我們早已棄捨轉換過百千萬億不凈的色身,所流的血、所飲的乳,就如同大海一樣浩瀚無邊。過去死去的屍骨堆積起來,有如須彌山那麼高,而將來要受的生死,更是幾倍於以往所曾遭遇的痛苦。生死輪迴當中,根本毫無所謂的利益可言,只是徒勞地蒙受艱難辛苦而已。 我對眾生既沒有絲毫幫助,對佛法的衰微又於事無補,因此忍痛捨棄布施色身,希望捨身的功德能無量無邊,以期能夠誓不退轉於佛道,永遠出離於四生的苦痛深淵。當我舍此污穢濁惡的身形之後,期願能夠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於一念間蓮華盛開,化生於阿彌陀佛面前。速得親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賢聖海眾,永遠辭別三途之中無量的苦難,於佛的菩提正道決定得不退轉。即刻獲得五種神通,自由自在飛行無礙,於寶樹間飽餐正法,究竟證得無生法忍。既能悟入清凈法身的解脫自在,同時又能不失大悲心,不斷滅捨棄三界的眾生,以消滅魔道護持正法為首要目標。速得超登於十地菩薩的福慧圓滿,神通變化無有邊際,德行具足四無所畏,號稱如來大覺法王。 期願捨棄此身之後,早得令此身心自在,既得法身清凈自在,更回入種種六道眾生之中,隨順因緣地在能夠利益有情之處,護持佛法救度眾生。大眾應當要知道,世間所有的業緣終歸滅盡,一切有為的造作亦復如是,就如同夢幻泡影般地剎那幻滅。三界之內悉皆無常,時時令我們不得自在。一切的眾生,無論是他殺或自己死亡,終究還是歸於三界輪迴的無常法里,這是有智慧的人所不樂於居處的地方,大家應當常常如是思惟。一切的因緣既然合會聚集如此,所以我的業緣也當滅盡於今日。』(續高僧傳) 隋 曇延曇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今山西永濟縣)。年十六歲出家,遊歷參學於各個講座,深深悟入佛法要旨。曾經著述《涅槃大疏》,當著述完成之時,註疏的捲軸放大光明照耀了一夜,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異的光芒。北魏宰相宇文泰為他建立寺院於京城西邊,名為「雲居」。北周武帝建德年間(西元五七二~五七七年),被授職為僧統,以統監全國僧尼的事務。隋文帝開皇初年(西元五八一年),奉皇上的賜令主持延興寺。開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八月十三日命終,時年七十三歲。曇延平日以西方凈土為正觀,語默動靜之時,皆能專註憶想西方阿彌陀佛而堅定不移,就如同處在甚深的禪定當中。其遺囑命令以自己身體的骨骸血肉,布施給一切的禽獸。示寂往生時,寺院附近有一個叫任金寶的人說:『我看見天空中有幢幡傘蓋,排列成兩行隊伍,在曇延法師的前面作為引導,這個隊伍從延興寺一直到達山的西邊。』(續高僧傳) 隋 道喻 道喻。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居住在開覺寺,持念阿彌陀佛,以栴檀木建造佛像,只有三寸高。後來在禪定中見到佛,佛問他:『你建造我的身像,為何那麼小呢?』道喻回答說:『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說完之後,便見佛身廣大遍滿了整個虛空,佛告訴他說:『你應當去澡浴清凈,等到天上的明星出來時,我就來迎接你。』到了約定的時間,果然見到阿彌陀佛前來相迎,此時光明照耀充滿了整個寺內,道喻就在此刻入寂往生。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凈土文) 隋 智舜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於仰慕慧遠大師過去一生的德業,因此入廬山,學習凈土法門。隋煬帝大業初年(西元六○五年),講完《觀無量壽佛經》之後,即示現疾病。臨命終前見到鸚鵡孔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出微妙的法音,於是告訴弟子說:『我今日要往生了。』然後隨即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隋 登法師 登法師。不清楚他的出身,曾在山西并州興國寺講《涅槃經》,凡是來聽經的人,一律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隋文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往生,臨命終時異香滿室。等到出殯那天,虛空當中香雲遍滿,覆蓋了整個村落。(往生集) 隋 智顗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雲煙,迴旋環繞在自己的心懷之間。等到誕生的時候,屋內突然光明照耀清凈明徹。生下以後,眼珠有兩個瞳仁,每當睡眠時必定合掌,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紀稍大時,凡是見到佛菩薩形像一定頂禮跪拜,遇到僧人則心中虔誠外表恭敬。到了十八歲,投靠湖南湘州果願寺的法緒法師出家,專門持誦《法華經》,並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後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顗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於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並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顗於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顗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凈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義,通達貫徹諸法實相。 陳朝廢帝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智顗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於瓦官寺,廣大普遍地宏揚禪法。陳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前往浙江臨海的天台山,結茅庵於北邊的山峰而居住在那裡。沒多久即奉皇上的詔命進入京城金陵。陳朝滅亡後,前往廬山去,後來又周遊荊州、揚州(湖北、江蘇)一帶。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年),再回到天台山,前前後後總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萬四千名僧人。用錢贖取的捕魚網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們改成放生池,並且上書於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嚴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捕各種眾生。 智顗法師高尚的德行,不但令護法龍天致敬讚歎,無數的僧俗大眾都服膺遵從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揚而大大興盛起來。當時的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歸依於智顗求受菩薩戒,尊奉敬稱智顗法師為「智者」,因此後人稱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曾經著述《凈土十疑論》,其最後一篇,開示說明「欣厭」兩字的意義。其文章說:凡是想要決定得生西方凈土的人,如果具有兩種「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國。那兩種行呢?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 何謂「厭離行」?凡夫從無始劫以來,為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牽纏束縛,輪迴生死於六道之中,受盡一切種種的痛苦,從來就沒有厭離五欲六塵的心,所以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因此之故,我們應當常常觀察這個色身,裡面充滿了膿血屎尿,一切濁惡之物從身體的孔竅流露出來,染污不凈臭穢不堪。《涅槃經》說:『這個包藏種種臭惡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痴無明的羅剎惡鬼,居住在這個身城裡面,有那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喜好愛樂這樣的身體呢?』又有經典說:『這個身體是所有眾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濁惡而不清凈,系縛背負了各式各樣的毒瘤膿瘡,根本毫無益處,乃至諸天的身體也是如此不凈和無益。』 因此,凡是修行凈土的人,不論是步行或靜坐,不論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候,都要常常觀照這個色身,唯有痛苦毫無快樂,對於六道的生死輪迴,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縱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斷除,也要漸漸地生起厭離的念頭,並且對於這個色身要作七種不清凈的觀想。 第一,觀照這個愛好淫慾的色身,是從貪愛煩惱所生,這是根本上種子的不清凈。第二,這個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這是受生之處的不清凈。第三,這個色身,懷孕時住在母親的胎胞臟腑之中,這是住處的不清凈。第四,這個色身在母胎的時候,只飲母親的血液,這是飲食的不清凈。第五,這個色身懷胎十月期滿之後,從產道中生出來,這是初生之處的不清凈。第六,這個色身,表面以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而裡面則膿液污血到處充滿,這是整個身體都不清凈。第七,這個貪淫慾的色身,死亡之後浮腫膨脹腐爛敗壞,這是究竟歸於不清凈。觀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惡,那麼觀察別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的。因此能對於所愛戀的歡樂境界,男女的色身形體,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常常能夠觀照它們是不清凈的。能如是觀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慾煩惱自然而然漸漸減少。又必須發願:願我永遠脫離三界雜食,以及臭惡污穢膿血不凈的地方,遠離沉溺五欲男女的色身,願我獲得安樂國土清凈法性所生之身。這就是「厭離行」。 其次,所謂的「欣願行」,又分為兩種。第一,先要明了發願往生凈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的狀況,然後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土。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於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系縛,淪落沉溺於三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如此六道輪轉不停,無始劫以來未曾暫時休歇,我要到何時才能救度苦難的眾生呢?為了救度眾生,我應當求生凈土,親近諸佛諸大菩薩,若能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之中救脫眾生。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註解當中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則是攝受眾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凈國土的心。』 另外,《往生論》又說:『期願往生凈土,必須具備兩種行,(一)、必須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須獲得三種隨順菩提門的正法。何為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門,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遠離我執妄想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門,誓願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遠離不願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想要給眾生快樂,遠離只求恭敬供養自身的心。 若能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則能得到三種隨順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追求種種的享受快樂。因為菩提涅槃是無貪染的清凈處,如果只為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無貪染的清凈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二是「安清凈心」,是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因為無上菩提是究竟安隱一切眾生的清凈處,如果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的眾生,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苦,即是違背菩提大悲門,因此「安清凈心」,要利益安隱眾生,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三是「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的境界,則是遮障自他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樂清凈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 這個既能自我覺悟又能利益眾生的「無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呢?這就要靠著因為得生清凈國土、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親聞如來說法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能夠在生死流轉的濁惡國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難眾生。如此則能夠慈悲智慧圓融具足於自己內心,不離禪定而時常生起度化眾生的妙用,隨意自在變化無礙,這就是菩提正覺的心。以上就是願生凈土的意義和目的。換言之,就是發菩提心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凈土。 第二內在生起歡欣喜悅發願求生極樂凈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凈莊嚴極樂世界的心,而發起種種觀察憶想,思惟緣想阿彌陀佛的清凈法身或圓滿報身等,全身金色清凈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種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種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恆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攝取一切憶佛念佛的眾生。又需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七種寶物莊嚴清凈,具足種種殊勝美妙的快樂等等,關於對凈土完整的描述可參照《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所說的。時常精進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迴向布施給所有眾生,願共一切的眾生往生安樂國,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麼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願門」。換言之,為了願度一切眾生的緣故,而速求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住不退轉;欣慕喜悅極樂世界的清凈莊嚴故,願共諸眾生同登凈土同成正覺。後來,智者大師自知教化眾生的因緣將要盡了,於是前往剡東的石城寺居住,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於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鋪設床座於東邊的牆壁旁,自己則面向西方,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訶般若波羅蜜,以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贊《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之後,讚歎說: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清凈莊嚴了極樂國土,其間有流水蓮池七寶行樹等美妙的境界,其實很容易就可往生到達,可是卻很少有人具足清凈信心、願意念佛往生。地獄恐怖的火車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懺悔改過、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尚且都能離苦得樂往生凈土,何況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熏染修習,怎麼會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教誨,以如說修行憶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加持力,往生凈土這件事,決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時有弟子請示說:『不知大師證入什麼果位,在此命終之後往生何處?』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教導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凈(圓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損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圓教的觀行即佛位)。我的師父和道友,現在已經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完之後就端坐往生,如同入於甚深禪定,享年六十七歲,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鄉寺的釋慧延,聽聞到智者大師遷化往生的消息之後,感懷傷痛哭泣不止,心裡想要知道智者大師往生之處,因此書寫《法華經》,以求大師暗中冥加指示。結果夜裡夢見智者大師和觀世音菩薩從西方凈土而來,慈悲眷顧地說:『這樣子你的懷疑心該去除了吧!』除此之外,靈異感應的事件一再顯現,大約都是諸如此類的。(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十疑論) 隋 慧成 慧成。俗姓段,湖南浬陽人,最初受業學習於十住寺,後來聽聞到南嶽慧思禪師闡揚佛法、教化眾生的廣大殊勝,因此前往歸依學習。平日睜開眼睛禪定靜坐,從夜裡一直坐到天亮。南嶽慧思禪師指示他修習方等、觀音、法華,以及般舟等種種三昧,以消除宿世的業障。慧成依教修行三年之後,證得了「解眾生語言三昧」。後來在荊州枝江(今湖南常德縣東北),創建寺院而居住其中。平日持誦《阿彌陀經》,修西方凈土的觀想,三十年來常坐不卧。每次入定,常常見到極樂世界清凈國土寶樹蓮台。有一天,慧成告訴門人弟子,趕緊敷設裝飾殿堂台階,我將要講《涅槃經》。等到事情準備完畢開始講經時,正好智者大師從玉泉寺來,因此和智者大師共同談論佛法中玄妙的義理,談論一段時間之後,就入滅往生。當天晚上,有人夢見慧成端坐在蓮台,慢慢地往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命 慧命,天台仙城人,參學於南嶽慧思禪師,聽聞了慧思禪師所說的三觀之後,深悟洞澈三觀玄妙的要旨。於是辯才無礙,說法流暢如水銀瀉地。臨命終前,告誡弟子們要精進修持凈土法門。此時大眾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前來相迎,慧命於是隨著阿彌陀佛向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海 慧海。俗姓張,山東清和武城人。少年時即出家入道,奉事學習於河南鄴都廣國寺的冏法師。聽講《涅槃經》、《楞伽經》之後,再聽第二遍,就能夠重覆講述,智慧辯才過於常人,學侶門徒都非常推崇欽服。北周靜帝大象二年(西元五八○年)駕臨來到濤浦,整修治理伽藍寺院,莊嚴種種佛門的事務。 慧海曾經以往生凈土為一生的期盼,其精進虔誠極為感人。有一天,忽然有一個齊州的僧人名為道詮,恭持阿彌陀佛的畫像而來,這幅佛像的微妙工巧,是世間所希有未見的。道詮說這是印度雞頭摩寺一位具足五種神通的菩薩,凌空飛往西方極樂世界,依照實景圖繪出來的。此事正好暗自符合慧海一向誠心求生凈土的情意,於是對著佛像虔誠懇切地恭敬禮拜,此時忽然見到神異的光明照耀閃爍。慧海因此懇切勤苦地模仿描繪佛像,並且更加堅定地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終其一生時時都以往生凈土為念。 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五月初一得疾病,告訴弟子說:『我將入滅往生。』並伸出五隻手指以表示命終的日期。到了初五的夜裡,忽然從床上起來,面向西方頂禮跪拜,然後結跏趺坐直到天亮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慧海自年少時就非常精進苦行,到老的時候更加堅定不移,同時又以仁愛慈悲接引眾生,誘導勸勉後進新學的人。他往生後,無論在家出家的徒眾都感到悲傷難過,因受感化而散華供香、布施金銀寶物的人多得不可計數。(續高僧傳) 隋 智通 智通。俗姓程,河東猗氏人(今山西永濟縣)。天生就樂於佛道,志願要求剃度出家,父母在驚異的心情下允許他的要求。十歲之後就剃度落髮,虔誠恭敬地奉事師長,執事行履都非常謙沖虛心。智通平日嚴格持守戒律威儀,日夜精進地諷誦經典從不間斷,並背誦各種經典中贊佛的重要偈頌達三千多首。後來追隨俊律師和延法師學習戒律經典。智通法師曾創立孤老寺,以平等慈悲心賑災救濟貧苦眾生。有時候也授戒說法,廣修種種福德善行。 隋煬帝大業七年(西元六一一年)十月得疾病,命令侍者稱念阿彌陀佛聖號,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過一會兒即張開眼睛正視前方,有很久一段時間眼珠都不轉動,好像看到什麼似的,並且說:『真是不可思議啊!』侍奉的僧人頂蓋問他為什麼緣故這麼說呢?智通說:『我見到了七寶幢幡、蓮華傘蓋、以及宮殿塔廟等,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境界啊!』到了初夜分的時候又說:『為什麼要燃那麼大的燈燭!』弟子們於是掩蓋燈光令其昏暗下來。過一會兒又說:『光明為什麼更為盛大呢?』侍者頂蓋回答說:『這是師父自性清凈心相的流露,師父不必覺得奇怪。』因此智通乃合掌一直到天亮,然後說:『我往生凈土去了!』說完就逝世往生。這個時候山林大地都動搖起來,窗戶都被震裂開來。當時寺里有一僧人名為道慧,正好在小睡休息,夢見西邊的山嶺上有樓閣殿堂,凌空向著西方而飛去。(續高僧傳) 隋 真慧 真慧。俗姓陳,陝州(今河南陝縣)河北人,年輕時就厭離這個身心世間,二十歲時,前往大通寺清禪師的處所,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常常遊學四方,道業也因此日日增進。後來建築屋舍於蒲(今山西永濟縣)首山的麻谷,居住十八年,設立七寶幢幡四柱,以供養西方三聖。常常抖擻身心提起正念,依著西方三聖聖像作極樂世界的觀想。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受人召請居住於棲岩寺,平日為人清凈高節謙和退讓,喜歡獨處愛好寂靜。精進禪定禮拜懺悔,日夜不懈勤苦修行。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十月,卧病在床,可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他說:『我將要往生凈土了,我看到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來等候我,又聽到明亮的鐘聲,聲音幽雅清遠,也聞到奇妙的香氣到處濃郁充滿著。』說完之後就安然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隋 法智 法智。不清楚他的出身,童年就出家,凡是各種講經弘法的講座,無不留心去聽聞學習。晚年的時候,聽到別人說最直捷了當解脫生死的法門,莫過於念佛。於是跟人家說:『我聽過經典裡面說:「犯一個突吉羅小罪,要經歷一中劫的時間下地獄受苦。」這個可以令人相信。又聽到經典說:「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我可就不相信了!』當時有一位具足智慧的明眼人跟他開示說:『你這個大邪見人!同樣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你為何不信?』法智因此感到懺悔,隨即在國清寺兜率台,日夜不斷地精進念佛,感得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另外有一天,又感得大勢至菩薩的天冠寶瓶,放大光明照觸他的身體。 有一日法智向在家及出家的徒眾告辭說:『我往生西方已經指日可待了,你們要怎麼送行我呢?』大眾於是約定三天後聚會用餐。等到聚餐之後,有的人甚至住在法智的房間等待他往生。到了半夜,法智坐在繩床上念佛,然後就安然地坐著命終往生。這時候有一道金色的光芒,從西方而來,整個天空光明照耀,遍滿有數百里之廣,江中船隻上的人以為是天亮了,可是過了很久很久太陽才出來,後來才知道這是法智法師往生凈土的緣故。(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隋 法喜 法喜。不清楚他的出身。生平到處參訪善知識,精進修行好學不倦。年紀到了六十歲,才在山東的大蘇山遇到智者大師,一聽到大師的法音,就頓時證得甚深的法要。於是專修禪定智慧,也曾經修行過方等三昧。有一天,忽然有一隻雉雞來向他討命,這時有一位神人呵斥雉雞說:『法師應當要往生凈土,怎麼可還你的命呢?』一直到後來在生病當中,才發願以自己一生修行的福德善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然後即至誠深心憶佛念佛,過不久,就見到西方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眾前來迎接,法喜於是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隋 壽洪 壽洪。汾陽人(今山西陽曲縣西北)。時常精勤持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凈土,臨命終的時候,兜率天的童子前來迎接,壽洪說:『我的心愿是期望往生西方,不願投生於天上。』因此就命令大眾一起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從西方來了!』才一說完,就即刻命終往生凈土了。(佛祖統紀) 隋 兩位沙彌 汶州(今四川茂縣)有兩位沙彌,不知道是什麼來歷的人,同一志向專心念佛。經過了五年,年長的一位沙彌先往生,到了極樂凈土,見到阿彌陀佛,跟佛說:『有一個小沙彌,和我一起修行凈土法門,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凈土呢?』阿彌陀佛說:『由於他勸導你,你才發心修行念佛。你現在可以先回娑婆世界,更加精進修行凈土的功業,三年之後,你們兩個當一同往生來到我國極樂世界。』三年的期限一到,兩位沙彌都見到阿彌陀佛與菩薩聖眾,從西方而來接引。這個時候大地震動,天華從虛空中散落飄舞下來,兩位沙彌即於此刻同時往生。(佛祖統紀) 唐 善胄 善胄。俗姓淮,瀛州人(今河北河間縣一帶)。年少出家,智慧聰敏領悟力強,常常參與講經的法會,尤其善長精通於《涅槃經》,曾多次摧破折伏講經的座主。隋朝初年,往北方依止遠法師,居止於京城的凈影寺。遠法師命終後,奉皇上的敕令在凈影寺作為研究《涅槃經》大眾的導師。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朝廷在全國廣泛地遴選大德高僧,善胄即被選上。善胄雖然一再地開設講經弘法的講座,而私下卻時常暗自地修行凈土法門,別人都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得到中風的疾病,嘴唇口角偏斜了方向。後來疾病忽然減輕消失,恢復到平常的狀況,善胄說:『我的病既然好了,想必我的生命快要結束了。』 唐高祖武德三年(西元六二○年)三月,疾病危急,告訴門徒弟子說:『我一生一世堅定正信,心心念念都在思念阿彌陀佛,根本不用疑慮擔心我不會往生凈土!』於是命令弟子擦拭打掃屋舍殿宇,燒種種香恭敬等待。這時善胄突然起身端坐恭敬合掌,並告訴侍者說:『趕快安置高座,阿彌陀佛駕臨了,我善胄今日才知道懺悔慚愧以往的惡業。』說完就這樣端坐合掌,過了很久之後,才躺卧下來,並且說:『剛才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們見到了嗎?我現在要往生去了!』才說完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 唐 道傑、樊綽 道傑。俗姓楊,河東安邑人(今山西解州),年少就有出離世間的志向。隋文帝開皇十一年(西元五九一年),年將二十歲時,投靠瑩法師剃度落髮受具足戒。接著又往山東青州何記論師之處,聽講《成實論》。何記論師入滅後,就周遊齊土(山東一帶),到處搜集探索研究論學,多次開設弘法的講座。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突然自己思惟到:『我只是在從事文字講說,而對於自己本性心地的功夫卻迷茫不知。至於說到要開啟智慧,如果沒有禪定的能力,那是很難啟發的。』因此決定停此講說,前往山西麻谷依止真慧禪師學習禪坐,深入思惟諸法緣起的甚深義理,被真慧禪師讚歎為利根器的人。 道傑法師生性淡泊,沉默寡言,遠離錢財,飲食清簡。無論遇到痛苦或快樂的境界都能毫不在意,不受束縛牽掛。晚年為棲岩寺僧眾的寺主。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麻谷的山上,時年五十五歲。 在此之前山西桑泉地區,有一位名為樊綽的人,是前朝北周武帝毀滅佛教時被迫還俗的僧人。雖然已是白衣居士,但是常常參訪寺院道場,道傑法師也很器重他。在道傑往生之前樊綽早已經先往生了。樊綽有兩個女兒,有一天,兩人同時都夢到父親凌空而來,跟她們說:『我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現在知道道傑師父將要命終,因此特地隨著佛一起來迎接師父往生凈土。』說完就向棲岩寺的方向而去。就在同一日,道傑正好生病停止講經,臨終時,道傑見到樊綽佇立停留在空中,全寺的人都聞到奇妙的香氣,也都聽到天樂鳴空的聲音。(續高僧傳) 唐 灌頂 灌頂。俗姓吳,浙江臨海縣章安人。才生下來三個月,就能夠稱念佛法僧三寶的名字。七歲時,入攝靜寺出家。陳後主至德初年(西元五八三年),拜見智者大師於修禪寺,稟受大師所教的止觀法門。經過長時間精心努力地研討推究,後來蒙受智者大師的印證認可,因此而成為智者大師隨侍身旁的弟子。凡是他在智者大師身旁所聽聞到的佛法,都能夠領解體悟。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入寂往生之後。灌頂於是宣揚智者大師的遺教,勤修禪定智慧,每次靜坐誦經,常常有天華從虛空中飄落在他的身旁。 有一次在攝靜寺講《涅槃經》的時候,一群強盜突然而來,到了寺院門口時見到布幔旌旗到處布滿,遮蔽了太陽,還有許多身長一丈多的神兵神將,侍衛在寺院門口,強盜們看到這種情況,都驚嚇畏懼得四處潰散。唐太宗貞觀六年(西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命終於國清寺。最初示現疾病時,室內散出奇異的香氣。等到臨命終,灌頂命令弟子們說:『你們可以多燃一些名香,我將要去了。』說完忽然起來雙手合掌,好像在恭敬迎接什麼似的,接著稱念三次「阿彌陀佛」,容貌臉色顯得非常愉快,然後躺卧下來而往生。往生之後,頭的頂部仍有溫熱,持續了一整天,時年七十二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藏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謙卑自己奉事他人,對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禮,從不推辭抱怨一切的艱勞辛苦。凡是看到別人的僧服破舊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乾淨,然後加以縫紉修補。每到夏天天氣炎熱時,則脫去衣服坐在草叢之中,以自己身體的血肉布施給一切蚊蟲。整日精進持念佛號,數目多得不可計算,堅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進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間斷中止。等到業報將盡的時候,看到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來迎請,僧藏都不願意跟隨而去。不久之後僧藏告訴大家說:『我剛才往生西方凈土去了,見到了諸上善人,並且看到散落的香華遍滿虛空』說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傳) 唐 道昂 道昂。河北魏郡人,風采神韻清明澄澈,天資聰慧悟解力強,宛如宿世所成。歸依投靠靈裕法師出家,專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經在寒陵山寺講《華嚴十地論》,一直講到夜裡,天色昏暗而沒有燭火。道昂於是高舉手掌,掌中立即發出奇異的光芒,光明徹照了整個大殿寺院,大眾都感到驚訝怪異,道昂說:『這種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來就時時具有,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時專意繫念於西方凈土,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後來在報應寺,自知往生的時間快到了,預先告知有緣的人,八月初當來此地告別。 到了約定的時候,身心沒有絲毫的痛苦,並且問旁邊的人用齋的時候到了沒?然後升上高座,這時香爐中發出奇異的香氣,道昂於是引領四眾弟子受菩薩戒,說戒時言詞義理切中心要,令聽聞的人都神情感動、虔誠恭敬。此時道昂舉目向上而視,看到諸天大眾繽紛繁多地居於虛空,絲竹管弦等美妙的天樂交相地演奏出來,音聲清新遼闊幽遠而響徹雲霄。道昂因此告訴大眾說:『兜率陀天的天人來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願也,我常虔心祈願往生凈土,為何此願不能完成呢?』才一說完,天樂即刻向天上飛騰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這時接著馬上就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香華伎樂,充塞了整個虛空,猶如美麗的雲彩一樣,騰空飛涌而來,迴旋環繞在大眾的頭頂上空,在場所有的大眾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說:『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現在西方凈土的祥瑞聖相前來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說完,只見香爐從他的手中墜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歲,當時為唐太宗貞觀七年(西元六三三年)。(續高僧傳) 唐 智琰 智琰。字明燦,俗姓朱,吳郡(江蘇)人,梁朝散騎侍郎(官名)朱獻的孫子。天生資質過人,八歲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師而為其弟子。周遍遊歷各個名剎道場,開演宏揚佛教經論。陳朝滅亡時(西元五八九年),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岩洞深谷,達三十年之久。後來因為躲避兵亂才遷移到其他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被蘇州總管李世嘉,迎請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凈業三福,修西方極樂世界的十六種妙觀。總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侶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里念佛修行,每個月集會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將近超過十年。 到了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十月,見到一位清凈的僧人手裡執持寶瓶,向前跟智琰說:『我就是無邊光,將來在西方凈土所謂的功德寶王,就是我。』智琰於是告訴寺院的大眾說:『無邊光,就是大勢至菩薩。功德寶王則是大勢至菩薩成佛的名號,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家鄉了。』接著就在當天晚上逝世往生,時年七十一歲。(佛祖統紀。虎邱志) 唐 等觀 等觀。俗姓孫。富陽(今浙江杭州西南)人,於智者大師之處學習一心三觀。居住在天台山,平日持誦《法華經》。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冬天,浙江餘杭的法忍寺,邀請等觀去講經演說。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飾的人前來,告訴等觀說:『弟子是皋亭廟的廟神,昨天法師從敝廟前的庭院經過,正好弟子出外巡視游境,沒來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啟程遠來,專門向法師求取戒法。』等觀於是燃香,為他授菩薩大戒,廟神因此禮謝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觀先沐浴更衣,然後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稱念西方三聖的尊號,以及智者大師的名號。各稱百餘聲之後,再一次地為弟子們說一心三觀的法門,說完後就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唐 道綽、道撫 道綽,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歲出家,專門學習教理經論,又師事瓚禪師學禪法。後來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這個道場是曇鸞大師過去所建立的。道綽平日非常仰慕曇鸞大師凈土法門的修行功業,於是專心一意澄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坐的時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時之中依時禮敬阿彌陀佛,從不缺漏,並且每天念佛七萬聲為固定的功課。有其他的僧人,在禪定中曾親見西方凈土殊勝的瑞相,又見到道綽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鮮麗猶如七寶山之高大,其他還有種種的瑞相感應,沒有辦法全部地敘說。 道綽曾為大眾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幾乎有兩百遍之多。凡是聽講的人,都各個持著念珠,稱念佛號,念佛的音聲好像潮汐海浪一樣壯大,有時等到講完經大眾都散去後,佛號的音聲仍然迴響充滿在山林深谷之間。道綽平日激勵勸發眾生修行凈土法門,講說的義理通達透徹,如清泉流水般不斷地湧現出來。常勸人們收攝思慮停止攀緣,一心一意憶佛念佛。著有《安樂集》二卷,遠則總攝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思想,近則貫通慧遠、曇鸞兩位大師的文句,言詞義理切中心要,為當時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時候,大眾都看到曇鸞大師乘坐在七寶船上,並告訴道綽說:『由於你精進修行,你在極樂世界感得果報的宮殿樓閣已經完成了,只是你還有一些業緣未盡。』同時又見到化佛遍滿虛空,種種妙好的天華從虛空中飄散下來,大眾都滿懷欣喜地抬頭仰望,並絕口讚歎其不可思議。道綽自此以後因精進修行感得的色身體力愈來愈強健,容貌顏色也更加光彩煥發。無論出家在家聞風嚮往而來的信眾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紀八十多歲時才往生。 當時有一位名為釋道撫的僧人,和道綽同一志向求生凈土,兩人每次相見,必定以同生凈土為彼此互相的期許。道綽往生三日後,道撫聽到消息則說:『我常期望能夠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後,我再稍加用一點氣力,就可以追隨道綽而去了。』於是在佛像前,叩頭頂禮祝禱發願,然後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炫、啟芳、圓果 僧炫。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經學習過的經論都能完全通達,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違背。一直到了九十六歲時,見到道綽禪師所著的《安樂集》,聽聞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才迴轉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於恐怕年歲已高壽命將終,因此日夜精進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在五年的期間內,一心精進毫無懈怠。後來得病,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已經來了,親授給我熏香的衣服,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排列引導在前面,化佛遍滿整個虛空,我將要去了!』說完之後就命終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氣到處充滿而不散去。當時有啟芳、圓果兩位法師,親眼目睹這件殊勝的往生事迹,於是一同到甘肅藍田縣的悟真寺,以一個夏天為期限,稱念阿彌陀佛。兩人一起折一段楊柳枝,放在觀世音菩薩聖像的手中,祈禱說:『如果我們可以往生凈土的話,但願這段楊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時間一到,楊柳枝反而更加鮮綠青翠,啟芳、圓果兩人因此滿懷喜悅地互相慶賀,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觀想稱念佛名,專心一致精進不舍。 經過了五個月之後,有一次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到達了七寶蓮池,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兩個極大的七寶蓮華之上,大蓮池裡有成千上萬的各色蓮華充滿其中。此時,阿彌陀佛乘坐著一個最大的蓮華,從西方而來,虛空之中充滿光明,映照了整個世界。啟芳、圓果兩個人趕緊禮拜阿彌陀佛,並問說:『娑婆世界閻浮提的眾生,依照經典所說憶佛念佛,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裡嗎?』阿彌陀佛回答說:『不要懷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國啊!』同時又聽到釋迦世尊和文殊師利菩薩,稱揚讚歎《法華經》。而在蓮池前有三層七寶的階梯,第一層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層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層則只有出家僧人。這些人說:『我們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經往生到此極樂凈土來了。』啟芳、圓果兩人出定之後,即詳細清晰地告訴他們的弟子以上殊勝的經歷。(宋高僧傳) 唐 普明普明。俗姓衛,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安邑人,年十三歲出家,周遍遊歷各個講席,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奉召進入大禪定道場,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于山西蒲州的仁壽寺。每天固定課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經》二十遍,六時禮拜懺悔,並將所有的善根福德,迴向往生西方凈土,終其一生都如此精進修行。總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龕有數十尊,書寫《金剛般若經》,約有一千多部。講《涅槃經》八十多遍,又講《攝大乘論》、《勝鬘經》等種種經論不計其數。年八十六歲時,命終於所住的寺院。(續高僧傳) 唐 德美 德美。俗姓王,清河臨清人(即今山東臨清縣),年十六歲離家,十九歲剃度,隋文帝開皇年間(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觀機教化眾生。平時嚴持戒律,每天以禮拜懺悔為日常功課,並且持誦一萬五千佛名。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靈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業,常有許多的殊勝感應。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會昌寺,在寺院西邊建造懺悔堂,行般舟三昧,整個夏天常行不坐。曾經為了停止口業,因而三年不說話。有時也為了行常不輕菩薩之行,而普遍地禮拜七眾弟子。斷絕了一切世俗的妄想,專心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堅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終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時年六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 慧滿慧滿。俗姓梁,雍州(陝西一帶)長安人。七歲就出家,精明謹慎持守威儀,到處遊學講經於四方,唐太宗貞觀年間,奉皇帝的敕令居住於宏濟寺,專門宏揚戒律威儀,獎勵勸導僧侶徒眾奉持戒律。曾經發願往生凈土,時常以供養僧人洗浴為事業,唐太宗貞觀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將命終。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歸還常住,端身正坐於繩床之上,並召集寺院大眾,與大眾訣別,然後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續高僧傳) 唐 神素 神素。俗姓王,安邑鳴條人(今山西運城縣)。年少時即與道傑法師齊名,兩人常常相攜一同到處參學訪道,一起遊歷學習於各個講座之間。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道傑法師停止講經,神素則繼任他的講席。神素曾講《阿毗曇》、《成實論》共六十餘次講座。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主持棲岩寺,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命終於山上,時七十二歲。 神素一生所從事的修行,是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臨命終那一天,他召集了大眾與大眾告別,端正身心結跏趺坐,命令大眾讀誦普門品兩遍,而神素則在旁一心靜聽。接著並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五六聲之後,又指示由一個人唱,其他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莊威嚴地正身靜坐,弟子就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當天晚上,仁壽寺的智寬法師正好在夜裡靜坐,彷彿間好像見到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要護持正法,以報如來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經入寂往生等事。(續高僧傳)唐 明瞻明瞻。俗姓杜,恆州(河北正定縣)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脫塵世的志向。年十七歲時,中舉人,由州縣推舉入京城去參加進士的殿試,明瞻不願意去,而前往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說法的講座。唐太宗貞觀初年(西元六二七年),奉詔進入京城皇宮的內殿,升坐皇帝的寶座,接受供養用齋之後,廣泛地談論賢明君主統御國家的治世之術,應當以慈悲心救護天下蒼生為最重要的目標。皇上聽聞之後龍心大悅,頒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個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天等六個齋日,一律斷絕屠宰殺生,並且在軍隊兵營所在之處,廣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則把自己所受到的供養財物,每年齋僧千人,並書寫大乘經論。後來進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隱居。晚年堅定心志於往生極樂世界,有人譏笑他年紀太大恐怕來不及了,明瞻則回答說:『只要具足真實信願,臨終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業、可以見到阿彌陀佛,那麼我具足信願必定可以往生凈土,這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到京城的興善寺設立齋會辭別大眾,當時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都參加了這個齋會。明瞻並在當天返回智炬寺,專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誠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訴侍者說:『阿彌陀佛來了。』過一會兒又說:『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來了。我在《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中,成就了第十二觀,即作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觀想,其餘的觀法則尚未完成。今天見到殊勝的瑞相,應當是要往生了。』說完後即滿心喜悅地合掌然後往生,時年七十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唐 元會元會。字懷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東)樊州人。年十二歲時,歡欣喜悅地舍離俗世,出家于海覺寺,成為總法師的弟子。落髮之後,常常參加講經的法會,專一心意研究《涅槃經》,對於《涅槃經》的義理既能了解體悟,又能通達明白地注釋貫通,並著作《涅槃義章》四卷。當時新建的慈悲寺,迎請元會為寺院住持,元會於是在那裡演說宏揚佛陀的經教,普遍接引後進的學子。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奉皇帝的詔請居住於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講經的事業,專修禪定。曾經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手托舉著他,因而建造阿彌陀佛聖像,一心繫念勤作觀想,夜裡則常坐不卧。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前來迎接,然後舍報往生,時年五十九歲。(續高僧傳)唐 慧璇慧璇。俗姓董,少年出家於襄州(今湖北襄陽)。北周武帝滅法之後,向南進入茅山居住。接著經過棲霞,又前往安州(今河北安新縣),凡是聽聞各種經論的演說,皆能契入幽深的義理。晚年又回到襄州,居住在光福寺,由於寺院位在山頂,每日必須挑水上山非常辛勞,因此想要遷移到其他寺院。當天晚上就夢見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長約有一丈多,頂禮慧璇說:『奉請法師居住在此,並常常演說大乘佛法,不必去挂念思慮小乘法。那些小乘人就如同一座山,山雖高卻沒泉水,不能利益眾人。而大乘經典,猶如廣闊的大海。如果有人能講說大乘佛法,則能令所居住之地,具足珍寶充滿光明,眷屬眾多而殊勝,飲食豐富而盈滿。但是如果憶念小乘,則前述的種種功德利益皆不可得。唯願法師以廣大的心量,來受持宏揚大乘佛法,不要辜負了眾生的期望。法師如果需要水源,這個很容易,下個月八日,一定可以得到,我現今就往劍南(今四川一帶)的慈母大泉請一位龍王去了。』說完之後就不見了。到了下個月七日的初夜,突然颳起大風,從西南方吹過來,然後雷聲震動天地、下雨如注,整夜地相續不斷,一直到天亮為止。第二天,只見到寺院北邊的低洼處,充滿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凈而香醇甘美,全寺的大眾都互相慶賀,因此決定常住於此地。慧璇平日內心以慈悲教化為懷,面容常常含著微笑。居住山上一陣子之後,無論出家在家都對他非常仰慕恭敬。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四月八日,夜裡見到山神告訴他:『法師您不久之後,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七月十四日,講完《盂蘭盆經》之後,收起雙手抱拳說:『我一生平白受到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須全部散盡,如果還有絲毫的東西,都施捨給十方僧眾,以及貧窮孤獨的乞丐,乃至一切的外道眾生。』說完之後,即命終於說法的講座上,時年七十九。(續高僧傳)唐 明浚明浚。俗姓孫,齊人(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為功課。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斃,而心臟尚有暖氣。滿一個時辰後又醒過來,說:『我最初看到兩位青衣童子,帶領我到一位王公的處所,問我一生造作什麼善惡業?我回答說:「我專門持誦《金剛經》。」那個王公說:「功德不可說,法師可以再回去持誦,滿了十萬遍之後,明年必定可以往生凈土,那時弟子我就不必再請你來此地相見了。」說完後就命令兩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浚自此以後更加倍地精進修行,到了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三月命終,寺院大眾都聞到奇異的香氣。(續高僧傳)唐 善導(蓮宗二祖)善導。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綽禪師的凈土九品道場,歡喜地說:『這真是進入佛法的入門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門,迂迴艱困難以成就,唯有此凈土法門,可以迅速地超脫生死輪迴。』於是誠懇老實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斷地禮拜讀誦。不久之後善導到了京城,激勵策發四眾弟子修行念佛。每次進入念佛堂,必定長跪念佛,不念到聲嘶力竭則不罷休。出念佛堂,則向人演說開示凈土法門。如此修行三十多年,從來不曾躺卧睡眠。善導大師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從不毀犯一絲一毫。好的飲食必定供養大眾,粗糙惡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養布施的所有財物,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總共有十萬多卷。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三百多幅的壁畫,並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燈供佛照明。無論出家在家,追隨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課誦《阿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日稱念佛號一萬到十萬聲不等。在他的徒弟信眾之中證得念佛三昧的,多得無法記載敘述。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凈土嗎?』善導大師說:『隨著你的精進念佛,必定滿足你的願求。』接著善導大師自己念一聲佛號,同時則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樣一一放出。(以證明念佛功德真實不虛。)他勸勉世間人的偈頌說:『我們每個人都終歸漸漸地雞皮鶴髮漸漸衰老,看看我們行走的步履也慢慢地老態龍鍾遲鈍困難,假使讓你擁有無數的黃金白玉、堆滿了整個廳堂,難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殘和疾病的痛苦嗎?縱然任你享受千般快樂,生死無常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到來,唯有趕緊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導大師回答說:『凡夫眾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凈土之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為粗糙,既然心識掉舉精神散亂,那麼觀想就很難能夠成就。是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直接勸導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正是由於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以終其一生的期間專意念佛,那麼十人修行即十個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絕對萬無一失。何以故?由於沒有外在雜亂的因緣故。由於正念相繼的緣故。由於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的緣故。由於不違釋迦世尊的教化故。由於隨順佛陀所說之法如說修行的緣故。反之如果捨棄專修的功夫,而間雜修習其他法門的人,百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就,千人之中罕有三四個往生,何以故?因緣混雜散亂妄動而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的緣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的緣故。不隨順佛陀所說如法修行的緣故。繫念佛號不能相繼不斷的緣故。內心不能專心思念報佛重恩的緣故。雖然也在從事修行,但是常與名利慾望相應不離的緣故。喜好親近雜亂的因緣、自我障礙又妨礙他人修行往生凈土之正行的緣故。最近見到各方的僧侶和居士,雖然每個人在解悟和行門都各有不同,專修和雜修也有些差異。但是只要能夠從今日起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的人,十個修行即十個往生。反之,修行雜業和不能至誠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沒有一個能夠往生。普願天下一切的眾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異,並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間,專心一意自我要求,日夜精進而不間斷,一直到此生命盡為止。那麼臨命終時,只要前念命終,後念的一剎那間,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化生,於未來無量劫恆久的時間,永受無為清凈的法樂,乃至究竟成佛,如此豈不快哉!』又作臨終正念文說:『凡是臨命終想要往生凈土的人,必須要不害怕死亡。並常常要思惟我們這個色身有許多的痛苦,既不清凈又常遇到種種惡緣,不斷地遭受種種的困擾束縛交結糾纏。若是能夠捨去這個污穢不凈的色身,超脫往生到西方極樂凈土,即可親受無量無邊的法喜快樂,解脫無量劫來輪轉六趣的生死痛苦。那麼,臨終往生這件事,乃是令人稱心快意的事,就好像是脫去破舊粗惡的衣服,換上美妙舒適的上好服飾。因此我們應當要放下虛幻的身心世界,不要生起貪著的念頭。若遇到病苦,更應該思惟生死無常,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等待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又必須囑咐交待家人親屬,以及問候探病的人,凡是來我面前的人,只要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無益的話,和家中長短是非好壞等事。也不需要以柔軟愛語來安慰,為我祝福健康快樂,這些都是虛偽浮華毫無利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將要命終時,家人親屬不得垂淚哭泣,也不可發出感嘆悔恨令人憂愁的音聲,這樣會惑亂臨終者的神識,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臨命終者,記得憶念阿彌陀佛,堅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氣盡為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凈土法門的善知識,不斷地督促勉勵求生凈土,那真是極大的幸運。若是能夠依照使用這個方法的人,決定可以往生凈土,這是毫無疑慮的。臨終死亡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須要自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錯,又要繼續經歷無量劫的痛苦煩惱,那麼又有誰能夠來代替呢?好好思惟、好好思惟吧!』善導大師有一天忽然跟別人說:『這個色身實在令人厭惡,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故鄉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樹,向著西方祈願說:『願阿彌陀佛接引我,菩薩護念幫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說完,即從樹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導大師的修行神異不可測,因此賜贈寺院匾額題名為「光明」。(佛祖統記。樂邦文類)唐 懷感懷感。不清楚他的出身。一生操守行持剛強堅定,精進苦行努力學習,聽到經典說:『只要用很少的時間念佛,就可以得生極樂凈土。』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懷疑而未能確信,因此前往請教善導大師,大師說:『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十方諸佛真實不虛的話,如果你能深信不移,以至誠心稱念佛名,應當會有證據來驗證。』於是懷感即進入道場二十一日,精進念佛,然而並沒有看到殊勝的瑞相。因此他自我悔恨業障深重,想要絕食斷命,善導大師不允許,勸他更加努力精進。懷感因此更加用功修行,一心念佛。三年之後,感得阿彌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又見到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好,證得念佛三昧。著作有《決疑論》七卷,臨命終時,見到化佛前來迎接,於是面向西方而往生。(宋高僧傳)唐 法祥法祥。同州人(今山西大荔縣),少年出家,出家後即周遍遊歷各地參訪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貧苦、息心寡慾,棲息居住並沒有一定的處所。後來安住在揚州的大興國寺,有三十多年之久。平日修身極為穩重嚴謹,時常坐卧在一個大的房間,把前後的門窗都打開流通,迎著風而居止安住。平時以讀經為功課,無論僧俗凡是有人向他問訊禮拜的,如果經卷尚未讀完,絕對不和他談一句話。法祥法師以往生凈土為他一生的期願,凡是有所利益眾生的事,必定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後來病得很厲害,有一個侍者名為參立,聽到法祥連連地說:『佛像、佛像!』,侍者回頭一看,看到阿彌陀佛現出形像,停留在西邊的牆壁上,清凈光明就如同皎潔鏡子所映現出來的一樣,過一會兒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氣和音樂充滿了整個虛空,同時有一隻白鶴從西方而來,環繞屋子飛行三圈,然後又往西方飛回去,過不久,法祥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唐 寶相寶相。俗姓馬。雍州(今陝西)長安人,年十九歲出家,行頭陀苦行,六時精進禮拜懺悔,經過四十多年恆常不變。每天晚上課誦《阿彌陀經》七遍,持念佛號六萬聲。先後曾經閱讀《涅槃經》一千零八十遍,併兼誦《金剛經》、《般若經》,終其一生都是如是精進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專註一心常具正念,無論早晚都懇切專註地觀想憶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到疾病嚴重時,仍然自我要求繼續課誦念佛,終究不肯中止休息捨棄功課。臨命終前交待僧俗弟子說:『一切事務以念佛為先,不要懈怠懶惰虛度一生,將來當於西方極樂世界等待相見。』又說:『火化並棄捨分散我的屍體,不必勞苦地蓋納骨塔寫墓碑紀念文。』說完就命終往生,享年八十三歲。(續高僧傳)唐 功迥功迥。浚儀人(今河南開封),專門行持普賢懺法,身體從不躺卧倚靠床上,如此精進修行達三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見到普賢菩薩騎乘著六牙白象,同時大地變成白金色。晚年的時候,專講《法華經》,每次講到(藥草譬喻品)時,天空就開始降雨,又撰寫《佛地論疏》,發願將此註疏詮釋經典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凈土。註疏完成的時候,五色的異光照耀整個室內,功迥說:『如果能夠在此時乘著光明而見到阿彌陀佛,則我的願望就滿足了。』因此乃專心繫念西方阿彌陀佛,然後絕食而往生。(佛祖統紀)唐 惟岸、小童子惟岸。山西并州人,平生行持方等懺法,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西方凈土。有時候雖然得到一點疾病,但依舊禪坐觀想沒有間斷。有一天,突然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在虛空中,過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頂禮淚流如雨地說:『弟子何其幸運,能以肉眼親自見到菩薩的聖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薩的聖相無法流傳於世間,令一切的眾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請畫匠來描繪,但是卻沒有一個有能力可以將聖像完整地繪畫出來的人。此時突然有兩個人,自稱是從西邊京城來的,正要往五台山,他們願意來畫菩薩的聖像。等到繪畫完畢之後,那兩個人突然消失不見。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我現在將要往生,有誰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嗎?』這時有一個小童子頂禮說:『願隨師父一起去。』惟岸於是命令他去辭別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卻以為是小孩子兒戲的話,並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進入道場坐著,然後念佛而往生。惟岸慈悲地撫摸童子的背部說:『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筆作偈,讚歎所畫的二位菩薩聖像。讚歎完畢之後,就告別所有的弟子,然後進入道場,命令門徒弟子助念佛號,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歲,當時為周則天帝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傳)唐 法持法持。俗姓張,潤州江寧人(今江蘇鎮江縣)。年幼出家,十三歲時,到黃梅縣拜見五祖弘忍大師,親蒙開示佛法心要,領悟了解幽微玄妙的義理。後來又奉事方禪師,為其入門的弟子。不久之後則專修凈土法門,周則天帝長安二年(西元七○二年)九月五日,命終於金陵(今南京)的延祚寺。臨終時遺命囑咐弟子,將他的屍體暴露在松樹林下,布施給烏鴉、老鷹等鳥禽以及螞蟻等蟲,使得凡是吃到他血肉的,都能生起往生凈土的信願。說完之後就閉目往生,當時寺里的僧人見到很多幢幡從西方而來,幢幡內放出奇異的光芒,照耀在法持往生的屋子內,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唐 懷玉懷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寧海南九十里),一向嚴持奉行戒律,名節孤高超脫塵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長坐不卧,努力精進從不休息,因此跳蚤、虱子任意滋生。曾經讀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課誦佛號五萬聲,並時常懺悔禮拜諸佛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見到西方三聖像,遍滿虛空如恆河沙那麼多,有一個人舉著銀台來迎接。懷玉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願要取上品金台,為什麼不是金台呢?』說完之後,所有的聖像立刻都隱沒而去。懷玉於是更加倍努力地精進用功,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法師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趺坐結手印,等待佛來接引。』過了三天,奇異的光明照耀了整個室內,懷玉說:『如果聞到了異香,就是我的業報將要盡了。』因此書寫偈頌:『清凈皎潔無塵垢,上品蓮台為父母。我從最初修道以來已經過了十劫,而今出生在這個不凈的閻浮提世界。今日我厭離這個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進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過去十劫來的修行,永遠脫離娑婆世界的濁惡,歸向西方清凈的國土。』說完這個偈頌之後,奇妙的香氣充滿虛空,無量的佛菩薩聖眾遍滿十方,並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駕御著金剛台而來迎接,懷玉於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懷然,作詩句讚歎他說:『我的師父只於一念之間就登入初地菩薩的境界,阿彌陀佛國的美妙笙歌兩度前來相迎,但是只有門前的老槐樹知道師父的心意,低垂著樹枝,只為了高掛凈土蓮池的上品金台。』(宋高僧傳)唐 慧日慧日。俗姓辛,東萊人(今山東掖縣)。唐中宗時(西元七○五~七○九年)得度出家。看到義凈三藏法師,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內心非常仰慕。於是乘船渡海,經過三年終於到達印度。一面探訪禮拜釋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種種聖地聖跡,並尋求梵文原本的經典。慧日既然經歷了這麼多的艱難困苦,因此對閻浮提世界產生了深深的厭離。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個國家、那一個地方,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又有什麼法門、那一種修行,可以很快地親見諸佛呢?因此他到處地去請問當時印度通達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們,而他們全部都勸他修行凈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才可能達到他前述的願望。慧日聽了開示之後則歡喜踴躍頂戴奉行。後來慧日漸漸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馱羅國。在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凡是以至誠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見到觀音大士現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頂,叩頭頂禮七天,又斷絕飲食、準備以死為期精進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見到觀世音菩薩在虛空中現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長一丈多,坐在七寶蓮華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撫摩慧日的頭頂說:『你如果想要弘傳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至誠發願往生凈土。見到阿彌陀佛及我觀世音菩薩之後,就可以得到無上的利益,你應當要知道,凈土法門是超過一切其他行門的殊勝法門。』說完之後忽然不見。慧日本來身體非常疲憊睏乏,但是聽完這一段話之後,精神意志馬上振奮起來。等到慧日翻山越嶺向東土中國歸來時,總共經過了七十幾個國家,歷時十八年。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達長安,進入皇宮,向玄宗獻上佛陀真容的畫像,以及梵文本的經典,皇上賜號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凈土法門,倡導眾生念佛而影響於當時,並著述有《往生凈土集》,印刷流行於當世。唐玄宗天寶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終往生。臨終之前,見到蓮華現在面前,形狀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圓滿。(宋高僧傳。佛祖統紀)唐 常(敏/心)、從游弟子常 。山西并州人,剃度落髮後,即精進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課誦從不停止。曾經發大誓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之中專修凈土法門,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後來游化於洛陽,專門推崇倡導凈土法門,常常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因此而發願書寫《般若經》滿一萬卷。後來想要遠赴印度,去禮拜朝見佛陀一生的聖跡,以此殊勝的福德,迴向往生極樂凈土。於是到了海邊依附商船,從南海的訶陵國,到了末羅瑜國(今蘇門達臘),準備前往中印度。但是由於商船載得太重,才解纜出港沒有多遠,突然間有一陣大風吹起,商船搖蕩不止,即將要翻覆沉沒。商人們都爭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擠排斥,這時商船的主人大聲地呼喚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說:『小船可以載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為什麼呢?如果看輕自己的生命而利益眾人,則是隨順佛陀所開示的菩提心,捨棄自己以濟度他人,這才是大菩薩的行為。』說完之後,常就恭敬地合掌,稱念阿彌陀佛。不久之後商船沉沒,常 的身體亦沒入海水中,隨著念佛的音聲終止之後而往生,時年五十多歲。常 有一個隨從遠遊的弟子,也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和他一起在念佛聲中沉沒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來之後,完整地陳述他們目睹的這個事件。(西域求法高僧傳)唐 法善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游化於京城,學習天台宗的教法,時常讀誦《妙法蓮華經》。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動地充滿凈水。臨命終時,見到金色的蓮華從空中降下來迎接,天樂此起彼落地合鳴於虛空之間,然後慢慢地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唐 神皓神皓。字恆度,俗姓徐,江蘇蘇州人。天性剛直高潔,依止於浙江錢塘龍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寶六年(西元七四七年)獲准剃度。唐肅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蘇州的開元寺,結集僧俗二眾共修而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懶散的人,則強行使他退出蓮社,當時的人以為這種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進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會枯萎。後來神皓得疾,告訴弟子們說:『西方極樂凈土的殊勝景象已經顯現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後洗浴身體換上清凈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時香氣充滿了整個屋子,那天夜裡,天空呈現如琉璃般清凈的顏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墜落下來,神皓當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唐 道光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後即受具足戒。博學通達毗尼律藏,平日持誦《法華經》。一生創建佛塔寺院,終身如此精進修行而不懈怠。唐肅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現疾病,八月三日天剛亮的時候,支撐著疾病專一精神,觀想阿彌陀佛。就在此時忽然見到阿彌陀佛的身像現在他的面前,整個庭院開滿了青色的蓮華,這是從來未曾見過的美妙景況。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時候,有一個異人前來迎請,道光於是張開眼睛,彈指而說:『但發菩提心。』五日,無數的曼陀羅華從虛空中如雨般飄落下來,五彩的雲氣覆蓋映照在他的屋頂,然後就在此時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九歲。(宋高僧傳)唐 飛錫飛錫。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專精學習戒律威儀,後來與楚金法師研習天台宗的教觀。唐玄宗天寶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後居住在終南山紫閣草堂,並撰寫《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其上卷,說明了普遍憶念三世一切諸佛的法門,大略如下:『帝釋的天網如果未張開,成千的瓔珞如何能夠看得到。羅網的大綱如果高舉起來,網子的條目自然也一齊打開。曾經洗浴於大海的人,即是已經用過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稱念萬德洪名諸佛名號的人,必定能夠成就三昧。然而世間的人,有稱念過去釋迦牟尼佛的,有憶想現在阿彌陀佛的,唯獨未曾聽聞有人專念未來諸佛。為什麼呢?因為諸佛如來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貴的聖人,而眾生則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眾生自然會恭敬諸佛而輕視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別心一生起,則諸多的妄想就紛紛興起。恭敬和傲慢的取捨念頭一建立,那麼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隱沒了。《般若經》說:「一切的有情都有如來藏性,自性和普賢菩薩一樣平等不二,這是因為一切眾生本來自體即是周遍法界的緣故。」就像貧窮的女人身懷尊貴的王子,良米隱藏在穀殼糟糠裡面,這個道理就如同明鏡一樣明白易見。人們都輕慢侮辱未來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輕視現在具足金身的如來。然而一切眾生造罪的緣由,大多是在未來佛身上,而不是在過去和現在佛身上。如果我們否定一切眾生具足佛性、否認眾生與佛無別,那麼未來佛又如何能夠產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夠知道母親因為懷著王子而尊貴,而良米又因為穀殼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夠生起相應於《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恭敬心,那麼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論婢女或盜匪,我們都不可以稍有輕視之心。同樣地,餓鬼地獄畜生也應當要給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沒有所謂的善可以執取、沒有所謂的惡可以捨棄。若能如此,那麼隨著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就無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此書的中卷,說明念現在佛專註一境的法門,其文大略如下:『《悲華經》說:「密蘇王子,從發菩提心以來,在行走的步步當中,在起心思慮的念念之間,常常都在憶念諸佛。如今他已經登上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現今生於美妙安樂的凈土,那就是現在的阿佛是也。」我認為無論是經行於田間小路、或者徒步於幽深的山林里,固然都要像密蘇王子一樣心心念念不離於佛。即使是如諸侯大臣,正駕起華麗的馬車出門,庄飾於車馬上的玉器搖動而撞擊鳴響、兩旁又有衛士執持儀杖隨從而行,而自己身上則穿著富貴的衣服帶著玉佩,前往朝見天子的時候。或者官兵將領,統帥著整齊威嚴的軍陣旗幟,帶領著浩浩疾行的車馬時,又怎麼可以不謹慎用心於每一步之間,使我們的心不離於念佛呢?凡是所有的人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沒有一個人沒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間人多以珠玉寶石或菩提子為念珠,我則是以出入息為念珠。我們稱念佛號,如果依隨著呼吸,那麼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來而已經入於來世了。我在行住坐卧當中常用這個念珠,縱使昏沉睡眠的時候,也能夠懷念著阿彌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後馬上就繼續念佛。如此不斷用功,必定能夠在夢中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如同鑽木取火,當濃煙升起的時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斷地夢到阿彌陀佛,那麼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見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親自蒙受阿彌陀佛授記成佛,那真是萬無一失了。有人問:「如果是這樣,只要能相繼不斷地用心去憶想阿彌陀佛,就不必高聲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亂的關鍵要點,在於念佛時的音聲,念佛時的音聲如果不振奮高昂,那麼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動不定。這有五種意義:如同拔茅草一樣,拔一根時由於根結相連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來(比喻仰仗阿彌陀佛的超拔與善友彼此的相助),並憑藉著在後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無常而振奮高聲的念佛),只要以終其一生的性命來對抗生死輪轉,那麼就可以永久辭別於將來無量劫百千的憂苦,這是第一點。返聞音聲的觀照一旦達到,萬千的妄想念頭就如冰雪般消融於陽光之下,那麼本自具足如同茂盛叢林一樣眾多的清凈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來。就好像在千山萬嶺之間,繁盛長青的松樹獨立孤挺地顯露出來一樣,這是第二點。阿彌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閃耀出種種鮮麗的色彩,寶華不斷如大雨淅瀝地從虛空中墜落,這種美妙殊勝的景況,現今就可以如同觀察自己指掌一樣地清晰,這些都是由於念佛的音聲所達到的,這是第三點。又如同搬運木石,如果太重而無法移動向前時,只要同時發出音聲大聲地呼號,那麼就可以飄然輕易地舉起來,這是第四點。與魔軍強敵興兵作戰,若是彼此實力相近,正當旗鼓相望對陣交接的時候,如果使用號角聲律幫助作戰,則可以用整齊的號令,產生堅定的力量,以攻破強大的敵人,這是第五點。音聲和靜默兩者俱全,修止與作觀一起並進,這個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嗎?」《華嚴經》說:「寧願受無量的苦痛,可以聽聞到佛的音聲,而不願意享受一切快樂,卻聽不到佛的名號。」佛的名聲遙遠地震動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眾生開啟善行萌發善根,猶如春天的雷聲,喚醒了沉睡了一季的花草樹木,怎麼可以輕視念佛時的音聲呢?』下卷則說明,理事雙修、即生無生法門,大略如下:『世間一般人都說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則說念佛就是無念。因為凡是所有的心念當下即是空寂,怎麼可以說它是有念。並非令念頭消滅才叫作空,怎麼可以說令心虛無斷滅,才稱為無念呢?心念的本性當下就空寂的,怎麼可以有「當它生起就稱為有念、當它消滅就稱為無念。」的這種生滅取捨相呢?沒有所念的心,這叫作「應無所住」;卻又凈念相繼地念佛,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從無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這正是說明中道的雙寂而又雙照的境界。雖觀照而常處空寂,即是「沒有能念的心」;雖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行念佛」。這就是諸佛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這個念佛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三昧。《菩薩念佛三昧經》中的破相偈說:「雖然憶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時安住於無所著的心,應當觀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麼才叫作佛,以此觀照攝住心念令他凈念相續。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來,受想行識等四陰亦復不是如來,但離開色法也沒有如來。因此,當我們憶想如來金色身時,應當知道:色法不是如來,而如來也不離色法而有,這就是諸佛世尊最殊勝而寂靜的境界。如來即是以這種殊勝的教法,善巧摧滅一切的外道邪見,就好像是龍王降雨,能普遍地潤澤一切的草木及眾生。」這部經開示說明了,就在六度萬行之中,沒有一法,不是當下即是念佛三昧。《大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為了鈍根人,說一切法本性空寂,因為他們動不動就生起執著之見;而為利根的人,說諸佛相好莊嚴,因為佛知道他們能夠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塵垢故。」《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時,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獨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凈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獨立高聳的金色須彌山,乃至要獲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為無念。觀佛的金色身須知當下即是清凈實相,觀我們的色身也是一樣要觀照當下的清凈實相。因此,則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無不是一真法界;沒有一個心念,當下不是平等正覺的佛心。必定不可認為離開念佛之外,還另外存有一個無念,不可以離開往生凈土,才來建立一個無生。若是離開往生而另立無生,離開念佛還有一個無念,這就是根本不了解煩惱即是菩提,眾生即是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斷滅離絕是不對的,那麼即一心念佛的同時,就是真正的無念,就在往生凈土的當下,即是真正的無生。其義理是如此的清晰明顯,就如同秋天夜裡澄凈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雲端一樣地皎潔明白了。』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飛錫大師奉詔在大明宮內,和良賁法師等,參與翻譯《仁王護國般若經》以及擔任《密嚴經》校正義理的正式委員。後來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傳。寶王三昧論)唐 齊翰齊翰。字等至,俗姓沈,湖州(今浙江吳興縣)人。唐玄宗天寶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出家於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沉穩重不好言語,生平的形跡從不接近聲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雜事。時常獨處在一個房間,終日室內寂靜,如同無人居住一樣。一生專門研究相部律宗的義疏,對於名相義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與他相比,同時他通達明了《法華經》的玄奧。曾經主持蘇州湖州(即今江蘇、浙江一帶)的戒壇。唐代宗大曆十年(西元七七五年),進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間就見到了極樂凈土清凈莊嚴的境界勝相。因此作讚頌的歌曲說:『澄澈的渠水,流動而漂起光明閃爍的波浪漣漪,各色蓮華的清凈光輝,映照顯現出七寶亮麗的色彩,與我一同乘著阿彌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誰呢?』在作讚頌的不久之後得到疾病,告訴弟子們說:『有白鶴從虛空中飛下來,盤旋飛翔在我的面前,你們見到了嗎?』弟子問:『和尚要舍報往生,怎麼還會懷著病苦呢?』齊翰回答說:『這個本來就無常必朽的色身,雖然是聖人也難免於病苦啊!』說完就回頭注視西方三聖像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唐 自覺自覺,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縣)人,少年出家於開元寺。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靈壽縣的禪法寺,學習戒律和經論,精進勞苦地學習九年,對戒律和經論的理解都達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曆初年(西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縣的邊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撿食果實摘采野菜,每天只吃一頓飯。有一年大旱災,恆陽節度使張公,聽到自覺法師的精進苦行,親自入山林里去迎請他祈雨。自覺虔誠地禱告龍天鬼神,大雨立刻應時落下,節度使張公因此非常尊重禮敬他。自覺最初時就想要鑄造大悲觀世音菩薩聖像,並建造佛寺,由於經過祈雨這件事情之後,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來,結果鑄造了一尊高達四十九尺的觀音聖像,清凈相好端正莊嚴。同時就在這一年年尾稻穀成熟的時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自覺於是在佛前發願,期願仰承阿彌陀佛的聖力,早日往生凈土。當天夜裡三更,見到兩道金光,其中有阿彌陀佛從金色光明中下降,觀音、勢至兩大士在左右隨侍。阿彌陀佛俯垂金臂撫摩自覺的頭頂說:『守著你的信願不要改變,要以利益眾生為先,七寶蓮池化生之處,任從你的願望而隨意往生。』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見到神人現出半身於雲層中間,向下俯視告訴自覺說:『法師往生西方的時間到了。』自覺於是舉起手來表示感謝。六月十四日,就在觀音聖像前結跏趺坐而往生。自覺所鑄造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屢次有顯著的感應。到了後周世宗顯德初年(西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的銅像一律拆除焚毀,等到要毀此尊觀音聖像時,負責拆除毀損的工匠突然死亡。後來宋太祖下令重新鑄造於寺院之中。(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唐 承遠(蓮宗三祖)

    承遠。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學法於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後又追隨資川(今四川資陽縣)的詵公。然後到荊州,奉事學習於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山教化眾生,後來追隨承遠受他教化的眾生有數以萬計之多。承遠剛開始時住于衡山西南邊的山岩下面,有人供養他飲食他就食用,如果沒有人送供養來就吃土石泥沙。承遠的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自己親身去撿拾柴火回來使用。凡是教化眾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觀念,然後再教導權巧方便,同時承遠為了使人們的修行可以很快的成就,因此開示眾生專修念佛法門。並將它書寫在巷道里,刻在溪谷石頭上,如此精勤地誘導鼓勵眾生念佛。附近的人們都背負布匹衣服,砍木材、撿石頭把它累積在承遠的山洞門口,送給他建寺院,承遠不刻意拒絕也不去攀緣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後,將它命名為彌陀寺。而建造寺院剩餘的物資,則布施給飢餓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終於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為釋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廬山裡面,他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極樂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舊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彌陀佛身旁,阿彌陀佛跟法照說:『這位是衡山的承遠法師。』法照出定之後就到處找尋,後來遇到承遠,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師,因此就追隨他學習佛法,並廣大地宏傳念佛法門。法照在唐代宗(西元七六三~七七九年)的時候為國師,曾經告訴皇帝,說他的師父承遠有極高的德行,皇上於是遙向南方頂禮,同時如此思惟揣度:以承遠大師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隨便征詔入京的。因此將承遠的居處恭稱為「般舟道場」,大文豪柳宗元曾為承遠大師撰寫贊詠的碑文,立石碑於彌陀寺門口的右邊。(柳子厚文集)

    唐 法照(蓮宗四祖)

    法照。不知道是什麼身世來歷的人,唐代宗大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的雲峰寺,精勤修行從不懈怠。有一天於齋堂用飯時,在盛著粥的缽內,看到五色的祥瑞雲彩,雲層里現出山林寺院,寺院的東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澗,而在澗水的北邊則有一道石門,石門裡面還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額題著:「大聖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於缽中看到雲層中有幾個寺院,其內有池水高台宮殿樓閣,數以萬計的菩薩眾,間雜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將他所見的境界請教一些善知識,有一個僧人說:『諸佛菩薩聖人們的神妙變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見來推測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勢而論,這個地方應當是五台山。』

    大曆四年(西元七六九年),法照在本郡的湖東寺,開設五會念佛道場,感應了祥瑞的雲彩覆滿天空,雲層中現出莊嚴的樓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的身像遍滿虛空。衡州全城的民眾看到之後,都燒香注視禮拜,過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說:『你曾經發願要往五台山金色世界,禮拜朝見文殊師利菩薩,現在為什麼停止不前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於是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人,遠赴五台山。

    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達五台縣的佛光寺。就在那天夜裡四更(凌晨一~三點),法照遠遠地望見一道奇異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體,因此向前接近跟隨而去。走了五十里,見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澗,澗水北邊有一道石門。看到兩位童子,自稱是善財和難陀,他們引導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額寫著:「大聖竹林寺」,就如同過去在缽里看到的一樣。此處黃金為地七寶行樹,以眾寶來莊嚴整個寺院。法照於是進入寺院,登上講堂,見到文殊菩薩在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各自坐在師子座上,有數以萬計的菩薩眾圍繞在旁,文殊、普賢則為圍繞在旁的大眾說法。法照於是向前問訊頂禮,然後問說:『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距離世尊在世的時間已經很遙遠了,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清凈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量無邊,不知道要修什麼法門,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法照說:『你現在修習的念佛法門,正是最適合這個末法時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門中,再也沒有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如果能夠這樣做,就能快速圓滿地福慧雙修。此念佛和供養三寶兩種法門,最為勝善和重要。我文殊師利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為念佛的緣故、並且由於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要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禪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法照又問:『那麼應該要如何念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要凈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住於不退轉之地。』說完之後,文殊,普賢兩位大聖,同時伸出金色的手臂,撫摩法照的頭頂說:『你因為念佛的緣故,不久之後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願能夠儘速成佛,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夠快速地證得無上菩提。』法照聽完之後歡喜踴躍頂禮菩薩,然後告辭退出講堂。兩位童子將他送出寺院。才一抬頭,整個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當處堆積石頭,以標記它的處所。

    到了四月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幾位僧人,一同前往五台山的金剛窟,虔誠恭敬地禮拜三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禮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個地方變得廣大遼闊莊嚴潔凈,其中有由清凈琉璃所建造的宮殿,文殊、普賢兩位大聖,都在裡面。後來法照又獨自一個人到金剛窟,希望能夠再次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因此全身撲倒在地恭敬地頂禮懇求。突然看到一個清凈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導他進入一座寺院,門口的匾額題為:「金剛般若寺」,整個寺院都以奇異的珍寶莊嚴而成,清凈光明閃耀亮麗。

    法照雖然一再地親身經歷不可思議的祥瑞感應,但是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就在同一年(即西元七七○年)的十二月,於華嚴寺進入念佛道場,斷絕飲食訂定日期,誓死往生極樂凈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時,見到一位清凈的僧人進入道場,告訴他說:『你所見到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金色世界的殊勝境界,怎麼不宏傳顯示給世間人知道呢?』說完之後就不見了,法照當時心裡覺得非常奇異。第二天,又見到那位清凈僧,依然如昨天那樣說。法照於是回答:『我並非敢於隱藏文殊大聖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產生疑心而起毀謗。』那位清凈僧說:『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現在居止於五台山,尚且都要招人毀謗,你又有什麼好自我愛惜、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見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眾生,使得凡是見聞的人,皆發菩提心,就如同塗毒鼓一樣能普遍地作為影響眾生的因緣(指凡有見聞者皆發菩提心)。』法照因此回憶他所見所聞的境界,並記錄下來流傳於世間。

    第二年(西元七七一年),江東的釋慧從,與華嚴寺的一些僧人,隨同法照來到金剛窟,以及在大聖竹林寺立下石頭標記的地方,瞻仰過去的遺迹。來到這個地方之後,正當大眾內心悲喜交集之時,忽然聽到一陣鐘聲,它的音聲優雅響亮,音節段落清晰分明,眾人愈加感到驚喜和怪異,才知道法照所見所聞的境界,的確是真實不虛的,因此將此事書寫記錄於金剛窟的牆壁上,普願見聞的人,都能一同發起無上菩提心。後來又在化現題名「大聖竹林寺」匾額的地方,建立一小區的寺院,仍然稱為竹林寺。

    自此以後,法照於是專志念佛,日夜精進從不間斷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見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訴他說:『你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成就了,再過三年蓮華就會開放。』等到三年的時間一到,法照告訴大眾說:『我要走了。』然後端坐往生。又有人說:法照曾經在山西并州舉行五會念佛,唐德宗時,皇帝詔他入京城,請他教導皇宮裡的宮人念佛,也有五會之多,因此號稱為「五會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唐 少康(蓮宗五祖)

    少康。俗姓周,浙江縉雲仙都山人。生下來之後就不言不語,七歲時,到靈山寺禮佛,母親問他說這是誰啊?少康忽然開口說:『釋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讓他去出家。年十五歲時,即已經能夠通達五部經典。唐德宗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陽白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細探究一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因此祈願說:『我如果和凈土有緣,應當使這篇文章再度現出光明。』說完之後,光明又再次閃爍起來,光中隱隱約約有菩薩的形像。少康因此說:『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滅,而我願生西方凈土的心,永遠不會再改變了。』少康於是前往長安的光明寺,到保存善導大師肖像的紀念堂瞻仰禮拜,忽然見到善導大師真實的身像升在虛空當中,告訴少康說:『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地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凈土功業成就時,必定可以得生極樂世界。』

    後來少康向南到了湖北江陵的時候,遇到一位法師,跟他說:『你如果要化度眾生,應當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縣西),你的因緣在那裡。』說完之後就消失不見。少康因此就前往新定。少康把他所化緣的金錢,用來誘導小孩子念佛,念佛一聲,就給一錢。如此經過一年多,無論男女老少凡是見到少康的人,都會念阿彌陀佛。念佛的音聲,充滿於新定的街道。

    少康於是在烏龍山建立凈土道場,建築三層的壇場。凡是遇到齋日,善男信女全部都來道場共修,每一次約有三千多人。每當少康升座,高聲念佛,眾人則一起跟著念佛唱和。少康每念一聲佛號,大眾就看到一尊佛從少康的口中出來,念十聲,則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連貫地從口中出來。少康並開示大眾說:『你們凡是有見到佛的,必定可以往生凈土。』大眾聽了都非常歡喜欣慰。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十月,少康囑咐僧俗二眾弟子說:『大家應當對凈土法門,生起增上精進好樂喜悅的心,而於污穢的娑婆世界,生起厭惡出離想要解脫的心,你們現在見到我放光明的,乃是真正我的弟子。』說完後就放出幾道奇異的光芒,接著即安然地往生。由於弟子們為他建塔於台岩,因此又號為「台岩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唐 辯才

    辯才。俗姓李,湖北襄陽人。誕生的時候,室中發出奇異的香氣。七歲時,依止峴山寂禪師出家。周遍地遊學於各個郡縣。曾經追隨奉事長安安國寺的懷威律師、報恩寺的義頒律師。辯才對於經典義理的解釋分析,無不通達透徹,後來為章信寺的住持,暗自地修行凈土法門二十年,從來不曾告訴別人。

    辯才一生不好交遊,唯獨與護戎任公親近熟悉,他告訴任公說:『我辯才必定可以得生凈土,在十年內的期限一定可以往生。』當十年約定的期限已滿之後,辯才派遣弟子去報告任公說:『過去約定的期限已經到了。』等到任公趕到辯才住持的章信寺後,辯才說:『我去了!』然後安坐在繩床上,寂靜地往生。大眾都聽到天樂從西方傳過來,奇妙的香氣充滿室內,時年五十六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善道

    善道。臨X(今山東X博市)人,曾經進入藏經閣,隨意用手探取經典,拿到《觀無量壽佛經》,因此就專心念佛,修習觀經的十六種殊勝觀想。後來他往廬山,參觀慧遠大師在廬山蓮社的遺迹,心中感慨不能恭逢盛會,同時也更增加了對極樂凈土思念嚮往的心。善道後來隱藏形體於蚴山,修行般舟三昧數年,曾經親自目睹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清凈蓮池,清晰真實如同親臨其境,就好像是在眼前一樣。後來又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追隨綽禪師,綽禪師教授他《無量壽經》。

    有一次善道準備入定七天,綽禪師請善道為他觀察他來世所要投生之處,出定後善道報告綽禪師說:『師父應當懺悔三項罪,才可以往生凈土。師父曾經安置佛像於屋檐的窗戶下,而自己住在安穩的深房內,這是第一項罪過,應當在諸佛之前懺悔。又曾經勞役指使出家人,這是第二項罪過,應當於四方僧眾前求懺悔。又因為建造房屋,損傷很多蟲蟻的性命,這是第三項罪過,應當於一切眾生前懺悔。』綽禪師聽聞之後,即寂靜地思惟自己過去的過失,洗除煩惱塵垢的妄心,至誠懺悔謝罪。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一次善道出定,告訴綽禪師說:『師父的罪已經滅了,將來有白光來照耀的時候,就是師父您要往生凈土的瑞相。』善道在京城施行教化,來歸依學習的,多得像市集的人潮。有一天,突然稍有微疾,善道就把房門關起來,自己在屋內寂靜安然地念佛往生。這時有一陣異香和天樂,向著西方飄然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唐 智欽

    智欽。不清楚他的身世,專門修習禪定的法門,又禮拜稱念一萬五千佛的洪名,禮拜稱念到了第一萬尊佛。然後在鄮縣(浙江鄞縣)阿育王寺佛陀的舍利塔前,燃一隻手臂供佛,以求往生極樂凈土。他的弟子僧護,半夜裡看到庭院前面光明照耀異於尋常,因此問:『是什麼人拿著火炬呢?』總共問了三次,空中回答說:『是來迎接智欽法師的!』僧護急忙把門打開,看到阿彌陀佛金色的身像放大光明,幢幡香華七寶傘蓋,從空中飛騰而下,智欽就在此時即刻往生而去。(佛祖統紀)

    唐 知玄

    知玄。字後覺,俗姓陳,眉州(今四川眉山縣)洪雅人。七歲時,在寧夷寺,聽人講《涅槃經》,覺得好像以前就學過了。那天晚上,夢到佛用手撫摩他的頭頂。十一歲時出家。凡是教授給他的經典註疏,都能貫徹通達其中深奧的義理。年紀才十三歲的時候,即在講堂升座講經演說,而僧俗二眾則在下面聽講。唐宣宗的時代(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皇上詔請入京城,賜給他紫色袈裟,知玄因此奏請宣宗,恢復全國之內在唐武宗時代被廢除的寺院。不久之後知玄就向皇上請求回到過去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的時候(西元八七四~八八八年),皇上賜號為「悟達國師」。僖宗賜給他一個沉香座,那時他的膝蓋上忽然長出人面瘡,知玄特地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龍山,拜訪以前在京城所遇到患迦摩羅病(癩病)的僧人,來向他請求救護治療。那位僧人命令一個童子帶引他到一處泉水的地方,以泉水洗凈之。這時人面瘡忽然說:『你知道袁盎殺晁錯的故事嗎?你就是袁盎,我即是晁錯啊!我累世以來想要報仇,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奉持戒律精細嚴密,使我沒有下手的方便。現在你所受到的奉賜太過奢華,因此我有機可乘才來害你。今日承蒙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來洗凈我,我現在可以超脫離去,不再與你為怨了。』洗了三昧水之後,膝蓋上的人面瘡即消失痊癒。

    知玄平日少欲知足,過了中午就不吃飯。六時精進行道,屢次獲得明顯的感應。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必生凈土。』知玄於是詢問說:『是誰在說話?』空中回答說:『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薩,從空中下降到庭院之間,再三的囑咐和讚歎他,然後突然不見。等到知玄臨命終時,遺囑命令弟子們將他的屍體捨棄去餵魚鳥,然後說:『我很久以來就與西方凈土有約,今天就是約定的時候了。』說完之後,右脅而卧,面向西方而往生,時年七十三歲(宋高僧傳。神僧傳)

    唐 端甫

    端甫。俗姓趙,甘肅天水人,母親夢到有一位清凈的僧人送給他舍利子,令她吞食,然後就誕生了端甫。十歲時,歸依道悟禪師,離家而往崇福寺居住。到十七歲時剃髮染衣,隸屬於安國寺。後來周遍地參訪各個講座,因而兼通經典和戒律。端甫曾經夢到一位清凈僧人以琉璃器皿盛滿了舍利子,命令他吞食之。並說:『三藏大教,全部都貯藏在你的腹中了。』從此以後智慧辯才無有障礙。曾在山西太原宏揚經法,幾乎全都城的人都來參與盛會。唐德宗時奉詔入宮,賜予紫色的大袍袈裟。一直到順宗、憲宗兩朝,都受到極大的尊重禮遇。

    端甫一生講《涅槃經》、唯識學,總共有一百六十次的講座。每日持誦諸部的經典,但是都以極樂凈土為棲身安息的歸宿。所得到的供養布施有數十百萬,全部用來莊嚴寺院殿堂,而他的方丈室卻只有一張床,生活得恬淡安適自由自在。唐文宗開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六月一日,向著西方右脅而卧,然後往生,此時奇妙的異香濃郁遍滿屋內。火化之後,得舍利子三百多顆。(宋高僧傳)

    唐 雄俊雄俊,俗姓周,四川成都人,為人能言善道,但是沒有戒律和德行,曾經還俗從軍。不久又出家為僧,但也頗知慚愧懺悔,平日經常持念佛名。唐代宗大曆年間(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突然暴斃,入於幽冥,被閻王呵斥責備,命令把他交付地獄,雄俊大叫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造五逆重罪,只要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雄俊雖然也曾造惡,但是並沒有犯五逆重罪,若是依照我平日都在念佛的功德,應當要往生凈土才是,否則十方諸佛就成了妄語!』說完就恭敬合掌專心念佛,此時七寶蓮台突然出現,雄俊於是乘著蓮台凌空向西飛去。在此同時,有從幽冥界還魂的人,因而傳出雄俊往生這件事。(宋高僧傳。佛祖統紀記載:雄俊進入幽冥界時,自己說明念佛的功德,閻王於是把他放回陽間。後來就進入西山,專心一意稱念佛名。居住了四年之後告別大眾而往生,與前述《高僧傳》的記載有些差異。)唐 惟恭惟恭。荊州(今湖北一帶)人,常常從事飲酒賭博等惡業,但有空則時常誦經,祈願往生極樂世界。同一寺院里還有一個叫靈巋的僧人,行為和惟恭非常相近,鄉里的人為他們評論說:『靈巋作盡一切惡業,惟恭也同樣追隨他的腳跡,地獄有千重萬重之多,到時候他們倆可就要毫無厭煩地依次排隊進入受苦。』惟恭聽到之後說:『我雖然罪無可逃,但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力,十念都可以往生,我怎麼還會墮惡道呢?』有一天,惟恭生病,而靈巋正好離開寺院出門在外。在出門的半路上,遇到一群少年童子,手裡拿著樂器。靈巋問他們從那裡來?有人回答說:『從西方來,準備要去迎接惟恭上人。』其中一個人從懷裡拿出一朵蓮華,蓮華閉合著如拳頭那麼大,葉子放出奇異的光明,接著這些人向著寺院快速而去。第二天,靈巋回到寺里,惟恭已經往生了,靈巋因此有所感觸而覺悟,從此以後改變他的行為操守,後來以善名德行而著稱。(佛祖統紀)唐 大行大行。齊州(今山東歷城縣)人。最初學習天台宗的教法,後來進入泰山居住。編結茅草為衣,撿拾果子為食。精進修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現身。有一天,感嘆說:『人命無常,終究要歸於消失磨滅,不知道未來之世,要往何處去投胎受生?』因此就進入藏經閣懇切地叩頭祈禱,然後隨手探取一本經典,拿到了《阿彌陀經》。大行於是專一心意思惟憶念阿彌陀佛。如此經過了二十一天,在半夜裡,忽然看到極樂世界琉璃為地,心眼於是洞徹明了。又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從地湧出佇立在虛空之中。唐僖宗聽聞到大行的德行高名,因此下詔迎請入皇宮,賜號為「常精進菩薩」。過了一年之後,有一天,琉璃地又再度出現,大行於是告訴左右的徒弟說:『琉璃寶地又再次出現,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到了。』就在當日,右脅卧而命終往生。(宋高僧傳。佛祖統紀)石晉 志通志通。俗姓張,陝西鳳翔人,出家之後,遊行到洛陽,遇到日啰三藏法師,此法師專修瑜伽行(唯識)教法,志通禮拜奉事他為師。錢文穆王時(西元九○八~九三二年),向東遊歷到吳越(江蘇浙江一帶),入天台山,在智者大師的道場,看到了往生凈土靈異瑞相的傳記,因此發心愿生極樂世界。從此以後不向西吐痰,不背對西方而坐。有一天,志通登上了山中的招手岩,讀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期願能夠儘速往生凈土,然後從山岩上投身而下,結果墮在一顆大樹中,由於樹枝的枝幹非常柔軟,因此並沒有絲毫的損傷。於是他又整頓身心,再次登上山岩,發誓願說:『我往生的大願已經發了,而在娑婆世界的餘生實在令人厭惡,唯願極樂世界諸聖賢眾,同時來接引我往生凈土!』然後再次地從山岩上投身而下,結果這次掉在草堆中,過了很久之後,又醒過來。寺院的大眾僧找尋而來到了草堆這裡,於是把他扶持回去。由於兩次捨身求生凈土不成,志通於是往浙江越州的法華山,隱藏靜默地修行凈土法門,後來見到白鶴孔雀,排列成行地從虛空中下來,又見到蓮華開合於面前。志通說:『白鶴孔雀,是西方凈土的境界,蓮華放光的妙相,是極樂世界受生之處,我往生凈土的瑞相現前了。』因此站起來禮佛而命終往生。火化的時候,有五色的祥瑞雲彩,環繞覆蓋在火焰上方。火化之後,舍利子如魚鱗般地堆砌於身體的表面。(宋高僧傳。佛祖統紀)後周 可止可止。俗姓馬,范陽(今河北涿縣)大房山人。年十二歲出家,十九歲,到五台山求戒,感得文殊師利菩薩靈光照觸他的身體。二十三歲,往山西並部,學習《法華經》、《百法明門論》。後來在長安開講演說,受教化引導的人日漸增多。不久之後,回到故鄉,當時母親仍然在世,於是每日持缽乞食以奉養母親。可止法師長年持誦《金剛經》,晚年居住在長壽凈土院。後周太祖廣順元年(西元九五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得了一點小病,召集弟子們說:『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幫助我往生。』然後氣息漸弱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宋 紹岩紹岩,俗姓劉,雍州人(陝西甘肅一帶)七歲出家,依止高安禪師。周遍地閱讀經典書籍,覺得好像都是過去已經學習過的樣子。後來居住在浙江錢塘的湖心寺,恆常讀誦《法華經》,晝夜沒有間斷,期望能夠早日誦滿一萬部,以此功德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有一次突然感得蓮華化生於陸地上,因此誓願焚身供養西方三聖,吳越王極力地勸告阻止他。後來又投身曹娥江之中,可是水中好像有東西支持著他的雙腳,因此沒有淹死。於是吳越王在寶塔寺,建立一座凈土院來讓他安居。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七月,得疾病,拒絕醫藥治療,作偈頌數篇,開示門徒說:『我誦《法華經》兩萬部,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然後結跏趺坐而往生。火化時,舍利子多得無法計算,時年七十三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宋 守真守真,俗姓紀,字法燈,湖南永興萬年人,出家於聖壽寺,親近從朗法師,學習《大乘起信論》。接著依止性光法師,性光傳授他華嚴法界觀。後來又禮拜奉事演秘阿闍黎,教授他瑜伽行(唯識)教法。守真皆能悟得心要,明白通達一切法義。他一生之中努力地宣揚演說佛法妙典,四十年間沒有絲毫的懈怠間斷。因此受皇上賜號為「昭信」。守真常在半夜裡,修習西方阿彌陀佛的觀想,修行念佛三昧,以期望能夠往生凈土。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秋天,八月九日,命令大眾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叫大眾停止念佛,然後突然往生,時年七十八歲,火化之後,獲得很多舍利。(宋高僧傳)宋 延壽(蓮宗六祖)延壽。字沖玄,浙江錢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時即在家誦《法華經》,錢文穆王年間,主持稅務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錢來買動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牽引前往市街大道準備處刑。錢文穆王派人暗中窺視他的行為,只見他臉色安然自如毫無改變,因此下令無罪釋放。然後延壽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岩禪師出家。後來又參訪天台山德韶國師,發明心性法要。延壽曾經在國清寺修行法華懺法,在禪定觀想中,見到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後獲得無礙的廣大辯才。後來因為自己終身的願望歸宿尚未決定,因此到智者禪院,作了兩個簽,一個是一心修禪定,另一個是廣修萬行莊嚴凈土。然後寂靜心思專註祈禱,七次抓取都得到凈土簽,於是一心一意地專修凈土。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請延壽前往永明寺居住,並賜號「智覺禪師」。延壽每日訂功課一百零八種,夜裡則到別的山嶺去經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聽到螺貝天樂的聲音。一生誦《法華經》,總共有一萬三千部。居住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時常與大眾授菩薩大戒、施食給鬼神飲食、並以錢贖取性命來放生,這些種種善行都迴向往生極樂凈土。著作有《宗鏡錄》一百卷,會通天台、華嚴、唯識等各宗學說的異同,又著作有《萬善同歸集》,此集之中指引歸向凈土的地方,最為明確和重要,其大略如下:問:『唯心凈土,本來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麼可以只是依託心念於凈土蓮台,寄歸形體於極樂世界,而生起取捨分別的念頭,這樣怎麼能夠達到無生的境界呢?欣喜厭離的這種愛憎情感生起,怎麼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答:『唯心凈土的境界,是要徹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達到,《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隨順無生法忍。有的菩薩證入初地,即迅速地捨身命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此可知徹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夠達到唯心凈土,而執著境界的眾生,只能墮在他心所攀緣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緣果報而沒有絲毫差錯的人,才能透徹了解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另外,關於平等法界不二法門,一切法無生的究竟了義,雖然仰仗佛陀的開示教化而生起信念。但是無奈眾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觀照的力量淺薄、內心散亂浮動;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強大、自身的習氣又重,必須要往生佛國凈土,仰仗佛菩薩及外在境界的殊勝因緣,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儘速地修行菩薩道。《凈土十疑論》說:有智慧的人內心強烈地想要求生凈土,以便能夠證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如此才是真正體悟了無生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心清凈故國土清凈。愚痴的人被「生」這件事所系縛,聽到人家說往生,就真的當作生來理解;聽到人家說無生,就真的當作無生來體會。卻不知道生即無生,無生即是生。若是不能透徹通達這個道理,彼此隨意交互地爭是說非,這就是誹謗佛法的邪見人啊!』問:『心外無有一法可得,佛亦無有去來之相,那裡有見佛以及佛來迎接的這件事?』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從唯心的角度來看,心是周遍收攝一切萬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無非是佛,因此隨著眾生憶佛念佛的當下,就無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經》說:就如同有人夢到七寶財物,或與親屬相聚而感到歡喜,夢醒之後追尋回憶,不知這些都到那裡去了,真是了不可得,我們應當以如此的理解體悟去稱念佛名。(換言之,眾生在迷時雖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開悟之後,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本來就是自心中的事。)這段經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當下本來即是「空」,因此沒有舍報往生去來之事。又因為一切法如夢幻而非實在,則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兩者自然就遺忘而不執著。然而也不是沒有如夢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則不會斷滅能念之心與所念的佛。「空」、「有」本來就圓融無礙,所以在本來就無去無來之中,不妨普遍地令眾人見到阿彌陀佛去來之相。因為見即無見,本來就恆常契合於中道。因此佛實在不曾來接引,眾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應道交,無非都是自心的顯露發現。就如同造罪的眾生,自己感報地獄的惡相一樣。

    《唯識二十頌》說:「一切法就如同地獄一樣,地獄的眾生都同時見到獄卒刑具等,而又能來作逼害折磨他們的事。」(實則地獄是如幻不實、唯心所造的。)所以這種種苦痛的事,都是罪人們造惡業的心所顯現的,並沒有自心外實在的銅狗鐵蛇等事物。世間種種一切的萬事萬物,也都是如此的。然而這種「毗盧遮那佛」的唯心凈土,雖然沒有局限東方、西方而遍一切處,但是這個只有正見悟解清楚明白、習氣業障都已消除、理事相融圓滿無礙、親自證入無生境界的人,才可以體悟、才可以說唯心凈土。而那些初發心的人,怎麼可以隨便仿效而說不必念佛、不用求生凈土呢?』

    問:『《觀無量壽佛經》分明所說的十六種觀想法門,都是收攝心念修習禪定,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觀想得詳細明了圓滿光明,才可以往生凈土,如何以散亂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經文顯示,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別。不論上品、下品,統攝而言,不出以兩種心而得以往生,一個是「定心」,譬如修習禪定觀想,則能上品往生。第二是「專心」,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以一切的善行資助熏習,迴向發願往生凈土,可以成就末後中下二品,但仍須要一生一世全身歸命,盡此一報身精進修行。坐卧之間,要時常面向西方。每當經行禮拜之際、念佛發願之時,都要懇切勤苦誠心仰望,沒有其他的雜念。就如同墮入地獄遭受刑罰,好像在痛苦的監牢、或被怨家惡賊所打殺、被水火逼迫性命,這時候只有一心一意尋求救拔,期願能夠早點脫離苦輪。並希望能夠儘速證得無生法忍,廣大周遍地度化一切眾生,承繼弘揚佛法僧三寶,誓願報答四種重恩,如果能夠如此至誠恭敬,那麼他念佛往生的功業,必定不會虛妄而無所得。

    但是如果,言語與行為不相應,信心之力輕微薄弱,不但沒有念念相續的清凈心,反而生起數數間斷的妄念。依靠這種懈怠的修行工夫,臨終時想要往生凈土,只恐怕被業障牽引,同時也很難遇到善友的開示助念。那麼臨終時四大分離風火逼迫、身心熱惱痛苦不堪,正念就沒有辦法成就。何以故?我們如今的心念是因,臨終時的反應是果,必須要因地實在,果報才不會虛妄。就如同音聲和合迴響才會平順,形體挺直影子才會端正。如果想要臨命終時,十念就可以成就往生,那麼只要預先籌辦資糧找對渡口,合集一切的善行功德,迴向臨命終時,念念真實而不虛妄,那麼往生凈土之事是不用疑慮的。

    凡是善惡這兩件事、苦樂兩種果報,都是身口意三業所造成的,是由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種業果所收攝。若一念心起嗔恚邪淫,即是地獄業;若一念慳貪不舍,即是餓鬼業;一念愚痴昏昧障蔽智慧,即是畜生業;一念我慢貢高,即是阿修羅業;一念堅持五戒的心,即是人道的業;一念精進修行十善的心,即是天道的業;證悟人空,即是聲聞業;知一切法因緣所生本無自性而斷離緣起,即是緣覺業;六度萬行一起修習,即是菩薩業;大慈大悲清凈平等,即是佛業。

    如果心念清凈,則感得香華蓮台七寶行樹、清凈國土而化生,內心染著塵垢,則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濁惡的穢土而受生粗惡的形體。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報身,藉著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緣。由此可知,一切諸法如果離開我們的自心根原,更沒有其他的體性可說。若是想要得到清凈的果報,只有修行清凈的因行。例如水的性質自然趨向下方而流動,火的特徵自然地向上而飛騰,這是由於形勢運數本來就是如此,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永明延壽大師又曾經作四料簡說:『如果有禪而沒有凈土,十個修行有九個差錯蹉跎於道路上,中陰的境界如果現前,一轉眼的時間就隨業力而去生死流轉。假使沒有禪而仍然有凈土,那麼萬人修行萬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見到了阿彌陀佛,又何必憂愁不會開悟呢?若是有禪又有凈土,猶如戴著雙角的老虎,現世可以為人天的師範,來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沒有禪也沒有凈土,恐怕將來見到的就是地獄的鐵床銅柱,萬劫與千生長久的時間,沒有人可以依靠幫助。』

    宋太祖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來之後,焚香告別大眾,然後趺坐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後來有一位僧人從江西臨川縣來,經年累月地繞行永明延壽大師的舍利塔,人家問他為什麼緣故?他說:『我曾經生病入於幽冥界,見到殿堂的左邊供奉一個僧人的形像,閻王精勤恭敬地禮拜,因此向人詢問閻王所拜的是什麼人?回答說是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大師已經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了。閻王尊重他的德行,因此禮拜恭敬他。』(樂邦文類。萬善同歸集)

    宋 晤恩、文備

    晤恩。字修己,俗姓路,江蘇常熟人。年十三歲時,聽到別人誦《阿彌陀經》,心裡有所感觸體悟,因此前往興福寺出家。後唐明宗長興年間(西元九三○~九三三年),前往江蘇X山的慧聚寺,學習南山律。不久之後又聽聞學習《法華》、《金光明》等經,以及止觀論,都達到了經論中精深微妙的境界。一天只吃一頓飯,終日衣缽不離身,不積蓄錢財物品。睡眠的時候一定右脅而卧,坐的時候一律結跏趺坐。每到誦戒的時候,必定感慨懺悔地流淚不止。到處勸勉教導大眾修行凈土法門,以及一乘圓教的宗旨。前後總共講演《法華經》二十幾部。

    宋太宗雍熙三年(西元九八六年)八月初一夜晚,看到一道白光從井中射出。因此告訴門人說:『我此生果報的壽命已經將近了。』然後絕食禁語,一心念佛。有一天晚上夢到一位出家人,執持金爐焚燒名香,繞行他的房間三次,說自己是章安灌頂大師,已經往生於西方凈土,為了讚許你的精進修行,因此特地來迎接你。晤恩夢醒之後,即刻呼喚門人弟子前來,弟子們來到的時候仍然還聞到異香。八月二十五日,為大眾開示止觀法門的入門方便和究竟義理,以及觀心法門的究竟了義。然後端身正坐,面向西方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寺院的大眾都聽到管弦鈴鐸的音樂聲,嘹亮悠遠地遙傳於虛空之中,很久之後才漸漸遠去。火化之後,得舍利子無數。

    晤恩有一弟子名文備,瞭然洞明於止觀的法門,常獨處一室,精進禪坐忘情脫俗,達三十年之久,宋太宗雍熙二年(西元九八五年),稍有疾病,凈土的瑞相現前,右脅側卧雙足相疊而往生。(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宋 文輦

    文輦。浙江永嘉平陽人。受戒之後,遍學三乘佛法,依止浙江縉雲明昭禪師說法的道場,使他於佛法中的一些疑情頓時決了。後來又依止天台德韶禪師,再一次地有所悟入。曾閱讀藏經三遍,宗門教下悉皆通達,逍遙自在無所掛礙。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年),砍伐栴檀木,製成一個坐龕,結跏趺坐在裡面。自己執持火炬,發誓願說:『我願舍此殘存的軀殼,上供十方諸佛菩薩。』然後命令大眾念佛,幫助他往生凈土。不久之後火焰發起,其煙霧呈現出五彩的顏色,旋轉環繞於虛空之中。此時仍然聽到文輦的念佛聲,過一會兒才停止而圓寂往生。火勢熄滅之後,取得舍利子無數,時年八十四歲。(宋高僧傳)

    宋 義通

    義通。字惟遠,俗姓尹,高麗國的人,頭頂上有肉髻,眉毛長五六寸。受具足戒之後,即學習《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後晉出帝天福年間(西元九四二~九四四年),來遊學中國,到天台山雲居寺,拜見德詔國師,頓時有所契悟。等到參訪螺溪寂法師之時,聽聞到一心三觀的要旨,因而留下來奉事學習,並且都能相應而完全地體會。宋太祖開寶元年(西元九六八年),水路運輸使顧承徽,施捨舍宅而改為寺院,請義通法師住持安居。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西元九八二年),皇上封賜寺院的匾額為:「寶雲」。

    義通平日致力於開演宣揚天台的教觀,幾乎有二十年之久,他常常叫別人為同鄉人。有人問他是何緣故?他說:『我以極樂凈土為故鄉,你們諸位都應當要往生凈土,因此就是我故鄉中的人了。』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脅卧而往生。火化之後舍利充滿,時年六十二歲。(佛祖統紀)

    宋 有基

    有基。字及賢,俗姓王,浙江錢塘人。五歲出家,依止天台山壽昌寺的法超法師為和尚,十歲時,受具足戒。聽聞四明山寶雲寺(即義通法師的道場)在傳授智者大師的天台教觀,因此前往追隨侍奉,承受《法華經》及止觀法門的教法。隨著所教導的言語文句都能了解它的義理,究竟窮盡其中深奧玄妙之處。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同郡的人請他宏揚教法於太平興國寺,當時跟隨他學習的有數百人。每個月的十五日及月底的那一天,必定集合大眾誦菩薩戒。有基一生普遍地勸導僧俗二眾念佛求生凈土,達四十年之久,所度的眾生數目有萬人之多。每當遇到年歲收成不好的時候,則持缽以食物供養大眾。

    宋真宗祥符八年(西元一○一五年)六月,示現疾病。弟子令祥請示說:『和尚將要西歸極樂凈土,難道不遺留訓示嗎?』有基因此廣談圓教的要旨。過了一個時辰之後,大眾忽然看到西方現出光明,空中奏出美妙的音樂。有基說:『西方三聖人來了!』說完就右脅卧面向西方而往生。有人夢見有基具足威儀往生西方;有人夢見有基坐在青蓮華上對著佛說法;有人夢見阿彌陀佛為有基授記。法智大師聽聞有基往生的音訊後說:『卧病談禪,臨終見佛,這實在是希有難得的事啊!』有基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佛祖統紀)

    宋 省常(蓮宗七祖)

    省常。字造微,俗姓顏,浙江錢塘人。七歲時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宋太宗淳化年間(西元九九○~九九四),住在南昭慶寺,由於仰慕廬山遠公的風範,因此計劃結集蓮社,刻阿彌陀佛像,後來由於刺血書寫《華嚴經》(凈行品),因此把蓮社改稱為凈行社。士大夫讀書人參與盛會的有一百二十人,都稱為凈行弟子,以文正公王旦為居士之首,而比丘眾則達到千人之多。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正月十二日,省常端身正坐而念佛。念佛不久,忽然大聲地說:『佛來也!』然後安祥往生,此時大眾都見到大地變成黃金色,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消失。時年六十二歲。(佛祖統紀)

    宋 知禮

    知禮。字約言,明州(今浙江寧波市)金姓人氏的子弟。其父母曾於佛前祈禱希望能獲得子嗣,然後夢見一位神異的僧人攜帶一名童子託付給他們並說:『這是佛陀的兒子羅 羅也。』不久之後,就生下了知禮。知禮七歲時,喪母,哀號哭泣不止,稟白父親要求出家,因此前往太平興國寺,依止洪選法師而得剃度。等到年紀稍長,依止寶雲寺的義通法師學習天台教觀,對於圓頓大教的要旨,只要一經教導即能了解。宋太宗淳化年間(西元九九○~九九四),所依止的義通法師既然已經入寂往生,因此接受迎請而主持乾符寺,不久又遷移到保恩院,在當地開示宣揚天台教觀,學人門徒接踵而至。

    有一年明州大旱災,知禮與慈雲遵式法師,一起修習金光明懺法,約定如果三日內不下雨,就要自焚一隻手。到了約定的日期,果然下起大雨。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西元一○一○年)重建保恩院,皇上賜名為「延慶」。祥符六年(西元一○一三年)建立念佛施戒會,自己親手寫疏文以勸導大眾說:

    『原本現前一念心性本自圓融,一切諸法本來無礙。所遇的熏染因緣既有不同,所感的果報也自然產生差別。因此如果隨順本來無染覺性而修行,則能顯現出諸佛莊嚴的清凈國土;若是隨著妄想情執而造作,則將依循五趣(六道)的生死之路而痛苦輪轉。所以處在娑婆五濁惡世的眾生,想要超升解脫尤其困難,反之墮落受苦的則比較多。經典說:「能夠獲得人身的,如同指甲上的泥土那麼稀少,而失去人身的,就如同大地的泥土一樣地無窮無盡。」除非一直等到你能夠將三乘的功德修行圓滿,才能免除在胎卵濕化四道受生。

    然而,實在是因為娑婆世界的境界粗惡強大,無明煩惱眾多熾盛,如果想要依靠自力而度脫生死,實在是難有其人。反之,如果是生於西方世界,其佛國土極樂莊嚴、身心清凈毫無煩惱垢染,一直到究竟成佛之間,都能免於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中。經典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說:「眾生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若要往生彼國,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修習彼佛的慈悲,一定為阿彌陀佛的廣大本願所攝取。當我們棄捨這個報身時,必定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完整的情況就如同經典所記載的,這實在不是任意捏造妄想推測的胡言亂語。

    今天結集萬人來一起共修,而成為一個蓮社,希望大家心心繫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日日刻期精進發願往生。每一年的仲春二月,集合在一起,一同修習供養,共同聽聞法音。會集萬人的心意,合成共同一致的志向,使大家圓滿成就凈土的清凈功業,達到求生極樂世界的誓願。更何況在劫濁的娑婆世界壽命短暫,生命的光芒就如同風中的燭火,只要一口氣不來,三途的惡相即刻現前。怎麼可以自我寬鬆懈怠,毫不思惟將來可能的果報呢?希望大家應當要依照佛陀的教化,不可隨順個人的情意慾望,頓時止息妄想攀緣的心,唯獨精進不懈地憶佛念佛。』自從知禮發起結集蓮社之後,每年只要一到了二月十五日,都會舉辦法會而成為貫例。

    知禮曾經集合十名僧人,一起修行法華懺法三年,期約三年懺悔完畢後,將要焚身供養《法華經》,以求生凈土。後來為大眾所阻止,因此沒有完成願望。然後又召集十名僧人,修習大悲懺三年,燃三根手指供養諸佛。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駙馬李遵勖將知禮的高尚德行上奏朝廷,因此皇上賜號為「法智大師」,並敕令住持世間弘揚教法。

    知禮認為從前的許多祖師,以及闡揚凈土法門的賢者,大多隻談論凈土的事相,而較少開示作觀的法門,這樣雖能暫時教化當世的根機,但是未能窮究圓頓的義理。因此取天台智者大師的《觀無量壽經疏》,極力研究它義理深奧的地方,究竟通達地暢演闡示其中玄妙的宗旨,而著作成《妙宗鈔》萬言。他在釋經題時,大略是這麼說:

    『「觀」者,總舉能觀,也就是十六種觀法。「無量壽佛」,是舉所觀境的最重要之處,並以此統攝其他十五種所觀的境界。能觀都是一心三觀,所觀的都是三諦一境。毗盧遮那佛,遍滿一切處,一切諸法,都是佛法。因此,所謂眾生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性,並非自生也非他生,非因非果,當下即是圓滿具足本來清凈而究竟覺悟的體性。

    所以《大乘起信論》說:「所謂覺的意義呢?就是心體離念的意思,而離念的相狀,就是等同虛空法界,無處不周遍。一真法界平等一相,就是如來的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而指出眾生本具的覺性,稱為本覺。」由前述可知,果地佛果圓滿而明覺的體性,就是我們凡夫本來具有的性德。因此佛陀一切言教所談的修行法門,無不是為了顯示此本來具足的覺悟體性(佛性)。所以說四種三昧,通通稱為念佛(一、常坐三昧,即一行三昧。二、常行三昧,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即法華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可名隨自意三昧。詳見《摩訶止觀》)。雖然這些都稱為念佛(念覺性),然而這些都是以一般通途的方式來顯示諸佛性體。而如果是西方凈土十六觀門、以及般舟三昧,就是憑藉著彼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用微妙不可思議的觀察,專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顯示眾生本來具足的真佛性體。雖然憑藉了極樂世界的境界來作觀想,但是必須要知道無論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是同居於一心之內。心性遍周法界,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造,無有一法不是本性具足。如果有絲毫一法從心外所生,則不名為大乘觀法。所謂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然而實在來說也沒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能造的因緣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因此今日所觀想的境界,無論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乃是以法界的心來觀想法界的境,而往生於法界之內的依報、正報、色法、心法,如是則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因此,解釋「觀」字,用一心三觀,解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體、經宗和力用,其義理都是屬於圓教,判教都是屬於頓教。寄語諸位修行的人,觀行雖然甚深微妙,但是本來就普被於初發心之中。若是能夠精進用功,何必憂慮不能成就。縱然尚未入於圓教的凈土上品,但現今在因地力量也是很強大的。一旦往生到彼極樂世界,得以登入蓮池海會,所見的依報、正報,都是圓教之中微妙不可思議的法界境界。很快地就能證入聖人的階位,所度的眾生也更加廣大無邊。何況娑婆世界六塵境界粗惡強盛,實在是生死輪迴的險難之處。因此必須在外相上作事相懺悔,在內心中勤作義理的思惟和觀想。正修與助行並進,加強願力刻期修行,如此則必定得生於凈土寶剎,速證無生法忍。今日解釋觀門,其意義就是在此。』知禮其他的撰述著作,大多指引歸向極樂凈土,而此《妙宗鈔》是其中最肯切重要的。當時正當皇帝詔告天下,設立放生池,知禮每年遇到佛誕日,就結集放生會,集合大眾一起修法,然後放生魚鳥等眾生。官府聽聞到他的德行,命令樞密使劉筠撰寫文章,立石碑於寺院內。北宋仁宗天聖六年(西元一○二八年)正月元旦,將要入寂往生之前,啟建金光明懺七天,到第五天結跏趺坐,召集大眾說法之後,突然稱念阿彌陀佛數百聲,然後氣盡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往生後,開著龕柩顯露遺體有十四天之久,指甲頭髮卻變長。火化時,舌根不壞,像蓮華的形狀。(四明教行錄。觀經疏鈔。佛祖統紀)宋 遵式遵式。字知白,浙江台州寧海縣葉姓人氏的子弟。母親夢見吞食明珠而生遵式,年紀稍長,往東掖山依止義全法師出家,精勤苦行自我策勵。最初專門學習戒律,後來進入國清寺,燃指供佛於普賢菩薩聖像之前,發誓願要弘傳天台宗的教法。北宋太宗雍熙初年(西元九八四年),往四明山寶雲寺,師事義通法師。曾經修行般舟三昧,由於過於勞累而吐血,兩隻腳掌也皮膚破裂,而遵式毫不畏苦誓死精進地修行。有一天,忽然看到觀世音菩薩,俯垂他的手指向著遵式的口,牽引出數條蟲。又從手指端流出甘露水而灌入遵式口中,遵式頓時覺得身心清涼,所患的病苦即刻消除。不久之後頭頂高出數寸,聲音如同響亮的鐘聲,智慧辯才通達無礙。他的師父義通法師示寂往生之後,遵式就返回天台山。北宋太宗淳化元年(西元九九○年),居住於寶雲寺。北宋太宗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結集僧俗二眾專修凈土法門,著作《誓生西方記》。北宋真宗咸平年間(西元九九八~一○○三年),回到東掖山建精舍,親自率領大眾修習念佛三昧。北宋真宗祥符七年(西元一○一四年),應杭州人士的邀請,主持昭慶寺。不久,到了蘇州,講經於開元寺。後來又回到杭州,主持靈山寺。王欽若主政杭州時,上奏朝廷將靈山寺恢復為天竺寺的舊名,賜遵式名號為慈雲。遵式曾經把天台智者大師放生的故事告訴王欽若,王欽若因此奏請朝廷以西湖為放生池,京城回報答應可行。遵式前後依照經典撰集許多懺法,圓融一心三觀之旨,皆以凈土為歸宿。又因為知府馬亮問佛道,因而陳述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其中決疑門大略是這麼說:『佛法有二,一個是小乘不了義法,第二個則是大乘了義法。大乘法中,還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現今所談的凈土法門,獨是大乘了義中的了義之法,此凈土教法所詮述的要旨,圓融了一切因果,頓時圓滿具足佛法中不可思議之妙義。經典說:周遍十方仔細的推求,更無餘乘,只有一佛乘而已,就是在說凈土這一個法門啊!因為十方世界的清凈或垢穢,都收攝含藏於剎那的一念。而一念的色心相對,即周遍羅列紛然呈現出十方法界。一切萬法皆是天真自性本來具足的,並非由因緣造作所新產生的。一念心性既然如此,一微塵也是如此。因此能於一一微塵中現一切剎土,一一心念中現一切的心。一一的心念與微塵又相互周遍圓融,重重無盡無障無礙。於一剎那的時間中頓時顯現,非隱又非顯,一切本來圓滿成就,無勝亦無劣。我的心念既然如是,眾生與諸佛的本體也是平等不二的。如此,則迴向心志發願往生十萬億佛土外的西方凈土,實在是生於自己的心中;長養形質於九品蓮華之內,又豈能逃出現前剎那的一念之間。如果能夠深信這個圓頓教法,則事事皆能通達無礙。如果不明白這個至高無上的義理,那麼凡是遇到任何事相境界皆會迷昧。因此經典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的心想之中,乃至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現在只要直接地去除疑情妄想,究竟了知,無論是極樂世界的百寶莊嚴,往生凈土的九品因果,都是在眾生現前微細的一念當中。如果對於凈土法門的義理性體,有徹底究竟的了悟,這樣才能夠在往生的事用上,隨著願力而自然成就。千萬不可妄信世俗凡夫之流,執著一邊而非難另一邊(不能圓融不二)。』至於他說到行願門的部份,由於文章繁多而不記載。遵式另外有討論往生坐禪觀法的,他說:『想要修習往生凈土觀想的人,應當獨自止住於安靜之處,床鋪要向著西方,這樣比較容易觀想,同時也是表明心中真正志向的緣故。然後盤腿正身端坐,頭頂與背脊正直相對,不可過於用力挺直,也不可使背部彎曲。穩定地調和氣息,收攝安定止住心念。至於所要修習的觀門,經論中所記載的甚多,初發心的凡夫眾生,那裡有能力能夠周遍地學習呢?現在從其中精要簡易的,大略開示有兩種,而在這兩種之中,仍要隨著自己所適宜的方式而修習,不必兩種都要並用。如果有人對於其他觀想很熟悉的,則任其方便自由選擇而修行。只要不離開凈土法門,都應當要廣泛修習。所謂的兩種呢?一個是依照普遍觀想的意思。靜坐之後,自己思惟自己到目前為止所作的修行,計算它的功德,應該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時應當生起心念,想像自己生於彼國極樂世界,在蓮華之中,結跏趺坐,先作蓮華閉合想,再作蓮華盛開想。觀想當蓮華開時,有五百種顏色的光明來照觸我的身體,又作自己的眼睛張開想,並作見到佛菩薩以及清凈國土的觀想。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即在佛前,坐著聽聞妙法,以及聽聞一切的音聲,都在演說自己所樂聞的佛法心要,至於所聽聞的法都要與十二部經相合。作此觀想時,必須要心思堅固不移,令心念不致散亂,內心觀想明白清楚,就如同親眼所見一樣,如此經過一段長時間之後才離座起來。第二種是直接觀想阿彌陀佛,丈六的金色身軀,坐在蓮華台上,專門繫念眉間的白毫一相,其白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個角。其白毫中空,右旋宛轉在兩個眉毛的中間,光潔清凈明亮透徹,不可思議不可具說。白毫所散發的光明,顯耀於金色的容顏之間,各個部份際限都瞭然分明。作這種觀想時,制止心念專註思想,堅定而不可移動散亂。然後又要觀察思惟,這些觀想憶念所成所見的境界,不論成就或不成就,都是由自心想念的因緣所生,並沒有實在的性相。一切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就如同鏡中所現的面像,又如同水中所現的月影,如夢境如幻化,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一切的心想憶念當體即是涅槃寂靜,如此則能成就念佛三昧。』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一○二三~一○三一年),遵式另外在寺院的東邊建造日觀庵,專門憶想西方凈土,以為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功業。不久,在講完《維摩詰經》之後,與大眾訣別,把講經的席位交付給弟子祖韶。並書寫敬謝一切諸緣的詩句,表示將要入寂往生。到了明年,即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一○三二年)十月八日,得疾,拒絕醫藥,仍然為大眾略說佛法大要,令弟子請阿彌陀佛聖像,有人卻請觀音聖像來,遵式於是禮拜焚香祈願說:『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真如實際,祈願受我一炷之香,諸佛證明,我將往生極樂凈土。』有人詢問他的歸宿,回答以常寂光凈土,到了當天晚上即坐化往生,時年六十九歲。就在當天,有人見到有一顆大星隕落於靈鷲山,紅色的光明盛大顯赫。(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蓮宗寶鑒)宋 義懷義懷。俗姓陳,浙江永嘉樂清人,年幼時即前往京城,依止景德寺而為準備出家修行的童子,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一○二三~一○三一年),考試經典通過而得剃度出家。後來遍參各方的善知識,依止明覺禪師於翠X寺。有一日偶然間取水挑斷了扁擔,忽然大悟。作詩偈呈給明覺禪師印證,禪師稱善。後來先後住持了五個道場,從鐵佛寺到最後的天衣寺,化導的眾生非常廣大眾多。義懷既已徹悟佛法心原之後,仍然暗中地修行凈土。他曾經問跟他學佛的人說:『若是說捨棄娑婆穢土而求取極樂凈土,厭離此土而欣願彼國,則是取捨的情執,此乃是凡夫眾生的妄想分別。若是說沒有極樂凈土,則又違背佛陀所說的經典。畢竟要如何是好呢?』然後又自己回答說:『生則決定往生,去則實在不曾去。』晚年由於疾病,居住在河南池陽的松山庵。弟子智才,住臨平(今浙江杭縣東北四十里)的佛日寺,迎請義懷回寺侍奉。有一日智才往蘇州去,義懷派人督促他回到佛日寺,然後才告別大眾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僧寶傳。樂邦文類)宋 本如本如,明州(浙江寧波市)句章人,年少時依止法智知禮大師學習佛法,善長文詞筆墨,曾經向法智請教經義,法智說:『為我作侍者三年,才向你說。』三年後,又懇求請教,法智大聲一喝,並叫道:『本如!』本如於是豁然開朗有所省悟,以偈頌呈給法智,法智認可之。北宋真宗祥符四年(西元一○一一年),主持東山承天寺,大振佛法顯揚正道,前後經歷了三十年。講《法華》、《涅槃》、《金光明》、《觀無量壽》等經,以及天台宗的教觀,達六七遍之多。曾經集合一百名大僧,修法華長懺達一年,祥瑞的感應屢次顯現。北宋仁宗慶曆二年(西元一○四二年),賜號為「神照法師」。與丞相章得象等諸位賢者,結集白蓮社。宋仁宗特別讚揚其道場,賜名為「白蓮寺」。北宋仁宗皇祐三年(西元一○五一年)五月十八日,稍有疾病,升堂說法,與大眾訣別,然後安祥往生,時年七十歲。當天江上的漁夫,看到雲端上有僧人向西而去。當時的天氣非常炎熱,但是異香仍然極為濃厚。到了第二年,弟子打開龕柩的門鎖,看見本如法師的遺體,色身不壞面貌如生,並有大蓮華生長開放在他的塔前。(佛祖統紀)宋 仁岳仁岳。字潛夫,俗姓姜,霅川人(浙江吳興)。聽聞法智大師在南湖(浙江嘉興)教化眾生,因此前往追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豁然開朗而有所得的樣子。又與十位志同道合的人,修習「請觀音三昧」,安坐在靜室之中,隱約之中好像生死的幻夢醒了一樣。後來多次主持杭州一帶叢林的講席,廣大地宏揚佛陀的教化。年老時回到故鄉,主持祥符寺,皇帝賜號為「凈覺」。晚年,專修凈土法門,燃三根手指供佛,奉持戒律極為精嚴。北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六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告訴門人弟子說:『我明日午時,應當要走了。』到了明天,遺留偈頌,安坐而往生。曾經著有《彌陀經疏》二卷,又作《指歸記》兩捲來解釋前一本書。仁岳往生三十年後,寺院的大眾夢見仁岳說應該要遷塔,等到打開龕柩時,見到仁岳肉身不壞,身旁舍利子充滿,因此再度以完整的禮儀埋葬之。(佛祖統紀)宋 處謙處謙。俗姓潘,浙江永嘉人。母親夢見祥瑞的雲彩飛入懷中,懷孕了三年才出生。依止常寧寺契能法師出家,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獲准剃度,隨即前往天竺寺學習佛法,慈雲遵式大師非常器重他。後來又參訪神照本如法師,徹底地明白圓頓法門的宗旨。不久即身居首座和尚之位。接著回到常寧寺作住持,經歷了慈雲寺、妙果寺、赤城寺、慧林寺、凈住寺、南屏寺、天竺寺等十座道場,經四十年的時間,講經弘化從不厭倦懈怠,入門求教的弟子達到三千人,皇上賜號為「神悟」。北宋神宗熙寧八年(西元一○七五年)四月十五日,早晨起來之後,沐浴更衣,集合大眾諷誦普賢行法,以及《阿彌陀經》。過一會兒,即升座,稱揚讚歎極樂凈土的殊勝功德,又告訴大眾說:『我悟得無生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已經很久了,今天我以無生而往生凈土。』然後安然而逝。(佛祖統紀)宋 慧才慧才。俗姓王,浙江永嘉樂清人,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獲准剃度,年十三歲時,受具足戒,前往四明山追隨學習於法智大師。由於悔恨自己的愚痴遲鈍,因此時常持誦大悲咒。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清凈僧人,身長數丈之高,脫下袈裟披在慧才身上。第二天,蒞臨講座聽經時,豁然開悟,從前一直到現在所聽聞到的佛法,一時之間都洞徹明了。後來拜見慈雲遵式大師,以師禮來奉侍服勞,日夜精勤從不懈怠。北宋英宗治平初年(西元一○六四年),居住於法慧寶閣,賜號為「廣慈」。不久,隱退居住在雷峰塔下,每天翹足誦大悲咒一百零八遍為功課,又曾翹足仰望一晝夜,誦阿彌陀佛聖號。有一天晚上,夢見到達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清凈宮殿,有人告訴他說:『凈土中品,是你所生的階位。』北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七八年)春天,為僧俗二眾千人授菩薩大戒於雷峰塔,正在羯摩作法時,觀音像的頭頂放出光明,燈燭火炬與日光,都被此道光明映照而失去了光輝。凈慈守一禪師為此事作了一篇《受戒放光記》。元豐六年(西元一○八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慧才更衣就座,書寫偈頌讚佛之後,說:『我往凈土是決定不移了!』然後安然而往生,時年八十六歲。(佛祖統紀。釋氏稽古略)宋 靈照靈照。俗姓盧,蘭溪人(浙江金華縣)。出家於寶慧寺,不到一個月,就通達了《法華》與《金光明》兩部經典。數年後,往浙江錢塘,依止香岩湛法師,學習天台的教觀。又往江蘇吳興,依止凈覺仁岳法師,從此以後天台教法的義理及門戶派別,無不通達明了。神宗熙寧年間(西元一○六八~一○七七年),遷往華亭超果寺。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主持吳山的解空寺,接著移居景德寺。前後數年之中,每遇到春天年初的時候,必定開凈業社念佛共修。參與法會的有兩萬多人,往往多獲得一些感應的靈驗事迹。靈照曾經在夢中,見到西方三聖的威儀相好,靈照於是跪拜而問:『靈照一生持誦大乘經典,期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知能夠達成願望嗎?』觀世音菩薩指示說:『凈土不遠,有願即生。』又曾誦經誦到深夜,忽然夢見普賢菩薩現身。因此發心造普賢菩薩像、誦經一萬部,以莊嚴他修行凈土的功業。北宋哲宗元祐五年(西元一○九○年)冬天,卧病在床,告訴侍者說:『我往生極樂世界的日期已經到了!』因此面向西方,右脅而卧疊起雙足而往生。火化時,異香撲鼻濃郁襲人,舍利子迸出流散開來。(佛祖統紀)

    宋 思義

    思義。字和甫,俗姓凌,湖州(浙江吳興)武康人,考試《法華經》,第一名而得度出家。依止明智韶法師學法,領悟理解的能力超過常人。修習四種三昧行,後來頸子上生出一個肉瘤,夜裡夢見功德天拿桃子給他吃,他的疾病即消失,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皇上賜紫色袈裟,賜號「凈慧」,丞相蘇頌在統理杭州的時候,迎請思義居住於天竺寺,因此在當地廣大地弘揚佛法正道。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西元一○八八年)二月十八日半夜,忽然結跏趺坐,告別大眾而往生。大眾在旁誦念佛號,一段時間之後,忽然又蘇醒過來,說:『剛才我隨著觀世音菩薩而行,見到一個金色身相的人,身體非常高大而垂下手臂,告訴我說:「你的業報因緣尚未盡,過七日後當來迎接你。」』到了二十五日,又結跏趺坐而往生,埋葬的那一天,有紅色的雲彩低垂遍布在空中,如同引導的樣子,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宋 宗賾、母師

    宗賾。湖北襄陽人,父親早亡,母親陳氏,撫養宗賾於舅舅家。年少時修習儒學,廣博通達世間典籍。年二十九歲,禮拜真州長蘆寺的秀禪師出家,深明禪宗心要。哲宗元祐年間(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住持長蘆寺,迎接母親住於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母親剃髮出家,念阿彌陀佛,前後經七年。母親臨終時毫無疾苦,安然念佛而往生。宗賾自己認為報答親恩的孝心已經盡了,因此遵從依循廬山蓮社的規約,創建「蓮華勝會」,普勸僧俗大眾,學習西方凈土不可思議的妙觀。然後專持佛名,迴向發願,期望能夠往生凈土。他自己作文章來倡導說:

    『以念佛為有念,以往生為有生,這是一般的常見。以不念佛為無念,以不求往生為無生,這是被邪見所迷惑。念而無念,生而無生,這是佛法中的第一義諦。在真如實際清凈平等的究竟境界來說,是不受一塵一垢所染著的,如此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凈土之可生。然而在佛陀慈悲喜舍方便教化的事相門來說,則不能捨棄任何一種利益眾生的善法。

    為了都攝六根,因此有念佛三昧,至於達到回歸自性的修行法要,則開示了往生凈土的直捷法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違背於無念;熾然地祈求往生,而不乖離於無生。因此能夠眾生與彌陀各自安住自己的本位,而又能彼此感應道交;西方東土不相往來,而神志遷往極樂凈土。這是合理而不可質疑的。故經典云:「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來世尊雖然分「折伏」和「攝受」兩門,示現分別居住在污穢的世界和清凈的國土。然而探究諸佛聖人的本意,難道只是以娑婆世界,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如此濁惡的世界來令人厭離;而以極樂國土,黃金為地,七寶行樹高聳參天,樓閣宮殿具足七寶,蓮華盛開四色交映,這些美妙的境界來令人欣願而已嗎?實在是因為,初發心入於佛道的眾生,忍力仍未深厚,必須憑藉著凈土的因緣,以為增上進步的助力!

    何以故?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彌勒佛尚未下生;而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娑婆世界,觀音、勢至,只聞其聖名而無能親近;而在極樂國土,觀音、勢至兩位聖人,時時能夠親近而為殊勝的善友。娑婆世界,諸魔競相興起,惱亂所有的修行人;而在極樂國土,大光明的境界之中,決定沒有魔惱之事。娑婆世界,邪惡的音聲到處擾亂,女色妖冶而多欲;極樂國土,水鳥樹林,皆宣妙法,正報清凈莊嚴相好,沒有女人苦惡之身。凡是修行人增上善緣的圓滿具足,再也沒有如西方凈土那樣殊勝的了。然而信根淺薄的人,卻偏偏生起懷疑毀謗。

    我個人曾經這樣思惟討論,此娑婆世界的人,無不厭惡俗家的喧噪煩惱,欣慕清凈寺院的安寧寂靜。因此如果見到有人舍世俗之家而出家,則會不斷地鼓勵讚歎。如今娑婆世界的痛苦,何止是俗家的喧噪煩惱而已;極樂國土的優遊快樂,又豈只是相當於寺院的清凈寂靜而已呢?所以明知道出家生活的優閑安適是美好的,而卻不願意往生更殊勝的極樂凈土,這是第一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在此娑婆世界,跋涉萬里艱辛勤苦,遙遠地尋求善知識,就是為了開發本性明了心地,決擇正法超脫生死。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論色身、心力以及莊嚴凈土的功業都非常殊勝,再加上願力宏深,只要一聽聞到阿彌陀佛演說的圓頓法音,則所有眾生無不明了契悟無生法忍,既然願意辛勤地參訪善知識,而卻不願意往生凈土親見彌陀,這是第二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廣大叢林僧眾雲集的道場,是大家樂於親近安居的地方,而人眾較少的道場,人們則不願意依止親附。如今極樂世界之中,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然想要親近叢林,而卻不欣慕仰望和極樂世界的清凈大海眾俱會一處,這又是第三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最長的壽命不過百歲而已,而童年無知、年老時又衰殘糊塗,疾病間雜、以及昏沉睡眠等等,又佔了一大半的時間。雖然是菩薩,投生在這個濁惡的世界,仍然有隔陰之迷,而聲聞也還有出胎的昏昧失憶。那麼人一生當中如此寸金難比的寶貴光陰,十分之中幾乎消失了九分,未到不退轉的境界時,輪迴生死的痛苦,實在令人恐懼寒心。反之,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壽命無量,只要一旦托質蓮華的花苞,就再也沒有死亡的痛苦,同時在修行的道路上,相續而沒有間斷,直捷了當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為止。所以往生凈土就可以獲得阿鞞跋致,而成佛的日子,也決定可以指日期待。有人願意痛苦流轉於娑婆世界,短暫幻滅的生命,而竟然不願意往生極樂凈土,受無量壽命的快樂,這是第四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如果能夠位居不退轉之地,證得無生法忍的果地,雖然在慾望誘惑的境界也沒有慾望之心,居住在塵垢之中而不為塵垢染著,有這樣的能力,才能興起無緣大慈,運行同體大悲,回入娑婆塵勞,和五濁惡世的眾生同事共處而隨緣度化。如果是那些對佛法稍有淺薄見聞、有一點簡單的智慧,或者稍微與少許的善法相應,便自稱永遠跳出四生的流轉,高升超入十地菩薩的境界,便詆毀呵斥極樂凈土,而卻耽戀沉溺在娑婆五欲的世界之中。等到死亡時閉起雙眼,毫無所得的空自歸去,然後宛轉流浪於六道之中,與牛、馬等畜生並肩而卧,或者漸漸地步入地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根器的人,卻想要自比於大乘權巧示現的大菩薩,這是第五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因此經典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那麼如果不相信諸佛真心誠意的勸誡言語,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凈土,這豈不是迷惑顛倒嗎?如果能相信諸佛誠實之言而求生凈土,則三界的系縛不能拘束,世界的成住壞空也不能傷害,永辭人間的八苦,沒有天上的五衰。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阿彌陀佛只有開示一乘究竟之義理,決定沒有三乘的教法。歸依自性一體三寶,剎那之間遍至十方奉事如來,一旦親蒙佛光照觸身體,萬千的塵惑自然暗暗地消亡。

    在極樂世界裡,以如來的法味資養心神,六種神通頓時具足。三十七品助道妙法,應念之間都能圓滿成就。三十二種隨類應化身,周遍十方剎土度化一切眾生,周遊旋繞於六道眾生之間,普遍地教化各種根機的有情。不動一個心念,而遍行種種三昧妙用,遍灑正定之水於三千大千世界,引導眾生出離三界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因此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實在是解脫的要門,乃是修行的捷徑。所以,凡是了義的大乘佛法,無不指歸凈土。無論以往的賢哲乃至將來的聖人,自己和他人都要發願往生,這是因為凡是要度化別人,先必須要能夠自度的緣故。

    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要一失人身,恐怕就要萬劫深深地懊悔。因此今日我率領大海眾,各念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向所有一同修習凈土法門殊勝因緣的眾生,願生彼國極樂世界。並私自地期望蓮池勝會,在黃金為地的凈土中宣揚張明佛法的佛菩薩眾,能以清凈的光明照耀資助我們,使我們必定達到往生凈土的願望。如此順水行舟,再加上船槳划行之功業,即使是十萬億國土之遙遠,也不必再多作無益的勞苦,就可以輕易地達到。』宗賾有一天夢到一位戴著黑色頭巾的白衣居士,風姿相貌清新美妙,約三十歲左右,拱手作揖向宗賾說:『我想要加入蓮華勝會,請幫我書寫一名席位。』

    宗賾因此取出蓮會的名錄,問說:『請問是何姓名?』回答:『普慧。』宗賾幫他書寫入會後,這名白衣又說:『我的家兄也請求書寫一個名位。』宗賾問:『令兄何名?』答說:『普賢。』才一說完,就隱沒不見了。等到宗賾夢醒之後,告訴諸位長老大德說:『《華嚴經》(離世間品),有普賢、普慧二大菩薩,輔助宏揚佛法,我今日建立蓮華勝會,一同期願往生西方,感得兩位大士暗地相助,因此決定就以此二大菩薩為蓮華勝會的會首。』於是遠近的眾生都嚮往而受教化。(蓮宗寶鑒。樂邦文類)

    宋 元凈

    元凈。字無象,俗姓徐,杭州於潛人(浙江臨安縣),十歲時出家。年紀稍長時,親近學習於慈雲遵式大師。慈雲往生後,又奉事明智法師為師,聽聞明智講解止觀的義理之後,悟入了第一義諦。元凈應太守呂臻的邀請,住持大悲閣,賜號為「辯才」。後來遷移主持上天竺寺,不久就退隱於終南山的龍井寺。當時的賢者如蘇軾、趙抃之輩,都很仰慕元凈的崇高德行和氣度風範,屢次地表示稱揚讚歎。後來又接掌靈山寺慈雲遵式的講席,說法不斷日夜無間。

    元凈平日時常精修凈土法門,從來不曾稍微停止休息。曾燃指供佛,總共有左手三指右手二指,曾經祈禱觀音大士放光,光明隨即出現。有一天,和僧人熙仲一起用齋時,熙仲看見元凈的眉毛之間有光芒如同螢火,於是用手捉取,得舍利子數粒,後來常常有人在他睡卧的地方撿到舍利子。

    元凈將要示寂時,進入方圓庵靜坐,謝絕賓客,停止飲食,告訴僧人道潛說:『我凈土的功業已經成就了,七日之後無有障礙,我往生的願望就可以達到了!』等到第七天,說出偈頌開示大眾,然後右脅卧而往生,時年八十一歲,當時為北宋哲宗元祐六年(西元一○九一年)九月的最後一天。(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從雅

    從雅,浙江錢塘人,最初跟隨海月辯法師,學習天台止觀,後來又入終南山天王院,誦《法華經》五藏(即二萬五千二百四十卷),《金剛般若經》四藏(即二萬零一百九十二卷),《阿彌陀經》十藏(即五萬零四百八十卷),禮拜舍利塔一千遍,釋迦牟尼佛三十萬拜,阿彌陀佛一百萬拜,佛號五千萬聲,禮拜《法華經》一字三拜者有三次。一心期願往生凈土,一生之中坐不背西。安徽無為縣的楊傑,著述極樂世界贊三十首來贈送給他。從雅為了要發起眾人的信心,因而在凈住寺畫九品三輩往生圖,並且刻楊傑的稱讚凈土詩於石碑上,有人向朝廷上奏從雅的高尚道行,於是賜號為「法寶」。有一天,毫無疾病,面向西方趺坐而往生,此時天樂鳴空,室內有異香。(佛祖統紀)

    宋 可久、勛公、徐道姑、孫十二郎

    可久。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明州(浙江寧波市)。時常持誦《法華經》,願生西方極樂凈土,人們號稱他為「久法華」。北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九三年),年八十一歲,坐著往生,過了三天,又醒過來告訴別人說:『我已經遊歷了極樂凈土,見到種種的殊勝境界,都與經典記載的完全相符契合。凡是在此娑婆世界修行凈業的人,在極樂世界蓮華台上,都已經標示了姓名。我看到標金台的,一個是四川成都廣教院的勛公,一個是明州的孫十二郎,一個是可久。標銀台的,一個是明州的徐道姑。』說完,又坐化往生。五年後,徐道姑命終,異香滿室。十二年後,孫十二郎往生,天樂盈空。可久所說的話都應驗了。(凈土文)

    宋 擇瑛

    擇瑛。俗姓俞,嚴州(浙江)桐江人,出家於杭州的壽寧寺,北宋神宗熙寧年間(西元一○六八~一○七七年),參學於神悟處謙法師,深深悟入止觀的法門。曾經因為閱讀《不二門論》、《金剛錍論》,而不睡不眠達幾個月。當湖(浙江平湖縣東門外)地方的魯姓人氏,建立一座寺院來迎請擇瑛住持,於是在當湖一帶大大地廣施佛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又遨遊於杭州、秀水、蘇州、太湖之間。曾經作往生凈土十願文:『願我永離三惡道,願我速斷貪嗔痴,願我常聞佛法僧,願我勤修戒定慧,願我恆隨諸佛學,願我不退菩提心,願我速見阿彌陀,願我決定生安養,願我分身遍塵剎,願我廣度諸眾生。』哲宗元符二年(西元一○九九年)春天,於杭州的祥符寺得疾。有一天,突然振奮起身倚靠著小桌子而面向西方,誦《阿彌陀經》,誦到卷終即往生。(樂邦文類。佛祖統紀)

    宋 宗本

    宗本。字無(吉+吉),俗姓管,江蘇常州無錫人。出家後,參學於天衣義懷禪師,精進念佛而有省悟。後來居住在杭州的凈慈寺。有一年大旱災,湖泊井水都枯竭了,寺院的西邊忽然湧出甘泉,並得到一條金鰻魚,於是就在當地把它挖深為井。寺院僧眾有千餘人,就賴這口井水來汲取飲水度過乾旱。

    當時有一個張氏婦人,死了女兒,有一天晚上,她夢見女兒變成一條蛇。張氏醒來之後,在棺木下看到一條蛇,於是把它捉到宗本的寺院來,宗本即為蛇說法。過不久,又有一隻黑色的蟬,盤旋飛翔在棺木上方,而原本那條蛇則不知去向了。張氏祝禱說:『如果你是我的女兒,可以進入籠中,我再把你送到凈慈寺去找師父。』說完,果然如她祈禱的,那隻黑蟬自動飛入籠中,於是宗本又再次為它說法。當天晚上,張氏的女兒託夢說:『我的蛇和蟬兩種報身都解脫了!』母親問說:『生死輪迴這件事,我現在相信這是實在有的,但是怎麼樣才可以免除呢?』女兒答:『六道四生的眾生,就如同井上的轉輪一樣不停轉動,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只有修習出世間法,才可以解脫,你何不去問凈慈寺的住持和尚呢?』宗本一生修行明顯感應的教化,大類都是如此殊勝的。

    宗本曾奉詔入主開封的慧林寺,應皇帝的召請來問答佛法,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賜號「圓照禪師」。宗本平時密修凈土法門,當時雷峰寺的才法師,曾經神遊凈土,看到一座宮殿殊勝美麗,其中有人說:『這是等待凈慈寺宗本法師的。』又有資福寺的曦公,到慧林寺,頂禮宗本之後,供養金子然後離去。有人問他是何緣故?曦公說:『我在定中看到一朵金色蓮華,有人說是等待慧林寺的宗本公,其他還有蓮華無數,說是等待那些被他度化的人。另外還有一些枯萎的蓮華,則是那些退心懈怠者的。』

    宗本晚年居住於蘇州的靈岩寺。哲宗元符年間(西元一○九八~一一○○年),將要往生之前,即沐浴更衣然後睡卧著。弟子們環繞擁護,請他開示偈頌,宗本仔細地看一看徒弟們說:『愚痴的孩子!我平常尚且都懶得作偈,今日要作什麼偈?平時要卧便卧,今日又何必特地坐著往生呢!』因此向徒弟要筆來書寫後事,交給弟子守榮,然後丟下筆而往生,好像熟睡了一樣。(佛祖統紀。蘇州府志)

    宋 有嚴

    有嚴。俗姓胡,台州臨海人(浙江臨海鎮),六歲時,歸依靈鷲寺的從法師。十四歲受具足戒,前往東山承天寺,學法於神照本如法師,契悟一心三觀之旨,並修習法華三昧。接著住持赤城寺。北宋哲宗紹聖年間(西元一○九四~一○九七年),隱居於過去所居住山林東邊的山峰,築茅篷於樝木之旁,因此自號為「樝庵」。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除了一個缽之外,沒有任何絲毫的積蓄,所修的三昧,常常現出祥瑞的感應。有嚴一生專門修習凈土法門,而他的論作著述,多激勵勸發大眾往生凈土。

    有人問:『生欲界天者,以十善業為因。生色界天者,以禪定為因。往生凈土者,必須修習無生的不可思議妙觀,才可以得生凈土。而現今學佛修行的人,大都不明佛教的義理宗旨。那麼,說生天難而生凈土容易,又有誰相信呢?』

    有嚴回答曰:『佛法沒有難易的分別,難易在於人。所謂難者,是因為生起懷疑之情,那麼雖然近在咫尺也如同萬里那麼遙遠。說他容易,是因為有信心,那麼即使萬里之遙則如同近在咫尺。至於所說的無生不可思議妙觀而往生者,這乃是上品往生的一門,然而不可以開闢一門,而阻塞多門。《安樂集》說:凡是往生凈土者有兩種,一種是有相心,即著凈土之相而生起欣樂嚮往的心。第二種無相心,即是與真如理體觀照相應的菩提心。但是如果就現今之世來說,中下鈍根的眾生居多,愚痴昏迷業障深重,如果只待真如理體的觀照相應才能往生,那麼能夠以此觀門得利往生的人就很少了。

    原本佛陀慈悲接引眾生,方便有多門。有定善、散善兩種善,又有佛力、法力之分。有從事修福,而假藉願力迴向的,也有臨命終遭遇劇烈恐怖,而依賴求救的。如是等種種類型,有百千萬數各不相同,但是只要藉著其中的一種方法,必定可以往生凈土。

    「定善」者,修心修定作不可思議妙觀,如首楞嚴大定,就是定善。「散善」者,如《無量壽經》十念念佛,也可以往生,這就是散善。「佛力」者,仗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為增上緣,慈悲攝取念佛的眾生,眾生仰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即得往生極樂凈土。譬如無力的凡夫,跟隨著轉輪聖王,一日一夜的時間,就可以周遍遊歷四天下,這並非他的自力,而是轉輪王的助力也。「法力」者,例如佛告訴蓮華明王菩薩,令他誦灌頂神咒,加持土沙,散在亡者的屍體,或亡者的墳墓。而彼亡者,或者已經墮在地獄、惡鬼、畜生之中,仰承著灌頂真言,而得往生極樂國土,這就是法力。

    「從事修福而藉著願力迴向」者,如慈心不殺,具足種種戒律善行,受持秘密神咒,讀誦大乘經典,以這些種種的福德善業,迴向莊嚴凈土,成就凈土的因行,而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修福迴向。「臨終恐懼而求救」者,臨命終時,地獄的火車相現,由於念佛的心力強烈故,地獄的猛火即時化為極樂世界的清涼微風。如僧人雄俊,及居士張鍾馗,一稱佛號,俱生凈土,這就是臨終求救者。是故經典說:「諸多小行菩薩,以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稱量計數者,皆當往生。」佛說易往,而你卻說難生。我們寧可隨順佛陀的教化說容易往生,以廣開眾人解脫之門,而不要因為我執昏迷而說難以往生,阻擋他人菩提之路。』

    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年)孟夏四月,有一天,天神下降在半空中說:『法師凈土的功業已經完成了。』又夢見凈土蓮池中的大蓮華,和種種的天樂圍繞合鳴。因此作自我餞別詩開示大眾。七日後,跏趺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妙生

    妙生。浙江會稽人,修習律學,精進修行凈土法門的功業。與大通善本禪師,居住在杭州潮山的象塢寺,共同闡揚凈土法門。有一天晚上,正好有弟子諷誦《阿彌陀經》,於是在床榻上端身正坐,焚香合掌,洒脫地往生。(佛祖統紀)

    宋 曇異

    曇異。俗姓杜,餘姚人(浙江紹興)。北宋仁宗皇祐年間(西元一○四九~一○五三年)得度出家,學習教觀於天竺寺的明智法師,後來成為雷峰廣慈法師的入室弟子。勤勉不懈地詢問求教,二十年間毫無厭倦之心。學成之後回到故鄉,講經於過去居住的山林寺院,精進專修凈土法門,持誦《法華經》達五千部,(普賢行願品)及《阿彌陀經》各一萬卷。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西元一一○二年)秋天,突然生病。集合大眾開示說:『我往生凈土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將乘坐金色蓮台,隨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去了。』接著就洗澡沐浴,然後端身正坐,結起手印而往生。火化之後,舌根不壞而且充滿舍利子,如同念珠一樣地相連貫著。(佛祖統紀)

    宋 善本

    善本。俗姓董,河南開封人,母親無子,向佛祈禱而生善本。等到年紀稍長,考試《華嚴經》而得度出家,為圓照宗本法師的弟子,當時人號稱他們為大本、小本,奉詔住在京城的法雲寺,皇上賜號為「大通」。後來回到杭州的象塢寺,閉門隱居與世隔絕,專修凈土法門。有一位僧人在禪定中,看到他的方丈室內有阿彌陀佛示現金色身。徽宗大觀三年(西元一一○九年)十二月甲子日,彎曲三個指頭,告訴弟子說:『只有三日在。』等到三天期限一到,即跏趺正坐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通載。佛祖統紀)

    宋 宗坦

    宗坦。俗姓申,潞州(山西長治縣)黎城人。年十六歲,落髮出家受具足戒。年少就通達佛教義理,年紀稍大即到處遍訪名師,如此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因此名聲廣播於講席之間。晚年在唐州、鄧州、汝州、潁州之間,講凈土法門的《觀無量壽佛經》,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聽者眾多如雲集一般,凡是聽聞的人,都能恭敬稟受凈土法門。後來在唐州(山西臨汾縣)的青台鎮,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執持名號憶念觀想,從來不曾暫時遺忘。

    北宋徽宗政和四年(西元一一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中見到阿彌陀佛跟他說:『你說法的時間只剩下六日了,你將會往生西方凈土。』宗坦夢醒之後即告訴大眾。第二天,仍然不斷講經開示。到了五月四日的後半夜,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即鳴鐘集合大眾,告訴大眾說:『因緣生滅、聚散合離,都有一定的時節,而極樂凈土這樣殊勝的因緣,怎麼可以讓他白白錯過呢?願大眾一起念佛,助我往生。』又說:『享年七十六,四大分離處,凈土禮彌陀,永超三界苦。』說完之後,即坐著往生,此時滿室充滿雷聲,白雲遍佈於虛空當中,覆蓋了整個大地,從西方緩緩飄過來,經過三日之後才消散。(蓮宗寶鑒)

    宋 中立

    中立。俗姓陳,浙江明州鄞縣人,九歲時,出家於甬東(浙江舟山島)的棲心寺。凡是受持過的經卷,都過目不忘。北宋英宗治平年間(西元一○六四~一○六七年),考試經典而得剃度出家。最初依止廣智法師,學習天台宗的教觀。等到神智法師繼承主持南湖寺的時候,又依止神智法師。神智座下有兩百多人,沒有一個勝過中立法師的。神智辭去寺院的事務之後,中立繼承他住持的席位。

    中立平日常常以凈土法門開示誘導眾生,並命令他的徒弟介然,創建十六觀堂,以招攬有心修習凈土的人士。不久之後即辭去住持的事務。稍後又重新興復寶雲寺,然後退居於白雲庵。每日宣講止觀法門,一生的著作很多。應眾人的邀請,再次出來主持南湖寺,升座說法,廣泛地為無盡的眾生開導修行的門路。前後誦《維摩詰經》、《金光明經》數十部,誦《法華經》超過一萬部。凡是為人祈願消災,常常都有感應靈驗。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四月辛亥日的晚上,忽然告訴弟子法維說:『你聞到異香了嗎?』接著集合大眾,含著笑容說:『我往生的時候到了。』然後即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元照

    元照。字湛然,俗姓唐,浙江餘杭人,起初依止東藏慧鑒律師,專門學習戒律。接著跟隨神悟處謙法師,學習講論天台宗的教觀,處謙勉勵他以究竟明了《法華經》的義理為根本要務。後來又從廣慈慧才法師受菩薩戒,受戒時戒光顯露,因此廣博地研究南山宗的律學。元照平日執持錫杖帶著衣缽,乞食於市集之間。晚年主持靈芝寺三十年,其間傳戒度僧,達到六十次之多。一生一世堅定心意於往生極樂凈土,常常說:『生時宏傳戒律儀範,死後歸於極樂安養,我平生所得,只有此二法門而已。』曾經收集凈業禮懺儀軌,自己作序說:

    『元照自從受戒下戒壇以來,便知道應當要勤學戒律,但是天性平庸無德無才,行為又不像師長一般的賢能。後來遇到天台的神悟處謙法師,苦口婆心提攜教誨,才知道要改變過去的行為,深心探求祖師的教法,同時也要廣博地研究佛法大乘。於是發大誓願,願意常常生於娑婆穢土五濁惡世,作世間的大導師,提拔誘導眾生,令一切眾生入於佛道。

    稍後又見到《高僧傳》的慧布法師說:「西方國土雖然清凈,但不是我所願求的。假使十二劫在凈土蓮華中受樂,何如在娑婆世界三途極苦之處救度眾生。」由於看到這個說法,更加堅持自己的見解,雖然經歷了許多的年歲,但是對於凈土法門,毫無歸依趨向的心念。見到別人修習凈土法門,反而又升起輕視毀謗的行為。

    後來由於遭受重病,色身體力瘦弱疲憊,心志神識茫然昏迷,根本就不知自己心念的去向。等到病情康復之後,才突然覺悟自己以前的過失,因此悲泣感傷,內心深深地自我苛責。心中的志願雖然廣大,但是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堪任。所以再一次地披讀天台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論中說:「初發心的菩薩,在尚未證得無生法忍之前,必定要常不離佛。」,又引《大智度論》說:「具有煩惱纏縛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發願生於濁惡的世間,救度苦難眾生,但這是沒有益處的。譬如嬰兒,不能離開父母,又如只有柔弱羽毛的幼鳥,只能從這根樹枝跳到那根樹枝,尚不能振翅高飛。」

    看完《十疑論》之後,從此全部放棄生平所學的東西,專門追尋探究凈土法門的教理,二十多年來,未曾暫時休息放棄。詳細地研究凈土的義理教法,周詳完備地披讀古今的著作,因此頓時消解了一切的疑問,愈加深信凈土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

    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分析的專雜二種修行,如果專修念佛,百人修行則百人往生,若是混雜修行,萬千人難得一二人往生。一般凡夫眾生心識妄動散亂,修習觀想是很難成就的。但是如果一心一意專持四字佛號,不但容易執持,而且仰仗彌陀大願,必定可以往生凈土。生生世世以來舍父逃走,今天才知道要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此今日以我所修行的念佛法門,輾轉相傳教化引導眾生,就算盡未來際無量無邊的讚歎宣揚,也無法窮盡此凈土法門的廣大殊勝。

    雖然方便有多門,但都是以深信而得入門。如同大勢至菩薩,以憶佛念佛的心,明心見性證悟圓通,入三摩地。於是我再次地自我思惟,反省我以前所造的無量罪業,不但不信凈土法門,而且還誹謗佛法毀損他人。業因既然已經造下,苦果必然將會來到。我內心懷著慚愧羞恥,日夜之間戒慎恐懼。於是親自對著諸佛聖像前,吐露內心的音聲,五體投地至誠懇切地懺悔。因此發起大願,普遍地攝受一切眾生,一同修行念佛法門,期望大家全部都能往生凈土。

    為了能夠恆常地精進修習,必須建立禮儀軌則,所以就收集了諸多典籍文章,而編輯完成了這個禮懺儀軌。從頭到尾,依次排列十門,都是依照聖人所說的經典,皆是依循古有的儀式。事項上遵從簡單扼要的原則,而內在的佛法則是要求精純專一,後來賢者披讀閱覽時,希望能夠知道我的心意。』

    元照又著述《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的義疏。其餘的著述累計有數百卷之多。北宋徽宗政和六年(西元一一一六年)秋天,命令弟子諷誦《觀無量壽佛經》,以及(普賢行願品),然後跏趺端坐而往生,當時西湖的漁夫們,都聽到空中有天樂聲。(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宋 法宗

    法宗。俗姓顏,浙江錢塘人,十歲出家,依止廣慈慧才法師,專精研究天台教觀。十九歲,追隨廣慧初法師,虔誠奉侍十年之久。後來又回來隨侍廣慈法師。法宗依照止觀法門,修習大悲三昧,如是連續不斷地修持達九年之久。凡是有所祈禱請求,都獲得靈異的感應。

    法宗曾經參與天竺寺的光明懺法會,到了第五日,在禪定觀想之中,忽然看到慈雲遵式大師,以及侍奉的僧人數十位。法宗問訊作禮說:『昔日和我一同修行的人,都往生凈土了嗎?』慈雲遵式回答說:『元照已經往生了,擇瑛法師還想要在五濁惡世宏揚經法,而你應當要精勤修行,以成就你自己的本願。』

    法會結束後,法宗又回到常住(即廣慈法師宏經的寺院),建立凈土道場,雕刻西方三聖像,燃五根手指供佛。每個月集合四十八人,一同修行凈土法門。當時的名官賢士,多參預他的盛會。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西元一一一七年)春天,稍有疾病,夢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清凈聖眾,垂手接引,過了三天後,沐浴更衣漱口,然後寂靜地往生。(佛祖統紀)

    宋 瞭然、與咸、有空

    瞭然。俗姓薛,浙江臨海人,母親憂愁沒有子嗣,於是到寺院的佛菩薩前祈禱。回家後,夢見一位僧人,給她一朵蓮華,命令她吞食下去,並且說:『你生的孩子,將來必定出家。』不久之後,就生了瞭然。等到年紀稍大,即讓他剃度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追隨安國惠法師,學習天台教觀,慧解的能力頓時獲得啟發。

    有一天夜裡,夢見自己航行在大海之中,見到觀世音菩薩,坐在山上的竹林之間,於是說了一百個偈頌來讚歎觀世音菩薩,醒了之後還記得其中的一半,從此以後突然辯才無礙。後來居住在白蓮寺,講說天台的教觀。二十多年之間,每日只吃一餐,時常夜裡靜坐到天亮。

    臨命終前,有一天晚上,夢見兩條天龍遊戲於虛空之中,其中一條化作神人,從空中降下來,在衣袖裡拿出書簡說:『法師七日當行。』夢醒以後,即鳴鼓集眾而說法,並囑咐後事,然後大字地書寫道:『因念佛力,得生極樂。凡汝諸人,可不自勉。』隨即沐浴更衣,與大眾同聲誦《阿彌陀經》,誦到「西方世界」時,突然往生。大眾都聽到天樂充滿了虛空,祥瑞的光明照耀在天地間。瞭然的弟子當中有名為與咸、有空的兩個人,都是修習凈土法門,也同樣念佛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明高僧傳)

    宋 智仙

    智仙。俗姓李,仙居人(浙江永安縣),從小就不好樂於世俗的生活。出家後,遊學到天竺寺,在首座和尚明義法師座下悟得一心三觀的要旨。回到故鄉後,依止白蓮惠法師,聽講學習止觀法門,於其中大有啟發體悟,最後繼承惠法師的講席。智仙一生當中,平日所思惟繫念的,只有西方極樂凈土。

    有人對他說:『在法華三昧中,一土即一切土,一身即是一切身,一佛即同一切佛,何不依循止觀法門修習法華三昧,而卻沾沾自喜於往生凈土呢?』智仙回答說:『荊溪湛然大師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直觀此土,當下即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是法身、報身、化身三佛身;此大眾即是十方法界一切大眾。但是,凡夫以煩惱無明未斷的緣故,仍須修行往生同居凈土。』

    問的人又說:『同居凈土的種類很多,何必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智仙答:『這是由於一切的經教論著,多稱讚往生凈土的緣故,宿世的因緣比較深厚的緣故,為令一心專註不散亂故,以及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諸佛護念攝受的緣故。』

    智仙居住在白蓮寺,講經弘道十三年,每日向西禮拜稱念阿彌陀佛,未曾稍有間斷懈怠。有一天稍微感到疾病,即謝絕一切的外緣人事。返回寺院,把床鋪改成西向,設置阿彌陀佛聖像,請觀堂的修行大眾誦《阿彌陀經》,經卷尚未終了即坐化往生。相鄰的能仁寺僧眾,都聽到念佛的音聲浩瀚沸騰於天際,仙樂盈滿耳邊。到了第二天天亮,才知道是智仙往生了。(佛祖統紀)

    宋 智深

    智深。俗姓沈,嘉禾人(福建建陽縣),最初依止海月辯法師,學習天台教觀。學成之後,回到嘉禾的崇福西寺,建立光明期懺會,二十年如一日。智深精進修行的道業,傳聞到了皇上耳邊,因此賜號「慈行」。智深平日專志凈土,勸導眾人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凡是遵從他教化的人,往往都得到明顯的感應。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六月,得疾病,有訪客來,仍然像平常一樣地接待談論。客人才一出去,就坐化往生了。往生的當時,人們都看到紫色的雲彩,向西方飄去,然後漸漸消失。火化那一天,陣陣異香濃郁襲人,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佛祖統紀)

    宋 思照

    思照。俗姓陽,浙江錢塘人。十四歲,追隨凈住寺的從雅法師,在南屏山(浙江杭縣西南)聽聞學習《方等》、《法華》等經。又往東掖山參訪神悟處謙法師,於佛法深義大有契入。曾刺血書寫《法華經》,並一字一禮拜,如是修行有十次之多。誦《觀無量壽佛經》五藏(二五二四○卷),《阿彌陀經》十藏(五○四八○卷),《法華經》一千部,禮拜《華嚴》、《梵網》、凈土七經等,共有二百七十卷。

    思照一生專修念佛三昧,建築一間小庵名為「德雲」,並刻建西方三聖像。每夜四更(清晨一~三點)即起來念佛,懈怠的比丘,聽到他的念佛聲都動容慚愧。又在每個月二十三日,率領僧俗二眾繫念西方三聖,共修的常常有千人之多,如此每月不斷,總共達三十年之久。

    有一天,突然告訴他的徒弟說:『我夜裡夢見佛的金色身,高一丈六尺,這是我往生的前兆啊!』從此每日請七位比丘助念,到第七天晚上,突然起身合掌,高聲地念佛,然後跏趺坐結手印而往生,當時是北宋徽宗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的春天。火化後,牙齒潔白明亮,像玉石一樣地美麗。(佛祖統紀)

    宋 若愚、則章

    若愚。俗姓馬,浙江海鹽人。學習佛法於辯才元凈法師,居住在終南山龍井寺有很久一段時間。後來於湖州的仙潭,營造房舍,接待供養僧眾。建立無量壽佛閣,勸導僧俗大眾念佛,前來修行的大眾往往有數百人之多。前後三十年之間,凡是參與法會的諸位賢者,在臨命終時,多有祥瑞的感應,有人上奏若愚的崇高道行,皇上因此賜號為「法鑒」。

    當時有一個名為釋則章的僧人,與若愚為友,一同修習凈土法門。則章往生後,若愚夢見神人告訴他說:『你的同學則章,證得普賢行願三昧,已經往生西方凈土,他正在極樂世界等待你。』若愚因此沐浴更衣,命令大眾一同誦《觀無量壽佛經》,自己則端身正坐靜默地聽大眾誦經。誦完之後,忽然說:『凈土已經現前,我將要往生了。』因此急速地書寫偈頌,然後往生。其偈頌說:

    『本自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仙潭指若愚本人)』。又說:『空里千花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蹋得西歸路穩,更無一點狐疑。』當時為北宋欽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九月,時年七十二歲。火化後,得舍利子數百粒。(佛祖統紀)

    宋 仲閔

    仲閔。衢州人(浙江西安縣),受業學習於祥符寺,後來依止南文法師,以能言善辯著稱。北宋徽宗政和初年(西元一一一一年),回到故鄉,居住在浮石山,跟隨學習的人眾,突然聚集而來。他曾經說:『我座下弟子不及五百眾,不講大部經典。』因此他一生只講《金光明經》、(普門品)。等到將要入寂往生的那一天,集合大眾升坐高堂,登師子座。才剛剛跏趺而坐,此時忽然見到銀台從西方而來。仲閔說:『我平生解了第一義諦,願取金台,今天何以不能如此!』然後閉目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介然

    介然。明州鄞人(浙江鄞縣),受業學習於福泉山延壽寺,當時明智中立法師居住在南湖(浙江嘉興縣),介然於是追隨他學習天台教觀。北宋神宗元豐初年(西元一○七八年)開始專修凈土法門。三年期滿之後,告訴同修的人說:『念佛三昧,是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法門。』因此燃三根手指供佛,並發誓願建立十六觀堂,堂中設立西方三聖像,四周環繞著池塘蓮華。等到完工時,又燃三指,以報佛恩。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年)正月七日,金兵攻到了明州(浙江),寺院大眾都逃亡散去,只有介然不肯離開。後來金兵到了寺院,呵斥介然說:『難道你不怕死嗎?』介然說:『貧僧以一生的願力,建立這個觀堂,今天我已經老了,我不忍舍此離去,而只求自己的苟且生存。』金兵因此稱嘆介然的義行,並告訴他說:『請你為我們到北地去,作十六觀堂,同時要以這樣的規格制度去建造。』然後強迫他向北方去。後來人們以他離開寺院那天為忌日,尊稱介然為「定慧尊者」,並立肖像於觀堂之側。(佛祖統紀)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0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七集)
    西方凈土變相圖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0七集)
    《凈土宗概論講記》(四)

    TAG:凈土 | 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