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之路】草原上開創歷史先河的七位和親公主(上)

文/思文

自從在秦始皇統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後,北方平靜了十幾年。秦滅亡之後,中原發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趁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

漢高祖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帶領了四十萬人馬包圍了韓王信的封地馬邑。韓王信抵擋不了,向冒頓求和。漢高祖得到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漢高祖治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頓佔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圍住晉陽。漢高祖親自趕到晉陽,和匈奴對敵。

公元前200年冬天,漢高祖劉邦率領32萬大軍出擊匈奴。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准能打勝仗。

漢高祖還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

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漢高祖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

漢高祖率領一隊人馬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突然四下里湧出無數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漢高祖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面的白登山。

冒頓單于派出四十萬精兵,把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周圍的漢軍沒法救援,漢高祖的一部分人馬在白登,整整被圍了七天,沒法脫身。這是史稱「白登之圍」或叫「平城之圍」。

為什麼要說「白登之圍」呢?因為沒有這次的軍事行動,歷史上就不會產生「和親」這一政治的婚姻雛形。「和親政策」正是為了達到這樣或那樣的政治目的而出現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這種行為不但會帶來和親雙方的友好相處,也在很多時候維護了中原王朝和平局面,本文介紹的就是歷史上七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和親公主,但是她們都是為了漢王朝的和平而犧牲了自己的青春。

漢高祖劉邦已經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圍困達七日之久。如何解圍已經迫在眉睫,西漢謀士陳平獻出了「秘計」。陳平前去勸說匈奴閼氏(音:yanzhi,相當於中原王朝的皇后):陳平秘密見到了閼氏,而且還用黃金珠寶賄賂她,並且讓畫家畫了一張美人像,派人送給閼氏,並對她說:漢朝有一位絕代佳人,貌美如花,天下無雙。今日被單于圍困,囧急萬分,已經派人去接那位美女,準備獻給單于。如果單于見到這位美女,肯定會特別喜歡,憐愛有加。閼氏您不如趁著那美女沒有到來的時候,想辦法讓漢軍逃脫,那樣的話,漢人自然不會捨得將那美女貢獻出來了。閼氏嫉妒心很強,她害怕失寵,於是,閼氏絞盡腦汁說服冒頓撤軍。

閼氏對冒頓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現在漢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漢人怎麼肯就此罷休?自然會拚命相救的。就算你打敗了漢人,奪取了他們的城地,也可能會因水土不服,無法長住。萬一滅不了漢帝,等救兵一到,內外夾攻,那樣我們就不能共享安樂了。」

說到這裡,閼氏淚如雨下,嗚咽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單于一時也不知怎麼辦才好了,就問:「那你說怎麼辦?」

閼氏說:「漢帝被圍了7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雖有危險但最終會平安無事的。你又何必違背天命,非得將他趕盡殺絕呢?不如放他一條生路,以免以後有什麼災難降臨到咱們頭上。」單于將信將疑,可是又怕惹閼氏不高興。當時,冒頓邀約了王黃和趙利一起夾攻漢軍,但兩人都沒有如約而至,冒頓懷疑這兩個人與漢軍有陰謀,將包圍圈解開一角。那天正好大霧,漢軍來來往往,匈奴看不見,陳平下令每個強弩手都搭上兩隻箭,對外,然後,漢軍就從解開的那一角突圍出來。

「白登之圍」雖然解除了,劉邦被匈奴也嚇破了膽,向劉敬詢問計策。劉敬認為,「和親」不僅可以解圍,而且還可以使兩個民族和平相處,為漢王朝整頓內政、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增強實力都是有好處的。

劉邦接受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並由劉敬負責與匈奴談判。雙方達成一致,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便是將劉邦和呂后所生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呂后得知此事,大吵大鬧,堅決反對。劉邦沒辦法,只好另外想轍。可是,答應匈奴的事情怎麼辦?劉邦無奈,只好以假代真,派劉敬帶著宗室的女兒假稱公主送給冒頓單于作閼氏。並且「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這一舉措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以和親作為外交工具的先河。

這裡說的是這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宗室公主,她可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甚至性命危險,而去執行這趟和親使命的。在漢朝宮廷中肯定會流傳冒頓單于那冷血的形象,他為了達到目的,不但捨得殺掉救過自己的寶馬,親愛的妻子,而且還敢於殺死自己的父親!完全是一個妖魔化的人物。可是,這位公主為了本土的和平與安寧,她還是大膽的去了。

看來,她的心裡素質必須好,如果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她會有殺身之禍的。

劉敬也是膽量過人,他敢於帶著假冒的公主出使匈奴,說服冒頓罷戰講和,可謂也是渾身是膽,非常冷靜的人。

這次出使很成功,達成了協議。

「和親協定」,據《史記》卷110《匈奴列傳》及卷112《主父偃列傳》都有漢高祖派劉敬到匈奴「結和親之約」的記載。從《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通典》及《冊府元龜》等書的有關材料來看,「和親協定」主要包括五項條款:一是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二是漢與匈奴劃疆立界:「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三是「漢與匈奴約為兄弟」,雙方成為兄弟之國,享有平等地位;四是漢朝「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而匈奴不再侵擾漢朝;五是雙方進行一些「通關市」活動。

由此可見,「和親協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戰爭,發展經濟貿易關係,使雙方人民都能得到實惠。

從後來的情況看,這第一個和親公主,一直留在閼氏的位置上,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匈奴更重視的是由和親帶來的經濟利益,公主是否劉邦親生的無所謂。第二個原因就是,公主以誠相待,感動了冒頓,使他寵愛自己。或者,她始終沒有暴露身份,也未可知。事逾兩千多年,今天是無從考察了。

但無疑,這第一位和親公主開了一個好頭。

劉邦死後,冒頓覺得呂后軟弱可欺,寫信給呂后說:我這個孤獨的君主生於草莽水澤之中,一直是伴著牛馬長大的。經常到你們的邊境走走(搶掠財產),也特別想在整個中國遊玩(佔領中國)。你們上次送來的那個不知真假的公主因為水土不服死了,我又成了光棍;你老公也死了,你也是孤身一人。我沒老婆,你沒老公,兩個人都沒有愛人,都過的沒精打採的。不如我們兩個結婚吧,這樣大家都有愛人了,也就和諧了,多好。你準備一下,我這就來中國旅遊時順便就把事情辦了。

這也出格的超出人們的正常思維範圍了,真是太匪夷所思了。且不說呂后還是冒頓名義上的岳母,像匈奴這樣未開化的蠻夷是沒有什麼倫理道德觀念的。但呂后畢竟是大漢王朝的國母呀,怎能任人這樣肆意凌辱。一時間漢朝文武大臣吵成一遍,鬧得沸沸揚揚,文臣要寫張大字報掛到大草原的上空,把冒頓的十八輩祖宗都慰問一下;武將要殺了使臣,然後帶十萬兵橫行匈奴。

這種無禮之言當然傷害呂后的自尊心,呂后當即把陳平、樊噲、季布等人召集起來,討論出兵匈奴。樊噲貌似魯莽,實則心細,「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

季布一聽就知道他是吹牛,說道:當日,匈奴把高帝圍在平成(白登),你號稱勇將,卻不能解圍。國人為此作歌: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吟唱這首歌曲,當年受傷的人,剛剛痊癒站立起來,如果聽說再讓他們作戰,這是要攪得天下大亂。此時吹牛說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簡直就是當面謾罵誹謗。

既然不敢打仗,維護睦鄰友好的唯一辦法也就只能是「和親」了。呂后當然不能嫁了,還是老辦法,找個假公主做替身,陪嫁了許多金銀珠寶,還以呂后的口氣寫了一封回信,謙虛謹慎纏綿悱惻:承蒙錯愛,十分榮幸。可惜我年紀已經大了,身體也不老好,牙齒頭髮都開始掉了,走路也要人攙扶了,實在也無法服侍單于,很對不起了,不敢有勞單于鞍馬勞頓往來奔波。現在我已經選好了皇家公主代替我來服侍單于,公主年青美貌,單于一定很滿意的。我們中國一直和你們匈奴保持著睦鄰友好,如果有得罪的地方,請單于多擔待,不要怪罪。

呂后回信的同時,並把自己所用的兩輛車子、八匹駿馬送給冒頓單于。冒頓單于派使者到漢致謝:「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

漢匈於是再次和親,這次的和親公主是誰,史籍無載。但是,漢匈之間又保持了一個階段的和平,雙方貿易得以發展。

呂后死,諸呂被平滅,孝文帝即位。孝文帝本是寬厚誠懇之人,對匈奴關係,禁守和約。和冒頓又有一次和親。通過這次和親,一方面漢帝與匈奴單于約為兄弟,互不侵擾;另一方面漢王朝「輸遺匈奴甚厚」。

冒頓單于對這次和親也就非常滿意了,回信表示:漢匈和親非常符合我的心意,因此我們「共結歡親。」同時也對匈奴侵漢引咎自責:「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支等計,與漢吏相恨,絕二主之約,離昆弟之親。……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願寢兵休士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古始,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得安其處,世世平樂。未得皇帝之志,故使郎中系呼淺奉書請」,並向漢獻駱駝一,騎馬二,駕二駟。

此時冒頓年齡已大,自然也沒了當年的爭雄之心,表現的彬彬有禮。駱駝車馬和信件一起到達。

在這種情況下,漢朝便討論是出擊還是和親,公卿普遍認為,「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也。且得匈奴地,澤鹵非可居也,和親甚便」。所以,漢朝仍然和保持匈奴和親狀態。可惜的是,這第三個和親公主還是沒有留下名姓。


推薦閱讀:

腐儒:漢朝應與匈奴停戰和親!武帝大笑,派腐儒去前線被胡人砍死
和親妹妹胡搞的男人還能要嗎
中國古代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從不割地賠款,也從不和親
出嫁最遠的和親公主,生生等死了丈夫。最後做出無奈之舉
為什麼和親媽很難相處

TAG:歷史 | 草原 | 和親 |