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人類認知原理
人類是怎樣認識客觀事物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根本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的思想者們的觀點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派別:
第一大派別是直覺主義派。這一派認為,人類是靠其直覺來認識客觀事物的。但「直覺」是什麼呢?直覺只不過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神秘體驗」吧了,而根本不是一種認知。所以這一派根本談不上有什麼認知方法和認知理論。他們所重視的是修行和修鍊。因為只有通過適當的修行和修鍊,才能使人類與自然達到一種完全「融洽」的神秘狀態,由此才能領悟出大宇宙的真諦!
這一派從本質上講應該是主張「心物二元論」的。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人類的「靈魂」棗理性是真實存在的,客觀事物也是真實存在的。他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適當的修行和修鍊,使自己的「靈魂」與客觀事物相互融通,以至於能夠相互「溝通」,從而認識客觀事物。
第二大派別是演繹主義派。這一派由於看到了客觀事物的普遍存在的「演繹」關係棗即在我們的大宇宙中,後來的複雜事物總是由先前的簡單事物演化而來的;複雜多樣的大事物總是由簡單單一的小事物組成的棗從而認為客觀事物必然會存在一些「終極原因」,宇宙萬物都是從這種「終極原因」中演變或組合而成的。因此,認識這種「終極原因」就成了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然而,他們還必須關心與這個終極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類是怎樣認識客觀事物的?因為弄清楚了這個問題,有助於人類認識終極原因。但是由於人類的認知過程必然是循序漸進的,人類很難在認識到了宇宙的「演繹」關係的同時,又弄清楚人類的認知問題。這使得他們在沒有完全弄清楚人類認知論問題的時侯,由於看到了宇宙的偉大的、神妙的「演繹」關係,從而使得他們對人類的認知論問題作了一個簡單的,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是絕妙的回答。這就是,他們認為宇宙萬物都不是真實的、客觀的存在的,而只是虛假的、「客觀」的存在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宇宙萬物只不過是人類「心靈」或「靈魂」的產物,它們的產生過程也就是人類的「心靈」或「靈魂」的發展過程。
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圖的「回憶說」。柏拉圖認為,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只不過是人類的「心靈」或「靈魂」對以往的事情或事物的回憶過程。這種回答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是,這種回答是有重大缺限的,這就是世界上有許多人,因此也會有許多個「心靈」或「靈魂」,整個宇宙到底是哪個「心靈」或「靈魂」的產物呢?
這還是一個次要性問題,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他們都能強詞奪理的說,「整個宇宙是我的心靈的產物」。這樣,他人的「心靈」也就成了「我的心靈」的產物,從而使其失去作為精神的光彩。還有一個比這更重要、更根本的問題,這就是人是有出生和死亡的。也就是說,在「我」出生之前,宇宙萬物難道就不存在了嗎?在「我」死後,宇宙萬物難道就消失了嗎?這些問題是主觀唯心主義所不能回答的。由此,又必然引出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是有多種的,有泛神論的,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有「靈」的;有多神論的,即認為宇宙萬物是從少數幾種「心靈」中產生的;有一神論的,即認為宇宙萬物是一種「心靈」的產物。這個偉大的「心靈」可以賦予許多名字,如:上帝、宇宙精神等等。但與宇宙的偉大的「演繹」關係相結合來看,只有這最後一種是說得通的。但當認知理論發展到這個地部時,我們將發現認知變成了一種「信仰」,對萬物的認知變成了對「上帝」或「宇宙精神」的信仰。
第三大派別是歸納主義派。這一派從本質上講應該是唯物主義的。即他們認為客觀事物是真實的存在的,人類的「靈魂」只不過是客觀事物的一種複雜表現形式,人類的認知也只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類意識中的一種的反映吧了。也就是說,將客觀事物及其相互關係反映到了人類的意識中吧了。這一派現在是可以被證明為是正確的。因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而動物又是由客觀物質演變而來的。另外,現今的腦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的意識只不過是大腦的一種功能吧了,而大腦是物質的。
雖然演繹主義派可以引出「上帝」或「宇宙精神」,來對認知論問題作一個看似完整的回答。但是人類畢竟是一個有限性事物,人類與萬物也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都為物質),因此人類對人類自身的認知最終可以證明「心靈」也只不過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吧了棗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腦科學正是這樣的學科。這樣也就證明了演繹主義派的錯誤性。同樣的道理也能證明人類的認知只不過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從古至今的歸納主義派都要比演繹主義派更有價值。因為,古代的歸納主義的正確性常常是因為他們忽視了宇宙的偉大的「演繹」關係,或者沒有將這種偉大的「演繹」關係與人類的認知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演繹主義派的錯誤性,正是由於他們在這方面考慮的太深入了。
事實上,古代的唯物主義(歸納主義)一般都是直觀唯物主義,即憑直觀,而不是憑分析、判斷來認為宇宙萬物是物質的。這一點與直覺主義是接近的。在這方面,古希臘的演繹主義確實更勝一籌。注
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大派別是從大的方面來劃分的,還有許多含混有這三派中的兩種,甚至三種思想成份都有的觀點。但是從本質上講,這三種思想是相互獨立的、水火不容的,三者只能取其一。含混的思想只能說明,各派都還有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以及學者思想深處的矛盾性。
由於現在能證明,歸納主義派是正確的,因此我們對上面的問題的回答是,人類是通過其歸納理性對客觀事物的歸納來認識客觀事物的。但是由於人類的歸納理性是多層次的、多步驟的、多樣式的,因此對這個問題也不能作如此簡單的回答。我們還必須弄清楚人類的整個認知過程和認知環節。
那麼,人類的整個認知過程和認知環節是哪樣的呢?由於人類的歸納理性是多層次、多步驟、多樣式的。因此,人類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環節也是多層次、多步驟、多樣式的。這使得人類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環節實際上呈現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在這個「金字塔」的最底部是「感覺」,在這個「金字塔」的最頂部是「統覺」,而其中間的每一層則都是對下一層的「歸納」的再歸納。
另外,這個「金字塔」的最底部的「感覺」,又可以分為直接感覺和間接感覺。直接感覺是,人類的感官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歸納」;間接感覺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觀測工具或實驗工具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歸納」。這個「金字塔」最頂部的「統覺」則是對事物的認知經過了許多層次的歸納、再歸納從而達到了一種「最高層次的歸納」。所謂的「靈感」、「頓悟」,其實不是別的,它們只不過是人類的「統覺」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吧了。
為什麼說人類的感官與人類製造出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感覺」是一種「歸納」呢?這是因為人類的感官及人類製造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的「感知」範圍是有一定限度的,其功能也是有針對性的。這使得它們只能「感知」出相近的東西。而歸納法的要義就是要找出事物的共性。
另外,人類的感官及人類製造出來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又是多種多樣的,而不同的感官、觀測工具、實驗工具具有不同的作用,這就使得人類能夠獲取多方面的知識,而不是只局限於一個方面。
由於人類的高層次的歸納必須建立在低層次的歸納的基礎上,因此人類的「感覺」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沒有人類的「感覺」就不可能有人類的認知。那麼人類又是怎樣通過其感官及其製造出來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感知」客觀事物的呢?答案是通過人類的感官,或人類製造出來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與客觀事物的聯繫來認知客觀事物的。
那麼何謂聯繫呢?聯繫是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或相互作用,或者說,一事物的變化能夠引起另一事物的變化。人類正是通過人類的感官,以及人類製造出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與客觀事物的相互聯繫,使得客觀事物的變化引起人類的感官的變化,從而在人類的感官上留下的「印跡」來感知客觀事物的。所謂的「感覺」,也就是客觀事物與人類的感官相互聯繫後,從而在人類的感官上留下的「印跡」。
我們知道宇宙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聯繫可以分為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那些與我們人類沒有直接聯繫的事物,卻可以通過間接聯繫的方式使我們人類能夠感知到它的存在。聯繫是人類感知的基礎,沒有聯繫就不會有人類的感知,更不會有人類的認知。
那麼事物與事物之間為又什麼會發生聯繫呢?這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也就是說,一種事物能與另一種事物發生某種聯繫,是因為這個事物具有能與另一事物發生該聯繫的性質。事物的性質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決定一事物是該事物而不是它事物的根本原因。
由於一個事物是能夠同時與多種事物發生多種聯繫的,因此一個事物是可以同時具有多種性質的。一個事物之所以能夠同時具有多種性質,是因為事物的結構是複雜的,大事物是由許多個小事物構成的,而每個小事物都會有自己的性質,這些大量的、複雜的小事物的性質在宇觀上就表現為大事物的複雜性質。
另外,事物的性質是有強弱之分的,同樣一種性質,不同的事物所具有的強度是不同的,有的具有的強一些,有的具有的弱一些。比如,同樣是帶正電,有的電荷具有的多一些,有的電荷具有的少一些。事物的性質雖然有強弱之分,但是兩個事物相互聯繫後所受到的聯繫的強度(簡稱為聯繫強度)卻是相同的。比如,兩個帶不同正電荷的帶電體相互聯繫後所受到的力(註:力是聯繫的一種)的作用是相同的。
事物的性質、性質強度;聯繫、聯繫強度,這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依據。事實上,人類的所有認識無不是在認識事物的這幾個方面。那麼這些基本依據是絕對可靠的和可信的嗎?我認為,是的。因為,事物的性質、性質強度;聯繫、聯繫強度,這些不僅是我們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依據,它實際上也是構成我們的客觀世界的本質之所在。因此,人類依靠這些基本依據來認識客觀事物,實際上也就是在對客觀事物本身進行認識。
既然這些基本依據是絕對可靠的和可信的,那麼人類的認識又為什麼會產生錯誤呢?比如,「海市蜃樓」現象,前面根本就沒有的景物,在我們看來卻存在於我們的前面。我認為人類的認識之所以會產生錯誤,主要是由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主觀方面的原因;二是客觀方面的原因;三是主客觀共同作用的原因。
其主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人類是一個有限體,因此人類的感官及人類製造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的「感知」範圍都是有限的,超出了其「感知」範圍,我們的感官和我們製造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就會「感知」不準確、甚至無能為力,從而產生錯誤。事實上,許多人類認識中的錯誤正是由於我們人類的感官及我們製造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無法「感知」的範圍中的事物影響了我們人類所能「感知」的範圍中的事物,從而給我們的認識中造成了假象。
其客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人類的感官及人類製造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常常是憑藉大量的間接聯繫來認識客觀事物的,這些間接聯繫常常忽略了許多中間環節,而這些中間環節有的是可忽略的,有的是不可忽略的,如果某些中間環節是不可忽略的而被我們忽略了就會使我們的認知產生錯誤,「海市蜃樓」現象就是由於我們忽略了光線在空氣中傳播有時是會產生「彎曲」的這一中間環節而造成的。
其主客觀共同作用方面的原因是由於人們利用其製造出來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觀測或實驗時,是會對客觀事物產生一定的干擾的。如果這種干擾很大,就會使我們所認識的「客觀事物」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受到干擾了的客觀事物。這也就是著明的「測不準」原理的基本依據。
怎樣才能消除人類認知中的這些錯誤呢?事實上,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更深入的研究。這種更深入的研究也包括主觀、客觀、主客觀三方面的內容。
對於主觀方面的內容來說,就是必須製造出更強有力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因為主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我們的「感官」及我們製造的觀測工具、實驗工具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要想消除其認識中的錯誤就必需製造更強有力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事實上,我們製造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本身就是對我們的感官的超越,而我們人類認識上的每一次重大飛躍也無不是以強有力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為後盾的。
對於客觀方面的內容來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與我們要研究的事物建立更直接聯繫,比如我們在地球上用天文望遠鏡看到的火星上的一些現象,如果我們不能斷定它的真實性或可靠性,我們可以用火箭將我們的研究設備運載到火星上去研究;另一種就是研究事物的中間環節,比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海市蜃樓」現象,如果我們研究清楚了光線在空氣中傳播的一些性質,我們就會知道「海市蜃樓」現象是由於光線在空氣中傳播發生彎曲所致。
對於主客觀共同作用方面的內容來說,就是要製造對所需要認識的客觀事物產生干擾較小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來認識客觀事物。事實上,「測不準」原理之所以沒有對我們認識宏觀事物造成「障礙」,是因為我們認識宏觀事物時是以微觀物質為基礎進行感知宏觀事物的,比如光學望遠鏡是利用光子進行感知宏觀事物的。而當我們以微觀物質去「感知」微觀物質時,由於兩者都是微觀物質,因此常常會產生較大幹擾,這樣「測不準」原理就會產生較大的效應,從而使我們的認識受到較大「障礙」。因此,如果我們要想解決「測不準」原理對我們研究微觀物質造成的影響,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利用微微觀物質為基礎來製造我們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我相信隨著人類認識的進一步深入是會製造出這樣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的。
這樣又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現有的知識是有一定範圍的,在這個範圍內,我們並不一定就能製造出更強有力的工具,並不一定就能和要研究的事物建立直接聯繫或者認識事物的中間環節,並不一定就能利用微微觀物質為基礎來製造我們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認知就會局限在已有的範圍內而不能繼續。但是更深入的思考告訴我,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類的認知是一定能繼續的。
我很早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就是每當人類製造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快要達到其局限時,人們總是會馬上找到突破這種局限的方法,比如,當人類製造的光學顯微鏡快要達到局限時,人們這時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這其實是由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造成的,那就是我們的宇宙是連續的!
我們知道,我們的宇宙是應該有一個起點的,儘管這個起點很可能要追尋到時間上的無窮遠,我們現在的宇宙是從這個起點時的宇宙演化而來的,因此宇宙在時間方面的演化上是連續的;另外,我們的宇宙萬物都是由大量的無限微小的最基本的一些物質構成的,這些大量的無限微小的基本物質經過了無限層次的相互聯繫、組合,才構成了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宏觀的、宇觀的和微觀的各種事物,這就使得我們的宇宙在空間結構組成上也是「連續」的,即由大量無限微小的基本物質「連續」組合構成的。
這兩個方面的連續性使得我們在發明了某種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後,這些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又幫助我們獲取了大量的新知識時,在這些新知識中必然會存在著一些能使我們發明更強有力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的因素,我們再利用這些因素就可以發明出更強有力的觀測工具和實驗工具,從而使得我們的認知又向前大大拓展一步。這就如同我們乘坐飛機在天空中翱翔,必然能看到前面的一些景物,而當我們飛到更前方時必然能看到更前方的景物一樣。如果宇宙不是連續的,那麼人類的認知必然進行到間斷點時而無法再繼續。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認知正是逆著宇宙的生成秩序和構造秩序來認識宇宙萬物的。由於宇宙的生成和構造都是連續的,因此人類的認知也就是可持續的。
由於「我」是認知的起點,因此人類的認知也就是從「我」開始的。但是這個「我」不應該是純粹笛卡爾的那個只存在理性的「我」,而是包含了人類的感官的「我」。人類首先認識的是那些與我們人類有著緊密聯繫、我們人類的感官最容易感知的事物,然後再研究那些與我們聯繫的較次要的一些事物。但是伴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與我們相互聯繫的事物也是在不斷拓展的。這樣我們又必需研究這些拓展了的新事物,直到最後認識整個宇宙為止。儘管這種認識需要無限的時間和步驟,但它卻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真諦之所在!
分享:
推薦閱讀:
※在0-1歲寶寶的認知水平
※新生大學:據說,86%的人都認不清自己
※免疫認知史:導致疾病的機理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你的人際關係多成功,取決於認知邊界的廣度!|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