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首先是詩人,然後是音樂家
鮑勃·迪倫
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在高中的時候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1962年推出處女專輯名為《鮑勃·迪倫》。2016年10月13日,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我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個詩人,然後才是音樂家。我活著像個詩人,死後也還是個詩人。」這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對自己的評價,這也許更好地詮釋了瑞典文學院授獎詞:「鮑勃·迪倫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對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迪倫表示令人驚奇,並說「簡直不敢相信」。他告訴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這一消息使我說不出話來,我非常欣賞這一殊榮。」面對巨大的榮譽,「無言以對」的迪倫卻因巡演合約在身無法出席頒獎典禮,他表示:「因為其他約定,很不幸我無法出席典禮。」儘管迪倫不會參加典禮,但他的獲獎感言已送抵瑞典文學院。屆時,將由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代為朗讀。
音樂與詩相互交融
「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見蒼穹」「願你可以造一把採擷繁星的雲梯,然後摘下屬於你的那顆;願你懂事時真實善良,願你永遠了解真理的方向」……鮑勃·迪倫創作的歌詞猶如抒情民謠,受到聽眾與媒體的高度評價。而他所涉足和影響的領域遠不止音樂,正如瑞典文學院評價說:「他的多才多藝令人驚奇,畫家、演員和作家領域都有他的足跡。」
在達尼烏斯看來,75歲的鮑勃·迪倫是英語文學傳統里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認為迪倫的作品與古希臘的經典詩歌不分高下。「如果回到2500年前,你會發現荷馬和薩芙創作詩歌本身就是為了讓別人聆聽,也就表示這些詩歌為表演而創作,有時還會用樂器伴奏,就和現在的迪倫一樣。」鮑勃·迪倫的作品雖然是讓人「聽」的,但完全可以把它們當做詩歌來「讀」。對此,迪倫自己也非常贊同,「任何我可以唱的東西,我稱之為歌。任何我沒法唱的東西,我稱之為詩」。他的音樂與他的詩歌在精神上交融,敘事上互補。
儘管鮑勃·迪倫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家,但達尼烏斯說:「迪倫是一個極好的樣本,一個原創性的樣本。他是這種傳統活生生的體現,50多年來,他不斷地重新發明自己,重新發明新的身份。」
20年前曾獲諾獎提名
迪倫詩人氣質的最早顯現,要追溯到他9歲那年獻給母親的賀詞。母親節那天,迪倫突然跑到母親面前,為她朗誦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我親愛的媽媽,我希望你永遠不會變老,頭髮永遠不會變白,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會對你說:『喂,這位年輕的女士,母親節快樂!』」這首說不上好的賀詞,是迪倫童年所作詩的雛形,依稀有著詩人迪倫後來風格的影子。從此,寫詩成了迪倫最大的愛好。
後來迪倫迷上了「垮掉派」詩人凱魯亞克。「他只對瘋狂的人感興趣,就是那些生活瘋狂的人,生活瘋狂,需要拯救的瘋狂,想到任何事的同時,那些瘋狂的人從不覺得沉悶。」他讀著詩人的詩,認為與自己的想法非常契合。
事實上,迪倫此次獲獎並非首次與諾獎觸電。1996年,戈登·鮑爾代表競選委員會為鮑勃·迪倫正式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他向媒體宣讀艾倫·金斯伯格的推薦信:「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2016年,鮑勃·迪倫憑藉回憶錄《像一塊滾石》再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當時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對鮑勃·迪倫的評價是:「他把詩歌的形式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他的歌充滿激情地表達了對民權、世界和平、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嚴重的全球問題的關注。」
「迪倫是最棒的詩人。」美國詩壇怪傑艾倫·金斯伯格曾這樣評價迪倫,「當我聽到那首《暴雨將至》,我哭了出來。薪火傳承到了新的一代,從早期的波西米亞和垮掉的一代,到尋找光明和自我激勵的這批年輕人。我被他的修辭震住了。」
對其獲獎爭議頗多
對於鮑勃·迪倫的獲獎,《大西洋月刊》則表現出並不友好的態度,發表了一篇毫不留情面的文章——《鮑勃·迪倫不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政治社會學教授埃里克·高迪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我非常喜歡鮑勃·迪倫,但(他獲諾貝爾文學獎)還是有點怪怪的」。
不過,支持鮑勃·迪倫的人也不在少數,實際上,《大西洋月刊》這篇文章直接針對的就是《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敲響諾獎大門》。作者認為,「在20世紀50年代,搖滾樂是一種貧民窟音樂……是鮑勃·迪倫為它注入了文學性。當然他首先是一位饒舌民謠歌手,但也認真研究過美國音樂的傳統影響……他將垮掉一代的吼聲與象徵主義者的知識遺產結合在了一起」。作者還稱鮑勃·迪倫的作品是無價的,並且擁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所以獲得諾獎有十足的勝算。甚至非常直白地說,年逾70的迪倫正在和心臟病抗爭,而諾貝爾文學獎規定不能給已故的作家頒獎,根據諾貝爾的遺言,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那麼鮑勃·迪倫為什麼還沒有得到呢?
不管怎樣,迪倫已摘取了諾獎桂冠。而關於他的這些爭論,正如他的那首歌一樣,「答案在風中飄蕩」。
(綜合CNN和《大西洋月刊》等編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