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大學演講系列17)
《尋覓失落的文明》(大學演講系列17)
2014年11月5日看一遍
藏傳佛教的包容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演講
今天要講的是「藏傳佛教的利美思想」。所謂「利美」,是藏語發音,翻譯過來是無偏墮之意。哪方面無偏墮呢?
首先,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無有偏墮;
其次,藏傳佛教與其他佛教宗派之間無有偏墮;
其三,藏傳佛教與任何宗教之間均無有偏墮。
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無有偏墮
藏傳佛教有很多教派及分支——寧瑪、薩迦、噶舉、格魯、覺囊等。
大概在19世紀末,由寧瑪派的蔣揚欽則旺波、薩迦派的蔣揚洛德旺波、噶舉派的蔣貢康楚、格魯派的美亞·更松秋扎等人為首的很多藏地智者倡導,發起了利美運動,並得到各大教派的廣泛響應。
比如,大智者班禪羅桑曲嘉(第四世班禪大師)曾說過:「大智成就蓮花生,化身具德燃燈尊(阿底峽),又化樂桑扎巴華(宗喀巴),我無其餘皈依境。」
不同教派所闡述的佛法,究竟密意也沒有差別。
比如,若仔細去了解寧瑪派的《大圓滿心性休息》,
格魯派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
噶舉派的《解脫莊嚴寶論》,
薩迦派的《三顯三續引導文》,
以及覺囊派的《山法了義海論》等論典,
就會發現,各派的佛法雖然顯現上有差別,但究竟密意別無二致。我經過多年的學習,對此已生起很深的定解。
在我來自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法王如意寶一直提倡宗派和合。早在十幾年前,就在學院的壇城,設立了以南傳、北傳、藏傳三大傳承為主的十多個經堂。
關於佛教,正如佛陀在經中所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所以,只要是佛陀的教法,就會讓人斷除一切惡行,行持所有善法,調伏自心令其清凈。佛教既是宗教,也是教育,它的任何教法都能利益眾生。《四十二章經》中以蜂蜜比喻佛法中邊皆甜,《賢愚經》則以水來比喻佛法是任何人都需要的。有些人認為,佛法是少部分人的信仰。這是很狹隘的想法。
藏傳佛教與任何宗教之間均無有偏墮
如今,基督教、天主教在西方很興盛,而有些國家則伊斯蘭教或印度教很興盛,有些國家佛教很興盛。無論如何,正信的宗教都能利益人心。
對於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藏傳佛教絕不允許排斥。密宗十四條根本誓言中的第六條就規定:不得誹謗他宗,否則違犯密乘根本戒。
在21世紀的今天,所有宗教都應提倡利美,各宗教的領袖學者一定要互相學習、借鑒,對其他宗教的聖地、廟宇、供奉的主尊以及教典也要有所了解。如此,在借鑒別人的過程中,還能提升、充實自己。
藏傳佛教甚至認為,對沒有信仰的人,也應以利美精神和平共處,不能強迫他們信仰你的宗教。依照佛陀的觀點,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未來皆可成佛。因此,不僅僅是佛教徒,任何眾生將來都有學習佛法的機緣。
所以,不管你信仰什麼,都應為利益眾生而努力奮鬥,這也是佛教的根本教義。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說:「莫舍己道,勿擾他心。」這是非常甚深的教言。如果知道藏文化的珍貴以及藏傳佛教的價值,並能深入研究學習,我想永遠也不可能被同化。
我認為,未來22、23世紀,「利美」在世界上會有更廣泛的影響。
藏地幸福密碼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演講
藏族人的幸福來自信仰
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西方國家很多人都十分羨慕藏人內心所擁有的幸福。
從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宣講佛法,到如今為止,在雪域藏地,大乘佛法都完好無損地保留著。藏族人從孩提時代開始便皈依三寶,直到死亡,一直都在接受著佛法的熏習。佛法的加持力,已經在每個人心中根深蒂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法都能有效地幫助我們面對痛苦。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宗教信仰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信仰,將來從學校畢業,從事政府行政工作時,僅僅依靠政治來征服世界,是行不通的。中根深蒂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法都能有效地幫助我們面對痛苦。
尋找夢寐以求的幸福
雖然外在的物質、財富、感情等對幸福有利,但這些東西真能給你創造百分之百的幸福嗎?不一定。
所以,不但外在的經濟要發展,內在的幸福更應該發掘。
知足是接近幸福的第一步
佛教認為,執著只會帶來痛苦,而不是幸福。執著越大,痛苦越多。尤其在獲得幸福方面,藏傳佛教有很多竅訣,這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切實有效的途徑。大家若能對此身體力行,必將給現實生活帶來很大利益。
當今時代,無論在任何城市,都有很多人開著豪華的名車,穿著昂貴的名牌,住著高樓大廈,心裡卻苦不堪言。而在藏地,人們的房屋、飲食、衣物、環境、氣候等各方面,雖然無法與之相比,內心卻幸福充盈。不丹堪稱全世界幸福指數極高的國度,其實像不丹一樣的地方,在藏地有很多,比如我的家鄉康區,安多,青海,拉薩,藏民的內心確實是幸福滿滿。在我看來,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習、修持佛法的結果。
科學家通過種種實驗之後也得出結論:依靠信仰的力量,確實能給心靈帶來幸福。
如果真正能修學佛法,一定能有效地遣除痛苦、獲得幸福。
幸福不能每年只有一天
榮格在真實如理地觀修《西藏度亡經》後,首次向西方弘揚了源自藏傳密法的心理學,這在科學家中算是最早的一位了。這位仁波切說:要想獲得幸福,身體方面的禪修,比如毗盧七法坐式等很重要;語言方面,主要藉助於念咒和誦經;意識方面,則是觀修佛菩薩或心的安住。榮格在書中寫道:我自己也是以此獲得了真實利益。
前不久的3月20日,是聯合國命名的「國際幸福日」。每年的幸福日如果只有一天,那多麼令人沮喪啊!應該在一年的365天中,每天都能尋找到幸福。但要想獲得究竟的幸福,還是要依靠佛法的學習和修行,這樣不僅能獲得幸福,也能對治所有的痛苦。
佛法中講的習氣,是指一種俱生的喜好,比如有些人從小就喜歡積德行善,有些人天生喜歡為非作歹,這些都叫做習氣。
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知識,都應像佛法中所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也應學習諸知識」,應該有這樣的決心。雖然在短暫的一生中,學不完所有具有價值的知識,但我仍然認為,此生不斷地學習,才會讓人生具有真正的價值,這也是我的願望。
藏族有一句諺語:「安逸飽足修行人,災難臨頭更庸俗。」
佛教中認為,生起後悔心是相當重要的。在此基礎上,依靠念誦金剛薩埵心咒進行懺悔,非常有必要。懺悔之後,還要發誓永不再做。這樣通過四對治力進行對治,罪業就會逐漸清凈。
即使在罪業清凈以後,由於我們的分別念此起彼伏,在將來的生活中,還是很容易造業。不管任何人,想百分之百不犯錯誤,是非常困難的。佛教認為,罪業本來沒有功德,但通過懺悔讓罪業得以清凈,就是罪業的功德。
展望藏傳佛教21世紀在全球的傳播——美國喬治城大學演講2014-11-7看一遍——美國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演講「堪布」並非名字,而是一種稱謂。在藏傳佛教中,這是對一種學位的稱呼,代表了聞思佛法的最高水平。「索達吉」中的「索」字,是藏語「索朗」的簡稱,意即「福德」,可見堪布是一位很有福德的智者。堪布名字的後半部分是「達吉」,意為弘揚、旺盛、增長、興盛。從這個角度來說,堪布早已肩負起廣泛弘揚佛法的重任,令佛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佛法可以帶給你新的認識不管怎麼樣,對每個人而言,無論是學習法律、建築、商業等哪個專業,了解和學習宗教都是必要而且重要的。雖然信不信仰宗教、選擇什麼宗教是自由的,但宗教本身,實際上是一門學問。所謂的佛法,並不像現在有些人認為的那麼膚淺,也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生命的哲學。它超越了人生中一切的價值,是深邃無比的大智慧、大學問。未來更應關注心靈的需求其實,財富、權勢等外在條件,除了能滿足慾望之外,不可能讓人得到真實的利益和快樂。在21世紀,大家更應關注心靈的需求。關於遣除心靈痛苦方面,佛法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年輕人能接觸一些佛法,對解決以後的煩惱會有極大幫助。像已圓寂的敦珠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創巴仁波切、貝諾法王等前輩大德,以及如今國內外很多藏傳佛教大德們,能讓無數人趨入佛法、獲得快樂。在我們藏地,晉美彭措法王以及十世班禪大師住世期間,每天摸頂的信眾有成千上萬。得到摸頂以後,這些人的內心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改變。用佛法術語講,這就是一種加持;用科學用語講,這裡有一種特殊的力量。無論如何稱呼,這都是真實存在的。所謂令眾生趨入佛法,並不是以宗教來佔領、統治,而唯是以佛法來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是每個修行人的目標。如果能以佛法的理念來思考問題,內心就會生起信心與勇氣,能夠更好地生活。我向大家提出兩點希望:第一,佛教既能百分之百與科學相適應,又不會被科學所駁倒。第二,現在佛教與東方傳統文化正面臨著衰落的趨勢。當任何一個優秀文化面臨衰敗的危險時,每個人都應該像保護如意寶一樣去愛護它,這對整個人類有著重大意義。地球上所有的宗教都應該團結,無論你信仰什麼,都應學習一些其他對人類有利的思想。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有超越人類思維的深邃思想與不可思議的特殊能力。作為信徒,每個人首先要以自己的宗教為根本,然後在此基礎上,還應借鑒其他宗教的優點,這樣不但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還能促進世界發展與內心安樂,對各方面的提升都會有很大幫助。佛教分為漢傳、藏傳、南傳,現在還有了西方佛教這一分支。準確地說,佛教屬於心靈教育,是真正能讓人離苦得樂的宗教。釋迦牟尼佛說過,佛法如水,任何人都可以飲用。學佛沒有年齡、民族、國家的限制,希望離苦得樂的人,都可以通過修學獲得這樣的智慧。
宗教與現代生活——德國哥廷根大學演講——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ottingen)演講2014年11月8日看一遍宗教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縱觀歷史,宗教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國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全球70多億人中,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者大約為10億,其餘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而且,這10億人當中,不少也實際是有信仰的。康德曾說:「有兩樣東西,我思考得越是持久和深入,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與敬畏越是不斷增長。這就是我們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準則。」佛教對現代生活很有幫助1.平等佛教的平等觀更加廣闊,不僅人類之間要平等,一切眾生都要平等,因為沒有誰不會感受苦樂,沒有誰不會求生畏死。2.和平和平,是現代人一直關心的話題。如果從政治、環境、文化等各個角度分析,可以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和平,這是和平的最究竟理念。3.幸福世人都想幸福地生活。但是觀念錯了,也會南轅北轍。佛教給我們的,就是智慧。有些人沒有學佛之前,和家人、外人之間,關係極為緊張;學了佛以後,心慢慢獲得一種安樂,即使生活出現一些痛苦,也有能力面對。因為他擁有了完全不同的幸福觀,這用多少金錢都無法買到。有了這種智慧,誰都可以幸福,窮人也可以,富人也可以。4.生命在座每個人,哪怕擁有多麼卓越的學問、多麼高貴的地位、多麼出眾的相貌,最後這一切全都會失去,無論你願不願意,死亡終要來臨,這在佛教稱為是無常觀。無論你這輩子再怎麼成功,也逃避不了這個歸宿,所以,對於死亡,不能只是簡單地迴避。人死之後,實際上靈魂會繼續存在。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對此都有宣說,都承認人死之後,可能上天堂也可能下地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還說,人死後要麼變成動物,要麼變成其他眾生,要麼再生為人……有些科學家對身體以外存在靈魂的問題,也有過研究。比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他的回憶錄中,就講了這方面的親身體驗。比較典型的案例是:1944年,他曾有過一次瀕死體驗。當時,他心臟病發作,心識離開了身體,越過大海,途經斯里蘭卡、印度等,去了很多地方,最後又回到身體里。他非常肯定,在這個身體之外,確實還有靈魂存在。但由於當時科學的局限,他在心靈領域的這些研究,西方科學界只當作是神秘主義,並沒有給予很高的認可。他自己也認為,在他死後50年,人們才能逐漸發現他的思想對人類是有利的。未來需要對心靈的認識最後我想說,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依靠科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觀照內心的知識更加需要。現在一些年輕人提倡時尚,心一直隨著外境轉,對心靈的認識非常欠缺,這是相當遺憾的。宗教,實際上是一門心靈科學,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並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說:「宗教是"為人而有』的,而人不是"為宗教』而存在的。」德國哥廷根大學問答從生命的價值來看,動物跟人完全一樣。為了保護人的生命,把動物的生命不當回事,顯然有點說不過去。幸福又不得不談到死亡。因為人都會死,對於死,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怕。如果提前知道死是怎麼回事,就會早做準備,死亡來時也能從容面對。如同軍人先要操練,上了戰場,才能遊刃有餘地面對敵人。遺憾的是,許多人對死亡不僅沒有準備,反而掩耳盜鈴,一聽到「死」就不高興。前不久有個96歲的老人,醫生說「你可能不行了」,他火冒三丈去打醫生,嫌他說話不吉利。迴避死亡,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有生必有死,對死應該有個正確態度,尤其要明白死亡並不意味著終結,它只是今生的結束,卻是來世的開始。佛教本質上是一種智慧,適用於東西方任何領域,非常有必要廣泛傳播和弘揚,在此過程中,一定要用到高科技。醫學是藏傳佛教的「五明」(即五種學問)之一。藏醫有獨特的理念和治療手段,臨床效果也非常好。
藏傳佛教在中國的現代表述——德國馬普研究所演講2014年11月9日看一遍——德國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演講范彼得教授(Peter van der Veer):索達吉堪布來自中國四川,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雖然我是一個藏族出家人,二十多年來主要研究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但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始終抱有極大興趣,經常涉獵相關著作,熱情未曾少減。同時,對於和平問題、生命問題等關係人類命運的各種主題,我也不斷地在關注和思考,並於不同場合,和各種學者做過一些交流。德國是一個智者輩出的文化大國,而來到德意志文化聖地——哥廷根,更讓人有種別樣的感受。令人極為驚訝的是,一個人口12萬人的小城,居然湧現出45位諾貝爾獎得主,非常稀有。記得范彼得教授曾提到,有一本書叫《論神聖》,裡面所講的神聖性的道理,與藏傳佛教中神山的觀念頗有相通之處。與德國相比,在藏傳佛教起源之地青藏高原,也湧現過無數的智者,如寧瑪派的龍欽巴尊者、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覺囊派的多羅那他、噶舉派的噶瑪巴。這些智者的廣大慈悲心和刻求實證的態度,與德國學者的人文情懷以及嚴謹求真的精神正好相映成趣。藏傳佛教在現代中國自1987年起,依靠一系列緣起,我開始為漢族佛教徒宣講佛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從2010年開始,我陸續前往大陸多所高校作學術交流,目前已經去過40所高校。「藏傳佛教熱」背後之謎1、弘法方式受人喜愛21世紀,人心已被網路、手機所佔領。藏傳佛教在弘揚過程中,非常重視時代特徵,高僧大德盡量利用流行的傳播手段,信眾也經常通過網路和電視接觸並學習佛法,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2、讓迷茫不再迷茫10年前,我對中國的125位大學生做過一次採訪,調查他們信仰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藏傳佛教。後來寫成《智海浪花》這本書,共五十多萬字。之後,我又採訪了20位博士,根據他們的學佛經歷,編成了《博士訪談錄》,大概五萬多字。還有些年輕人去喇榮佛學院參訪後,當下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他們發現除了金錢、名聲和地位,還存在著另一種心靈的富足。3、以智慧代替迷信古印度一位佛教大師曾說:「我既不貪執佛陀,也不嗔恨外道導師,誰的語言符合正理,我就承認他是本師。」在藏地的正規寺院,那些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精進學修,通過嚴格考核的僧人,最後會獲得格西或堪布學位,擔負著弘法利生的責任。4、回歸心靈深處藏傳佛教在全世界的弘揚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阻礙。在西方沒有受到基督教的阻礙,在漢地也沒有受到儒教和道教的阻礙,藏傳佛教跟其他任何宗教都相處得非常融洽。這種宗教的團結和合,也正是世界發展的一個趨勢。現代世界,不但需要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更需要宗教信仰和心靈的開發。在重新發現心靈、探索心靈的過程中,許多科學家發現,藏傳佛教其實是一門高深的心靈科學。榮格曾深有體會地說:「自從《中陰得度》(又譯為《西藏度亡經》)出版以來,它一直是我常年不變的伴侶。我不但從此書中接受了相當多的激勵與新知,而且我許多根本性的洞見也承自此書。」因此,我們的生活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科學,還要納入宗教的成分,需要心靈科學的培訓、心靈素養的提升,這些才是更為重要的。這不是藏傳佛教的問題藏傳佛教在世界上廣泛傳播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令人不太愉快的現象。在漢地,有些人打著藏傳佛教的旗號,冒充是上師、活佛,到處招搖撞騙。在香港和美國,我也看到過,有些人穿的是藏傳佛教的衣服,傳播的卻根本不是藏傳佛教。科學與古老文明應融合如果能堅持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相互結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不斷交流,相信人類將會走向更加光明的大道。德國馬普研究所問答在中國,學習藏傳佛教的有各個階層的人:老年人關心如何應對死亡;年輕人想探索更高深的智慧;窮人想找到消除煩惱的辦法;富人想積累各種功德和福報……更重要的是,佛教可以有效地解決人的痛苦。只要是人,不管什麼身份,都會遇到痛苦。很多人害怕痛苦,但學了藏傳佛教之後,慢慢知道人有痛苦很正常,在痛苦中也可以找到歸宿。通過學習藏傳佛教,知道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明白了人生的真相,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夠坦然接受,勇敢面對。佛法的核心實際上是其中深不可測的智慧,一定要掌握這些,才能成就真實的信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釋道,在歷史上,宗教之間曾有過激烈辯論,不過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許多道教徒對佛教非常認可,佛教徒對一些道教經典也能接受,儒教經典也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讚歎。幾年前,我就翻閱過《道德經》,還把《弟子規》譯成了藏文。我認為,宗教團結和合應該是未來的趨勢。任何事情,感情也好,壓力也好,事情本身並沒有痛苦的自性,所謂特別痛苦,只不過是對它特別執著導致的。如果真正知道了痛苦並不值得痛苦,痛苦自然就消失了。無論如何,遇到痛苦的時候,不能逃避,也不能用其他的方式來轉移,因為,一切痛苦的來源,根本是無明,只有智慧才能徹底解決。佛教面對痛苦的方法是接受,接受是依靠智慧。我們之所以傳播藏傳佛教,只是覺得它的智慧和慈悲是人類需要的殊勝的精神財富,希望更多人消除對它的誤解,不要把它當落後、封閉、形象化的東西。如果藏傳佛教對人類、對世界確實有利,那這種思想和教育,值得更多人去了解和接受。事實上,我也經常學習漢傳佛教的法,甚至學習其他宗教和一些世間知識。我始終認為,文化間的互動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2014年11月11日學習看一遍 藏文化與環境——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演講堪布是藏地,乃至整個中國非常著名的寧瑪派上師。藏族人的世界之最藏族歷史非常悠久,從最早的國王涅赤贊布登上王位的公元前360年開始,直到朗達瑪遇刺的公元842年,其間經歷了1200多年。早在公元7世紀,藏醫學便有了人體解剖和做手術的成套理論和經驗。不但可以對人體的眼睛、心臟做手術,而且有著詳細、清晰的人體結構圖。這也是如今人類學家們嘆為觀止又百思不解的奇蹟。另外,藏民族著名的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總共有一百四十多部,是全世界最長的長篇史書。還有,藏民族在飲食方面,也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我認為,藏餐中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糌粑,是現在最營養、最綠色、最有機、最方便的快餐。在藏地歷史上,還有一位很早的留學生——囤彌桑布扎。大概在公元630年,囤彌桑布扎前往印度留學,回國後發明了藏族文字,結束了藏人世世代代沒有文字的歷史。拉薩的布達拉宮,也是藏文化的象徵,無論是設計還是建築施工,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如此精美恢宏的建築,是當時絕無僅有的。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雖然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布達拉宮經歷了多次重創與重建,但整體建築卻一直堅如磐石。除了在羅剎女的心口修建大昭寺,還在她的四肢等處,修建了不同寺院來加以鎮服。這樣的風水、地勢、環境,對藏文化的長期保存帶來了特殊緣起,所以,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風風雨雨之後,藏地傳統文化仍然能一脈相承、源遠流長。藏地環境面臨的挑戰開採黃金、挖掘礦產、砍伐森林等行為對自然的破壞,其反作用力是不可估量的。目前各種災難的頻發,都與這些不計後果的開發有著密切關聯。內環保比外環保更重要外部環境的保護很重要,內心環境的保護更為重要。關於這一點,藏文化中內容可謂豐富詳盡,在清除內心環境的貪嗔痴污垢方面,有著不共的竅門。要知道,如果對內心沒有善加愛護,即使身居環境幽雅的華麗宮殿,也不一定會感到幸福快樂。我時常看到有些人住著豪宅,開著名車,身穿名牌,心裡卻充滿痛苦與憂愁,這就是內在環境粗糙的表現。我們不僅需要外在的物質財富,更需要愛的財富、精神的財富,需要內在的慈悲與智慧。如果能認識自心的本性,或者能有一些利他心,則即使身處惡劣環境,也會開心無比。我不管走到哪裡,都在呼籲大家應該有正確的信仰。即使沒有宗教信仰,也應該信仰真理。我認為,真正好的宗教信仰,實際上就是對真理的信仰。如果對真理沒有追求,只是拚命地尋找錢財、名聲和地位,尋找情感的快樂、感官的刺激,最終也不會快樂。2014年11月13日學習看一遍伏藏授記的密意與緣起——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演講——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演講索達吉堪布是在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大德,他是晉美彭措法王的心子之一。三十多年前,藏傳佛教開始傳入西方。如今,藏傳佛教也傳遍了中國,這的確是大快人心的歷史邁進。索達吉堪布無疑是這一進程中首當其衝的代表人物。伏藏是怎麼回事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伏藏(埋伏的寶藏),是寧瑪派始祖蓮花生大士為後世所化眷屬存留並隱藏起來的。關於伏藏(埋伏的寶藏),在顯宗的《方廣大莊嚴經》、《大涅槃經》、《集一切福德三昧經》等中也有提及,藏傳佛教典籍中的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在雪域高原的伏藏師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者,伏藏法也是數不勝數。以前有位智者說過,所有彙編起來的伏藏法內容,比漢地的《乾隆大藏經》還要多。但無論如何,因為伏藏法與其他知識不同,甚深難測,且具有無比的加持力,一旦與它結上因緣,也會具有殊勝的功德。敦珠法王在《藏密佛教史》第六品,清楚地敘述了近傳伏藏史,並講了很多伏藏師的傳記。如何取伏藏簡單而言,伏藏主要分為地伏藏和意伏藏兩種。地伏藏隱藏在山脈、湖泊、房子、柱子等處,並由後來的伏藏師們開取出來。意伏藏主要是蓮花生大士等前輩大德以發願力封印起來的法,伏藏在證悟心性的光明中。意伏藏的前提是要證悟心性。證悟,是意伏藏的因緣。如果沒有證悟心的本性,就沒有意伏藏的因緣。法王晉美彭措就是伏藏師,他的前世伏藏大師列繞朗巴,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上師。還有的伏藏,是從虛空中取的。1986年,我親眼見過法王在木雅的古屋神山開取虛空伏藏的全過程。佛教有一句話:「妄語參雜欺誑語,讚歎上師切勿用。」用欺誑之語奉承自己的上師,不但不是讚美,而且是詆毀。但真實的事迹無論在哪裡,都經得起考證與推敲。對研究伏藏者的一些建議在藏傳佛教中,不管研究伏藏法還是其他法,都需要認真、嚴謹的態度。佛法還需要在心相續上經常串習。我平時總說,單憑研究不能完全通達法義,單純的修行也可能只是盲修瞎練,只有研究與修持二者相結合,佛法的教義才能契合自心,才有可能更好地弘揚佛法,廣泛地利益眾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問答喇榮五明佛學院所在之地,曾是第一世敦珠法王的道場。1980年,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這裡創立了佛學院。雖然經歷過一些違緣,但大家還是克服了重重障礙,建立了穩定的僧團,包括喇嘛、覺姆、漢僧,以及居士林四部分。所有四眾弟子平時一直在精進地聞思修持顯密教法。在藏地,喇榮應該算是相當大的佛教聖地了。有些伏藏法,是蓮師沒來藏地之前就存在的。比如,龍猛菩薩從龍宮請來的《般若八萬頌》就是伏藏法,世親論師和陳那論師也留下很多被後世廣為傳播的伏藏法。
如何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演講2014年11月13日學習看一遍索達吉堪布出生於康區爐霍,是一位佛法導師、作家、學者和倫理學家。作為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法王晉美彭措的親近弟子之一,堪布續佛慧炬,將寧瑪教法廣泛地弘揚到藏區之外。
目前,索達吉堪布的微博有一百多萬粉絲。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現出藏傳佛教的現代性。我們知道,索甲仁波切、宗薩欽哲仁波切、涅頓秋林仁波切和已圓寂的秋陽創巴仁波切等,都是藏傳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樣,索達吉堪布在中國等東方國家,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在他的最新暢銷書《苦才是人生》中,堪布告訴大家:獲取幸福的密碼並不神秘,而是一種「心靈科學」。這種說法恰如其分地傳達了佛法的現代氣息。二十年前的回憶雖然是第一次來哈佛,但到波士頓,已經是第二次了。年輕時曾隨法王晉美彭措來過這裡,在創巴仁波切的香巴拉佛教中心以及藏傳資源中心傳授佛法。佛教講「諸法無常」。不管是外部世界,還是有情眾生,任何法都不是恆常的。比如今天在座的各位,雖然個個青春煥發,諸事圓滿,但總有一天會現前無常,誰也不能例外。所以我認為,學習、思維佛法非常重要。感恩哈佛對藏文化的重視哈佛大學是舉世聞名的一流學府,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是智慧超群。我雖不像你們一樣,但今天與大家交流的利他菩提心,卻是世上最美好的思想,對此我深信不疑。我深深地感到:藏民族的文化,不僅屬於藏族人民,更屬於全世界、全人類。前幾天,我去了德國的哥廷根大學,那裡雖然地方很小,卻有四五十人獲得了諾貝爾獎。我當時說,藏地雖然也很小,卻也湧現了數不勝數的一大批智者,他們的智慧不遜於世界上的任何智者。其來源佛教智慧,的確可謂博大精深。研究佛教的正確方式很多人在研習藏傳佛教中非常珍貴的典籍,如《普賢上師言教》、《入菩薩行論》、《米拉日巴尊者傳》、智悲光尊者的論典以及眾多重要論典。利他是人類最重要的靈魂大乘佛教概括而言,包括智慧和慈悲兩方面。佛教的空性見解,並非讓你不做,而是讓你不執著。有關空性的道理,在量子力學中也有相似的認知。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今天要了解的內容,主要是菩提心。《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這句話詮釋了菩提心的定義。菩提心有更深層的解釋方法,但我們在這裡,只需要解釋成:將自己的安樂施與他人,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盡量幫助別人。藏地有一句俗話:「把別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雖然這只是普通的民間諺語,卻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換位思考:自己希求快樂,別人也是;自己不喜歡痛苦,別人也是。這樣思維非常有意義。佛教的根本教義、核心和精華之一,就是利他的菩提心。誰具有這種思想,誰就有了很高的境界,值得尊重。1746年,14歲的華盛頓在種植園的石房子後面栽一棵蘋果樹。父親見後說:「你明年若想吃到蘋果,就應該把它種在有陽光的地方,並給它澆水施肥。」轉身離開時,父親又多說了一句:「如果你幫助它得到它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一切你想要的。」今天在座的老師、同學,各自的宗教信仰雖然不同,有信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的,也有什麼信仰都沒有的。但不管怎麼樣,利他都是我們最重要的靈魂。動物也值得我們為它讓路在慈悲的對象上,佛教與很多宗教不太相同,它提倡的慈悲對境不只有人類,還遍及一切眾生——能感受苦樂的所有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是佛教的不共特點。印度聖雄甘地說過:「從對待動物的態度上,可以判斷出一個民族是否偉大,精神是否高尚。」菩提心就像如意寶利他心和禪修,被許多學者當作是佛教的特色。美國有些著名大學做過一些科學測試,結果發現,在修持利他心和禪定以後,人的內心發生很大變化,給自身和他人都帶來了很大利益。對此大家可以慢慢體會,若修持利他心,一定會對自己有極大的幫助。我看過一本書叫《致命的情緒》,是一位美國學者寫的。其中講到,一個人如果發脾氣,血液就會產生毒素,注射到動物身上會使其死亡。所以,我們要存一顆善心,這不僅是佛教提倡的,科學也是這麼認為的。最後,送給大家寂天菩薩的一句話:「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意思是菩提心就像如意寶,沒有的要讓它生起,已有的要讓它不斷增上。以此,願大家都能生起利他的菩提心。美國哈佛大學問答佛陀在《楞嚴經》中講得很清楚,植物和動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生命不是由五蘊組成。佛陀講過,慈悲和智慧,二者缺一不可。藏族有句俗話:「三十個人有三十種想法,三十頭牛有六十隻牛角。」每隻角的長法不同,每個人的思維也不同。儘管如此,但就像美元對任何人都有價值一樣,在有些思想和價值觀等方面,人類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
推薦閱讀:
※我學會了...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0二集)
※幼師周記怎麼寫?
※知識城堡:知道做到
※春節聚會,有人年薪10萬,有人年薪100萬,就差這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