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第90講--
先解釋品的題目。「藥王菩薩」,這位菩薩名稱的因緣出在《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出在這一部經裡面,這部經在密部裡面。這部經裡面說到他久遠以前,有一位星光長者(日月星的星、光明的光、星光長者),他是一個醫生能夠治病的。這位長者、這位醫生是在琉璃光照如來的像法之中,佛也滅度了、正法也過去了,在像法住世的時代,他遇見了一位日藏比丘、這位比丘的名字叫日藏(日月星的日、庫藏的藏、如來藏的藏,叫日藏比丘),日藏尊者。這位尊者為他宣說平等的清凈的佛的智慧法門,為他說這個法門他發無上菩提心了,發心了以後他用雪山生產的最好的葯供養大眾僧,所以大眾僧皆大歡喜就稱他為藥王菩薩,這藥王菩薩的因緣是這樣子的。這裡這一品沒有說這件事,說他為了學習《法華經》他能夠不惜身命地燒身燒臂流通弘揚《法華經》的這些事情,和《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不是說的一回事。
這一部經,這裡的文上說、這分的科目上說「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這五品它裡面的含義都是說這些菩薩化導眾生去流通《法華經》的,就是為眾生講說《法華經》這樣子來流通的。這〈藥王品〉裡面的中心思想、裡面的大意是說的什麼呢?就是勖宏法之師,就是勉勵弘揚《法華經》的人:你要能夠努力,這一品裡面說藥王菩薩他自己的這種行動、就是能竭盡他的神通力、盡其形命,他是把生命都不要了、都火燒了,這樣子去供養佛、供養《法華經》,這樣子去教化眾生,就是能達到了這麼個程度,希望《法華經》能夠流通、一切眾生能得大利益。說藥王菩薩這樣的事情就是勉勵後來弘揚《法華經》的人要努力,不能懈怠的、不能愛著這個身體的,你要為法忘軀,表示這個意思,所以叫「勖宏法之師」是這樣意思。底下那個妙音、觀音二品「勖受法弟子」,那就是勉勵接受教導的這個弟子也要有智慧。這表示什麼呢?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都是普現色身三昧,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現出來種種的身相,所以這受法的人你聽到那個弘法的人你要生尊重心,那是妙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是大菩薩、你不能輕慢的,就表示這樣意思,不能以牛羊眼去視之、不能以凡夫的分別心來視之的,所以叫「勖受法弟子」、這兩品。〈陀羅尼品〉是明咒護,〈妙莊嚴品〉是明人護。這表示受持讀誦修行《法華經》的人多諸業障、多諸苦惱,佛菩薩也還是要照顧的,所以為你說一個咒來保護你。〈妙莊嚴王品〉是說人護,〈妙莊嚴王品〉還是藥王菩薩、葯上菩薩的事情,就是菩薩來保護你的,這樣意思。這一共是五品。
乙二、約化他勸流通(分四科)
丙一、勖宏法之師(分四科)
丁一、問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游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現在說「勖宏法之師」這一科。這就是〈藥王菩薩品〉,這一品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是「問」。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就是前面的囑累品說完了這個時候,這宿王華菩薩他就對佛說。「宿王華」如果要解釋、怎麼解釋呢?窺基大師有個解釋,他說這個菩薩在過去世以來都是受持讀誦《法華經》的、猶如王,像王那麼樣的大自在所以叫宿王華,這麼樣解釋。他對佛說:「世尊!藥王菩薩云何游於娑婆世界?」〈普門品〉是無盡意菩薩問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現在也是這句話。就是他怎麼樣地來遊歷娑婆世界的呢?在娑婆世界怎麼樣來來去去的呢?這個和祖師、禪師問話那個機鋒有點不同,六祖大師問懷讓禪師恁么來地?你怎麼來的?「云何游於娑婆世界?」是你怎麼來的?也是這麼一句話,但這個意思不是那樣。這句話在大菩薩境界來說也就是和〈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樣,就是普現色身三昧,就是這個菩薩他在三昧裡面寂然不動,他並沒有動,但是有感即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是這樣游於娑婆世界的,應該是這樣。但是這一品裡面只提到普現色身三昧,沒有像〈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那麼說。所以這一句「云何游於娑婆世界?」這是普遍地來請問藥王菩薩怎麼樣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這麼一個問題,這是通問。
「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這底下就是別問苦行。菩薩度化眾生有種種很多很多不同的法門的,那就是前面那一句。現在這裡單獨地請問藥王菩薩所行的苦行、特別痛苦的行。「是藥王菩薩有若干」就是不同類的「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很不容易行的那種苦行。像我們通常大家常提到的般舟三昧九十天不坐不卧,一直地…或者立一會兒可以,就是在那兒經行;九十天地這麼經行,的確也是不容易,也可以說難行苦行,但是這裡不是這個。有那麼不計其數的百千萬億那由他的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好啊!世尊啊!希望慈悲,少少地為我們解說一點。「諸天、龍、神、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天龍八部。「又他國土」,不是娑婆世界舊住的,是從他方世界來的「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及此娑婆世界的聲聞眾,「聞皆歡喜」,聽佛說藥王菩薩的難行苦行是會歡喜的。這是宿王華菩薩請問,但是這一句話等於是一個目的,這些人聽見了會歡喜,實在這裡含義也是為佛滅度以後的一切佛教徒應該聽一聽、看看怎麼樣。
丁二、答(分二科)
戊一、但答苦行(分二科)
己一、明事本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佛號日月凈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恆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台,一樹一台,其樹去台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台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嘆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佛號日月凈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底下佛回答,這是第二科回答、第三科是利益、第四科多寶稱善。第二科回答分兩科,第一科但答苦行,游化則指普現色身三昧、就指那一句話說的,或者是指下邊的兩品,下邊兩品就是〈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了。第二是嘆經。現在但答苦行這一科裡面分兩科,第一科明事本,事情發生的根本。現在這底下說本事品,就說他過去世的一段因緣的事情,弘揚《法華經》的事情。
「爾時」釋迦牟尼佛就開示這個宿王華菩薩、回答他的問題就說:「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這時間是很長了,那個時代有佛、名號是「日月凈明德如來」,這日月凈明德,我看這些註解上都沒有解釋,我估且解釋一下。這「日月」是光明,或者說日的光明譬喻佛的根本智、月譬喻後得智,這樣譬喻佛的智慧的光明,這是譬喻佛的智德、佛有智慧的功德。日月在這個世界上放大光明利益這個世界上的人民,這譬喻佛的大智慧普度眾生的慈悲,那就是恩德了。「凈明德」、「凈」,清凈沒有垢染,斷除一切煩惱了,那就是斷德,有智德、有恩德、有斷德,具足這三種功德圓滿了就叫作日月凈明德,這種光明的功德圓滿了,就名之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種通號,日月凈明德是佛的別號、不同於其它的佛的名號。十種通號我們解釋過了、這裡不要重複。
「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這個數目也是很大,有這麼多菩薩的弟子,「七十二恆河沙大聲聞眾」,這就比菩薩的數目要更多了,這可見這位佛出現的世間也有大乘佛法也有小乘佛法,大聲聞眾應該說是他們三明六通都是具足的。「佛壽四萬二千劫」,佛的壽命有這麼長久、四萬二千劫也是很長,「菩薩壽命亦等」,也是一樣,也是四萬二千劫。「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這可見日月凈明德佛的世界是個清凈的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沒有惡道、還沒有女人,這可見那個世界上的人程度很高,「及以諸難」也沒有很多的災難,天災人禍都沒有,沒有地震、水火風災、戰爭、瘟疫病、饑饉這些災難都沒有。「地平如掌」,他的那個大地很平的、像手掌那樣的平。「琉璃所成」的,那個大地是琉璃所成。「寶樹莊嚴」,那個世界上還有寶所成的樹莊嚴那個世界的,還有寶帳覆在樹的上面,寶帳上面有「垂寶華旛」,由寶所成的華旛、旛上有華就叫作華旛、華麗的旛。「寶瓶香爐」,還有寶作的瓶,還有香爐、燒香的爐。「周遍國界」、這些「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周遍他那個國家那個國土的世界。「七寶為台」,他那個國土裡還有七寶所成的台、不是樓閣、是台。「一樹一台」,那個台中間…不是一個台的,台與台之間還有樹,一樹一個台、一樹一個台。「其樹去台」,樹和台的距離之間有多遠呢?「盡一箭道」,能有箭一射過去這麼遠,這一箭道有多遠?說是有兩里路這麼遠,這樹和台的距離有兩里路。「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這些寶樹也是很大的樹,有菩薩有聲聞坐在寶樹的下面,在那裡或者是學習法或者是參禪這些事情。「諸寶台上,各有百億諸天」,可見這個台很大,這個寶台上有這麼多的天、「作天伎樂」,這更殊勝了,「歌嘆於佛」,作這音樂裡面還有文句詩頌來讚歎佛的功德的,這樣子算是供養,「以為供養」。
己二、明本事(分三科)
庚一、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前面說的事本,主要是有佛出現世間。這底下說本事,說藥王菩薩過去的事情。分三科,第一科是佛說法。
「爾時彼」日月凈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這個菩薩是一切眾生所喜見的,「及眾菩薩」不只是一位喜見菩薩、還有很多菩薩,還有「諸聲聞眾,說法華經」,為他們宣說開權顯實、開近顯本的《法華經》。這是佛說法,這個說法主要是說《法華經》。
庚二、修供養(分二科)
辛一、現生供養(分二科)
壬一、修行得法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這以下第二科是修供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供養,第三科是結會古今。第二科修供養分兩科,第一科是現生供養、第二科是次生供養。現生供養分兩科,第一科是修行得法,他修行有了成就,成就了無漏的法的功德。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他歡喜修習苦的、痛苦的一種修行法門,他歡喜這樣做。「於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人在凡夫的時候若是修行什麼法門當然是他自己的歡喜、隨自己所歡喜的去修行,或者是聽從師長的教導教他修什麼法門,是這樣子因緣。若是大菩薩境界他若修什麼法門那是不一定了,可能也是隨他自己的意思、也有可能隨順當時所度化眾生所相應的法門,他才去修這個法門的,也有可能是這樣意思。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現在我不能確定他是隨自意、是隨他意,這個事不太明白,先看下邊怎麼講。「精進經行」,於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的經行。
「經行」,在我們佛法裡面來說,就是飯後的時候經行,或者坐禪以後也會經行,或者讀書過了時間也要經行,經行在印度的佛教倒是非常地…還是一件事的。經論上提到一件事,說是你歡喜坐禪你不歡喜經行的話,就算是你成功得到三昧了,你不能夠長時間的入定;若不經行、會有這個問題,不能長時間入定。而《南海寄歸傳》義凈三藏他還特別提倡經行這件事,說是佛在世的時候造廟、寺院的地方多數還特別地造經行處的。現在這裡說不是一般性的,是說日月凈明德佛法中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精進經行,他就一直地是在那經行,那麼這可見這是一個修行的法門,用這經行的方式來修行。這經行,我們現在在禪堂里經行好像是走方形或者是圓形的經行,可是在印度的經行處的經行多數是直線的經行,向後轉、當然也不會太窄,這樣經行。解釋這個「經」就是紡的那個紗,綿花織成紗、由紗織成布,那個紗也好、線也好它是直線地這樣來回跑,那就織成布了。說是比丘或者是佛或者修行人也就像那個線似的來回走,所以叫作經行。這經行在《瑜伽師地論》上的解釋有幾種情形,一種就是誦經、你誦那一部大經,或者是《華嚴經》六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或者是《涅盤經》四十卷、或者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或者《法華經》七卷,你在那裡一方面經行、一方面誦經,這是它這麼說。再其次如果不是誦經、在經行的時候心裏面也是在思惟法義、思惟第一義諦,當然這第一義諦…荊溪尊者說「理無獨立之能」,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佛說的所有的這種理論,在我們凡夫的程度的時候它不能離開文句單獨地存在,它不能的。就是在我們凡夫的分別心去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有文句,「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這是文句、這是名字、這是一個字一個字,用這個字去表達義的,如果沒有字的時候這個理性、這個理論你沒辦法去接觸它的、你不能的,所以在經行的時候你心裏面在思惟這個義的時候就是一定要有文。要有文的時候、說我不背經、我不願意背,但是你要聞思修要文,要思惟的時候、經行的時候或者你坐在那裡也是一樣、思惟的時候也是要有文,不然的話怎麼思惟呢?所以這個文句就是一個門,這語言文字的佛法(當然是表達佛法的這種文句)是我們凡夫入聖道的門;說是我不要文我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這個門就關上了你怎麼樣能夠入聖道呢?那是到聖人的境界可以、不立文字可以;凡夫不可以,凡夫就是非要有文字不可。所以「精進經行」,他這個菩薩是精進經行,當然可能這種情形並沒有說三個月、沒有說時間、也沒有詳細說出來法門的內容,那麼精進的經行。我們從經行上說,當然這裡面有毗婆舍那的意思,應該有這個意思。
「一心求佛」,我們要把一心和求佛連貫起來、誠心、一心不亂地有求於佛,我們這麼講也可以。或者說不必那麼樣連貫,前面經行的時候是說他的身體經行、思惟法義,一心就是他心裏面不亂,那就是入禪定了、在修奢摩他了,在一心裏面奢摩他裡面也可以修毗婆舍那,也還是聞思修這個法門了。這樣子求佛,「求佛」是什麼呢?我們若說求佛,我們向釋迦牟尼佛有所求,我們可以這樣說、也可以。或者說「佛」是什麼?佛就是日月燈、就是大光明的智慧,「求佛」、你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你幹什麼?就是希望成就大光明的智慧,是這樣子。有一個比丘尼到福建的雪峰禪師那裡去學禪,說是:你從什麼地方來?說:從大日山來(大太陽、日,太陽山來)。說:你來的時候太陽出來沒有?這禪師…就是來了好機會了,馬上就會說這句話「太陽出來沒有?」這個比丘尼也很會說,說:太陽出來就沒有雪峰了。這句話也是說得好。太陽出來就是光明就是熱了,雪就沒有了、雪就溶化了就沒有雪峰了;他會說這麼一句話。這個在佛法上是相合的,就是你得到佛智慧的時候這個煩惱就沒有了,煩惱的雪就沒有了,這句話是合的。所以雪峰禪師就…這一段話就到此為止了,是這個意思,底下我們再有因緣再說。
現在是「一心求佛」,前面「精進經行,一心」,他就是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說凡夫這樣修行,聖人也是一樣、聖人還是這樣修行的,「求佛」就是太陽要出來了,就是「求」希望太陽能出來,是這樣意思。「滿萬二千歲已」,他修行這麼長的時間,滿萬二千歲這麼久,那個時候人的壽命是四萬二千劫,這樣說萬二千歲在我們現在的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滿這麼長的時候精進經行,這可見那時候人的體力是不得了。不過這現在還不明白,這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那時候是已經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呢?是肉身菩薩?是法身菩薩?現在不太明白。「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就是修行得法就是成功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這個話,窺基大師解釋這句話,他說這個三昧初地菩薩可以成就,到八地菩薩得自在、這個三昧才自在。這個話是這樣說,若是初地菩薩…就是一般的說法,這和天台宗說的不一樣,一般的說法初地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的人當然會有意生身;不要說得無生法忍,你沒得無生法忍,你得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人就是會有意生身,就是若是有什麼事情到什麼地方去,他一入定他就去了,就是到了那個地方了,不是他的身體、不需要到。但是由他的意念能化現出來一個身體到那邊做事,那叫意生身,他也可以種種的變化,這不是神通,神通又不同。現在這是說「得現一切色身三昧」,這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的那種境界,就是隨眾生之所宜而能普現種種的身相去度化眾生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那就是一個化身的境界。那麼到八地菩薩才自在,你若看看《法華經》〈十地品〉那個第八地菩薩就說到這些事情,前面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都沒有這麼說,所以說到八地菩薩才自在,這話是對的。現在這位菩薩他究竟初得無生法忍呢?是已得無生法忍而進步到第八地呢?這個不對明白。「滿萬二千歲已」,修行這麼久的時候成功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這意思就是在三昧裡面、他入了定了他能夠隨眾生之所宜能現一切色身,也能現佛身、也現菩薩身、也現辟支佛身、阿羅漢,乃至天王、人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隨其所宜而都能示現的,就是成就了這樣廣大不可思議的功德了。
壬二、作念報恩(分二科)
癸一、三昧力供養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實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這底下是…第一科是修行得法,第二科是作念報恩。作念報恩分兩科,第一科三昧力的供養、第二科燒身供養,現在說三昧力的供養。
「得此三昧已」,這個「三昧」我們以前也講過,我現在也講一講。「得此三昧已」這個三昧,舊的翻譯叫作三昧、新的翻譯叫三摩地,翻到中國話就翻個等持、也翻個正定,但是唐三藏就翻個等持(這個等,平等的等、受持的持,等持)。「等」這個字是平等的意思,怎麼叫作平等呢?平等的對面就是不平等(我現在這樣講就是太慢了…不過我還是講)。這平等對面就是不平等,但是這個平等也好、不平等也好是指自己的心說的,不是說別人平等不平等,不是;是說我自己的心不平等。我的心怎麼不平等呢?就是我睡覺的時候不作夢、我心裏面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就胡塗了什麼都不知道,我睡醒了的時候就東想西想,這叫作不平等。東想西想這叫作散亂,睡覺不知道那就是睡覺了。睡覺睡眠是睡眠,若靜坐的時候打瞌睡叫作昏沉,昏沉和沉沒還有點不同,沉沒是微細了一點,昏沉是很粗顯的、也等於就是睡覺了、什麼也不知道;這叫作不平等。怎麼叫作平等呢?就是你靜坐的時候也不昏沉、心裏面明明白白的,也不散亂。不散亂的時候就是寂靜,不昏沉的時候心裏面就是明了,所以一個明、一個靜,明靜而住,我們的心這時候又明了又寂靜、寂靜又明了,這叫作平等。這「持」就是能保持住這個明靜的境界、剎那剎那地相續下去。我們沒有修定的人、就是修定沒成功的人,我們也有一個剎那剎那的明靜也是會有的,但是那是沒有把握的事情。現在這個稱之為「等持」,叫作三昧,當然欲界定也就有這種境界了,欲界定也就能夠明靜而住,一入定幾天、入定七天也都可以,這就是欲界定。但是這種定是很膚淺的、還是很淺,別人說話你都可以聽到,但是心裏面還是不亂,也是不容易,我們初學靜坐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很不容易。若進一步到了色界初禪以後,這個時候不錯了、有力量了。剛才說得到初禪以後就有意生身、就會有意生身,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也能有一點、也能有多少意生身,不過那個別人可能會不大知道。得到初禪、進步到二禪、三禪、四禪,到這個時候(我也說過)你再修四念處,或者按《阿含經》修四念處,或者按《大般若經》、《大智度論》說的道理去修四念處,那麼就得無生法忍了。得了無生法忍就是初地了,這個時候你斷煩惱了,到了初地、到了初果的時候你斷了一部分的煩惱,見煩惱是斷了,愛煩惱還沒有斷,要繼續努力到了七地、到八地,三界內所有的煩惱都斷了。這個地方有多少出入,到六地的時候…有的地方說六地能夠剎那剎那地入滅盡定,就是一下子就能入滅盡定;不需要先入欲界定、然後未到地定、然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入滅盡定,不是這樣子,他就由散亂心一下子就入到滅盡定,這六地菩薩能有這種境界,這是很高深的境界了。這滅盡定在《大毗婆沙論》上說「似涅盤法安置身中」就像涅盤、就是涅盤的境界安置在心裏面,就等於是入涅盤了,那麼你從滅盡定出來就等於是從涅盤裡出來,有這種話。這個話裡面表示什麼消息?表示你若真是入無餘涅盤了也就等於是說入無餘涅盤以後還可以從涅盤裡面出來,也可以這樣解釋。那樣說《法華經》上為阿羅漢授記作佛,入無餘涅盤的阿羅漢還能發菩提心,就有了這個消息了。現在說這個入三昧,應該是到第八地才能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能到這個境界,不是我們一般的三昧了。那這時候見煩惱、愛煩惱、三界內一切的煩惱都清凈了,那時候那個三昧就純是無漏的境界,到了初地的時候,雖然是斷了見煩惱、愛煩惱還沒斷,在那一念清凈心現前的時候也可以說是無漏的,但是一出定就不一定是無漏,因為還有煩惱的問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這底下三昧力供養。他心裏面非常歡喜。當然,我希望有那樣的成就、我費了一萬二千歲的辛苦,到這時候滿願了,當然心裡是歡喜,「心大歡喜,即作念言」:他心裏面就在思想:「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這可見這件事情;我現在能夠有這麼好的成就,是因為得聞日月凈明德佛為我說《法華經》的力量,我聽聞《法華經》所以有這個力量,能夠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我今當供養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我現在要報恩,我要供養佛和這個法、《法華經》。
「實時入是三昧」,怎麼樣供養呢?這時候他就入在現一切色身三昧裡面,入是三昧裡面「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他入定了怎麼天空會雨華呢?實在就是入定以後他在定裡面心裏面作念。心裏面作念、你怎麼樣想就怎麼樣現,如是想如是現、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現,你怎麼樣想他就怎麼樣顯現出來;我想這裡有個老虎、老虎就顯現出來了,我想這裡有個大蓮華、大蓮華就現出來了,都是在定裡面。如果不入定就不行,不入定你想、它不現,你想什麼、空想而不現。什麼原因呢?不入定的時候心的力量不夠,若入定以後心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入定的時候才有這個力量。我們佛教徒在凡夫的時候倒不是一定非要成就高深的禪定,只要有一點定、欲界定、未到地定也是可以,就可以去得慧解脫的阿羅漢、也可以得無生法忍的。但是你若入了聖位以後你若想要廣學佛法,親近諸佛、廣度眾生、弘揚佛法,沒有定是不行的,沒有定你的心力不夠、還是不行。不要說是特別殊勝的境界,小小的境界就辦不到,這慧解脫阿羅漢他就不行。所以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入是三昧的時候「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他就是這樣作念。「摩訶曼陀羅華」就是雨華,「細末堅黑栴檀」這是香,前面是雨華,這是雨香,「滿虛空中,如雲而下」。
我說到這裡又有個妄想,我們佛教徒…(我如果說錯話請你們原諒)那有那麼多的閑時間說閑話呢?充閑殼子說閑話。說是要得個欲界定,你幾時能成功啊?他要得未到地定、要得四禪,要幾時才能成功啊?說是我不修定,我要背《法華經》,背《法華經》、像一般的人你七天能背下來啊?有很多很多的勝妙功德等待你成就,那有時間說閑話呢?我們尤其是…如果自己若是沒有多讀經論,自己還不知道我是出家人,我說這句話對不對?我應不應該說這句話?也應該想一想啊!我是出家人、我不是在家人啊!這句話在家人可能有修養的人都不肯說,我們出家人還隨便說話、可以嗎?可以不可以?要想一想。
所以這上面說這位菩薩他「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這麼長的時間用功修行,他那可以散亂、那可以同人充閑殼子去?那有這種事情啊?所他能夠那麼精進他成就了,成就以後「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這樣子用這些華香來供佛,這樣子。「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又雨這個香,「此香六銖」,不要說很多,六銖「價值娑婆世界」,它的價值貴重到這麼個程度,「以供養佛」來供佛。
癸二、燒身供養(分三科)
子一、燒身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熏陸、兜樓婆、畢力迦、瀋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凈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前面這是三昧力供養,用三昧、入禪定裡面這樣供養,這底下第二是燒身供養。在禪定裡面供養、應該說這也不是苦行,這是很容易的,不是難事,但是萬二千歲在那兒精進經行可就不容易,這應該說是苦行。這底下說到燒身供養,當然在凡夫的時候修行是難,入聖位應該比較容易,到初地菩薩也只是斷了見惑、還有愛煩惱沒有斷,修行的時候也不能說決定容易,到了八地菩薩那應該是容易、到無功用行、無功用的境界,那應該是比較容易。現在這位菩薩他要燒身供養佛,燒身供養佛分三科,第一是燒身,看他怎麼說。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從禪定裡面出來,「而自念言」。這個話是那樣,如果是到第八地以後的菩薩是沒有出入定的分別了、到第七地就沒有出入定的分別,現在這上應該說他是到了第八地菩薩,但是也說從三昧起這就是從外相上看,他雖然是境界很高,像佛他也有行住坐卧、也和人說話、也是這樣子,但是內心裏面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他自己這麼思惟,我雖然用神通力就是在三昧里供養佛,還是不如以身供養才比較好,心裏面才感覺到合適。
「即服諸香」,那麼怎麼樣供養法呢?他就服很多的香,「栴檀、熏陸」,熏陸是乳香,「兜樓婆」是一種香草,「畢力迦」香翻個丁香、還有「瀋水」、還有「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飲這些油,「滿千二百歲已」,要準備了一千二百年、要飲這些。「香油塗身」,香油還要塗身。這可見必是這位菩薩是肉身菩薩,所以要把這個身體清凈一下,飲這個香油、要這樣塗香塗身、先清凈一下。「於日月凈明德佛前」,這時候準備好了,那麼在佛的前面「以天寶衣而自纏身」,天的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然後再將香油灌上去。「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那又是入定了、入定以後才能現出神通來,現出神通力實在來說也還是在禪定裡面發起來清凈的願,那就是他希望怎麼樣做就是怎麼樣想,那麼就是「神通力願」。「而自燃身」,用這個神通力願而自燃身,這表示不是用世間的火去把他點著了,不是那個意思,是用一般所謂的三昧火了,也就是他內心裏面的願,心裏面一想到火說是燃燒了那麼他就起火了。「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長、又是凈土,可見他的身體也一定是很大。吃了這麼多的香油又以天衣纏身又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這「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這裡面可能有神通力的力量,那麼身體一起火了,這火的光明能夠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這麼廣大的境界裡面放大光明,這就是有神通力願的關係,起火是神通力願,光明這麼樣廣大也是神通力願。
子二、佛贊
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前面這是燒身,燒身現在比前面明白地多了,那麼他應該是到了第八地菩薩聖人了。若是凡夫燒身那可能不行,但是我們看這《高僧傳》上,我們中國歷代的高僧,古代的高僧裡面也燒身的人也不少、為數還不少的。天台宗四明尊者法智大師他也有這種願,他也想這樣做,但是當時有很多的大居士四眾弟子要求不要燒身,所以就沒有燒。
這是說「其中諸佛」、就是八十億恆河沙世界中的佛,「同時贊言」這麼多的佛同時讚歎、讚歎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是真精進」,這真實是精進。「是真精進」這個話,我們懈怠的人那不要說,是發了精進勇猛心用功也是應該讚歎了,但是現在這個人是聖人、是八地菩薩,那麼他的精進這兩個字應該怎麼說法?這《法句經》上有四句話,「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我們用我們的心去思惟「這個人很精進」、其實那是懈怠,我們用我們的心去思惟那個精進還不算精進,聖人的境界那是一個無漏清凈由無分別心發出來的那種不可思議力量,那叫作真精進,應該這麼說。「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是真精進」這以下就是諸佛在讚歎「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在事實上表現於外的形相上看,就是敷了很多的香又灌上香油然後把它點著放大光明,就是這樣子供養佛、供養《法華經》。但是這位大菩薩他內心裏面一定是有止觀的,就是他若是觀察這個身體是畢竟空寂無所得的、光明也是畢竟空寂不可得,乃至到一切佛、供養的佛和《法華經》也都是無為相,也都是不生不滅的這種境界,而他的這一念心意也都是畢竟空寂的,這無分別境界。我們說頂禮「能禮所禮性空寂」,現在他這也應該說是這個燒、能燒的所燒的、能供養的所供養的都是法界一相,都是諸法實相的境界,這樣子才「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應該是這樣說。我看《竹窗隨筆》上蓮池大師有提到這個地方,說是智者大師解釋這一段文,沒有解釋觀想的文、沒有解釋。蓮池大師怎麼會說出這一句話來?但是我們看《法華文句》上就是智者大師在後面解釋,稍後一點解釋這個「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不是在這一段文上解釋。蓮池大師必是一看那段文沒有、就說沒解釋,有這麼一句話。「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前面是讚歎,這底下是來較量一下。你用華香瓔珞這些物去供養佛「所不能及」、還不如這位菩薩的燒身供養的。「假使國城、妻子」的「布施,亦所不及」,國城是外財、妻子是外身,也還是不如這位菩薩的燒身供養的。「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最殊勝的布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了,沒有能趕得上這麼殊勝的。「以法供養諸如來故」,這是結成、結束這一段。是「以法供養」,什麼是法?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這個法,那麼供養諸如來也是諸法實相。這種超越一切有為的境界、無分別無為的境界,「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這麼多的佛這樣說完了話就默然、就不出聲了不說了。
這一切的經論上都讚歎法供養,法供養就是如說修行供養,都是讚歎這一個。一切的財供養雖然也讚歎,但是法供養為最,法供養是最殊勝。當然這個話的意思,也和「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意思一樣,因為是不能行法供養那隻好做這個財的供養。這就表示自己的修行沒有入聖道的時候,沒入聖道的時候你心裏面有取相惑、也就是有愛煩惱也有見煩惱,這樣的心去做供養的時候,雖然也是發的好心、因為有取著的關係不殊勝。所以有的文上解釋染污和雜染的不同,染污、我們起了貪心了、起了瞋心了、起了高慢心了,這些貪瞋痴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起來、這都叫作染污。但說到雜染,說是我沒有貪心、貪瞋痴都沒有,雖然我是凡夫但是我這個心這些貪瞋痴都沒有,心裏面還應該是清凈的去做功德,怎麼也說是雜染呢?因為你還有取相惑,你還有我執法執在裡面還在活動,這種執著心就是染,就把你那個善法染污了,叫作雜染。這樣子說,所以沒有入聖道以後所有的這些修行就是雜染,還有多少染污的。入聖道以後你這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是清凈無漏的,所以叫法布施,是無所著了、無所取著。佛菩薩讚歎這個法的供養,就是希望你得聖道了,得了聖道是清凈無為的,所以法供養為最,「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子三、時節
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這是第三科、時節,第一燒身、第二佛贊、第三時節。「其身火燃」,為火所燃燒,燒了多久呢?「千二百歲」,一千兩百年。前面說是敷香油也敷了一千兩百歲,聖人做事情也是妙,燃燒了一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超過了一千兩百歲這個身才完全燒完了。
辛二、次生供養(分五科)
壬一、生王家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國中,於凈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
這是第二科、次生供養,前面是現生供養,現生供養的這一科說完了。次一生的供養分五科,第一科生王家。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這燒身供養本來也可以說是財供養,就是內財、內財就是身體,但是因為這個菩薩有諸法實相的觀行就變成法供養了,所以「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國中」,他火燒了他的壽命就結束了,命終之後他不入涅盤,他復生日月凈明德佛的國中,「於凈德王家結跏趺坐」。這樣的燒身供養,如果按像現在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是八地菩薩境界做這種事情,他這樣做當然都在無分別心裏面那種清凈無為的境界,那應該說是沒有痛苦的、沒有這種事情。如果凡夫那可是…如果你沒有點觀行的力量,那可是太苦了。我們在高僧傳上看那些人也很自在,所以也不可思議,是不是這些人得聖道了?不可思議。這「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國中,於凈德王家」,凈德必是國王的名字,這個家裡面「結跏趺坐,忽然化生」,不是胎生,他忽然間就有了,有了的時候是結跏趺坐的,一生來就是化現出來個跏趺坐的相。
壬二、說本事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實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勤行大精進,舍所愛之身,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凈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這個說本事;前面是生王家、這底下說本事。說他原來…「大王今當知」,這是國王、生到凈德王家,「大王今當知」,他告訴他,「我經行彼處,實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我在精進經行一萬二千歲,這是前一生的事情,「實時」就在…(錄音有斷)滿萬二千歲已「現諸身三昧」,得到這樣的聖人的功德。「勤行大精進,舍所愛之身」,我精進地一萬二千歲得現諸身三昧以後並沒有停下來,繼續地大精進,什麼精進呢?「舍所愛之身」,把這個所愛的身棄捨了,把它燒了放大光明供養諸佛、《法華經》。「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我舍所愛之身目的是什麼呢?用它來供養佛,目的是要求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求無上智慧是迴向菩提了。這是他向他的父王(等於可以這樣說了)報告這件事。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說完了這句話對他父親說:「日月凈明德佛,今故現在」,現在還在世間度化眾生,「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他經行萬二千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現在燒身供養以後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得這個功德,能解一切眾生的語言;一切眾生的語言也是太多了他能夠解、有這種陀羅尼,這也是總持的這種功德。「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這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這就是辭無礙辯,這成就四無礙辯是第九地菩薩的境界,現在沒有說四無礙辯只是說他有辭無礙辯了,也可能是由八地進步到九地了。「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又是這樣子。這個「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在《俱舍論》上說有六十個大數,在印度有六十個大數,這裡面「甄迦羅」就是六十個大數的第十六個大數,「頻婆羅」是第十八,「阿閦婆」是第二十個大數。但是前面有「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的「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這《法華經》可見文是很多,他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又聽聞《法華經》有這麼多文句的《法華經》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他對這個大王說,我現在還要供養這位日月凈明德佛。
壬三、往佛所
白已,即坐七寶之台,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贊佛:『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白已,即坐七寶之台,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贊佛」,這底下是第三往佛所,第三科到佛那裡去,他去的時候怎麼去的呢?「即坐七寶之台」,由七寶成的一個台,「上升虛空」,從地面升到虛空去、「高七多羅樹」那麼高,那這也等於是他的一個車,等於坐這個車從些空中去到佛那兒去,「往到佛所」,到佛那裡去,「頭面禮足」,禮佛的足,「合十指爪」,就是合十、這十指的爪都合起來,「以偈贊佛: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讚歎佛是這樣意思。前兩句讚歎佛的面、容顏是特別奇妙,發出來的光明能夠普照十方世界的廣大,「我適曾供養」,我剛剛曾經燒身供養佛,我已經生命結束了,我現在又來拜佛又來見佛。「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佛大慈悲不入涅盤還在度眾生。
壬四、如來付囑
爾時日月凈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盤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盤。』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台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凈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盤。
第四科如來付囑。
「爾時日月凈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盤時到、滅盡時至」,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又到涅盤的時候說《涅盤經》就入涅盤了。現在日月凈明德佛也是說完了《法華經》也是宣布付囑,「日月凈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盤的時候到了,就是所應度的眾生都度化了,「滅盡」的時候到了,就是舍應歸真了、這個意思。「汝可安施床座」,你可以準備一個床座,「我於今夜」今天夜間,「當般涅盤」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去了。
「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前面是宣布今夜要入涅盤、這是一件事。這底下第二件事,「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用佛法來囑託你、累贅你,「及諸菩薩」還有很多的菩薩,還有一些「大弟子」、應該是這些聲聞人。「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前面說「我以佛法」應該是通指日月凈明德佛所有為一切眾生所宣說的佛法,這底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應該說單指《法華經》說的了,這就純是一佛乘。「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台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現在都付給你、由你去教化,「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佛的法要流布、佛的舍利也應該流布、「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凈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所有的事情都交託他、委託他辦理了,「於夜後分」,不是中夜,「於夜後分入於涅盤」了,日月凈明德佛入涅盤了。
壬五、奉命任持(分四科)
癸一、起塔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啜,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捨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旛蓋,懸眾寶鈴。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這是第五科奉命任持,他奉日月凈明德佛的遺命他要住持佛教。分四科,第一科是起塔。「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看見日月凈明德佛滅度了,「悲感、懊惱,戀慕於佛」,還是這樣子。「即以海此岸栴檀為啜」,「為啜」在這裡說就是以海此岸栴檀這樣貴重的栴檀為薪就是了、用它來燒佛的身體。「供養佛身」,供養佛的遺體,就是用這個海此岸栴檀來燒佛的身體,「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捨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這個塔「高三世界」這麼高,高三世界這「三世界」怎麼講法?說是三千大千世界那樣講?這個不太明白。「表剎莊嚴,垂諸旛蓋」,就是這八萬四千塔、塔的上面有個標干就叫表剎、來莊嚴這個寶塔,還「垂諸旛蓋」,還「懸眾寶鈴」的。
癸二、燒臂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凈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這是第二、燒臂。前面是起塔、第二是燒臂。「心猶未足」,他是這樣子以海此岸栴檀為薪來供養佛,然後又收取捨利又供養舍利、八萬四千塔的供養,這樣子供養心還不滿足,「我今當更供養」佛的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凈明德佛舍利」,就是他對大眾宣布這件事。「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的前面,「燃百福莊嚴臂」,燃他這個百福莊嚴的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這個就沒有再詳細說怎麼樣燃、不像前面那麼詳細。燃這個臂時間經過多久呢?經過七萬二千三而以供養,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前邊燃身才千二百歲燒身,這地方要七萬二千歲,比那個時間反倒長,這可見時間的長短是他的神通力願的控制,這可能是這樣關係;那麼他就是認為有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來作供養,可能與當時的一切眾生有關係,雖然是供養佛,實在也是利益一切眾生的。
癸三、利益
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令無數求聲聞眾」,這是第三是利益;前面燒臂是第二科。起塔、燒臂、利益。「令無數求聲聞眾」,就是只願意得無餘涅盤就是達到目的了,令這些「無量阿僧祇」的求聲聞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回小向大了,他用這樣的行動勸他們回小向大,所以七萬二千歲時間這麼久。「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了,使令他們也是到了第八地菩薩的境界了。
癸四、現報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這是第四科現報、現在得到的果報。「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看見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沒有臂了、心情「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的導師,他是教化我們的,教化我們佛法、教化我們戒定慧、教化我們怎麼怎麼用功修行的人。「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了,有所缺了,這個我們心裡不歡喜。
「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在大眾中就對這些人「立此誓言」、立這樣決定性的一種言論。「我舍兩臂」來供養佛,「必當得佛金色之身」,決定得無上菩提的金色之身,應該指無上菩提的圓滿報身說的,「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若是真實不虛我能夠成功的話,使我「兩臂還復如故」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作是誓已,自然還復」,這個誓言發表了以後自然地這兩個臂就恢復過來了,什麼原因呢?「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由於這位菩薩他的福德智慧特別深厚的關係、淳凈深厚,所以他有什麼誓言的時候他就能夠滿願、能夠實現的。「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現出這樣的瑞相,所以這個福德智慧的確是非常重要了。
第91講--
庚三、結會古今(分二科)
辛一、結會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前面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日月凈明德佛,後來他的兩個臂「福德智慧淳厚所致」,又自然還復了。「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又現出這樣的瑞相。這個時候「佛告宿王華菩薩」,這是結會古今,分兩科,第一科是結會。佛這時候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供養日月凈明德佛的那一位菩薩,他是那一位呢?豈是別的人嗎?「今藥王菩薩是也」,就是現在的藥王菩薩就是他。「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他能夠舍這個身命,能夠布施供養佛、救護一切眾生,這樣子「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的數,很多很多了。
辛二、勸修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這底下是勸修。佛又招呼宿王華菩薩說,「若有發心」,假設有的人他發了無上菩提心,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他能夠燃燒他的手指頭或者一節或者兩個節,我們現在的人手指是三個節;那麼燃一節或者燃兩個節。「乃至足一指」,就是滿足了這一個指完全燒了去供佛。「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能超過了用國城的布施及妻子的布施,「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勝過外財的布施。
戊二、嘆經(分三科)
己一、嘆能持人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若復有人」,這底下是嘆經。這能燃手指這個事情,這上面讚歎超過外財的布施,因為人所愛著的物、最厲害的就是愛著自己的生命、愛著自己的身體,還勝過了對外財的愛的,所以能夠把自己身的一部分「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功德會超過外財的布施。當然這是大乘佛法裡面這樣說,若是小乘佛法,這比丘戒裡面不是這樣說的。
「若復有人」,若是又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是四種聖人,「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受持《法華經》全部或者是最少到一四句偈得到的福德勝過前面以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供養四種聖人。當然,以財物供養聖人也是有廣大的功德,但是不如修學佛法的功德大,這個原因就是你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你能夠這樣受持你會得聖道、能夠得無生法忍乃至得無上菩提,所以是超過了財的布施,因為用財的布施雖然得到廣大的福德也還是原來的凡夫境界,你不能夠直接地得聖道,所以不如修學佛法功德大,這裡面中心主要的一點就是以聖道為貴。在《法句經》上有一句話,「雖多積珍寶、嵩高至於天」說這個人他能積聚珍寶到天那麼高,「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你集聚的財寶滿了這個世界、裝滿了這個世界了,但是也不如你能夠見道跡、就是得初果,都不如得初果好;在大乘佛法來說就是不如得無生法忍好,在事實上應該能感覺到,如果沒得聖道、福報雖然很大,他會有很多憂苦的事情苦惱他、他心裡還是不安的。若是你能得聖道,這聖人的正念一提起來世界太平了,什麼事情也沒有,所以得聖道是最尊貴、最殊勝了。而聖道的成就就是要學習要修學佛法,開始應該是文字的佛法,從這裡開始修習才能夠有成就的。
己二、嘆所持法(分二科)
庚一、嘆法體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前面是讚歎《法華經》的殊勝,但主要是說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讚歎這個人的福德特別地大,這底下讚歎所受持的《法華經》。這裡分兩科,第一科嘆法體,這個「體」不是明體宗用的體,就是文字的《法華經》說,實在這裡是用譬喻來讚歎的。佛又招呼「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是最廣大最深的了。「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也是這樣子,「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在佛所說的經典之中《法華經》是最深最廣大的了。這意思,按天台宗藏通別圓來說,《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當然是最深妙的,其它的經雖然也有圓、但是還有其它的不圓的,所以不如《法華經》那麼的殊勝。這文其實大意就是這樣,不必特別地去配什麼是川流、什麼是江河,我看不用配了,就是《法華經》是最殊勝的。
「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前面用海、以海來譬喻《法華經》的深妙,這底下用山來作譬喻,這麼多的山裡面須彌山是最殊勝、最高大的,須彌山四寶所成,其它的山如土山也沒有寶、或者是有一寶、二寶,沒有須彌山那麼樣的殊勝。這「十寶山」出在《華嚴經》,就是雪山、香山、鞞陀梨山、神仙山、持雙山、馬耳山、持邊山、輪圍山、還有憧慧山、還有須彌盧山,須彌盧山就是須彌山。眾山之中須彌山是最高大,「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是最殊勝的。
「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前面用海用山作譬喻,這底下用眾星之中月天子最殊勝,月亮的光明超過了眾星,此《法華經》也是這樣子,在「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的,它的光明是最廣大的,因為你學習《法華經》能開示悟入佛的智慧,當然佛的智慧在一切眾生中是最為照明的,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前面是以月亮作譬喻,這底下以太陽,這太陽能除諸闇,它能破除去黑暗,「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能破除一切的愛煩惱、見煩惱、塵沙的煩惱、無明的煩惱,這都是不善之闇,學習《法華經》能破除去、使令你心裏面得大智慧,沒有煩惱。
「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前面是海山日月,這底下約人來作譬喻,「諸小王中」小的國王、和這轉輪聖王來相對,轉輪聖王是最殊勝的了,因為轉輪聖王是大國王能統一全世界,所以他的福德威力是最廣大的了,小王所不能比。「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是最殊勝的。如果按佛的意思來說,佛是願意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的,這正是《法華經》的意思。可是眾生的根性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所以佛就余深法中來開導眾生,這樣說其它的經典就等於是佛調熟眾生的根性、使令他們聽《法華經》的根性成熟了,那麼佛就說《法華經》了。這樣說其它的一切經典是為《法華經》作前方便的了,這樣說《法華經》是最殊勝的,可以這麼說。
「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前面轉輪聖王是人王、這底下說天王,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中他是最自在的了。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諸經中是最殊勝的。我們以前曾經提過,這經王究竟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指這第一義諦說的,第一義諦是經中之王。《法華經》有第一義諦,其它的經也有第一義諦,佛是站在第一義諦的立場,《法華經》就是第一義諦,《法華經》就是經中之王,其它的教行理三經,教行、那就是經王的前方便了,其它的經這個正義不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那當然不能夠同《法華經》相比的了。而這裡面的意思也好像包括了《法華經》的教也在內,《法華經》也有教也有行也有理的。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這「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大梵天王就指初禪天王;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大梵天就是大梵天王。他怎麼能說是一切眾生之父呢?這是眾生的妄見,不是真實的,這裡就用他來作比、姑且隨順凡情用他來比況的意思。大梵天王為什麼有這種心情,他自己認為他是一切眾生之父呢?也有一點因緣的,就是在世界在壞(成住壞空)壞了以後就空、沒有世界了,我們這個四天下都沒有了,連初禪天宮殿也都被火燒了、空了。後來又成就了,成就了以後,成劫過來以後就是住劫,到住劫的開始這個時候,二禪天…因為初禪天這時候初成就裡面沒有人,二禪天就是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這三天,二禪天的人有命終了死了、化生到初禪來,這個初開始來的這個就是大梵天王。他來了以後他感覺這地方只有我一個人另外沒有人,怎麼沒有人呢?他打這個妄想的時候、二禪天或者其它的天又有人死了、死了就(都是化生)化生到初禪天來,就是梵眾天、梵輔天了。那麼大梵天王他心裡想,這些人是因為我一動念就出現了,所以他是我的兒子,我是他的父親,而那些人也承認他是父親,就是這麼展轉因緣就是這樣子。事實上每一個天、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是由自己的煩惱業力而生的,不是他的妄想,這就是他自己的誤會了。現在眾生是這樣說,而大梵天王自己認為他是一切眾生之父,世間的人也就這樣傳說「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一切眾生是他生的。「此經亦復如是」,現在用這件事作個比況,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這些人因學習《法華經》而成就的,所以《法華經》是這一切人的父。「賢聖」我們前面解釋過,賢人就是他能夠明白通達了什麼是佛法、而他又能夠修學戒定慧,他有正知正見,而他的品德又特別好,那就是名之為賢,但是還沒有斷煩惱。若是斷了煩惱見到真理了名之為聖,這是賢聖、這一切賢人和一切聖人。在聖人裡面又有學、無學的分別,什麼叫作學呢?就是戒定慧、就是三學,就是這一切的佛教徒應該學習戒、學習定、學習智能,學這個。學的時候他還沒有圓滿、要繼續向前學,目的就是要去掉內心的貪瞋痴,學習戒定慧滅除內心的貪瞋痴,但是還沒有學圓滿、一直地要學的就叫作「學」;如果學的究竟圓滿了就叫作「無學」了。但這個學究竟指誰說的呢?分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初果見道的時候,在他的一念心裏面已經出現了無漏的智慧了,要繼續向前進,小乘佛法裡面說就是十六心、十六剎那,這十六剎那的前十五心這個時候就開始名之為學,到十六心就是得初果了,初果、二果、三果這名之為學,若是得四果阿羅漢了就叫作無學了。這樣說學也是聖人,無學當然也是聖人。但是也有的說從開始學習佛法、他發心學習佛法想要得聖道、想要得無上菩提,或者是想要得阿羅漢、想要得辟支佛也好、想要成佛也好,這三乘的聖法你開始學了、你有這樣的願望了,那就可以名之為學。這樣說外凡也可以名之為學,內凡也是學,不一定非要得聖道,這樣這個學就寬了、範圍寬一點。「及發菩薩心者之父」,這個發菩薩心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了,前面是說發出離心的,這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這些人學習小乘佛法也好,學習大乘發無上菩提心也好,就是由《法華經》這個妙法為因緣使令你能成就賢、能成就聖、學、無學、發無上菩提心的。最初你的善根是由《法華經》為你成就的,然後逐漸地增長乃至得無上菩提,都是因為這個法而成就的,所以《法華經》是一切修行人的父,類似說大梵天王說是一切眾生之父。用這個眾生的情計來作比況形容《法華經》的殊勝的重要。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前面用大梵天王(還是個凡夫)作譬喻,這底下用聖人作譬喻。一切凡夫人裡面……「須陀洹」翻個預流,「斯陀含」翻個一往來。「阿那含」翻個不來、就是不來欲界了。為什麼不來了呢?因為欲界的煩惱這個欲沒有了、他完全滅掉了,所以他不能由業力使令他來到欲界來,當然阿那含果在色界天也可能是在無色界天,在色界天的阿那含他要來欲界來、乘著神通他還是能來的,但是那是他有因緣或者來見佛或者發菩提心來度眾生、那是由大悲願力才來的、而不是由業力。「阿羅漢」就翻個無著、不執著、或者翻個殺賊、或翻個應供、翻個無生,這樣子。「辟支佛」翻個獨覺,這麼多的聖人裡面以辟支佛為最殊勝,辟支佛比阿羅漢的智慧要高一點,因為善根栽培的殊勝所以能夠無師自悟。「此經亦復如是」,這部《法華經》也是,「一切如來所說」的佛法裡面、「若菩薩所說」的佛法、「若聲聞所說」的佛法,「諸經法中」《法華經》是最為殊勝的;就像辟支佛在阿羅漢、阿那含、初果、二果裡面是最殊勝那樣子。「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這又是提這件事,若是有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他也是這樣子,在一切眾生裡面他是最殊勝的,像《法華經》在一切的佛法裡面最殊勝。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這又一個譬喻,前面是用辟支佛作譬喻,這底下用菩薩作譬喻,一切聲聞、辟支佛裡面菩薩是最殊勝的,發大悲心廣度眾生所以超過了二乘人,「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都是不如他的殊勝。「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這底下用佛作譬喻,佛是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的法王,此經亦復如是在一切經典中是王,就是大自在的境界。
庚二、嘆法用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這底下嘆法用,就是讚歎《法華經》的作用、這作用是很殊勝。佛招呼「宿王華」,「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這句話是總說的,《法華經》能救護一切眾生,怎麼能救護呢?「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這《法華經》它能使令一切眾生遠離一切的苦惱。這苦惱,這眾生本身雖然也能感覺到苦惱,但是沒有辦法解脫,這《法華經》能使令你解脫一切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此《法華經》能大饒益、不是小饒益,能大饒益一切眾生,饒益他什麼呢?利益他有什麼好處呢?「充滿其願」,能滿足他的願望,當然這是一個好的願望;惡的願望、《法華經》是不能滿足你的,「充滿其願」。這樣說前面是離苦、「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是離苦,這底下能「充滿其願」就是得樂了,離苦得樂,所以說「此經能救一切眾生」的。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前面是法說,這底下說譬喻。像那個清涼池、池裡面的水很清涼,「能滿一切諸渴乏者」,一切渴乏的人、饑渴的人能令你不饑渴、能解除你饑渴的苦惱。這清涼池就是譬喻《法華經》,《法華經》能夠滿足一切諸渴乏者,也等於是充滿眾生,滿你的善願。「如寒者得火」,就像感覺冷的人得到火了、就不冷了;《法華經》你若得到了也能驅除一切苦惱的寒冷。「如裸者得衣」,這沒有衣服穿的人若得到衣服了心裡很歡喜,現在你若能得到《法華經》就像裸者得衣似的,按這個「衣」是慚愧衣,沒有衣服穿就是無慚愧的意思,現在能得到《法華經》那麼就是有慚愧了。「如商人得主」很多作生意的人、這古代的時候到海里取寶要有一個導師,若沒有那個導師還不能去取寶的,所以商人得主的時候這個事情才成功的;所以若是得到《法華經》了,那麼也就得到一個導師了。「如子得母」,像小孩子看見母親了心裏面快樂,我們佛法裡面一切的修行人得到《法華經》了就像得到母親了似的。「如渡得船」,得到船就可以渡過這個水、渡過生死海了,得到《法華經》也就可以度脫生死了。「如病得醫」,有病的人得到醫生了,就像有煩惱病你遇見《法華經》就是遇見醫生了能除煩惱病。「如闇得燈」,黑暗的地方不方便,要得到一個燈破除黑暗,得到《法華經》在無明長夜裡就有智慧燈了。「如貧得寶」,貧人得到寶就不貧了,修行人能夠得到《法華經》就是得到財富了,就是聖人的法財。「如民得王」了,你的生命財產才能夠安全,才能夠不被土匪搶去了,修行人所成就的功德、你若得到《法華經》你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如賈客得海」,這賈客、采寶的人得到大海的時候,海裡面有寶可得;得到《法華經》也有寶可得了。「如炬除闇」,這燈和炬還不一樣,炬是火把、能破除黑暗,那麼《法華經》就是炬了。「此法華經亦復如是」,這一共是十二個譬喻,這底下合法,此《法華經》也是這樣子,「能令眾生離一切苦」,遠離一切苦惱,「一切病痛」,能遠離一切病痛,這病痛、也就照事實說人的病痛,得到《法華經》也能夠離一切病痛,如果說是指煩惱病說,那就是能斷煩惱了。「能解一切生死之縛」,這個生死,我們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這生死裡面受很多的苦跳不出來,就是被這生死綁住了,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惑業,就是煩惱和業障,煩惱和業障把人困住了就叫生死之縛;我們能學習《法華經》就能解除這惑業的系縛,就可以解脫生死了。前面是譬喻,這是合法。
己三、明持經福深(分二科)
庚一、明持全經福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這底下第三科明持經福深,分兩科,第一是明持全經的福。「若人得聞此法華經」,你能夠「若自書、若使人書」,能夠書寫所得到的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在高僧傳上看古代的人寫《法華經》那個真是特別,把那塊地把這個土挖掉它換上好的土,木頭也要用好的木頭或者用香木蓋好了,請人來書寫的時候要用一個竹筒把這個口裡面的氣通到外邊去,你呼吸的氣用一個管子把它通到外邊去,寫這個字用筆寫的時候、你的氣不要熏到這個紙,有這種情形,或者口裡面含著香。說是有一個比丘尼特別地這樣造一個房子請人來書寫,當然是書法家寫得好的人,她就是這樣做。那麼寫好了這部經她自己受持讀誦,後來有個法師要講《法華經》要同她借這部經,這比丘尼不借,不借、非要借不可,這比丘尼就勉強借給他。借給他的時候這個法師就是上座、登上法座就講,但是把《法華經》一打開看不見字,可見這個法師本身也是有問題。那麼他這時候這個慚愧心就發起來就下座來磕頭,磕了幾個頭再上座打開就看見了,有這種事情。所以這個「若使人書」這裡面也是有學問的。說是弘一律師想要寫經,就寫信給印光老法師請教這件事,印光老法師就提到這件事來開示了弘一律師。這在文字上說「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這件事也有種種的不同,我也看見一個人他歡喜寫字就寫《法華經》,但是他沒有這種學問知識,他就是對著經本子書咳嗽,這個就是這樣子。所以這上面說「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的功德,以佛的智慧來籌量他是多是少呢?不得其邊,得不到那個功德的邊際,那就是無量無邊了,功德是很廣大的。
「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翻個夏生華、夏天生的華,「那婆摩利油燈」這樣的油燈,這個是用這麼多的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也是無量無邊的、也是很多很多。
庚二、明持此品福(分二科)
辛一、格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儘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痴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凈,以是清凈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惟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贊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這底下明持此品的福報,前面是持全經的福報,這裡說單獨受持這一品這〈藥王菩薩品〉的福,分兩科、第一是格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他能夠聽到這個藥王菩薩品,「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儘是女身,後不復受」,前面只是說你聽到了這〈藥王菩薩本事品〉聽、得到的功德無量無邊,這底下又說「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不是說男人、是說女人。他聽聞(聽聞也包括閱讀)「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他就能夠繼續不斷地學習這部《法華經》讀誦這《法華經》,「儘是女身,後不復受」,這個女身盡的時候、就死亡的時候,以後就不再受女身了,就能夠解脫這個女身。當然這個意思這〈藥王菩薩本事品〉藥王菩薩能捨身,燒這個身、能棄捨它,對女人來說她若能受持這一品就能破除她愛著身體的這種執著,能把愛著心轉輕微了就能棄捨女身,當然也要自己有這個願望,你不願意棄捨那還是不行的,「儘是女身,後不復受」。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這底下又說第二個事情,前面說受持〈藥王菩薩本事品〉能轉女身,這底下第二個意思是生凈土。「若如來滅後」佛滅度以後「後五百歲」里,「後五百歲中」。
這「後五百歲」的解釋是很多的、很多種解釋,一種解釋正法是五百年這是前五百年,前五百年的後五百年,就是佛滅度後的第二個五百年了、若這樣說。如果說正法是一千年,一千年正法以後的五百年,就是像法開始的五百年,也可以這樣解釋。又有一種解釋後五百歲,說佛滅度後一共分五個五百歲,第一個五百歲就是解脫堅固,就是這五百歲正法住世的時候人多數能得聖道、就是能得解脫,所以叫解脫堅固,是第一個五百年。第二個五百年禪定堅固,就是第二個五百年的時候修禪的人很容易成就、也就是修四念處,而這個人容易得四禪八定但是得解脫就比較少了。第三個五百年多聞堅固,就是第三個五百年的時候佛教徒裡面學習佛法的人很多、博學多聞學了很多的佛法是大通家了,這件事容易成功、多數是這種人,得禪定的就比較少了,這是多聞堅固。第四個五百年是福德堅固,第四個五百年得解脫得禪定多聞的人比較少了,那麼做什麼呢?就是修福報修福的人多,修廟或者是齋僧或者在社會上做一些慈善的事情,就是修福的人多、福德堅固。第五個五百年做什麼呢?鬥爭堅固,這就是佛教徒與佛教徒彼此間嫉妒障礙、就是我破壞你、你破壞我,就是大家斗,看誰的福報大、誰的本事大,就是這樣子。現在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就指這第五個五百年說的、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這個說法也有各式各樣的說法,有一個說法就是現在還不滿二千五百年,但是已經超過兩千年了,這個怎麼計演算法呢?就在我們漢文佛教的文獻裡面看,真諦三藏翻的《十八部論》?是誰翻的?說是按阿育王他做王那一年算,他說是佛滅度後…有的文上說佛滅後百餘年阿育王出世,有的說是一百一十七年、這說得更清楚、一百一十七年,阿育王出世。在阿育王出世以後多少年是公曆耶穌的計元,這在歐洲的歷史上有,大概是三百幾年。這樣說,一百一十七、再加上阿育王執政多少年、距離公曆多少年把這個數加上去,再加上一九九四(當時1994年),這個數我曾經算過、到現在是二千三百八十一年,那還不足二千五百年,現在就在二千五百年之內的。我們通常現在說是二五一幾年現在,這是緬甸佛教的一種說法,不過這個也不必那麼計較了。
「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這特別提到女人,說「若有女人」不是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單獨說女人。這表示什麼呢?按現在事實上看的確是女人發心修行的多。「聞是經典,如說修行」,就像經論上所說的,如經所說去修行四安樂行、或者修行〈法師品〉的衣室座,能夠這樣子修行如來室、如來衣、如來座,如來室是大慈悲心、如來衣是忍辱、第三是畢竟空、諸法空為座,按照這樣的法門去修行,或者修四安樂行,如說修行或者是能把《法華經》背下來。若是按四安樂行那裡面是有修止觀了,若是能夠受持讀誦、能誦能讀、能修止觀那是更不得了。命終的時候、於此娑婆世界命終了「即往安樂世界」,他就能到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和「大菩薩眾」,阿彌陀佛是「大菩薩眾,圍繞住處」,那裡面有七寶池有大蓮華,這個如說修行的這個女人就生到那個蓮華裡面去在「寶座之上」,蓮華中有個寶座、就是在那裡蓮華化生了。
這裡面,通常說如說修行,假設沒得無生法忍的話,你這樣讀誦受持《法華經》修行四安樂行沒得無生法忍、也能夠降伏煩惱,你能夠一天晝夜二十四小時除掉了睡眠做一些雜事、盡量少事,能夠讀誦《法華經》再拜《法華懺》或者是再修止觀的話,那麼一定是沒有煩惱的,煩惱是不活動了,沒有時間起煩惱嘛!最低限度是這樣子。那麼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當然是心不顛倒、正念分明,他發願願生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當然到時候來接引你去了,所以是在「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一定是這樣。若是這個人能夠一念相應、斷了煩惱,那成聖人了,當然也是往生到阿彌陀佛國但是那是…這個可是這樣,如果愛煩惱、見煩惱斷除去一部分,沒有完全斷、還是凡聖同居凈土,還不能到方便有餘土;需要愛煩惱、見煩惱完全斷除了才能生到方便有餘土。
「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痴所惱」,到了阿彌陀佛國、到了蓮華寶座之上的時候那就和在娑婆世界不同了,在娑婆世界的時候為貪慾所惱、為瞋恚所惱、為愚痴所惱、為三毒惱亂;這煩惱一來了…這非佛教徒也可能不知道、佛教徒應該知道,自己生了一回煩惱就知道感覺到很苦。所以「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到了阿彌陀佛國的時候也不會再有憍慢心、也不會再有嫉妒心,這些貪瞋痴煩惱和憍慢嫉妒都是垢、為垢所惱,現在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這件事了、沒有這個煩惱來折磨自己。如果沒有斷煩惱、在娑婆世界修行還沒斷煩惱,但是到了阿彌陀佛國煩惱不活動、就不為煩惱所惱,那麼繼續華開見佛、聽佛說法、還是修四安樂行、還是修戒定慧修學六波羅蜜、修學般若波羅蜜的,還是這麼修行,「得菩薩神通」,你成功了你就會得到菩薩的神通,這表示不是阿羅漢的神通,這是得了更廣大的神通了。「無生法忍」,得了無生法忍了,這時候太陽出來了。
「得是忍已,眼根清凈」,前面是得神通得無生法忍,這底下是能看見很多的佛,得無生法忍以後「眼根清凈」,這蓮華化生的人本來就是眼根清凈,但是得了無生法忍以後這果報就轉變了、眼根清凈,這個清凈怎麼講呢?「以是清凈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這就是清凈的意思,能看見這麼多的佛。前面說得菩薩神通、這應該說是天眼通了,他的天眼通能這麼廣大。
「是時諸佛遙共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是女人了、轉女成男了,到了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國沒有女人嘛!所以前面說「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現有就說「善男子」了。「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這個如說修行裡面有這麼多事,你能受持還能讀誦還能思惟(這思惟等於是修止觀的意思在裡面了)還能為他人講說,你所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太大了。「火不能燒,水不能漂」,你成就的功德火不能燒害你,水也不能夠漂溺你,「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有這麼大的功德。這是已經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了,那麼「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應該說煩惱火不能燒、煩惱的水這惑業苦都不能苦惱你了,所以「汝之功德,千佛共說」都說不完的、「不能令盡」。
「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的確是這個意思、能破煩惱,你現在已經能夠破除去這些魔賊,這五蘊魔、煩惱魔、死魔這些魔軍,能壞魔賊「壞生死軍」,這一生一死的這些事情也都沒有了。「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剩餘的其它一些怨敵你都能破壞了、他不能夠來破壞你的了。其中還有一樣事、一個問題,就是所謂帶業往生的問題。帶業往生的問題,在娑婆世界無量劫來還有很多的罪還沒有結束,或者人與人之間的糾紛或者到三惡道受苦的這些罪都是怨敵、你都能摧滅了「皆悉摧滅」。摧滅這個裡面的意思,假使這個罪應該到三惡道去受苦的、不去了,不能去;但是人與人之間在人間應該受的苦、這個菩薩他有大自在的力量,可能還是要受,如果從阿彌陀佛國回到娑婆世界來、人與人之間一些糾紛、一些苦惱的事這些罪業,可能這個菩薩他不會賴帳、他要還。還的時候、還和不還一樣,因為他得了神通無生法忍了,他不在乎這件事,不像凡夫的時候你用針刺一下都受不了、何況其它的事情,所以在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來說,「諸餘怨敵皆悉摧滅」,這句話可以這麼說了。這樣意思,就是凡夫肉眼看見他還是或者為人所殺或者怎麼樣苦惱,但是在他本人來說沒有這件事,有就是沒有。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十方諸佛繼續讚歎他,說是百千諸佛以神通力來守護你,令你得到安全,這是不可思議。「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在世間的天、世間的人裡面沒有人能趕上你了,這凡夫當然是不能和聖人比。「惟除如來」,現在用聖人來說、除佛,其它的「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也沒有能和你平等的,這個就是在阿彌陀佛國你能繼續修行都變成了阿毗跋致、變成了一生補處了,當然其它以下的菩薩就是不能和他相等。不過在菩薩聖人的心情上他沒有這個分別,不像凡夫老有勝劣的分別,聖人他沒有這個取著心。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這是結束前面這句話。這個菩薩在娑婆世界他能忍耐,能受持讀誦《法華經》如說修行,後來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了,就是有這麼好的成就,所以說「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或者說前五波羅蜜算是功德、第六波羅蜜算是智慧,當然這裡面是大菩薩境界了。「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贊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若有人聞、聽聞這〈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贊善者」,聽見了這個或者自己讀誦、或者是聽人家讀誦,你能夠發歡喜心,讚歎好!讚歎藥王菩薩這麼偉大的精神,他能沒有愛見煩惱、能棄捨這個身體供養佛。「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不要說第二生將來,就是現在他口中就能夠發出來青蓮華的香氣。「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有這種境界。「所得功德,如上所說」,就像前面〈隨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分別功德品〉所說的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辛二、囑累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佈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盤荼等,得其便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這底下是囑累。
「是故」,所以「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就是麻煩你了、囑託你了。「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佈於閻浮提」,就是那個前五百歲的人善根強、他知道好歹他自己可能發心就修行《法華經》了,就是後五百歲的時候眾生業障重,你要去主動地讚歎弘揚才有人學習《法華經》了,所以「後五百歲中,廣宣流佈於閻浮提」,這一品經你要努力地去弘揚它。「無令斷絕」,不要叫這部經停止活動了、不可以,要繼續地弘揚它。「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盤荼等,得其便也」,你要護持這部經,不要叫這些「魔民、諸天、龍、夜叉、鳩盤荼等」這些惡鬼得到機會來破壞、妨礙、阻礙《法華經》的。
「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守護這部《法華經》的。「所以者何?」因為什麼要用神通力守護呢?這底下解釋。「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閻浮提人有病吃別的葯吃不好,就是這個〈藥王菩薩本事品〉此良藥你若受持讀誦就可以好了病。「若人有病,得聞是經」,得聞了《法華經》,「病即消滅」,這個病就消滅沒有了。這樣子,我們若聽聞了這部經是不是病就消滅呢?這話應該這樣講,我們剛才說過,這《法華經》有教行理,我們聽聞的是語言文字的《法華經》,我們心不與理合、那不行,但是長期的讀誦還是有功德。現在說「得聞是經」你能聞到那個第一義諦的《法華經》的話「病即消滅」,可能應該是這麼說。當然這第一義諦不是離開了文字的,我們還是要假借文字去學習,你能夠見到第一義諦了病即消滅,那就是聽聞了《法華經》了,這樣講是深了一點。「不老不死」,你聽聞了《法華經》你不會老也不會死的,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大智度論》裡面有解釋,這個病不是說我們四大不調的病、是指煩惱病說的;病即消滅--這個煩惱消滅。不老就是不會再有邪知邪見了,老就是邪知邪見的意思,你得聞《法華經》的時候沒有邪知邪見了就叫不老。不死,就是聽聞《法華經》你成就的那個智慧命、那無漏的智慧命不會死亡的,那是盡未來際都不會滅的,那個慧命是無量劫,所以叫作「病即消滅、不老不死」。或者是得聞《法華經》的第一義諦你覺悟了的時候,病也好、老也好、死也好,都是沒有那麼回事,根本沒有病、也沒有老、也沒有死,那是在理性上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這個意思了。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用蓮華盛上末香「供散其上」,供散那個受持《法華經》的人的身上。「散已,作是念言」,心裡念、口還發出這樣的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這個人不會很久他一定像釋迦牟尼佛似的,拿著那個柔軟的草坐在菩提樹下得無上菩提了,「破諸魔軍」,這些魔王都不能來搗亂了。「當吹法螺」得無上菩提以後就轉法輪,「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就是轉法輪,轉法輪有什麼好呢?「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自己解脫也解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了,這個海譬喻老病死的廣大,眾生很難解脫的。「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生恭敬心,這個人就要成佛了、應該這樣想。
丁三、利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這底下說是利益)「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當時法會大眾有這麼多人得到這樣的功德利益,「語言陀羅尼」,得到這個羅尼。
丁四、多寶稱善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贊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贊宿王華菩薩言」,這是第四科、多寶稱善。在寶塔裡面讚歎宿王華菩薩說:「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因為他的問才發起這一品,所以這一品使令當時法會大眾成就了這麼多的功德,所以宿王華菩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了。
我剛才說是…這個文上說「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我心裏面想出來一個故事,現在把這個故事講一講。
這故事出在什麼時代?在阿育王時代,阿育王的事情、與阿育王有關係。這阿育王他做了大國王了,他造了宮殿、這宮殿造的很廣大很多很多。阿育王這個人必是歡喜畫,所以他就是請了很多很多的畫家在他造的宮殿牆壁上劃畫、划了很多畫。但是其中有一個離他的首都最遠的邊地小國里的一個畫家最後才到來,也就在他的宮殿上找一個地方劃,其實很多地方都被人家划了,他就在靠門旁邊有那麼一個地方他就劃、劃好了。劃好了以後阿育王就來了,別的畫當然都歡喜,但是對這個後來劃的畫非常注意、就注意看。就下命令把這個畫家找來,就問他說是:你劃的畫,是你心裡想的,沒有這麼回事、只是心裏面這樣想,這樣劃的呢?是真有這件事呢?這畫家說:是真有這件事。其實這畫是什麼呢?就是劃一個女人在蓮華池那裡,就是這麼一個畫;但是這個女人劃得非常的美。非常美、他就認為若是真實的,他就想要去看看這個女人、這阿育王。阿育王就問他在什麼地方,這個畫家就是在來阿育王的首都的中途路上經過的時候看見這個女人的,說這是真實、並不是憑空想的。那麼就把地址地點弄清楚了,就下令派人去把這個女人請來,當然這就去了。到那裡去了一問,說是現在這個女人已經嫁人了,說是我們不管這件事了,這父母不管這件事的,那麼就到他們夫婦那裡去同他先生說這件事。阿育王是大國王當然大家早就聞名了,就說是阿育王要請她去,你還是放下好了,你怎麼敢得罪阿育王呢?那麼也只好…好了、好了,就是把她請去了。去了以後阿育王一看她的面的確是很歡喜,就變成他的夫人了。但是有一天,阿育王從外地回來就看見他這個夫人哭、流眼淚在哭。阿育王說:你原來是一個很貧苦的家裡面的女孩子,現在變成大國王的夫人還哭什麼?她說:若是王能夠赦免我的罪、我可以向大王坦白地說出我心裡的話。說:可以,你說。她就說:我因為聞到這蓮華香就想起來以前的丈夫了,所以就哭。說是:聞了蓮華香為什麼要想丈夫呢?說:因為我丈夫他的口也就噴出這個香,他的身體也這個香、也是這樣香。說:真的嗎?說:是真的。那麼好!他就下命令,把你丈夫請來,是不是真是香。就派人去了,去了到那原來住的地方找不到了,就各地方一打聽,說是他出家去做比丘了,原來就是歸依三寶受持五戒的優婆塞,現在太太被人搶去了、也許受到刺激,但是也可能是好因緣,要不然也很難解脫(我看),那麼他就出家去了,說是現在不在家裡。說是到什麼地方出家去?總是問到底了,就是到廟上去。到廟上去就是找到了,喔!已經得阿羅漢果了,這個人還是有善根,這麼快、恐怕不是會很久。那麼說阿育王要請你、要供養你。這阿羅漢、你欺騙他是不能欺騙的,好!好!阿育王請我、我就去。到那兒去了的時候,阿育王一看是個比丘啊!阿育王信佛嘛,也就同他談話,的確談話的時候真是有蓮華香。說是請人倒點茶來請他喝茶,再喝點茶談話還繼續有香。說是,這麼老遠來請你去洗洗澡吧!沐浴完了大家坐下來談話是更香、香得更厲害,這時候看感覺真實是香,不是假的,就問。阿育王說:大德,為什麼你口裡面有蓮華香、身體也會發出這種香呢?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阿羅漢說:我前生在佛法裡面栽培一點善根,說是怎麼栽培的呢?他說我前生也是一個貧苦的人,我走到寺廟裡(雖然貧苦也是信佛)寺廟裡面在講經,一個法師在講經我進去聽經,聽經我感覺非常歡喜,我僅有的一點錢我就去買一點香來供養這位法師,我當時又讚歎這位法師,我前生就是栽培到這些善根,所以今生我就得這個果報,所以我能夠身體有香、口裡面有香,當然他沒有說能得阿羅漢果也是前生栽培的善根。這阿育王非常歡喜真是恭敬供養。
這上面說的這個故事這因緣是這樣的,而這上面是說他讚歎隨喜這一品〈藥王菩薩品〉,這真是從他的深心裏面發出誠懇心來讚歎,他就會「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這可見佛法是說出一個事實來的,足可以知道是真實不虛的。今天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12
※妙法蓮華經玄義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