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片子扎堆11月 進口片催生審美疲勞

點擊載入圖片

《奇異博士》根據漫威動漫改編。

本月伊始,一大撥進口片以幾近貼身肉搏的陣勢闖入內地影市。從率先登場的好萊塢科幻電影《鋼鐵騎士》,到月底的《哈利·波特》姊妹篇《神奇動物在哪裡》,共有12部之多。面對平均一周上映三部進口片的現象,有網友調侃:「我不會是夢遊到海外了吧。」

進口片數量如此之多,不僅創下單月之最,而且破天荒將全年分賬片數量提升到39部。要知道,一年34部,一直是前些年不容突破的紅線。來勢洶洶的進口片,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似「狼來了」,不過,這一次,已沒人再發出類似驚呼。

扎堆狂歡「太過分」

進口片扎堆11月,這些年早已成為一道熟悉的風景。原因在於,12月按慣例屬於國產片保護月,而每年的進口片名額必須在年底前用完,於是,11月就成了進口片在一年裡最後的狂歡。

今年的狂歡有些「太過分」。11月共有12部進口片輪番上陣,其中多部還是中美同步的分賬大片。本周末登場的《奇異博士》根據漫威動漫改編,將讓內地觀眾看到久違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另一部以特效見長的進口片非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莫屬,「安叔」史無前例引入的120幀試驗尚待觀眾評判。

緊隨《奇異博士》之後的特工動作喜劇片《鄰家大賤諜》,被譽為「新版史密斯夫婦」,有笑點,有顏值,還有刺激熱血的動作元素。月底上映的《海洋奇緣》是迪士尼影業2016年收官之作,該片由《瘋狂動物城》原班人馬打造。

除了一眾好萊塢大片,本月進口片類型更為多樣。來自印度的寶萊塢懸疑片《腦殘粉》以演技為看點,由「印度阿湯哥」沙魯克·汗主演,講述一段發生在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下周登場的日本動畫《航海王之黃金城》據傳歷經20年等待,居然一刀未剪。

如此密集排片,讓馮小剛的一句玩笑話應驗了。當初面對《我不是潘金蓮》調檔,他半開玩笑說,要讓「潘金蓮」把11月這個傳統淡季給燒熱了。如今,燒熱了不假,只是不知馮導作何感想?

「鯰魚」或為配額試壓

業內有傳聞,進口片扎堆11月,是因為內地影市整體表現堪憂,不僅年初信誓旦旦「破600億」成為笑談,如今就連「沖500億」也沒那麼容易。「好歹要比去年的總票房高出10%,這就需要更多進口片刺激市場。」電影市場分析學者蔣勇認為,現在距離2017年不足倆月,必須有更多「爆款」才可能在年末給內地影市添一把火。相比而言,進口片無疑更有可能成為「爆款」。諸如今年上半年的《瘋狂動物城》,以一邊倒的好口碑,硬生生把自己的排片率從末尾抬升至首位,毫無爭議地成為「逆襲王」。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也認為,當市場整體形勢不好時,不排除再次倚重進口片這條「鯰魚」。事實上,進口片進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最初的角色就是「鯰魚」,20年里,它不僅攪活了這一方市場,而且助力它穩居全球第二大票倉。

拋開拉抬作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更願意將它視作一次壓力測試,「此前中美雙方就引進片達成的協議將於明年到期,今後不排除內地電影市場面臨更大的進口片配額,甚至是全面放開。」在他看來,電影市場放開無外乎兩種情形:一是進口電影數量繼續增加;二是分賬式進口片的發行權一改此前由中影和華夏兩家壟斷,而引入國內更多具備電影發行資質的影企,「不論是哪一種,內地電影市場都會掀起更大的競爭風暴。」

小鎮青年偏好國產片

進口片的勢頭越來越猛,國產片遭受衝擊必定無疑。「不過,我們有足夠自信迎接這一輪攻勢。」饒曙光說,進口片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早在去年就已顯露疲態。據了解,2015年國產片和進口片的票房佔比約為六四開,進口片14年來首次跌至不足四成。它們中,既有《瘋狂動物城》那樣的「爆款」,也有當仁不讓的「衰片王」,比如耗資1億美元打造的Imax分賬大片《賓虛》,最終攬獲票房不足1800萬元,因此說它浪費了一個寶貴的分賬片名額,並不為過。

石川也認為,相比近年來國產片無論在質量,還是類型上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曾被驚呼為「狼來了」的好萊塢大片幾乎還是老樣子。以1994年首部引進內地的分賬片《亡命天涯》為開端,20多年裡,好萊塢大片在內地觀眾頭腦里早已有了固定模板——震撼的視聽效果、熱血的動作場景、審美疲勞的明星陣容。缺少了新鮮勁兒,再豐盛的大餐,吃多了也會膩,「雖然這跟進口片配額限制不無關係,但好萊塢流水線作業,導致同類題材屢屢撞車,也容易催生觀影疲勞。」

石川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小鎮青年」更偏好國產片。去年的一項數據表明,進口片票房中近七成來自一二線城市,一線城市尤為明顯。隨著影院布局向基層鋪開,越來越多的「小鎮青年」會走進電影院,「進口片的觀眾相對固定,而國產片的天然觀眾未來還會快速增長。」


推薦閱讀:

TAG:審美 | 進口 | 疲勞 | 進口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