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的歷史》|身為女性,妻子和母親是後半生必然的選擇嗎?

童話的結束是這樣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而現實生活,永遠比童話殘酷,比電視劇坎坷。《我的前半生》已經收官,對電視劇中的人物,人們也褒貶不一。但有很多人,且不僅僅是女性,其實都比這部劇更早地開始正視或者思考:妻子這個身份的職責與意義……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摘自《太太的歷史》

今日的年輕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5歲,通常受過大學教育、有過工作經驗,然後才嫁為人妻。她們踏入婚姻,與丈夫平起平坐,也期盼終身維持這種平等關係。舊有的伴侶式婚姻理想在婚姻平等、平等式婚姻、平等夥伴關係等新標籤下,得到了新詮釋。

不幸,今日的婚姻生活不是真平等。1972年,社會學者傑西·貝爾納德(Jessie Bernard)發表《婚姻的未來》(The Future of Marriage),一份1997年的研究依循他的研究路徑,發現「男人」的婚姻仍然遠勝過「女人」的婚姻。從調查、訪談、個人評估的數據顯示,丈夫比妻子更常對婚姻抱持正面觀點,眾多調查都指出妻子對婚姻的滿意度不及丈夫。單身男性在各種心理健康量表(如自殺、沮喪、精神崩潰)上,表現都比已婚男性差;但是同樣的量表,單身女性卻表現得比已婚女性佳。此項研究經過反覆驗證,結論都非常一致。大家都同意妻子兼顧事業與家庭,壓力遠大過丈夫,女人花在照顧孩子、年老父母與生病親人的時間也遠超過男人。

一旦離婚,往往是妻子在經濟上吃了敗仗。根據最新數據,女性離婚後,生活水平下降27%,男人卻提高了10%,離異夫妻的生活水平差距因而拉大到將近40%。這要歸因於孩子的監護權多半判給母親,雖然有贍養費,卻往往不夠或者前夫拖延支付。另一方面,女性的整體賺錢能力低於男性,所得僅及男性的75%。許多女性依然局限在低薪的行業,又因為照顧小孩與家庭責任而升遷受阻,有的女性甚至為了讓丈夫的事業更上層樓,而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對許多女人與小孩來說,離婚除了帶來經濟上的不良後果,也是深層長遠的情感打擊。1970年,加州率先實施「無過失離婚法」,而後各州紛紛仿效。此法旨在避免冗長的離婚訴訟導致的怨言與恨意,但是離婚依然是苦楚的經驗,它仍是嚴重的家庭破裂,為配偶、子女甚至親人帶來長遠的影響。

蘇珊·斯特雷特(Susan Straight)是個下堂妻,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文筆優美,她形容離婚帶給她的生活打擊,她如何與最要好的朋友——一個寡婦——分享自己的困厄。

珍妮住在我們這條街,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她的4個孩子經常做我們家的臨時保姆,陪我們家的孩子玩。珍妮也失去丈夫,他在車禍中喪生。我們都是35歲,不敢相信我們得自力更生。7個孩子。我們的房子老舊,屋外的電線在風中飄搖、地下室積水、樹籬過長需要修剪、屋瓦不見了。珍妮還有一年才從護理學校畢業。我得外出掙錢。我們簡直束手無策。

……有些夜裡,我們瀕臨崩潰。珍妮和我一樣,在14歲時認識了丈夫。有時聊完天,我躺在床上,身體酸疼、兩手因洗碗、刷地、修剪樹木與接觸嬰兒洗髮精而變得粗糙。回想剛結婚時,我以為我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生養孩子、買一棟房子、好好享受人生……

丈夫剛拋棄我時,我想,我就更努力工作一點好了。但是現實逐漸浮現,像桑樹的葉子每年都會從尖刺筆直的樹榦落下、堆高,然後嘎拉作響。我知道,我將永遠日復一日做同樣的事。修理吸塵器、殺死蜘蛛、訂正孩子錯誤的拼字、製作數學提卡、付幼兒園學費、修剪樹木。有時我覺得自己像只小驢子。身材瘦小、腳掌硬得像蹄子、背脊微微彎曲。

我的生命優勢已被磨損,而該做的事總是無法完成。

不幸,無數美國婦女一再重寫斯特雷特的故事,她們有的遭丈夫拋棄,有的自願選擇離開不幸的婚姻,有的從未結婚。套句斯特雷特的話,她和其他「前妻」沒有「支持」,而支持「就是婚姻的真諦」。因此,如果她與孩子看起來「有點偏離了正軌」,請不要怪罪她。「當你看到我們,請不要搖頭嘆息說我多不負責任。我擅長的就是責任。」

過去的20—30年,女人學會妻職不是唯一的選擇。經濟獨立後,女人便不必為了生存而選擇婚姻。商場女性與專業女性往往在年輕時延宕婚事,有的甚至不婚。法露迪堅稱:「女人的薪水越高,便越不急著結婚。」相較於結婚的麻煩,母職對職業婦女而言更是問題多多,因為職業婦女有沒有孩子,薪水有差距,稱之為「母親差距」(mommy gap)。沒小孩的女性時薪為男性的90%,有小孩的女性時薪僅及男性的70%,因此,女性如果關切眼前與未來的經濟福祉,便會思索婚姻與母職會對她們的就業生涯造成何種影響。

不足為奇的是,不管哪種膚色的女性,事業的地位都日益重要,那是因為公司與機構提供了家庭的替代功能。許多人在工作上尋求親密的人際接觸,也尋找一種他們在家庭或小區里得不到的意義感。的確,美國人的工作取向讓不少社會觀察家憂慮,擔心職場將取代家庭,成為美國人的生活中心。

同樣地,沒有孩子不再是成年女性的詛咒。1998年,40—44歲女性中無子的佔19%,比1980年上升10個百分點,根據某些人口學家的說法,不少女性是自願選擇不生孩子。同時間,單親家庭也增加,不再承負以往的污名。有些未婚女性(特別是40歲左右的)選擇做母親,但是不和孩子的父親結婚。這些單親媽媽撫養孩子面臨極大挑戰:目前,她們的孩子比雙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生長於貧窮。

如此一來,今日的女人嫁為人妻,對婚姻還有什麼想法與期待?可以肯定的,她希望她的婚姻是屬於白頭到老的那50%。儘管美國離婚率高眾所皆知,但是根據《紐約時報雜誌》在2000年5月7日的報道,86%的人結婚時還是深信他們的婚姻是要「生生世世」的,而多數女人希望做母親。事實上,母職依然是多數女人的核心自我認知。對許多年輕單身女性而言,母職甚至取代了婚姻,成為她們的浪漫幻想。

新時代的妻子不能再仰賴孩子來維繫婚姻。沒錯,過去的人常「為了孩子」而不仳離,但是現在,孩子往往是婚姻衝突的導火線,尤其是孩子還年幼或者進入青春期時。那些熬過養兒育女壓力階段的夫妻,晚年時便有額外收穫。共同的人生經歷讓他們建立了特殊的鏈接,這種層次的親密是以眼淚與喜悅換來的。套句馬克·吐溫的話:「男人和女人結婚不到25年,不知道什麼是完美的愛。」

當夫妻踏入婚姻,誓言「無論好壞」都要相守,他們通常很少預期會有「壞」的時刻。但是心痛、悲劇、病痛與死亡是婚姻的一部分,尤其是老年時。這時,你會特別感激終身伴侶的愛與支持,他(她)記得你以前的模樣,也繼續愛你現在的模樣。你是配偶生命中最親密的見證人,這是唯有歲月漸增才能完全體會的恩寵。

太太的歷史

[美]瑪麗蓮·亞龍 著

何穎怡 譯

簡介

《太太的歷史》是一本素材豐富、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瑪麗蓮·亞龍博覽古今,記錄婚姻的演化史,讓我們了解其歷經的集體變遷,以及妻子角色的轉變過程。譬如中世紀時,婚姻被視為宗教責任,到了現代,它如何變成一種個人滿足?浪漫之愛興起於中世紀,為何成為婚姻的必要條件?如果婚姻的原始目的是繁殖,對現今女性而言,結婚的意義、妻子的定位又是什麼?婚姻制度正面臨宗教改革以來最大的變動,對結了婚、曾經結過婚、想要結婚的女性而言,本書將讓我們對妻子與婚姻產生全新的看法。

作者

瑪麗蓮·亞龍(Marilyn Yalom)成長於華盛頓特區,曾就讀衛斯理學院、索邦大學、哈佛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她與精神分析學大師歐文·亞龍結婚四十多年,育有四個孩子,並有孫子五人。曾擔任法語系教授、比較文學教授,也曾擔任女性研究機構的講座教授,是頗受歡迎的巡迴講座演講人,在文學與女性史領域著作等身,曾獲頒法國政府的教育文化勳章。瑪麗蓮·亞龍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女性與性別研究所」資深研究者。

點擊「閱讀全文」,了解更多關於太太的歷史


推薦閱讀:

【節日大全】感恩母親節祝福語大全集錦
才重克印和母親緣薄
母親!母親!母親!母親!母親!
中華母親節十年節日活動體驗分享
孩子眼中父親的樣子,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

TAG:歷史 | 女性 | 選擇 | 母親 | 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